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研究生考研 中国古代教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试题

研究生考研 中国古代教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试题

研究生考研 中国古代教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试题
研究生考研 中国古代教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试题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宋朝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的表现不包括()

A.罢察举,重科举 B.取士名额增加 C.增加恩科 D.增加考试方法

2.宋朝科举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

A.策问 B.经义 C.口试 D.殿试

3.北宋范仲淹主持的兴学称为()

A.庆历兴学 B.崇宁兴学 C.熙宁兴学 D.庚款兴学

4.熙宁兴学是由主持的。()

A.范仲淹 B.蔡京 C.王安石 D.胡瑗

5.北宋第一次兴学期间,胡瑗用于太学的教学制度称为()

A.苏湖教学法 B.三舍法 C.朱子读书法 D.实学教学法

6.“三舍法”是北宋兴学期间,用于太学的教学改革方法。()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7.崇宁兴学时期的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A.书学 B.美学 C.画学 D.国学

8.《三经新义》中的“三经”是指()

A.诗、书、乐 B.礼、乐、易 C.诗、乐、春秋 D.诗、书、礼

9.“三舍法”是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是对太学的一种改革。()A.范仲淹 B.王安石 C.蔡京 D.胡瑗

10.在太学中,初入学者为()

A.外舍生 B.内舍生 C.上舍生 D.下舍生

11.苏湖教学法实质是一种()

A.升舍考核制度 B.科举制 C.分斋教学制 D.选拔制

12.创立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必修选修制度()

A.王安石 B.范仲淹 C.蔡京 D.胡瑗

13.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性质与其余几个不同?()

A.应天府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东林书院 D.集贤殿书院

14.朱熹担任洞主,亲自掌教的书院是()

A.东林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嵩山书院 D.岳麓书院

15.创立的书院定期举行学术会讲。()

A.朱熹白鹿洞 B.顾宪成学海堂

C.顾宪成东林 D.朱熹东林

16.诂经精舍的创立者是()

A.阮元 B.顾宪成 C.胡瑗 D.朱熹

17.以下几种私塾,哪一个属于义塾()

A.《三味书屋》 B.有钱人家为孩子请家庭教师

C.村里的医生捐钱办的一所简易学校 D.全村人凑钱办的学校

18.以下蒙学教材,哪一个不是唐宋时的?()

A.《三字经》 B.《急就篇》 C.《千字文》 D.《百家姓》

19.以下蒙学教材,不属于诗歌类的是()

A.《蒙求》 B.《训蒙诗》 C.《千家诗》 D.《唐诗三百首》

20.《四书》的作者是()

A.孔子 B.颜元 C.朱熹 D.王守仁

21.“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对的描述。()

A.教育的作用 B.教育方法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22.朱熹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

A.学事 B.明理 C.学经 D.锻炼意志

23.“心外无物”的观点是由提出来的。()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充 D.王守仁

24.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充 D.王守仁

25.在教育内容上,王阳明的主张是()

A.六经皆史 B.博习百家 C.提倡儒学 D.反对读书

二、简答题

1.介绍北宋的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2.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

3.什么是苏湖教学法?

4.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办学特色及其意义是什么?5.简述王阳明对教育作用的分析。

三、分析论述题

1.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 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推崇程朱理学。发展至清代,其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学经典本就强调道德教育,因而有以上观点。 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但从教育内容、社会需要和教育实践来看, 中国古代教育又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有利于人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如“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把六艺作为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直到清代, 还有人提倡六艺教育。六艺当然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 “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它是政治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按今人的研究, 六艺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文武并重, 诸育兼备, 相成相济二是知能兼求,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因而, 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经学”从汉代起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它们的阐释、研究。经学本身, 是一种未分化的学问, 因而经学教育包括后世看来属于许多学科的内容。经书都产生于学科尚未分化之际, 此时, 各门学科都包含在一般的知识之中。教育内容不断完善,设置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律学,南朝时期宋的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四馆并立。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清还设翻译科,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设置俄罗斯文馆,其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第一所俄文学校。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祝伟 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 “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 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幼儿教育史是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1.原始社会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以“社会公育”为其特征,即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2.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教育思想史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孟轲的教育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古代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私塾与蒙学教材 朱熹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与学校” 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二,论教育作用与地位①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 丘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四,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育五,教学内容——袭用“六艺”之名,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实①因材施教 践六,教学方法②启发诱导 与③学、思、行并重 教④由博返约 育七,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思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想八,论教师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九,历史影响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两大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⑴创办私学(最初始于30岁) 教学活动一个很大特点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 其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 孔丘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历史的新纪元。 ⑵ 《诗》、《书》、《礼》、《乐》、《易》、《初秋》儒家私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其思想还散见于《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墨子》等 二,论教育作用和地位 ⑴教育的社会功能 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人口、经济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 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民众受政治理论教育。 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②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一思想可以看作是终生教育的理论渊源(“少若成天性,习惯之为常”)。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

