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什么存款利率上限放宽会使贷款利率上升_盛松成_潘曾云

为什么存款利率上限放宽会使贷款利率上升_盛松成_潘曾云

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存款利率

上限放开后,存款利率会上升,贷款利率会下降,银行存贷利差会明显缩窄。实际上,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我国实践看,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存贷款利率可能同时上升,存贷利差会小幅缩窄,银行将让利于社会,但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仍可能

存在。

利率市场化影响利率水平的国际经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通货膨胀较高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对主要国家利率市场化前后存贷款利率和利差变化进行了研究。

多数国家存贷款利率同时上升

利率市场化初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率水平普遍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在名义利率比较齐全的20个国家(既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有印度、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中,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

比较齐全的18个国家中,17个国家实际利率上升,仅1个国家实际利率下降。

美国利率管制放松初期,存贷款利率齐升。1978年名义利率分别为8.2%和9.06%,之后逐步上升,1981年达到15.91%和18.87%的高位,随后回落并趋于稳定。存贷款实际利率也从1978年的0.6%和1.46%,上升至1981年的5.61%和8.57%。

英国1971年废除利率协定后,存款名义利率从1970年的5.21%上升至1974的9.5%,之后迅速回落;贷款名义利率从1970年的7.25%持续上升至1976年的11.26%,之后小幅回落。

韩国存款名义利率和贷款名义利率在1993年初均为8.5%,到1996年分别上升至9.81%和11.1%;同期存款实际利率从3.8%上升到4.91%,贷款实际利率从3.8%上升至6.2%。

我国台湾地区存贷款名义利率分别从1985年末的5.96%和9.18%上升至1990年末的7.22%和10.5%,存贷款实际利率分别从1985年末的5.99%和9.21%下降至1990年末的3.12%和6.4%。

拉美三国(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是利率市场化激进改革的典型,三国在短短几年间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改革之后利率飙升。智利1974年开始改革,1975年取消所有利率管制。在随后的几年间,存贷款名义利率迅速上升至50%左右。阿根廷和乌拉圭则因为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上升过快、外资大量涌入而导致改革失败。

大部分国家利率市场化初期利差缩小

利率市场化后大部分国家存贷利差都不同程度地缩减,仅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存贷利差不减反增。

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竞争加剧,金融机构为争取资金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但短期内却无法调整贷款结构,贷款利率上升空间有限。存款利率比贷款利率上升得更快,银行存贷利差缩窄。不仅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是这样,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美国1980~1985年平均存贷利差为2.17个百分点,1986~1990年则为1.63个百分点。英国1971年废除利率协定,之后存贷利差由当年的3.35个百分点降至1974年的-0.5个百分点,1981年取消最低贷款利率,之后存贷利差由当年的2.58个百分点降至1983年的-1.4个百分点。日本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持

为什么存款利率上限放宽会使贷款利率上升

盛松成 潘曾云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存贷款利率可能同时上升,存贷利差会小幅缩窄,银行将让利于社会,但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仍可能存在

续缩窄,平均存贷利差由1984年的3.15个百分点降至1994年的2.33个百分点。法国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出现缩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存贷利差较80年代下降约1个百分点。我国台湾地区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后逐渐缩小,20世纪80年代初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80年代后期下降到不足3个百分点,2002年以后更是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韩国利率市场化从1981年启动,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存贷利差较大,随之下降到接近零的水平。第一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告失败后,存贷利差又出现扩大态势,随后再次趋近于零,近几年基本在1.5上下波动。

与美国、日本等国不同,澳大利亚利率市场化以后,存贷利差呈缓慢扩大趋势。1975~1985年平均存贷利差为0.56个百分点,1986~1990年平均为1.07个百分点,1991~2000年上升至3.5个百分点。

我国存款利率上限放宽后利率和利差变动

近几年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及时、准确、全面反映我国存贷款的总量、结构及利率水平等情况,我们于2013年初上线了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系统,逐笔采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明细数据。目前抽样统计覆盖全国十一个省份,样本机构包括143家法人金融机构的1400余家支行,样本机构存贷款总额占全国存贷款总额的5%左右。2014年试点省份将扩大到20个,样本机构存贷款占全国存贷款的比例提高到10%左右。我国于2012年6月将存款利率上限放宽至基准利率1.1倍。为评估这一政策对存贷款利率和存贷利差的影响,我们利用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初步测算。

存款利率上限放宽后存贷款利率和利差变动

存款利率略有上升。2013年9月末,存款利率比2012年6月末上升2个基点。2012年6月和7月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活期存款基准利率共下调15个基点,影响整体存款利率下降约5个基点;各期限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共下调50~75个基点不等,影响整体存款利率下降约20个基点。两部分合计共影响存款利率下降约25个基点。剔除基准利率下调的影响,存款利率实际上升约27个基点。

贷款利率实际有所上升。2013年9月末,贷款利率比2012年6月末下降19个基点。2012年6月和7月人民银行两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共下调约50个基点。由于各家银行贷款定价策略不尽相同,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对贷款实际利率的影响也不相同,平均下降60个基点左右。剔除基准利率下调的影响,贷款利率实际上升约41个基点。

存贷利差小幅缩窄。2013年9月末,金融机构存贷利差比2012年6月末下降21个基点,这主要是因为基准利率下调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大于对存款利率的影响。

部分已经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利率变动情况

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是存款利率上限何时放开。实际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加,特别是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存贷款的替代,其收益率可作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的合理参照。

