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教案

第八章教案

第八章教案
第八章教案

8.1 分式

教学目标

1.掌握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掌握分式是否有意义、分式的值是否等于零的识别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 ,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12h ,你能列出一个方程吗? 二、探索活动:

列出下列式子

1、一长方形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 ,那么长是 m 。

2、小丽用n 元人民币买了m 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两块面积分别为a ha 、b ha 的棉田,产棉花m ㎏、n ㎏。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

思考

1、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B

A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和B 均为整式,B 中含有字母。 三、例题精选

例1、试解释分式

1a

b -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3

2

a a -+ 的值。

(1)a=3 (2)a=-

35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2

23

x x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四、练习

1、见P42页练习

2、下列各式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①

38n m ++m 2 ②1+x +y 2

-z 1 ③π

213-x ④x 1 ⑤1222++x x ⑥2

22ab b a + ⑦2

1432-x

3、当x= 时,分式

1

35

-+x x 无意义。 4、当x= 时,分式

12

3-+x x 的值为零;当分式2

3+-x x =0时,x= 。 5、

()()333++x x x =x

3

成立的条件是 。

6、当x 时,分式1

21+-x x

有意义。 五、小结:

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B

A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和B 均为整式,B 中含有字母

2、分式是否有意义的识别方法:当分式的分母为零时,分式无意义;当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有意义。

3、分式的值是否为零的识别方法:当分式的分子是零而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的值等于零。

4、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六、作业:

见作业纸

8.2 分式的基本性质(1)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分数进行类比学习,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相关的分式变形; 教学重点 分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用分式的性质进行变形 一、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分式有这样的性质吗?

2、 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如果t h 行驶s km ,速度是多少?2t h 行驶2s km 速度是多

少?3t h 行驶3s km 速度是多少?4t h 行驶4s km 速度是多少?…火车的速度可分

别表示为

t s t

s 22 t s 33…这些速度相等吗? 二、问题探究:

1、分式的基本性质:

M B M A B A ??= ; )(是不等于零的整式M M

B M A B A ÷÷= 2、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化分子(或分母)中的分数系数为整系数或改变分子(或分母)中某些项的符号: 3、例1.填空:

(1)a b =()ab

(2) b

a b a ++2

2

21=

()b a 22+ (3)

()

)0(663≠=+b ab

a a (4)())32(2323-≠+=

-x x x ; (5)()

y x x

y

x 242

2+=- (6))(b a ab a -=-3262 例2.不改变分式m

m 25.015

.031

--的值,使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

例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

(1)

3

22

11)2(12x x x x x -+-----

三、巩固与提高: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整式,使下列等式成立:

(1)b a ab b a 2)( =+ (2)x x

xy x )

(2

2 =+

(3)2

22)(xy

y

xy = (4))0(1)(2≠+=+a c a a a (5)

(

)n

mn

m

m =+2 (6)(

)

y

x y x 222

-=+

2、课本P46 1、2 四、拓展提高: 1.不改变分式2

3.01

5.0+-x x 的值,把它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则所得的结

果为( )

A 、

2315+-x x B 、203105+-x x C 、2312+-x x D 、20

32

+-x x

2、将分式b a b

a 3

1413121+-中分子与分母的各项系数化为整数。 3、不改变下列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数

(1)2231

4a a a --- (2)m

m m m +---2

23 五、课堂小结:

1、 写出几个分式;

2、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8.2 分式的基本性质(2)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约分的意义,能熟练的进行分式约分;

2、 理解最简分式的定义 教学重点 约分依据和作用。

教学难点 将一个分式化成一个最简分式 三、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分式的基本性质内容是什么?

M B M A B A ??= ; )(是不等于零的整式M M

B M A B A ÷÷= 2、把分式

y

x y x ++2中的x 和y 变为原来的31

,分式的值 ( )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是原来的

3

1

D.不变

3、什么叫分数的约分? 四、探索活动: 1、填空: (1)

a b 22=)(a (2)c b a 933+=()b a + (3)

2a ac =()c (4226y

x x =()1

2、分式的约分:把一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分别除以它们的公因式叫做分式的约分

三、典型例题: 1、例1 、约分

⑴d b a c b a 10

2535621- ⑵44422-+-x x x (3)343123ab c b a - (4)2

2212

3x x x x +-+-

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组织讨论:约分要注意些什么?约分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注意: 1.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是单项式时,约分可直接进行,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去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2.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是多项式时,约分时,先把分子与分母按一个字母降幂排列,再分解因式,然后约分

约分的步聚:1.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2.约去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3.尽量把分子、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例 2 下列分式a

b b

a b a b a b a b a x y y x a c b ----++++、

、、)(、24)(3541222222

2中,最简分式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思路点拨:最简分式就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

易错辨析:误认为第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无字母可约,是最简分式。 四、巩固与提高:

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3322=b

b ; (2)

b a m b m a =++; (3)022

=++am am ; (4)

2

1632-=-++x x x x ; (5)

b b

a b a +=+=+1331632; (6)a a a a 3212622=+; (7)m m

m

m m +-=-+-111122

2 五、拓展提高

①先化简,再求值2

22

2)

1()1()1(-+-x x x ; 其中x=21- ②16

)(16

)(8)(2

2-+++-+b a b a b a 五、课堂小结:

8.3 分式的加减

学习通道

一、 学习目标:

1、会根据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

2、能说出分式通分的意义以及分式通分的依据和关键.

