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为财务学

行为财务学

行为财务学
行为财务学

國立中央大學

財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行為財務學-

文獻回顧與未來發展

指導教授:周賓凰教授

研究生:龔怡霖

中華民國90 年 6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全文與電子檔,為本人於國立中央大學,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以下請擇一勾選)

(ˇ)同意(立即開放)

( )同意(一年後開放),原因是:

( )同意(二年後開放),原因是:

( )不同意,原因是:

授與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基於推動讀者間「資源共享、互惠合作」之理念,於回饋社會與學術研究之目的,得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紙本、光碟、網路或其它各種方法收錄、重製、與發行,或再授權他人以各種方法重製與利用。

研究生簽名: 龔怡霖

論文名稱:行為財務學-文獻回顧與未來發展

指導教授姓名:周賓凰

系所:財務管理研究所博士ˇ碩士班

學號: 88425024

日期:民國 90 年7 月 2 日

備註;

1. 本授權書親筆填寫後(電子檔論文可用電腦打字),請影印裝訂於紙本論

文書名頁之次頁,未附本授權書,圖書館將不予驗收。

2. 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勾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立即開放。

摘要

效率市場假說假設人們的行為符合主觀預期效用理論和理性,即使有不理性行為驅使市場價格偏離基本價值,也會很快被套利所形成的市場力量所導正,但實證上陸續發現市場價格行為並非如效率市場假說所預期,主要原因在於人們面臨決策時,常會受限於人性的複雜而產生非理性行為,且套利力量在實務上有其極限,使得這些非理性行為將會持續的影響金融市場的效率性。行為財務學從展望理論出發,藉由一些觀察、實驗所發現的人類決策時常見的心理偏誤來取代現代財務模型中的理性行為假設,進一步解釋一些傳統財務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實證發現。行為財務學與傳統財務學針對金融市場的效率性已爭議了近二十年,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整理行為財務學過去的文獻、釐清其理論架構,並對照印證關於市場效率性的實證研究,期望藉由行為財務學對投資人真實行為的觀察,豐富今後財務研究的內涵。

關鍵字:效率市場假說、行為財務學、非理性行為、展望理論、套利的極限

謝辭

本篇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周賓凰教授,一年多來在論文寫作的各個階段所付出的耐心與關愛、周冠男博士對相關文獻與理論的闡釋與見解,使學生對行為財務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池祥萱學姊的鼓勵,讓每一次修改時的沮喪都能獲得再出發的動力,最後還要感謝口試委員的批評與建議,使得本篇論文的完成能更瑧完善。

回顧研究所這兩年的求學生涯,最感謝的是父母親無怨無悔的付出,讓自己能全心全意的完成學業,患難與共的財研同學們,感謝你們讓這個辛苦乏味的研究生生涯充滿了歡樂與刺激,尤其是在625的室友們,咱們這個危機處理小組所完成的許多不可能的任務永遠是我最美麗的回憶,最後要感謝的是女友玉真在情感與為人處事上所給予我的支持與幫助,在我失意時不斷幫我加油打氣。

最後謹對所有在我求學階段曾給予關懷與幫助的師長親友,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中央財管所

龔怡霖

謹誌於 2001/6/18

目錄

頁次第壹章行為財務學簡介 (1)

第貳章行為財務學理論架構 (6)

2.1展望理論 (6)

2.2 展望理論的其他特性 (11)

2.2.1心理帳戶 (11)

2.2.2 機會成本和原賦效果 (14)

2.2.3 沈沒成本 (14)

2.2.4 搜尋成本 (16)

2.2.5 處分效果 (16)

2.3 行為財務學的其他理論 (17)

2.3.1經驗法則偏誤 (17)

2.3.2 框架相依 (22)

第參章行為財務學與效率市場說 (26)

3.1報酬可預測性 (28)

3.1.1長期報酬率的發現 (28)

3.1.2 短期報酬率的發現 (29)

3.1.3 股價變動性的探討 (29)

3.1.4 股價報酬的週期性效果 (30)

3.1.5 傳統財務學對報酬可預測性的解釋 (32)

3.2 公開資訊與報酬率間的關係 (32)

3.2.1贏家的詛咒 (33)

3.2.2 新股上市 (34)

3.2.3 盈餘宣告效果 (36)

3.2.4 加入指數造成之超額報酬 (37)

3.2.5 封閉式基金之謎 (37)

3.3 私人資訊與報酬率間的關係 (40)

第四章回顧與展望 (42)

4.1無效率市場的應用 (42)

4.2 行為財務學的回顧 (43)

4.3 行為財務學未來發展方向 (45)

參考文獻 (47)

I

圖目錄

頁次圖2-1價值函數圖 (10)

圖2-2 決策權數函數圖 (10)

圖2-3 混合利得圖一 (12)

圖2-4 混合利得圖二 (12)

II

壹、行為財務學簡介

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認為人是理性的,因此股價會反應所有的相關資訊,即使股價偏離基本價值,也是因為資訊的不對稱或資訊的解讀短時間內的差異所致,不論如何,隨著時間的經過,投資人對資訊的取得越來越完全(公開訊息),且投資人也會藉由學習而正確的解讀相關資訊,因此股價必定會回歸基本價值,所以價格的偏離是短期的現象。

Fama (1970)定義一個有效率的金融市場:證券價格充分反映所有可獲得的資訊。而效率市場假說就是假設現實世界中的金融市場,都符合前述的定義。由於金融價格都很有效率的反映所有可獲得的資訊,所以市場價格在任何時刻都可以當作資產價值的最佳估計值,如此一來市價才有其理論上的意義。如果再將效率市場假說延伸,Fama(1970)認為投資者不可能藉由目前已公開的資訊獲得超額報酬,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持續的擊敗市場。

效率市場假說建立在三個理論假設下:

(一) 投資者是理性的,因此能理性的評價證券價格。

投資者是理性的,所以他們會用證券的基本價值來評價證券價格,所謂的基本價值是指以風險為折價因子,未來現金流量的淨現值。由於理性的投資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並且能夠迅速的做出反應,所以證券價格能夠立刻整合相關的資訊,且價格的調整必然會符合新的現金流量的淨現值。

(二) 即使有些投資者是不理性的,但由於他們的交易是隨機的,所以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

效率市場假說並不僅僅建立在投資者是理性的這個假設下,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市場上存在者一些非理性的投資人,市場價格仍然可能是效率的,因為若市場大部分的投資人是非理性的,但由於他們的交易行為是隨機的,所以會彼此抵銷掉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力,如此一來受影響的只是多了許多的市場交易量,但市場價格依然是有效率的。

(三) 若部分投資者有相同的不理性行為,市場仍可利用『套利』機制使價格回復理性價格。

雖然在某些情況下非理性的投資人會有相同的投資行為,但效率市場假說認為藉由套利的力量,市場價格仍會回歸其基本價值。尤其若將時間拉長來看,由於不理性的投資者買進價格高估的證券,賣出價格低估的證券,所以報酬率明顯不如被動的投資人與套利者,如此一直賠錢的結果自然而然會成為被淘汰的一群。Friedman(1953)認為即使套利無法立刻消除不理性的投資人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市場力量也會消除這些人的財富。由於前述的市場力量與套利的力量,長期來看市場效率性依然會存在。

總括來說,效率市場假說認為由於投資人是理性的,所以能夠整合所有相關資訊,給與個別證券符合其基本價值的正確評價。即使市場上有部分非理性的投資人,但由於他們的交易是隨機的,對價格並不具影響力,且市場上存在著許多尋求套利機會的投資人,這些市場力量將會把偏離的價格導回其基本價值。

效率市場假說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Harry Robert (1967),但這個假說早在一百多年前的Gibson (1889)就對它有很清楚的描述,可以說在財務學的研究領域中已有很悠久的歷史了,尤其是在1970年代學術界對這個假說的狂熱可以說到達了顛峰,在這個時期中,許多有力的理論基礎和文獻上的證明都強力的支持這個假說成立,效率市場假說成為很多學者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Jensen (1978,p.95)認為在經濟學的理論中,沒有任何理論像效率市場假說有那麼多牢不可破的文獻證據支持。

直到80年代後期,學者發現一些實證的結果並不支持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效率市場假說,傳統財務學的學者將這部分的發現統稱為市場的異常現象(anomalies),最早被發現的異常現象是與公司規模有關的,也就是通稱的小公司效應,接著又有一月效應、週末效應和假日效應,隨著越來越多的異常現象被發現,學者開始對傳統的財務學在證券價格的決定上存疑,轉而尋求其他領域的解釋。

