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①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3分)

小题1:①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2分)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分)

小题2:②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1分)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2分)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小题1:试题分析: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泰戈尔诗集 泰戈尔优美诗句40句

泰戈尔诗集泰戈尔优美诗句40句 泰戈尔诗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画像1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2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 3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4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5 你的完美,是一种债,我终身偿还,以唯一的爱。 6 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而这,就是人生。 7 我们辨识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8 上帝对人类说道:我治愈你,所以要伤害你。 我喜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9 你默默微笑着,不对我说一句话,但我感觉,为了这个,我已期待很久了。 10 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11 愿我的爱像阳光,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12 把灯笼背在背上的人,有黑影遮住前路。 13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14 有一次,我们梦见彼此竟是陌生人;醒来后,才发现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15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16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天空中的根。 17 当我们爱这个世界时,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18 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 19 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呢,花呀。 20 使大地保持著青春不谢的,是大地的热泪。 21 樵夫的斧头向树要柄,树便给了它。 22 白云谦卑地站在天边,晨光给它披上壮丽的光彩。 23 尘土承受屈辱,却以鲜花来回报。 24 不是鎚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於完美。 25 采撷花瓣得不著花的美丽。 26 上帝喜爱人间的灯光甚於他自己的大星。 27 生命因为失去爱情而更丰盛。 黑云受到光的接吻时,就变成了天上的花朵。 28 小花睡在尘土里,它寻求蝴蝶走的路。 29 当我们极谦卑时,则几近於伟大。 30 休息隶属於工作,正如眼睑隶属於眼睛。 31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32 今天,大地在阳光下向我低语,像一个织布的女人,用一种已经被遗忘的语言,哼着一些古老的歌曲。 33 乘着第一缕晨光的车辗,我穿过尘世的广漠,在星月争辉的天穹上留下我的踪迹。

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揭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贯,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贯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箱、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常见的思想感情 欢快、愉悦、激动、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忧愁、寂寞、伤感、惆怅、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消极、积极、朴实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语言的特色 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生动、形象、沉郁顿挫、清新明快、平淡有趣、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自然宏丽、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含蓄隽永、朴实无华、淡雅含蓄、通俗生动、低回婉转、清而不淡,秀而不媚、

