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碑记

碑记

碑记
碑记

宁夏水利碑记汇编

宁夏水利厅

编辑刘建勇鲍旺勤

碑记

1. 汉唐二坝记明孙汝汇

2. 中卫美利渠记明王业

3. 灵州河堤记明张九德

4. 改修七星渠碑记明谭性教

5. 王现湃记明张应台

6. 张公去思碑记明沈犹龙

7. 固原州行水记

8. 昌润渠碑记清通智

9. 修唐徕渠碑记清通智

10.大清渠碑记清涂觐颜

11.大方伯王公修渠记清张金城

12.钦命大修汉渠碑记清钮廷彩

13.惠农渠碑记清通智

14.续修七星渠碑记清郑元吉

15.改建冯城环洞碑记清黄恩锡

16.钮公德政碑记

17.钮公廷彩生祠碑记

18.千金渠碑记清李品荷

19.汪公生祠碑记清杜森

20.捐修广武河防碑记清黄恩锡

21.规复秦渠猪嘴码头碑记清柴维栋

22.重修昌润渠碑记清黄廷桂

23.美利渠碑记清刘佩黻

24.新建云亭渠碑记民国

25.惠民渠碑记民国

汉唐二坝记

孙汝汇

黄河由昆仑积石入峡口绕宁夏东西直流而北东作渠引流曰汉渠河之西曰唐徕自董文用郭守敬开导授民其利远矣迄今渠久浸淤岁发千夫浚之木植劳费不啻万计昔谓黄河独利于夏兹困也孰甚

隆庆壬申宪大夫汪公恫念民隐登览渠流怃然叹曰是闸也木也洪涛冲溢非木可支盍易石为砥柱乎乃议于中丞抑庵张公总督晋庵戴公奏请改筑报曰可公沾沾喜谓可以殚厥谋也爰划方略审势绘图每坝设闸六闸用石若几授工人试之无何公擢尚宝督抚公各迁去工将兴而未就众议纷然事几寝

万历癸酉中丞念山罗公抚夏先忧首询厥役亟闻之督府毅庵石公矣会甲戌宪大夫解公至檄总其事解公曰汪之加志于民若此前功弗举其责在我乃以协同刘君济沈君吉都司杨恩守备朱三省统理通判王锐薛侃司计会经历李耀千户刘楫司公务役出于军夫石取诸金积山甃砌惟坚二闸矻然经始公谕役者是用为式可次第举之诸执事任劳以淬民亦欣欣相慰孰不争先而趋赴也丙子秋唐坝落成迨于丁丑四月汉坝亦相继告竣坝之旁置减闸凡十中塘底塘及东西厢南北厢各覆以石上跨以桥桥之上穿廊轩宇豁然耸瞻临流而溯源诚塞北奇观矣

夏人兴禹功河洛之思谋勒碣以纪数公之永永刘君等以请于越东孙子孙子曰事每相待而有成为民事者始终相乘乃克有济故萧曹丙魏自古称之以其划一而同乃心也是役也汪公创之其事末竟天将启其机以有待乎使后相龃龉于其间一道傍之室耳今共怀永图一殚力而万姓捐劳百千年攸赖岂云厥功甚巨盖君子苟有利于生民不必谋自已始功自己出彼数公者心同而量宏度越古今万万矣其天为夏民俾相待而共济之若是耶休风协美用诏将来若筹略壮猷数公更仆未易举兹特述其水利云

(录自《宁夏府志》卷十九·艺文·记)

美利渠记

明·郡人王业

宁夏镇之西南三百里建置中卫黄河自兰靖来过中卫直流而北昔夏人凿渠引河水灌田世享其利人言黄河独利于夏职此之由也中卫有蜘蛛渠即今美利渠长亘百里;经始开凿志遗莫考按镇之唐徕汉延等渠志载拓跋氏据夏已有之矣元世祖至元元年藁城人董文用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始复开浚邢台人郭守敬为河渠提举更立牌堰今两坝皆其遗制工作甚精则蜘蛛等渠之间或皆董郭二公为之也中邑屯田几二千顷岁征公税二万有奇实借水利以足公私迩来河流背北趋南渠口高淤水莫能上卫人蹙额相泣曰有渠而不得灌溉之利与无渠同也屡尝告请改浚前抚先数公咸洞民隐集议区划具以工役重大惜费中止但令因仍挑浚无系缓急卫人蹙额又相泣曰徒浚而不为改易之举与不浚同也嘉靖壬戌夏中丞毛公奉简命抚夏筹决通明应变如响法重大体政先急务卫人以前事告请公愕然曰民赖稼穑以生而水利者稼穑之源也;水利费通民何以生夫因势而导治水之法也所欲与聚体民之情也是诚在我即行兵粮道臬佥谢公移檄改浚委参将傅良才防卫综理屯田都指挥张麟图职提调宁夏前卫指挥王范职管工本卫指挥何天衢冯世勋职赞襄命丁夫三千人以赴工申令筮吉克期会集省试有方劝惩有法趋事者有欢声无怨言也甫月余而渠成渠口作于旧口之西六里许肇工于壬戌岁九月七日竣事于十月十有六日渠阔六丈深二丈延袤七里复入故渠口设闭水闸一道六孔旁凿减水闸一道五孔;报完毛公欣然喜曰吾民其永赖以生矣遂易名曰美利盖取乾始美利之义斯渠一通不独可以足食而沮虏之势亦有借焉力少功多暂劳永逸基虽因旧制实增新改浚之功加于创建是役也上下妨政下不病农财无縻费民无苦劳凡毛公之所规而谢公能恪承之者也卫之义老士夫欢欣舞蹈具书不敢忘欲记厥事为不朽计介生员芮景阳来嘱记于致仕知县王业业不敢辞拜手飏言曰大臣有功德于民为民所歌颂勒之贞石为后世法礼固宜也书有之民罔常怀怀于有德夫为民兴利谓其为仁人非耶纪其事而弗忘谓其为常怀非耶小民难保若此者匪偶也惟我毛公抚夏未期年百废俱举夏人歌颂不忘岂惟水利一节已哉边事安宁且入赞皇猷斟酌元气殆将以美利利天下矣纪之太平载之国史可跋而待而谢公亦必踵芳济美俾天下后世并扬休闻是又业小子所深望也毛公名鹏号双渠直隶枣强人丁未进士谢公名莆号南川山西代州人庚戊进士敢并记之

灵州河堤记

(明)巡抚张九德

灵州阻河而城其西南当河流之冲复趋而北可十里每夏秋湍激受害不啻剥肤虽秦汉二渠溉田至数千顷而利与害错其侵城实甚粤稽洪武甲子迄今城凡三徒皆以河故而河亦益徒而东自不佞来受事不一载去城仅数十武矣先是御河岁役夫三千束薪十万罔虑数百千金率委诸壑人情汹汹议徒民徒城以为长策不佞则谓御河犹御虏也虏阑入不

逼之去犹延之入乎且势若建瓴而仅仅积薪委土与阳侯争此助之决耳计非巨石砥柱之不可独虑费且不赀计无所出不佞即捐月俸二百金为役者先而谋之荐绅邑令戴君任及诸生辈议堤以石无所事薪改征河西年例柴价五百金军民愿输地基银八十两暨诸捐助验库藏之羡合之得千四百有奇赀用集矣则议民间量地亩出夫量田里出车调两河营卒更番受役工力备矣乃造船百艘运峡口石往来不绝材具庀矣遂请于先抚宁夏今制台少司马介石李公前制台今大司徒瞻予李公俱报可则以守备张大绶董堤务指挥孟养浩司出纳经历李盛春程工作大兴石堤之役而议者纷若谓滨河皆流沙不受任石恐卒无成功适旋筑旋溃众口愈器予坚持之曰此根虚易倾耳水岂能负石而趋耶益令聚石投之一日尽八百艘三日基始定于是从南隅实地始垒石为堤首四十余丈用遏水冲继以次迤西而北其垒石亦如之计堤长六千余丈功甫成而河西徙复由故道视先所受啮地淤为滩可耕可艺去城已十数里矣是役也经始于天启癸亥之正月告成于天启乙丑之四月凡费时二年有半费金九百一十有奇费米麦六十石而贮尚有余羡念往岁议堤请帑金万二千业奉旨下部覆不果今议约三千金犹虑不足至廑少司马公捐俸金百两而同守卢君白立参戎高君师孟等亦醵助有差然卒以有余羡故蔺还是皆百执事殚心经划靡有虚靡之成效也忆不佞初抵灵行河筹之再三始而秦渠堤溃水暴泄不能灌溉为筑长堤潴之岁比稔而汉伯渠又苦无尾闾腴田皆成巨浸因以治堤之余为开芦洞长十三丈五尺高广各三丈五尺自秦渠北岸抵洼桥疏渠道三十里深水入河复故田数百顷增税额数千石凡费金五十六两有奇而椿铁诸费不与焉古有言河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故周礼慎水政以防止永以潴蓄水以沟荡水其法甚备自堤石而城无受啮民皆安士者庶几於河之害远矣而二渠之役亦借以收其利不佞三年于此未事则忧物力方事则忧成劳已事则忧久远今幸三忧且释得藉手告终事矣抑天下事惟贤者能虑始其次莫若因是三役者因法于古因石于山因力于民因能于众因主裁于上获逭喜事之辜是皆今日所以成功之本也例不可以无记遂次其终始以系之铭铭曰浑浑经渎亘以金堤顺流而西潜于灵府禔福下土聿巩灵武爰固我圉用昌我稷黍匪处白壁而崇绀益是维川后之仁俾无逢其灾害亦越千袄日宁以泰

(录自《朔方新志》卷四)

王现湃记

明·张应台

嘉靖乙丑之夏抚台鉴川王公修王现湃成合镇军民感戴欢欣颂声载道庆王闻之令右长史张应台进而议之日是勒以石可乎

台日功者拯乎溺者也;德者泽乎民者也然功奠大于贻安德莫极于粒食宜其碑台按《说文》谓碑所以表人之功德应留之不忍去者也昔禹当尧之时洪水方割包山襄陵承命平治九载奏绩乃登祝融之峰螺书遍刻碑斯立焉何也盖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功德无尚者也春秋以隆如西门豹治邺召公治上蔡而史氏书之丰碑记之亦以因水茂功利泽及物者也

今兹宁夏实古朔方重地去京邑五千余里孤悬河外地潮沙涌丑虏四邻是以居食城守为难赖汉唐凿渠引河灌田屯种军民藉此以食边圉藉此以保矣若王现湃则辅

乎汉渠者也河水泛溢故道浸移使湃一败其害不可胜言矣然莅兹镇者未尝不知之或又以迁转为念视此不加之意耳爰及抚台鉴川王公简受上命保绥西夏鸿才神敏贞度识微节镇之初嗯嗯然任国事如己事兴利革弊严示抚夏之约忧民恤患痛陈水灾之疏凡可以为民虑为边计者无不单厥心以筹划之矣至于王现湃之将颓则屯田所系不司缓者侧然而叹日渠者通水之道也;湃者益渠之辅也河洗湃薄渠将恐矣适令不治将无渠无田无民无城兹镇岂能一日而存故专意主修乃下议于百司百司咸以费浩动众下埽横流弗克有济为惧王公日计小者废大疑谋者寡成益坚初议时委屯田都司魏继武总理以兴是役计日程能经费节力奖勤警惰工佣称事四阅月厥功乃成

