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or填空

1、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因此,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记忆是人的经验积累和心理的发展的重要前提。

3、情商(情绪智力)

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4、动机

是指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

5、(心理)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6、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表象

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它是曾经感知的事物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简称表象。记忆表象有三个基本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和课操作性。

8、发散思维

又称为求异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创新。

9、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10、气质

气质是个体与生来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1、感觉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2、心境

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13、能力

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4、同化

同化是将环境刺激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量上的变化。

15、顺应

当个体的原有图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刺激时,必须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

16、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伴随状态。

17、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遗忘就是记忆信息提取不出来或者提取错误。

18、集中思维

又称为求同思维,是指运用已有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19、情绪

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三种成分构成:第一,主观体验。第二,生理唤醒。第三,外部反应。

20、性格

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22、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与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紧密联系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

23、问题

问题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难以直接解决或应对的事物或情境(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问题的答案,即问题的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即找到答案必须经历的思维活动)

24、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普遍特征,任何学习都存在迁移现象。学习迁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系统。

二、简答题or论述(1-8题:简答题,9-14题:论述题(概念+要点+举例))

1、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

(一)树立记忆的信心

(二)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三)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四)使记忆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五)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2、叙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②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

③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④思维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3、简述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第二,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4、简述阿特金森提出的期望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他认为,成就动机分为两种: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所占的强度,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影响动机强度三个因素的关系可表现为下面的公式:动机强度=f(动机×期待×诱因) 追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50%可能的任务;回避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

5、简述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P40)

1、自尊心强烈而敏感

高中生已进入心理自我时期,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是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

2、情感的社会性加强

初中生知识面拓宽,辩证思维的发展,情绪经验的积累使社会性情感更加日益丰富。对世界观的问题开始重视。

3、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丰富和深化

初中生在认识过程中理智感明显发展起来。高中阶段是美感发展的主要时期。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等复杂的道德情感都得到很快的发展。

6、简述情绪智力(情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

2: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

3:理解和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

4: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管理的能力

7、简述情绪的外观表现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由面部肌肉、腺体和面色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面部表情基本上反映在嘴唇、眉毛以及眼睛光泽的变化上。

2;体态表情:体态表情是指身体的姿态和动作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体态表情是借全身姿态和四肢活动表达情绪。手势是一种重要的体态表情,它协同或补充表达言语内容的情绪信息。

3;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指由语言的音调、音色、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情绪在语言的音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表现称为言语表情。

8、简述自我激励的训练方法(与第13题的答案是一样的)

1;积小胜为大胜

2;锻炼学生做怕做的事情

3;给失败找出恰当的原因

4;改变成功的观念

(9—14题为论述题)

9、什么是观察力,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指人对事物的典型特征和重要细节进行准确、迅速和全面反映的能力。它是一种发展水平较高的知觉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培养: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

3;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

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5;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勤于思考

6;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10、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48)

1;问题情境:求正方形面积图

2;知觉特点:九点连线问题

3;知识经验:

4;定式:Luchins(1942)的水罐问题

5;功能固着:摆荡结绳

6;原型启发:如:人类受到了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

7;动机,情绪与个性因素:

11、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更多的与问题情境相联系,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2;加强语言表达训练:个体思维的发展和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交给学生思考什么,还要交给学生怎样思考。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鼓励学生自我监控思维过程

12、结合实例说明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P221)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5;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6;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7;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13、请谈谈采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自我激励.(P85)

自我激励就是对自己进行自我肯定、自我鼓励,使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调控作用。善于自我激励的人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热情与毅力,能经受住诱惑,抵制冲动,延缓满足,并能保持稳定的乐观态度。

自我激励的训练,可参考如下方法:1积小胜为大胜;2锻炼学生做怕做的事情;3给失败找出恰当的原因;4改变成功的观念。+举例

14、请谈谈影响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110)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

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强化、榜样

三、理解+填空

1、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是儿童主体的图式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这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2、记忆的种类(类型)

1;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的理解性,可将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

3;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4;根据记忆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

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思维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

4、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快速性。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

中学生:过渡性,动荡性,社会性封闭性和文饰性

5、衡量情绪的四个维度(情绪包括哪四个方面)

快感度,紧张度,强度,激动水平

6、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哪两种

现有的(或称今天的)发展水平

潜在的(或称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

7、动机的功能

(1)引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

8、表象的三个基本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9、情绪的三种功能

信号功能、感染功能、动机功能

10、注意的品质有哪几个方面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1、知觉的四个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2、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13、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者以动态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个健康的个体中三者会保持平衡,如果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继而产生失衡的现象,个体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1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的一门科学。

