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A 宿命论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2.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科学技术

B 生产力

C 经济基础

D 阶级斗争状况

3.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 如何进行产品的分配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4.“时势造英雄”这一命题属于()

A 历史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

C 自然主义

D 历史唯物主义

5.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献出自己的血清,用于其他治疗,这说明,人的价值()

A 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 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 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 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基本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 昼夜交替

B 寒来暑往

C 摩擦生热

D 电闪雷鸣

11.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一度在世界各国生产、使用,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后来在使用中发现DDT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人们的认识()

A 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 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D 是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

12.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唯物辩证法。

A 高于

B 扬弃了

C 丰富了

D 代替了

1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看到事物发展的直线性

B否定了事物发展是曲折性与直线性的统一

C 片面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直线性的统一

D 只承认螺旋式前进

14.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社会交往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社会生产关系

D 血缘亲族关系

15.“人的思维能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外部世界而发展的”。这一说法属于()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16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A 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C 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D 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1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 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C 有没有“高尚的理想”

D 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18.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

A 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B 是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

C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观点

D 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观点

19.客体主体化,是指()

A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B 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C 客体对主体的作用

D 客体的本质及规律内化为人的知识、技能等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的观点

A 对立统一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C 否定之否定

D 运动和静止相统一

2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的过程。

A 真理和谬误相调和

B 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

C 真理和谬误想斗争

D 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

22.牛顿力学是适应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的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A 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B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D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 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 物质利益的不断诱惑

C 社会实践的需要及其不断发展

D 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24 人的私有观念是()

A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

B 随着母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

C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

D 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2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 个人的作用

B 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 阶级斗争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6.我国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因为()

A 改革不触及生产关系

B 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

C 改革不是变革现在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

D 是否限制与自己的不同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

27.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者()

A 把生产力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遗

B 就是现实的生产力

C 只是可能的生产力

D 和科学技术等相结合后,就是现实的生产力

28.判定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 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 是否能够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C是否能够适应性质与自己不同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D 是否能够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巩固

29.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以提供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 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 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D 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统一性,这是()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

A. 彻底的一元论哲学。

B. 二元论哲学。

C.实践并发展着的唯物主义。

D.对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E.对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的总结和概括。

2、时间和空间()

A.是物质存在的全部形式。

B.是物质存在的全部形式,物质可以在时间和空间内运动。

C.中国古代“仙凡有别”的时空观,表达的是时空的相对性。

D.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

E.是人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

3、唯物主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是因为()

A.承认相对静止是我们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

B.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我们可以从运动反面找到它的度量。

D.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没有任何区别。

E.相对静止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唯物辩证法( )

A.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B.首先是理性的方法和理论,其次是现实的内容和规律。

C.首先是现实的内容和规律,其次是理性的方法和理论。

D.既是黑格尔的理论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

E.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5、所谓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蓝图性。

B.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

C.意识自身会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和周围环境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E.意识自身会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三、辨析题。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哲学原理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BADC 6-10 DBDBC 11-15AACCA 16-20 BDDDB 21-15 CDCAD

26-30 CDDC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

3、AC

4、ABE

5、ABCDE

三、辨析题。

1.片面。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去趋势。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是所谓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越快,该说法割裂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忽视了矛盾概念中的统一性的作用,是片面的。过多的社会矛盾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错误。二者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而是表现在对社会历史关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四、简答题。

1、(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第二,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第四,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试试题参考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试试题参考

一、选择题: 1、网上写作实验室是因特网上一类重要的写作资源,下面的_____________不是它的写作辅导方式。 A.实时性的聊天 B.电子邮件 C.BBS D.在线练习 正确答案:D 2、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传感器觉察和比较各种声音,来讲授____________。 A.热现象 B.光的传播 C.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D.简单电路 正确答案:C 3、下面______________是综合应用与信息技术的链接中的内容标准。 A.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B.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C.能根据给出的在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D.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正确答案:D 4、_____________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A.基于问题学习 B.有意义的学习 C.资源型学习 D.网上合作学习 正确答案:A 5、____________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学习者通过核查,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A.自我调控 B.自我监察 C.自我管理

D.自我评价 正确答案:A 6、关于操练与练习型软件的教学反馈,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反馈时直接指出正误 B.采用图像和声响形式的反馈效果比文字反馈好。 C.要提供即时的反馈 D.整个操练和练习的教学活动完成以后,不必对学生的进步情况做出反馈与分析 正确答案:C 7、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____________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A.“信息高速公路” B.“2016战略” C.“全国学习网” D.“国家高速信息网” 正确答案:A 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教学设计指导原则不包括______________。 A.接近性原则 B.定向与回忆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03335公共管理学复习题2d