這時以心理學對投資人決策過程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重新檢視整體市場價格行為的行為財務學便獲得重視,Olsen (1998)定義行為財務學『嘗試去驗證一個理論的假設是否建立在金融市場中投資人的真實行為之上。行為財務學並不去定義理性行為或將某些決策視為不正常,相反的它嘗試去瞭解和預測投資人心理決策過程在金融市場中的應用』,Statman把行為財務學描述為『不是傳統財務學的分支;而是以較佳的人性模型取代傳統財務學』。

另一個使行為財務學蓬勃發展的原因是Kahneman and Tverskey (1979)提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1用來作為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下從事決策的模型,以解釋傳統預期效用理論與實證結果的分歧,傳統預期效用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人在某些情況是風險愛好者,在某些情況又是風險趨避者。另外個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如傳統財務理論假設理性的個人,會對所有的可能情境及可能性做詳盡的分析,而是常常不能充份瞭解到自己所面對狀況,會有認知的偏誤(cognitive bias),常以經驗法則或直覺作為決策的依據,反應在投資行為上,則有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的現象。或是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常常會受到問題描述方式的影響而有不同的選擇,這些與傳統預期效用理論所假設的理性行為相抵觸的現象,在展望理論中都可以獲得解答。

1在這裏prospect指的是一個賭局或風險性的選擇,本文對prospect將不作翻譯,以原文表示。 Bernstein (2000)在Against the Gods 一書曾提到,他曾好奇為何展望理論的名稱和主題不是非常相關? Kahneman解釋說他們只是要找一個容易引人注意的名字。

行為財務學以展望理論為基礎,加上其他心理學與行為學對於投資人行為模式的發現,對效率市場假說的三個假設提出質疑:

(一) 以正常行為(normal)取代理性行為

效率市場假說最先受爭議的地方就是關於理性投資人的假設,行為財務學建議利用現實世界中投資人的真實行為模式來取代理性行為假設,例如,很多投資者常常憑著一些不相關的資訊來買證券,如同Black (1986)所指出的:投資者憑著雜訊從事交易而不是資訊。Kahneman and Riepe (1998)將促使人們無法做出符合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因素,做出了三點的歸納:首先是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個人面對風險性賭博時,人們不僅僅考慮最終的財富水準,而是取一個參考點去看是獲利或虧損,所以可能會因每次參考點的選擇不同,使得每次決策都會因情況不同而改變。

其次為非貝式法則的預期形成:Kahneman and Tversky(1973)個人在對不確定的結果作預期時,常會違反貝氏法則或其他關於機率的理論。例如:投資者可能會以過去具有代表性意義(reprentativeness)的一段歷史去預測未來股價的走勢,而忽略了這段歷史可能是隨機產生的,並不具備任何特殊意義。

最後是對問題的框架方式影響決策:『框架(frame)』係指陳述一決策問題的形式,個人在面對不同選擇時,通常取決於問題如何呈現在面前,所以問題的框架方式是會影響決策的。

(二) 投資人的非理性行為並非隨機發生的

Fama認為即使有一些非理性的投資人存在,但由於這些非理性的投資人的交易都是隨機的,所以自然而然的也都彼此抵消掉。但前面提到的Kahneman and Tversky(1979)在展望理論中指出:非理性投資者的決策並不完全是隨機的,常常會朝著同一個方向,所以不見得會彼此抵銷。

Shiller(1984)確認了上述的行為並指出,當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者的行為社會化,或大家都聽信相同的謠言時,這個現象會更加的明顯,投資人的情緒因素並非隨機產生的錯誤,而是一種很常見的判斷錯誤。

雖然有部分的投資人是非理性的,但效率市場假說認為投資人在經歷幾次相同的錯誤經驗後,藉由『學習』可以學會正確的評價。Mullainathan 和Thaler (2000)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認為由於學習的機會成本可能高過投資人所願意負擔的代價,學習正確的評價所需的時間可能非常長,且有些決策並沒有很多的學習的機會,所以『學習』效果並沒有很完善的文獻支持。

不單單是個人投資者的理性假設招受質疑,專業素質較高的投資機構是否能理性的進行投資決策本身也是一個疑問。專業的投資機構也是人的

組織,免不了也會發生上述的關於人都會犯的心理障礙。而且由於他們本身是一個代理機構,負責管理他人資產,所以在決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影響因素又多了許多,包括大客戶對他們的期望等(Lakonishok et al.

1992)。

(三) 套利會受一些條件上的限制,使其不能發揮預期中的力量

效率市場假說指出藉由套利的力量仍可讓市場恢復效率,所以價格的偏離是短期的現象;Shleifer and Vishny (1997)和Thaler (1999)則指出了實務上套利修正價格的力量受到了一些條件上的限制。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作說明,假如市場上有兩類的投資人:第一類是理性投資人(如同傳統理論假設的),另一類則是假性的理性投資人(quasi-rational),這一類的投資人努力做好投資決策,卻常會犯某些決策錯誤(如同一般投資人),理性投資人想發揮套利的力量必先具備幾個條件。首先,就總財富而言,假性的理性投資人不能太多,否則他們將可支配(dominate)市場,理性投資人也就無力使價格回到均衡水準。第二、市場必須允許低成本的放空,而且僅理性投資人可以放空,否則假性理性投資人將可藉由放空進一步使假格偏離。

第三、經過一段時間後資產的真正價值必須為眾人所知,否則假性理性投資人如未意識到他們對股價的評價錯誤,將不會調整他們的行為,偏離的情形也會持續下去。上述這些條件顯然很難滿足,行為財務學將此稱為『套利的極限(limits of arbitrage)』。

套利除了受上述條件的限制,使其不能發揮預期的影響力外,套利本身也不盡然是完全無風險的。Mullainathan and Thaler (2000)指出實務上『套利』本身還是具有風險,套利的風險主要來自於兩方面:首先是完美的替代品:套利的產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完美的替代品,對於某些金融商品(例如期貨或選擇權)完美的替代品很好取得,所以套利的行為較容易產生,但對股票而言,完美替代品的選擇就困難的多了,最多只能選擇相近的替代品,如此套利自然就存在著風險。

另外一方面則是投資期限的長短:由於未來的價格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很有可能價格在回復到理論價格之前,會先離理論價格更遠,所以投資期限的長短變成套利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如果在價格回復到理論價格之前(也就是獲取套利的預期報酬)投資組合面臨變現的情況時,套利也會面臨虧損。

由於套利仍會面臨上述的風險,所以套利的力量是有限制的。整體來說,套利並沒有成功的約束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價格水準,使其符合效率市場假說的預期(Figlewski 1979,Campbell and Kyle 1993)。

行為財務學家與效率市場假說的支持者針對上述的假設已爭議了近二十年,本文主要目的就在於藉由整理行為財務學過去的文獻,釐清其理論架構,期

望藉由行為財務學對投資人真實行為的觀察,豐富今後財務研究的內涵。Shefrin (2000)將整個行為財務學的理論歸納為三大類:

(一) 經驗法則的謬誤(heuristic-driven bias)

所謂經驗法則是指當人們在探索本身以外事物的過程中,通常會採用試誤法(trial and error),藉由試誤法進一步產生行為的準則(rules of thumb),但這個過程通常會導致其他的錯誤,現代行為學和心理學在辨識經驗法則與可能的相關錯誤上已有很大的發展,行為財務學家藉由這方面的發展引進相關的研究方法,透過對金融市場價格變動的研究,對投資人的行為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二) 框架相依理論(frame dependence)

框架相依是探討投資人對情境及問題的陳述與表達不同而有不同的抉擇。行為財務學認為除了客觀的考量外,投資人對風險與報酬的主觀認定,會深深的受如何去『框架』決策問題的影響。

(三) 無效率市場(inefficient market)

主要在探討市場效率性的問題,行為財務學認為在經由前述的經驗法則的謬誤與框架相依理論的影響下,將導致市場價格偏離理論價格。

本文嘗試利用這個分析架構,對行為財務學做一完整的介紹,第二章行為財務學的理論架構,內容主要討論展望理論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相關理論,另外還有其他心理學上關於投資人決策過程的發現;第三章則討論市場效率性的問題,主要討論理性投資人的假設是造成市場價格行為脫離效率市場假說預期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回顧行為財務學目前為止對財務研究的貢獻,並指出了將來的發展方向。

貳、行為財務學的理論架構

自1980年代以來,行為財務學逐漸受到重視,此研究領域相關理論的起源有二:一方面是因為許多實證研究發現傳統理論無法解釋;另一方面則是和Kahneman and Tverskey (1979)所發表的展望理論有關。本文以下即針對展望理論與其他相關理論做詳盡的介2。