(15)、情绪在快感度、紧张度、强度和激动水平上,情绪都表现为互相对立的两极。(1)快感度,肯定的、愉快和否定的、不愉快。

(2)紧张度,轻松和紧张。

(3)强度,由弱到强的变化。

(4)激动,激动和平静。

情绪在两极性多维度上不同程度的结合构成了人类复杂而多变的情绪。

(16)、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与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

(1)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具有生理性,情感则具有社会性。

(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得到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四、案例分析题

1、气质的案例:看戏,却进不去,三个人有不同的表现。(因才分析也用气质类型分析)

2、注意(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例:布置教室: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期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摆上了花草、植物、游鱼,教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答: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游鱼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教具:放在不显眼的地方,用是再拿出来。

分散注意力:让学生先看看教室,看过就没有新鲜感了。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转换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

优化教学环境、

注重教师仪表行为、

规范学生行为

?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

1教师语言技巧、2合理安排板书、

3科学安排教学内容、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第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有利于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如果只依靠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疲劳而出现注意涣散,甚至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如果只依靠学生的无意注意,单凭刺激的外部特点或新异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就会把教学导向为趣味而趣味的误区,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投入注意而不疲劳,教师就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转划规律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使学生的注意张弛有度

?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桃花 一、饿猫开迷箱——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 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食物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迷箱实验——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实验过程: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的规律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四、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学实验

身份能否让你变得邪恶?——斯坦福监狱试验(1971) 1971年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广告在众多志愿者中选拔了身体和心里都很健康的24命男性受试者他们被随机分为12名狱警和12名囚犯他们被严格要求按照其角色进行扮演如同真的监狱生活一样为此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个模拟监狱Zimbardo自己也参与到实验中去任命自己为监狱总监 一开始一切正常可是到了第二天囚犯们对于狱警的行为作出了反抗Zimbardo要求狱警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狱警们照做了随之而来的是囚犯和狱警行为的不断升级囚犯们用床铺在牢房里设立障碍并讥笑狱警狱警的行为则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限制他们使用浴室厕所让他们在牢房里便溺脱光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他们光着身子睡在地板上让他们空着手清洗马桶以及关禁闭最后场面几乎失控原本是随机抽取的狱警和囚犯发生了尖锐的对立试验对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影响Zimbardo还认为这次试验也改变了他自己使他变得更注重监狱的安全而不是受试者的权益 试验预计要进行14天但在其他人的干预下只持续6天就结束了少数狱警还对试验过早结束表示惋惜 这个实验引起了多方面的批评但是也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由此衍生了Mario Giodano的小说《Das Experiment》2001年拍成了德国电影《Das Experiment》2009年还有一部美国电影《The Standford Prison Experiment》有一个乐队就叫做“Standford Prison Experiment” 此外还有很多相关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 斯坦福监狱试验要讨论的问题是身份地位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善恶观?换句话说正常人平时极力抵触的邪恶行为是否就隐藏在每个人的体内只要改变他所处的位置而不用强制灌输就可以让他变成一个邪恶的人?要注意受试者是完全随机抽取的却只用了6天时间就把他们变成行为完全不同立场尖锐对立的两类人人的立场真的这么轻易就可以被改变吗? 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还有争议造成实验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真正的人性还不会像试验里那么糟试验所揭示的现象确实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印证无论邪恶是社会交给我们的(比如在实验里受试者可能认为狱警应该就是残酷的)还是发自人性的本身我们都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你愿意变成集体的一份子吗?——“浪潮”(1967) 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历史课教师Ron Jones给学生们讲第三帝国部分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Ron Jones决定大胆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

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再研究

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再研究 摘要: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优化,还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再研究,这样才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与漏洞,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保证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深入性。本文对当前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还对形成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问题;改革 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再研究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人员的重点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还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水平。在传统的心理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时,要保证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反映出现代教学的机制,要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保

证教学的质量。 1 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这门学科中一项重要的课程,其包括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两部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培养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意义。在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实验操作并不重视,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一味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有加强实验操作的教学,才能保证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心理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心理学教学中,都存在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不够灵活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不够客观的问题。在教学时,有的教师没有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是以演示性实验为主,是对心理学理论的验证,学生对实验设计不够了解,在课堂上比较被动,教学的效果比较差。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验教学的模式也不够灵活,这极大的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很多学生对难懂的理论知识没有理解,而且对心理学实验教学产生了惧怕的心理。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很多学校只看重考试的成绩,没有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学校没有将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作为考察的指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

