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语文总复习 分册复习练 八上 文言文

中考语文总复习 分册复习练 八上 文言文

文言文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6,吉林、广州)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2)便扶.向路(沿、顺着)

(3)渔人甚异.之(感到诧异)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5)欣然规.往(计划)

2.(2015,济宁)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解析】D项和例句中的“之”一样,代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2016,十堰)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6.(2016,吉林)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7.(2016,吉林)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2016,吉林)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因为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优美富饶;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9.(2016,十堰)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这)

(2)惟吾德馨.(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

(3)谈笑有鸿儒.(旧指读书人)

(4)往来无白丁

..(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弹(琴)]

(6)无丝竹

..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身体)

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B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

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

赏 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

爱人 3.(2015,山西)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

5.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解析】“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6.(2014,德州)从本文中找出与《行路难》“今安在”句式相似的句子。 何陋之有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016,济南)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可爱者甚蕃.(繁多)

B .不蔓不枝.

(长枝节) C .亭亭净植.(种植) D .陶后鲜.

有闻(少) 2.(2016,济南)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

意不在酒 B .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

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4.(2014,安徽)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5.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作者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以突出莲的品质。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6.(2015,资阳)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文章借牡丹的形象,从反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

7.(2014,安徽)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3)则素.湍绿潭(白色)

(4)属.引凄异(连接)

(5)故.渔者歌曰(所以)

(6)良.多趣味(确实,实在)

2.(2016,梧州)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A.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

B.其.间千二百里安陵君其.许寡人

C.至于.夏水襄陵贤于.材人远矣

D.春冬之.时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是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的。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这情形)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4.(2015,吉林)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示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岭连、山多、峡窄)的特点。

5.(2015,吉林)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围绕“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回答即可。

6.(2016,北京)阅读文中第三段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闲游,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丰茂,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7.(2013,安徽)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凄和哀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

8.(2015,衡阳)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总体特征:雄奇壮丽(壮美、雄壮也可);描写山或水的诗词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9.(2014,重庆B卷)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选择季节,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10.(2014,重庆A卷)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您!

11.(2016,梧州)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五)(2016,重庆A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信)

(2)晓雾将歇.(消散)

(3)实是欲界

..之仙都(指人间)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解析】“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2.(2015,重庆A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

(3)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4)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3.(2015,重庆A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5.(2015,重庆A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解析】水不属于庭中的景物。

6.(2016,宁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意思接近即可)

7.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还有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的心境。

(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

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马)

C.随波而逝.(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满,充满)

【解析】“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ì。“乘”是骑、坐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垫。

4.“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高超。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作者以精练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解析】C答案错在“直接表现了”,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是从间接或是侧面描写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八)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B )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

2.解释加点词。

(1)余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2)见余大.喜(非常,十分)

(3)及.下船(等到)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5)客.此(客居,寓居)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4.“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2014,南昌)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13篇三峡(2011课标) 北魏·郦道元 全国视野:2018年全国考情—单篇:海南、西宁;对比:滨州。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 通假字 略无阙处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 。 2. 古今异义 (1)虽. 乘奔御风 古义:________________【F 】 今义:虽然 (2)良. 多趣味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良好;善良 3. 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 御风 原意为:奔跑,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回清. 倒影 原意为:清澈,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3)名词用作动词 每至晴初霜. 旦 原意为:空气中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的白色结晶,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4.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__________________ 自.非亭午夜分 __________________ 手自. 笔录(《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F 】 陛下亦宜自.谋(《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F 】 自. 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__________________【F 】 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 绝. 多生怪柏 __________________ 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F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F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 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F 】 自 绝 绝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4分)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④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感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 ④jie:同“洁”。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6分) (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3分) (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3分) 13.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4 分) 【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实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 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 处。(4分)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 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 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新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全)

七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知识点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 ..引:拉之:代词,他 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②俄而 ..雪骤:俄而:不久 ③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 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爱莲说 周敦颐 【人物介绍】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例题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及经典中考题举例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只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所占分值一般在全卷的10%-15%,从课内文言文中的基本篇目选取语段,所取语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复习时要注意:(1)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每复习一篇课文就做好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要句子、作家作品等,整理时注明出处,便于查找。 近几年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出现,给文言文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三年我们共学文言文43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 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 上述几篇九年级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进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 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héng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quē中断略无阙处《三峡》(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类型例句出处解释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 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 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 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 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 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2021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2021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看起来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说明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与”通“举”,选拔)能(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 (3) 故.(因此)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新课标第一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能够听到。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画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差不多上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明白得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罔:困惑 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 2、内容理解; 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 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 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 千里者) 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 (如:卷石底以出) 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 “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则、《期行》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桃花源记》 【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10、具答之()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咸来问讯悉如外人()()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无论魏晋()14、皆叹惋()15、此中人语云()16、便扶向路()17、诣太守() 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20、寻病终() 21、后遂无问津者()22、渔人甚异之:()23、便要还家:() 【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得:便得一山()既出,得其船()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部编版2020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九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九 教案 复习目标: 1.复习《醉翁亭记》一课。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其西南诸.峰 林壑.优美 山.行六七里名.之者谁 饮少辄.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而乐亦无穷.也 伛偻 ..提携 临溪而渔.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太守宴.也 杂然而前.陈者弈.者胜 觥.筹交错 苍颜.白发 已而 ..夕阳在山 树林阴翳. 太守谓.谁

2.辨析词义。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霪雨霏霏. 山水之乐. 人之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之乐其乐.也 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朝而.往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溪深而.鱼肥 而.不知人之乐

三、再读课文并识记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词义。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⑤。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⑥,数延见⑦,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①: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④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⑤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向:熟悉。⑥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⑦数延见:经常召见。数,屡次。 1、解释加点的词。 木心不直 .. 况天下之务. 朕少好弓矢. 2.翻译 自谓无以加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3.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①“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②请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江苏省常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乙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 【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三峡知识点整理

三峡 郦道元 【人物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全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