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组分_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_郝海平

多组分_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_郝海平

多组分_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_郝海平
多组分_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_郝海平

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郝海平, 郑超湳, 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链上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中药及现代复方中

药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符合中药自身特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技术体系,对于中药药代

动力学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本文扼要概述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体

内外物质组分析、基于机制的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及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并试从面向中药现

代化研究实际需求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

作用,共同促进我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中药药代动力学; 多组分多靶点; 研究方法与体系

中图分类号: 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09) 03-0270-06

Thoughts and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on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herbal medicines with multiple-components and targets

HAO Hai-ping, ZHENG Chao-nan, WANG Guang-ji*

(Key Lab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The pharmacokinet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MC)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 chain of TCM moderniz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CM novel drug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researching method and system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CM, i.e., multiple- components and targets, is still lacking. Furthermore,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tical scientific questions of TCM pharmacokinetics remains still unclear. This review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our recent developments on the pharmacokinetic exploration of TCMs, mainly including integral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multiple components, herbalome analysi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mechanism based compatibility study for herbal components interaction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pharmacokinetic study for single herbal compound. Furthermore, the critical scientific questions of TCM pharmacokinetic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requirements of novel drug developments from TCM.

Key words: TCM pharmacokinetics; multiple-components and targets; researching method and system

中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复方丹参组分配伍机制研究[1]、复方黄黛片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与成分协同整合作用机制研究[2]等

收稿日期: 2009-02-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30630076);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06BAI08B04-05).

*通讯作者Tel: 86-25-83271128, Fax: 86-25-85306750,

E-mail: guangjiw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11633393.html, 一批标志性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的涌现,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药将在未来的生物医学领域及人类的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单成分、单靶点药物的研发模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创新药物研发成本不断上升, 而研发效率却逐渐降低的反常现象引发了学者们深刻的思考,“单靶点、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药物研发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取而代之的“多靶点、低亲和力、低选择性”的药物研发模式将可能成为未来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的

主体[3]。尽管西方学者们倡导“单成分、多靶点”药物的研发理念,但其核心思想与终极目标与“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本质上是相通的。因而,充分汲取中医药的理论精髓及几千年的临床用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多组分、多靶点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将成为我国药物研发的主流模式之一。

药物研发模式的转变对现有的新药创制与评价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单成分、单靶点的药代、药效评价技术体系显然不适用于多成分、多靶点药物评价,“中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是当前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引入,以及“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等新思路[3]的提出为多组分多靶点中药的整体药效评价与研究带来了曙光。然而, 如何建立符合多组分、多靶点中药自身特点的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评价技术体系, 目前尚没有明确、公认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 对于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本身的关键科学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近5年来, 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药复杂药效物质的确证及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方法, No: 30630076) 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脉方”作用机制和配伍评价方法研究, No: 2006BAI08B04-05) 的资助下,围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药代动力学评价技术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本文试在分析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实践, 探讨如何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评价技术体系。

1 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

经典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简称中药药动学)定义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 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 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但实际上, 随着现代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渗透及与交叉学科的结合,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范畴已远超出了经典的ADME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已经成为创新药物研发链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也不能仅局限于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经时过程与ADME的定量描述性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链上发挥着“桥梁学科”的作用,在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多组分、多靶点作用模式与机制,方剂组分配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1.1 中药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表征中药含有众多有效成分,而各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大相径庭, 用所谓主要有效成分表征中药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行为显然不合理,而通过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所获得的各成分孤立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中药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又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当前,各中药制剂的临床给药方案大多是根据经验判断的,说明书上标示的给药方案与临床实际使用方案通常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半衰期等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给药方案设计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作用,但由于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的缺乏,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的作用尚未得以实现。

1.2中药有效组分体内外ADME特征与机制与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相同,阐明中药所含主要有效组分在生物体内外的ADME特性与机制,是中药药代动力学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在中医药理论、中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创新中药研发将成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主体模式,而在创新中药研发早期,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手段,对有苗头的候选成分进行体内外ADME研究,将极大提高创新中药研发的成功率与效率,这一点与药代动力学在化学药物研发中的作用相似[4]。

与化学药物不同的是,中药组分ADME研究还应注重多组分共存时各主要成分的ADME特性研究,并应通过“构动关系”(QSPR) 研究,揭示各类有效成分尤其是结构相似/相关成分的体内外ADME 共性规律,这对于现代组分中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1.3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尽管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等途径在肠道发挥药效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关注,但多数情况下中药有效成分需要吸收入血、到达靶器官并作用于相应靶点后才能发挥整体药效作用。实质上,许多中药成分尽管在药材中含量较高,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代谢消除迅速等原因难以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相应的,中药成分可能在生物体内通过广泛代谢转化生成活性代谢产物而发挥药效作用,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在生物体内具有适宜动力学特征的原形成分组及活性代谢物组,因而,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揭示中药体内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1.4中药方剂组分药代配伍机制中药方剂“君、臣、佐、使”及“七情和合”的配伍规律与机制研究, 对于揭示方剂组方奥妙、指导现代组分复方中药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方剂组分配伍作用可发生在化学、药代、药效等各个层次, 但方剂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生物体内有效组分的质和量的构成,另一是在药代/药效环节产生协同、拮抗等相互作用。对于药代配伍作用而言,方剂组分间可在ADME等各环节产生相互作用,表现为影响组分的生物利用度、改变分布特性、调节体内动态药效物质组的构成等方面,最终因为药效物质的改变而导致药效作用的变化,因此药代配伍研究是阐明方剂配伍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1.5中药组分对药酶/转运体的调节作用中药含有众多的组分,大多在体内产生广泛的代谢/转化, 因而中药对生物体药物代谢酶系统和转运体系统产生多种形式调节作用的倾向性很大。当生物体药酶/转运体系统发生改变,则将极大改变相应底物药物的体内处置与动力学特征,进而影响药效作用甚至产生毒副反应。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于中药/植物药与化学药物代谢相互作用的研究十分重视,在我国中西药联用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与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深入研究中药组分对主要代谢酶/转运体系统的调节作用,指导临床中西药联用时给药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 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新技术的探索

