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盆栽花卉叶子变黄原因及防治

盆栽花卉叶子变黄原因及防治

盆栽花卉叶子变黄原因及防治
盆栽花卉叶子变黄原因及防治

盆栽花卉叶子变黄原因及防治

盆栽花卉由于遭到花盆容积的限制,根部不能自在向下和向周围伸展,因此根系发育遭到障碍,假如管理不善,浇水、施肥不当,就会比露地花卉容易呈现黄叶。现将其发病缘由及弥补措施分述如下:

(1)浇水过多,盆土长期过湿,形成土中缺氧,使局部须根腐朽,障碍正常呼吸和水分营养的吸收,惹起叶片变黄零落。受害后先是嫩叶变成淡黄色,继而老叶也慢慢发黄,应立刻控制浇水,暂停施肥,并经常松土,使土壤通气良好。

(2)干旱脱水。养花漏浇水或长期浇半腰水(即上湿下干),影响营养吸收,也易惹起叶色暗淡无光泽,叶片萎蔫下垂。先是下部老叶老化,并逐步由下向上枯黄零落。此时需少量浇水并喷水,使其逐步恢复后再转入正常浇水,

(3)持久脱肥。长期没有施氨肥或未换盆换土,土中氮素等营养元素缺乏,招致枝叶衰弱,叶薄而黄。需及时倒盆,换入新的疏松肥美的培育土逐步增施稀薄腐熟液肥或复合花肥。

(4)施肥过量。施肥过多就会呈现新叶肥厚,且多凹凸不平,老叶干尖焦黄零落,应立刻中止施肥,增加浇水量,使肥料从盆底排水孔流出,或立刻倒盆,用水冲洗土坨后再重新栽入盆内。

(5)酷热高温。夏季若将性喜凉快的花卉(如仙客来、倒挂金钟、四季海棠)放在高温处让强光直晒,极易惹起幼叶叶尖和叶缘枯焦,或叶黄零落。需及时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处。

(6)蔽荫过度。若将喜阳光的花卉长期放在蔽荫处或光线缺乏的中央,就会招致枝叶徒长,叶薄而黄,不开花或很少开花。需留意将花盆移至向阳处。

(7)水土偏碱。北方多数地域土壤及水中含盐碱较多,栽植喜酸性土花卉,如杜鹃、山茶、含笑、栀子花、兰花、白兰、桂花等,由于土中缺乏可被其吸收的可溶性铁等元素,叶片就会逐步变黄。栽植时要选用酸性土,生长期间经常浇矾肥水。

(8)密不通风。若施氮肥过多,枝叶长得进于繁茂,加上长期未修剪,致使内膛枝叶光线缺乏,容易惹起叶片发黄零落。应合理施肥并增强修剪,使之通风透光。

(9)空气枯燥。室内空气过火枯燥时,一些喜潮湿环境的花卉,如吊兰、兰花等常常会呈现叶尖枯槁或叶缘焦枯等现象。应留意采取喷水、套塑料薄膜罩等法增加空气湿度,

(10)温度不当。冬季室温过低,关于性喜高温花卉常易遭到寒害,因此招致叶片发黄,严重时枯黄而死。若室温过高,植株蒸腾作用过盛,根部水分营养供不应求,也会使叶片变黄。应请留意及时调整室温。

(11)土壤偏酸。南方红壤土偏酸,镁元素等易流失,栽种耐碱或喜微缄性土的花木,如夹竹桃、黄杨、迎春等,常易呈现老叶叶脉间失绿发黄现象。可施钙镁磷肥或喷洒硫酸镁溶液。

(12)病虫为害。遭到真菌等病菌损害惹起的叶斑病,易使叶片部分坏死,呈现黄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整叶枯黄零落,遭到花叶病毒侵染后叶片上呈现黄绿相嵌的斑驳;遭受介壳虫、红蜘蛛等为害,叶片也会变成部分黄枯,以至整叶萎黄零落。均应及时喷药防治。

(13)强性刺激。防治病虫害时运用农药浓渡过大,或者遭到大气中有毒气体污染,或者气温高时骤然浇灌冷水等,均易惹起叶尖或叶面部分发黄焦枯,以至全株枯死。因而应留意合理运用农药,设法扫除空气污染源。盛夏防止在中午前后用冷水浇花。

