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苯二酚性质

对苯二酚性质

对苯二酚性质
对苯二酚性质

1、化学名称:对苯二酚,又名氢醌.化学名1,4-苯二酚,英文名1,4-Dihydroxybenzene ; Hydroquinone

2、性状:

对苯二酚为白色针状结晶,分子式C6H4(OH)2,分子量110.11,比重1.332,熔点172℃,沸点286℃,闪点165℃,溶于水、乙醇及乙醚,微溶于苯。可燃。自燃点516℃。

3、用途:

对苯二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显影剂、蒽醌染料、偶氮染料、合成氨助溶剂、橡胶防老剂、阻聚剂、涂料和香精的稳定剂、抗氧剂。

4、储运:包装储运和使用时应小心处置,按一般有毒化学物品储运。

5、毒性防护:中等毒性。在动物实验中,反复给予30~50mg/kg剂量可引起急性黄色肝萎缩,除严

重损伤肾脏外,并能发生异常的色素沉着。所以,有时用它涂在人体局部可除去雀斑。服用1g对苯二酚能刺激食道而引起耳鸣、恶心、呕吐、腹痛、虚脱。服用5g可致死。此外,长期接触对二苯酚蒸气、粉尘或烟雾可刺激皮肤、粘膜,并引起眼的水晶体混浊。操作现场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2mg/m3。生产设备应密闭,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具。

对苯二酚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对苯二酚

化学品英文名称:p-dihydroxybenzene

中文名称2:氢醌

英文名称2:p-hydroquinone

技术说明书编码:738

CAS No.:123-31-9

分子式:C6H6O2

分子量:110.11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CAS No.

对苯二酚123-31-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本品毒性比酚大。成人误服1g,即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紫绀、恶心、呕吐、腹痛、窒息感、呼吸困难、心动过速、震颤、肌肉抽搐、惊厥、谵妄和虚脱。严重者可出现呕血、血尿和溶血性黄疸。尿呈青色或棕绿色。皮肤可因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而致皮炎,可引起皮肤色素脱失。眼部接触本品粉尘或蒸气,可有结膜和角膜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高毒。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立即给饮植物油15~30mL。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采取隔离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OSHA 2mg/m3; ACGIH 2mg/m3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采取隔离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

pH:

熔点(℃):170.5

沸点(℃):285

相对密度(水=1): 1.33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81

饱和蒸气压(kPa):0.13(132.4℃)

燃烧热(kJ/mol):2849.8

临界温度(℃):549.9

临界压力(MPa):7.45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59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499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溶解性: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制取黑白显影剂、蒽醌染料、偶氮染料、橡胶防老剂、稳定剂和抗氧剂。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酰基氯、酸酐、碱、强氧化剂、强酸。

避免接触的条件:光照、空气。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320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人经皮:2%,轻度刺激。人经皮:5%,重度刺激。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61725

UN编号:2662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O53

包装方法: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纤维板桶、胶合板桶、硬纸板桶;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

1.物质的理化常数: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毒性比酚大,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或损害肝、皮肤功能。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致头痛、头昏、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误服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苍白、紫绀、恶心、呕吐、腹育、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尺厥、谵妄和虚脱,严重者呕血、血尿、溶血性黄疸,甚至可致死。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吸入,可致头痛、头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皮肤可引起皮炎。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320mg/kg(大鼠经口);人经口5000mg/kg,死亡。

急性毒性:LD

50

刺激性:人经皮:250mg (24小时),轻度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亚急性中毒表现为溶血性黄疸、贫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脆性增加、低血糖、皮毛无光泽和明显的恶病质。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性:鼠伤寒沙门氏菌2umol/皿。微核试验:人淋巴细胞75umol/L。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人淋巴细胞6mg/kg。DNA损伤:人骨髓500mol/L。

):2500mg/kg(孕1~22天),致植入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

后的死亡率(51天,雄性),影响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等,对雄性生育指数有影响。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不明确,人类无可靠数据。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

空气中:样品经滤器收集后,用酸洗脱,再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NIOSH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焦化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刊]/张万让等//新疆环境保护1989,(1).-49~52