近30年来, 国内学者围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性研究, “生物效应法”、“标志性有效成分法”等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发展, 本课题组近年来围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研究思路和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以下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扼要综述。

2.1 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如何定量表征中药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行为,获得相应的整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原有的“生物效应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药的整体动力学特征,但对于大多数中药而言,难以选择适宜的客观、量化生物活性指标, 这一方法的局限性很大。针对这一问题, 作者提出了“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该项技术思路包含三个重要内容: (1) 标志性成分 (PK/PD markers) 的确定: 综合评价中药所含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与药效作用,选择具有确切药效作用和适宜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成分作为标志性成分; (2) 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建立高灵敏度同步定量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获得各成分的药时曲线; (3) 模型整合:整体思路是根据各成分对整体药代和药效的权重贡献,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对各成分药时数据进行模型整合, 获得能够最大程度表征中药整体动力学特征的参数。

本课题组以血塞通注射液及脉络宁注射液为模型药物, 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在分析血塞通注射液成分构成的基础上, 进行药代/药效筛选(结合文献数据), 确定三七皂苷R1, 人参皂苷Rg1、Rd、Re和Rb1为标志性成分, 进而基于LC/MS技术建立了5个组分的同步定量分析方法, 开展了大鼠、健康志愿者的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根据AUC这一反映药物在生物体内暴露程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各成分的药代权重系数, 进而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多组分整合, 获得了能够最大限度表征制剂整体行为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与动力学参数[5]。为了证明基于AUC自定义权重系数模型整合的合理性,作者进一步开展了临床脑中风患者的药动-药效结合研究, 结果表明,血塞通注射液整合血药浓度与整体药效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反映了成分的综合与整体贡献。在此基础上, 运用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发现滴注速率、体重等因素对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与临床疗效有较大影响, 提出了血塞通注射液的优化临床给药方案, 初步证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临床中药制剂给药方案设计与优化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在针对脉络宁注射液的相关研究中,作者进一步拓展了基于药效权重系数及药代/药效联并权重的模型整合方法,并通过整体动物模型的PK/PD结合研究证实了联并整合权重的优越性。但考虑到中药整体药效作用评价自身的复杂性,如何科学评价中药的整体PK/PD特征仍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模型整合研究方法。

2.2 体内外物质组关联网络分析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活性导向下的药效物质分离与筛选一度成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创新药物发现的主流模式,尽管有过青蒿素等经典的成功范例,但这一模式的成功率与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体内外物质组关联网络分析”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创新中药研发思路,即在全面分析中药

组分及其在生物体内形成的代谢物组的基础上,确定在生物体内具有适宜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成分组作为潜在药效物质组,并通过化学信息学手段,阐明中药成分组与其在生物体内的潜在药效物质组之间的网络对映关系,针对体内潜在药效物质组进行多重药效筛选与确证,从而在体外、体内两个层次揭示中药的复杂药效物质基础。该项技术思路的核心是提出应在阐明中药体内外物质组对映关系的基础上,针对体内具有适宜动力学特征的物质组进行药效筛选与确证, 这一策略应能提高从中药及方剂中进行创新中药发现与现代组分中药研发的成功率与效率。进行中药体内外物质组关联分析及最后的药效物质组的确证需要多学科研究技术手段的结合,包括分析化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化学信息等。

中药物质组分析的难点在于其所含成分的多样性、成分间物化性质迥异、缺乏相应的对照品进行结构确证等因素。尽管近年来各种分析技术手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中药复杂组分的快速检测与鉴定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本课题组基于最新的高效液相-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 (LC-IT-TOF/MS), 利用其可同步进行多级碎裂和精确质量测定的功能, 分别针对中药制剂中的目标性成分(target compounds) 和非目标性成分 (nontarget compounds), 建立了中药复杂组分快速检出与结构推测的分析技术策略。针对生脉注射液中的人参皂苷类及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 建立了诊断离子搜寻与结构外推策略,快速鉴定了30种人参皂苷类成分及20种木脂素类成分[6]。而脉络宁注射液中已知的目标性成分很少,作者基于LC-IT-TOF/MS技术,根据中药组分通常以结构相关类群方式存在的事实,建立了共有离子搜寻与成分分类、桥接策略,该策略可大大提高从庞大的化合物数据库中进行结构检索与匹配的效率。运用该项技术策略,从脉络宁注射液鉴定出87种成分,为中药复杂成分的分析提供了具有普适性的技术方法[7]。