(14)换盆惹起的,换盆根本上会对花卉有一定的伤害,但是暂时的,过段时间就会好的。

最后还应提到的是,盆花黄叶有时是一种缘由惹起的,但常常是由于多种要素形成的,应作出正确诊断,方能有的放矢。

盆土缺氮,叶片小,叶色淡黄,下部叶先黄,逐渐整株失去绿色,下部更黄淡

盆土缺磷,叶片卷曲,叶色暗绿,下部叶的叶脉间黄化

盆土缺钾,下部叶边缘褐色易倒伏

盆土缺镁,由下至上叶片边缘和中部失绿变白

盆土缺铁,出现焦褐斑干枯,

一般叶子发黄,多数情况是因为水肥不当引起的

水黄,就是水浇得太多导致土壤积水久湿,透气性差甚至部分须根腐烂。表现出嫩叶暗黄无光泽,新梢萎缩

肥黄,就是肥多,表现为老叶枝尖变黄脱落,新叶虽肥厚有光泽但一般凹凸不舒展。如果是贵重花卉可撒上一层小白菜或萝卜种子,出苗几天后再拔掉,以消耗养分

旱黄,由于长期没浇透水或脱水,新叶虽叶色正常,但下部叶片渐向上干黄脱落老化

碱黄,尤其一些南方花卉喜酸性土壤,而北方水质偏碱则出现叶子渐退色变黄甚至脱落。最简单的办法是浇经过发酵的洗米水或雨水。

花卉营养缺乏的判断和防治

缺氮植株瘦弱,枝条细长发硬,叶小花小。叶色从老叶到新叶由浓绿而渐变淡,继而出现红紫色,直到萎黄脱落,严重时全株失去绿色。

防治方法增施腐熟的人粪尿、饼肥、厩肥或硫酸铵、尿素、硝酸铵等肥料。

缺磷叶片由深绿色转为紫铜色,叶脉(尤其是叶柄)呈黄中带紫色。花芽形成困难,开花小而少且色淡,导致果实发育不良,甚至提早枯萎凋落。

防治方法增施骨粉、鱼粕,家禽肥或过磷酸钙、磷酸铵、磷酸钾(为磷、钾复合肥),一般用0.10%左右的水溶液作根外追肥。

缺钾植株矮小,茎杆柔软易倒伏。叶片常皱缩,老叶由叶尖沿着叶边出现黑褐色斑色,叶周围变黄,而中部及叶脉搏仍呈绿色。

防治方法增施草木灰、1%~2%氯化钾水溶液(球根和块根花卉忌用),0.30%~0.50%的硝酸钾水溶液作根外追肥,用磷酸钾等无机肥料也可。

缺钙嫩叶绿且皱缩,叶缘上卷并有白色条纹,花朵受阻,新叶难以展开或呈病状扭曲。

防治方法在播种或上盆前半月,在土中施适量的氯化钙,能起到增钙和消毒的功效(喜酸性花卉忌用),也可用硝酸钙作追肥。

缺镁植株生长不旺盛。老叶由下至上从叶缘至中央渐失绿变白,叶脉上出现各色斑点,最后全叶变黄。

防治方法用0.20%~0.40%的硫酸镁水溶液连续喷3—4次,每次间隔7~10天。严重缺镁的土壤每亩用5~10千克硫酸镁,于秋季或冬季混入基肥中施入土壤。

缺硫嫩叶从叶脉开始黄化,最后直至全叶发黄,根系发育不正常。

缺铁从嫩叶至老叶黄化。

缺硫、缺铁防治方法可用0.30%硫酸亚铁水溶液喷施,连续3次,每次间隔1周,喷时雾点需细而匀。同时可用0.20%的尿素铁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