2.1 展望理論

Kahneman and Tverskey (1979,以下簡稱為KT) 指出傳統預期效用理論無法完全描述個人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行為。他們以大學教授和學生為基礎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大部份受訪者的回答顯示許多偏好違反傳統預期效用理論的現象,並據此提出另一種經濟行為的模型,稱為展望理論。

KT 將這些違反傳統理論的部份歸納出下列三個效果來說明:

(一) 確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

此效果是指相對於不確定的出象(outcome)來說,個人對於結果確定的出象會過度重視。KT 設計了兩個問題來說明確定效果。第一個問題是,假設有兩個賭局:第一個賭局有33%的機會得到2,500元,66%的機會得到2,400元,另外1%的機會什麼也沒有,第二個賭局是確定得到2,400元,問卷的結果顯示有82%的受訪者選擇第二個賭局。第二個問題也假設有兩個賭局:第一個賭局有33%的機會得到2,500元,67%的機會什麼也沒有。第二個賭局有34%的機會得到2,400元,66%的機會什麼也沒有。問卷的結果顯示有83%的受訪者選擇第二個賭局。比較以上兩個問題可知,根據預期效用理論,第一個問題的偏好為)400,2(66.0)500,2(33.0)400,2(u u u +>或)500,2(33.0)400,2(34.0u u >,其中(.)u 為效用函數。第二個問題的偏好卻是)500,2(33.0)400,2(34.0u u <,這明顯地違反預期效用理論。

(二) 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

若考慮負的出象,即損失(loss),可發現個人對利得和損失的偏好剛好相反,稱為反射效果。個人在面對損失時,有風險愛好(risk seeking)的傾向,對於利得則有風險趨避(risk aversion)的傾向。這和預期效用理論並不一致,可以看出個人注重的是相對於某個參考點(reference point)的財富變動而不是最終財富部位的預期效用。KT 設計了一個問題來說明反射效果。假設有兩個賭局:第一個賭局有80%的機率得到4,000元,第二個賭局是確定得到3,000元,問卷的結果顯示有80%的受訪者選擇第二個賭局。若將出象改成

2 本章主要內容參考 池祥萱, 周賓凰與周冠男 2001, “展望理論:文獻探討”一文

負的,即第一個賭局有80%的機率損失4,000元,第二個賭局是確定損失3,000元,問卷的結果顯示有92%的受訪者選擇第一個賭局。

(三) 分離效果(isolation effect)

若一組prospects 可以用不只一種方法被分解成共同和不同的因子,則

不同的分解方式可能會造成不同的偏好,這就是分離效果。KT 設計了一個兩階段的賭局來說明分離效果。在賭局的第一個階段,個人有75%的機率會不得到任何獎品而出局,只有25%的機率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到了第二階段又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有80%的機率得到 4,000元,另外一個選擇是確定得到 3,000元。從整個賭局來看,個人有20% (25%×80%)的機率得到 4,000元,有25%的機率得到 3,000元。對於這個二階段賭局的問題,有78%的受訪者選擇得到3,000元。但KT 若問受訪者另一個問題:「兩個選擇:20%的機率得4,000元和25%的機率得到3,000元」,大部份的人會選擇前者。由此可知,在兩階段的賭局當中,個人會忽略第一個階段只考慮到第二個階段的選擇,即是有短視(myopia)的現象。在這種情況,個人面臨的是一個不確定的prospect 和一個確定的prospect 。若只考慮最後的結果和機率,個人面臨的是兩個不確定的prospects 。雖然這兩種情況的預期值相同,但是由於個人不同的分解方式,會得到不同的偏好。由此可知,若以預期效用理論的觀點來看,這兩個賭局是相同的,個人的選擇應該相同。但是實際上卻不是如此,個人會因為問題描述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這就是所謂框架相依的現象。

除了利用問卷來說明之外,KT 也提出理論模型來說明個人的選擇問題。他們利用兩種函數來描述個人的選擇行為:一種是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 )(x v 。另一種是決策權數函數(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 )(p π。其中價值函數取代了傳統的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決策權數函數將預期效用函數的機率轉換成決策權數。

KT 定義一個prospect 是一個賭局(q y p x ,;,),這個賭局最多只有兩個非零的出象。在這個賭局中,個人得到x 的機率為p ,得到y 的機率為q ,另外個人有q p ??1的機率得不到任何東西,因此1≤+q p 。若賭局中所有的出象皆為正,也就是0,>y x 且1=+q p ,則這種賭局被稱為絕對為正(strictly positive);若賭局中所有的出象皆為負,也就是0,

編輯是為了對不同的prospects 做簡化和重新編碼(encode),編輯階段主要包含四個部份:

1. 編碼(coding):個人所認知的出象是利得和損失,而不是期末財富部位,利得和損失是相對於某個參考點所決定的,通常參考點是根據目前財富的部位所決定,但是有時候參考點位置的決定是受到目前面臨的prospects 的情況和決策者對未來的預期所影響。

2. 合併(combination):合併相同出象的機率,可以簡化問題。

3. 分解(segregation):將prospects 分解無風險因子和風險性因子,以下在評價的部份將有進一步的說明。

4. 取消(cancellation):取消的情況可能有兩種:第一種是前面所提到的分離效果,個人對於一個兩階段的賭局,會只考慮第二階段的部份。另一種情況是個人對於不同賭局中的相同因子會不予考慮。例如,若有兩個賭局可供選擇:( 200, 0.2 ; 100 , 0.5 ; -50 , 0.3 )和( 200 , 0.2 ; 150 , 0.5 ; -100 , 0.3 )。個人可能會將這兩種選擇中相同的因子( 200 , 0.2 )消去,使這兩種選擇變成( 100 , 0.5 ; -50 , 0.3 )和( 150 , 0.5 ; -100 , 0.3 ),再予以評價。

在展望理論中,第二個階段是評價,也就是假設決策者對每一個被編輯過的prospects 加以評價,然後選擇最高價值的prospect 。

根據展望理論,假如賭局是常態的,也就是1<+q p 或y x ≥≥0或y x ≤≤0,則prospect 的價值為:

)()()()(),;,(y v q x v p q y p x v ππ+= (1)

展望理論認為個人對於絕對為正或絕對為負的賭局的評價原則和(1)式不同。在編輯的階段,這種絕對為正或絕對為負的prospects 可以被分解成兩個因子,一個因子是無風險因子,譬如確定獲得的最小利得或確定支付的最小損失;另一個因子是風險性因子,譬如可能的發生的利得或損失。這種prospects 的評價可利用下式說明:

假如1=+q p 且0>>y x 或0<

)]()()[()(),;,(y v x v p y v q y p x v ?+=π (2)

也就是說,絕對為正的prospects 和絕對為負的prospects 的價值等於無風險因子的價值加上出象之間的價值差異乘上和比較極端(機率較低)的出象相關的權數。從(2)式可看出風險性因子是)()(y v x v ?,)(y v 代表的是無風險因子。(2)式的右邊可化成)()](1[)()(y v p x v p ππ?+。因此,假如1)1()(=?+p p ππ,則(2)式可簡化成(1)式。

價值函數有下列三個重要的特性(見圖2-1):

1. 價值函數是定義在相對於某個參考點的利得和損失,而不是一般傳統理論所

重視的期末財富或消費。參考點的決定通常是以目前的財富水準為基準,但是有時不一定是如此。KT 認為參考點可能會因為投資人對未來財富部位預

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考慮。譬如一個對於損失不甘心的投資人,可能會接受他原來不會接受的賭局。

2. )(x v 為S 型的函數。在面對利得時是凹函數(concave ,0)(<′′x v ,0>x ),損

失是凸函數(convex ,0)(>′′x v ,0

3. 此價值函數,損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即投資者在相對應的利得與損失

下,其邊際損失比邊際利得敏感。例如:損失一單位的邊際痛苦大於獲取一單位的邊際利潤,也就是個人有損失趨避的傾向。Thaler (1980)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原賦效果(endowment effect)。有關於原賦效果在下一節會有進一步的說明。

決策權數函數有下列兩個特性(見圖2-2):

1. 決策權數不是機率,π是p 的遞增函數,它並不符合機率公理,也不應被解

釋為個人預期的程度。

2. 對於機率p 很小的時候,p p >)(π。這表示個人對於機率很小的事件會過度

重視(overweighted),但是當一般機率或機率很大時,p p <)(π。這可說明個人過份注意極端的但機率很低的事件,卻忽略了例行發生的事。

除了上述的理論發展之外,Tverskey and Kahneman (1992)針對機率轉換的問題,提出了累積展望理論(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他們利用累積機率而不是個別機率來轉換傳統效用函數中的機率。

累積展望理論除了和原始的展望理論一樣可以利用價值函數和決策權數函數來解釋違反傳統理論的現象之外,另外還有以下幾個結論:

1. 它適用在任何數量出象的prospects 的選擇且可以運用到連續分配。

2. 不像原始的展望理論違反隨機優勢理論,累積展望理論滿足隨機優勢理論。

3. 累積展望理論經由實驗的結果可知,個人的風險態度有四個不同型態,當機

率很大時,對於利得是風險趨避,對損失是風險愛好,但是當機率很小時,對於利得則變成是風險愛好,對損失是風險趨避。

不過,累積展望理論似乎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這可能是因為它只是將原始的展望理論複雜化,並沒有更進一步提出特殊的經濟意涵。

資料來源: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ey .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 Econometrica 47 , no. 2.