在体外物质组分析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中药在生物体内的复杂动态物质组及与体外物质组的关联分析研究,提出对所获得的复杂指纹谱进行逐层分析的策略,即首先去除内源性干扰成分、重构原形成分与代谢产物谱,针对代谢产物的分析采用II相、I相、降解产物及复合代谢产物等逐层推进的鉴定方式,并根据常见代谢途径和代谢原理,利用多级碎裂与精确分子量等质谱信息,基于Matlab编写了中药复杂代谢产物与代谢途径分析的化学信息处理软件, 为中药在生物体内产生的复杂物质组分析、代谢网络分析奠定了强大的分析技术基础。相关技术策略已成功应用于脉络宁注射液及人参皂苷总提物等中药复杂组分的体内外物质组关联分析研究工作。但如何针对中药在生物体内的动态物质组,建立高通量、多维、多层次药效筛选体系,进行中药体内药效物质的确证是正在探索的关键技术难题,随着这一技术的突破, 将有望对中药复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产生突破性的影响。

2.3 基于机制的中药方剂药代配伍及中西药相互作用研究目前针对方剂配伍研究主要体现在化学和药效层次,而方剂药代层次的配伍研究大多局限于研究配伍对某个成分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影响的描述性研究,而对药代配伍发生环节与机制研究甚少,这种描述性研究难以形成对方剂药代配伍的规律性认识。中药方剂所含成分的复杂性给方剂药代配伍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要研究一个方剂内所有组分间的配伍作用几乎不太可能,因而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体系,掌握组分间的配伍作用规律,进而预测和推断方剂药代配伍作用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机制的中药方剂药代配伍规律研究,即围绕可能发生药代配伍作用的机制环节,包括药物代谢酶、转运体、肠道菌群、蛋白结合等,建立合适的体内外ADME筛选与评价体系,着重研究方剂中佐使药对君药主要药效物质组的药代配伍作用, 这对于方剂复杂药代配伍规律研究将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根据这一技术策略,针对生脉方的药代配伍规律开展了初步的研究,首先通过系列体内外代谢研究,确定了CYP3A介导的羟化代谢为君药人参中三醇型皂苷的共有、主要代谢途径[8],进而研究了佐使药五味子中主要组分木脂素对肠肝CYP3A的调控作用,发现木脂素类成分短期给药对肠道CYP3A 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显著提高人参三醇型皂苷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从而部分解释了佐使药五味子协同、提高君药人参药效作用的配伍机制。通过这一策略,掌握方剂组分间的主要配伍规律,对于在现代组分中药研发中科学合理利用有益的药代配伍,尽可能避免不利配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组分间的协同、整合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现代临床治疗中,中药与化学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因此中西药联合应用中潜在的药代相互作用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许多天然产物及中药可通过代谢环节影响相应化学药物的药动学行为,国外针对葡萄柚汁和圣约翰草对CYP3A4的调控作用是这方

面的典型范例[9, 10]。丹参、人参、五味子等常用中药也被发现对药物代谢酶系统有较大的影响, 因而加强中药组分对药酶、转运体调节作用的研究对于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采用底物探针法及体外人肝微粒体共温孵体系对丹参制剂及丹参主要成分对人体CYP亚型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健康受试者长期口服丹参片(2周)并不改变茶碱的药动学过程,提示丹参片制剂对CYP1A2无显著影响[11]。而体外人肝微粒体共温孵体系的实验结果却发现丹参酮I、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是CYP1A2的竞争性抑制剂,丹参素是CYP2C9的竞争性抑制剂, 隐丹参酮是中等的CYP2C9的混合型抑制剂[12]。综合分析体内外实验结果,虽然丹参成分对多种药酶具有抑制、调节作用,但其整体是否会产生相应结果取决于这些成分在体内能否达到相应的浓度,通过对丹参片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丹参酮IIA等脂溶性成分的血药浓度极低,因而尽管其对CYP1A2等具有抑制作用,但在整体给药时的影响不大。考虑到以水溶性成分为主的丹参注射液内含有浓度较高的丹参素,其对CYP2C9底物的抑制作用在临床联合用药时应予以重视。

2.4 中药有效成分及创新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 创新中药研发将成为我国未来创新药物研发的主体,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提高创新中药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创新中药与化学合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评价有何不同,是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目前,创新中药的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基本上是按化学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标准进行,但实际上,中药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还是有着一些自身的特殊性,最为突出的是中药有效成分(包括天然产物)通常在生物体内发生广泛代谢, 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实际上为前体成分,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是其活性代谢产物,典型代表如人参皂苷Rg3 (参一胶囊), Rg3自身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13], 主要通过在肠道菌群作用下代谢生成人参皂苷Rh2和ppd, 而后二者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强于人参皂苷Rg3。另外,还有许多中药有效成分虽然体内外实验均证明具有确切药效作用,但原形成分的血药浓度极低,而在体内发生广泛代谢,如丹参二萜醌类化合物[14?16]。这种表面的药代、药效的矛盾现象,是在中药有效成分及创新中药研发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加强对中药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研究,重视中药成分活性代谢产物的药效评价, 对于促进创新中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当建立符合中药有效成分(包括天然产物)特征的药代动力

学技术体系与指导原则。

3 结语

借鉴和充分利用现代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技术成果,进行中药复杂体系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无疑是正

确的方向,但应当重视中药多组分、多靶点作用的特

有属性,建立符合中药复方特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与

评价技术体系,这也是当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首

要任务。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创

新中药与现代复方中药研发及临床合理用药,因而, 应当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现代中药研发的需求背景

下去理解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

扼要概述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中药多组分整体药代

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讨

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促进我国中药

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发展。

References

[1]Shang HC, Zhang BL, Gao XM, et al. Effective characteris-

tics of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ae with Radix Notoginseng and

new drug design idea on account of effectiveness [J]. Sci

Tech Rev (科技导报), 2006, 24: 25?27.

