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提起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不能不谈论他推崇备至而又为之奋斗一生的社会学主义。我们知道自创始人孔德以来将社会学建立成象自然科学那样的实证科学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这样的努力却使得诸多社会学家转而求助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及后来的心理学这种趋势反倒扼杀了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实可能性。自斯宾塞以来,不同形式的生物还原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大行其道,新兴的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存在必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就是这种时势下的产儿,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社会学主义的大旗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基于团体而非个人的。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他具有客观性。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将社会事实内化为自己的意愿,如果社会化是成功的人们将不会感受到他的强制性,反之人们将会感受到他的强大压力。

3、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普遍而广泛的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准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成是“物”。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此准则又包括下述三个原则:

①必须始终如一的摆脱一切预断,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世俗成见的干扰,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定义。从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共有的外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

③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他认为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同时要注意分析的次序和逻辑。具体方法如下:

①对某一社会事实的与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该从其他社会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②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③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共变法就是对社会事实作交叉分类,以确定他们的共变程度。

此外,迪尔凯姆还确立了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这一步骤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性,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实证科学。

二、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论》是迪尔凯姆的第一部著作,同时也是其博士论文。迪尔凯姆的一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亦即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迪尔凯姆的基本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体而展开的。

一、社会团结的定义及类型

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道德规范,即一种“集体良知”。

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他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社会中成员的同质性非常高,有很强的相似性。有机团结则是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

二、社会分工

迪尔凯姆把社会分工理解为一种职业专门化。正是这种社会分工的不断增长对于改变社会团结的类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而社会分工是减弱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的一种合理选择。不仅不

会破坏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在从事个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其次造成了社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赖。这两个后果为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同时迪尔凯姆又讨论了反常分工这一形式。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有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这种不具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无法保证维系社会稳定的分工形式就叫“反常分工”。他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传统的宗教、社区和亲属的社会联系的时候,没能及时建立新的社会联系,从而出现了过渡阶段所特有的社会联系过于松弛的状态。

②强制性分工也是一种反常性社会分工,他是建立在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不平等的关系基础上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有机团结。

③纯经济的或纯技术的分工由于缺乏坚实的道德基础而无法有效地将个人整合到群体之中。这种分工也是一种反常分工。

三、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

①社会解组的危险。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状态。

②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

③有机团结所面临的威胁。社会整体层次上的道德规范的减弱,削弱了有机团结的基础。另一种重要威胁来自与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自杀论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最著名的著作,是其运用社会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典范。一、自杀与自杀率

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读算作自杀。迪尔凯姆将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进行了区分。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只有自杀率才具有社会学意义。

二、自杀的类型

①利己型自杀。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所导致的自杀。

②利他型自杀。社会过度整合所导致的自杀。

③失范型自杀。社会危机时社会规范缺失所造成的自杀。

④宿命型自杀。社会规范过严所引起的自杀。

利己型和利他型自杀率可以由社会整合不足或过度来解释,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率可以由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无论社会整合还是社会规范,其遏制自杀倾向的功能都只有在适度的范围内才能实现,超出了适度范围无论是不足还是过度都会引起自杀率的上升。

除了以上介绍的社会学思想以外,他还在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开拓性研究。这些研究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为各门分支社会学的发展继续提供着驱动力。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0066052.html,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作者:高昌刚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 摘要: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面对同样的时代危机,他们都追求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决危机。但他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认识不同,进而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不同。 关键词:马克思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4-01 一、社会观相同:社会唯实论、整体主义社会观 (一)迪尔凯姆: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虽然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但正如自然界中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有机物一样,社会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构成社会的这种特殊综合产生了与个人意识现象完全不同的新现象”。 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事实,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于个人以约束,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他还强调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特殊的具体的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无论个人的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生活在社会之外,超脱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换言之,完全脱离社会绝对的、独立的人及其行为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史观都忽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即意识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总是这种环境的派生物。并且“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理论产生的缘由相同: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 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由于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所以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社会事实的含义: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 二是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三是普遍性。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迪尔凯姆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 (2)社会事实的类型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一书中,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等; 二是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它主要有: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 (1)把社会事实当作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一是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像笛卡尔那样,做到“我思故我在”; 二是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对社会事实的本质认识; 三是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 (2)要能区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病态的社会现象 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规则的现象”,即“应当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迪尔凯姆 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 二、社会转型理论:原因、社会团结、社会分工 三、社会失范理论(失范、自杀论) 四、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的基本形式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