資料來源: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ey .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 Econometrica 47 , no. 2. Gain

P

2.2 展望理論的其它特性

除了以上的理論發展之外,有許多從展望理論延伸出來的相關理論,在此做更詳細的說明如下:

2.2.1 心理帳戶

KT 所討論的主要是單一賭局的選擇,但是個人實際上常常是同時面對多個賭局。例如,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可能會同時買進或賣出多種不同的股票。據此,Kahneman and Tverskey (1981)認為個人對於多個不同賭局的反應,必須視為一種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之表達。所謂心理帳戶,即是指每個人皆根據其自身的參考點,訂出一個決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買進時便有不同的參考點,而投資人面對此一現象,便會根據其自身之心理帳戶作出最適的決策。

個人在同時面對多個賭局時,要如何將之編輯並評價呢?Thaler (1985) 以個人同時面對兩個不同的賭局為例。個人將這兩個不同的賭局視為一種聯合出象),(y x 3,個人會根據心理帳戶的觀念將這種聯合出象以合併)(y x v +或分開)()(y v x v +的方式來編輯。一般而言,個人會以讓價值達到最大的原則來決定要合併編輯或是分開編輯。Thaler (1985)提出一個衡量模式來說明個人可能面臨的四種可能的組合:

1. 多重利得(multiple gains):假如個人面臨的兩個賭局價值都為利得,即0>x , 0>y 。因為v 在面對利得時是凹函數,所以)()()(y x v y v x v +>+,因此分開編輯對個人而言價值會比較大。

2. 多重損失(multiple losses):假如個人面臨的兩個賭局價值都為損失,即0

3. 混合利得(mixed gain):假如個人所面臨的兩個賭局中,一個價值為正,另一個為負,即0>x , 0+y x ,所以是整體而言是淨利得,Thaler 將這種情況稱為混合利得。因為損失函數較利得函數為陡,因此)()(y v x v +可能為負,且已假設0>+y x ,所以)(y x v +一定為正。由此可知,)()()(y x v y v x v +<+,合併編輯價值較大。

4. 混合損失(mixed loss):假如個人所面臨的兩個賭局中,一個價值為正,另一個為負,即0>x , 0+,則分開編輯比較好,這種情況最有可能是一個大損失

3 這裏將x , y 定義為prospects ,)(x v , )(y v 為prospects 的價值,這和前一節的定義不同。

和一個小利得(見圖2-4)。

資料來源:Thaler, Richard. 1985.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 Marketing Science 4, no3.

資料來源:Thaler, Richard. 1985.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 Marketing Science 4, no3.

Gai Value 圖2-3

Gain Value 圖2-4

除了Kahneman and Tverskey (1981)和Thaler (1985)之外,許多學者也認為個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會綜觀所有可能發生的出象,而是將決策分成好幾個小部份來看,即是分成好幾個心理帳戶,對於不同的心理帳戶會有不同的因應之道。

Lopes (1987)認為個人的冒險意願受到兩種情緒的操控:害怕和希望。她認為害怕使個人過度看重最壞的出象,變得過度的悲觀;希望會使個人過度看重最好的出象,變得過度的樂觀。因為害怕,人們會避免財富水準降得很低,因為希望,人們會渴望自己變成非常的富有。Shefrin and Thaler (1988)認為個人將自己的所得分成三部份:目前的薪資所得、資產所得和未來所得,對於這三種所得個人的態度並不相同,譬如對於未來所得個人總是不太願意花掉它,即使這筆所得是確定所得。Shefrin and Statman (1994)認為散戶會將自己的投資組合分成兩部份,一個部份是低風險的安全投資,另一部份是風險性較高期望讓自己更富有的投資。以上這些理論都認為,大部份的投資人會想避免貧窮同時又想要變得很富有。此時,投資人會把目前的財富分為兩個心理帳戶,一是為了避免貧窮,另一個則是想要一夕致富。

Shefrin and Statman (2000)以Lopes (1987)和KT的展望理論為基礎,發展出行為投資組合理論(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以下稱為BPT)。他們利用單一心理帳戶(single account,以下稱為BPT-SA)和多個心理帳戶(multiple mental accounts,以下稱為BPT-MA) 來推演BPT。BPT-SA投資人關心投資組合中各個資產間的共變異數,所以他們會將投資組合整個放在同一個心理帳戶中。相反的BPT-MA投資人將投資組合分離成不同的帳戶,忽視各個帳戶之間的共變異數,所以他們有可能在某一個帳戶是放空證券但是在另一個帳戶卻買進相同的證券。

Barberis and Huang (2000)分析當投資人受到不同心理帳戶影響時,股價的均衡行為。他們考慮以下兩種情況:第一個情況是投資人關心個別股票,對於個別股票價格的波動有損失趨避的傾向,而且決策會受到前一次的投資績效所影響。他們將這種情況稱為個別股票的心理帳戶。第二個情況是投資人關心整個投資組合,對於整個投資組合價格的波動會損失趨避,決策會受到前一次的投資績效所影響,他們將這種情況稱為投資組合的心理帳戶。

Barberis and Huang (2000)認為個別股票的折現率是股票過去的績效的函數,假如股票過去的績效很好(差),投資人會因為這個利得(損失)而變得對未來的損失比較不在意(比較在意),投資人會認為這個股票風險較低(高),而用較低(高)的折現率折現未來的現金流量。在這種情況之下,個別股票在時間數列方面會有可預測性,因為較低(高)的折現率會推升(降低)價格股利比,導致下一期的報酬較低(高),這意味著過去價格股利比可以預測報酬,這也使得股票報酬更具波動性。另外,過去高(低)的現金流量會使股價上升(下降),同時前一次的利得(損失)也會降低(提高)股票的折現率,這是使得股票價格更高(低),這會導致橫斷面的價值溢酬(value premium)和規模溢酬(size premium):成長股票(低價格股利比)

和大公司股票在過去通常比現較好,投資人將會視之為較少風險和要求較低的報酬。而價值股和小公司股票在過去通常比現較差,投資人將會視之為較高風險和要求較高的報酬。由此可知,個別股票的心理帳戶可以有效的解釋實證的現象:在時間數列方面,個別股票報酬有高平均數、高波動性和明顯的可預測性。在橫斷面方面,有明顯的價值溢酬和規模溢酬。

Barberis and Huang (2000)也發現當放寬投資人的框架,即從個別股票心理帳戶放寬到投資組合心理帳戶時,個別股票的均衡行為會有明顯的改變:其平均數會下降、波動性下降、價值溢酬和規模溢酬消失。這是因為在投資組合心理帳戶中,個別股票折現率的改變是受到整個投資組合價格波動的影響:當投資組合的績效很好(差),投資人會較不關心(較關心)他所持有的個別股票的損失,因為前一次投資組合的利得(損失)會減輕(加重)損失的痛苦,他會視所有股票的風險都較低(較高),所有股票的折現率都會下降(上升)。這使得個別股票的績效不再影響折現率,因此價值溢酬和規模溢酬會消失。同時若投資組合整體表現很好(差),則個別股票有好(壞)消息,其折現率的下降(上升)的情況將和整個投資組合一致,所以投資組合中的股票波動性比個別股票要低,這也使得投資組合心理帳戶的風險溢酬比個別股票心理帳戶要低。

