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oodle及其网络课程本土研究综述 (1)

Moodle及其网络课程本土研究综述 (1)

Moodle及其网络课程本土研究综述 (1)
Moodle及其网络课程本土研究综述 (1)

编者按:

Moodle 作为目前最流行的学习管理平台之一,由于其先进的建构主义理念和免费、开源等因素,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不少中小学教师也参与其中。我们特别邀请广州市的一些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内容涉及Moodle 学习平台的本土研究综述、平台的搭建和配置、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课程制作设计、评价与测试等方面,在本期和下期杂志上分两次刊登,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收稿日期:2013-01-20

作者简介:龙丽嫦,硕士,中教高级。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Moodle 及其网络课程本土研究综述

龙丽嫦

M o o d l e 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 (CMS)之一,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应用软件,并且教育理念先进、开放,使得全世界的教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越来越强大,版本不断被完善,得到了国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1]。Moodle 由我国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育技术团队引进推广,其作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支撑平台,近年来在网络课程开发、开展网络学习及混合式学习上的研究与实践有了一些进展。国内关于Moodle 研究的文献综述有若干篇,其中汪基德、马志强的综述对本研究较有启发。马志强采取约翰.W.克雷斯威尔文献综述模型,对Moodle 课程学习活动设计涉及的各个元素进行论述,对前人相关元素研究的总结、研究思路及述要观点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Moodle 及其网络课程开发的本土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Moodle 的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研究找到一些指导性思路。

一、文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文献研究的材料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学位论文和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关于查询方法操作,是在文献所属学科领域上选取社会哲学II 辑中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这几个学科领域子类目,在文献所属数据库上选择了“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库、“期刊”“特色期

刊”“学术辑刊”“报纸”“国内会议”“成果”等数据库进行查询。文献发表年度的数量统计依靠中国知网自身的文献管理系统分类统计得出,笔者利用Excel 形成数据图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数量统计,依靠知网文献管理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与其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等学科领域子类目的显示统计,但是部分文献所属类目间有交叉,使文献总结与分类统计略有不同。关于文献研究的主题方向,是以“Moodle ”作为论文篇名的第一关键字,填写相应研究主题方向为第二关键字查询统计而来。文献查询时间为1996年起,查询得到Moodle 研究的文献积累起始时间为2004年,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献发表时间为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

二、Moodle 的研究综述

在教育领域基于Moodle 的网络课程开发研究,不是研究新热点,但仍然处于它的研究生命周期内,未为过时。Moodle 自2006年起由黎加厚教授推广,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其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发展,不少中小学教师也参与到开发与实践应用研究中去。就教育适切应用的需要来看,对这些研究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如何,具体有哪些研究经验或成果值得中小学教师学习采用,有必要进行总结和梳理。

1.本土研究的文章数量分布(1)研究文章的总体数量

进入知网查询本土化研究情况,发现国内关于Moodle 的研究始于2004年7月,第一篇文章《用Moodle 构建研究性学习平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作者吴军、吕开兵是江苏扬州范水高级中学的教师,他们从技术操作层面简单介绍了构建课程的基

Moodle 学习平台研究专题(上)

本操作。自此之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家团队对此进行了推广,特别是2007年起,全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开展,Moodle 平台的使用不断得到二次开发或引入到课程建设及教师培训工作中,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图1所示),在教育领域与信息科技领域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攀升,至今尚未停息。截至2012年年底,共有508篇文献,作为近年新生研究专题

而言,研究数量较多。

图1 教育领域关于Moodle 的研究文章数量发展(2)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的研究数量

根据文献所属学科领域及类目数据库的统计得到,基于理论研究的有352篇文章,基于实践研究的有182篇文章,这些文章在面向理论还是实践的研究侧重上有一定的交叉,但总体上反映出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再以面向各级教育子类目数据库为分类的分类查询统计得表1,分布在基础教育的有118篇,研究数量较多于高等教育等其他级别教育,反映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对Moodle 平台研究数量情况。其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初等教育研究文章有27篇,中等教育文章有91篇,再对比学前教育的0篇,我们会发现研究数量在各级教育学校分布形态上呈榄核形状,中间大两头尖,反映出各级教育学校在接受新技术新媒介应用研究的不同态势,同时也印证了Moodle 平台应用的技术门槛,对教师的技术平台应用研究力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表1 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文章数量