[2]Wang L, Zhou GB, Liu P, et al. Dissection of mechanisms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Realgar-Indigo naturalis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 4826?4831.

[3]Hopkins AL. Network pharmacology: the next paradigm in

drug discovery [J]. Nat Chem Biol, 2008, 4: 682?690.

[4]Singh SS. Pre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an approach towards

safer and efficacious drugs [J]. Curr Drug Metab, 2006, 7:

165?182.

[5]Li XY, Hao HP, Wang GJ, et al. Integrate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multiple effective components contained in total

Panax notoginsenosides [J].Chin J Nat Med (中国天然药物),

2008, 6: 377?381.

[6]Zheng CN, Hao HP, Wang X, et al. Diagnostic fragmentation-

based extension strategy for rapid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serial components of homologous families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using high-resolution

LC-ESI-IT-TOF/MS: Shengmai injection as an example [J]. J

Mass Spectrom, 2009, 44: 230?244.

[7]Hao HP, Cui N, Wang GJ, et al. Global detection and identi-

fication of nontarget components from herbal preparation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hybrid ion trap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d a strategy [J]. Anal Chem, 2008, 80: 8187?

8194.

[8]Lai L, Hao HP, Wang G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harma-

cokinetic profiles and metabolic pathways of 20(S)-ginse-

noside Rh1 in vivo and in vitro [J]. Plant Med, 2009, in press.

[9]Zhou SF, Lai X. An update on clinical drug interactions with

the herbal antidepressant St. John’s wort [J]. Curr Drug Metab, 2008, 9:394?409.

[10]Kim H, Yoon YJ, Shon JH,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fruit

juices on CYP3A activity [J]. Drug Metab Dispos, 2006, 34:

521?523.

[11]Qiu FR, Wang GJ, Zhao YN, et al. Effect of danshen extract

on pharmacokinetics of theophylline in healthy volunteers [J].

Br J Clin Pharmacol, 2008, 65: 270?274.

[12]Qiu FR, Zhang R, Sun JG,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seven

components of danshen extract on catalytic activity of cytochrome P450 enzyme in human liver microsomes [J].

Drug Metab Dispos, 2008, 36: 1308?1314.

[13]Xie HT, Wang GJ, Sun JG, et al.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ginse-

noside Rg3 and its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us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 for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J].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05, 818: 167?173.

[14]Hao HP, Wang GJ, Cui N, et al. Pharmacokinetics, absorption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tanshinone IIA solid dispersion [J].

Planta Med, 2006, 72: 1311?1317.

[15]Hao HP, Wang GJ, Cui 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first

pass metabolic pathway: NQO1 mediated quinone reduction and subsequent glucuronidation [J]. Curr Drug Metab, 2007, 8: 137?149.

[16]Li P, Wang GJ, Li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bolites of

tanshinone IIA in rat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J Mass Spectrom, 2006, 41: 670?684.

第四篇 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临床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K)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A)、分布(Distribution,D)、代谢(Metabolism,M)和排泄(Excretion,E)的动态变化规律。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原理及作用规律。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ADME)和药物在体内作用规律的共同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临床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本指导原则重点探讨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相关问题,也提及部分药效动力学的相关内容。 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无论是研究设计还是方法学,都遵循与成年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致的科学原则,但由于儿科人群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各有其特殊性,与成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需要从伦理和科学性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因此,本指导原则在系统地阐述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特点的基础上,以研究设计和方法学为重点,就如何安全、有效并且符合医学伦理地在儿科人群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说明。其重点阐明儿科人群研究的特殊性,为计划在儿科人群中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注册申请人和科研机构提供指导性建议,鼓励和推动针对

我国儿科人群的药物研发。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如生物制品可以参照其中的适用内容。本原则鼓励注册申请人针对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技术问题与药品注册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 二、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特点 (一)总体考虑 在儿科人群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给予不同年龄阶段儿科人群相应剂量的药物后,了解其体内过程,重点明确全身暴露的水平,从而尽可能地依据现有的研究数据,推导出拟用于该目标人群的用药剂量。 通常情况下,在开展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之前,会有一定的成人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因此,在设计儿科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案时,应充分借鉴成人研究数据,保证在儿科人群开展的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药物在儿科人群中拟用于已在成人经过充分研究并获得批准的适应症,其疾病进程在儿科患者与成人相似,且药物全身暴露水平与预期治疗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时,可通过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与成人数据的相似性来外推在儿科人群的预期有效性。因此,在儿科人群进行的PK和安全性研究可为推荐儿科人群拟用剂量提供依据。通过以上外推难以确认儿科人群体内的药物浓度-效应关系与成人的相似性时,尽管儿科患者疾病过程与成人基本一致,仍应该进行儿科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的相关研究。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doc