(整理)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概念:化学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原理:化学致癌作用机制分为3个阶段:1.引发阶段:启动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 DNA作用,导致体引发阶段。2.促长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3.进展阶段:进展阶段是从促长阶段产生的细胞群(癌前病变、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进展阶段。 例子:黄曲霉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作用,对于人类和动物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受黄曲霉素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各种坚果,特别在花生、大豆、杏仁和核桃等植物产品中。黄曲霉素1993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目前已经确定黄曲霉素结构有18种,其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主要分子形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主要是产品收获后在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原料携带就会致使加工后的食品含有黄曲霉,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或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动物摄入后造成同样的危害,再链接到人类。 致癌的化学物质可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某些物质兼具二者的作用。黄曲霉素中AFB,、AFG,和AF、M,属于促进剂范畴,其致癌的机制主要是基因水平的作用。AFB 可通过与DNA的共价结合抑制DNA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并导致癌基因的激活。黄曲霉素相关肝癌中抑癌基因P的高频突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外显子7中密码子249由AGG转化为AGT,突变率约为20%之50%。黄曲霉素主要以形成加合物的方式造成DNA损伤,并进一步导致肝癌的发生。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含量越低越好,才能保证不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因为出口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一是时间长,仅海运途中有时就需一个月;二是在密闭的集装箱内温度较高,很适宜黄曲霉素的滋生和繁衍。其二在挑选过程中一定要剔除霉变粒、严重的损伤粒和虫蚀粒,避免出口前和货物到达目的地后黄曲霉检测超标。平凉检验检疫局曾经多次经抽样检测黄曲霉毒素超标,通知企业重新加工挑选剔除上述三种仁粒后,经再次抽样检测黄曲霉含量就会降到限量以内。可见三种仁粒是霉源,水分和温度是条件。其它的农产品也有类似共同点,因此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只要在挑选中注意这两个问题,就会解决黄曲霉毒素超标问题。 参考文献:<<黄曲霉素资料选编>>,贵州省卫生防疫站编辑,1978.01 黄曲霉素,时代周报,催悙,2012年第4期 解读黄曲霉素,家庭医药,刘梦琥,2012年第2期 2011222437 2011级麻醉3班吴丹

黄曲霉毒素不可不知的秘密

黄曲霉毒素不可不知的秘密 在外聚餐时,餐桌上常会有赠送的餐前小吃——花生米,不过,如果你在金灿灿的花生米中无意夹到一颗变黑的,这时可千万不要往嘴里送,因为它们有可能已经被黄曲霉毒素污染而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那什么是黄曲霉毒素呢? 1、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经过聚酮途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组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总称。迄今为止,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至少包含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P1、Q1、H1、GM、B2a、G2a及毒醇等20种左右结构相似化合物。 通常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及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可能会发现黄曲霉毒素。 2、黄曲霉毒素在食物中的限量标准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规定,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为:玉米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中不得超过20μg/kg;稻谷、糙米、大米和其他植物油脂中不得超过10μg/kg;小麦、大麦、其他谷物、发酵豆制品和其他熟制坚果及籽类中不得超过5μg/kg;部分调味品(如酱油、醋、酿造酱)中不得超过5μg/kg;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超过0.5μg/kg。乳及乳制品和特殊膳食用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不得超过0.5μg/kg。 3、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1)薄层色谱法(TLC法) TLC法是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是我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标准方法之一(GB/T5009.23-2006)。适用于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2)免疫分析法 免疫化学分析法是以抗原抗体的免疫化学反应为基础进行抗原抗体含量测定的方法。用于黄曲霉毒素测定的免疫分析法主要有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和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层析技术的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是目前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推荐的方法之一(GB/T18979-2003),适用于玉米、花生及其制品(花生酱、花生仁、花生米)、大米、小麦、植物油脂、酱油、食醋等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LISA法是应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来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免疫分析方法,其相对应的标准是GB/T5009.22-2003(第二法),适用于粮食、花生及其制品、薯类、豆类、发酵食品及酒类等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4、黄曲霉毒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挑选霉粒法 因黄曲霉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皱皮、变色和虫蛀等的粮粒中,这些带毒颗粒比健康颗粒轻,外表也较易辨认,可用机械或人工掏除。 (2)植物油加碱去毒法