各级教育篇数初等教育27中等教育91高等教育34职业教育

17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

13学前教育0合计

182

再对文章相应所属数据库进行分类查询发现,关于Moodle 专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有79篇,发表在学术期刊、学报的论文有425篇,即使考虑了研究群体的相对人数,仍然可以看出高校研究生比教育一线实践工作者

对Moodle 的研究关注要少。

2.本土研究的主要范畴及进展

在Moodle 引入本土研究初期,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该平台系统特性、安装调试、功能模块等方面的陈述,文章倾向于技术性说明多于应用性论述,也有一些与实践结合的文章,但是侧重于功能介绍的理论性实现大于实践应用的深入挖掘,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难点的处理、在教学上如何转化应用的偏少。王小明经过研究和应用实践,在2008年指出:阻碍Moodle 在中小学教师中推广和应用的共性问题是平台本身问题、技术壁垒问题、教学设计问题和课堂评价问题[1],这也是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并认同的。

2008年以后,Moodle 国内应用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技术引入后的过渡鸿沟期基本渡过,以及全国教育技术项目的推进,Moodle 二次开发改良的系统逐步应用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中,使中

小学教师对Moodle 的优点和功能模块与教学的整合应用有了网络学习的境脉性认识,加之相应信息化研究团队继续培训推广,Moodle 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些学校和教师克服了Moodle 本身的技术壁垒,经过技术过滤后在开创Moodle 应用上有了较大的作为。例如天河魔灯的七彩虹读书会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杨丽君等提出一种基于 Moodle 学习平台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模式—“积态组合教学培训模式”[1],分别是学科教师结合学科课程开展的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承载校本课程进行的学习,以及使用在教师培训上的课程建设与学习。基于此使用方向,对Moodle 的应用研究具体反映在平台的二次开发、网络课程的开发、依托平台开展的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等,但对文章质性分析发现,围绕平台的工具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较多,对教学活动的活动参与角色、活动任务、活动操作与平台之间的关系等的属性的研究较少。另外,学位论文的研究大多较为系统但与一线教学结合不够紧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文章有一定的实例,但研究较为粗放不够深入。

凭借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优势,Moodle 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里的应用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除中等教育有27篇文章外,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研究较少或没有研究(见表2)。

表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Moodle 的研究文章数量

各级教育篇数初等教育1中等教育27高等教育2职业教育

0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

笔者对这27篇文章进行文献分析后发现,信息技术学科对Moodle 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有评价与测试、课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等(见表3)。其中利用Moodle 进行教学评价和开发测验系统的研究稍多于其他方向的研究。从文章的整体质量来看,研究还是停留于Moodle 有什么功能和实践后有什么心得这种浅层次的认识上面,对于如何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课程包制作、页面呈现方式设计以及基于学习活动设计方面,都没有具体深入的研究。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Moodle 的研究文献几乎为零。

表3 信息技术学科对Moodle 研究主题

论述方向篇数评价与测试7课程设计2教与学方式4教学设计1绩效研究1实践心得

13

综上所述,Moodle 自引入本土后,经过若干年的培训推广,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都有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平台功能与开发、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学科课程整合与教师培训应用三大方面,而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只在中等教育学校有一些研究,但研究点不够丰富、研究不够深入。Moodle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其研究需求和应用价值尚待考证,亟待相应实践经验及深入研究去充实。

三、网络课程的研究综述

1.本土研究的数量

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网络课程的本土研究于2003年启动,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何克抗教授指出:“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 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2],网络课程作为信息互联时代的另一种学习资源形式和学习活动形式,有其研究的迫切性和价值性。有传统课程理论体系基础,网络课程在理论研究上优于实践研究:国内关于网络课程的研究始于1999年,直至2003年国家关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出台,2004年起开始逐渐增多,至2012年年底,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有2 203篇,其中理论研究的有1 872篇,面向教学实践的研究有331篇(如图2所示),而且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等教育也有一部分文章,反映出

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跟学习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及适用性有直接关系。

