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下发版2010年高中历史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下发版2010年高中历史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下发版2010年高中历史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下发版2010年高中历史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2010年高中历史结业考试

第一分册

第三分册

第四分册

第五分册

第六分册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历史复习课中要打破复习课旧课重讲、题海战术等传统模式,根据学生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模式,为了强化有效教学学,提升课堂效率,我们历史组认为高效复习课堂应分三个模块:1“自主建构”——强调由学生自主建构基础知识体系(25-30分钟),2“主导探究”——由教师对学生实行建构的知识中出现的知识难点、重点实行突破(10分钟左右),3“智能检测”——即多元方式的检测(5-10分钟),为了落实教学效果。其中也能够贯穿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多元展示、问题学习等教学活动。 具体操作如下: (1)检查回顾:用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复习课的首要环节,能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即时温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之后老师针对性的点评,纠正,补充。 (2)复习导入:教师用简洁、新颖的方法,很快的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3)考点解读:教师用概括的语言介绍本节课在考试说明上的相关内容,确定所要复习掌握的重点知识与教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 (4)点拨复习: A:指导学生的学习:如让学生自读,列出提纲,对知识实行系统化,揭示和总结规律。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促动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B:教师讲解:①知识的串讲与渗透,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讲要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联系、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要有针对性,有新意。②把握关键的知识点,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④重视并合理利用相关信息。 (5)达标检测:教师出示提出一些针对高考的综合性、开放性思考题,提示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练习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要体现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精神,要增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要重视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练要规范、准确和熟练,要定量限时。即时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归纳、练习分析两个环节。对学生存有的问题,特别是隐性错误,要注意点拨、矫正,必要时再练习。 (6)板书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写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找两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系统掌握课本知识。应向学生点明,如能准确写出本课知识体系的学生,说明对本课掌握地不错,复习起来会很轻松;若不能准确写出,甚至不能写出的学生,课下老师实行个别性的辅导。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们历史组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尝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还望领导和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四大环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四大环节 2011年07月22日 作者:王世忠 来源:现代教育报 沐浴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历史教学出现了新气象,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不少教师认为教材的变化使得教学无所适从,而笔者认为,无论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依然是重头戏。不管教材怎样编写,历史基础知识始终未变。只要翻看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教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一些教学原则和基本尺度,灵活加以运用,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会做到游刃有余,轻松驾驭教材,沉着备战高考。根据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抓好“点、线、面、体”四环节。 环节一:要点到位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在教学中要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要说清讲透,落实到位,不留疑点。以高一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为例,教材中涉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翻开近几年高考卷,可以看到这些主干知识跃然纸上,始终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如断了线的风筝,决胜高考更是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环节二:主线抓牢 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并掌握众多的史实并非易事。但是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历史事件都围绕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索展开。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就会做到纲举目张,主次分明,轻松掌握。例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同时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拯救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这三条线索贯穿每一章内容,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等。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2020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东西方的先哲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小题,40分)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选B 孔子强调能行“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2.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涉及( ) ①治学②做人③为政④正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D.C.②③④①②④ 解析:选B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为维护周礼服务的,目的是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这是其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排除④。 3.子路说:“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正名!”由此可知,孔子在此追求的是( ) A.为政以德B.天下有道 D.敬天保民C.民贵君轻 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中孔子提出“正名”表明主要强调礼治,不是为政以德,故A项错误;“正名”就是维护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故C项错误;敬天保民是西周人们对天的敬畏,故D项错误。 4.有人认为:“在过去两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此观点意在强调( ) A.孔子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1 B.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 C.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孔子思想的官学正统地位 解析:选A “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强调了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但这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始终”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确立官学正统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教学重建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具体阐述了学案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及实践后的体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三维目标重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摸索出了设计学案的一些原则。下面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以及实施学案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探究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增强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导学学案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独到的见解。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

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罗锐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进行探讨。分析和探究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不仅真正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更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来,学校、教师也都在积极的探索新课程下如何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高考机制还没有明确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也没能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许多教师还有顾虑,不敢贸然地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授课。还有就是有些教师还不能真正领会新课程的精神,还停留在新课程的表面层次,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这样的几种情况: (1)“目标高考”型 由于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仍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的主要标准,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教学成绩,为了获得好评,将目标对准高考,力求与高考的要求接轨,这种课堂仍是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一人独揽,唯恐讲不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眉飞色舞,而学生在下面则是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甚至有的课堂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结果是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有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此种做法相信还普遍存在。 (2)“完成课标”型 一些历史教师机械的理解新课程,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而教学,出现了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作秀课”、“展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有交流,有探究,但都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且问题的指向性较强,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或者说学生也没有机会去思考,因为教师只是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又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这种情况下,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且停留在教材上的知识层面,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变相的灌输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这些低效或是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展开,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更使学生对教师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上述教学的低效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那么素质教育就只是一句空话,新课程也将是一场空。因此, 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提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与方法 历史教师备好课的最终目的是上好课,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能指导个体将某一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定时间。学习动机在历史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动力因素,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将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

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古代史是高考中历史一个考查内容,下面我给你分享,欢迎阅读。:科学技术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⑴造纸术: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 古代史是高考中历史一个考查内容,下面我给你分享,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 ⑴造纸术: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③南宋时指

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⑷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⑸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⑹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正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①普通高中的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为“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当着建构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②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1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2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的典范人物之所以成功,首先起作用的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人格,譬如爱迪生的痴迷忘情,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等。可见源自内心的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学生在高中之前就进行了历史学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并不是零基础。然而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33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肩负着历史知识传递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要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有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总结了很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在本文中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启发。 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把握。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识记,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在对教学目标进行透彻研究之后,教师要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体现在备课过程中,知道哪些知识点

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哪些知识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教学内容构建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的教学更能够有效突出重点,便于将重要的知识点有效传递给学生,同时,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便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注重人才的创新精神与探究精神。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历史学科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活动是一种极具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不断提高。历史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实验又存在一定的区别,研究性学习侧重于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一种体验,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悟历史的真谛。由于学生之间的历史基础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每个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了解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有效进行研究,学生之间必须加强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前言 浙江省始终站在时代教育的前沿,自从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自身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最大程度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早在2009年,浙江省就着力制定并实施了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这是一套较全面的高考教学方案。2014年秋季,在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推出了高考新政下的学考和选考。 新高考改革方案立足于全面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发展、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作为导向。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的良好的考试特点,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比如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更为高校的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1]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浙江省的新一轮高考方案中,充分结合了学考和选考两种选择方式,并一考两用,学生的选考成绩采用等级附分制。 二、新高考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新高考方案的切实实施过程中,考试的科目无疑是整个新

高考方案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最终高考成绩是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以及另外选考的学业科目成绩的总和。另外三个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以后的发展道路和爱好特长进行选择,在政史地和理化生技术这七门中自主选择三门成为学生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从而实现了选考和学考的有机结合,建立了学生的有效性选择考试,使高考不再是一座“独木桥”,而是一座“立交桥”。 为了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新出台的高考方案起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和公平性。首先,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中,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学科的选择,改变了原来文理分科一边倒的绝对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多了很多种组合选择方式。历史作为选考学科,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历史作为学习科目,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有助于分层次和分类教学。历史作为选考科目,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在保障基本知识全面教学的前提下,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课程学习,这样对历史进行分层次教学,也实现了科目的分类教学,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备战高考。 最后,有助于课程的改革。历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在选考的行列中,但是如果学生根据自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