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企业型政府:系指有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制、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组织:从广义上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角度回答。顾客导向:是指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仔细评估组织的管理绩效,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目标。公共部门重视战略管理的原因有: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公共利益的挑战。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是:效能、效率、充分、公正、回应性与适当性。 建立学习型组织应该做到:每一个人都使学习者,彼此相互学习,学习促进变革,学习是持续的,学习是一项投资而非消费。转换型领导应具备的特质是:创造前瞻远景,启发自觉意识,了解人性需求,鼓舞学习动机,树立个人价值及乐于工作。 有效地公共管理者必须做到: A 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B 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C 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 D 必须具有耐心.E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F必须以民众为导向。G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 公共管理推行顾客导向的深刻涵义:A实行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关心的是顾客而非组织。B将顾客是为主要。资产组织的主要资产不在于盈 利而在于顾客。 C 顾客满意即组织目标。工作的重点在于达成顾客的合理期待与愿望。 D 建立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加强与顾客的直接互 动,针对顾客的需要,提供理想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相似性表现在:都需要政策管理;都要涉及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问题;都要处理和管理外部关系等等。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等多个方面。 SWOT 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中的S 是指优势( strength)、W 是指弱势( weakness)、O 是指机会或机遇(opportunity )、T 是指威胁( threat)。SWOT 分析,就是指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的基础上,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的一种方法。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有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政策评估的价值在于它能向政府及社会提供政策绩效的资讯;重新检视政策目标及政策方案,以谋求政策改进之道;还可以作为形成政策问题或政策建议的基础。 领导者的主要领导权力包括参考权、专家权、合法权、奖酬权、强制权。 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A 技术性技能,只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 B 人际关系技能,对外联系、接触,对内联系上下级,善于激励诱导下属人员的积极性。C概念化技能,指公共管理者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能力。D诊断技能,即分析 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E 沟通技能,利用各种媒介,有效、明确的向他人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的能力。公共管理民营化的优势是: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选择机会增加,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示范效果。 公共管理民营化的劣势是:可能会忽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特权与贪污,公共服务的不公正,规避巧用,管理问题。危机管理的几个阶段包括:危机的疏缓,危机的准备,危机的应对,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能是:技术知能,组织知能,人际关系知能,知识知能。按佛兰奇的观点,领导权力分为哪几类?参考权,奖惩权,强迫权,合法权,专家权。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哪些优点:成本降低,提高服务质量,选择机会增加,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示范效果。 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哪些缺点:(1)关于公共责任问题,(2)特权与贪污,(3)公共服务的不公,(4)规避巧用,(5)管理问题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政府失灵的原因为:(1)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2)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3)内部性问题;(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5)另一种分配的不公平;(6)寻租(1 分);(7)政策执行的无效率;(8)所有制残缺。

汇编语言题库

二、填空题 1.假设某个字的值是1234H,其低位字节地址是20H,高位字节地址是21H,那么该字的字地址是________。 2.“SHL OPR,CNT”指令中OPR可以是除______以外的任何寻址方式。 3.“VAR DB 5 DUP(8,2 DUP(5))”语句汇编应分配______个字节单元。 4.指令“MOV AX,20H[SI]”中源操作数的物理地址表达式是______。 5.乘法指令语句“MUL CL”,16位的乘积存放在______中。 1.在8086/8088系统中,存储器是分段的,每段最大长度是_______字节,段内偏移地址从_______到_______。 2.在程序调试时,显示某指令存放地址是2340H:0056H,则物理地址是_______。 3.汇编语言源程序中的语句有三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语句,_______语句和_______语句。4.指令MOV AX,[BX+SI+10H]源操作数寻址方式是_______。 5.执行段间返回指令RET时,将栈顶的一个字弹出到_______后,又弹出一个字到_______寄存器中。 6.已知DS=3000H,DI=1200H,(31200H)=64H,(31201H)=93H,执行NEG WORD PTR [DI]后,(31200H)=_______,(31201H)=_______。 7.执行下列指令序列 MOV AL,80H MOV BL,08H CBW IDIV BL 则AH=_______AL=_______。 8.已知数据定义语句 ORG 120H VECT1 DW 200H VECT2 DW VECT1 执行MOV AX,VECT1 AX=_______ MOV BX,VECT2 BX=_______。 三、简答题 1、在指令系统中,段内、段间返回均为RET指令。试回答: (1)执行段内返回RET指令时,执行的操作是: (2)执行段间返回RET指令时,执行的操作是: 2、用两种办法,分别只用一条指令实现将DA1数据区中数据个数送入CX。 DA1 DB 20H DUP(?) DA2 DW 10H,45H,7856H 3、已知:BX=1357H,BP=2468H,SI=1000H,DI=2000H,SS=1000H,DS=2000H,ES=3000H,试分别指出下列各指令中存储器操作数的物理地址。 MOV AL,[BP+20H]的物理地址是: MOV [BX+DI-80H],AL的物理地址是: MOV BL,ES:[SI+40H]的物理地址是: 4、请指出下列指令错误原因: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pdf