怎样防治花生黄曲霉菌病

怎样防治花生黄曲霉菌病 花生是最容易受黄曲霉菌感染的农作物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黄曲霉毒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毒性最强的致癌物质,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l、黄曲霉毒素B:、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Z 4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毒性最强,产毒量也最大。其侵染所造成的黄曲霉毒素污染不仅影响花生的品质和外贸出口,而且直接危害入们的健康。黄曲霉菌的感染首先在田间发生,特别是在花生生长后期。收获后不能及时晾晒,以及贮藏不当可以加重黄曲霉菌的感染和毒素污染。 我国规定在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3,的允许含量为十亿分之二十。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包括美国的初步标准中规定,黄曲霉毒素超过30微克/千克时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饲料。 侵染途径和感染条件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土壤中的黄曲霉菌可直接从伤口处侵染花生果针、荚果和籽仁,并在籽仁上迅速繁殖和产毒。影响黄曲霉菌田间感染的因素有下面几种。①地下害虫如蟒蟾、金针虫等为害花生荚果不仅直接把黄曲霉菌带进受害的荚果,而且破损部位也为黄曲霉菌侵染增加了机会。②花生田间管理和收获时受损伤的荚果以及由于土壤温度和湿度波动引起的种皮自然破裂,使黄曲霉菌更易侵入。③锈病、叶斑病、茎腐病等真菌病害引起早衰,甚至枯死的花生植株荚果,受黄曲霉菌感染率也较高。④花生生育后期遭遇干旱是影响黄曲霉菌侵染花生的重要因素。

⑤对不同类型土壤样品黄曲霉菌菌量进行测定,以水旱轮作地土壤含菌量最高,其次为水田,旱地最少。⑥适时收获的花生受黄曲霉菌感染的较少,而延迟收获的花生黄曲霉菌感染率较高。延迟收获花生的过熟荚果,特别是含水量高于30%的种子显著增加了黄曲霉菌侵染的机会。⑦种皮在抗黄曲霉菌侵染中起关键作用,具有完整种皮的花生种子才能表现出抗侵染特性。⑧花生品种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生毒素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大田中的防治在花生生育后期,花生荚果发育期间保障水分供给,避免收获前干旱造成黄曲霉菌感染率大幅度增加;尽量避免结荚期和荚果充实期中耕,以免损伤荚果;把病虫害对荚果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收获后及时晒干荚果,把花生种子含水量控制在5%以下;由于花生品种对黄曲霉菌侵染的抗性存在差异,各地应通过调查选用对黄曲霉菌侵染具有抗性的品种,以减少黄曲霉菌的感染。 食品及词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黄曲霉毒素的去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2种。 (1)物理法 ①筛选用筛选、风选、入工手选、电子色选等将霉坏、破损、皱皮、变色的花生仁选去,即可使黄曲霉毒素B,的含量降低到5ppb 以下。 ②加热把花生油采用升温法去毒。将黄曲霉毒素3,含量在200ppb以下的花生油,加温到220℃-250℃保持3 -5分钟,其毒素可下降到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3023776.html, 2004-9-24 中国畜牧网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对动物和人的危害、在畜产品中的残留以及预防和去毒措施。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措施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写AF)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在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粮食和饲料,凡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率很高,给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损失,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2.1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大,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中,AFB1毒性最强,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体况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 猪 猪对霉菌毒素敏感,特别是哺乳或哺乳仔猪。一般来讲,当水平相对较低时,霉菌毒素降低饲料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20-200ppb的黄曲霉毒素B1可引起饲料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但可通过提高特殊日粮养分如赖氨酸或蛋氨酸水平来抵消;严重黄曲霉毒素中毒(1000-5000ppb),可发生急性影响,包括对呼吸的影响。据报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为2.0mg/kg时,可使猪体重由对照组的33.7kg减少到29.7kg。黄曲霉毒素通过胎盘屏障转移到胎儿,引起胎儿畸形,导致产仔数减少、产弱仔、死胎和木乃伊。急性中毒的个别母畜会发生流产。公猪黄曲霉毒素中毒则表现性欲下降。 家禽