或者以为有神助焉夫培湃以辅渠灌田以获稔军民之食可足矣以屯种而养军士以军士而居城守丑虏之患有备矣所谓粒食以泽民拯溺以贻安者不在兹乎使嗣之妻能师其意而不失世世军民尚亦有利哉则王公之杰迹功符天作可以论古对能矣诗曰缵禹之绪王公有焉以其功德言之也宜其碑

庆王曰都台谨载诸元石以写众思以垂永久云时奉行之者有佥宪济川张公法得附书

改修七星渠碑记

明副使谭性教

宁镇迤西三百六十余里为中卫西路东控银干北制边夷西南邻松山青海诸虏支蔓根连此款彼犯实逼处我墙下递起为难非若他路专意一面比也顷因辽左告棘大司农全饷专注于山海军士守此者既难望关中输转而商人实粟塞上又以镇城分给百中之一率下户不瞻则惟赖有黄河南威宁诸堡屯田租耳自非屯政修举忧不在虏且在军矣威宁旧有七星渠荒淤岁久塍沟圯塞加以山水自固原奔驰而下汹涌澎湃岁为渠患膏沃之壤化为蓁芜徙丁逋赋顿减屯籍之半大中丞焦公天启丁卯秉钺兹土慨然日有能任此者吾且显著其绩以酬厥劳檄下道府遴委将弁议经费商工役度地形乃据西路同知韩洪真屯田守备王光先所条上诸款衷议以闻以百户李国柱刘宰分督之而专任韩郡丞综其事谓旧渠口上石刚且顽奈何强之以水于是移凿近三里许河益尊善下岸益谦善受阔凡四丈

五尺深八尺河行于凿口三里许地势复高旧三空闸旁浚隙地十五里渠阔如前入宁安故道中散者聚迅者折亢者夷潴者泄中间为宜民闸五空闸铜钱湃盐池湖凡四道;站马桥贴渠横河湃凡二道委曲输泻自口至威武一百里至鸣沙又七十里浩浩荡荡以次下于田支分脉析注玉溅珠浮塍贯亩其山水为患者朔渠上五十里古有北水口淤塞故徙而东注北口近河石梁为埂故逆而上壅则凿中石梁四十七丈深九尺阔一丈六尺下石梁五十三丈深二丈阔倍之水引入黄河东坝壑口叠筑崇堤底阔十丈顶阔三丈五尺高十一丈纵横百步障涛底澜不使患渠是役也自三月上浣迄五月凡三阅月而竣用军民工役凡三千二百五十人若匠若器取诸官若柴若木供诸堡军夫适今上登极赏至军咸悦使民夫则出于本堡者民自供给借于外堡者计日给廪几用官帑二百余金较始议省夫役三千余省金钱一千余辟荒梗万余顷咸得耕获西路父老欢呼稽颡曰今乃得免于死徙以食土之毛也吾侪小人为山河所虐不享渠之利者十数年矣嚣嚣訾訾咸以功非二三年莫成费不数千金莫成工役非万余莫成今事半而功倍且速若此虽有暴浪惊涛尧年之水不能越峻堤而冲渠腹;虽有火云旱魃汤年之暵吾且沐浴膏泽沾余润焉昔史公决漳灌邺斥卤生稻粱人颂德称圣与西门并传中丞治渠岂止利民足国且以御虏南牧功奚啻倍蓰也焦公行矣愿即公在赐言以勒不朽不佞性教承乏司饷疏凿之役愧无能效胼胝为父老先幸藉告成事以逭于罪戾甘棠之荫与夏人同庇焉我辈怀德矢报尚勤其筑浚岁岁无怠庶焦公之汪秽与黄流俱永乎公讳馨号衡芷山东章邱人辛丑进士抚夏甫及一载所兴厘皆百年大计如止辽戌赏战功疏水利缮防边程材官功德难更仆数此特其惠西路之一事云

张公去思碑记

明·沈犹龙

灵州自秦汉以来或称州或称郡或称军与镇城仅隔一河而东西两道并建盖其重也神庙之季天下纷然用兵矣廷议遴选才德宿望之臣分莅九边而曙海张公以按察副使饬河东兵备

当是时辽左川贵并军兴调边兵为援驿骚无宁日本镇援卒方遣行而悍丁金白张威等路杀领兵官伪署左右将军焚掠而前烟尘翳日远近震骇公至固原闻变星驰进大书前导曰戍士远役诚可念即有所需何不以情请而轻蹈国宪且父母妻子各在城而自贻族灭何也军门发兵擒剿汝进退何以自全幸本道未受事可开汝一面如悔罪者速投戈随本道莅镇以明无叛志也众环跪而哭声震山谷间叩头请死有流血者公随路慰遣原营安插而密擒渠魁置之法宁镇以安其定边有如此者

银定宾歹拥众牧边声音抢花马池公曰彼素利我市赏且中国无衅不敢叛可不劳师而服也因计诱通事僧人宣谕朝廷恩威通事曰无他也意求增岁赏耳"公怒曰国家定制谁敢议增必欲增者当决一战后虽稽颡求贡岂可得哉乃勒兵令遍观营伍而纵之归二部各诛帐下一人以谢过焉其制胜有如此者

熊经略廷弼威震九边得便宜调发有伪充经略使者勒马价传鼓而人甚倨公曰镇故市马然不取马而价者何也其人曰道远恐疲折价至近关贸易为便耳

公疑之命简故牒印文小异遂伏罪其发奸有如此者

镇临极边武备盛而文事寡公摄学政月有课岁有较朔望莅黉宫讲业论道辛酉获隽叠双边方侈为盛事其育才有如此者复创设商学以便商贾子弟肄业于是群商辐辏岁课羡溢其柔远有如此者灵州濒河而城岁费薪夫数千金以御河壬戌河大决居民屡夜惊议他徙公相度水势从十里外建石堤为一劳永逸策岁省薪价工役无算而向所冲淤转成腴壤其保障有如此者秦家渠常苦涸汉伯渠常苦涨三农失业辍耒而嗟公筑长湃以护秦别开芦洞以泄汉计疏渠道三十里复芜田数百顷而岁额骤增数千石时号张公堤又创制水戽利民灌溉号张公车其裕农有如此者

公为政大抵先事绸缪临机制变声色不动而指挥若神目光如电坐堂上人以辕门外窥闪闪如双灯故虽色笑亲人而人不敢干以私若夫内靖寇氛外销边衅谈笑折冲岂不贤于甲兵百万哉公庚申以按察副使受事壬戌长按察使甲子加右布政使履任六年而摄河西者再至乙丑凡两考卓异擢巡抚都御史去

先是城北有二贤祠祀杨公一清王公琼以报修边之功也及公去任二年而镇人思公之功不让于杨王也于是貌公像而三之更其额曰三贤今年春宁夏举人张君先春沙君圻贡士沈君谏等以计偕至京师谒予请为文以留公爱

夫龙向奉命阅边已疏公治行第一人告则所为闻且见之而非无征不信者矣前二十年公为吾云间守全活饥民数百万将育士类龙出公门下知公非一日也又乌敢以不文辞哉今上即位公以少司马陈新政六要上嘉纳召对曰老成敏练无逾卿者行见秉中枢如王公掌纶扉如杨公事业彪炳真堪鼎足而立也表曰三贤谁谓不宜公讳九德字咸仲别号曙海先生浙江慈溪人登万历辛丑进士

固原州行水记

正德乙亥(1515年)镇守陕西等处右军都督佥事平凉赵公文只奉制束力札固原州州井苦碱不可啖酸汲河而饮水价浮新

朝那湫双出于都卢山左流州日东海右流州日西海西海大于东海湛澄且甘

公及兵备副使景佐议导入州乃使都指挥陶文指挥施范帅卒作渠期月而成襟街带巷出达南河过入州学汇为泮池·池以石甏面起三梁于是农作于野卒振于伍商贾奔藏于肆士捅于痒

学正李佐及生员史啼诸人走状谒记

正德十二年五月

翰林院修撰高陵吕楫撰

摘自明嘉靖《固原州志》

钦定昌润渠碑记

通智

雍正四年岁次丙午皇帝命侍郎臣通智单畴书会督臣岳钟琪经营查汉托护地方开大渠以资灌溉筑长堤以障狂澜易畜牧为桑麻者三百余里但大渠之东南隅滩形广阔水难遍及有黄河之支流名六羊河者口形如列指溯游数里复合为一迤逦而北经大小方墩越葫芦细历省嵬城而仍归于大河沃野腴壤绵亘百余里因迤黑龙沟而西故水势顺下漫无停蓄不能引之滩中河之下流遂淤率诸执事循其已然之迹顺其势而利导之凡湃岸之倾圯者培之使平河流之淤塞者浚之使通爰于渠口建正闸一曰昌润闸外设退水闸曰清安使水有所泄以备岁修堵口也内设退水闸曰清畅使水有所分以杀湍流涨溢也相地制宜分列支渠二十余道中多高壤不能尽达复设逼水闸三曰永惠永润永屏束之使其势昂而盈科而进仍由故道以入于河诸闸既建俱跨桥以通耕牧往来正闸之上覆以桥房其旁则立有龙王庙碑记亭渠两旁俱插柳秧资其根力以固湃岸自此启闭以时蓄泄有方而大渠以东遂无不溉之田矣钦定名曰昌润渠以昭示来兹垂之永久是役也用以仰副我皇上仁育万物无远弗届之至意渠之两旁良田万倾比户千家白叟黄童均沾圣德青山绿水悉载皇仁诚盛世之宏模而万年之乐利云

(雍正七年)

修唐徕渠碑记

通智

我皇上御极以来宵衣旰食轸恤民隐以万民衣食之源在于水利于雍正四年六月间特命侍郎臣通智与原任侍郎臣单畴书在宁夏查汉托护地方开惠农昌润二渠筑新渠宝丰二县招徕户口安插垦种大工将竣于雍正八年五月间荷蒙圣恩复念唐徕汉延等渠灌溉地亩宁郡民食攸关其闸道湃岸废弛损坏若不补修将来难以经理以臣通智在宁开浚渠道自然明悉着会同臣史在甲即行查议臣等钦奉上谕详勘确估三渠工程难以并举奏请先修唐渠奉旨依议钦此钦遵