普通心理学实验在心理教学中的作用-最新教育资料

普通心理学实验在心理教学中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实验作为心理理论的基础, 会在大量实验的基础 上总结心理规律,从而检验心理教学理论的准确性。因此, 理教学中, 教师需重视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作用。 、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用心理学实验展示, 学生可获得理论过程与结果, 吸引学生对实 验与理论的关注, 使学生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的 许多实验装置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如:由侧抑制导致的马赫 带效应、深度知觉的实体镜、做注意分配的双手协调器、人工概 念形成的叶克斯选择器等。 表 1 演示马赫带现象的纸盘以马赫带效应为例,马赫带效 应:是在一电动混色轮上,用一个圆盘、内是一正六角形制成, 正六角形内是白色的,外围是黑色的,混色轮高速旋转形成的。 如图所示:在旋转状态下,黑白相间的A 点会形成非常暗的一条 带,B 点会形成非常亮的一条带,这两条带子既是所谓的“马赫 带”,由侧抑制导致。课上老师如何讲解关于马赫带的问题,学 生都难以理解, 到实验室一做这个实验, 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马赫 带效应的现象。由此,学生掌握了马赫带效应的理论,并连带对 其他心理学理论有更深的体会, 心理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学生的 在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教学尤其要抓住这个要点。 恰当的 普通心理学实验可以高度激发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 而且,利

心理学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提供适当感性知识满足学生好奇心 在心理教学中, 许多知识点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 切的关联, 但因学生本身并未深刻了解心理学知识, 对复杂的情 况也无法用心理学解释。 此时, 若心理学老师能够适当结合心理 学实验, 以实验为核心呈现现象本来面貌, 学生将会获得更加深 刻的感性知识,并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以短时记忆为例。 全班学生体验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因为短时 记忆记录的信息通常是 0.5-18 秒,远远低于 1 分钟。而人的短 时记忆广度平均值为 7±2个。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笔者给 出的是一组无意义的音节,一旦超过 7±2范围,学生的记忆就 会发生失误。 但如果给出的一组相互关联且有意义的音节, 则学 生的记忆广度明显增加。 这也符合短时记忆强调的意识性。 们在记忆材料时会将信息转化成视觉编码进行记忆的。实验后, 学生获得短时记忆的感性知识, 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大大提升了 心理教学效率。 三、全面提升学生实验与观察能力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普通心理学实验, 可将枯燥乏 味的心理学理论转化的生动、 直观且有趣的实践。 在心理学实验 中,学生注意力会更集中,对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会更认真倾听, 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之在普通心理学实验过程中, 老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学生会对实验顺序 有更深刻的记忆。由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大大提升。为更好地验 证这一点, 笔者曾在心理教学课堂实行了图形与句子类型、 句子 理解速度的关系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率先强调正确肯定句子( TA )与图形研 究,发现图形匹配速度最快达到了 1 秒左右;而后,再进行正确 否定句子TN )与图形研究;其次,错误肯定句子(FA )与图形 匹配速度研究;最后,错误否定句子(FN )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 实验步骤结束,得出结论: TN=FA+FN-TA 这一系列心理学实验 步骤严格,注意事项多,笔者一一解说,并在实验过程中偶尔提 出相关疑问让学在心理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给出一系列电话号码, 然后让 即人

第四讲 心理学探究变量

第四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严磊 一研究变量概述 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 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 二操作性定义 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2.操作性定义的方法 三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无关变量 难点:操作性定义的含义与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 “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研究变量概述 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 变量是指与研究有关的、而且是可以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如:两种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五年级学生——常量,教学方法、数学成绩——变量。 基本类型: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变量和因果变量。 如以研究对象为主体,可将变量分为主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动机)和客体变量(如团体气氛、他人行为和态度)。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变量(如身高、学习成绩)和间接测量变量(如动机、态度、价值观)。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加以操作,可分为操作性变量和非操作性变量。前者指研究者可以主动操作的变量(如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奖品数量),后者指在研究中已经存在或者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纵的变量(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依恋模式)。