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思想教育之名但有思想教育之实。 那时的思想教育一般是在划分不同对象的基础上展开的并注意依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路径。 这样的路径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三条是最主要的。 读法、倡风、示范:民众思想教育的路径。民众是社会的基础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 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方式方法。 其一是朝廷训俗和 聚民读法。 这是古代社会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路径。 训俗和读法就是通过行政官员 定时聚民读法和发布告示等方式 让民众知道国家的法律和基本道德规范。 西周统治者认为 “民之秉彝”天下便可太平。尽管知晓不是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 件。其二是倡导优良社会风气。 封建统治者十分看重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因而他们在倡导 读法的同时注意对民风的引导。西周的统治者注意观民风 化民俗周公摄政不仅制礼作 乐而且还采集民歌来化民易俗。 宋明时期乡规民约得到充分发展 在实现社会秩序化方面 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化民成俗的重要举措。 其三是官员的行为示范。 无论是西周还是以 后的各个朝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注意社会教化。 而社会教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官员行为 对民众的示范。 中国古代的官员不仅在选拔过程上有德行上的要求 而且在治理国家的岗 位上也要求在德行上成为民众的表率。 不可否认古代社会的官员示范实际上的作用是很小 的但统治者看到了官员对于民众的影响并提出具体要求应该说还是很有眼光的。 选拔、使用、为师:官吏思想教育的路径。封建官吏的特殊身份和角色背景决定了对 其进行思想教育的路径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在选拔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 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 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 3、注重内省与内求 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 5、重世俗而轻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 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 一、基本特征 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 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 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 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 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

从儒家思想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最新教育文档

从儒家思想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我们只有更好的理解古代教育思想,了解其起源、特征,才能更好地让其为今所用。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各学派教育思想的滥觞 儒家的“仁、义”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典范人物和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仁义的伦理思想也用在了教育中,他的言传身教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收录在《论语》一书中。其中不乏“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第46页]等重要教育思想。

(二)道家的“天道” 道家创于春秋末的老子。主张“绝学”和“愚民”。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开。 (三)法家的“法制教育” 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学术渊源上与儒家有关。与道家一样,法家也并非完全不要教育,只是一味提倡法治教育而已。韩非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伟;阎志英从"法制教育"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01(09) 21—23.]法治教育固然必要,但教育绝不仅限于法教,教师绝不仅限于官吏。 (四)墨家的“以求天下之利”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家弟子不仅具有为墨家教义忘我牺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团结的集体凝聚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中国古代原创教育思想简述

中国古代原创教育思想简述 中国人的教育观,总体来说有两部分,一是由古代原创性的教育思想所建立的核心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不断挖掘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而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二是由近代舶来的教育思想所引入的核心观念,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思想和更新观念而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 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主要的几个原创性教育思想。 所谓原创性教育思想,即由某人提出的具有首创性、原点性的,对某一或某些教育问题的看法或主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秉承“述而不作”的宗旨,把主要精力花在教育方面,提出一系列独特的教育简介和主张开创历史先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春秋时期,孔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开私学先河,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成为其私学实践的理论根据。他第一个关心平民教育,要开展平民教育首先要找到平民可以接受教育的理论根据,于是孔子阐述人的先天素质都是相似的,后天的发展史受到环境习染的结果。他打破了奴隶主归主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此思想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观由重神事转为重人事,并且关注人性。它注意到了环境教育的差别性是客观的,看到了人性与环境教育的内在联系。 2.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讲教育“不分族类”,“不分疆域”。而孔子弟子三千,必然会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大盗也能与士同学于他,而孔子均教授之。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家,将教育对象有贵族扩大到了庶民。后来诸子百家峰起之时私学教育蔚然成风。齐国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也是得益于“有教无类”思想的启发。唐发宋盛的中国疏远,也可以说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对后世平民教育、大众教育的影响。没有“教无类”前提,汉代的举孝廉、隋唐的开科举,也不会轻易出台。 3.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