伏查唐渠自始莫可考究观其形势自青铜峡百八塔寺下分河流为进水口由大坝绕宁城逾平罗入于西河绵亘三百零八里沿贺兰山一带田地均资灌溉遍稽志乘名曰唐徕渠元时行省郎中董文用河渠提举郭守敬曾加疏导而闸座犹系木植至明隆庆间督储河西道汪文辉始易木为石后一百六十余年虽例设岁修而司其事者多因循苟且遂至闸座倾坏渠身淤澄臣等遵旨浚修爰於雍正九年二月二十日率领效力文武官弁等四十员并协办宁夏道府厅县分布兴工起自进水口其迎水湃甚低且多冲坏舡运峡口石块杂以麦草直分河流帮砌石湃兼内外码头共长三里零十丈倒流河决口宽百余丈每年用草滚埽一遇大水仍行冲绝水势既下难以挽之使上且安澜闸底高水背又被冲刷倾坏仍循旧迹自上流另开渠身一百八十余丈顺引而下扼顶冲处造滚水石坝三十丈水小则束之入渠水大则从坝出以杀急湍又将安澜闸移下迎溜展造四墩五空石闸一座以退余水其大小

双闸底高空窄出水不畅乃稍移而南合造三墩四空石闸一座易名汇畅宁安闸底既高而南码头又突乃落底展修三墩四空石闸一座关边闸虽出水甚利并正闸贴渠底塘梭墩石墙俱多损坏皆添石重修并展造桥房十三间以及碑亭廊房数楹正闸之北为龙王庙因旧制而恢广之凡退水尾俱短水出即折激湍之势淘坑冲刷以致闸座不坚因势疏浚顺引归河且退水归入倒流河反与大流河漾水会射刷湃不但大湃日险薄而田地时遭淹泡因于来水口厚加修筑使水顺流而下湃岸既坚旁地俱可耕种自进水口抵正闸前计九里三分零八丈皆沙石淤塞分为一工自正闸后抵月牙湖脑三十二里八分抵玉泉桥又二十二里一分抵宁化桥又二十三里二分零十一丈抵大渡口又二十一里七分零十七丈抵和硕墩又二十一里八分零二丈渠西浮沙弥漫渠内淤澄甚厚湃岸低薄分为五工自和硕墩抵三渠湾二十四里三分抵保安桥又二十一里七分抵满达喇桥又二十三里一分零一十一丈抵站马桥又二十五里六分虽有湃岸而偏坡转嘴甚多分为四工自站马桥抵张明桥二十六里一分零八丈抵张贵桥又二十四里一分抵李市桥又三十八里七分渠身太窄淤嘴亦多分为三工渠尾淤塞余水即泄入诺素湖一遇水大则漾漫田亩因循旧迹越废边十二里九分分为一工俱派拨文武员弁督夫浚修不但淤者去之使平薄者加之使厚低者培之使高窄者展之使宽即渠内大坡约下三四尺以至丈许且将尾梢引入西河水有攸归地亦可垦凡渠内水缓沙壅则多淤澄因对偏坡转嘴相度斜射冲刷之势布设码头使沙不停留则水自无阻滞又一切受水险湃加帮柴柳土垡梳背长湃码头背土培厚内外相兼可免冲决桥座一十有七皆添木补修新开渠尾加桥二座以通往来又于正闸梭墩尾及西门桥柱刻画分数形势兼察淤澄渠底布埋准底石十二块使后来疏浚知所则效

于四月十四日工竣放水是役也皆仰体皇上爱养斯民之至意而歇蹶从事不遗余力既在工文武员弁协办宁夏道府厅县亦莫不欢欣鼓舞不遑宁处计其添运物科雇觅夫匠总需一万八千余金自兴工以至放水为时五十三日民不觉劳而大工以济落成之后规模一新渠流充畅高下地亩优渥沾足万姓欢腾群歌帝德惟愿后之司其事者毋怠忽以从事勿肥己以病民则渠水无匮乏之虞而亿万斯年宁民得享盈宁之庆矣是为记

(录自《宁夏府志》卷二十·艺文·记)

注释

通智满洲人清初宁夏著名治水专家曾任大理寺卿工部侍郎和兵部侍郎等职雍正四年(1276年)二月奉旨来宁夏整治河渠开惠农昌润等渠雍正九年(1731年)春修浚唐徕汉延大清等渠提出修渠由锹送土改用背斗运土之法雍正十年返京宁夏百姓以通字命名新村堡并建庙祭礼以示纪念

大清渠碑记

(清)涂觐颜

汉延唐徕两渠之间新开渠一道阔五六丈延袤七十余里东行黄流奔腾而下其势汹涌奋迅可与唐汉鼎立而为三者我司马王公所创开大清渠也公历任始于戊子之春而兹渠即创开于是年之秋当其开渠时请命于观察使鞠公鞠公深悉公才即委公经营之并令水利都阃王公共襄厥事公规模素定一若行所无事者安闲指授七日而渠成水利不崇朝而遍注万顷于戏盛矣夫自河势东徙以后唐口壅遏距今已数十年其职守兹土及专司水利者不知凡几也岂遂无殚心民事而久于此者然俱不克营此公受事甫数月即洞悉其情形而力为之于以知非常之举必待非常之人公之大有造于宁也岂偶然哉稽之于志明大中丞焦公之改修七星渠也三月而始毕河东观察使张公之筑河堤也二年而始竣沿而上之如汉唐诸渠其创作虽不可考然决非旦夕而成者即我公初发议时众口纷若咸谓费不数千金功不二三年当无以底厥绩也公乃不及旬日开渠数十里非常之举其速如此此诚绝代才人之所为非拘牵庸算者之所可到也兹渠一开而九堡之荒田俱成沃壤其食公利之利泽者不知几万家且九堡人借润于汉而兹渠复大有助于唐是食公之利泽者又不知几千万家矣渠成于今已七年矣吾宁人左飧右粥亦习以为常耳去秋西鄙旱荒所在流离饥饿试思今日之饱食嬉游得享升平而歌乐土者其谁赐焉而顾可忘耶宁人咸谋勒诸石以记其事而属文于余余不文愧无以扬厉公德然缘此得挂名石上自托不腐是则余之大幸也其又奚辞至若仿汉唐之制建立闸坝与夫造过水笕筑迎水堤一切良法美意悉载公上舒抚军书中宁人已刊刻成帙家传而户诵矣兹不具载是为记

(录自《朔方道志》卷二十六)

大方伯王公修渠记

张金城

天地自然之利非得人以开导之则不为功;前人制法之美非得人以经理之亦不能久前世若杜南阳复信臣之迹何汝南修鲷阳之旧史称其美民颂其惠善作善承其烈相等也宁夏之有渠肇自汉唐至前明而其法渐备我朝增开大清惠农昌润各渠而其利益溥然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每岁疏浚期只一月以浊流终岁之淤澄欲于一月中尽举之恒苦不能胜滞积既久为功倍难渠日浅涸受水无多灌溉且不周考之碑记自乾隆四年大修后至于乙未丙申已三十余年渠流之不能普畅盖可知矣维时我大方伯辽阳王公方授宁夏知府入觐天子之公在甘肃年最久问民疾苦公极陈无隐田及宁夏渠道废湮状请动帑大修天子允其请即命公筹之本省制军借发帑项资疏浚务通利无所惜圣主之爱民肫切若此可谓至矣公萃事未几近日凉道制宪以宁夏渠务非公不能理复奏请即调补宁夏道专以渠事委公公亦以此自任丙申之冬首议厥事公躬行五渠间相度其闸坝孰要害渠底淀淤孰深浅堤岸孰卑薄注为籍乃令郡人悉渠务者各条其便宜而采择焉又令乡堡举能督浚者数人无问绅士农民公悉延接察其能书其名于册开局于署筹计增料若干增夫若干费若干贮项于府库毫厘出纳皆公自支给不以假吏胥手及收来桩料必择廉干绅干董其事役不得蠹焉其先事经划之详如此明年春将兴工公曰五渠之工大且难者莫若唐徕吾请自肩之以余四渠委金城等分理焉而悉秉程于公于是各渠之中浅者浚滞者浚狭者展其堤岸薄者培卑者增闸坝石工损者补甚者撤而新分段课工酌工济料因事任人人吏恪勤工夫踊跃一月之间数十年之湮淤堕坏靡不修举而公所理唐徕渠其最难者盖自大坝下杜家嘴至玉泉沙漠数十里向尤漫衍不治渠与地平

是岁兴工天日清霁风霾不作排滞沙开水道两岸垒叠如山此邦之人尤以为昔所未睹河流频年东徙唐徕之口入水不数尺公尝用土人议增叠迎水拜数十丈卒无效已而知口外积沙为埂横亘若阈而沉伏水底人力无所施公深用为忧至不遑假寐或中夜起步于庭欷歔涕零吁天祷神泥首罪责谓此患不去渠虽深通流必不畅民何以济既而工竣决埽放溜河流潜引直注渠口积沙自徙乃大通利观者莫不惊叹谓非公精诚格天莫能致也其当事之忧勤又如此

是役也夫之数倍增于常而民不扰;料之数数倍于常而民不累通中卫美利各渠共借

用帑银八万五千两在官之物无束草片石之渗漏;在工之人无一民一吏之惰偷皆出于公之综理盖自始事以迄于成功数旬之间而公之须鬓尽白夫自汉唐以来有功斯渠者具在史册即我朝若司马王公全臣开大清渠侍郎通公智开惠农昌润渠至今皆称颂不衰然则公之斯举踵美二公后先鼎峙小民口碑不朽百世其必然也

顾金城追随左右亲承公之指授深悉公经理措置之宜精诚感孚之应窃欲记其梗概使后之从事者法公之法心公之心庶足宣播圣天子之德意惠养斯民而河渠美利可永赖勿替也岂徒为公颂美哉公讳廷赞字翼公由郡守迁观察遂晋位方伯在宁仅一岁善政不可殚述水利其最大者云

(录自《宁夏府志》卷二十·艺文·记)

注释

张金城直隶(今河北)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任宁夏知府曾自修乾隆《宁夏府志》

钦命大修汉渠碑记

(清)观察使钮廷彩

昔司马迁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其言汉之导河为渠也盖详郑当时为大农令水工徐伯引渭穿渠并南山下庄熊罴穿龙首渠引洛水至商颜率以利漕灌溉浸广迨白壁既沉楗石是利于是朔方河西皆引河以溉田汉之有斯渠殆元封太初间与顾姓氏湮没不与蜀冰郑国焜耀先后怀古者惜焉虽然王者抚世諴民宏一代之规模垂诸万祀类非臣下所得私渠为汉有史非阙也我朝德泽涵濡制度美备区区汉唐之治度越千万洪惟我皇上以神灵首出之资缵成前烈斟酌损益金声玉振先是夏之塞河壖弃地可引而溉天子乃命大臣穿惠农渠渠成复缘六羊河穿昌润渠建县二画井授田归者如水既又念宁夏有汉唐诸渠岁取材于民公旬惟月虑其材俭民劳卒致堙塞也悉发帑金恢闳旧制(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宁夏府志》卷二十)