5.环境标准: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焚烧法。焚烧炉排出的气体通过洗涤器除去有害成份。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单独存入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甘油、聚乙烯乙二醇或聚乙烯乙二醇和酒精混合液(7:3)抹擦。然后用水彻底冲洗。或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给饮植物油15~30ml。催吐,尽快彻底洗胃。就医。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焚烧法。焚烧炉排出的气体通过洗涤器除去有害成份。2、

含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含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陈美玲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036 刊名: 化学工程师 英文刊名:CHEMICAL ENGINEER 年,卷(期):2003,(2) 被引用次数:28次 参考文献(25条) 1.Lo T C Handbook of Solvent Extraction 1983 2.江燕斌.钱宇.黄理纳炼油碱渣废水处理-萃取脱酚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化学工程 2000(05) 3.戴猷元.杨义燕.杨天雪络合萃取法处理含酚废水技术 1991(06) 4.戴猷元.徐丽莲.杨义燕基于可逆络合反应的萃取技术 1991(01) 5.殷中意.郑旭煦.向夕品固定相络合萃取剂处理水中苯酚的性能研究[期刊论文]-重庆环境科学 2002(05) 6.陈拥军.窦和瑞.杨氏催化湿式氧化法在苯酚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水处理 2002(06) 7.刘琼玉.李大友含酚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进展[期刊论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02) 8.杨国栋.石晓枫.杨布亚光催化含酚废水的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环境保护 1999(01) 9.Yves Parent.Daniel Blake.Kim Margrini Batr Solar photocatalytic processes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water: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barriers to commercialization 1996(05) 10.余宗学利用Fenton试剂预处理间二硝基苯生产废水[期刊论文]-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2(05) 11.张乃东.黄君礼.郑威强化UV/Fenton法降解水中苯酚的研究[期刊论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02) 12.周明华.吴祖成含酚模拟废水的电催化降解[期刊论文]-化工学报 2002(01) 13.Neis U查看详情 2000(04) 14.Suri R P S.Paraskewich M R Jr.Zhang QB查看详情 1999(05) 15.林春绵.徐明仙.方建平超临界水氧化法降解葡萄糖的研究[期刊论文]-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01(01) 16.Modell M查看详情 17.Modell M查看详情 18.林春绵.金耀门.潘志彦超临界水中苯酚的氧化分解 1998(01) 19.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 2002 20.张金利.李韦华.袁兵生物流化床法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的研究[期刊论文]-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01(02) 21.乌锡康有机化工废水治理技术 1998 22.戴猷元.王秀丽.朱慎林单束中空纤维膜器中膜萃取研究 1990(03) 23.戴猷元.王秀丽.杨义燕中空纤维膜萃取器的分离效率 1992(03) 24.王绍洪.王红军.徐志康膜萃取器设计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膜科学与技术 2002(01) 25.张风君.林学钰.刘虹苯酚的膜蒸馏及结晶回收处理研究[期刊论文]-水处理技术 2002(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春敏.李亚峰.陈健含酚废水治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辽宁化工2004,33(5) 综述了含酚废水的治理研究现状.分析了溶剂萃取法、吸附法、高级氧化技术、生化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焚烧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含酚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2.学位论文王婷水体中酚类有机污染物的光助Fenton降解技术研究2006 本文阐述了含酚废水的性质及其危害,以及处理含酚废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总结了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在处理含酚废水领域取得的成果和各种

催化氧化反应新进展综述..

催化氧化反应新进展综述 (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烯烃、烷烃、醇等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催化反应的新进展。 关键字:催化氧化;催化剂;烷烃;烯烃;醇 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有机反应中,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在以金属材料(如Pt、Pd、Ni等)或非金属材料为催化剂的情况下,与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进行反应的氧化反应。 催化剂是指一种能够与反应物相互作用,改变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反应标准自由焓,反应结束时本身依旧保持不变的物质。我们通常把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正催化剂,延缓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叫负催化剂。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即不同催化剂对特定的反应体系具有选择性(机理选择性)和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改变平衡位置的性能。 1 稀烃催化氧化 1.1 气固相催化 Leals[1]等开发研究双金属催化剂体系,将u-过五氰合钴(Ⅲ)五氰合水合氧化钼(Ⅵ)双(三苯基磷)亚铵盐负载到的硅胶上,在170℃时催化环己烯和氧气进行环氧化反应, 反应产物是氧化环基烯和环己酮,环己烯的选择性最高可以达到58%。 1.2 液相催化 Lunsford等将负载钼的沸石催化剂和钴离子交换后得到的沸石或氢型沸石催化剂催化环己烯的液相反应,环己烯的转化率可以达到50%时,生成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可达到50% [2]。此外,Mo-Mn氧化物、过渡金属硼酸盐、重金属络合物也可以作为烯烃液相环氧化的催化剂。 1.3 模拟酶催化 Tabushi[3]最先用锰卟啉络合物-氧化-还原体系来进行环已烯的氧化反应,生