1.什么是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指根据使用的需要,依据主题内容或特征,将信息资源组织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2、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和有序化组织,才可以利用它有效地进行检索查找;另一方面,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真正原因。两者既有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3、信息组织活动的类型 (1)信息组织的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 (2)信息资源组织规范,是根据信息组织的需要,按照信息资源的特点预先确定的规则和方法系统,是进行信息组织操作 的的依据。包括:信息描述规范、检索语言。 4、根据对象与特点划分的检索工具的类型 文献目录:以各种类型的文献单元为对象,对其进行揭示、报道的工具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 索引:是以文献或文献集合中包括的信息内容为其揭示单元的工具,包括期刊索引、书后索引等。 机读数据库:是一种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以机读形式建立的检索系统。一数据库通常由某种同类记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 而成。 网络搜索引擎: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的检索系统,是上述各种系统的。 5、两种基本检索途径及其特点(按照标识特征,检索工具可分的两类) 一类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为检索依据,提供从资源形式出发进行检索的途径,常见的这类标识包括:责任者名,题名,机 构名等。可以查找一种或数种文献。 另一类则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内容的标误用为依据,提供从内容角度进行检索的途径。主要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使用这类途径检索,不必预先了解文献特征,可直接从主题内容入手进行查找。 6、传统检索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方式(1)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包括:着录或编写题录。(2)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浓缩。包括:编写内容提要或文摘。(3)提供检索点。包括:着者名,标题名称,出版机构名等。 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国内亦称情报检索语言。 检索语言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词汇是检索语言的主体,是各种词表,包括分类表或标题表、叙词表等;语法,则是 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规则系统,它们规定词汇集的使用方法。 1、信息资源分类的含义、特征、作用 信息资源分类含义: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 信息资源分类特征: 是按照内容特征的相互关系加以组织的。 从一定的角度出发组织和揭示信息资源的。 以一定标记符号作为排序工具。 通过类目索引提供从字顺角度查找类目的途径。 分类法的作用: 进行资源组织。文献分类排架 建立分类检索工具。即将分类法用于信息资源的揭示 分类统计。是有效进行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基本手段 兼容工具。 2、信息资源分类法及其类型 信息资源分类法——指根据类目之间关系组织起来的,并配有一定标记符号的类分信息资源的工具。 分类法类型:根据涉及学科领域:综合性分类法、专业分类法.根据适用的文献类型:图书分类法,文献分类法、期刊分类 法、标准文献分类法、专利分类法、网络资源分类法等.根据信息资源规模:大型分类法、中小型分类法等.根据类表的媒体形式:印刷型分类法、机读分类法.按照分类法编制方式: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列举—组配式分类法 3、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及其特点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 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 其特点:类目体系直观,易于把握,便于使用;类目展开比较系统;标记简明,适合分类排架和组织分类目录。 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一种按照分析—综合原则编制的分类表。 只在类表中按照范畴列出各种基本概念,并分别配予相应号码,使用时,先分析文献主题,根据主题分析的结果,通 过相应概念的组配表达文献主题,以各个概念标识的组合,表示该主题在分类体系中的次序,这种分类法称为分面组配式 分类法。 其特点:可通过概念组配,对复合主题进行专指标引; 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便于调整组配次序,进行多无检索; 可通过组配表达新出现的复杂主题,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类表的篇幅较小,便于控制、管理、增补、修订等。 4、分类法的结构组成 分类法组成: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四个方面 类目体系(表)的组成部分: 主表: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 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2.综合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汇编题库重点复习题