惠农渠碑记

(清)通智

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绕鄂尔多斯六部落入黄甫川逾潼关会泗沂合淮归海源远流长而朔方一带导引灌溉厚享其利焉独查汉托护地方沃野膏壤因汉唐二渠余波所不及遂旷为牧野我皇上轸念宁夏为边陲重镇建新城设将军领兵驻防特命侍郎臣通智会同督臣岳钟琪详细踏勘嗣命臣通智偕侍郎臣单畴书专董是役复拣选在部道府州县十五员命赴工所分司其事又奏请调取官弁武举等十有二人共勷厥工乃相土宜度形势以陶家嘴南花家湾为进水口近在叶升堡之东南也黄流自青铜峡口而下支派分流至此而滔滔汩汩顺流远引足溉数万顷之田其渠口石子层累底岸维坚由此而东北遍历大滩择地脉崇阜处开大渠三百里口宽十三丈至尾收为四五丈底深丈一二以至五六尺不等高者洼之卑者培之引入西河尾并归黄河建进水正闸一曰惠农闸建退水闸三曰永护曰恒通曰万全节宣吐纳进退无虞;设永泓永固暗洞二以通上下之交流设汇归暗洞一以泄汉渠之余水正口加帮石囤头闸坚造石桥则渠源不患冲决特建尾闸以蓄泄之外累石节以巩固之则渠梢可以永赖大渠口以东俱引灌大渠水其田势高处刳木凿石为槽以飞渡汉支渠之水而东之仍不失其已然之迹西坂渠尾以南直抵渠口其西岸不能归暗洞之小退水特留獾洞放之大渠一带出之亦绝无涨漫之患;任春叶升二堡为往来孔道于正闸覆造桥房旁列数楹可为守者居兼为行者憩建龙王庙立碑亭以记工程并壮观瞻沿渠之桥二十有二西河之桥十六行旅往来赖以普济其支渠四达长七八里以至三四十里者百余道均作陡口飞槽而户口人民又沿渠各制小陡口小獾洞千余道以相引灌自此沟塍绣错二万余顷良田无不沾足于渠之东循大河涯筑长堤三百二十余里以障黄流泛溢于渠之西疏通西河旧淤三百五十余里以泻汉唐两渠诸湖碱水各闸旁建水手房四十二所以司启闭遍置塘房三十七处稽查边汛而大渠以至西河兼恃防护渠堤两岸俱夹植垂杨十万余本其盘根可以固湃其取材亦可以供岁修至于东北隅一带其地尤广其土尤沃改六羊河为渠一百一十余里以佐大渠所不及奏请建县城二其一在田州塔南为新渠县;其一在省嵬城西为宝丰县立县令以膺民社设通判以司水利建学校以育人才置营弁以备防汛移市口于石嘴汉夷皆便建城堡于山后守御相资兹役也蒙皇上特颁帑银十六万两以为工匠车船一切物料之用纤微不累于民肇始于丙午之孟秋工竣于己酉之仲夏向之旷土今为乐郊复蒙皇恩广被又颁帑银十五万两以为招来户口恒产耕种之资由是亿兆欢呼争先趋附辟田园葺庐舍犁云遍野麦浪盈畴勤耕凿者歌帝力;安陇亩者颂高深奏之九重赐以嘉名曰惠农渠遐陬赤子尽戴光天边塞黎民欣逢化日诚国家万年之基而民生世享之业也爰立石而为之记(《宁夏府志》卷二十)

续建七星渠碑记

(清)郑元吉

中邑之宁安堡西三十里有七星渠引水灌田其利溥哉吉宰邑甫数目奈何有议于宰者曰渠淤塞而荒疏浚也有诉于宰者曰渠疏浚而多观望也有争于宰者曰渠为地居上游者防堵而水不畅流也呜呼吾其何以尽心于渠哉因进各堡老农数十人询利弊佥曰水道绵长渠分三段利于耕丁者广新宁安堡也地居上游以田近渠口水灌其地者足故每年挑浚工费辄诿诸他堡人以为坐享其利致启争端故不得不讼于官也

余悚然曰责不在民耳责之是诚在我于是轻骑简从出之郊步行数千亩(亩即当时因田出差任料之伍)之地计亩派工计工科费水之散者聚之流之潴者泄之;湃之倾覆者砌筑而坚固之始犹于劝之外寓以惩之继则民乐利而忘其劳耳甫阅月而工已成渠水洋洋其流活活计其沾溉之泽可利四万余倾回忆耕丁之涉讼病农今不已各竭尔力;各佃尔田哉夫渠之所达曰新宁安堡曰恩和堡曰鸣沙州堡曰白马通滩前明天启丁卯(1627 年)改修于大中丞焦公我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疏浚于观察钮公然其脉络之窒塞不常在居民及时引导勿致观望推诿积久而污秽之为患今虽支脉已通堤湃不塌岂得曰防护之力可驰于一日耶然或用独力而能效或借众力而始能效是在守吾教而勿废吾法则惰者不惰勤者愈勤今而后无水涝无污莱田益充水道足又当和乡党以解争睦邻以息讼勿入公门各安尔业庶我四万余亩之户从蕃其树艺从长其子孙诗曰我田既臧农夫之庆村则比诸徐州之朱陈村可也;田则比郓州之新学田亦可也实于四堡有厚望也

(《宁夏府志》卷二十)

改建冯城环洞碑记

清·黄恩锡

余自碾邑调任中卫丙子夏始莅视事越初秋山雨水涨白马滩以冲塌红柳沟环洞飞槽三十七丈余具报又冯城沟环洞亦遭冲决仅存故址是时鸣沙及通滩民咸惊惧无措司

马伊公同余驰至勘查详请上宪估计补修红柳沟环洞得蒙报可随采石于枣园常乐之山至今丁丑二月春融拨运赴工纠众兴作越两月而槽洞告竣其冯城沟旧属民修例不动公项适郡太守童公查勘亲至渠所伊司马与余详悉商度相率捐俸兴修余得藉手捐资亦效奔走督率之劳与诸父老永乐利之谋焉浃月而冯城环洞亦成依然庆安流分河润于无穹矣嗟呼冯城红柳两环洞而下以四万八千四百余亩之正赋四十余里千百家衣食命脉所系甚巨民力既难而冯城之修又不得动公项使不急为之所将前观察钮公以及先民之栉风沐雨策群力而建冯城之功动公帑而创红柳之渠者不几于莫为之后乎余猥承宪命继修竭力与士民商办众咸踊跃从事凡受泽于七星渠水者胥挽石出夫奔走恐后共襄厥成以二月十二日起工于四月初告竣时士民请勒石以记其概余因约其工费之数刻之碑阴以告后之留心水利者

注碑巳早佚仅存文

钮公恩德碑记

我朝列圣相承重熙累洽四海升平生齿殷繁各省兴修水利广斯民衣食之源天恩浩荡浃髓沦肌卫邑河南白马寺滩素称沃壤时至明季有红柳沟两处山水冲断遂为旷土附近鸣沙等堡户稠狭居民累建木槽渡水缘力微不能成功道宪钮公上筹国计下念民生经营相度雍正十二年春具详上宪请造环洞建飞槽开渠引水闻于朝奉旨报可遂亲率属员

不避风雨于是年六月兴工至九月间规模已就次年(雍正十三年)复加修葺水过飞槽势如建瓴人民云集庐舍星罗百年荒地尽成沃壤七星渠口逼近山河多碱每遇骤涨溢入渠内宁安威武之地率皆生成蔓草荒滩淤泥拥塞鸣沙地亩得水维艰钮公规划地形于沙草滩下建正闸逼迎河流;既逼山水又畅渠流;开垦新田咸皆沾足工程总理则宁夏府郡总宪顾公讳尔昌西路司马吴公讳廷元新宝水利别驾(今升宁夏水利通知)费公讳楷;办料则邑侯姚公讳廷柱分督学博张公讳琦县幕吴公光荣县尉曹公思坤张公永芳陈公景鹏陈公天叙江公跃龙顾公琏高公学敏镇镖部厅刘炳功加徐公钟王公永德周公文宗以三宰之辛勤;成万世之乐利广圣泽而沛皇仁爰书以志不忘云耳

注碑原立红柳沟南弯后佚仅存文

钮公生祠碑记

自古名卿大夫宣猷布化保厘一方能为民捍大患而兴大利其德泽足以垂千百年而无穹;至于百姓讴歌思慕而不能忘为之建立祠宇以祝嘏称寿于无涯史册所载遥遥有之昔苏老泉撰张益州画像记述张公抚绥蜀民与蜀民之感戴思慕不能忘公至肖其容貌于祠以传永久俾子若孙世世瞻拜而颂祷之者甚详读老泉之文虽千百载之下如见张公也吾巡宪钮公开垦白马寺滩之役栉风沐雨劳不乘暑不盖三年而功成其事与张公异而所以施惠吾民享乐利之泽安耕凿之天者其功德同也邑之人士聚而谋于众曰滩之废数百

重建宗祠碑记2

重建宗祠碑记 六安地区裕安金寨陈氏源于青阳县陵阳清化里所村,而青阳陈氏又源于汉初曲逆侯陈平。《陈氏族谱》《嘉庆重修宗谱总序》称:“青阳陈氏,系出汉丞相曲逆献侯。厥后永朝公迁姑苏。当新莽专恣,谏议公弃官隐陵阳之清化里,是为青阳始祖。” 青阳县所村陈氏始迁之祖为陈志达。《陈志达书传》称:传高祖永朝公,曾祖世宁公,祖鼎贵公,父相魁公。生吾兄弟四:志道、志远、志通、志达。王莽纂位时,陈志达避隐于陵阳金霞峰(今青阳县所村),写下陈氏始祖以下六派宗支图(家谱),以传后世。 唐朝时,后裔陈宫赋登景云进士,任授太中大夫。陈宫赋第三子陈什万家财富厚,天宝五年天下饥荒,陈什万献米千担用于赈灾,玄宗赐爵不受,旌为“义民”,立亭铭石以记之。传至四十四代陈升卿,拜正奉大夫,赐陈氏官礼匾额,敕建云阳“官礼亭”。后世称“官礼陈氏”。 宋朝绍圣年间,所村建立陈氏祠堂,重修宗谱。四十五世陈凯明生三子:国佐、郡佐、邑佐。陈国佐后裔分居所村、石村;陈邑佐裔分居后村梅塘。 陈孟贤(谱称馨公)名熙,生于元末,明洪武时期以贡士官任江西饶州府经历,在“官礼亭”旧址建“积善堂”。建文四年死于“壬午靖难”。生昱、暠、昂、晟、旻、昙六子。晟(仕成公)赘于本乡石村苏仲清家,另立石村派。 清初,世道混乱,青阳所村石村派族人纷纷西迁至六安、金寨一带