2.2.2 機會成本和原賦效果

傳統經濟學將所有的成本都視為機會成本,包括外顯成本(實際支付的費用)和隱含成本(應賺而未賺的利得)。個人對外顯成本和隱含成本的態度應該相同。Thaler (1980)認為,若將實際支付的費用視為損失,將隱含成本定義為應賺而未賺的利得,則個人對隱含成本常常會有低估的情況。

由展望理論可知,價值函數的斜率在損失的部份比利得的部份大。所以若將實際支付的費用視為損失,將隱含成本定義為應賺而未賺的利得,則價值函數的斜率隱含前者會有較大的權數。

另外,個人有無原賦(endowment)對決策行為也會有上述的效果。例如,一種情況是個人有原賦,然後從原賦中拿掉某一數量的財貨,另一個情況是個人原來沒有原賦,但加入某一數量的相同財貨(和前一種情況拿掉的數量相同),則前者有原賦的財貨會有較大的評價,這是因為前者被視為損失,後者被視為利得。

Thaler (1980,1985)將這種情況稱為原賦效果,也就是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則對該項物品的評價比未擁有前大幅增加。

2.2.3 沉沒成本(sunk cost)效果

個人在做決策時通常不會只考慮一期,前一期的利得或損失如何影響下一期的決策行為便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傳統的經濟理論在探討決策行為時,歷史和沉沒成本不會影響決策,增量(incremental)現金流量4才是值得納入考慮的部

4增量(incremental)現金流量是指因決策接受與否所產生的現金流量的變動量,

行为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行为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 行为财务理论对我国而言是一项全新的理论概念,它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到我们国家,对它的探索不但解释了行业中的许多不正常的问题,而且还是对过去理论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用过去的知识无法分析的内容,此时都可以一一解决。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财务理论的相关定义和探索事项,阐述了它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财务;期望理论;理论模型 1 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 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促进了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会呈现不同的心里特征,主要特征如下: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确认偏差等。因而,在财务理论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为行为财务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行为经济学基础 伴随着实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而产生的行为经济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财务理论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由此确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3)传统财务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并没有否定传统财务学理论,而是在接受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倾向的前提下,以人类行为有限理性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行为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当予以全面考虑,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2 行为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1行为财务理论在融资决策中的运用 行为财务理论关于公司融资政策的一个分析框架是Stein (1996 )的“市场时机”模型(Market Timing Model )。模型中,他假设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而公司管理者是理性的。“市场时机”模型认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非理性时,管理者可能采取的融资行为是:当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时,理性的管理者应该发行更多的股票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相反,当股票价格被过分低估时,应该回购股票。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股权融资的成本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融资成本的波动,降低融资的成本。 在现实中,公司管理者也不是完全理性的。虽然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很多公司拥有设计好的并已投入使用的机制,如给经理人股票期权或者使用债务约束等来解决经理人的代理问题,这使得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能够被有效地降低,故其“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这一点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行为财务理论认为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机制对于“非理性”的经理人几乎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因为即使这些管理者认为他们是在最大化公司的价值,而事实上他们却并没有。即非理性的经理人同非理性的投资者一样,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行为。这样,由于经理人认为他们已经在做“正确”的事情了,故股票期权或债务约束将不可能改变他们的非理性的行为。面对非理性的投资者,公司管理者可能受外界的影响和自身主观因素限制,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2.2行为财务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运用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公司内部管理者的下列心理特性亦会造成公司投资行为的扭曲:(1)过度自信;(2)受嫉妒的影响;(3)受“后悔厌恶”的影响;(4)受沉没成本的影响;(5)管理者短视行为和自我控制力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非理性化,阻碍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从决策角度出发,行为财务理论为投资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特征,检查自己是否过于自信,是否对投资失败的股票持有太长时间或忽视不利于自己投资的

公司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公司财务管理课程 调 查 报 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姓名:郭明亮 班级:会计S10-1班 学号:311006040117s 日期:2013-1-10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收益分配管理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收益分配管理对上市公司有着重要意义。利润一旦超分配,就很难采取补救措施,轻则造成现金周转出现暂时困难,重则造成公司股本不实,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 本文根据收益分配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收益分配管理的状况。 一、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收益分配管理的目的 1.利润压缩,经营者进行利润压缩的主要动机在于节约税金,为了少纳所得税及其他与收益相关的税费,在税法容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计费用的形式进行利润压缩处理。 2.利润捻出,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其股票价格也较高,以一定的股票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还能顺利地发行公司债,从银行借到所需的资金。此外,经营者还可能出于个人动机进行利润捻出:如为了保住自己地位,就在股东大会上以捻出利润来赢得股东的支持;当自己工资主要由会计上的利润来决定时,出于增加自己报酬目的而捻出利润。 3.利润平滑,利润平滑是实现公司收益稳定的会计行为,收益经常剧烈波动的公司,会降低投资者的信心,增加公司的融资成本。 二、收益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税后利润按道理是归股东们所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股

东们要按他们的股份分享所有的利润,原因是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有权决定利润部分或者全部留在企业。不同企业之间收益分配管理政策差别很大,它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所在。 从总体来看有如下几个问题: 1.利润的再投资。把利润用作新增资本是国外许多企业常用的办法。盈利的公司一般都是增长较快的企业,他们需要额外的资金去满足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都清楚地认识到,与其分享利润再煞费苦心的去谋求其他资金渠道,不如直接把利润作为资本的来源,这样既方便又节约,还可以使企业摆脱许多长期负债的苦恼。 2.通货膨胀与股利。通货膨胀导致利润带有“水份”,这势必会带来许多困难。 因此,在通货膨胀期间,应该考虑现有利润是否能够保证给股东实质性的回报,即新的投资机会的投资报酬应该能够达到弥补通货膨胀以后的期望利润。 3.收益分配管理政策的制定。收益分配管理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它涉及的面很广,影响的因素也很多。企业在制定时,不应该只考虑企业内部的意见,还要估计外界环境的要求。政策有: (1)力图维持稳定的股利回报率。稳定的股利,不仅增加了现有股东的收入,还能够吸引新股东入股。同时,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

财务管理原理案例分析

财务管理原理案例分析 ——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vs宝钢集团 目录 一、公司介绍(简介、历史和荣誉、发展计划) 二、财务分析(行业盈利能力、行业营运能力、行业偿债能力) 一公司简介 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该公司地处沿江开放城市——湖北省黄石市,现已具有年产特殊钢70万吨、钢材55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品种达800余个,规格达1800余种,是我国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工模具刚及高精度中厚壁无缝钢管等品种的生产基地。冶钢有四个品种荣获国家“三金一银”质量奖;先后被授予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国家一级计量单位称号。现为全国认定的百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列全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 历史与荣誉: 1993年5月,经湖北省体改委批准,由大冶钢厂作为主要发起人,以其生产经营主体部分,与东风汽车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共同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组建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3月,大冶特钢A股(000708)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汽车关键部件用钢研究与开发》等10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约型易切非调钢等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电弧炉炼钢高效化节电集成技术》获2008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属中夹杂物含量的图像分析与体视学测定国家标准》等11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生产产品主要向汽车、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机械制造、铁路运输等行业以及航海、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服务,产品畅销国内外,远销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计划: (1)坚持高品质化的产品发展方向,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2)创新销售模式,不断适应市场、开拓高端市场 (3)继续深化管理创新,促进管理出效益 (4)加快重点项目改造,尽快实现达产达效 (5)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宝钢集团 简介: 宝钢集团公司(简称“宝钢股份”)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股份以其诚信、人才、创新、管理、技术诸方面综合优势,奠定了在国际钢铁市场上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的地位。 《世界钢铁业指南》评定宝钢股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前三名,认为也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钢铁企业。 公司全部装备技术建立在当代钢铁冶炼、冷热加工、液压传感、电子控制、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特点。通过引进并对其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保持着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历史和荣誉: 1978年12月23日,宝钢在上海动工兴建。