图2 各级各类教育对网络课程的研究数量2.网络课程的研究主题与问题

从谢幼如编著、2005年5月出版的《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来看,网络课程的各个要素已经在理论上被涉入论述,后人也在相应的理论框架上不断地丰富和调整深入。以“网络课程”作为篇名第一关键字和以“现状”或“综述”作为二次检索关键字,查询到54篇文章,这些文献综述质量参差不齐。在其中较好的文献里,李中华指出:“网络教育的实际应用状况其实很不尽如人意,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网络上缺乏真正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网络课程及相关网络教育资源供学习者选择。”他还得出结论:“现在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是简单的网页‘呈现’式的类‘电子书’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习的兴趣[3]。”张化松指出:“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展,许多活动的展开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许多学校都正在积极地开设网上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远程学习的气候;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当前的远程教学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混合的模式,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堂教学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做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4]。”王辉于2007年指出我国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六点: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课程体系大而全,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缺少评价与反馈,缺乏教学活动设计。从今天国内教育现状及开放教育实施情况来看,特别是一线教师亲身参与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可以体验到,这些仍然是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从网络课程支撑平台五个要素—“管理工具、课程工具、交互工具、内容开发工具、学习工具”出发,

以“网络课程”为篇名第一关键字、相应要素作为第二关键字进行筛查,对研究文献关注网络课程内核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解发现:(1)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远多于中观、微观层面的研究;(2)基于教的研究多于基于学的研究。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学习活动设计、环境构建、内容呈现方式和测验工具等这些教学实践者需要切实操作的部分研究较少。同时,就某门课程知识内容体系的研究较多。就如马志强综述的结论一样:“研究并不平衡”,以传统教学活动为线索,未能对支撑平台学习活动工具的活动特性做出深入分析,以至于没有将 Moodle 平台的学习工具统一整合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流程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课程研究主题的一些概貌,以及找寻可借鉴的主题文章。表4 网络课程的研究主题

课程开发294内容建设55活动设计10评价研究128教学设计101功能结构11教学模式49学习方式1学习环境18交互研究61绩效研究11测验工具2内容呈现

11

四、基于Moodle 的网络课程本土研究综述

1.基于Moodle 的网络课程研究情况

基于Moodle 的网络课程开发研究中,Moodle 和网络课程是研究课题中的两个变量,从功能角度来看,Moodle 作为网络学习的支撑平台,它的变化将引起网络学习实现的变化,Moodle 是主变量,网络课程是因变量;从目标考查来看,网络课程是主变量,Moodle 是因变量。从以上关于Moodle 和网络课程的综述来看,显然,基于Moodle 的网络课程研究,如果从前者看,实践者受制于技术平台的因素,放置于发展网络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较少;如果从后者看,尽管以目标考查论来看待网络课程建设,但是网络课程建设囿于自身实践现实的局限性,其活力暂未完全释放。

以“Moodle ”为第一关键字、“网络课程”为第二关键字,笔者找到基于Moodle 的网络课程研究有48篇文章,其中学位论文占10篇,期刊等其他文章占38篇。

对这48篇文章进行题目和摘要内容分析发现,这些研究从属于网络课程研究的情况,基于课程整合、基于课程内容设计的居多,研究线条较为粗放,微观层面关于用户管理、页面内容呈现、评价转化等操作难点的甚少,主题研究主要分布在平台构建、资源建设、认识与心得等,精细化研究不足。

2.基于Moodle 的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研究情况再细分进入信息技术学科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只找到2篇文章,分别是《基于Moodle 的中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和《Moodle 平台下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可参考的主题宽度和深度尚不够。

五、结束语

基于Moodle 开展网络课程的研究尚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更少,从虚拟学习共同体构成的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共同体三个核心要素和工具、规则、劳动分工三个调节要素的理论分析出发[5],我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不仅是基于Moodle 的网络课程实践及具体学校的应用研究要加强,网络课程的实践应用研究也要加强。就“基于Moodle 的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研究”而言,围绕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结构要素参考借鉴网络课程的相关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的同时,还要针对信息学科知能课程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学习活动心理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张莉.M o o d l e 国内研究新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2009(5):15-18.