3、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意义,会求几个异分母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4、了解分式通分的方法,会正确熟练地将几个异分母分式进行通分. 二、 内容精讲: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2、如何确定最简公分母:分母中所有的因式都要取,相同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系数取最小公倍数.

3、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 例题解析:

例1、 计算:b

a b

a b a a b b a b a ++-+-+++34335. 精析:此题属于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根据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解:b

a b

a b a a b b a b a ++-+-+++34335 = b

a b a a b b a ++--++)

3()43(35

=b

a b

+3.

小结:分子相加减时,需把分子看成一个整体用括号括起来,再相加减. 例2、 求下列各组式子的最简公分母:

(1)224c a b ,2

32ab

c ,bc a

5. (2)a 392-,3422+-+a a a ,432--a a a

.

精析:(1)分母中的各项系数分别为4、3、5,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0,各字母因式a 、b 、c 的最高次幂分别是a 2、b 2、c 2,由此可得它们的最简公分母是60a 2b 2c 2; (2)先把各分母因式分解,然后按求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求.

解:(1)最简公分母为60a 2b 2c 2; (2)因为

a 392

-= - )

3(32-a 342

2+-+a a a =)

3)(1(2--+a a a

432

--a a a

= )

1)(4(+-a a a 所以,最简公分母是3(a – 1)(a – 3)(a – 4)(a+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要先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由于分子、分母中的符号可提到分式前面,所以最简公分母一般不取负号. 例3、 通分:

)2)(1(++a a a ,2

)

1(2

+a ,132-a . 精析:由题可知它们的最简公分母为(a+1)2(a+2)(a-1),利用公式的基本性质将各

分式的分母变形为(a+1)2(a+2)(a-1).

解:它们的最简公分母为(a+1)2(a+2)(a-1).

所以,)2)(1(++a a a =)1)(1)(2)(1()1)(1(-+++-+a a a a a a a =)

1)(2()1(23-++-a a a a

a ;

2)1(2+a =)1)(2()1()

1)(2(22-++-+a a a a a =)

1)(2()1(4222

2-++-+a a a a a ; 13

2-a =)2)(1)(1)(1()2)(1(3++-+++a a a a a a =)

1)(2()1(69322-++-+a a a a a . 小结:通分时,在改变分母使之变为最简公分母的同时,必须给分子实施同样的运算,这样才能保证通分是恒等变形. 例4、计算:

(1)xy y x x y y x 22++-; (2)2

214

311x x x x x -+-+-+. 精析:(1)最简公分母为xy ,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相加减;

(2)把整式x 看作分母为1的分式,然后按分式的运算顺序进行.

解:(1)xy y x x y y x 2

2++-

= xy

y x y x 2

222++-

= xy

x 22

=

y

x 2. (2)2

214311x

x x x x -+-+-+ = )

1)(1(4

31112+-+--

-+x x x x x x = )1)(1()1(2+--x x x x +)1)(1(1+-+x x x -)1)(1(432+-+-x x x x

= )1)(1(43133+--+-++-x x x x x x x

= )

1)(1(3

3+--x x x

=

13+x . 小结:(1)对于分式与整式的相加减问题,有时可把整式看作分母为1的一项; (2)运算结果应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5、计算

精析:本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过程较复杂,应按照顺序,先做括号内运算再做乘除,最后加减。 解:

小结:在做分式混合运算时,首先要明确运算的顺序,其次要弄清每一步做的是哪种运算,运算法则是什么,同时还需特别注意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例6、锅炉房储存了t天用的煤mt,要使储存的煤比预定的多用d天,每天应该

节约用煤多少t?

精析:

本题是有关分式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原计划t天用煤mt,则原计划一天用煤;现改为要求

t+d天用煤mt,则现在每天用煤

,即每天应节约用煤

.

解:

答:

四、探索实践

1、计算:(1);(2).

分析:

两题都是中考题.由于分式运算可综合考查许多知识点,所以是一个命题热点.在做分式计算时,

要做到:牢记法则,顺序计算,善用技巧,认真细心.如:第(1)题先通分后约分;第(2)题混合运算,

先算括号内的,再将除法变为乘法,最后约分.

解:(1)原式

(2)原式

小结:

分式的加减法首先要找到最简公分母,对于分母时多项式的先因式分解,整式或常数看作分母1的分式,

步骤要完整,不要跨越步骤。

2、化简.