《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基础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中药药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奠定良好的专业课基础;其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巩固与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设计实验。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个实验均由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思考题组成。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内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8学时。 四、使用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讲稿》,由药理学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 实验一炮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热板法、扭体法)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热板法与扭体法的原理。 2.掌握热板法中小鼠痛阈值的测定方法及合格小鼠的筛选标准。 3.掌握小鼠扭体疼痛反应的评价方法。 4.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6.了解实验数据坐标图示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痛阈值。 (三)筛选,分组。 (四)给药。 (五)测量不同时间的痛阈值。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延胡索与醋炒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2.阐述醋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原因? 3.比较两种镇痛实验方法。 实验二、炮制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2.掌握小鼠附子中毒的表现。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5.了解药物毒性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制附子和生附子化学成分的差异、药理作用 (二)分组,给药,观察动物附子中毒的表现,以及中毒潜伏期、死亡率(三)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动物中毒表现的描述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2.阐述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附件6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 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 (一)暴露量评估 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化合物,用游离(未结合)浓度来表示暴露更为合适。 暴露评估中需关注血浆或体液中代谢物浓度的情况有:1)受试物为“前体化合物”且其转化生成的代谢物为主要活性成分;2)受试物可被代谢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物,且代谢物可导致明显的组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答案)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的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2.清热药:以清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3.长期毒性: 4.中药配伍: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5.祛风湿药: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并能解除疼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二、填空题 1.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___糖类______、_蛋白质________、氨基酸_________、苷类_________等营养成分为主。 2.解表药的发汗作用机制包括和 。 3.黄芩抑菌的主要成分是____黄芩素_______________和__黄芩苷________。4.秦艽、雷公藤及其有效成分的抗炎作用与__兴奋_____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关。 5.化湿药具有驱风健胃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是__芳香性挥发油__________。6.与猪苓利水渗湿相关的药理作用为__________利尿______、________保肝______、______抗肿瘤_______等。 7.附子、肉桂、干姜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____兴奋______作用,能_促进肾上腺_______皮质激素合成。

8.大多数理气药的解痉作用与阻断____M胆碱受体_____及__直接抑制 _______肠肌有关,有些药物与兴奋___a受体______有关。 9.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与_镇痛镇静催眠_______、_____抗心肌缺血___、_抑制胃酸分泌________和_抗溃疡________等相关。10.远志镇咳成分是____ TMCA_____,祛痰成分是__皂苷_______。 11.麝香对中枢既有___兴奋______作用,又有____抑制_____作用。 12.补虚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防治 13.甘草抗病毒的有效成分是____甘草黄酮类化合物_____。 三、单选题 1.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A A.麻黄B.当归C.草乌D.延胡索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肠内微生态环境主要指:B A.肠内渗透压B.肠内菌群 C.肠内温度D.肠内酸碱度 3.长期应用能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的中药是C A.麻黄B.桂枝C.雷公藤D.黄芪 4.黄连为广谱抗菌药,抗菌的主要成分是:D A.棕榈碱B.苦味质C.无机盐D.黄连素 5.属于容积性刺激泻下的药物是:A A. 大黄 B. 番泻叶 C. 巴豆 D. 芒硝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H】G C L 1-2 指导原则编号: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二○○五年三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2) (一)常用分析方法 (2) (二)方法学确证 (2) 1、特异性 (3) 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3) 3、定量下限 (4) 4、精密度与准确度 (4) 5、样品稳定性 (5) 6、提取回收率 (5) 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5) 8、方法学质控 (6) (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6) 1、方法建立与确认的数据 (7) 2、样品分析的数据 (7) 3、其他相关信息 (7)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7) (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8) 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8) 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1) 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3) 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 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14) (二)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

(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5) 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 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6) 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17) 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7) 四、结语 (18) 五、参考文献 (19) 六、著者 (20)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 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包括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新药研发实践中,可结合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分阶段逐步实施,以期阐明临床实践所关注的该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鉴于不同类型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故应根据所研究品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阶段所拟研究的具体内容,合理设计试验方案,采用科学可行的试验技术,实施相关研究,并作出综合性

药理毒代动力学及其研究方法

全国药物安全性评价专题负责人第二期高级培训班
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
毒代动力学及 其研究方法
李川
(021-********;ch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11633393.html,)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成都
演讲内容
一 新药安评与体内药物暴露 二 影响体内药物暴露的因素 三 毒代动力学的概念 四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实施 五 小结
一 新药安评与体内药物暴露
过去20多年在新药研发领域发生的变化
45% 30%
ADME/PK
15%
0%
Financial
CaImndpirdoavteed
Formulation
Commercial Human AEs
ToAxnicimityal
EfCficliancicyal
Other
Br. J. Clin. Pharmacol. 25: 387 (1988)
Nature Rev./Drug discovery 3: 711 (2004)
化合物资源
新药上市前必须对其 安全性进行仔细评估
药物发现
1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药药物物候候选选化化合合物物
非临床安评研究
由于开展临床试验的伦理限制,必须先在
新药开发
1 临床前研究 2 临床试验
动物上进行全面的新药安评,以揭示新药 对动物器官组织的毒副作用,研究其剂量
药药安