浅谈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

浅谈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 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 2.1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2.2提高加工精度稻谷污染黄曲霉菌后,米中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层,如果在稻谷加工时,将糙米碾得精一点,尽量除去米糠层,可降低大米中毒素的含量。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有54~72%集中在皮层和胚中,如在加工时提取胚,可除去大部分毒素。用含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制成玉米淀粉,毒素的含量仅为原有含量的1%。 2.3 水洗去毒将污染上黄曲霉菌的大米用清水反复搓洗五六次,一直洗到水清时再煮饭,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2.4加热去毒蒸煮、爆炒或油炸可减少一部分黄曲霉毒素。轻度污染的花生米,爆炒可使黄曲霉毒素B1、C1含量分别减少65%和62%;若用油炸,可使黄曲霉毒素Bl、Cl 含量分别减少69%和67%。大米煮成米饭,一般能破坏20%的黄曲霉毒素。用高压锅煮米饭,去毒效果比普通锅煮饭好。 2.5植物油中的去毒在含黄曲霉毒素的植物油中,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用含黄曲霉毒较低的植物油烹调食物时,先将油倒入锅内烧至冒微烟(约120℃时),可除去油中90%以上的毒素。如果菜肴中加葱、姜、蒜等辛香料,对除去黄曲霉毒素效果更为理想。 2.6山苍子去毒用中药山苍子或山苍子胶丸均可,每百公斤粮食用十四五粒胶丸。用法是先把胶丸剖开,放在小瓶中,用透气纱布扎住瓶口,然后连瓶埋人米缸中,盖上缸盖,让芳香油自然挥发,熏蒸粮食,即可消除黄曲霉毒素。将山苍子野果或干果直接埋人粮食中,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黄曲霉毒素的分类与预防

黄曲霉毒素及其分类与预防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分为黄曲霉毒素B1与黄曲霉毒素G1两大类,但其结构相似,均为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有B1、B2、G1、G2、M1、M2、P1、Q1、毒醇、GM等等。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在所有衍生物中也是最强的。 黄曲霉毒素耐热,一般在烹调加工的温度下破坏很少,在280℃时,发生裂解,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有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等。除主要污染粮油等食品外,干果类如核桃、杏仁、榛子也可被污染。动物性食品,奶及奶制品、肝、干咸鱼也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工业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酱油一般无污染,但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曾有报道检出黄曲霉毒素。 在国内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南方高温、高湿地区一些粮油及其制品,而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除个别品种外,一般不会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对人、畜具有强烈的毒性,除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外,还有致癌性、致突变型及致畸性。在国内黄曲霉毒素引起的动物急性中毒报道很多,如广西地区流行一种猪的“黄膘病”,该病发病季节为7~10月,幼猪易感,病死率为48.83%。由于病死的猪皮下脂肪呈黄色,故名黄膘病。病理检查中发现中毒动物肝小叶中心坏死。检测病区饲料发现,黄曲霉毒素B1,含量在500ppb以上者,占74.05%,显然表明中毒是由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所致。人类因食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食品而发生急性中毒,在国内外均有报道,1974年印度西部有200多个村曾爆发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1986年台湾因食用霉变大米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临床症状以黄疸为主,还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后期出现脱水,下肢浮肿甚至死亡。粮食中霉菌生长繁殖主要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尤其水分更为重要,因此最切实可行的防霉方法,第一是控制粮食作物在收获后的水分含量,将水分降低到14%左右,温度降到10℃以下,就可以防止霉菌的生长与产毒。第二是降低温度和湿度的同时增加空气中CO2与氮的含量,减少氧含量可以控制产毒。第三是保持粮食外壳完整,防止霉菌侵染。防止霉变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温度、湿度和氧气。如确能有效控制三者之一即可达到防霉。尤其水分含量,各种粮粒的安全水分不尽相同,一般粮粒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在8%以下,霉菌既不易繁殖,故称为安全水分。对污染上霉菌毒素的食粒要采用去毒方法,因黄曲霉毒素耐热性强,一般烹调、加工法均不能彻底破坏,所以在食用前用自来水将米反复淘洗是最好的去毒方法,去毒率可达78%。污染的油菜可用碱炼、紫外线照射或白陶土吸附等方法去毒。