[2]

邓国民.基于Moodle 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开发和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3] 李中华.我国网络课程类教育资源开发现状、困境及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0):12-14.

[4]

张化松,徐晓萍,雷锋.网络课程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初探[J].网络与信息,2008(12):24.

[5] 范玉凤,李欣.活动理论视角下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43-47.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moodle平台的安装

现代远程教育实验报告 一、moodle安装 1.从网上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7263144.html,/download/Easy-123 2.html下载Easy PHP v5. 3.0版的安装包,解压后单击EasyPHP-5.3.0-setup进行安装,出现如下初始界面: 在对话框中单击next,出现如下页面:

选择”I accept the agreement”选项,单击next,然后按照提示,依次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单击next,直到安装完成。 2.安装完成后,出现如下对话框: 重新启动后,即可运行EasyPHP-5.3.0,运行界面如下图所示: 3.安装moodle:

1)从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7263144.html,网站上下载MoodleWindowsInstaller-latest-19压缩包,并对其进行解压,解压后将整个文件夹放在PHP安装目录下的www文件夹下,即放在C:/Program Files/ EasyPHP5.3.0/www路径下; 2)从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7263144.html,/lang16/网站上下载zh_cn_utf8压缩包,并将其解压后放在PHP安装目录下的www文件夹中moodle文件夹下的lang文件夹下,即放在C:/Program Files/ EasyPHP5.3.0/www/moodle/lang路径下; 3)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http://127.0.0.1/home/mysql/,出现如下界面: 在“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下面的表单中输入数据库名moodle,单击“创建”;然后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单击“操作”,显示如下对话框,在“整理”中选择utf8_general_ci,单击“执行”,出现如下界面: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魔灯固件使用指南

魔灯固件使用指南Audio: 1. Audio Meters 音频测量器 2. Analog Gain 声音插值模拟增益 3. L-DigitalGain 左声道增益 4. R-DigitalGain 右声道增益 5. AGC ACG自动增益 6. Input Source 声音输入源 7. Mic Power 麦克风供电 8. Output volume 输出音量 9. Monitoring-USB USB端口监听 LiveV 1. Global Draw 全局信息显示 2. Zebras 斑马纹曝光不足区域显示 3. Focus Peak 对焦峰值 4. Magic Zoom MW对焦同步放大器 5. Cropmks(0/7) 剪裁比例 6. Ghost Image 鬼影显示,要选定一张照片按LV键 7. Live Defish 8. Spotmeter 点测光 9. False Color 伪色图,SET为开关,Q键选种类 10. Histo/Wavefm 录像时显示直方图 11. ClearScreen 清屏,半按快门时/待机时 Expo: 1. ISO 自定感光率 2. WhiteBalance 自定色温,LV模式下按Q可以检测 3. WBShift G/M 自定白平衡偏移 4. WBShift B/A 自定白平衡偏移 5. Shutter 自定快门速度,LV模式下按Q检测 6. Aperture 自定光圈 7. Light Adjust 光线调节,高光色调优先/ALO浓度 8. PictureStyle 照片风格 9. REC PicStyle 录像的画面风格 10. Contrast 对比度,LV模式下可实时查看 11. Saturation 饱和度,LV模式下可实时查看 12. Sharpness 清晰度 13. Flash AEcomp 照片曝光补偿 Movie: 1. Bit Rate(CBR) 自定视频码率 2. BuffWarnLevel 缓冲区报警设置 3. Time Indicator 时间指示器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7263144.html,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作者:焦译漫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11期 摘要:黄土高原是古气候环境的历史藏在自然界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岌”之一。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对研究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黄土——古土壤的交替出现,来研究古气候的变化旋回。研究发现黄土的颜色、粒度等与古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颜色;粒度;古气候 1 黄土高原简介 1.1 成因 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的存在和上升,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的侵入,因此,大陆内部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从而有利于风尘的生成和搬运。[1] 远古地质时期的西北季风将中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黄色粉尘源源不断地吹向东部,颗粒较大的粗砂留在了新疆和内蒙古,并在那里形成大片沙漠和戈壁。其余的粉尘物质随风继续南下被青藏高原和秦岭挡住了去路,向东受制于太行山,最终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沉降下来。同时随着风力的减弱粗的粉尘颗粒被抛撒下来,然后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颗粒。黄土高原降雨少,属于半干旱地区,有利于以粉砂为主体的沉积物的保留,逐渐叠覆形成黄土高原。 1.2 地形 黄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古侵蚀地形;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1] 1.3 黄土地层结构 中国黄土在地层上可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黄土高原有两种类型的地层结构,分别为连续的黄土——古土壤相和不整合的黄土——河湖相结构。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网络舆情综述