依赖性、体内暴露相关性和可恢复性等, 帮助确定临床试验的初始安全剂量和应观
效代评


察的潜在毒副作用。
临床试验中的新药安全性考察
新药安全有效评价体系
安全性始终是临床试验关注的重点,影响临床试
验的推进。先从低剂量、小范围人群开展临床试
验,在安全性得以保证后,再增加给药剂量、扩
大人群已验证药物的有效性。
为什么在药物安评中要考虑体内药物暴露?
(确定药物的两个要素:功能和物质)
剂量-暴露
体内药物暴露
(化学形式/浓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反映药物“物质” 的一种形式 相对准确
浓度-效应
给药剂量
反映药物“物质” 的一种形式
好用,但不准确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毒副作用
1

主管中药师-相关专业知识-中药药理学 第六单元 芳香化湿药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中药药理学第六单元芳香化湿药 一、A1 1、广藿香不具备的药理作用有 A、抗菌 B、抗病毒 C、抗真菌 D、促进胃液的分泌 E、抗溃疡 2、具有中枢抑制和肌松作用的芳香化湿药是 A、厚朴 B、藿香 C、苍术 D、秦艽 E、独活 3、与厚朴“燥湿消积、行气平喘”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A、保肝 B、促进消化液分泌 C、抑制血小板聚集 D、抗菌抗病毒 E、调整胃肠运动 4、以下哪项是厚朴抗溃疡的主要药理作用机制 A、抑制胃酸分泌 B、黏附于胃黏膜表面,促进溃疡面愈合 C、中和胃酸 D、抑制幽门螺旋杆菌 E、增加胃黏膜血流 5、厚朴、广藿香共有的药理作用是 A、抗溃疡 B、保肝 C、抑制血小板聚集 D、促进骨骼钙化 E、促进消化液分泌 6、关于苍术抗溃疡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抑制甾体激素的释放,减轻甾体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刺激 B、抑制胃酸分泌 C、对抗皮质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 D、使胃黏膜组织血流量增加 E、明显减少氨基己糖在胃液和黏膜中的含量,从而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 7、下列中药中,除哪项外,其余的中药对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A、厚朴 B、白芷

C、苍术 D、广藿香 E、砂仁 8、下列不与芳香化湿药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等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的是 A、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B、保肝利胆 C、促进消化液分泌 D、抗溃疡 E、抗病原微生物 9、厚朴的药理作用是 A、解热作用 B、升压作用 C、抗菌抗病毒作用 D、利胆作用 E、利尿作用 10、下列不属于芳香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的是 A、抗溃疡 B、抗病原微生物 C、抗炎 D、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E、促进消化液分泌 二、B 1、A.秦艽 B.厚朴 C.雷公藤 D.苍术 E.广藿香 <1> 、能防治龋齿的中药是 A B C D E <2> 、能治疗细菌性痢疾、肌强直的中药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广藿香具备的药理作用如下:①促进胃液分泌:藿香含挥发油,可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②抗病原微生物:体外试验表明,藿香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藿香黄酮类物质有抗病毒作用。 【该题针对“芳香化湿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A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1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宋丽

中药药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目的是(A) A.研究中药产生药效的机理B.分离有效成分C.鉴定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D.研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E.鉴定中药的品种 2.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E) A.生物膜对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D.药物的排泄E.药物的作用强度 3.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D) A.黄连B.黄芩C.金银花D.麻黄E.人参 4.许多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E)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具有抗感染作用 5.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C) A.氨基酸B.有机酸C.挥发油D.生物碱E.皂苷 6.下列哪项不是柴胡的主要作用(E) A.解热B.抗炎C.降血脂D.利胆E.抗心律失常 7.下列哪项不是麻黄的作用(E) A.兴奋中枢B.升高血压C.抗炎D.解热E.镇静 8.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C) A.挥发油B.皂苷C.有机酸和鞣质D.生物碱E.糖类 9.甘味所含的主要成分是(E) A.挥发油B.皂苷C.有机酸和鞣质D.生物碱E.氨基酸和糖类10.苦味所含的主要成分是(D) A.挥发油B.皂苷C.有机酸和鞣质D.生物碱和苷类E.氨基酸和糖类11.下列哪种药具有保肝利胆作用(D) A.麻黄B.桂枝C.细辛D.柴胡E.葛根 12.葛根治疗偏头痛的主要依据是(D)

A.有镇静作用B.有降压作用C.有兴奋吗啡受体作用D.有调节脑血管收缩、舒张功能E.以上均非 13.下列哪项不是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 A.平喘B.解热C.发汗D.抗炎E.镇静 14.下列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是(E) A.麻黄B.桂枝C.柴胡D.细辛E.葛根 15.下列哪项不是葛根的适应症(B) A.突发性耳聋B.风湿性关节炎C.冠心病、心绞痛D.高血压E.感冒、头痛 16.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药物是(C) A.麻黄B.桂枝C.柴胡D.细辛E.葛根 17.麻黄利尿作用最强的成分是(B) A.麻黄碱B.D-伪麻黄碱C.甲基麻黄碱D.麻黄次碱E.去甲基麻黄碱 18.可用于治疗肾炎的药物是(A) A.麻黄B.桂枝C.柴胡D.细辛E.葛根 19.下列哪项不是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 A.发汗B.抗菌C.抗炎D.抗毒素E.解热 20.抗菌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的药物是(E) A.清热泻火药与燥湿药B.清热燥湿药与凉血药C.清热凉血药与解毒药 D.清热解毒药与清虚热药E.清热燥湿药与解毒药 21.下列哪项不属于清热药抗菌有效成分(D) A.小檗碱B.苦参碱C.绿原酸D.原儿茶酸E.癸酰乙醛 22.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是(B) A.生物碱B.黄酮C.有机酸D.挥发油E.氨基酸 23.黄连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是(A) A.小檗碱B.黄连碱C.药根碱D.木兰花碱E.甲基黄连碱 24.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C) A.抗炎B.解热C.中枢兴奋D.抗细菌毒素E.抗溃疡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近年来,国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消除。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过程进行预测。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 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编者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编:王广基 副主编:晓东,柳晓泉 编者(姓氏笔画为序) 王广基、晓东、西敬、劲、柳晓泉