间苯二酚安全技术说明书

间苯二酚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针状结晶,有不愉快的气味,置于空气中逐渐变红 闪点(℃)127 相对密度(水=1) 1.27 引燃温度(℃)60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79 熔点(℃)110.7 爆炸下限(%) 1.4 沸点(℃)276.5 爆炸上限(%)9.8 饱和蒸汽压(kPa)0.13(108.4℃)燃烧热(kj/kg )-2847.8 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a)7.49 辛醇/水分配系数0.8 PH 值 5.2 用途用于制染料、塑料、药物、合成纤维等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微溶于氯仿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 分解产物无资料避免接触条件受热、光照禁配物酰基氯、酸酐、碱、强氧化剂、强酸 标识 CAS N0. 108-46-3 包装标志有毒品 UN 编号2876 铁危编号61725 包装类别Ⅲ类包装危险货物编号61725A 毒性 危险化学品序号57 中国PC-TWA (mg/m 3):20 职业接触限值 美国(ACGIH )TLV-TWA:10ppm ; TLV-STEL:20ppm 急性毒性L D50 :301mg/kg( 大鼠经口) 3360mg/kg( 兔经皮) 刺激性家兔经皮:20mg(24h),中度刺激家兔经眼:100mg,重度刺激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与酚类类似,引起头痛、头昏、烦躁、嗜睡、紫绀(由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抽搐、心动过速、呼吸困难、体温及血压下降,甚至死亡。本品3%~25%的水溶液或油膏涂 在皮肤上引起皮肤损害,并可吸收中毒引起死亡。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呼吸 道刺激症状及皮肤损害。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冲洗后即用浸过30%-50% 酒精的棉花反复擦拭创面至无酚味为止(注意不能将患处浸泡于酒精溶液中),再继用4%-5% 碳酸氢钠溶液湿敷创面2-4h。也可以用浸过聚乙二醇-300 或聚乙二醇和变性酒精混合液(2:1)的棉花擦拭创面,然后用水彻底清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 分钟。如有不适感, 就医。

间苯二酚的技术进展

- 26 -
中 间 体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08 年第 5 期
间苯二酚的技术进展
李文骁 李付刚 于守智 张今越 ( 沈阳化工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21)
摘 要: 介绍了国内外间苯二酚生产的技术现状, 并对其中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指出异丙苯法是 一种最有前景的合成方法。
关键词: 间苯二酚 合成方法
The Pr ogr ess of Resor cinol Pr oduction Technique
Abstr 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g resorcinol production technique at home and abroad are intoduced.these synthesis methods were divided.the most prospect is cumene method.
Keywor d: resorcinol; synthesis method
间苯二酚俗称雷锁辛, 化学名称为 1, 3- 苯二 酚,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其用途十分广泛。 橡胶工业中, 主要用于生产帘子布浸胶剂, 随着我国 汽车工业的大发展, 我国轮胎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 今后我国轮胎产量还有较大空间, 因而橡胶制品对 间苯二酚的需求将稳步增长; 木材加工业中, 主要用 于生产低温快速木材胶粘剂, 随着近来国内建筑业 的复苏, 建筑材料及房屋装修材料需求增长快速, 刺 激了木材粘合剂的消费, 今后粘合剂对间苯二酚的 需求会有一定的增长; 医药工业上, 可用于制备杀菌 剂、驱虫剂和抗结核病药等; 农业方面, 主要可用于 合成杀虫剂和除草剂。此外, 间苯二酚还用于生产化 妆品、紫外线吸收剂、偶氮染料、阻燃剂、防腐剂和炸 药等。因此, 间苯二酚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1. 合成工艺 根据所用原料的不同, 目前间苯二酚的合成方
法与工艺主要为: 苯磺化碱熔法、间二异丙苯氧化 法、芳化法、取代法等几种。
1.1 苯磺化碱熔法[1- 5] 该法是生产间苯二酚的传统方法, 工艺条件简
单, 反应平缓, 投资少, 技术成熟。我国大多数生产间 苯二酚的厂家均采用此法。磺化法在日本 70 年代研 究比较多, 80 到 90 年代研究较少, 主要是一些简单 的技术改进。
1.1.1 工艺基本原理 首先用苯与 20%发烟硫酸在 70 ̄80℃进行一次
磺化, 再与 65%发烟硫酸在 130 ̄160℃下进行二次 磺化, 生成间苯二磺酸, 然后用氢氧化钠碱熔, 温度 为 300 ̄320℃, 生成间苯二酚钠,