分析:

这是一道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题,若按顺序计算,一般应先算括号内的,再将除法变为乘法,最后约分.

本题可先因式分解、约分、求出小括号内的结果并化简,然后再进行除法运算.解:原式

小结:

分式的四则运算注意运算的顺序,按部就班的求解,由涉及的知识较多,计算过程较繁,出错的可能性

较大,一定要熟练掌握前面的知识,运算细心仔细。

五、 习题解答

习题3.4:1、(1)a+b ;(2)1.

2、(1)n m n

m -+;(2)x+2.

3、a 2000.

习题3.5:1、(1)ac a

c -;(2))

1)(1(3+-+a a a . 2、2x+8. 3、)2(600

-x x .

4、

b

a ab

+. 解题导航

在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以分母分式的加减,关键是确定最简公分母. (2) 多项式分母要因式分解. (3) 整式看成分母是1的分式.

(4) 一些较复杂的题目可以采用逐步通分法.

(5) 在分式的计算过程中注意利用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法巧解分式计算.

同步精练

一、填空题:

2、分式11+x 、x -21、222--x x x

的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

4、已知a+b=5, ab=3,则

=+b

a 1

1_______.

5、某工厂库存原材料x 吨,原计划每天用a 吨,若现在每天少用b 吨, 则可以多用 天. 二、选择题:

6、

A.x-1

B. (x-1)3

C. (x-1)2

D. (x-1)2

(1-x)3

7、计算b

y

a x +等于( )

8、已知0≠x ,

x

x x 31211++等于( ) A 、x 21 B 、x 61 C 、x 65 D 、x

611

9、小明通常上学时走上坡路,通常的速度为m 千米/时,放学回家时,沿原路返回,通常的速度为n 千米/时,则小明上学和放学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 A 、2n m + B 、 n m mn + C 、 n m mn +2 D 、mn n m +

三、解答题: 10、计算:

(1)22494n m n m -- - 2

249n m n

m --;

(2)xy x y x -+22

2 + xy x xy y --222- xy x y -22.

11、计算: (1)a+2-a -24 (2)m

m -+-32

9122

(3)1

111-÷??? ??

--x x x (4)2

22)2222(x x x x x x x --+-+-

12、3,32

,1)()2(

222222-==+--+÷+---b a b a a b a a b ab a a b a a 其中

13、观察下列各式: 323

323;212212+=?+=?

545

545;434434+=?+=? ……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数之积等于这两数之和?设n 表示正整数,用关于n 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下列程序计算,把答案写在表格内,然后观察有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

么会有这种规律?

(1)

(2)(3)用简要的过程证明你发现的规律:

拓展阅读

6174猜想

1955年,卡普耶卡(D.R.Kaprekar)研究了对四位数的一种变换:任给出四位数k0,用它的四个数字由大到小重新排列成一个四位数m,再减去它的反序数rev(m),得出数k1=m-rev(m),然后,继续对k1重复上述变换,得数k2.如此进行下去,卡普耶卡发现,无论k0是多大的四位数,

只要四个数字不全相同,最多进行7次上述变换,就会出现四位数6174.

例如:

k0=5298, k1=9852-2589=7263, k2=7632-2367=5265, k3=6552-2556=3996, k4=9963-3699=6264,

k5=6642-2466=4176, k6=7641-1467=6174.

后来,这个问题就流传下来,人们称这个问题为"6174问题",上述变换称为卡普耶卡变换,简称K 变换.

一般地,只要在0,1,2,...,9中任取四个不全相等的数字组成一个整数k0(不一定是四位数),然后从k0开始不断地作K变换,得出数k1,k2,k3,...,则必有某个m(m=<7),使得km=6174.

更一般地,从0,1,2,...,9中任取n个不全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十进制数k0(不一定是n位数),然后,从k0开始不断地做K变换,得出k1,k2,...,那么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现在已经知道的是:

n=2,只能形成一个循环:(27,45,09,81,63).例如取两个数字7与3,连续不断地做K 变换,得出:36,27,45,09,81,27,...出现循环.

n=3,只能形成一个循环:(495).

n=4,只能形成一个循环:(6174).

n=5,已经发现三个循环:(53855,59994),(62964,71973,83952,74943),(63954,61974,82962,75933).

n=6,已经发现三个循环:(642654,...),(631764,...),(549945,...).

n=7,已经发现一个循环:(8719722,...).

n=8,已经发现四个循环:(63317664),(97508421),(83208762,...),(86308632,...)

n=9,已经发现三个循环:(864197532),(975296421,...),(965296431,...) 容易证明,对于任何自然数n>=2,连续做K变换必定要形成循环.这是因为由n 个数字组成的数只有有限个的缘故.但是对于n>=5,循环的个数以及循环的长度(指每个循环中所包含数的个数)尚不清楚,这也是国内一些数学爱好者热衷于研究的一个课题

课题:8.4 分式的乘除(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随堂练习:18 分式的乘除(第1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1.计算:

(1)(-a c b 32).2

229bc a (2)b a b a 22+-.222

2b a b a -+

(3)xy z y x z 5423

- (4) 2

222)

1()1()1(--+x x x ÷1)1(2

2

--x x (5).44422+-+m m m ).