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 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以《社会分工论》为例 谢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涂尔干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社会秩序。文章以《社会分工论》为例,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分析了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整合;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社会整合一直是社会学家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早在社会学概念形成初期,孔德就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重建社会秩序问题,即用何种理论工具最大程度地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理论;此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不畅问题;而涂尔干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因而其贡献也更为显著。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围绕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深入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问题:社会整合的社会原因 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涂尔干一生的秩序情结让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而这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后期,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危机。涂尔干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关怀,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 《社会分工论》一书是涂尔干(Emile Durkeim)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该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的危机,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社会失范造成的。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social anomie),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 涂尔干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欧洲社会出现失范的原因,他

社会学基本理论--各流派观点

1、社会学:是一种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科学. 2、社会学理论:默顿: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家精神活动的产品,是从社会研究中得出的一般性原理,是一个总体概念,并不特指某一流派的理论观念。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观念,能够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够解释社会世界,并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 3、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 4、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社会冲突论:科赛、达伦多夫;社会交换论:霍曼斯--行为主义,布劳--结构主义,爱莫森;符号互动论:米德--心灵、自我、社会,布鲁默---定性研究,戈夫曼---戏剧理论。 1、功能主义或者结构功能主义 孔德、史宾赛、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帕森斯、莫顿 正功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潜功能:未曾预料到得客观后果。 功能主义的相关特点: 第一、社会每一要素都会对社会发展期作用,因此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即'"存在的及是合理的“。 第二、关注系统稳定,协调及最大有效性条件。 第三、社会系统基本上处于动态均衡中。

第四、社会变迁是以渐进、适应的方式进行,而不需要贸然的革命方式进行。 第五、强调价值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作用。 孔德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指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规秩序,从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共存的秩序与原则。特征:社会的协调、和谐、秩序是主题。构成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有不同的功能。研究对象有明显的共识性。 社会动力学:从社会纵向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特征:人类社会的变迁就是人类社会秩序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实验观察为基础获得的知识与秩序的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阶段。观点: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认为智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体论:生物与社会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依据生物有机体推论社会有机体,从而说明社会性质,整个世界是又无机领域、有机领域和超机领域构成,生物有机体是部分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是整体存在与部分之中。 社会进化论:进化是由同质结构向异质结构进化。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及方法论: 社会是一个整体,不能还原为个体。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2012-8-1 21:38:41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③

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_刘荣

第21卷 总第92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1,Sum No.92 2003年 第3期SCIENCE·ECONOMY·SOCIETY No.3,2003 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的 宗教社会学思想 刘荣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作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开山鼻祖,对后来的宗教社会学及整个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二者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渊源、方法和主要观点 是很不相同的。对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作一比较分析,试图理清两位大师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关键词:宗教社会学;思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B920;C9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3)03-0069-04 宗教社会学是从宗教社团、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等方面研究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本身发挥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它的全部问题,实质上是通过宗教呈现出来的关于社会的问题。在西方学术史上,首先开创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但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本文拟对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能比较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脉络。 一、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1、思想渊源 涂尔干对宗教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这一兴趣一是源于近代法国的思想传统,二是受到其“社会学主义”方法倾向的加强和鼓舞。 涂尔干之前的法国社会思想家圣西门和孔德等人对其影响相当大。圣西门的新基督教,孔德的人性宗教(人道教),法国非宗教思想家一直研究的是:在现代没有宗教信仰约束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问题。①他说,过去宗教将社会结合起来,它使人们摆脱繁琐的日常事务,共同去为神圣的事业而献身,这样宗教便成为突出地反个人主义的力量。但是,如果现在宗教的统治结束了,用什么可以取代呢?传统宗教的完结是否就意味着所有精神团体的全面崩溃呢?这类问题深入了他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 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是从属于实证主义传统的一个流派。它代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社会学必须以解释社会事实为宗旨,而社会事实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结果,它坚持明确地划分个人事实和社会事实,社会学的对象既不是非历史的抽象的个人,也不是