橡胶助剂技术进展

· 5 · 橡胶助剂技术进展 齐 琳1,梁 诚2 (1.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北京 100143;2.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48) 摘要:介绍防老剂4030和4050等防护体系助剂,促进剂TBSI和TB Z TD、抗硫化返原剂Perkalink900等硫化体系助剂,以及塑解剂、均匀剂、间苯二酚树脂等加工助剂的开发和应用。综述对氨基二苯胺硝基苯法工艺、混合胺合成防老剂DTPD工艺、噻唑类促进剂清洁工艺等进展。我国橡胶助剂工业应不断科技创新,才能够做大做强。 关键词:橡胶助剂;防老剂;促进剂;加工助剂;清洁工艺 我国橡胶助剂产量已超过世界橡胶助剂产量的60%,成为世界橡胶助剂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家科技支撑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我国环保和高性能橡胶助剂品种和清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取得一定突破。 近年来世界轮胎产业创新速度明显加快,轮胎制造业已逐渐发展成为以新概念轮胎制造技术为导向,以安全化、节能化、智能化绿色生产为标志的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制造业。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轮胎制造中心,我国轮胎耗胶量约占世界轮胎耗胶量的30%,预计2015年该比例将提高到35%以上。因此“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由世界橡胶大国向世界橡胶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轮胎和橡胶制品的发展,既为橡胶助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对发展环保、高性能橡胶助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橡胶助剂在新品种和清洁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随着欧盟REACH法规、多环芳烃(PAHs)指令和发达国家轮胎标签法规的逐步实施,我国橡胶助剂面临更严苛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二是我国作为轮胎和橡胶助剂的主要生产国,新型橡胶助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缓慢,部分新产品鱼龙混杂,市场认可度不高;三是近年来橡胶助剂清洁生产工艺虽取得一定进展,但物耗能耗仍较高,三废排放量仍较大,全行业还需进一步提升、完善和推广橡胶助剂清洁生产工艺。 以下主要介绍橡胶助剂新产品(部分新产品为国外开发,而在国内认知度不高)和清洁生产工艺的技术进展。 1 橡胶助剂新产品 1.1 防护体系助剂1.1.1 防老剂4030 防老剂4030,化学名称N,N′-双(1,4-二甲基戊基)-对苯二胺,暗红色液体,是一种高效的耐臭氧防护助剂,适用于天然橡胶(NR)和合成橡胶,尤其适用于无防护蜡的橡胶制品和静态条件下使用的橡胶制品。 防老剂4030由对苯二胺与5-甲基-2-己酮在催化剂存在下通过还原烃化反应制得,反应温度190~200 ℃,合成工艺与防老剂4020和4010NA相似,主要有氢气压缩、原料进料、烃化加氢还原、精馏分离、溶剂回收等工序。 防老剂4030合成技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对苯二胺沸点比对氨基二苯胺低,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与酮类物质缩合加氢容易挥发,反应工艺条件控制难度大。江苏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已工业化生产防老剂4030,并有部分产品出口,目前正在推广应用。 1.1.2 防老剂4050 防老剂4050,化学名称N′-1,4-二甲基戊基-N′-苯基对苯二胺,暗红色液体,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适用于各种橡胶的耐臭氧防护助剂,一般与其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聚碳酸酯(PC)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惟一具 有良好透明性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耐蠕变性能,较高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刚性,并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很高的电绝缘性、阻燃性以及抗紫外线和耐老化性能。