4(2

-m 16

424--m m

(6)n

m n

m mn n m m mn m n -+÷+-÷-22222

2.已知x=-2,求x

x x x x x x +-÷++2231

22的值

课题:8.4 分式的乘除(第2课时)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

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3.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随堂练习:19 课题:8.4 分式的乘除(第2课时)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选择题:

1.化简x

y x x 1

,其结果为( ) A. 1 B.xy C.

x y

D.y

x 2.化简1

12

---a a ,其结果为( )

A .1+a B. 1-a C .a -1 D. 1--a 3.计算:

(1)2222

.2)(x

y

x xy y xy x x xy -+-÷-

(2)x x

x x x x x x -÷+----+4)4

4122(22

4.化简求值:2

2

121-÷--a a a ,其中2=a .

课 题:8.5 分式方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

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初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电子教案

初二物理第八章运动 和力

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本节知识点】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基础达标训练】 1、(2013?黑河)正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如果它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立即停下来 B、慢慢停下来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方向 2、(2013?河北)第一位提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物理学家是() A、伽利略 B、奥斯特 C、帕斯卡 D、阿基米德 3、( 2013?鄂州)我国于2013年6月11日17︰38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州十号”飞船,并开创了中国载人应用型飞行的先河。火箭升空120秒后,逃逸塔与箭体分离,在分离的瞬间,下列关于逃逸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失去重力 B、速度为零 C、仍有向上的速度 D、速度反向【能力提高训练】 4、(2013?龙岩)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A、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驶 B、汽车驾乘人员系安全带 C、人踩到香蕉皮上易滑倒 D、拍打衣服灰尘脱离衣服 5、(2013?陕西)下列说法中,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通过拍打衣服,除去它上面的浮灰 B、投掷铅球时,球脱手后仍能继续向前运动 C、迅速向下撞击斧子木柄的把手端,斧头就能套紧在木柄上 D、行驶中的车辆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6、(2013?东营)如图1所示,水平公路上向前行驶的汽车中,有一竖直站立的人突然向前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向前倾说明人不具有惯性 B、人向前倾说明车具有惯性 C、车突然加速 D、车突然减速

有机化学答案第八章电子教案

174 第八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思考与练习 8-1 命名下列化合物。 ⑴ 3-甲基-2-丁烯酸 ⑵ 2-甲基-2-乙基丙二酸 ⑶ 3-羧基-3-羟基戊二酸(柠檬酸) ⑷ 2-溴环戊基甲酸 8-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⑴ ⑵ ⑶ ⑷ 8-3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 ⑴ > > > ⑵ > > > ⑶ > > 8-4写出丙酸与下列试剂作用的主要产物。 ⑴ CH 3CH 2COCl ⑵ CH 3CH 2COBr ⑶ (CH 3CH 2CO)2O ⑷ CH 3CH 2CONHCH 2CH 3 ⑸ CH 3CH 2COOCH 2CH 2CH(CH 3)2 ⑹ CH 3CH 2COONa 8-5完成下列化学反应。 8-6命名下列化合物。 ⑴ 异戊酰溴(3-甲基丁酰溴)⑵ 醋酸乙烯酯 ⑶ 苯甲酐 ⑷ N ,N -二甲基苯甲酰胺 ⑸ 2-甲基丁烯二酸酐 ⑹ 对氯苯甲酰溴 8-7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⑴ ⑵ ⑶ COOH O 2N O 2N COOH CH 3COOH CH 3CH 3CH 2CHCOOH CH 3CH 3CH 2C CH 3COOH CH 3CH 2CHCOOH Cl CH 3COOH CH CH Cl Cl COOH O 2N CH 3CHCH 2CHCOOH 3 3 CH 3C CH 3COOH CH 3CHCH 2COOH CH 2COOH F COOH CH 3O CO OH COOH H 3C ( )1CH 3CH 2COOH 2CH 3CHCOOH Br +HBr CH 3 CH 3 ( )2 25 Δ C C O O O CH 3CH 2COOH + H Δ( )3CH 3CH 2COO +H 2O ( )4CH 3 CH CH 3 CH 3CH CH 3 COBr CH 3 CH CH 3 COCl SO 2HCl H 3PO 3+++C C O O O C C OCH 2 2 O O CH 3CON(CH 3)2