江西财大期末公司财务学复习题

1.什么是市场风险、公司特有风险?二者有何区别? 2.证券投资风险有哪些来源?与债券投资相比,股票投资有何优缺点? 3.你认为现金流量与利润有何联系与区别? 4.你认为金融市场有何功能?它们在公司财务管理中有何作用? 5.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哪些内容?企业财务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6.应收帐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收帐款的成本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5C评估法? 7.你认为企业为什么要持有盈利能力很差的现金?应如何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 8.资本成本在财务管理中有何作用?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9. 试述股票股利相比现金股利的优点。 10.为什么有的企业流动比率很高,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财务比率分析法存在哪些局限性?11.股利相关论有哪几种观点?其基本理论分别是什么? 12.简述现代财务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块?其主要研究问题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3.试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14.什么是有效的市场?它是基于什么前提提出的? 15.优先股与普通股有什么区别? 16.债券到期时间的长短与市场利率波动性如何影响债券的价值? 17.什么是经营风险?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盈亏临界点与经营风险的联系? 18. 试述资本预算项目评价中使用现金流量指标的原因。 19. 为什么贴现的现金流量指标较非贴现的现金流量指标应用更为广泛? 20. 什么是最佳资本结构?债务在资本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1.某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为600 000元,流动比率为1.5。该公司刚完成以下两项交易:(1)购入商品160 000元以备销售,其中80 000元为赊购; (2)购置运输车辆一部,价值50 000元,其中3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其余开出了3个月期限应付票据一张。 要求:分别计算每笔交易后的流动比率。 2.某公司2007年度财务报表的主要资料如下表 2007年利润表的有关资料如下:销售收入6 430 000元,销售成本5 570 000元,毛利860 000元,管理费用580 000,利息费用98 000,利息总额182 000元,所得税72 000,净利润11 000

《公司财务学》试题AB卷 答案

公司财务学试卷(AB)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 市盈率: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其每股收益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计算公式是: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3. 年金:即发生在(或折算为)某一特定时间序列各计息期末(不包括零期)的等额资金(现金流量)序列的价值。 4. 系统风险:是影响所有资产的、不能通过资产组合而消除的风险,这部分风险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外部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将对所有企业、所有投资项目产生相似的影响。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济周期风险、购买力风险和市场利率风险。 5. 总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中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6. 复利现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是复利终值的对称概念,指未来一定时间的特定资金按复利计算的现在价值。复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F*1/(1+i)^n其中的1/(1+i)^n就是复利现值系数 7. 非系统风险:随着投资项目增加而最终可被消除的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它只与个别上市企业和个别证券相联系,由上市企业投资项目本身的种种不确定性所引起。不是对所有上市企业或所有投资项目产生普遍的影响,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8. 净现值:是指一个项目预期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实施该项计划的现金支出的差额。净现值为正值的项目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净现值为负值的项目会损害股东价值。 二、简述与计算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简述企业主要财务报表有哪几个?(P29) 一般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1)资产负债表反映公司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其内容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的所有制权益三部分。主要作用是评估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的财务结构、评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评价企业运用资产的效率和获取利润及现金流量的能力。 (2)利润表也称损益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过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所有收入与所有费用,按照收入与费用相匹配的原则,计算出企业在该会计期间的利润或亏损,以此衡量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绩效和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 (3)现金流量表反映一定期间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公司现金流入和流出变动过程的具体信息。 2. 永续年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P75) 永续年金是指无限期支付的年金,即一系列没有到期日的现金流。由于永续年金持续期无限,没有终止时间,因此没有终值,只有现值。永续年金可视为普通年金的特殊形式,即期限趋于无穷的普通年金。 如:例:某人在大学里成立一个慈善基金,本金不动买入年息5%的长期国债,每年年底的利息10万用作学生们的奖学金。此基金的需要存入的本金为P=10万/5%=200万,这也是永续年金的年金现值。 如果要求在期初支付,则年金现值P=A+A/i=200万+10万=210万。 3. 简述系统风险与非系统(公司特殊)风险的主要区别。(P283) (1)系统风险起因在于市场的波动并且无法通过投资多样化消除,非系统风险可通过投资的多样化组

行为会计发展进程综述

行为会计发展进程综述 “二战”后,企业管理中对“物的因素”的效率挖掘已达到了极限,致使诞生了行为科学这门挖掘“人”的效率的学科,会计理论学界将行为科学应用于会计领域中,便诞生了行为会计研究领域。 一、美国行为会计发展历史及其成果 20世纪50年代行为会计诞生以来,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行为会计学理论已经逐步完善,其研究规模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行为会计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具体来说,在美国行为会计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酝酿阶段(50年代)。会计人员开始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会计研究领域。 2.觉醒阶段(60年代)。其特征是会计研究人员注重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模型指导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3.扩展阶段(70年代)。其表现方式是会计研究人员试图以会计研究的成果检验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模型。 4.成熟阶段(80~90年代)。标志为1981年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会计、行为与组织兴趣组”的成立和1989年《行为会计研究》年刊的创刊。这一阶段会计研究人员开始修正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模型,以适应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需要,并将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

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等整个会计领域。 5.继续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在以上的五个发展阶段中,美国行为会计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涌现出一大批行为会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论文,如克里斯?阿基里斯和他的《预算中的人类行为》以及霍普伍德和其著作《会计与人类行为》,都是行为会计学发展过程中的领军人物和经典之作。第二,构建了一批学术平台,如创建了《会计、组织与行为》期刊和“会计、行为与组织兴趣组”,为行为会计理论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保证。第三,基本上界定了行为会计学的研究范围,将其界定为人类行为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会计行为学科体系。第四,实践中广泛应用行为会计的研究成果。如在准则的选择和组织监控等方面的应用等。综上所述,行为会计在美国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有着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土壤”。 二、我国行为会计的发展进程 我国行为会计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西南财经大学的毛伯林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暨会计学术讨论会”上提交《论会计管理行为及其优化的途径》并发表于当年的《会计研究》第六期中,在我国会计学界产生了较大

企业会计学名词解释

1、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企业在筹措资本过程中,因接收资本而发生,与投入资本有直接联系,但又不能直接记人所有者投资的积存基金。一般包括资(股)本溢价、接受捐赠的价值和财产重估的增值。 2、商誉:指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或者由于信誉好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果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的诀窍等原因而形成企业整体声誉的无形价值。 3、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4、企业会计:是对企业资金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为管理当局、投资者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其它单位及个人提供可靠、有用和公允的财务信息。企业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5、企业会计要素:是按财产与产权的关系,对企业的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所作的概括。会计的基本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6、应付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 7、产权合并:是企业为了扩大经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经企业之间协商或上级决定,以各自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权益组建企业集团而实现的合并。 8、永久性差异: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额。 9、直接成本计算法:成本是对象在过程中的耗费,或称对象化了的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期间费用。期间费用属于对象化的支出,不进入对象(产品、商品)成本。其内容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或经营费用。 10、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或新的负债来偿还的债务。 11、企业清算:是企业终止时结束其全部经营活动,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等的清理结算过程。 12、会计报表分析:是以会计报表为根据,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所做出的计算和比较。 13、定额耗用量比例法:是按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和在产品定额耗用量的比例,分别按成本项目计算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方法。 14、销售收入:是销售商品产品、自制半成本品或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货款,劳务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证确认的收入。销售收入按比重和业务的主次及经常性情况,一般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5、销售税金及附加: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发生销售业务后,按一定税种,附加项目和适用税率计算,向国家和地方缴纳的税金及附加款项。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乡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6、记账汇率:是企业确定的记账时使用的汇率,采用变动汇率记账的,一般是当日国家公布的市场汇价;采用固定汇率是以当月一日国家公布市场汇价或者是合同约定汇率。 17、备抵法:是企业按期估计可能产生的坏帐损失,并列入当期费用,形成企业的坏账准备,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再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的处理方法。 18:权益法:是指根据被投资企业财务报告上的所有者权益,计算本企业所享有的份额,调整企业“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计价方法。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规范学校财务行为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学校财务行为 ------在2014年全镇学校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程品海 同志们: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通知》(随县财函[2013]71号)和《随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财局管”的通知》(随县教发[2013]64号)、《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9号)、《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财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鄂财教发[2012]132号)精神,结合《柳林镇学校财务财产管理暂行规定(修订稿)》,现就加强我镇学校财务管理再作如下意见: 1、学校除设置事业经费账、食堂伙食账外,不得设置其他任何账目,所有收支应分清账目,全部纳入规定的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 2、学校事业经费账管理 一是实行“集中记账、分校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学校政策性收费、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代收代管资金都必须及时全额缴存财政专户,严禁坐收坐支、挪用或截留(现在是开票即缴)。二是学校公用经费主要用于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以及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三是凡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规定办理