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 3、注重内省与内求 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 5、重世俗而轻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 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2010.09论经纬 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在各方面、各层次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桥梁的语文课程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主科之一,从国家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应该说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责骂声也是最大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多说、多写、多看、多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而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却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当作是“读闲书”、“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这样就算是再有兴趣、再有文学天赋的学生也会被这种“高压政策”磨得兴趣全无。那么,就剩下语文课本上那薄薄的几篇课文了,这几篇课文还往往被老师嚼成了渣,再“喂”给学生,还有什么营养可言?至于中、高考则更是问题多多、弊端种种:从西方引进的、广泛流行的客观题或者变相的客观题(主观题客观化)充斥于语文试卷,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独特性在苍白的语文试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作文,这一最能反映语文能力高低的考察方式却只占整个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老师们在讲评作文时似乎更热衷于对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的研究,殊不知,这种枯燥无味的“技巧”和“规律”恰恰是摧毁兴趣的最有效武器,而广泛的阅读和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真正法宝。正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纷纷出谋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诸如“快乐语文教学法”、“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绿色教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但是却收效甚微,有的只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有的在现行体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一方面是大声疾呼要解决问题,一方面又是成效甚微,那么,在这种矛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当今的教育改革更多地热衷于瞄向西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为冷静、更为理性的思考呢?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汲取和继承一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来观照现在的语文教学以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渠道,使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中国的汉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它起源很早,从现在可考证的殷商甲骨文的习刻(学习刻契)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古代的儒学大师到现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经过几千年的延续,中华民族用独特的语言和文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虽然说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已经延绵几千年,但“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政府迫于压力,废除了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借鉴西方经验开办新学堂,在新式学堂中实行分科教育,语文便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语文”(当时主要称“国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独立的学科地位。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发展的,是真正的“大语文”。古代的语文教育包括了几乎所有用文字表述的东西,除了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方面的小综合以外,还有文、史、哲的大综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认为:古代语文教育“其主体内容是文学和伦理学、道德学,是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的汇总,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而不是它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先秦的教育主要是“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由此可以看出,按着我们今天分科教育标准划分的属于音乐、思想政治、数学等学科的教育内容也被包含在古代的语  ◎陈 霄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odern chinese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他还以:“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页 1 第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用忠实于事实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家齐而后国治”,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doc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 中国从古代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上看,自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有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概念,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文明之前,中国人已经十分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人类自己安乐和平;深知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与国家民族之前途密切相关;而小学教育是扎根,教育应从儿童着手,所谓童蒙养正。 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朝。孔老夫子有教无类教不倦,学不厌的伟大精神光耀千秋。那么,我们首先要问教育是什么?在中国孔孟传统教育理念中,教育就是生命、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与宇宙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超越时空,从《礼记》上领略中国古代的教育场面和读书之乐:童子七岁的时候,离开父母跟著老师,只有节日,才能回家看看父母。跟著老师学什么呢?学洒扫应对。换一句话说,他所学的是生活教育。他在学校里面能够侍奉老师、侍奉学长,回家去自然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弟姊妹,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除此之外,就是背诵重要的经典。老师选出来教他读,督促他背诵,一遍一遍去背,一天要背几十遍、上百遍。诸位想想

这目的何在?是不让学生胡思乱想。小孩不给他事情做,他会胡思乱想,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智慧。整个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都不讲解义理,就是叫他背诵,背得滚瓜烂熟,他心里没有妄想,只记诵许多圣哲的智慧结晶。十三岁入太学,太学授课就是讲解研讨。太学里的老师教学,不一定是在讲堂里面,摆著书本坐在讲台上。那时候学生少,一个老师大概只带十几、二十个人,这样小班,老师也都是专家,对于学问,他一生专攻某一经论,他专讲授这个科目,老师往往带着学生游山玩水,领略大好山川,旅行授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归来,他的课程也讲授完毕。为什么呢?课程典籍老师背得很熟,学生也背得很熟,讲课不需要带课本,讲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每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空格;不管哪个地方刻书,都是这个规矩。所以上课不带书,老师带着学生去玩,带着酒、带着菜,学生替老师拉车,服侍老师,教学是那么自在快乐。所有要修学的课程都在小学完成背诵,以后就不要再用书本了。现在诸如国学大师南怀谨,他到七十多岁写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这都是他小时候背的。 而现在读书的情形却太苦了!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高中,课业较为沉重。而所学的也仅仅是技艺和谋生之道。而在孔孟的教育中,德行第一,学问第二、技艺和谋生之道是最末的。我们今天把教学的重点丧失掉了,所教的仅是技术,是皮毛,不是根本。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丧失掉了,哀哉可悲!民国以来,学校废弃了中国两千多年所行的制度,一味采取西方的教学法。一味强调培养创造力、创新思维。试问一个小学生,乃至一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周易》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其辩证思想十分重视蒙古族教育未成年人的优良传统,其蒙古族教育思想极其丰富。继承这一宝贵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教育,尤其是道德修养教育大有裨益。《周易》中的蒙卦反映了古代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思想。 易经]蒙古占卜: 孟:恒强盗我求孟桐,孟桐求我咬之初,屡渎,渎,不告李珍 蒙卦(愚昧无知):富贵之德(大智慧谋愚)这不是我向富有品味的孩子们寻求建议,而是他们向我寻求建议。当你第一次占卜时,你可以从神那里得到一个通知。重复的占卜亵渎了神,你无法从神那里得到指示。(因此,向他人寻求建议也是如此。真诚)启蒙是培养人的道德操守,是一项神圣的成就。为什么在 天地初开的蒙昧时代有那么多人失败?因为这个国家的素质不够高,思想不够开放,思想不够开放。要改变一个人,只有通过改变他的知识结构,他才能启发他的思想。让他的山一样的头流出春天一样的智慧。这是孟瓜的占卜符号山脚下有水,水代表智慧和敏感。水没有自己的形状。水跟随事物的形状,并把附着的形状当作自己的形状。