浅析网络舆情综述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正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作为拥有4亿网民听众的网络舆论正式踏上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地位,而从2012年底至2013年2月初这一小段时间内各类网络舆情的井喷式爆发与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更是证明了网络舆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税务局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认清其发挥影响力的实质与应对方式。本文旨在立足于专家人士对舆情最新解读与理论,分析探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占据主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寻找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一、网络舆情综述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以来,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全新媒体形式。这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对话链、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等。而形式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为其吸引来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庞大人群受众。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以手机终端为主的微博用户及地区论坛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1],换言之,网络舆情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公开表达的具有针对新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而当这种讨论趋向于统一时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力量,并有效影响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现实现象。总是,在网络传播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的背景,一旦社会出现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2013年3月有人微博发表题为“孙志刚十年祭”的文案,在重新提起2003年广州孙志刚案的同时更是对网络舆情发展十年过程的总结。从2002年的4580万至2012年底的5.64亿,最近十年来网民规模迅速扩大是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主体因素。随着互联网进入以博客、RSS、P2P、社交网(SNS)、即时通信(IM)等为主导的Web2.0 阶段,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论兴盛准备了技术条件” [2]。随着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开始逐渐受到各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江苏科技信息June 2013 ■ 杨菁赵岩 摘要: 文章收集、整理了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学科,随着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该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1.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舆情的影响或网络舆情展开。Savigny和Heather认为,当代社会舆论总体上由大众媒体促成,并通过沟通系统创造出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对公众舆论 有重要作用。Christen等通过实验比较了地方、国家和互联网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Kobayashi和Tetsur通过调查互联网的应用对日本舆论的影响,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获取和理解政府政策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各国政府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信息及一些商业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如美国在9.11后发布的《爱国者法案》和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虽然与网络舆情有关,但并没有专门以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仅仅从管理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偏重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决策,大多从群体决策理论框架和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将群体思维用于解决群体讨论、群体决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群,其讨论方式、决策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很像一个 小群体,所以出现了许多以群体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行为的论文。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批评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传播群体中成员的社会背景及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是不平等和压迫现象。还有一些文献集中于公众舆情对一任政府及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政策评论及影响上,如:对伊拉克和海湾战争的民意研究、对克林顿政府的民意研究等。 2.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 理论体系方面,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S1008。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非均衡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12047。 作者简介:杨菁,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博士。赵岩,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战略研究 12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黄土、红土以及冰川等方面来介绍第四纪地质在我国的研究中的进展概况。随着各种新型的、精准的测年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第四纪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黄土冰川测年技术 从第四纪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追溯,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萌芽期(古代到中世纪)和发展期(中世纪至今)。第四纪这个名字是由法国学者德努瓦耶(J.Desnoyers)于1829年提出,1893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又提出更新世一名。所以第四纪是一门较古老的学科。尤其是北半球各国,在第四纪研究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成就。六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与第四纪有关的学科深入发展,各种测试技术的应用及研究领域的扩大(如陆架区和深海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第四纪学科的发展;经典的理论正在经受着考验和挑战,某些传统的内容也正在不断更新。 一、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 中国南方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泛分布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第四纪以来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国南方古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该红土沉积通常由三部分岩性层组成,一般包括上部的下蜀黄土,中部的网纹红土层以及下部的均质红土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地层学特征、土壤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磁学特征、生物特征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对我国南方红土的成因、年代学、古气候学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很多丰硕的成果。 1.红土的成因 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南方红土的成因研究,但我国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和成因类型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目前对我国南方红土物质来源有冲积、洪积、风积、坡麓堆积风化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在肯定红土水成说的同时,提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网纹红土可能与冰川、生物和砾石风化作用有关。但是,我国亚热带南部和北部的红土物质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南岭以南的第四纪红色粘土系全新世前的水成沉积物,是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而下在河谷或低平处的堆积物.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南部广东省、华南地区的红土母质主要是水成的。另外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北亚热带网纹红土后提出,我国亚热带北部长江中下游网纹红土大部分系风积成因。近年来,江西、湖南、浙江等中亚热带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