新人教版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l.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学习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二力的平衡. 学习难点惯性现象的解释. 学习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惯性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棋子、直尺、长方木块、两个定滑轮、钩码若干、细绳、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收集与教材P16图中内容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 ·自行车比赛中冲过终点的自行车. ·滑冰比赛中到达终点后的运动员. ·被小朋友弹出去的琉璃球.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这些现象,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运动的物体为什 左下角内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 么会停下来呢?同学们看书P 16 伽利略和古人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学们可以自己探究,通过实验来求证.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分析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的条件是什么?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实验中要观察小车从斜面滑下后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都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不同的条件是:平面上三种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单元备课

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成立条件及其应用。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特性,同时理解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掌握二力平衡的应用。 4.通过实验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5.通过实例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和摩擦力,全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注重讲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第二部分讲述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三部分着重研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改变方法。本章是在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章所学力学的延伸,又是继续学习“压强”“浮力”等各章的预备知识,同时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以及高中的进一步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

本章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进一步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力学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本章重、难点 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难点:1.力的示意图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生活现象 3.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方向 四、重点内容处理建议: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与力有关的现象。通过实例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生活的经历初步认识力,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引导等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和摩擦力的理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 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 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八章 运动和力复习 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现象,能用惯性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平衡状态,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3、知道三种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一、力和运动的关系展示(引导学生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inertia)。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3.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 同体、共线、反向、等大的两个力 5.重点实验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例1、如图所示的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继续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只需填写序号)。(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属于可靠事实的是____,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是________。 (2)二力平衡的条件 3)、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 ⑵测量方法: ⑶如图: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比较甲、乙图可得: 比较甲、丙图可得: 该研究采用了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等无关。 6.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学生练习巩固、反馈

2016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第八章原子结构教案

第八章原子结构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特征;了解原子轨道(波函数)、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等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的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2.电子原子结构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理,会由原子序数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和外层电子构型;掌握元素周期系和各区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特征;根据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能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了解有效核电荷、屏蔽效应的概念;熟悉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主要氧化值等周期性变化规律,以了解元素的有关性质。 二、学时分配: §8.1引言从19世纪末,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学手段的加强,在电子、放射性和x射线等发现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的较复杂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楚。1911年卢瑟福(Rutherford E)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原子核并不发生变化,只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的结构和电子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原子外电子层结构,就成为化学领域中重要问题之一。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运动状态的研究以及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是从对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开始的。 §8.2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8.2.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表现出光的波动性,而光压、光电效应则表现出光的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表示为λ= h/p= h /mυ式中,m是粒子的质量,υ是粒子运动速度 p是粒子的动量。 1924年,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德布罗依(de Broglie L V)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大胆假设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现象。他认为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7年,德布罗依的大胆假设就由戴维逊(Davisson C J)和盖革(Geiger H)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图8-1是电子衍射实验的示意图。当经过电位差加速的电子束A入射到镍单晶B上,观察散射电子束的强度和散射角的关系,结果得到完全类似于单色光通过小圆孔那样得到的衍射图像,如图所示。这表明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电子衍射实验证明德布罗依关于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是正确的。

13春社会保障学第八章至第九章作业3

《社会保障学》第八章至第九章作业 2013年2月26日一、单选: 1.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 B)。 A.最高生活需要 B.最低生活需要 C.基本生活需要 D.一般生活需要 2.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形式是( A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军人保障 3.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 D )。 A.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 B.作为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 C.弥补市场失灵,缓和社会矛盾 D.缓解贫困问题 4.1999年,国务院颁布( A ),初步确立了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B.《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C.《关于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决定》 D.《关于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决定》 5.( B )是中国农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至今并较为规范化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安排。 A.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农村五保制度 C.灾害救助制度 D.慈善制度 6.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并实施新的( C ),使五保制度由农村集体福利经农民供养走向了国家福利。 A.《农业四十条》 B.《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C.《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D.《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7.( D )养老保险是大多数国家选择的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 A.政府责任型 B.个人负责型 C.混合型 D.责任分担型 8.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是( D )。 A.现收现付式 B.预收预付式 C.完全积累式 D.部分积累式 9.养老保险缴费确定模式的特点是( B )。 A.和现收现付模式相联系 B.和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模式相联系 C.以支定收 D.维持短期内的横向平衡 10.强调对所有老年居民都提供养老保险,保险金的标准是统一均等的,一般是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险金给付水平确定模式是( A )。

2019精选教育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doc(最新整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本章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出了伟大的牛顿第一定律,然后又通过活动体验到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感受到其实科学就在身边。本章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摩擦力,他是初中所学三大性质力中的之一。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了我们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 1、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 运动和力教案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 2.通过经历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能够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通过讨论、激励,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学生了解物理规律认识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实验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木块的运动需要推力来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是否就一定正确呢? 演示: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从静止―→运动―→静止的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

第八章:组合逻辑电路电子教案

第八章:组合逻辑电路电子教案

职业技术学校教案 教研室: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基础与实训 任课教师: 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制