政府采购审批手续(学校的固定资产采买、校舍维修等必须先报后采)。四是学校要建立资产台账,每学期要组织资产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五是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采取增收节支、盘活资产等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学校不得举借新的债务。六是单笔在2000元及以上支出必须使用财政直接支付,直接支付资金不足时,中心学校核算点使用授权支付方式支付。 2、食堂财务管理。学校食堂必须单独核算,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不得将超市收入、房租收入、其他非食堂经营服务收入等列入食堂收入。学校伙食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工资、设备折旧、日常用具、其它费用(主要是与食堂相关的费用,如培训费、差旅费、办公费以及食堂文化建设费用等),不得将食堂房屋的日常维修和维护费列入伙食成本。要控制伙食盈亏,加强伙食盈余管理。确保全年盈余或亏损控制在年度营业额的5%以内,其盈余部分要专项用于改善学生伙食,不得直接、间接或变相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补贴、福利奖金,或以其他方式用于非食堂经营服务支出。学校收取的伙食资金要及时存入单位银行账户,不得公款私存。 3、学校财务控制与监督 (1)学校所有收支必须全部纳入年度预算,按照“量入为出、突出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公用经费实行限额控制,不得突破,并按规定的比例安排各项支出。 (2)严格控制“三公”支出,公务接待不准用烟,公用支出不准报烟。学校要设立公客登记制度,严格待客标准,公务招待实行实名制。

《公司财务管理》总复习资料答案

《公司财务管理》总复习资料 一、考试题型: 1、单选题 10分(每题1分) 2、多选题 20分(每题2分) 3、判断题 10分(每题1分) 4、简答题 15分(每题5分) 5、计算题 45分(每题15分) 二、总复习内容提示 (一)单选题复习内容提示 1.普通年金是指(B )收付等额款项的年金。 A.每期期初 B. 每期期中 C. 一次性 D. 每期期末 2.下列证券种类中,违约风险最大的是( B )。 A.股票 B.公司债券 C.国库券 D.金融债券 3.某市场无风险报酬率10%,市场平均报酬率14%,某普通股投资风险系数为1.2,该普通股资本成本为( B )。 A. 14% B. 14.8% C. 12% D. 16.8% 4. 下列反映股利支付程度的指标是( B )。 A.每股收益 B.每股股利 C.市盈率 D.股利支付率 5.既具有抵税效应,又能带来杠杆利益的筹资方式是( A)。 A. 发行债券 B. 发行优先股 C. 发行普通股 D. 使用内部留存 6. 根据投资风险价值观念,各筹资方式下的资本成本由大到小依次为( A )。 A.普通股、公司债券、银行借款 B.公司债券、银行借款、普通股 C.普通股、银行借款、公司债券 D.银行借款、公司债券、普通股 7. 企业置存货币资金的原因主要是( C )。 A.满足交易性、预防性、收益性需要 B.满足交易性、投机性、收益性需要 C.满足交易性、预防性、投机性需要 D.满足交易性、投资性、收益性需要 8.下列各项中,不影响经营杠杆系数的是( D )。 A.产品销量 B.产品价格 C.固定成本 D.利息费用 9.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不包括( B )。 A.存在银行的外币存款 B.银行汇票存款 C.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 D.长期债券投资 10.下列财务比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是( D )。 A.资产负债率 B.流动比率 C.存货周转率 D.资产报酬率 11.某企业发行普通股600万元,预计第一年股利率为14%,以后每年增长2%,筹资费用率为3%,该普通股的资本成本为( B )。 A. 14.43% B. 16.43% C. 16% D. 17% 12. 公司法规定,若用盈余公积金抵补亏损后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 C )。 A. 10% B. 5%-10% C. 25% D. 50% 13.下列经济活动不会影响企业的流动比率的是( B )。 A.赊购原材料 B.用现金购买短期债券 C.用存货对外进行长期投资 D.向银行错款 (二)多选题复习内容提示 1.证券投资收益包括( ABC )。 A.资本利得 B.债券利息 C.股票股利 D.租息 2.通常在存货模型下确定存货经济批量时,应考虑的成本是( BC )。 A.采购成本 B.订货成本 C.储存成本 D.缺货成本 3. 用存货模式分析确定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时,应考虑成本费用项目有( BC )。 A.货币资金管理费用 B.货币资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 C.持有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 D.货币资金短缺成本 4.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BCD )。 A.综合性 B.相对稳定性 C.多元性 D.层次性 5. 在计算个别资金成本时,需要考虑所得税抵减作用的筹资方式有( ABC )。 A.银行借款 B.长期债券 C.优先股 D.普通股

全国自考《企业会计学》试题及答案

2 0 1 8 年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 命题考试 企业会计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55) 本试卷共6 页,满分l00 分,考试时间l50 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 作草稿纸。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0丨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 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 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o 4 ?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岀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丨分,共20 分。在每小题列岀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岀。 1 ?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主要计量单位的是 A ?货币 B ?实物 C ?劳动量 D ?工作量 2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 A ?谨慎性 B ?及时性 C ?重要性 D ?可理解性 3 ?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损失,经批准后应计入 A ?财务费用 B ?管理费用 C ?营业外支岀 D ?资产减值损失 4 ?下列业务中,不会引起其他货币资金发生增减变动的是 A ?销售商品收到商业汇票 B ?向银行交纳保证金取得信用证 C ?将款项交存银行取得银行本票 D ?将款项汇往外地开立采购专户 5 .某企业2015年5月10日销售商品,不含税价款35 000元,现金折扣条件为2/ 10、 1 / 20、N/ 30(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2015年5月16日收到货款。则 应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为 A. 0 元B ? 350 元C ? 700 元D. 3 500 元 6.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计量应当采用 A .历史成本 B .可变现净值 C .公允价值 D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 7.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时,计提的减值准备应计入 A .投资收益 B .营业外支岀 C .资产减值损失 D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应计入 A .投资收益 B .应收股利 。 C .管理费用 D .长期股权投资 9.下列关于固定资产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固定资产具有实物形态 B .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C .所有的固定资产均应计提折1 日 D .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使用 10.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的折旧应计入

行为财务学

行为财务学 行为财务学作为新兴的财务学理论分支,自诞生以来就与占据财务学统治地位已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说,财务学基础的套利理论,投资人理性以及自1980年以来的大量异常现象实行了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共同加深了人们对资本市场和企业财务的理解,促动了财务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但不容否认的是,行为财务学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原理,而心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与经济学理论不同。心理学研究的是在不同情景下人们的认知模式;而经济学则研究在稳定的环境下人们的经济判断和决策。亦即在各种情景下某些特殊的心理学现象不能成为经济学普遍规律的研究基础。理论上的缺陷再加上实验环境与现实生活的较大差异,使得行为财务学在体系上缺乏一致性的同时,也为其学科的准确定位增添了难度,亦即行为财务学到底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是仅仅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异类顽童而成为财务学研究中的匆匆过客?当前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已深入到财务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仍属于零打碎敲和零散叫卖的阶段,尚未寻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最新文献表明,未来行为财务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逐步将现有理论模型整合为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获得实践的检验。Shefrin和Stateman(1994)实行了这方面的努力,但到现在为止,绝绝大多数研究集中于鉴别可能对资本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另一种研究前景是将传统财务理论与行为财务理论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基础上实行全面整合。在理论上,Brave和Lfenton(2002)认为两种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Bar-beris 和Thaler指出,一种新的,能够包容两者的理论或许将替代“理性范式”与“行为范式”;在实践中,Daniel、Hir-sheifer和Subrahmanyam(2001)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建立起的一个融合新古典理性预期和行为财务非理性预期的模型,可说是朝着这个方向的一种努力。而Shefrin和Statman提出的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财务管理学课后案例答案

《财务管理学》课后案例答案 第二章:1. 答:(1)FV = 6×()()1260%54.81%1121 527≈+?+?)(亿美元 (2)设需要n 周的时间才能增加12亿美元,则: 6×()12%11n =+ 计算得:n = 69.7(周)≈70(周) 设需要n 周的时间才能增加1000亿美元,则: 6×()1000%11n =+ 计算得:n ≈514(周)≈9.9(年) (3)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 1. 货币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我们在进 行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 2. 时间越长,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越大。因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一般都是按复利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利滚利”使得当时间越长,终值与现值之间的差额越大。在案例中我们看到一笔6亿美元的存款过了 28年之后变成了1260亿美元,是原来的210倍。所以,在进行长期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决策。 2. 答:(1)(I )计算四种方案的期望报酬率: 方案A K = K 1P 1 + K 2P 2 + K 3P 3 = 10%×0.20 + 10%×0.60 + 10%×0.20 = 10% 方案B K = K 1P 1 + K 2P 2 + K 3P 3 = 6%×0.20 + 11%×0.60 + 31%×0.20 = 14% 方案C K = K 1P 1 + K 2P 2 + K 3P 3 = 22%×0.20 + 14%×0.60 +(-4%)×0.20 = 12% 方案D K = K 1P 1 + K 2P 2 + K 3P 3 = 5%×0.20 + 15%×0.60 + 25%×0.20 = 15%