Moodle平台安装心得

Moodle平台安装心得 搭建Sloodle,得借助Moodle平台,将Sloodle的相关插件整合到Moodle平台中,本人在Windows下采用EasyPHP 一体化安装,路径均采用默认路径,即“C:\Program Files\EasyPHP-5.3.3.1”,同时选择了最新版的Moodle2.1,moodle安装路径为“C:\Program Files\EasyPHP-5.3.3.1\www\MoodleWindowsInstaller-latest -21\server\moodle”,创建数据库,安装完毕,此时发现,所安装的Moodle平台能通过“http://127.0.0.1:8888/MoodleWindowsInstaller-latest-2 1/server/moodle/”进行访问,而采用本机的IP:172.18.10.97无法访问,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只能在个人计算机上使用127.0.0.1访问Moodle平台,而不能使局域网内其他用户通过地址“http://172.18.10.97:8888/MoodleWindowsInstaller-lates t-21/server/moodle”访问到,搜索了相关网络解决办法,并向有经验的高手求助,该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解决办法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步:在moodle安装文件夹中config.php中将“$CFG->wwwroot = 'http://127.0.0.1:8888/MoodleWindowsInstaller-latest-21 /server/moodle';”改为“$CFG->wwwroot = 'http://172.18.10.97:8888/MoodleWindowsInstaller-latest -21/server/moodle';” 第二步:导出SQL,批量替换其中的127.0.0.1 到172.18.10.97。(提示:替换前最好先备份) 第三步:导入修改后的SQL,导入前,先将原数据库更名或者删除。 第四步:修改apache下conf文件夹中的httpd.conf,将其listen修改为172.18.10.97:8888,ServerName替换为172.18.10.97:8888。 第五步:重新启动apache。 至此,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特将过程整理,以为他人为鉴。