山区居住。 中华礼教,最重人伦;百行之本,以孝为先。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眼下国泰民安,生活富足。族人们纷纷倡议建宗立祠,续写族谱,建立宗亲联络平台,便于本宗族后人寻根问祖,畅叙亲情。 陈氏宗祠原建在金寨县茅河,已毁败不在。2016年10月,六安陈氏一族顺应形势,召开族人大会,成立重建陈氏宗祠筹备组,陈尚泉、陈学满任组长,陈尚轩、陈尚志、陈尚仁、陈学堂、陈学彬、陈学祥、陈其家、陈方平等族人,不辞劳苦,不计报酬,筹措资金,组织协调,期间陈方平自愿献出宅基地,陈尚志、陈尚禹、陈尚坤、陈尚月、陈其福等响应支持,陈学堂、陈圣满等精心施工,无私奉献,历时一年多,于丁酉仲秋吉日,一幢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的古朴整肃的陈氏宗祠巍然矗立于石婆店鲍冲苍松翠柏之间。 新建陈氏宗祠,坐拥龙穴,面临群峰,秀水环绕,鹊鹭翔集,实乃风水宝地也!祠体砖混结构,仿古屋顶,马墙黛瓦,层檐飞挑,前后两进,阶墀连接,高低错落,曲折有致。正门镶嵌“陈氏宗祠”鎏金大匾,庙貌肃严,蔚为壮观。观斯祠,惟觉身心宽泰,顿生归宗情怀。 衍官创伟业,敦睦家声,永世克振 述礼仕儒风,圣训义门,历代相传 值此宗祠落成,我族当以之为带,聚合全族,精诚团结,弘先祖之德志,启后昆以自强,齐家创业,同振家声,共兴族望!举族同庆之际,余不揣谫陋,欣然为记。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5篇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5篇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1 尊敬的易氏族亲;尊敬的异姓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易氏始祖来我们村立基发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曾于九十年代初在易氏宗祠的原址旁重建祖堂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易氏祖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仓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新易氏祖堂建成后红白喜事将可在祖堂举行,我们村其他姓族经应召同志提议如不嫌弃也可在易氏祖堂举行红白喜事。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易氏祖堂重修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通过理事会多次和议,准备在我们村北面洗衣唐旁新建一座长18米,宽9米,约200平方的上下两重祖堂,工程款控制在30万元左右。我们村是一个杂姓村,我们易姓男丁约有180个左右,按每个男丁1000元计算总数为18万元,但即便如此,我们修建工程的资金缺额仍十分大。 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理事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易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将在重建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不论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都将张榜公布。希望广大族人共同努

力,众志成城,完成修建祖堂之大业。另,我们将在祖堂修缮完成后,召集父老族亲,相聚一堂,为家乡建设,振兴家族,建言献策,再创辉煌! 附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成员名单: 名誉会长:易xx 会长:易xx139959xxxxx、071488xxxxx 副会长:易xx、 成员: xx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 二0xx年十一月五日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2 各界有识之士,广大父老乡亲: 菩萨山者,位于元城镇西部于我县白马乡接壤。巍巍菩萨山,实属我县乃至我市的群山之首,其俊秀突兀,远眺如龙头探平湖,百山宾服;近观则苍松蔽日,云蒸霞蔚,卓尔不群。古有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确,素有慈善,驱邪扬善之称的菩萨落座再次,关于菩萨和狗娃庙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惟此神山,钟灵汽秀,人烟蕃盛,物擈民安,风清俗淳。 菩萨山上菩萨等十几位尊神的塑像庙宇,现残存重修功德碑两块,一为康熙年间,另一块为民国某年重修碑记。然山水有意,但岁月无情。自解放前的菩萨山战役闻名乡里,加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塑像被毁,神灵涂炭,庙宇倾祀,古树被烧,风雨飘摇,规模犹在,基址依存。

【word】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书画赏析(四则)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书画赏析(四则) 成都大学(社科~)2oo5年第6期文物研究 图》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书画赏析(四则) 胡莉张鸥 一 ,古朴清新意境深邃一一陈子庄《古柏 陈子庄(1913—1976年),号兰园,亦号南园,陈 风子,石壶,十二树梅花主人,四川永川人.工诗文, 篆刻,善山水,花鸟.生前一直寓居成都,潜心作画, 创造了高逸超妙而又朴拙稚真的”子庄风格”.他的 作品曾得到过潘天寿,李可染等国画大师的高度评 价,生前却一直默默无闻.在他离世之后,中国画 坛,新闻界乃至世界画坛都出现了”子庄热”,一时间 声名遐尔,有人甚至把陈子庄称为”中国的梵高”,逐 渐为世人认识,接受和熟知. 1965年,陈子庄先生应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之邀, 积数十年的深厚功力,创作了在其绘画生涯中罕见 的巨作——《古柏图》,纵276厘米,横420厘米.这 幅《古柏图》古朴清新,意境深邃,高逸超妙的”子庄

风格”显现无遗. 画面中郁郁葱葱,蓬勃茂密的古柏树,层层叠 叠,错落有致的树叶,林深处红墙掩映,殿宇若隐若 现,好一派”林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祠中”.仿佛置 作者简介:胡莉(1956一),女,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员;张? 72? 身于葱密的古柏林中,思绪已飘往遥远的时代,烽火 纷飞的三国在脑海中闪现,历史却在此刻嘎然而止, 悄然隐于红墙掩映的丞相祠堂之中,慢慢地散发出 淡淡的,而又渐渐凝聚的,浓郁的历史气息.诗圣杜 甫《蜀相》一诗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凝重意境,被恰到好处地浓缩在此画之中. 画面的布局尤具匠心,作者以其独特的审美情 趣,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水乳般融会在一起.为了 突出林中丞相祠堂深厚的历史底蕴,作者巧妙地运 用娴熟的技巧,将古柏树描绘得蓬勃茂盛,层次错 落,逐渐显现出一带红墙掩映,殿宇隐约的丞相祠 堂,把古柏树林和丞相祠堂自然和谐地融会,跃然纸上.此时此刻,丞相祠堂的肃穆庄重之美和古柏林 浓郁茂然之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彼此交融.整 个画面的构图如音乐一般悠扬,旋律既流畅又顿挫;

马邑——被历史湮灭的寻根圣地

马邑——被历史湮灭的寻根圣地 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著名移民史专家葛剑雄在《山西移民史》的序言《家山何止大槐树》中指出,明初大量的“移民迁自山西各地,不可能都来自洪洞县,更不会全部出于大槐树。”①大槐树移民影响再广、意义再深,也只是移民史的一部分,大槐树不过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而更多的迁徙仍然鲜为人知。 1994年3月14日《山西农民报》第四版登载的“南有洪洞大槐树,北有马邑圪针沟”就是对这一时期山西移民点形象的概括。洪武、永乐两朝大规模外迁边塞居民,马邑及周边地区既是迁出的重点区域,又是戍边置屯垦荒的重要迁入地。近年来,关于马邑的“圪针沟”与洪洞大槐树的“圪(棘)针沟”,两地移民后裔在互联网上进行了频繁的讨论、交流,马邑圪针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 据考证,在明朝遗留下来的大量官方文献中,如《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并没有特别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更不用说大槐树了,而《明太祖实录》清晰地记载了朔州移民。朔州马邑圪针沟这个移民集散地却被历史所湮灭,本文就这一重要的移民集散地及其移民的迁徙、分布和迁入军队戍边置屯垦荒等史实作初步探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查考中难免挂一漏万,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一、马邑——明初移民集散地 明初,残元势力为避明军讨伐逃往蒙古地区,因物资缺乏经常南下攻掠,严重影响边民的生活,山西是受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朔州、大同位于草原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上,是蒙汉冲突的关防要地,大同处于防御前沿,是明朝军事经营的重点区域,雍正十三年《朔州志·道路》载:“东达于京,西通于秦,北及边外,南由关内至于□□,洵四达之衢,中外之交也”,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说明朔州是“南北咽喉,东西要路”。②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朝山西行都司全图》可见,马邑是“晋北之鄙”(鄙:边远的地方—笔者注),边塞移民由此南迁交通便利,所以马邑是空边政策迁出的政治移民与戍边置屯垦荒迁入军事移民的集散地。 其次,从朔州历史沿革来看,明代朔州属大同府辖,仅辖马邑一县。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朔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明马邑故城位于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内。”康熙《马邑县志·延袤》载,马邑县境“西至朔州烟墩村界一十五里。”也就说,现今马邑村是明初马邑县治所所在地,烟墩村明代属马邑县管辖。烟墩村是神头镇一个古老村庄,据《朔州地名志》记载其“位于朔城区神头镇7.5公里处,因为村东北角有烽火墩,以狼烟报警,故名。”圪针沟在烟墩村西南隅,此地原来有一条东西方向遍地圪针的大沟,因此叫圪针沟,两地距离只有一里远,故人们习惯把烟墩村圪针沟连在一起称呼。2006年4月29日,《朔州日报》第一版刊登了忻州市张俊赟先生的《忻州诸多姓氏根在朔州》一文,文中介绍忻州郝氏、赵氏、冯氏等许多姓氏都是从烟墩村圪针沟迁出。据烟墩村老者回忆,圪针沟确实存在过,这与忻州家谱的记录完全吻合。 第三,据山东省《定陶县秦谱》记载:“洪武二年(1369),秦氏由山东出发聚集至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又迁居忻州紫郡定居,后几经迁徙”。与他们

刘氏祖茔碑记

刘氏祖茔纪念碑记 公元二O一九年冬月,刘氏后裔子孙,感祖宗之恩德,缅怀父辈先人,恭立此碑诚记先祖刘公(讳)元善列祖列宗。 神木盘西里二甲刘氏,追本溯源乃汉室之后,明朝末年,先祖一支经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陕西,先居神木县沙峁镇刘家沟村,后迁至栏杆堡镇刘家南坬村,清初定居神木县城至今。高祖(讳)元善与其兄元功、弟元勋同操商业,生意兴盛,家资颇丰,曾与乾隆年间捐资助修神木历史文化遗存,二郎山娘娘庙。清末清政府国力渐弱,神木地处边关经常遭受北方异族侵扰,刘氏族产被付之一炬,家道由此中落。元善之孙尧子则入杨氏皮坊,靠皮匠手艺谋生,尧子独子,吉祥之父文举,生于一九零六年,幼时入学,颇具文采,稍长即入衡成客栈学徒,后任账房先生,解放后以制售小吃为业,于一九六二年病逝,年仅五十有七。吉祥乃其独子,生于一九三零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幼时家贫读了几年私塾。由于本人天资聪慧,为人厚道刻苦努力,一九四七年神木解放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家父吉祥思想积极上进,又逢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全心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之中,加之本人群众基础好民

众威望高,担任居委会主任、民兵连长等职务,期间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困难时期为群众解决了许多问题,是大家公认的居委好领导,并被选为县人民代表。一九五七年联营兴办了饮食业合作饭店任主任,为神木当地传统小吃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多位传承人。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后父亲积极参与投身到,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神木二郎山重建中,并任二郎山总会首,广集善款,主持重修娘娘庙、二郎庙、祖师庙等庙观,为保护二郎山文物尽心竭力,付出了后半生所有的经历,贡献卓著。 吉祥所生二子二女,欣逢盛世,教育有方,各有所成。吾祖刘公元善一门,家道复兴后继有人,繁衍生息,瓜瓞绵绵,后裔感恩先祖功德,在此钟灵毓秀之福地,彰祖宗之功德,尽吾辈之孝心,今勒石记先祖之事迹,以期后人世世纪念,仰承祖训,继往开来,奋发图强,光耀我族,以垂久远! 子孙:、刘永成 刘林英、刘林琴敬立 农历公元二O一九年立冬