鉴赏古诗的形象分析及解题模板超详细

鉴赏古诗的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学会鉴赏诗中形象,掌握一定的鉴赏答题方法。 第一课时 【前课准备】 1.结合《考试说明》,对古诗鉴赏部分有大致的了解,包括题型设置(常考题型)、命题大致趋势等。 2?预习《核按钮》“真题展示”及“考点梳理”部分。 【学习目标】 1.近距离触摸高考,了解古诗鉴赏的常考点、命题形式及命题方向。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的基本答 题方法。 【课堂对话】 对话考点阐释 1.《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和形象性。诗歌有直接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通过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抒情,而这些便是诗歌的形象。所以说诗歌形象是情感的载体。那么准确的把握形象,分析形象是理解诗歌主题思想的关键,也就成了鉴赏诗歌一把钥匙。 形象也叫艺术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以下三种: (1)人物形象。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3.命题规律: 《核按钮》P117,“考点梳理”开头部分“我们可发现一些规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对话二一一题说特色 (一)真题回眸 1.(2009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 一、诗人情况 1、创作队伍 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 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 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 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 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一、真题预习 1,(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2、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二、知识解说 (一)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分类?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画面、意境。 (3)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将形象定格为: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师的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 (1)答题步骤分三步: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模式 1、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 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本诗描写了一个…………的……人物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 结合具体诗句,描写诗歌(加上想像的翻译);有手法点出手法。 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 3、形象意义 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 表达了诗人……情感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类是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社会的看法、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诗经·氓》中刻画的勤劳善良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常有诗人的痕迹。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诗人描绘的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我们窥见了诗人闲适超脱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通过诗人描述的由官场回归田园的生活及乐趣,我们窥见了诗人蔑视官场、清高傲世的隐者形象;曹操的《短歌行》,通过诗人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慨叹,我们窥见了诗人求贤若渴、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政治家的形象等。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18111763.html, 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 作者:贲永昌冯德芳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2期 摘要:诗歌是以诗中的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精确的说,就是以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对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的鉴赏,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鉴于此,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意象;意境;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5-0013-03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即教育要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者不可偏废。可见,教学中育人以美,是教师的任务之一。语文学科教材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条件,而语文学科中的诗歌教学又是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诗歌较其他文体更为短小精悍,集中凝炼,易于诵记;同时又适于抒情言志,艺术感染力强。所以,诗歌教学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和思想情操方面都具有不同其他文体的独特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好诗歌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经常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诗歌教学,是一门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课,因为它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和艺术感染力、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教师通过对诗歌绘声绘色的朗读、细腻的剖析、启发式的讨论,不仅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将艺术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在学生未来的人生长河中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诗歌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进入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营建某种意境和感情,会极力铺叙一些意象,以达到完美的意境并抒发强烈的情感。因此,诗歌教学只有通过意象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因为意境是诗的焦点、是诗人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凝结升华。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景物,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笔者认为:首先对意象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何为“意象”?意象,“意”是欣赏者的情意、神态;“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它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诗歌的意象很多,常见的有:1.送别类意象,如:杨柳、长亭、酒等,抒写了诗人对友人或爱人的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 欧明俊 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典型的抒情体式,在一定程度上说,诗词就是抒情的艺术。经过历代诗人、词人天才的创造,抒情手法不断翻新,丰富多样,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比较常见的大体上有直抒胸臆法,借景言情法,比兴寄托法,对比衬托抒情法等等,这些抒情法有很高的艺术性,值得欣赏品味,也值得总结研究。这里谈谈一种比较独特的“递进”抒情法。 所谓“递进”,一般的理解,就是依次而进,纵深推进,层层进入,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由淡到浓,层层累增,又叫“层深”。递进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大特点,也是比直线思维、平面思维更高级的形式,可含蓄、委婉、曲折、准确、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避免简单浅直之弊。递进有两种形态,一是逻辑上的递进,有的有典型的句式,有递进连词作标志,如不但……而且……,正面叙述,由浅入深,又如尚且……何况……,是让步式的递进,有的没有标志性词语;另一种递进是情感上的递进,不一定严格遵循语法和逻辑顺序,只是情感上由浅到深,古代诗词的抒情多属此类。我们需领会作者的用意,勿过分拘泥于逻辑上的理解。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艺境》)指出艺术家在创构意境时,是由浅入深、一层深过一层的。这一观点很精辟,有助于我们理解“递进”或“层深”抒情法。 古代诗词递进抒情大体上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句子递进抒情,二是片断递进抒情,三是整首递进抒情。下面依次举例具体论述。 所谓句子递进抒情,是指一句或两三句中有多层意,一层深过一层。如杜甫《登高》颈联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包含多层意思。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评曰:“‘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解读:诗人漂泊西南,身心疲惫,登高感怀身世,思绪万千,情感变化是,作客他乡,悲;登高望远,望不见故乡亲人,悲;又是深秋季节,落木萧萧,肃杀凄凉,触景伤怀,悲;独自一人登高,无人作伴,孤独凄凉,悲;离家万里之遥,归期难卜,悲;长期漂泊游离,不得安居,悲;身体又多病,更加渴望回乡与亲人团聚,悲;又是年入老境,叶欲落而不得归根,悲。一层更进一层,一层悲过一层。诗人漂泊、孤独、病痛、贫困、衰老、思归、思亲等丰富的感情和盘托出。李商隐《无题》尾