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自变量:是在实验中主试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其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无关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举例: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 对变量命名:自变量:参与者性别。因变量:不舒服的程度。控制变量: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 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 研究指标是用来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 类别指标、定序指标、定距指标、定比指标。 研究指标定义举例 类别指标性质和类别男和女,及格和不及格 定序指标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无相等单位,无 绝对零点 优、良、及格、不及格 定距指标在数量上的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做乘除。80分,75分,70分。0分 定比指标反应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适合各种统计 分析,是数字特征堆高的指标。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限值 二操作性定义 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抽象定义操作定义 含义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共同本质的概括,其作用在于解释他们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 量或指标区别开来。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和说明。 定义的内容上用概念和同义语进行说明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 现象和方法来说明变量或概念。 定义的方法上逻辑的方法采用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和 度量的方法 定义的揭示变量或指标的内涵和本质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或操作过程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讲课讲稿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 验

精品资料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 作者:08工商管理郑明贵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音乐会或是其他的什么演出完毕后,前排的观众一个接一个的起立鼓掌,当这股浪潮向你而来时,你也站起来了吗?如果你对这次演出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站起来,不是吗?你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在场的人中有不少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对演出并不满意),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站起来了呢?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了,成为那样不从众的少数派便真的那么难吗? 那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对这些从众行为的研究吧-----三大从众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Sherif的规范形成 第一步:Sherif要求一个试验者A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用肉眼观察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长短,并说出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因为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但是根据大数原则,在实验重复进行多次后,说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答案,事实试验者也是如此。 第二步:在第二天中,试验者A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倆个试验者B和C(但是B和C是Sherif的工作人员),这次的实验的标准答案是1.5米,按昨天A的表现,他会在多次实验后得出接近1.5米的答案,而在Sherif 的安排下B和C的答案要求向2.5米靠近,结果在此后的实验中,A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做出1。5的接近答案,而是2.5米,这便是规范的形成结果。在这次sherif的实验中,得出了从众可能是来源与规范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社会性有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的行为,比如:西方人礼貌性的吻别,中国人过年一定回家,走路向右靠,都是潜在的规范形成,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从众,这样的规范来源与暗示的影响的结果(起码sherf是这么认为的),而让我提到暗示又不得不提起的是暗示的另一种影响即“自杀是会传染的”人的本性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自杀的本性。 Asch的群体压力 这次提到的asch实验,有区别与sherif的规范实验在于它针对的不再说模糊的现实情景,而是更具体的东西,这有利于我们把从众的原因了解的更直白和客观。 第一步:请来7个试验者他们的任务很简单,便是给他们一个木棒A,在另外的三个木棒B,C,D中,找到最接近A长度的一根,如图: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一、变量的概念 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 (一)自变量 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在数学中,y=f(x)。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 (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1、因变量的特点 (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2、因变量的分类 因变量的测量客观指标主要有: (1)反应速度 例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反应速度的差异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 (3)反应的正确性 例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十个心理学实验之九

十个心理学实验之九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之九:“我们是谁” 【作者】王玉荣 “我们是谁”,别担心,我不是在提出一个很玄的哲学命题。 我想说的是,变革推动者除了关注“一把手”、“反对的刺头”、“灰色的大多数”,别忘了你身边和你最近的一批人--他们是流程优化小组的成员。 遗憾的是,我多次看到一些企业形式上是成立了流程优化工作小组,但这个小组匆忙组成,组员每个人心里还打着“我是哪个部门派来。。。”这种垂直职能管理的烙印,没有很好地进入流程小组的工作状态。 做的好的企业也有,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次。我到某知名轮胎企业去做培训,接受培训的人员是负责他们企业ERP推广的人员,由于他们企业有多个营销和生产基地,因此这个队伍也庞大到百人。培训开始前,他们的cio做一个5分钟的开场宣讲,我本来以为就是要求大家重视这次培训之类的,结果打出她要讲的幻灯片第一页,就是这样一行大字:“我们是谁” 5分钟的宣讲里,她主要就是引导大家一起找到一个答案:“我们不是ERP软件的实施者,我们是新流程的推进者”。 这一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历经多年到今天还清晰如昨天。每当我看到一位变革推动人感叹工作难的时候,我都想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们整个小组是否真的凝聚起来、明晰了自己的定位:‘我们是谁’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是否互相扶持鼓励着走下去”作为一位变革推动人,如果身边最近的这个小组都没有团结起来,遑论去团结和影响其他人” 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下面介绍一个着名的“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