话说白沙祠堂篇

话说白沙 ——祠堂篇沧海桑田千秋代花开花落家祠堂 白沙去广州,仅有一江之隔,七八分钟的水路,优越的地理位置加速了白沙的经济发展。走进白沙,随处可见节节拔高的楼盘、拥挤热闹的广告牌、车水马龙的商业街,若不是那青砖老建筑、若不是那镌刻祠堂之上的文字印章,若没有翻开散落民间的零散史料,没有人会相信,这个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岭南村落,已有800年的历史。(配图:白沙比较繁华的夜景)由于年代久远,又经历了荒唐年代的“破四旧”,没有谁能说得清开村之初的故事,&&老先生在《五百年的历史之谜》中探究白沙开村年代及其族姓中,曾援引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南海续志》卷廿五“杂录上”上的故事,推知白沙的开村年代大概是南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淳祐元年辛丑至十二年壬子),即1241年至1252年间。 采访册上的记录是这样:麦义先锋庙,白沙西北约,乡人也。宋咸淳间阵亡。其袱逆流归有鸟巢焉!母出汲见之曰:此我儿物,启示剑在,鸟悲鸣去。乡人创庙以祀。剑今埋神庙下。 还有一个记录玄武北帝庙的故事,讲此庙与宋咸淳十年建。(即1274年建)又是合村议事的乡约,奉麦大为村主,牌位奉祀后堂。 从两个故事得到一个比较确切的时间概念,麦义从军而任职至先锋(麦义极有可能参加了南宋末年张振孙、陆秀夫的抗元部队,直至阵亡),最后阵亡与咸淳间(1265-1274)应当与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年龄;如果麦义在白沙(时称蓝溪)出生或者幼年随兄麦大奉母到蓝溪开村,由此上溯二十至三十年,据《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可推知开村时间在1241年至1252年。(配图:关于族谱、乡志或者故事传说的书册、简笔画) 乡中耆老相传,麦姓最先到达白沙,所占地理位置较佳。现在白沙小学西面隔河大少彬的院子至大庙巷对面涌口,先时曾为卖姓所有,只是后世逐渐式微而致产权易主。与麦姓同时的,据说还有温姓,上世纪三十年代仍有其后人居住兰花园附近,只是经历了日寇侵华的历史酷劫,其后人不知所踪。 接着是“南滘杜永思堂”先民,稍后到达的是西北“杜孔安堂”先民,据其族碑记载是难宋理宗赵昀景定四年癸亥(1263年)到达。还有南桥陈、沈、冼,具体到达时间与西北杜孰先孰后不详。“东头杜”在其后;苏姓到达的时间不详,其祖祠在杏花桥北岸凌恵屋东边,然后与东头杜三房厅祖祠紧邻,明末崇祯年间,其先苏巨源与佛山李待问(崇祯户部尚书)、里水陈君济同为南海三大富豪。雄性则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其先祖熊乐天从增城新塘沙贝村迁来白沙。此外,三丫濠靠东头还有周、何二姓,明万历廿三年大庙铁钟款证明,在此之前已居住于此,现尚有周姓后人在此地居住。 尽管姓氏不同、宗族大小不一,尽管各个宗族的发展各异,尽管日后宗族内部又有了小的分支,但各姓氏的先人们成为白沙最初的居民,形成了白沙最初的姓氏格局。他们世世代代劳作在这里,日出而作;勤勤恳恳耕耘在这里,日落而息。 岭南多祠堂,白沙也不例外。走进白沙,祠堂是绕不开的话题。

福清十大历史地标

福清十大历史地标 福清简称“融”,雅称玉融,名取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来会于治所”一语中的“永福”(今福建省永泰县)、“清源”(今福建省莆田市)二词。地处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和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南翼,福清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誉。这个城市每天都在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但无论沧海或桑田,总有一些有着深刻的历史痕迹的建筑会保留下来。从而游人如织,行成景点!!宋井▼ 宋井位于利桥街中段,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政和七年(1117年)重修。该井用淡赭色花岗石砌栏,系榫铆结构,呈六角形,每边长1.1米,高0.7米,厚0.15米。井深约10多米,井水清洌甘甜。为研究宋代福清城区规模与居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第一批福清文物保护单位。天宝坡▼ 天宝坡位于宏路镇观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天宝陂引水坝系河卵石砌,长219米,高3.5米。宋元符元年(1098年),知县庄柔正组织人员重修,熔铜液以固基地,修渠2000多米。灌溉音西霞楼至海口梧屿的十洋之田。清咸丰五年(1855年)再次重修,曾名咸丰坝。民国时期,政府不重视农田水利,缺乏养护。万安石城▼ 万安古城位于东瀚镇万安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

江夏侯周德兴调集福、兴、漳、泉四府匠役,费时10年修成。古城依山傍海,用花岗岩方石构筑。城墙周长1773米,高5.3米。上有女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4个,其东、西、南3门城楼雄视海面。龙江桥▼ 龙江桥(海口桥)位于海口镇。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议造桥,取弥勒岩之石垒筑桥基,费时3年桥基始出水面。以后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僧人妙觉等人继续募缘建造,前后历时10载,耗钱500万缗(每缗1000文),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始告桥成,初名螺文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更名为龙江桥。横跨龙江下游,是福清现存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它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万福寺▼ 万福寺位于渔溪镇的黄檗山。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对万福寺进行了修复。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灵石寺▼ 灵石寺位于东张镇的灵石山,创建于唐大中元年(八四七年)。初由林、赵二姓舍地,由常诵「七俱胝咒」的元修和尚修建为庵。唐大中四年(八五年),始修建精舍名为「翠

重修无量山庙宇碑记

《重修无量山庙宇碑记》 ——王春 人心不劝不善,风俗不化不淳,故往昔圣哲,设教以训世,历代志士,立庙以劝人。慨逮乎末俗,性昬而欲炽,理沦而德亡矣。世创其劫,人戕其生,末繇救之,奚以回之?然为道之损,损之不已必益;为道之剥,剥之不已必复。盈虚消长,天之道也,阴消阳长,理之然也。 庆阳太白梁之无量山,隆起于元古,貌成于四纪,得天地之钟灵,发龙穴之正脉。山南原有吴国始祖泰伯庙,故旧称吴梁山,后释道传入,邑人建庙以祀,遂山因庙名,易曰无量。无量者,不可计量之意,指阿弥陀佛之寿命及无量祖师之德孝无有限极;亦指兹地沙数、土粒、重量及动植异类等,是不可量,故言无量。山色佳胜,容态百逞,四时幽赏,境趣颇真。 沧桑陵替,古庙何时肇创,几经兴废,已失稽考,惜破“四旧”,尽拆其馀。然乡民慕景物之秀丽,念山川之神奇,常临其墟缅怀古迹,或面址焚香以乞神佑,言多有灵感,故信仰弥切,每思复修以报德。欣时际承平,岁收丰稔,邑人贾立志、贾陈祥、李世栋等倡复其庙,信众张枢、张天贵、戴俊邦、梁保顺、张玉龙、何登成、豆兴洲、段永财、贾立峰、段宗贤、板富存、王满子等群起响应,贾君立志,首当解囊,推山开道,扩址平基。张文、李仕海诸君,鸠众命工,构殿建房,筑墙绿化,共襄盛举。由辛巳八月十八破土至壬午四月望落成,供奉释道圣像六尊,复会报赛,再续馨香。假神道以设教,藉宏法以劝人,以救当时之弊,正人心而维风俗。庙建成,乞余为记,因欢喜赞叹,而铭之曰: 日月煌煌,光彻宇宙; 无量山峰,西北钟秀。 惟山之灵,永垂不朽; 诸神圣德,天高地厚。 劝尔归心,服教畏神; 民安物阜,俗厚风淳。 公元二零零三年岁次癸未孟春 王春谨撰

信阳黄氏墓祠碑原文和译文

信阳肖王黄堂墓祠碑原文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考证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水有源,如木有本。故郊坛有制,王朝配享特祭,宗祖存馨,士庶明礼不废。虽先王先公亦不忒。凭实七世之庙可以祀事也。丙辰秋,蚕承之西庥兴此乡人士。红日彤彤,秋色美秀而灭私心,倾慕者久之。以为微贤人君子之选泽沐浴而熏陶之不及此也。及行其冢野,则长林曼草间碑坊参差,星斗遥遥入端砚。察旧祠之所有横匾焉,额之曰:黄氏先祠。粤稽黄氏自鼻祖以下及太高祖均居北黄家园肖王村忠信乡。兵燹之余谱系失传,其祥不可得。稽所可祥者唯高祖栢存公。公生明季流贼蹂躏之秋,自幼孤苦伶仃,其不望者仅一线耳。公二子:长庆先,次庆辰。庆辰公六子曰:继曾、继永、继考、继珠、继靖、继建。继建公亦六子曰:宗圣、宗玉、宗容、宗猷、宗远、宗迩。雍正五年迁居此地,枝枝分居。宗圣公天性淳朴,经营家务不惮暑寒,家族中有空乏者咸周之,不计偿,虽外人亦如之。富能施,聚能散,丰享豫大基于此矣。沿及道和公克绍可烈,大振家声,称巨富焉。公三子:长文彩、次文科、季文元,鼎定新居。文彩三子:曰炳、曰炤、曰灼。文科公五子:曰昂、曰晟、曰景、曰昆、曰昇。文元公子一,讳泰。泰公二子:长玉清、次玉森。玉清公四子‘伯叔季早卒,其克继承统绪者

仅仲子耳。炳公五子玉书、玉郎、玉亭、玉笏、玉洁。灼公子一,讳玉润。昆公子四:玉树、玉田、玉珊、玉相。昇公子一,讳玉畅。景公四子:玉昭、玉堂、玉琦、玉轸。昂公子二:玉德、玉音。黄氏由清初以及民国,以文蔚处魁盖相望,富贵功名极一邑之盛。藉非积累之厚,培植之深,焉能以迄于今方兴不衰。诚望族矣。嗟乎!福祸无常,期虑当立宇宙间,起旋仆忧愁,俟忽毋,亦才智有余而仁德不足。于是,唯仁者为能飨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礼易曰:王侯有庙,致孝子也,礼其一也。禧曰:君子将当倡立堂室为先公先灵也。旧黄称有堂。玉清公与玉德公,盖有志而未遂也。今玉堂公等承先启后,义之尽仁之至孝之大者也。祠宇告竣,于今三年,孔曼且硕,呈飞翚昌盛之观。既竣,且栽柏松茂竹,祖宗寝庙维神所藏冠裳,俎豆馨香,偕父兄而申虔礼不减。夫春露率子侄以罗拜,义更懔乎!《大雅》铭曰:丝丝瓜瓞,施施葛藟,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谨序清邑庠生卢玉藩撰文书丹 钺曰:使祖先阴灵长安,阖族募祠款盖有年所。命钺主其事,钺自维绵薄不堪斯任,再三婉辞不许。复藉修名未立,奋发京师仅免。继由京师旋里,伏思建祠一事不可忒,躬迁焾焉,不愧先人。乃邀商诸伯叔兄弟,造祠于义阳东北黄家院街南之阳末。造月祠两厢南房,均告竣。接收之款:先叔祖子元公当款千串,稞租百串,公捐款百七十串。共开支一千三百