1.已知X=76,则[X]补=_______。 A.76H B. 4CH C. 0B4H D. 0CCH 2.已知[X]补=80H,则X =_______。 A.80H B.0 C. 0FFH D. -80H 3.已知[X]补=80H,则[X]补/2=_______。 A.0CCH B.4CH C. 49H D. 31H 4.已知X=78,Y=-83,则[X+Y]补=_______。 A.0F5H B.0A1H C. 0FBH D. 65H 5.将124转换成十六进制的结果是_______。 A.7CH B.7DH C. 7EH D. 7BH 6.将93H看成一个压缩的BCD码,其结果是_______。 A.10010101 B.10010011 C. 10000011 D. 10000001 7.45转换成二进制数是_______。 A.10101101 B.00111101 C. 00101101 D. 10011101 8.6CH 转换成十进制数是_______。 A.118 B.108 C. 48 D. 68 9.将93H扩展为字的结果是_______。 A.FF93H B.0093H C. 1193H D. 1093H 10.56的压缩BCD码是_______。 A.38H B. 56H C. 0506H D. 3536H 11.ASCII中的47H表示字符的是_______。 A.“7” B. “G” C. “g” D. “E” 12.十进行数-1的8位二进制数补码是_______。 A.11111110 B. 11110000 C. 11111111 D. 10001111 13.下列为补码表示,其中真值最大的数是_______。 A.10001000 B. 11111111 C. 00000000 D. 00000001 14.十六进制数88H,可表示成下面几种形式,请找出错误的表示_______。 A.无符号十进制数136 B. 1带符号十进制数-120D C. 压缩BCD码十进制数88 D. 8位二进制数-8的补码 15.计算机对字符、符号采用统一的二进制编码。其编码采用的是_______。 A.BCD码 B. 二进制码 C. ASCII D. 十六进制码第二章 16.在微机中分析并控制指令执行的部件是_______。 A.寄存器 B. 数据寄存器 C. CPU D. EU 17.在计算机的CPU中执行算术逻辑运算的部件是_______。 A.ALU B. PC C. AL D. AR 18.执行指令PUSH CX后堆栈指针SP自动_______。 A.+2 B. +1 C. —2 D. —1 19.在标志寄存器中表示溢出的是_______。 A.AF B. CF C. OF D. SF 20.对汇编语言源程序进行翻译的是程序是_______。 A.连接程序 B. 汇编程序 C. 编译程序 D. 目标程序

医院信息管理2014年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院2014年招聘考试试题(信息管理类)姓名:专业:分数: 一、选择题(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面哪项是信息资源的独有特征()。 A.需求性 B.稀缺性 C.不同一性 D.可选择性 2.信息资源具有非消耗性,信息资源一旦产生,不仅可以满足同时期人类的需要,还可以通过信息的保存、积累、传递达到时间点上的延续,这是信息的什么特性()。 A.共享性 B.累积性 C.再生性 D.稀缺性 3.以下哪一项不是现阶段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A.卫生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B.卫生信息化水平呈现极不均衡 C.标准的缺乏 D.缺乏重视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哪一阶段的标志()。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5.以下哪一项不是2011年卫生信息化试点工作的内容()。 A.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建设 B.新农合系统的建设 C.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D.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的信息 化建设 6.()信息源是指在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下,按照一定

方式和结构组织起来的大量相关数据的集合,是卫生领域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本资源。 A.文献 B.数据库 C.组织机构 D.网络 7.按信息的重要性组织信息的方法称作()。 A.概率组织法 B.集成组织法 C.主题组织法 D.权值组织法 8.以下不属于语法组织方法的是()。 A.字顺组织法 B.时序组织法 C.分类组织法 D.代码法 )个规定的描述项。分别包含了(DC和ISBD.9. A.10,8 B.8,7 C.15,8 D.8,15 10.描述原始数据的元数据将组织成()。 A.原始数据库 B.元数据库 C.索引数据库 D.关键词库 11.所谓专利说明书是指专利申请人向专利局递交的有关发明()的技术文件。 A. 目的 B. 构成 C. 效果 D. 全部 12.建立一个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需要具备一系列基本的条件,概括起来讲,可以归纳为:()、人和环境。 A. 硬件 B. 软件 C. 数据库 D. 全部 13.全文数据库的关键技术就是()。 A. 数据库技术 B. 文字识别技术 C. 文字扫描技术 D. 全文检索技术 14.在我国城镇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客户服务管理信息子系统的基本功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精心整理).doc