职业技术学校教案(理论教学用) 第 29次课 2学时 章 节 第8章组合逻辑电路8.1集成门电路讲授 主要内容1.基本逻辑门电路; 2.三极管—三极管逻辑门电路(TTL)。 重 点难点1. 基本逻辑门电路的电路形式和原理; 2. TTL门电路的原理; 3. TTL门电路的应用。 要求 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1.了解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2.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的电路形式和原理; 3.掌握TTL门电路的原理; 4.了解TTL门电路的应用。

授课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教学思路:首先利用视频动画或图片来引入现实生活中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播放展示基本逻辑门电路,让学生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的电路形式和原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动画说明TTL门电路的原理及TTL门电路的特性。通过表格讲解TTL门电路的参数。利用视频动画说明TTL门电路的应用。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视频播放等 板书设计:在进行多媒体教学,可适当在黑板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和分析 重点突出及难点解决:上课开始指出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和任务,通过基本逻辑门电路的电路形式和原理及TTL门电路的原理讲解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下课前再次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师生互动:列举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实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举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们举例说明TTL门电路的应用。 作业 布置 总结TTL门电路的应用。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八章社会保障基金

第八章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的地位——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与中心内容,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一节社会保障基金概述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内涵和内部构成 1、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 2、社会保障基金内涵的理解 (1)第一,社会保障基金是依法设立的,具有强制性,依法正常运行(来源、筹集、储存、运营、管理)。 (2)第二,社会保障基金是由政府部门或政府特别授权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有效筹集、合理运用。 (3)第三,社会保障基金是专款专用,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允许挪用。 (4)第四,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3、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 社会保障基金是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建立的基金,它是社会再生产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 个人消费基金:劳动报酬个人直接支配消费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特定的发放 4、社会保障基金的内部构成

(1)社会保障基金的内部构成是与社会保障项目体系相一致的。 我国是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优抚安置基金、其他社会保障基金(残疾人、住房)五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体系中的主体部分,有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医疗保险基金五大类。 (2)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安置优抚的基金来源与形式各不相同。 政府掌握的救助基金国家财政 A、社会救助基金 民间慈善机构掌握的救助基金捐款、馈赠 广义:企业和政府的福利基金 B、社会福利基金 狭义:政府的福利基金 政府掌握的安置优抚事业费 C、安置优抚基金 社会集团、企业、个人捐助的优抚基金 D、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运营已经规范化。 二、社会保障中的再分配关系 1、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扣除学说的主要观点 (1)社会保障基金不能认为是来自于剩余产品,它主要应来自于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自于社会总产品)。 (2)社会保障的本质是通过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社会保障分配。 2、社会保障分配的定义

第八章运动和力 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理解物体的惯性,会运用惯性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4.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5.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6.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通过惯性现象,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运用惯性解决日常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骑滑板车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思考:为什么最终滑板车会停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牛顿第一定律 自主阅读教材P16~1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每次都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

开始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每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到达水平面时的__速度__相同。 (2)小车在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滑行距离最短,是因为__在毛巾表面所受阻力最大__。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一切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将__做匀速直线运动__。 2.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请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范例:如图所示,让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运动到C点时,若一切外力全部消失,则小球会沿路线__b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__。 (二)惯性 自主阅读教材P18~1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如图所示,用力打击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由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飞出,这表明:__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__。上面的棋子由于__惯性__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同时,这些棋子因为受到__重力__的作用,又落到下面的棋子上。 4.如图所示的几种现象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 B )

社会保障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是(C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2、商业医疗保险属于商业行为,是否投保及投保几份完全由投保人自主决定,别人无权干 涉,它贯彻( D )。 A、国家意志原则 B、最大利益原则 C、最大利润原则 D、买卖自由原则 3、实施储蓄型医疗保障模式医疗保障制度的典型国家是(B )。 A、德国 B、新加坡 C、法国 D、中国 4、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是指(B)。 A、国家卫生服务模式 B、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C、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D、储蓄型医疗保险模式 5、医疗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税收,其主体是(A )。 A、政府 B、企业 C、社区 D、公民 6、实施国家卫生服务模式医疗保障的典型国家是(B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7、实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障制度的典型国家是(A )。 A、美国 B、中国 C、法国 D、日本 8、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开始实施(B ),以帮助参保者支付大病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 A、医疗储蓄计划 B、健保双全 C、医疗救助基金 D、公费医疗 9、在新加坡保健基金建立于1993年,是(A )设立的捐赠基金,为那些不能支付医疗费用的穷人提供保障,以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A、政府 B、企业 C、医生 D、医院 10、在美国,主要针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领取社会保障残障保险津贴超过24个月的残疾人的医疗保障计划是( A )。 A、医疗照顾计划 B、医疗储蓄计划 C、医疗救助基金 D、劳保医疗计划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复习教案