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

一、什么是社会学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学是什么的问题。齐美尔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反面来加以回答,也就是说只要回答“社会学不是什么”,然后就可以得到社会学是什么这个答案了。 1、社会学定义: 第一,社会学不是研究其他社会学科的“剩余对象”。在当时,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学既然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当是哲学无法研究或者不能研究的对象,即“哲学的剩余学科”。同样,由于有了经济学等学科,社会学也不能直接研究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只能研究剩余的领域。 在齐美尔看来,不能这样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而社会就是“历史事件”的体现者。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为其他学科所关注。反之,其它学科的对象也应当为社会学所用、所吸纳。 第二,社会学研究社会,但是它不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因为,如果社会是一切事物的综合,那么,如果同意“社会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的论断的话,这就意味着,社会学要穷尽一切事物的“原理与原因”,也就意味着社会学必须承担一切社会科学的任务,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 齐美认为,“社会”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生于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这是各门分支科学的任务;二是各种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这才是社会学的任务。所以,他称自己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即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的,如社会的结构、功能、社会化以及社会互动等等。 第三,社会学也同样不是个体心理的堆积。社会学不是心理主义的还原论,社会现象不能完全归纳为个体的性质与感受。因此,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学就应当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齐美尔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二、形式社会学

孙本文和他的社会学思想

孙本文和他的社会学思想 发表时间:2018-08-01T11:24:27.420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作者:蔡秋琳[导读] 孙本文是综合学派中一个注重文化和心理因素的代表人物。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二十世纪上半页,社会学思想传入中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以孙本文为代表的社会学学院派把把社会学看作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而社会行为现象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地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及社会的内容,但各种因素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孙本文是综合学派中一个注重文化和心理因素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综合学派;文化;心理 二十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社会动荡,都为中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改革还是发动革命?一系列思想问题函待解决。早期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同时也推进了西方思想潮流的涌入。近期社会学思想也传入中国。中国早期社会学派有三大学派:以陶孟和和李景汉为代表的“社会调查学派”,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调查学派”,以孙本文为代表的“社会学学院派”。社会学学院派下又有四个分支,分别是孙本文的“文化综合学派” 、以陈达为代表的“”人口学派、以杨开道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以潘光旦为代表的“优生学研究”。综合学派中的大多数人把社会学看作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而社会行为现象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地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及社会的内容,但各种因素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孙本文就是综合学派中一个注重文化和心理因素的代表人物。 一、早期教育影响孙本文社会学思想 孙本文被称为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那么他对社会学的探索究竟是怎么样的?而想要全面而又细致的研究孙本文的社会学思想,必须先从他的早期教育着手。周晓虹把孙本文的一生化为三个阶段。从四岁开始启蒙,13岁接受新式教育,直到北大哲学系毕业后28岁那年考取公费留学,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旧学和新学的学习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固的基础。