复习题 1、 西方为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主要在(D )方面存在差界。 A. 悖理主体 B.管理客体 C.悖理方法 D.研究途径 2、 现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有哪两种学术途径。 (A ) B. 政策途径和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和政治途径 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D ) B. 个人与集体的相对性 D.国家职能的演变 原有行政管理的政治统治职能已经难于包容全部的国 B. 管理权与所冇权 D.行政与政治 5、 新公共管理主义的主要特点是(C ) A. 外部取向 B.内部取向 C. 关注行政过程 D.关注LI 常管理 6、 行政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A )提出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A.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 B.科学悖理 C. 政策科学 D.行为科学 7、 政治和行政二分的观点强调行政悖理的(A ) A.利益性 B.公平性 C.效率性 D.政策性 8、 ( C )将政治和行政重新融合,标志着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向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A.政策途径和管理途径 C.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 3、 与传统社会的公私概念不同, A.不同群体的集合状态及规模 C.个人与集体的占冇状态 4、 从19批纪末20世纪初开始, 家职能,出现了( D )的分离。 A.主权与治权 C.立法与执法

转变。

9、提供何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问题,都取决于(D )过程。 A.市场竟争 B.政策决策 C.计划安排 D.公共选择 10、与公共管理研究的B-途径不同,P—途径强调(B )。 A.管理的相似性 B.绩效和项目 C.战略规划 D.组织机构 11、依据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大小分类,可将公共组织分为(C ) A.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服务型纽织 B.疏远型纽织、功利型纽织和道徳型纽织 C.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D.功利烈组织、道德烈组织和服务型组织 12、功利型组织是以(D )为基础的组织。 A.激励的作用 B.劝导和感召 C.强制性权力 D.实在性奖励和非实在性奖励 13、非营利组织与“公企业”或“公共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B ) A.是否以志愿提供公共利益为组织宗旨 B.是否以非营利为纽织宗旨 C.是否以志愿投入资金为组织宗旨 D.是否以志愿消费公共产品为组织宗旨 14、公共组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法制原则,即要求公共组织的(D )要依法配置,其活动也要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 A.主体、客体、权力 B.职能、机构、人员

汇编语言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汇编语言》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CPU要访问的某一存储单元的实际地址称() A.段地址B.偏移地址 C.物理地址D.逻辑地址 2.某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是12345H,可以作为它的段地址有()A.2345H B.12345H C.12340H D.1234H 3.执行后使BX=0的同时也使CF=0,OF=0的指令是()A.XORBX,BX B.ORBX,BX C.ANDBX,BX D.CMPBX,BX 4.循环控制指令LoopNZ/LoopNE控制循环继续执行的条件是()A.CX≠0且ZF=1B.CX≠0且ZF=0 C.CX≠0或ZF=1D.CX≠0或ZF=0 5.在执行DAA指令,当高四位BCD码校正时产生进位,如要把此进位值送入AH中,对这进位值的操作应是() A.DAA校正指令的功能已自动加在AH中 B.进位值在AF中,校正后根据AF内容再加在AH中 C.进位值在CF中,校正后根据CF内容再加在AH中

D.进位值在AL最高位上,校正后根据AL最高位内容再加在AH中6.AND,OR,XOR,NOT为四条逻辑运算指令,下面的解释正确的是()A.指令XORAX,AX执行后,AX内容不变,但设置了标志位 B.指令ORDX,1000H执行后,将DX最高位置1,其余各位置0 C.指令ANDAX,OFH执行后,分离出AL低四位 D.NOTAX,执行后,将AX清0 7.在执行下列指令时,需要使用段寄存器DS的指令是()A.STOSW B.ADDAL,CL C.NEGBX D.INCDA[BX] 8.无论BH中原有的数是奇数或偶数,若要使BH中的数一定为奇数,应执行的指令是() A.ADDBH,01H B.ORBH,01H C.XORBH,01H D.TESTBH,01H 9.完成对CL寄存器的内容乘以4的正确操作是() A.ROLCL,1B.MUL4 ROLCL,1 C.SHLCL,1D.MOVCL,2 SHLCL,1SHLCL,CL 10.下面各传送指令中,正确的是() A.MOV[DI],[SI]B.MOV[DX+DI],AL C.MOVWORDPTR[BX],0100H D.MOV AL,BX 11.汇编语言语句格式中对名字项的规定如下,请找出其中错误的说法()