坤凡教育学科教师讲义 学员姓名:年级: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 【课前十分钟】 1、欢欢用力提起一桶水,他对水桶施加了一个拉力,此时水桶对欢欢的手也加了一个拉力,这两个力的()A.大小相同 B.方向相同 C.大小和作用点相同 D.三要素相同 2、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 ...的是() A.地面上的小车从向西运动变成向东运动一定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的缘故 B.“蜘蛛人”攀爬高层建筑时,使他上升的力是他对自己的拉力 C.把鸡蛋往碗沿上一碰,鸡蛋就破了,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包子皮上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3、测一个约6N的力,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是() A. 量程10N,分度值0.2N B. 量程5N,分度值0.1N C. 量程15N,分度值0.5N D. 以上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 4、重约600N的物体可能是下列中的哪一个?() A.一只鸡 B.一头耕牛 C.一头大象 D.一个成年人 5、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感知力的存在。下列现象中,不能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事例是() A. 水平抛出的皮球成一条弧线落回地面 B. 在足球场草坪上滚动的足球越滚越慢 C. 从山上滚下的石块越滚越快 D、拉弓变弯了 6、如图5,质量是0.5kg的字典,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面能正确表示字典受力的示意图是(g=9.8N/kg) () 图5 7、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因素有()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与1N的力的大小相当的是()

A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B 、一头大象的体重 C 、一名中学生的体重 D 、托起一只蚂蚁所用的力 8、如图3所示,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9、下列情况中产生的力,哪些不是弹力( ) A 、手轻压钢条,使钢条变弯一些 B 、脚踩饮料瓶,将它踩瘪 C 、手轻拉弹簧,弹簧伸长些 D 、运动员拉开弓,准备射箭 10、物体重 49N ,它被送到月球上时的质量是 kg. 11、一条质量为50kg 的大蟒蛇吞吃一只小猪后,体重达到600N ,被吞吃的小猪的质量是 kg 。 (g=10N/kg ) 1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 B 、重力作用不需要地球与物体相互接触 C 、玩具“不倒翁”就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D 、走钢丝的运动员,手中都握有一根长杆是表演的需要 13、在图7中画出质量为5kg 的铅球在空中运动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取g =10N/kg ) 【知识梳理】 第八章 力和运动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2)说明: A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 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 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 不可能用实验 来 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图3 图7

第八章第一节养老保险

第八章社会保险 第一节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概述 二、贝克尔家庭生产理论 三、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四、养老保险的模式 五、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概述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当劳动者到达法定年龄或退休时,由社会保险机构或由指定的其他单位按规定给付养老金以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四层含义: (1)养老保险具有一定的法律强制性,是国家进行的制度安排。 (2)养老保险的对象必须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缴费年限的劳动者。 (3)养老保险只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4)由特定的机构以货币的形式向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 2、养老保险的特征 (1)普遍需求 养老风险普遍存在;待遇享受普遍需求 (2)地位特殊 (3)长期积累 (4)管理复杂 第一,制度设计复杂:基金长期积累性 第二,管理的难度大:保值增值困难 第三,体系复杂:养老保险的多层次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一支柱) 补充养老保险(二支柱) 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支柱) (二)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原则 1、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条件相对应的原则。 几种履行义务的方式: (1)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2)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缴费期限相对应的原则。 (3)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国籍或居住年限相对应的原则。 2、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与工作贡献相联系的原则。 (1)给予从事特殊行业或特殊工种职工养老金待遇上的优惠。 (2)给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实行政府津贴。 (3)给予劳动模范、劳动英雄提高退休金。 3、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 高于社会贫困线;随通胀和物价指数适时调整 4、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我国连续6年7次提高企业退休金标准 二、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运动和力》(复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产生有关现象。2、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3、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材分析重点1.惯性的应用和防止,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难点1.判别物体受到的平衡力,2.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具电脑平台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学习方法听练结合。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的适用条件: 在理想条件下的一切物体,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力”是难以达到的。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推理基础之上的。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例1、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二)惯性:1、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即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2、任何物体、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3、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速度等其它因素无关。例2、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A.拍打衣服灰尘脱落,是由于灰尘有惯性B.小明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是由于汽车没有惯性c.跳远运动员要助跑后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D.高速飞行的子弹穿入木头后静止,它的惯性就消失了例 3.运动场上,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惯性的是( B )A.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B.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c.掷出去的铁饼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D.箭被弓射出后仍向前运动二、二力平衡:1、平衡力: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2、平衡力实质:物体受到的平衡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3、二力平衡的条件:①作用在同一物体上;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在同一直线上。例1.XX年5月19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110m栏比赛中,我国选手刘翔以12秒97的成绩卫冕冠军。下列描述正确的是(D)A.站在领奖台上,刘翔对领奖台的压力与领奖台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刘翔在赛道上,速度越快,惯性越大c.刘翔冲过终点,不能立即停