行为财务理论评析(一)

行为财务理论评析(一) 一、行为财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①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②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传统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它一直视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为一“黑箱”。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理论界发展了行为财务这一新的研究范式。 行为财务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MH)的质疑中提出来的。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能够全面反映市场上可获得的相关信息,投资者无法利用相关信息获取超额回报。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与EMH相矛盾的市场异象,比较典型的有:①规模效应。Banz(1982)发现,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规模有密切关系。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的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众人皆知的信息,按照EMH,借此信息应无法获取超额回报。因此,这一发现极大地冲击着EMH.②期间效应。French (1980)、Gibbons和Hess(1981)的研究显示,股票在星期一的收益率通常为负值,而在星期五的收益率则明显高于一周内的其他交易日,于是可以得出在某些特定时间进行股票交易即可获取超额回报。这显然与EMH不符。③反向投资策略。经济学家发现,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用股票市值与其账面价值的比率来衡量,比率越高,表示越受关注)也影响到股票价格的变化。受关注的股票往往只有较低的收益率,而较不受关注的股票往往能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可以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是市场上的公共信息,显然EMH难以解释这一策略。 对EMH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对其理论基础的冲击。EMH以投资者理性为基础,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显示,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他们在决策时呈现出如下心理特征:①损失回避。相同大小的利得和损失,后者造成的影响大概是前者的2.5倍,所以投资者更注重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②过度自信。投资者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③倾向于确认偏差。投资者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而忽视先验概率。由于存在这些心理特点,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地偏离传统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这种偏离通过影响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选择最终反映到金融资产定价上。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与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是财务理论的核心。基于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Shefrin和Statman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T)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 B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并不按CAPM行事的噪声交易者,他们信息不充分,易犯各种认知错误。金融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率的;反之,市场是无效率的。在BAPT中,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是由“行为β”决定的,β是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这里,均值方差有效组合因受到噪声交易者的影响而不同于CAPM中的投资组合。 BPT认为,投资者很难确定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他们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识别和不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偏好相联系,资产间的相关性则被忽略了。Shefrin和Statman给出了一个两层的投资组合模型,每一层代表不同的风险偏好:低层代表避免贫穷和破产,规避风险;高层代表暴富,追逐风险。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基本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收益。噪声是指市场中传播的虚假信息或导致投资者误判的信息。该模型指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燕京理工学院 财务管理学案例分析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曙光公司筹资方案选择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班级:财务管理1209 姓名:康明月 学号:120520246 成绩:

曙光公司筹资方案选择 摘要:本文根据曙光公司长期筹资案例,分析了曙光公司准备进行扩张性长期筹资而设计的三种筹资方案。这三种方案分别是增资发行股票筹资,向银行借款筹资以及发行长期债券筹资。我们从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条件角度来分析,并且通过案例中的数据计算进行判断公司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行为是否合理。以及综合比较增资发行股票筹资,向银行借款筹资和发行长期债券筹资这三种筹资方案的优缺点选择出了相对最好的筹资方案。 关键字:长期筹资股票筹资银行借款筹资债券筹资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财务理论中,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资本结构的构成及比例的安排不仅影响筹资的资本成本、财务风险,影响企业总价值,更重要的在于资本结构的确定影响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进而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机制,最终影响财务目标乃至企业目标的实现。 筹资决策是指企业对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代价进行比较分析,使企业资金达到最优结构的过程。筹资决策所影响和改变的是企业的财务结构或资本结构。一般而言,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外三条途径,即短期负债筹资、长期负债筹资与股权资本筹资。其中具有长期影响的、战略意义的筹资决策通常是指长期负债筹资决策与股权资本筹资决策,又被称为资本结构决策。筹资有风险需谨慎。筹资风险,是指与企业筹资相关的风险,一般是指由于资金供需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企业筹集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负债筹资导致企业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二是指负债筹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不确性。2.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3.负债结构。4.利率变动。5.汇率变动。 6.决策失误。 企业筹资的主要核心目的在于,当具有多渠道、多种筹资方式条件下,力求筹集到最经济、资金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即不仅要保证能筹到资金,而且所花费的筹资成本还要尽可能低且筹资风险尽可能低。筹资风险低即还债期限要尽可能分散,不会因为还债期限过于集中而导致企业债务危机。 二、理论分析框架

管理学第十五章

第五篇控制 第十五章控制 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以保证应该采取的行动事实上已经在进行,保证他人应该达到的目标事实上已经达到。 ——斯蒂芬〃P〃罗宾斯 第一节概述 控制是管理过程循环的最后一环,通常认为,管理工作始于计划的制定,然后是组织和领导计划的实施,但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是难以预测到的,例如,竞争对手策略的改变、供应商竞争格局的变化、消费者喜好的转移、重要目标市场所在地的自然灾害的爆发以及本组织内部人员的变动等。这些都将对组织目标和计划的实现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并非高层管理者把组织的目标和计划确定以后,交给相应的部门去执行,到时候组织目标就实现了。本章的内容就是关于管理着如何通过管理的控制职能,来保证组织目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一、控制的概念 人类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人类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为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向着目标前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控制好时间,控制好工作或学习的速度,控制开支等,即我们必须随时注意自己手中所进行的事件的实际状态。如果这种状态和我们事先的预期不一致,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控制的含义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控制概念没有质的区别。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控制一般指比较具体的事物,而管理学中的控制一般指对组织运行状态的控制。所谓控制是监督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保证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计划要求保持动态适应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来两个方面来理解控制的概念: 一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状况,针对出现的偏差情况采取校正措施,以确保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也就是“纠偏”,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理解; 二是在纠偏的同时还包含着在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加适合实际情况,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广义的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控制可以说既是一个管理工作过程的终结,又是一个新的管理工作过程的开始。 为准确把握控制职能的含义,我们还需要把控制与计划职能联系起来。 计划和控制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计划而没有控制,人们可能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但无法知道自己干的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另一方面,有控制而没有目标和计划,人们将不会知道要控制什么,也不会知道怎么控制。所以,计划和控制二者密不可分。事实上,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控制工作越是科学、有效,计划也就越容易得到实施。控制好比是汽车驾驶员的方向盘,它把组织、领导职能与计划设定的目标联结在一起,在必要时,它能随时启动新的计划方案,使组织运行的目标更加符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和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

行为会计研究

行为会计是会计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差的边缘学科, 是关于会计与人类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以人为本的行为科学在会计领域应用的综合性、交叉性的管理活动。行为会计超出了传统会计的收集、计量、记录和财务报告信息的职能范围通过考虑人的行为同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反映某一组织社会性的一个侧面, 成为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一个必要补充。 一、行为会计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圈及特点 行为会计是会计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行为科学原理与方法逐渐向会计领域渗透并相互融合的产物。“通俗的意义上说, 所谓行为会计, 就是说明谁通过何种途径使得会计信息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这样或那样的会计信息对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行为会计实质是一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行为会计的研究范围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 管理当局内部的行为个体、外圈的各个利益集团包括国家、权益人、注册会计师等之间如何生产、传递、利用、分配会计信息。 概括地说, 行为会计的研究范围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人类行为对设计和构建会计制度的影响会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关于改变不协调行为的方法研究。 行为会计中广泛应用的实验方法与当前普遍的档案式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行为心理学是根据心理学或是社会学的理论来支持假设(Maines、Salamon、Sprinkle,2006)。其次,实验研究用实验、调查的方法获得(也使用真实的历史交易数据)(Maines、Salamon、Sprinkle,2006),而档案式研究则使用股票价格、财务数据、分析师预测等历史数据。再次,实验研究可以关注个体行为或现象,而档案式研究往往关注整个市场或是系统性的问题,比如考察资本市场中对某种信息(如盈余)的反应,实验研究可以细究到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过程,而档案式研究则只能考察通过股价等表现出来的综合的市场反应。最后,实验研究可进行事前研究,而档案式研究只能进行事后研究,比如考察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实验研究可以通过模拟来检验尚处于酝酿阶段的准则可能引起的实务反应。 二、行为会计的理论结构 1.行为会计的理论基础。卡普兰·霍普伍德认为,行为会计由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学、会计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所构成,融各有关学科之精华为一体,博大精深,成为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后的第三大分支。总的说来,其理论基础包括认知论、动机论、激励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 还有人说,未来会计将统一于行为会计。可以看出,行为会计并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学,它并不单单只是建立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之上,而是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会计学等作为其丰厚的理论积淀。 2.行为会计的前提假设及研究目标。任何学科体系的建立,都要以一些假设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