世界符氏大宗祠理事长

世界符氏大宗祠理事长、临沂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马来西亚拿督·符联符氏古代人物 [战国]符雅:符氏先祖,鲁倾公之孙,鲁亡后仕秦国符玺令,因得符姓。 [汉代]符融;浚仪人(今开封人),一说考城人,字伟明。学者,东汉名贤,官至光禄大夫。 符乾仁:方士,著有《修真秘录》。 符度仁:商州丰阳县主薄。 符起:忠臣孝子,后被董仲舒放逐。 符子:学者,著有《符子》 符季真:陈留(今开封人),陈留国国相。 [三国] 符表:陈留(今开封人),符季真之孙。著名孝子,齐郡太守。 [晋代] 苻洪(285——350),字广孟,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人。氐族,西晋末年流民领袖。 苻健(317------355),苻洪三子,前秦政权建立者。 苻雄:苻洪之子,前秦将领。 苻黄眉(?—356)十六国时前秦将领。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苻健兄子

苻法(?—357)十六国时前秦将领。 苻广(?—399)十六国时前秦中书监、司徒, . 苻玺:武骑侍郎。 苻晖(? —362)十六国时前秦将领。 苻雄(?—351)十六国时前秦丞相 苻洛十六国时前秦将领 苻安:大司马。 苻菁:苻健侄,前秦将领。 苻生:前秦暴君。 苻坚:(338----385),前秦第三代君主,苻雄之子。 苻融:前秦征晋将领。 苻宏:苻坚太子,前秦将领,后降东晋。 苻皇后:桓文皇后。 苻丕:前秦将领,苻坚子。 [后秦]苻登:后秦将领,苻坚侄。字文高。即前秦太宗 苻荣:后秦末代君主。 苻崇:前秦将领,苻登之子。 苻睿:秦国弘农太守。 [后燕]符谟:中山尹。 苻训英(约401年前后在世)后燕昭文帝慕容熙皇后。 苻呐娥(公元400年前后在世)后燕昭文帝慕容熙昭仪皇后。[西秦]苻皇后:西秦武元乞伏乾归皇后。

祖屋重建倡议书word版

新中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共产党英明领导,倡导民族复兴、德化子民;人民政府鼓励村、居民委员会建立群众文化乐园,传承文明、提高素质教育。且荆楚地区各姓氏修祠建堂纷起。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祖屋重建倡议书,供大家参考选择。 祖屋重建倡议书 古云:人之有本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念我族自元末明初二十四世祖道清公子安理公授沔阳马骨畈湖官、道源公孙秀二公授荆州渚中兴路事携昆仲赴任首迁荆楚以来,后裔繁衍明星散布于沔洪监天潜石等县市。五百余年来,沔监宗祖虽世代悬望合族并宗而未殆,遂各就地建堂以祭祖。沔大祖支下兰蒲公曾于郭河平台祖基建平氏宗祠传世百余年。经朝历代,因时政变革致祠堂被毁,大量石材掩埋、宗谱焚蠖、台基荒芜。幸有国松、元吉等公念祖情深,冒天下之大不韪藏“平氏宗祠”石匾、族谱以传世。公元1986年,监利宗富沔阳耀祥洪湖贵祥等公举帜合修族谱并宗,遂有荆楚同胞复归一统,实乃我族之一大盛事! 新中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共产党英明领导,倡导民族复兴、德化子民;人民政府鼓励村、居民委员会建立群众文化乐园,传承文明、提高素质教育。且荆楚地区各姓氏修祠建堂纷起。我族人亦无不渴望重建祠堂以承先启后。为此,经沔监洪等全族公议:拟在原祠堂旧址重建宗祠,作为荆楚平氏族人祭祖告天、垂教

训导之主要基地。现我族理事会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达成共识:以平氏宗祠为中心,共同兴建群众文化乐园,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力求本族团结、异姓和睦、社会和谐;传统与现代文明共举,家族与民族复兴并行! 为了实现此夙愿,经我族沔阳理事会讨论决定,向全体族人筹集重建祠堂续修族谱资金。筹集方式如下: 一,筹集资金活动实行不分性别、自愿捐助、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根据不同职业收入分别确定捐助底线,上不封顶。即务农家庭成员每人100元;非务农家庭成员每人200元;夫妻关系视为一人,未成年子女由父母代捐。生活困难及七十岁以上老人不受底线限制。凡自愿捐助者不分男女均名登族谱,享受理事会成员待遇。 三,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500元、非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名登建祠石雕功德榜,受后嗣敬仰。 四,直系家庭成员合计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理事会为其定制家谱一套;每人的捐助款只能计算一次,不得重复累计。 五,受国家级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10000元且品德优良、卓有建树者,理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阅读练习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已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

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 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必有固穷之节与兼普者天下之志固穷:安于穷困 B.言者以危言中公中:中伤,陷害C.则能课实效课:考核 D.又尝出典乡郡典:制定典章律令1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其名不敝于天壤则移其民于河东B.观其之南都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C.凡他人之所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其忠武之流亚与其皆出于此乎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表明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志向,不能因为贵贱、荣辱、得失而有丝毫介意。B.范文正公在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已任,学舍的起居饮食条件不佳,别人难以忍受,他却能安心读书,不以为意。 C.范文正公生平遭际坎坷,多次被贬,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

尤崇义牌位考释(修改稿)

尤崇义“神主牌”考释 [摘要]:尤崇义墓与石质“神主牌”,1982年4月,被列为贵州省文物古迹,并收录于《贵州省志·文物志》。但神主中錾刻的名讳与各类方志及族谱记载有异,这令许多方志爱好者及犹氏家族大惑不解。“神主牌”到底制作于何时?为什么记载与实物名讳差异呢? 笔者带着疑问,于2019年4月3日,再次到尤崇义“神主牌”收藏处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瓮水犹氏文化志》及《瓮安县志》等相关志书的记载,本着历史背景与实物对照的原则进行研究,得出“神主牌”制作于南宋时期的结论,是贵州省少有保存极好的南宋历史文物。。 为了说明尤崇义”神主牌”制作年代,及为什么古籍记载与实物名讳差异。我们有必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先对“庙制”、“宗祠”、““神主牌””的历史存在作一说明。 庙制:即宗庙制度。是人们对祖先崇拜的产物,西周以来,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制度。并设左昭右穆,次序无乱,岁逢节序祭祀。始祖居中,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昭,二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宋]朱熹在《家礼》中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位”。[清]阮葵生《茶馀各话(品官家祭)》云:“品官家祭之礼,居室东立家庙。一品至三品庙五间,……;四品至七品庙三间,……”。又《茶馀各话(庶士家祭)》云:“凡庶士[贡监生员有顶戴者]家祭之礼,于寝之北为龛,以版别为四室,奉高曾祖祢,皆以妣配,位如前仪,……”。再《茶馀各话(庶士家祭)》云:“凡庶人家祭之礼,于正寝之北为龛,奉高曾祖祢神位,岁逢节序存果蔬新物,……”。由此看出,宗庙制度,等级分明,规制严谨。直至清代,“家庙”乃非同于一般宗族“祠堂”。按犹法贤《瓮水犹氏宗祠碑记》记载,犹氏“家庙”,缘于尤崇义之子尤朝觐,“广明元年,复调征黄巢,疲精壹力,与贼持,当贼奄有燕洛,时势孤屈,卒亡于阵。天子推恩,赐祭葬,晋秩平播万户侯”而设。历经“家庙”演变为“寺庙”,再由“寺庙”演变为“宗祠”的过程。尤崇义““神主牌””,是“家庙”、“寺庙”、“宗祠”三者的唯一遗存物。 宗祠:即祠堂、祖祠、宗庙、祖庙、家庙等,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严格意义讲:“宗祠”并非“宗庙”,庙是天子皇族专有,士大夫及庶民不敢建“家庙”,除非得到皇权特许。随着科举制度产生,打开了士庶和品官之间的通道,在[宋] 朱熹《家礼》思想的指导下,将士庶祭祀先祖不能建庙,改为士庶祭祀先祖建设“祠堂”,以满足士庶祭祀先祖的社会需求。又因“祠堂”规制仿“宗庙”,所以才有“祠”、“庙”混用历史。直到[明]嘉靖十五(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奏请《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起,才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建立“祠堂”。而之前的“祠”多为先贤名宦所立,民间庶民只能在先祖墓葬之地,建一“看坟屋”而也。按《瓮水犹氏文化志》记载及实地考查可知,茅达寺位于瓮安县珠藏镇营院北,是瓮水犹氏宗族总祠遗址,也是犹氏始祖尤崇义墓葬地,尤崇义“神主牌”就是这里发现的历史遗物。因此,“神主牌”既是“家庙”遗物,也是“寺庙”信物,也是“祠堂”始祖“灵位牌”。 神主牌:指供奉祖先或死者用的灵牌,即牌位、灵位、神位等。一般为木制,但也有石制、陶制和砖雕等。它是伴随“宗庙”而产生的陈列物件,在《史记》、《左传》中均有记载。并且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神主,规制有序。按死者等级不同,大小有别,材质也有异。书写的内容有制约,牌头和侧雕都有忌讳,不得随意自作主张,尤其龙凤纹的使用,更为严谨认真。 《瓮水犹氏文化志·图志》所载:尤崇义“神主牌”,原供奉在瓮安珠藏镇,尤崇义墓旁所建“宗庙”内,历经改“庙”为“寺”,又改“寺”为“犹氏总祠”,后来又由“祠”

重建庙宇碑文范文

重建庙宇碑文范文 旅游小知识:泰山上的每一个碑文跟庙宇都有其来历跟故事 文/走遍南北风光 泰山的遥参亭正殿位于遥参亭坊北,在双柱券棚悬山顶仪门后台基上是正殿。殿五间19.15米,进深11.4米,通高11.9米,九脊单檐歌山式,四柱五架梁,前后步廊式,黄琉璃瓦盖顶,檐下为墨线大点金彩画。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到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明清时主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东西置配殿各三间,现为民俗陈列室。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知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后院中立四角亭,1983年重建,其建筑保存了清代风格。这个亭子虽没了往昔的辉煌,倒也亭亭玉立,算是圆了当年遥参亭之所以为亭的梦。据明岱史卷九载:遥参亭“旧榜草参门,门中有台,台上有亭,重檐四面,十有六角,竣增绮丽”。后山门内东侧有1990年立日本书法家泰云柳田伊秀李白登岱六首诗碑。 岱庙坊位于岱庙正阳门前,又名玲珠坊,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建于清康熙十—年(1672年)。四柱三门,重梁起架,巍峨壮观。坊上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天马行空、群鹤闹莲、麒麟送宝、喜鹤登梅等吉祥图案,造型生动,玲珑剔透。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是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