此外,聚碳酸酯密度低,容易加工成型。可与其他树脂共混形成共混物或合金,进而改善其抗溶剂性和耐磨性较差的缺点,使之性能更加完善,能够适应多种特性应用领域对成本和性能的要求。广泛应用于汽车部件、电子电气、数据载体、建筑材料、机械零件、纺织、办公自动化设备、包装业、运动器械、医疗保健、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光盘和家庭用品等领域。 1聚碳酸酯生产技术进展 1.1生产技术现状 1898年,Einhom采用对苯二酚和间苯二酚在吡啶溶液中进行光气化反应,首次合成聚碳酸酯,1958年德国拜耳公司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在聚碳酸酯合成工艺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很多合成方法,如低温溶液缩聚法、高温溶液缩聚法、吡啶法、部分吡啶法、界面缩聚光气法、熔融酯交换缩聚法、固相缩聚法等。目前,可用于工业规模生产的方法主要有界面缩聚法(又名光气法)和熔融酯交换缩聚法和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等3种合成工艺。1.1.1光气法 光气法因缩聚反应是在有机相和无机相的界面进行的,故又称界面缩聚法,它首先由GE和拜耳公司在1958年实现了工业化。光气法是以二氯甲烷和水的悬浊液作为聚合溶剂,用双酚A、氢氧化钠和光气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最后经过分离出有机相进而得到聚碳酸酯。光气法合成聚碳酸酯的单体式双酚A钠盐和光气。双酚A的钠盐由双酚A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得。按照缩聚反应的发生阶段,光 气法可分为二步界面缩聚和一步界面缩聚两种方 法。 二步缩聚法是传统的界面缩聚法,该方法分光气化和缩聚两步进行。将双酚A的钠盐溶液送入光气反应釜,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通入光气,光气溶于二氯甲烷中形成有机相,和无机相双酚A的钠盐溶液在两相界面进行反应生成低分子量的聚碳酸酯(光气化阶段),然后加入催化剂(一般为三乙胺)和氢氧化钠,低分子量聚碳酸酯再经过缩聚得到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缩聚阶段)。反应在25℃~42℃和接近常压的条件下进行,产物为多相混合物。聚碳酸酯进入有机相被溶解,氢氧化钠、 双酚A钠盐及副产物氯化钠溶解于无机相。有机相经洗涤、脱盐、脱溶剂、沉淀、干燥等纯化工序后得到聚碳酸酯粉末状,再经挤出造粒得到聚碳酸酯树脂。 针对原来生产工艺中存在的光气法阶段耗时较长,且缩聚过程反应速率慢等缺点,人们开发出 “一步界面缩聚”工艺。其特点是在反应开始时加入能加速氯甲酸酯基团与酚盐酯化反应速率的催化剂,使光气化与缩聚反应两个阶段几乎同时进行,同时结束。该方法的优点是在光气界面聚合制取聚碳酸酯时反应速度加快,而且减少了双酚A和光气的消耗,同时也避免了双酚A钠盐在碱性介质中的氧化分解现象,从而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界面缩聚工艺的优点是工艺成熟,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适合大规模连续生产;易制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碳酸酯,产品相对分子量可以达到1.5×105~2.0×105;产品光学性能较好,反应条件温和,对设备要求较低,因此长期占据聚碳酸酯生产的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约90%的聚碳酸酯采用此方法进行生产,而且部分新建装置仍然采用此工艺)。但该工艺路线也存在以下不足:(1)聚合反应过程使用大量剧毒的光气和大量有毒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二 化工市场 ◆李玉芳伍小明◆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第38卷第4期2013年4月 上海化工 ShanghaiChemicalIndustry 31··