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点包括、、。 2、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三条渠道:、、。 3、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原则包括:、、。 4、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除了银行存款外,还可以、、、、。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A、社会救济基金 B、社会保险基金 C、社会福利基金 D、养老保险基金 2、从理论上来说,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其缴费率取决于()和赡养率之乘积 A、缴费基数 B、替代率 C、工资总额 D、社会平均工资 3、下列项目中不属于长期津贴项目的是() A、养老保险津贴 B、医疗保险津贴 C、伤残津贴 D、遗属津贴 4、社会保险的支出不包括() A、对受保人的保险津贴支出 B、行政管理费用支出 C、投资费用

D、挪用费用 5、下列关于现收现付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前提是有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 B、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增加储蓄,制约劳动力市场供求调节 C、较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D、又称为“统筹分摊式” 6、预提积累制的最大缺点是。 A、效率较低 B、长期风险较大 C、受年龄结构变化和经济动荡冲击较大 D、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7、从安全性角度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的最佳投资方向是。 A、购买政府债券 B、存入银行 C、购买股票 D、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三、多项选择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原则() A、适度原则 B、效率原则 C、公平原则 D、法制原则 2、完全积累制的优点包括() A、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蓄职能

B、有利于强化投保人的缴费意识 C、可以保证受益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D、体现社会保险的互助性和福利性 3、部分积累制又称为() A、混合式 B、部分基金式 C、阶梯式 D、比例保险费制 4、一种恰当的基金筹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是() A、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B、设立储备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C、用作储备的积累基金有无投资机会及其收益率的高低 D、保持相对稳定的保险费率 5、下列关于缴费基准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又称为“借款基准制”或“待遇确定型” B、这种模式注重对个人缴费的激励 C、具有显著的再分配功能 D、缴费基准制一般只适用于长期性津贴项目 6、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包括() A、受保人及雇主缴纳的保险费 B、政府的资助或补贴 C、投资营运收入 D、对雇主征收的滞纳金与罚金 四、判断改错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 2、由于现收现付制的缴费率是按现实支出的需要确定的,津贴支付的来源是当期在职劳动者的缴费而不完全是受益人自己的缴费,因此可保证受益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3、一般来说,受益基准制相比于缴费基准制更倾向于注重社会公平,具有显著的再分配功能。 4、社会统筹等于公平,个人账户等同于效率。 5、养老保险津贴、生育津贴、遗属津贴这三类津贴项目在国外通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8.1 牛顿第一定律 主备人:李玉芹审核人:梅炳灵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优秀教案、检测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 二.先学后教 学习目标1: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自学指导: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间20分钟)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数据结构电子教案 第八章

第八章习题 一、判断题 1.求最小生成树的Prim算法在边较少、结点较多时效率较高。() 2.图的最小生成树的形状可能不唯一。() 3.用邻接矩阵法存储一个图时,在不考虑压缩存储的情况下,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大小只与图中结点个数有关,而与图的边数无关。( ) 4.邻接表法只用于有向图的存储,邻接矩阵对于有向图和无向图的存储都适用。( ) 5.任何有向网络(AOV-网络)拓扑排序的结果是唯一的。( ) 6.有回路的图不能进行拓扑排序。( ) 7.存储无向图的邻接矩阵是对称的,故只存储邻接矩阵的下(或上)三角部分即可。( ) 8. 用邻接矩阵A表示图,判定任意两个结点Vi和Vj之间是否有长度为m的路径相连,则只要检查A m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是否为0即可。( ) 9.在AOE网中一定只有一条关键路径。( ) 10.缩短关键路径上活动的工期一定能够缩短整个工程的工期。( ) 11.连通分量是无向图中的极小连通子图。( ) 12.强连通分量是有向图中的极大强连通子图。( ) 二、选择题 1.N条边的无向图的邻接表的存储中,边表的个数有()。 A)N B)2N C)N/2 D)N*N 2.N条边的无向图的邻接多重表的存储中,边表的个数有()。 A)N B)2N C)N/2 D)N*N 3.最短路径的生成算法可用()。 A)普里姆算法B)克鲁斯卡尔算法C)迪杰斯特拉算法D)哈夫曼算法4.有拓扑排序的图一定是()。 A)有环图B)无向图C)强连通图D)有向无环图5.图的邻接表如下图所示: vertex firstedge (选择题5图) (1)从顶点V0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经历的结点顺序为()。 A)V0,V3,V2,V1 B)V0,V1,V2,V3 C)V0,V2,V1,V3 D)V0,V1,V3,V2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8.3摩擦力第1课时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8.3.1 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研究摩擦力时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学习内容一:滑动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指导:请认真阅读P23—P25上面内容,特别是P23实验和P24的实验,基本概念用红笔作上记号,记一记,重点词语打上着重号。 【自学检测】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粗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可知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吗?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上,在什么情况下所用拉力大?细读摩擦力定义分析概括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1)接触且接触面粗糙 (2)物体要相互挤压 (3)有相对运动 2.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各组测得摩擦力大小相同吗?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结果不同? 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大小、物体运动速度等。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如何改变压力的大小?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你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木块、木板、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 (3)实验时,应怎样操作? (4) (5)如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关系? (6)如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