1921——1949年,是孙本文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其中1921——1926年这五年的留学经历是他的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时期。无论是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的帕克的“集体心理”、范黎庶的“高级心理学”和“社会态度”,还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学习的吉丁斯和奥格本的思想,这些学习都对孙本文后期理论构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发现,这些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重视心理和文化的因素。第三个阶段从1949年开始到1979年结束。无论世事如何,孙本文在社会学界发挥余热。 二、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 学术建制对一个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在1926年到1949年的20多年里,他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1928年,孙本文为留美回国的吴景超接风洗尘,邀请上海各大学社会学教授作陪。他与吴景超、吴泽霖、应成一等人发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10月学会成立,并出版会刊《社会学刊》。1929年,他联袂许仕廉、陶孟和、陈达、刘强,在原有东南社会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社会学社并担任第一任正理事。1930年,中国社会学社在上海成立,《社会学刊》也改为中国社会学刊会刊。期间,孙本文发起倡议,联络同行,做了大量工作。“始终以阐明社会理论为职志”,他不敢懈怠。 无论如何,社会学社的建立将全国绝大部分社会学者联系起来,加强了个人与个人,学校与学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不仅促进了社会学的传播发展,也加强各地区的交流学习。大批治学严谨的社会学家在教学、研究、实地调查中实事求是,详细分析我国社会学发展状态,把握当前形势,深入研究,深入调研,获取了大量真实详细的资料,写成书籍报告。不仅传播了社会学思想,也描述、解释了社会现象,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建设社会学理论体系 从哥伦比亚大学到纽约大约,再到芝加哥大学,孙本文在美国的五年学习生涯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社会学的认识。吉丁斯认为,各个个体会因共同的刺激、联想、暗示、模仿等发生相同的情感,即“同类意识”,这是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同类意识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由同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群。同类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使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团结和合作、社会适应和进步成为可能。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通过同类意识来透视社会心和社会协调的行动。这种观点实际上把一切社会现象都视为心理的现象。孙本文认为,影响人类“满足需要与解除侵迫之智能之进步与否”的诸种因素中,尤为重要者,莫过于文化要素。文化者,人类心力所造作以调试于环境之产物也。人类造文化,积文化,传文化,而即用文化,行文化,于是人类不能离文化,于是文化为人类社会之一种势力,一种支配之势力。认为文化是人口现象的基本因素,人口发展的状况,须视文化的状况而定。他综合国内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综合学派的社会学体系,即从社会整体的观点、结合的观点、有机的观点、演进的观点综合观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孙本文从重视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发展到重视心理社会学的研究,由表及里,深入研究社会学。社会化是个人成长中的重要部分。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建立起个人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成为合格社会成员做准备。另外,个人社会化过程伴其一生。文化对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从客观文化方面还是主观心理方面,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而要提高国民素质,首先要了解国民态度。进而推进对国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孙本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知识分子,他振臂高呼,“人应爱群,人应爱国,出于理所当然”。为了实现社会学中国化,他洒下来辛劳的汗水,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虽然他的理论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敬佩,尤其是他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当代中国,青年学者应该立足实际,沿着前辈的路,把中国社会学发扬光大。 参考书籍: [1]鞠春萍,孙本文社会建设思想述评,[J],学习与实践,2008,(8);124-129。 [2]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246。 [3]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M],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 [4]周晓红,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页的中国社会学,[J],社会学研究,2012,(3);1-23。