容提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 的参考书. 1 目录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物膜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第三节药物的吸收 一、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 二、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 第四节药物的分布 一、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同一品种的中药,其药理作用也可能不同。() 2.某一中药入肝经,故可以认为它的作用部位在肝脏。() 3.模型对照是指不加任何处理只给溶剂的对照。() 4.反映一个药物毒性强弱的指标是最小致死量。() 5.番泻叶泻下作用与大黄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麝香与中枢兴奋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区别在于麝香

__________。 2.人参中枢兴奋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3.五味子丙素的中间产物联苯双酯用于治疗__________。 4.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有,。 5.枳实、青皮等含有__________,其提取物经注射给药后可激动__________,产生升压作用。 6.麻黄利尿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7.知母解热作用与抑制__________(酶)有关。 8.大黄止血的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三七止血作用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11.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药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

12.丹参对机体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作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3.许多活血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其作用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题号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30分)1.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D) A.黄连 B.黄苓 C.金银花 D.麻黄 E.人参 2.温热药的药理作用不包括(E)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和基本机制,概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1.简介 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飞速发展,为了正确评价各种生物制品在人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生物因子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而与传统的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种族特异性、免疫原性和非预期的多向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蛋白多肽类药物因其生理活性强、疗效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蛋白质类药物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这类药物蛋白质与内源性的蛋白质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微量的需要被测定的生物因子及蛋白质存在于大量的内源性蛋白质中。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有其特征,吸收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小分子肽的吸收是由被动扩散或载体转运完成的,脂溶性多肽可通过膜脂扩散,高度亲脂性的药物则能通过淋巴系统被吸收;水溶性分子则可通过水合孔和/或细胞间隙扩散,通过内吞或胞饮过程摄取入细胞,还有一些细胞转运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可通过非耗能途径穿过真核细胞的质膜,这些多肽已被成功地用于在细胞内转运比自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许多倍的大分子物质。由于大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和水溶性的特点,若无主动的转运或消除机制,它们大多保留在细胞间隙。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多肽酶使其失活。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体内蛋白结合、种属特异性、内源性物质等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选择正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 2.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1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目标蛋白质多肽上标记同位素,从而鉴别目标蛋白质和内源性多肽的方法。所使用的同位素有H3、C14、S32、I125等,I125其因比放射性高、半衰期适宜、标记制备简单而最为常用。标记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标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体系,该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较小,但由于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二是外标法,常用的化学方法如氯胺T或Lodogen法将I125连接于大分子上,其标记的样品比放射性高,制备容易半衰期短,成为现在最常用的生物技术药物标记物。姚文兵等运用同位素示踪法I125标记来研究聚已二醇修饰干扰素а2b的药代动力学,赵宁等用碘标法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都证明了同位素示踪法的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的特点,特别是对研究基因工程产品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具有与其它方法相比有不可比的优越性。关于标记位点的选择,理论上任何部位均可被标记,但需考虑是否存在标记氨基酸被机体再利用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当然,如果生物技术药物含有非天然氨基酸(如D氨基酸),标记位点的选择就不必再担心这样的问题了。

中药学知识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知识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血瘀证的现代认识(C) A 血流动力学异常 B 微循环障碍 C 血小板聚集障碍 D 血液流变学异常 E 以上均非 2、下列哪项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B) A 丹参素 B 丹参酮 C 异丹参酮 D 异阿魏酸 E 以上均非 3、莪术抗癌作用机理是(B) A 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 B 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 C 增加肿瘤组织血流量 D 抑制肿瘤细胞核酸合成 E 以上均非 4、下列哪项不是川芎抗脑缺血作用的机理(A)

A 增加脑组织TXA2的生成 B 提高脑线粒体膜的流动性 C 降低细胞内Ca2+的超载 D 对脑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有保护作用 E 以上均非 5、丹参所没有的药理作用是(D) A 抗心肌缺血 B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C 改善微循环 D 抗急性肝损伤 E 抗血栓形成 6、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E) A 藁本内酯 B 川芎哚 C 川芎挥发油 D 阿魏酸 E 川芎嗪 7、下列哪项不是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表现(D) A 改善微血流 B 改善微血管形态 C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D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

E 以上均非 8、川芎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D) A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B 抗心肌缺血 C 镇静、镇痛 D 抗射线损伤 E 抗肿瘤 9、益母草静脉注射后可出现(C) A 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 B 提高MDA活性,降低SOD活性 C 冠脉流量增加,冠脉阻力降低 D 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 E 以上均非 10、下列哪项不是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药理基础(A) A 抗肿瘤 B 兴奋子宫 C 抗凝血、抗血栓形成 D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E 抗心肌缺血 11、益母草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B) A 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B 降血脂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中药药理复习题