光扩散材料的研究以及进展

光扩散材料的研究以及进展 在当前全球能源短缺的忧虑再度升高的背景下,节约能源是我们未来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在照明领域,LED发光产品的应用正吸引着世人的目光,LED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光源产品,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1世纪将进入以LED为代表的新型照明光源时代。LED球泡灯具与白炽灯比较,其最大的发展动力就是节能环保的优势,相同照明效果比传统光源节能80%以上。 当LED新型点光源在照明灯具行业广泛应用的同时,为减弱LED光源单点光强度对视觉的不舒适性刺激,灯具行业出现了扩散板在照明产品中的大量应用。传统的材料用的是磨砂玻璃,但是这类材料易碎,透光率低,光扩散材料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材料的易碎问题,在透光率上能提高20%以上,光扩散材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光扩散材料的概述 光扩散材料,指的是可以透过光线、又能够使光线发生散射的材料。光扩散材料可以将点、线状的光源转化为面状的光源,其散射范围较大、透光性良好,且光线分布均匀。光扩散现象的产生是媒质的均匀性遭到破坏的结果,即尺寸达到波长数量级的临近媒质小块之间在光学性质上(如折射率)有较大差异,在入射光的作用下,它们作为次级波源将辐射振幅大小不同的次波,彼此的相位也有差别。这样,由于次波的相干迭加,除了部分光波仍沿着几何光学规定的方向传播外,在其他方向不能抵消,造成散射。因此,当入射光照射在两种折射率不同。早期多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材料,又称为光散射材料或散光材料。将光扩散材料用于发光二极管(LED)照明是近年来开辟的一个新应用领域。LED照明较液晶背光源更强、柔和光线性能更高;用于LED照明的光扩散材料在扩散光的同时,须尽量减少光损失,且有良好的韧性。 评价光扩散材料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是光线透过率和雾度,前者代表着一种材料的透明程度,而后者代表着材料散射光线能力的强弱。透光率是指透过试样的光通量和射到试样上的光通量之比,它是表征透明高分子材料透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一种高分子材料的透光率越高,其透明性就越好。雾度又称浊度,

分析化学新进展

1化学修饰电极如何发展成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15分) 答:化学修饰电极是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也是目前最活跃的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目前已应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分析科学、材料科学等许多方面。修饰在电极表面的媒介体可加速氧化还原中心在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过程以实现电催化反应,化学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是化学修饰电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广泛应用于各种难以实现的电子传递慢过程,例如,生物分子的电催化、有机物的电催化、无机离子的电催化等。近年来化学修饰碳糊电极(C MCPE)用作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较多。碳糊电极具有易修饰、制作方便、无毒、应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CMCPE具有了一般碳糊电极的特点,同时又因为修饰了特定物质,使CMCPE具有了特定的功能,越来越受到电分析工作者青睐。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检测成本低、所需仪器简单、能在复杂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检测。易于实现微型化等优点,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从而实现对分析目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目的。 2.谱学电化学大体包括哪些种类,在电化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如何?(15分)答:目前已发展的谱学电化学方法大致分为 (1) 光谱电化学方法: 如现场红外(IR),拉曼(Raman),紫外可见(UV-Vis)及非线性光学二次谐波(SHG)谱,(2)波谱电化学方法:如现场顺磁共振(ESR)和核磁共振(NMR)谱,(3)现场X-射线方法:如现场X-射线衍射(XRD),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谱(EXAFS)和X-射线近边缘结构谱(XANES),(4)现场扫描微探针方法:电化学-电子隧道效应显微镜(CE-ST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扫描光电化学显微谱(L SPEM)等。 从谱学电化学方法发展的最初实验体系看,这些实验体系均选择了反应过程较为简单(如甲醇氧化反应),电极表面结构较为确定(如单晶电极)或特殊的(如经特殊表面粗糙化处理的银电极等)电化学体系。化学电源作为电化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其相应的电化学过程有其相应的特殊性:如电极反应体系相应比较复杂, 常常牵涉多个电化学与化学联合过程;在使用化学电源时,又经常需要在大电流与高电位下工作等;在某些场合下,离子扩散与气泡析出等问题可能较为突出, 从而使得谱学电化学方法在化学电源中的直接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运用现场谱学电化学方法对化学电源体系进行研究时,有针对性地分析技术问题的实质,做好实验方法与实验体系的设计、选择与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3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如何实现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双重提高的?(10分) 答: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物代谢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分析检测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获得准确、全面的生物信息,急需发展一些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由生物、化学、物理、医学及微电子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