魔灯平台介绍

魔灯平台介绍 魔灯( Moodle) 是最早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Dougiamas 博士开发的一款开源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开源软件( Open Source Software), 也称为自由软件(FreeSoftware) , 是指源代码公开的软件。它通过许可证给用户以运行、研究、修改、复制和重新发布的权利。最初, 魔灯(Moodle)的对象是大学教育, 现在它已经在中小学以及企业中得到大量应用。由于没有许可证成本和更新方面的限制, 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地下载、使用这个软件, 并可以遵循相关原则修改并发行它。截止到2006 年10 月21日, 据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7263144.html, 数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使用魔灯(Moodle)的国家达到168 个, 站点总数近20, 000 个, 用魔灯(Moodle)开发的课程已经从2003 年的2, 000 门上升到656, 920 门, 学生也从2003 年的1.7 万上升到678 万。 魔灯(Moodle) 作为一个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 LMS) ,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 遵守GNU Public License。较之其它系统, 魔灯(Moodle)具有以下优势: 其一, 免费取得、不断更新、快速安装; 其二, 操作简单、推广容易; 其三, 支持SCORM2004 标准汇出汇入,可促进交流与分享; 其四, 记录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 其五, 教师可以离线设计好课程, 再将课程以积件的形式上传到网上; 其六, 有效地进行活动设计, 重视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为了帮助中国教师们更容易理解和称呼Moodle, 我们将其翻译为: 魔灯。正如Google 的中文译名“ 谷歌”,蕴含“ 丰收之歌”的含义一样;“ 魔灯”则隐喻“ 教师是课堂上的真正魔法师, 而Moodle 则是他手中的那盏阿拉丁神灯”。 魔灯(Moodle) 有两层面含义: 一层是(ModularObject - 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 另一层涵义是一个动词, 表述为想起什么就做什么, 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使用Moodle 设计学习环境的人被称之为魔灯人(Moodler)。设计魔灯(Moodle)的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学理论, 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社会活动, 而且更加关注积极地为他人创造学习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当和群体中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合作建立一个共享成果的文化圈的时候, 学习的效果将显著提高。 魔灯的主要功能: 刚刚接触魔灯(Moodle)的教师很难想象, 使用魔灯(Moodle)来管理自己的教学活动, 可以提高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日常教学活动的效率。魔灯(Moodle)的功能有: 1.教师权限 魔灯(Moodle)设有管理账号, 教师拥有编辑权限, 可控制课程、教师的建立和指定使用者至课程中。魔灯(Moodle) 有较高的安全性,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新增一个“ 申请课程密码”, 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当面告知选修此课的学生, 以排除未选修的学生。教师可以视情况需要手动加入或删除选课学生, 或由管理者设定自动删除在规定期限内未上线上课的学生。 2.学习者权限 学习者可以建立一个在线的个人资料夹, 包含照片、个人描述等。电子邮件可依个人意愿选择是否显示。每位使用者可以设定自己的时区和日期, 魔灯(Moodle)会自动转换成该时区( 如张贴日期、作业上交时间等) 。 3.课程管理模块功能 教师拥有设定课程的全部权限, 教师! 课程选择模式有周历"主题和讨论区三种! 课程活动安排较为灵活#设有讨论区、日志、测验、在线资源、选择、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工作坊等。课程最新的改变是将最后登入显示为课程画面, 营造一种社区的感觉。大多数的文字输入区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_曾润喜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曾润喜 【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related with the net work opinion from four angles,which is th e theory of network opinion,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s,externalities of netw ork opinion,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f or net work opinion.It has also discussed th 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 ork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a netw ork opinion revie 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 1 论文统计 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这些论文散见于各类期刊上,既有实践性期刊,也有学术性期刊;既有技术类期刊,又有社科类期刊,这反映出尽管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兴起,但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2.1 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中山大学周如俊[1]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天津社科院刘毅[2]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南开大学徐晓日[3]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4]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5]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2.1.2 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天津社科院毕宏音[6]研究指出网民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2203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 L111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H F0601208407)。

信息技术课堂数字化平台的常态化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数字化平台的常态化应用研究 作者:潘雪龙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6年第9期 在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对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从2002年开始的魔灯平台到目前如火如荼的智慧云平台研究,人们的视野似乎已经转移到新兴的数字平台中。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平台的升级换代,对于平台的应用研究应该更关注其给应用者带来的福利,和能否进入常态化应用。尽管对魔灯平台的研究狂潮已经过去,但是基层一线的老师却在持续推广和应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中学胡益兵老师是其中之一。胡老师重点从资源建设、学习活动创设、学习轨迹记录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各个中小学课堂中持续推广并实现了平台的常态化应用。 “常态化”是Stephen Bax在《给技术以恰当的定位》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他将技术视为许多资源的一种,“常态化”意味着使用者在非常熟悉该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的使用习以为常,体现了应用者对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笔者认为,关于常态化的研究应该是建立在应用效果研究的基础之上,经过反复修改,再推广应用的循环过程。本研究中笔者将魔灯平台引入农村信息技术课堂中,并针对应用的常态化状况进行研究。 本研究对象所属农村中学,设定为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通过将魔灯平台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后发现,学生的作业完成率、课堂满意度明显,提高课堂焦虑程度明显下降。以下调查将从侧面展现魔灯平台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常态化应用状况。 一、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周市中学三位任教老师的各个班级,一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IOO%。其中,七年级78人,占总比例的8 2.11%,八年级17人,占总比例的17 89。调查分别统计了用户的平台使用频率、使用期待以及使用后带来的变化。 1.使用频率 表l描述了用户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魔灯平台的频率,选项主要集中在“经常使用”与“几乎每次课都用”之间,其中“几乎每次都用”的选择人数为76,占选项总人数的80%,而“从不使用”的选项为0,表明从形式上周市中学实现了魔灯平台的常态化应用。 2.使用魔灯平台的时间