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______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3)中药所含成分复杂,因此其作用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4)中药的功效和药理作用之间存在_________和_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A.麻黄 B.当归 C.草乌 D.延胡索 (2)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 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3)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提取中药的成分 B.鉴定中药的种属 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 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4)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 A.痛阈值降低 B.惊厥阈值升高 C.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 D.心率加快 E.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 (5)长期应用能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的中药是 A.麻黄 B.桂枝 C.雷公藤 D.黄芪E.附子 (6)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 A.NA B.Ach C.5-HT D.GABA E.NO (7)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 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 (8)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肠内微生态环境主要指: A.肠内渗透压B.肠内菌群C.肠内温度D.肠内水分E.肠内酸碱度(9)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是: A.所含成分B.产地C.采收季节D.剂量E.炮制工艺 (10)汤剂煎煮方法不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下列哪项无关: A.煎液中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改变 B.煎液中各单味药相互作用的不同 C.煎液中出现新的成分 D.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 E.药物中所含成分破坏的不同 3.简答题 (1)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中药的产地对中药药理作用有何影响? (2)什么是中药功效和中药药理作用?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4.论述题 (3)试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4)试述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及药剂人员调配中药处方培训试题 科室: : 成绩: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 A.苦味 B.甘味 C.辛味 D.咸味 E.酸味 3.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解痉的药物是( ) A.荆芥 B.白芷 C.羌活 D.防风 E.藁本 4.具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 ) A.萆薢 B.木通 C.石韦 D.地肤子 E.泽泻 5.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物是( ) 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 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 E.温补脾肾药 6.枳实除治疗食积脾胄气滞外,还常用治( ) A.肝气郁滞之胁痛 B.水湿停滞之水肿 C.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D.肾不纳气之气喘 E.肝郁月经不调 7.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 A.沉香 B.木香 C.干 D.吴茱萸 E.橘皮 8.莱菔子的功效是( )

A.消食和中、化痰除痞 B.消食化积、积血祛瘀 C.消食导滞、疏肝下气 D.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E.行气导滞、涩精止遗 9.雷丸用于驱虫,宜( ) A.研末服从 B.与其他药同煎 C.另炖 D.先煎 E.后下10.地榆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地榆又能( ) A.解毒敛疮 B.活血止痛 C.清热利尿 D.化瘀止血 E.祛痰止咳11.性味辛温的活血祛瘀药是( ) A.丹参 B.艾叶 C.半夏 D.川穹 E.郁金 12.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之证,应选用( ) A.桔梗 B.半夏 C.昆布 D.白芥子 E.白附子 13.脏不可持续服用,且忌“火锻”的药物是( ) A.龙骨 B.磁石 C.牡蛎 D.朱砂 E.石决明 14.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同用,可增强( ) A.消痰行水之功 B.凉血止血之功 C.平肝潜阳之功 D.重镇安神之功 E.降逆下气之功 15.地龙可用于( ) A.冒寒呕吐 B.心悸失眠 C.肝郁胁痛 D.痰鸣喘息 E.肾虚尿频16.具有退虚热功效的药物是( ) A.黄连 B.黄柏 C.黄芩 D.栀子 E.龙胆草 17.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的药物是( ) A.石膏 B.知母 C.生地 D.玄参 E.栀子 18.具燥湿健脾、祛风湿功效的药物是( )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16卷第7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Vol.16No.72006年4月 ChinaJournalofModernMedicine Apr.2006 收稿日期:2006-01-20 本文就国内近年来纳米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加以概述。 1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纳米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化学药品的药代 动力学研究没有本质区别,其方法分为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1.1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是药动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主要研究纳米药物中有效成分明确者,也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一种方法。常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放射性同位素法和放射性免疫法等方法进行测定。如张阳德等[1]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的研究。刘炜等[2]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浓度的方法。 1.2 生物效应法 纳米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难以用常 规的血药浓度的方法测定其药代参数。80年代产生 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的理论和方法。 1.2.1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目前,该法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纳米中药及其复方,尤其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薛焰等[3]用药理效应法测定药动学,比较了超细粉马钱子和普通粉马钱子的药动学参数。1.2.2微生物指标法其原理主要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草药的浓度,然后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如陈鹏,毛天球等[4]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药动学参数。 文章编号:1005-8982(2006)07-1028-04 ?综述?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阳德1,赵志坚1,张浩伟2,张彦琼3 (1.中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2.美国加州医疗中心, 加利弗尼亚州文图拉CA93003;3.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纳米药物载体在近年研究已取得飞跃的发展。该文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角度综述了纳米药物的吸收、分布和转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 Newdevelopmentofpharmacokineticofnano-drug ZHANGYang-de1,ZHAOZhi-jian1,ZHANGHao-wei2,ZHANGYan-qiong3 (1.NationalHepatobiliary&EntericSurgeryResearchCenter,MinistryofHealth,Changsha,Hunan410008,P.R.China;2.MedicalCenterofCalifornia,CaliforniaCA93003,USA;3.Biomedicaland EngineeringInstitute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8,P.R.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ofnano-drug-loadedcarrierhasmadefastprogressaspotentialdrugdeliverysystems.Fromthepointofpharmacokinetic,thispaperreviewsthepresentstateoftheabsorpation,distributionandinvertionofnano-drugs. Keywords:nano-drug;pharmacokineti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