信息组织试题

1、信息组织: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将庞杂无序的信息系统化,有序化的过程。 2、信息检索:根据检索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并从检索系统中获取相应信息资源的过程。 3、信息揭示:也称信息标引,是对信息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等的选择,概括和提炼描述的过程。 4、专指度:是指其语义的内涵与外延与信息主题的内容的切合程度 5、标引:是指对信息内容的描述。索引:是指为了方便查询信息而建立的一系列有效的规则。 6、集成法:信息组织的集成法是指在检索系统中采用具有多维信息组织的检索语言,或在同一情报检索系统中同时采用多种实现了兼容互换的检索语言。 7、分类标引: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并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8、谱系分类:是将检索语言按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体系划分的一种方法。 9、轮排转换:是将检索语句中的每个有意义的词依次排在检索入口,其他词保持相对位置的情况下的移动的一种形式转换。 10、分类主题一体化:是指在一个检索语言系统中,对他们的分类部分的术语,参照标识及索引实施统一的控制,使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能够同时满足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需要,发挥其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题) 1、常用的信息组织的方法有:分类组织法、主题组织法、集成组织法 2、《中图法》的复分表包括(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两种。 3、信息组织常用的基本原理包括:语言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知识组织原理、概念逻辑原理 4、对信息检索系统评价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查全率和查准率 5、从文献标引所用标识是否规范区分,可将文献标引划分为受控标引、自由标引和混合标引三种形式。 6、主题词的概念等级关系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属种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包含关系等关系。 7、描述语言(主题法)主要包括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 8、图书分类表是图书分类法的主体,是图书分类体系的具体体现,一般由大纲、简表、详表(主表)、辅助表(复分表)组成 9、轮排转换的常见模型有:简单轮排、词对式轮排、循环轮排、换轨轮排 10、检索语言词汇控制的内容有词量控制、词类控制、词形控制、词义控制、词间关系控制、专指度控制 11、概念的种类包括: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以及普通概念和单独概念 12、不同编制结构的信息分类法有:列举式分类法、组配式分类法、体系---组配式分类法,其中列举式分类法又称为等级分类法或枚举分类法 13、分类法类目之间的关系有:类目等级关系、类目的横向关系、类目的同一关系 14、主题分析的质量要求有:充分析出主题概念、不过度析出主题概念、用准确的概念概括相应的内容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126364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11、效绩标准473 绩效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要求补评估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在各个指标上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绩效要求。绩效标准不仅要包括基本标准,还要有卓越标准,这样才能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12、公共部门改革497 公共部门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13、政府职能530

最新各大银行招聘笔试题题库汇编之管理学单选题

现有三种现象,它们分别是:①正常人饭后吃苹果(按片计),当达到一定片数以后,随着吃的片数的增加,味道越来越差。②学生在复习迎考中,复习时间达到一定天数以后,随着投入复习的时间(按天计)的增加,复习效果越来越差。③三种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工同样增加100元的薪水,低收入者积极性提高最大,高收入积极性提高最小。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③现象隐含的本质(原理)一样 B.①②现象隐含的本质(原理)一样 C.①③现象隐含的本质(原理)一样 D.②③现象隐含的本质(原理)一样 ()道德观认为能给行为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A.功利主义 B.权利至上 C.公平公正 D.社会契约 ()是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或审核权,能提出建议或服务。 A.直线职权 B.参谋职权 C.概念职权 D.领导职权 ( )的核心是要确立新的价值观来取代旧的落伍的价值观。 A.人员变革 B.结构变革 C.技术变革 D.组织文化变革 ( )的重点在于组织成员之间在权力和利益等资源的重新分配。 A.人员变革 B.结构变革 C.技术变革 D.组织文化变革 ( )的主要特点就是形成以运筹学和计算机应用为主体的管理定量方法。 A.系统管理学派 B.管理过程学派 C.管理科学学派

D.经验主义学派 ( )结构也叫规划—目标结构制。 A.直线制 B.直线职能制 C.事业部制 D.矩阵制 ( )可以帮助组织各级管理者从资金和现金收支的角度,全面、细致地了解管理活动的规模、重点和预期成果。 A.目标 B.预算 C.决算 D.规划 ( )认为从事社会活动是政治家的责任,企业家不得越俎代庖。 A.社会经济观 B.古典观 C.社会价值观 D.社会历史观 ( )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流程”,即一套完整的、贯彻始终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个专门化的“任务”。 A.战略管理理论 B.跨文化管理理论 C.行政组织理论 D.再造理论 ( )是对组织设计、权力的分配、分工与协调等方面进行的变革。 A.人员变革 B.结构变革 C.技术变革 D.组织文化变革 ( )是领导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是领导活动的主体。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目标 D.领导环境 ( )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 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