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学习 活动设计 中小学电教> 2009年第8期 徐丹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以往众多教育机构所开发的网络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现有的网络课程大多都是以学习内容为中心,以知识的学习为主,是一种典型的课本搬家、课堂搬家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网络课程很难调动起学习者学习的兴趣,由于缺乏活动的设计和指导,学习者面对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会变得迷茫、无所适从而导致最终放弃。这大大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效率,同时大量的网络资源也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因此,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仅仅提供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它们不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我们应当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辅导和支持。学习者只有在具有有效学习活动设计的网络课程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个别化学习,才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Moodle网络课程平台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基于学习活动的网络课程设计,因此,该文以Moodle平台作为网络课程支撑平台,研究如何设计开发有效的学习活动,为教师的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撑。 二、学习活动设计基本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新经验的建构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背景的,因此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就很有必要。那么,学习者的经验从何而来?杜威曾指出,个体的活动是他们经验的来源,正是在活动中个体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过程正是建构经验的过程,是学生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学习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活动是学习者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活动理论将人类认识的起点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放在活动上,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意识的学习)与外部实践活动是辩证统一的,活动不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意识也不能发生在活动情境之外。具体来说活动理论包括: 其一,活动系统的(actavity system)基本要素。活动系统包括主体、工具、客体、劳动分工、其同体和规则六个互动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3.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人民网>> 舆情频道>> 文章内容 受权发布:南大-谷尼网络舆情报告卷一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10年04月19日09:43 作者:杜骏飞 6. 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和 2009年尽管是建国60周年,但是网络舆情中民族主义情绪相对比较平和,没有出现2008年“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火炬传递海外受阻”等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舆情事件,排名前100的舆情事件中,仅“方静间谍门”事件(见本书第三章第59条)中体现了些许民族主义情绪。 近年来的网络舆情事件表明,在网络环境中,对民族不利的事件往往更能引发网络舆论,而类似于建国六十周年这样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事件,尽管传统媒体报道很多,但却很难成为网民讨论的对象。 7.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网络舆情的产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新老媒体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互联网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已经是大势所趋。总结2009年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我们发现,新老媒体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情况,传统媒体首先就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经过门户网站转载后,引发第一轮网络舆论;此后在一些BBS和网络社区出现相关的讨论帖,同时部分专业人士通过发表博客就事件进行评论,形成第二轮网络舆论。 第二种情况则更为普遍,事件首先出现在博客、微博客、SNS社区、BBS等网络媒体上,经过网络写手和BBS版主推动,引发网友大范围关注,形成第一轮舆论;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传统媒体会跟进报道并核实消息,最终形成较为完整、可信度较高的事件信息,这些信息被互联网再度转载,引发门户网站新闻评论、BBS评论、博客评论,形成第二轮舆论。 2009年的舆情事件中,大部分都遵循第二种新老媒体互动的规律,天涯、网易论坛等影响力较大的BBS已经成为许多传统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

Moodle(魔灯)平台下的学生学习评价( 李建新)

Moodle(魔灯)平台下的学生学习评价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作了如下描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活动贯穿于日常交往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评价活动之中受到激励从而得到发展。Moodle(魔灯)具有网站管理、学习管理和课程管理三大功能,既然我们可以建立魔灯课程平台,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Moodle构建集展示性、交互性以及评价相结合的网络化学生学习评价系统。 关键词:Moodle(魔灯)学习管理学习评价成长记录系统 1、评价与考试的区别 在指导思想上,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方法和技术上,评价不只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主体上,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个体,而且可以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等;在对象和范围上,评价从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在信息技术评价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有对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要有对知识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等各方面的评价。从学习态度到学习方法,从创新程度到实践能力,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到学习结果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关心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维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基础知识的接受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创新意识、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2、应用Moodle进行课前评价 课前评价可以是一节课开始之前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或是一个教学任务之前的评价。这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想弄清学生是否具备即将开始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即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它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以往老师们会打印出很多纸质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去填写,学生做完后老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实时性很差,而且工作量很大,使得老师们使用课前问卷调查的频率大大缩小。而如果利用Moodle平台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则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可以使用Moodle平台中的“测验模块”或“反馈模块”方便的设计出调查问卷,而且可以反复使用,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简单的完成问卷。并且几乎是同时老师就可以得到调查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情况,以备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教学目标,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如我校设计的《华阳中学高中信息技术学生学情调查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