花生黄曲霉毒素的预防

第五章花生黄曲霉毒素的预防 第一节花生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花生是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作物,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侵染花生后产生的一种有荧光反应的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危害极大,是公认的强致癌物质。我国中部和南方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一直较为严重,随着花生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正日益严重(包括北方地区),例如1999年我国出口到欧洲的花生因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超标而大量被退货,据2000年《国际花生通讯》报道我国出口到中东的花生产品黄曲霉毒素含量居各国花生之首,这对于扩大我国花生出口和提高价格极为不利。然而,我国花生消费量的95%在国内,黄曲霉毒素浸染程度普遍高于出口花生,但国内消费花生的卫生安全性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必然对于国内消费者的健康、花生产业和畜牧业的长远发展都将产生严重影响。 第二节影响黄曲霉毒素危害的原因 花生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真菌的代谢产物,因此毒素污染是黄曲霉菌、花生、环境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收获前的田间污染。花生收获前的黄曲霉毒素相当普遍。 1.机械损伤。机械损伤是花生受黄曲霉毒素侵染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花生果或者花生米种皮破裂肯定会增加侵染。 2.花生生育后期的干旱。国外研究显示,当花生在收获前30-50天荚果处于干旱缺水状态(土壤含水量低于5%或30%),土壤平均温度达到29-31℃时,黄曲霉毒素污染就会十分普遍。如果干旱发生过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发生污染问题,如果干旱发生过早,其影响主要是引起减产。因此,在干旱情况下,提倡在收获前3-5周灌水,在干旱条件下某些虫害会加重,由此引起的机械损伤可加重污染,所以防治害虫也是减少侵染和毒素污染的重要方面。 二、环境因素。环境条件对黄曲霉毒素浸染至关重要。黄曲霉菌对花生的侵染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但侵染后不一定产生黄曲霉毒素,也就是说侵染后产毒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总体看来,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国外研究证明,当花生米含水量在12%-13%左右,环境中的相对湿度85%,温度22-35℃,黄曲霉真菌(菌丝)在侵染后24-36小时就能达到最快的生长速度,6-8天就产生黄曲霉毒素污染。 三、黄曲霉菌。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土壤中。花生荚果在地下

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与防范

一、黄曲霉毒素B1的特性、分布、生长条件 黄曲霉毒素是霉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 物,其种类繁多,其中以黄曲霉毒素(AF)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危害最大。根据报道全世界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的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特异曲霉和假溜曲霉四种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饲料在自然条件下污染的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B1、B2、G1及G2四种,其中B1最多、G1次之, B2和G2很少。因为AFB1毒性与致癌性最大,一般以AFB1作为饲料和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评价时的主要指标。 黄曲霉毒素能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乙醇、丙醇、乙二甲基酰胺,难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乙醚和己烷,这是提取测定的依据。黄曲霉毒素对光、热、酸较稳定,只有加热到280℃~300℃才裂解,高压灭菌2小时,毒力降低25%~33%,4小时降低50%。 影响黄曲霉毒素产生的主要因素: 1、粮食谷物种类 AF主要污染玉米、花生、棉籽及其饼粕,在大豆、稻谷、通心粉、调味品、牛奶、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AF。 2、温度与湿度

研究者发现AF和寄生曲霉的最佳生长条件为33~38℃,pH为5.0和Aw(水分活性)为0.99。温度在24~2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简单说:高温潮湿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中国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西南地区产毒量大,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更容易生长。对我国各种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的调查显示,AFB1检出率都很高,平均都在90%以上,但超标率都很低,大多都在10%以下。 二、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 AFB1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它在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AFM1 、AFM2、AFP1、AFQ1、AFB2α、黄曲霉毒素醇等物质。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 AFM1是AFB1的代谢产物,不同动物以牛奶中的AFM1代谢物含量最高。研究表明,日粮饲料中AFB1含量为200ppb,2d 后检测牛奶中AFM1含量为1.48ppb。饲料中AFB1含量与牛奶中AFM1含量的转化比例为243:1。产蛋鸡饲粮中AFB1含量为25、50、100ppb时,测得60d内鸡蛋中AFB1残留量分别为0.04、0.05、0.07ppb,其转化率分别为625:1、500:1、1428:1。在42d的肉鸡试验中,前期饲料AFB1含量为82 ppb、采食量为1050g/只;后期饲料AFB1含量为134 ppb,采食量为322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