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概述 埃米尔·迪尔凯姆(Deile Durkheim 1858-1917)是法国早期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者之一。 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孔德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社会学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既无明确对象,又无专门研究方法。继孔德之后较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试图明确社会学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方法问题。 他们“是让人们知道社会学的可能性和困难,丝毫没有论述怎么样去研究社会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说,在迪尔凯姆之前的社会学家们几乎没有专门涉及方法论问题。 迪尔凯姆则着力于使社会学真正独立出来,一方面他明确其研究对象,他认为一门学科无特殊研究对象没有必要存在;另一方面,他着手社会研究方法问题,提出了其独立的方法体系,因而,迪尔凯姆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科学体系和专业体系的奠基者。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3)具体方法与技术。方法层次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1)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认识社会现象?(2)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规律?(3)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4)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5)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研究有什么影响?迪尔凯姆的方法论用一般说法来概括既是社会事实范式。他

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客观事实,人们应用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研究客观的社会现象,来发现社会发展规律。 研究方式层次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具体方法与技术指研究的各个阶段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式,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 迪尔凯姆在后面两个层次上倾向于注重准实验研究,并且指出共变法是最适合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学本身就是比较社会学,从而阐明了其方法立场。 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其《自杀论》则是其研究方法之最佳实践。本文则是从这两论著着手来尝试介绍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 二、方法论 迪尔凯姆致力于将社会学学科独立化,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界定研究对象,二是界定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是由各个个人结合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况,具有本身特有的性质。这是社会唯实论者的基本主张,迪尔凯姆还明确表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紧接着便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界定。社会现象是社会层次的、独立的、客观的事物,不等同于个人现象的简单相加。迪尔凯姆冠之以“社会的”一词来表明其性质和含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不同于有机体的现象,后者是通过某些形态和动作表现而存在……也不同于心理的现象,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人意识表现出来”。因而,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是客观存在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1.迪尔凯姆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 答:(1)迪尔凯姆的社会唯实论观点 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个人,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完全摆脱个人,并不等于主张社会是一种超验存在物。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意味着社会具有不同于个人特征或不能完全通过个人特性加以认识的特殊实在性,它不过是主张个人仅仅是构成社会实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迪尔凯姆认为,契约的前提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即必须先有社会,社会塑造了个人并为缔结理性契约提供非理性前提。迪尔凯姆社会观的显著特征是赋予社会超出个人、独立于个人、规定个人的独立意义。 (2)社会整体观 ①社会整体观的哲学基础是:整体不等于或大于部分之和。社会整体观注重的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是各部分之间的联结方式或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方式中产生的新的现象、新的属性。正是这些不能由个人特性直接加以说明的新现象、新属性体现着社会的独立性和实体性,即只有坚持整体观才能贯彻社会唯实论。迪尔凯姆强调,作为整体的社会,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除了物质性结合以外,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性结合。 ②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目的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确划分一条界线,认为二者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受不同性质的规律支配,必须由不同学科分别对之进行研究。 ③在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迪尔凯姆坚持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定个人,而不是相反,

即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具有首要的决定性意义。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是他为争取社会学独立迈出的第一步。由此出发,他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如下: (1)把社会事实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即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原则”。 为了避免主观立场和主观研究方法,迪尔凯姆提出认识立场的中立性原则,即人们在研究社会事实时,必须置身事外,保持研究态度的中立性,自觉排除自己的感情因素、价值偏好、先入为主的观点和世俗成见的干扰。贯彻中立性原则是实施客观法的保障。 客观原则的实施要点: ①客观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迪尔凯姆提出用间接观察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间接观察有两条主要途径: a.通过客观的表现来考察集体意识的状态,如通过法典考察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通过艺术作品研究社会欣赏趣味的变化等; b.充分运用统计数字,统计数字常常可以反映个人所属的那个群体的某种看不见的集体状态,可以作为集体意识的外部标志或外部象征。 ②根据社会事实的外部共同特征建立明确的客观定义,在研究中始终使用有着明确定义的概念。 科学概念必须意义明确而清晰,为此它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经过明确定义,二是概念的定义必须具有客观性,要与事物的某些确定方面相吻合,而不必理会事物的本质。根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提起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不能不谈论他推崇备至而又为之奋斗一生的社会学主义。我们知道自创始人孔德以来将社会学建立成象自然科学那样的实证科学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这样的努力却使得诸多社会学家转而求助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及后来的心理学这种趋势反倒扼杀了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实可能性。自斯宾塞以来,不同形式的生物还原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大行其道,新兴的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存在必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就是这种时势下的产儿,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社会学主义的大旗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基于团体而非个人的。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他具有客观性。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将社会事实内化为自己的意愿,如果社会化是成功的人们将不会感受到他的强制性,反之人们将会感受到他的强大压力。 3、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普遍而广泛的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准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成是“物”。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此准则又包括下述三个原则: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0066052.html,2008-01-31 [作者] 王习明 [摘要]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现象;并依据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体系。韦伯则从社会唯名论的角度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存在,社会只是个体集合在一起的“名称”。并依据此将“社会行动”作为其“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基点,韦伯社会学的任务便在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因果性的说明。 [关键词] 社会事实社会行动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总述:迪尔凯姆与韦伯分别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的三大奠基者之一(另一人为卡尔·马克思),他们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则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主题的今天也仍是人们研究社会学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们的思想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极,从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基点出发,构建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一、思想来源——哲学基点 从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孔德(Comte)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概念也是将其划入哲学领域,进而对社会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后为社会学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它却与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完全不同,并因此分别开创社会学研究两大不同的方向领域。就它们的社会根源则是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经验哲学正统流派的唯实论和非正统的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i]唯实论则与维名论的观点相反。这种以唯实论和维名论的思想来看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并确认只有个人行为和细节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这种哲学思想在对社会的看法上在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里则表现为分别以“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为逻辑基点和研究基点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二、两种不同的基点——“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 迪尔凯姆继承了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并对社会学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它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从而从研究对象上是它与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后,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揭示社会事实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从社会结构来解释社会事实,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在这,社会事实实际上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