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灌灵震东方此联大意是:巍峨的泰山高与天齐,它佐助天地始生万物。主宰万物出生的泰山之神,其显赫宏大的威灵震慑东方。康熙年间山东巡抚赵星撰写的一副楹联: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掭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通体浮雕,造型雄伟,雕工精细,为清代石刻艺术之精品,也是泰山唯一瑰丽的石雕建筑。 宣和重修东岳庙记碑此碑在岱庙炳灵门外北侧碑台上。碑名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为重修岱庙而立。碑高9.52米,宽2.1米、厚0.7米。碑身四周刻方夔纹、螭首龟趺。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昂首俯卧,石龟重达4万余斤。龟身两侧各雕云龙纹,倶呈怪张欲腾之姿,号称山东省第一大龟。碑座古朴浑厚,镌勒工细,碑身高大雄伟,居岱庙诸碑之冠,在全国也是罕见,游客驻足欣赏,有“摸摸龟头不发愁,摸摸龟胺不生病”的之说。碑首浮雕螭纹,线条清晰,鱗甲历历。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计1268字,字径5.5厘米,正书。额篆书“宣和重修泰岳庙记”,计2行8字,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澡楷书并篆额。 碑文记述了宋徽宗登基以来“诏命屡降,增治宫宇”的情况,于宣和三年“庀工鸠材,因旧增新”,重修岱庙,宣和四年竣工,使岱庙如神灵府第,金碧辉煌,“凡殿、寝、堂、阁、门、亭、库、

2018-2019-祠堂碑文范例-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祠堂碑文范例 篇一:重修曾氏祖堂碑文 重修后楼曾氏祖祠捐款碑文 后楼曾氏,元末明初,泉洲开基,五百光阴,薪火相传,人文蔚起。清戍午年,建高山祠,顺治壬辰,土匪作乱,祖祠被烧。丁酉三月,用银千两,重建祖祠,“文革”时期,再次被毁,丁卯吉旦,建简祖祠,得续灵气,生贤出贵,改革开放,三十有五,裔孙富裕,然吾祠堂,室漏窗残。癸巳年间,族贤宪聪,主持重建,用币百万,吾族宗亲,解囊集资,共襄其成,为彰功德,启迪后昆,特立碑记,右载芳名: 篇二:刘姓祠堂碑文 祠堂複修紀傳 人群進化,滋生繁昌。以世論之,人各有種;以鄉論之,人各有族。同種未必 同族,同族自必同種。由是而倫常之事起,親親報本之義生焉。 始祖仰公延續迄今已十三世 友輩四子興隨友治稱老四股 老宅巷下上院祠外各居一方 子孫恒昌後繼有人為防亂輩 豐民奠基祠堂修成志道値桂 清明冬至祭祖鳳盛年代日久 後輩太民如眾夙願不惜钜資 安順承頭勇挑重擔艱辛勞作 鄉鄰捐資真情可鑒精誠團結

劉姓一脈心系一統組建班子 詳查細調力求完善若有謬誤 附Ⅰ:分排行(40輩) 忠、義、全、信、仰, 孝、友、漢、民、章, 永、毓、錫、志、德, 安、培、福、壽、長, 智、普、強、剛、禮, 興、稷、建、家、邦。後代滿村分居橋村共用天倫修祠排倫畫龍點睛祠 堂變形重新修繕祠堂貌變遂祖心願家譜編撰請予高見 久、世、傳、吉、慶, 昌、盛、遠、名、揚。 附Ⅱ:修繕祠堂暨編撰家譜人員名單 發起人:劉太民 承建人:劉安順 修編組:劉志禮 劉德幫 劉安華劉志根劉德博劉安鵬劉德強劉德存劉安傑劉德林劉德鵬劉德發劉安興 篇三: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 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 会聚场所。祠堂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族人的后辈应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一、甘泉书院碑文(原文无标点,□代表看不清的字): 尝思贤哲挺生,固由天地菁华之萃,人才蔚起,尢赖君师乐育之功,□□□□□□,气习殊尔,必须振兴之有术,唯我杨太公祖讳赞绪,仰体□□圣化,俯恤边儒,本无□之深衷,著作人之雅化,特捐廉俸,创建云峰书院,及乎宋太公祖讳淇源,□□□□公项储给师生膏火,自是而后,继任贤候,荣蒞斯土,□□□□□□□,勋等肄业其中,相聚而言曰:云峰书院为鼓舞人文之区。 文昌帝君,实司衡人文之柄,盛德□□宇宙,大业偏洽儒林,吾侪素存景仰之心,□□□□□□□,敬塑帝像,用效趋跄,二月初三恭逢。 帝诞甚喜,献□有日,□忭颂祝无疆,更相联名,聚成胜会,凑得银。□□□□,以供祀祭,□明德昭格降福,孔皆敬业乐群,若启若翼,成人□□□□科甲联元,爰颜会名曰连元会,是为记。 儒学教授:谢琏、李嗣勋、陈仪、梁元珣 绅士:林应用、岑鸿业、曾学高、林连元、岑树淳、李盛枝、朱上瑛、岑鸿爵岑文济、林应翰岑廷元、岑鸿章、岑鸿逵、杨延星、罗国佐、岑文渊李世英、林森华、梁上材、岑文瑛、岑鸿烈、梁成德、刘绍俊、覃超元 李隆、潘其仁、林森美、李方成、唐世杰李元章、屈必伸、李登荣刘廷翰、朱景昭、雷再溥、刘朝俊、吴世绩、黄元都、蒙全、黄志道 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仲春月立二、甘泉书院碑记 尝读《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

乔氏宗祠第五次重建总结会暨祭祖大典1稿2doc

乔氏宗祠第五次重建总结会 暨壬辰年乔氏宗亲祭祖 典礼主持词 (乔永州) 尊敬的各位乔氏宗亲、各位父老乡亲、来宾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清明时节,莺飞草长,丽日融融,轻风和畅。“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自古以来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一句话。而今天,新郑山东乔村,却是天清气朗,气候宜人,这是十年难求的好天气,全国各地我乔氏宗亲在这里隆重举行乔氏宗祠第五次重建总结会暨壬辰年乔氏宗亲祭祖大典。 今天,我受乔氏宗祠理事会和族人的重托主持盛典,深表荣幸。首先我代表乔氏宗祠理事会和山东乔村的族人,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谢意和热烈的欢迎! 又是一年桃花春,燕剪翠柳风戏云,太山族胞祭清明,定是人间幸福春。中原大地,乔氏宗亲,千百年来,同根同祖,今天各位族人纷纷从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赶来,大家不辞舟车劳顿,不顾长途跋涉,来太山脚下参加大典!在这里让我代表乔氏宗祠理事会和山东乔村的族人,向大家的到来表示最亲切的问侯!让我说声,同胞们、老少爷们们,你们辛苦了! 2008年乔氏宗祠在总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及广大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于己丑年清明落成,使乔氏族人无不感到振奋和鼓

舞!今天我们又翘首期盼,来参加“乔氏宗祠第五次重建总结会暨壬辰年乔氏宗亲祭祖大典”,展乔家风采,享乔家荣耀!缅怀祖宗功德,感恩追始,表我族人尊祖敬宗的心声。 天气依然清朗,村中暖风入怀。吉时已到,现在我宣布:乔氏宗祠第五次重建总结会暨壬辰年乔氏宗亲祭祖大典现在开始! 大典进行第一项:全体族胞肃立,同喜同贺,鸣炮奏乐! 大典进行第二项:总理事会副会长,山东乔村村长乔小纪致欢迎词 大典进行第三项:总理事会常务副会长,乔富营先生介绍来宾名单。 修始宗祠,合族人心、顺族人意。本届理事会要让族人捐款捐得放心,用得明白。下面: 大典进行第四项:总理事会副会长乔金芳先生,作宗祠捐资和财务支出情况的报告。 乔氏宗祠重建族人翘首期盼,竣工落成已历时3载,前来参加这次盛典的宗亲都很关心宗祠的修建情况,下面 大典进行第五项:由总理事会会首乔聚臣先生,作乔氏宗祠五年重建工作总结报告。 大典进行第六项:总理事会名誉总会长,乔国乾先生讲话。 今吉日吉时,我乔氏全体族人进行祭祖仪式,共彰祖宗之功德,以表后世之虔敬!愿我祖硕德懿行,泽被子孙”下面大典进行第七项:祭拜开始,请乔氏宗亲代表乔氏万千子孙

艾府定公故居重建记

艾府定公故居重建记 (第11版) 公元二零二零庚子年春,疫情肆虐,后渐缓。 子辈忧家母高寿体虚及其他。长子水源召诸弟重建艾公故居。 下记载其始末。 祖君艾公相宽,好习武,英年早逝。时,伯父十三岁,先父三岁,重慈唐氏,终寡,独哺两幼。三人相依无人怜,家贫清寒不失志,为还一角肉钱,空腹三日。 先父艾公传定,性耿厚,善,刚烈,恶谄。幼,书少,黄口初耕。弱冠而婚,家徒四壁,苦尽事,田园多作少息。后添五男一女,食匮乏,贫陡增,陋室甚挤。 秦晋勤俭,相濡以沫,家母贤内,助先父,贫病交加,风餐露宿。鸾凤乃唇齿,患难与共,子辈体弱多病,常半夜背子求医。 家境拮据,外部欺凌,困扰不断,不谋变,难逢生。 先父南越商盐,或伐木植药,奔波厚积,势趋甘。 择良机,筹资建房,得祖母、伯父赞许,三人抱团计事,期间大母积极解囊。 甲午乙未间,初建后增,砖木十间容身,势利。 先父本布衣,口粮奇缺,仍思儿女求学。 曾几载,高堂四处求助,借钱还债,周而复始,风雨无阻。 后得益政策,儿女太学,势大好; 白驹过隙,甲子又五,子孙四海,儿辈逾不惑,华夏九州,高楼众。而沧桑故居陈旧,睹而伤,仰艾公遗容,更甚。 逢家聚,家慈絮叨祖居,亟重建。

吉日,行大礼,施工事,百匠功。春夏未易,砖混祥宅高立。 新居三层共五套,高14米,开间20米,进深12米。六百多平米总建面配上一楼200多平米的绿地,规模震撼。亭台楼阁因地制宜,布局工整,浑然一体。红木踩楼,坡屋顶玻璃瓦铺设,古色古香。西南面堂屋,门柱造型、隽刻对联跃入眼帘,栩栩如生!俄顷,新居灵气萦绕! 憩于内,微风徐来,惬意满怀! 汇各辈智慧,全居格调,传承与创新兼备。 福宅落成,得益子辈献其力,谢乡亲鼎力助之! 旧居拆除,华府岿然,承前启后! 裔孙应念宗功,继祖德,励志图强,当有建树。 咏祖业千秋,缅怀先辈,庇佑万代! 是为记。 ----庚子戊辰日隽永并誌邵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