对当前政治抒情诗的思考

对当前政治抒情诗的思考 桂兴华 政治抒情诗,决不能排斥个人情思。做“思想觉悟大提高”的“押韵传声筒”不行,“文学工具论”早已废弃。从“我们”到“我”,是新时期诗歌的重大转折。这些年来总的感觉:该领域压力大,起色却不大。政治抒情诗的作者姿态没有放低,也没有在意象的高坡上张扬青春之旗。有所作为者不多。好多人凡见政治抒情诗,均斥之为“口号诗”,都不愿读具体作品,还在一旁冷言冷语。 1.90 年代以来的诗歌面貌与猛进的中国不相称。 国家战略和大众生活被不少诗人漠视。诗人的时代责任感过去被过分夸张,现在却以远离政治为荣,以鄙视崇高为乐。小情调、小思想、小境界走俏,特别私人化的东西太多,缺乏对重大事件的关怀。诗人是民族的一员,很难超越具体的政治。政治题材怎么与诗歌艺术紧密融合,怎么大踏步进入大众话题,难题重重。理论界有些混乱。政治抒情诗的阵营里,审美标准又远离了艺术,平庸之作被吹捧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样,就加剧了有心人的冷笑。 2.政治+抒情并不等于诗。 大题材的诗歌,往往失败于空泛。政治术语频频入诗,直露而少“诗美”。如何将大题材与小细节结合,是一个大课题。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结合得越巧妙,越容易打动人。军旅歌曲《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我有铁骨也有柔肠,/只是那青春之火需要暂时冷藏。/你的纤手离开我的肩膀,/我不会低下头泪流两行,/也许我们走的路不是一个方向,/我衷心祝福你啊亲爱的姑娘。/如果有一天我脱下这身军装,/不怨你没多等我些时光”。 作者抓住了一瞬间,文章却做大了。有画面,有十分开阔的背景,更有人情味。揭示了内心活动,切入点巧,感人。而靠概念生产出来的“政治抒情诗”是短命的,充其量是配合形势的产物。何其芳早就认为“诗究竟还是不能走标语口号化的道路”。“万山红遍,繁花似锦,战旗飞卷,鼓角震天”,那是诗的悲剧。但是,有些作者抱着自己拥有的重大题材不放,听不进尖锐的批评。殊不知:专门为革命创作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 3.很多人总以为:政治抒情诗质量不会高。 有些诗人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长期对这个品种不屑一顾,有些著名评论家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2.鉴赏诗歌形象的语言表述。 景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抒情主人公 人物形象 作为描写客体的对象 【知识储备】 1、诗词人物形象的分类: ①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②侧面描写: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和他人。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知人论世,关注注释。(需要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 体的创作背景等。更多的,需要同学们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 ②分析文中出现的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环境气氛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烘托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就是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质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在分析人物所处环境时要注意分析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景物以及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③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用四字词语概括形象特征。 【高考链接】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请你打打分】 【答案一】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答案二】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答案三】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从文学典型的高度理解《离骚》的抒情主人公

从文学典型的高度理解《离骚》的抒情主人公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节选了《离骚》的一部分作为第二课,课后练习第一题是这样的:根据课文中的诗句,说说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节操。关于屈原的外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给出了“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 这样的参考答案。 在许多人的认识中,《离骚》的作者屈原,经常身披香草和鲜花!产生如此认识的主要根据是《离骚》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诗句。 仔细推敲一下上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屈原能身披香草鲜花吗?莫非屈原疯了?屈原风度翩翩不假,个性张扬是实,但毕竟不至于在生活中就披香草着鲜花吧!熟悉礼乐制度、人品被宗族推重、担任过三闾大夫的屈原毕竟不至于做出如此特异行为吧! 显然,他们的理解是不合逻辑的。这种误解的焦点,是把屈原和《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混为一谈了。这种误解的起因,是没有首先立足于文本,没有把《离骚》当作文学作品看,没有把其中的抒情主人公当作文学形象看。 《离骚》不是客观的自叙传。其中大量采用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素材,充分运用了夸张、虚构等手法,想象大胆丰富,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不为时空所限制,瑰丽奇特,绚烂多彩,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这些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因此,《离骚》属于文学作品范畴。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应该首先关照文本,关注作品本身。我们先来看看《离骚》写了些什么。 《离骚》所表现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抒情主人公“余”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君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他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中间部分是借女媭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从而引出了上求帝阍、下求神女的神奇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而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读罢《哈姆雷特》,直接引起我们震撼的是哈姆雷特;读罢《阿Q正传》,直接引起我们深思的是阿Q;而吟诵完《离骚》,直接激起我们的崇高感的是那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者视角上被政治化了的诗歌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者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树林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 一、填空题 1 、 50 年代的长篇小说 “ 三红一创 ” 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 (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 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 4 、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 、当代文学史从 1949 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 、《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

从《离骚》分析文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离骚》分析文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扬州市邗江区杨庙小学刘俊 【摘要】:《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离骚、屈原、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爱国热情 一、《离骚》命题之意与创作缘由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后世说法不一,据统计有66种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下几种说法: ①、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 ②、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③、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④、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以此说法最可信。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

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二、全诗解析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到“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表现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到“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意彭城之谴责”。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己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部分表现的是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一部分表现的是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揽茹蕙以掩涕

古代诗歌中常见抒情方式归类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方法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方法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