水流入河流和河流带,流入深坑和湖泊,上升成云,落到地面变成雨。杯子、罐子和碗仍然是满的。例如,人类,不管他们的美丽或丑陋,可能有智慧。某处有美丽的风景。 必须依靠山川。世界上有崇高理想的人必须聪明。如何激发无知?有很多方法。办学是一种学校,私立学校也是一种学校吗?社会教育,如办报、出版书籍、听音乐和看电视,是一种教育,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有不同的方法,目的是提高人。古人非常重视生命的最初和谨慎的开始,主张在隐藏婴幼儿的智慧时发挥积极的影响,发展他们的智慧,促进儿童成为更好的成年人。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产前教育?原创?古人认为胎教是什么?小心开始?教育,是吗?教学的起源?因此,非常重视根据刘翔的烈士传记,早在3000年前,周王室就非常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的《新书》、戴德的《大代李记》、王充的《论衡》等著作以及许多家训,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它不仅包括优生学的概念,而且还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著名的家庭言传“徐云之义某”就提出要进行胎教吗?吴仪?有什么要求?听古诗词,听古琴,说好话,读忠孝仁义的图画,从容而有纪律地工作,彬彬有礼地行动,生儿育女,形容优雅,性情温和,都是恰当的。?二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早期教育许多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和学者都强调教育应该尽早进行。在余之前?孔子说?少是自然,习惯是自然?;《颜家训》提出来了吗?当涉及到儿童,了解一个人的肤色和情绪,应该增加指导?为什么?生活是年轻而有灵性的。当你长大了,你应该思考和放松。你必须早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只是?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孔子。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学者在排列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名人时,把孔子排在第五位,仅次于耶稣和释加牟尼等人。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的影响力恐怕要排在第一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孔子学说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两千余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政治、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之中。有的外国学者甚至把儒家思想看作是中国的宗教思想。实际上,儒家学派只是中国古代许多学派中的一支,它是一种哲学思想,并非宗教,只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奉为正统思想,长期占有独尊的地位。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亚洲的一些国家。时至今日,因为华侨华人遍及全球,可以说孔子思想的影响已不仅限于中国和亚洲了。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热爱,一方面也表现出弟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尊师爱生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孔子的经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地区、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入学。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所组成的,据近人考证,孔子学生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孟懿子等少数几人。孔子私学教育的对象从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兴起,顺应了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孔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人才。“学而优则仕”包涵着这样的意思,即不学,或者虽学而不优,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用它来补充世袭制,这一点对于奴隶制传统是有所突破的,对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 第一临床医学院石苇张丽何潇潇臧博 摘要: 社会中各种人文因素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思想、设计的形成。本文从"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家思想对整体建筑风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等区域性社会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进行阐述,并且也对各地区建筑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地方性人文特色进行一定介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道家;社会因素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家思想。并且讲究"风水","气"和"意境",也就是讲究居住场所与自然相适应,相融合,让居住者能够有最好的居住环境。国外近年来对于中国的风水也开始逐渐接受,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对于我国古代建筑,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精神》一书中有: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之说。当今世界的现代建筑对于这种思想也逐渐从接受到吸收,一些有着超前概念设计的建筑已经开始体现这一现象,美国的流水别墅--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宗旨就是将自然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这一点,也是我们超前的想法。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将一个地方的居民的抽象思维模式的实体化,是对自身理想环境的一种追求。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等等情感,只有在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会构成一个真正的理想环境。而且,除了"天人合一"这一建筑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也会在建筑上留下其独特的痕迹,这在下面将分别从北京民居,安徽徽州民居,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和岭南客家族民居分别讨论这方方面面将会给建筑带来的影响。同时,建筑也是文化背景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因素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思想形成,这点将在下文中阐述。 北京建筑 --皇城根儿下的骄傲 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当代学者赵园曾经指出:"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其说赖有天造地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如说更是社会演变的直接产物。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大于其他因素。"在四合院的形成过程当中,这一影响尤其显得重要。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传统四合院建筑的中庭称为天井,位于建筑中心。井,堪称为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