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将逐步趋近理财收益率。2012年6、7月份两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一路走低,到2012年10月降至3.99%,之后稳步回升。2013年10月末较上年同期上升75个基点。目前3个月期限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约为4.6%,3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约为2.8%,二者相差1.8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银行存款理财化趋势愈加明显。由于存款利率明显低于理财产品收益率,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将会走高,逐步趋近理财收益率。

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将和信托计划收益率趋同。信托计划收益率同样呈现先降后升走势。2012年10月降至7.33%的最低点,随后稳步走高,2013年10月末比上年同期上升46个基点。信托计划和贷款都是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同时信托计划一半以上的资金投向信贷产品,因此可将信托计划收益率近似看做利率完全市场化后的贷款利率。

从监测数据看,1年期信托计划预期收益率约为7.2%,1年期贷款利率约为6.7%,二者相差约50个基点。利率市场化后,预计二者将逐步趋同,贷款利率会上升,但上升幅度不会太大。

对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金融运行的初步判断及建议

未来我国可能逐步放宽直至取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这一进程将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存贷款利率会同时上升。取消利率管制后,存贷款利率会同时上升,但出现大范围恶性价格竞争的可能性较小。

一是我国信贷市场基本仍是卖方市场。从资金供给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银行信贷资源相对稀缺。截至2013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147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总资产的90%以上。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中80%以上由银行通过其表内外业务投放。从资金需求看,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推进过程中,投资需求巨大。2009~2012年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为60%。未来一段时期,投资仍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利率决定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利率和投资正相关,而与储蓄负相关,且贷款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更为敏感,巨大的投资需求将推动贷款利率继续高企。

二是银行利润增长的压力。2011年以来银行业利润增速不断下降。2011年银行业利润增速达到36%,2012年降至19%,今年可能降到15%以下,未来几年都可能只有个位数。盈利是目前我国银行业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渠道。假定我国2013年新增

成本包括准备金和存贷比要求等,闲置成本的数量一般占到存款的20%~30%。这部分成本要求贷款利率达到存款利率的1.54倍。由此可见,以上两项因素使贷款利率至少为存款利率的2.52倍(1.67×1.54)。考虑银行利润这一因素,贷款利率还要上浮约1.3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假定存款利率为2%,那么贷款利率就将达到6.3%上下。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银行经营压力也会从存款端传导至贷款端,推动贷款利率上升。

第二,存贷利差不会大幅收窄。利率市场化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存贷利差:一是存款市场的竞争将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增加;二是贷款市场的竞争会使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下降,贷款收益减少。银行存贷利差因此将缩窄。但利率市场化也会对银行有利。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是利率的执行者,没有利率的制定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有了价格的制定权,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会更加主动,可能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这些贷款利率较高,能改善银行财务状况,但也会提高贷款利率的整体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会缩小,但大幅收窄的可能性较小。

第三,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经营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或完成后,商业银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经营困难的事例很多,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监管较为完善的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储贷协会危机就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1980~1994年15年间,共有1617家小银行和1295家储贷协会破产倒闭或接受援助,这些机构资产规模总额达到9240亿美元。我国台湾地区的信用合作机构也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信贷危机。1994~1998年间,台湾地区爆发的83起挤兑事件中74起发生在农村信用合作机构。这74家机构占当时台湾地区农村信用合作机构总数的21%。

存款利率放开后,中小金融机构竞争压力将明显加大。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能高于平均水平,贷款利率可能低于平均水平,由此导致成本增加、收益减少。同时,由于在技术水平、机构网点、产品创新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处于劣势,中小金融机构拓展中间业务的能力较弱,业务范围相对较窄,利差缩窄将对其经营产生较大冲击,个别中小金融机构甚至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经营困难。因此,我国需加快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第四,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仍可能存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利率形成机制,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结构性问题作用有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研究也表明,即便在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小微企业仍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国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可能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但也会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以弥补其较高的信贷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会有所改善,融资贵的问题仍可能存在。

9万亿元贷款,按12%的资本充足率估算,不考虑其他表内外风险资产增长,仅此一项就需增加约9000亿元资本金。因此,银行需要维持一个适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水平。

目前我国银行业资金价格的内在形成机制,主要还是在既定筹资成本(存款利率)基础上,按照成本加成定价原则来确定贷款利率。银行成本主要是经营成本和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经营成本包括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税费支出等,一般占银行收入的50%~80%,平均约为60%。这部分成本要求贷款利率至少为存款利率的1.67倍。闲置资金的机会

96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放开拉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帷幕,经过17年的稳步推进,改革取得了积极

成果。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表明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也意味着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重要契机,此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重新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和核心任务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本质是将市场均衡利率的发现和决定权由中央银行向市场主体转移,其核心任务是通过不断放松利率管制,扩大市场主体的自主定价空间,优化金融资产配置。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作用、金融机构拥有利率定价权、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施之有效影响的新型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下:

中央银行通过逐步放松利率管制,以培育的市场基础利率和其他市场化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资产的定价权力。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央银行通过改革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不断完善了自身利率调控体系,特别是逐步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直接调整存贷款基础利率的局面,逐步让市场资金供求来引导,增强市场调节利率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实现间接拥有利率定价权是为了保证从管制向市场化的平稳过渡,避免恶性竞争,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更有效地发挥利率杠杆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培育建立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利率,逐步形成货币市场基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再认识

吴念鲁 杨海平

利率市场化是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作用、金融机构拥有利率定价权、中央银行施之有效影响的新型利率体系

第五,利率市场化要与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相结合。两次调息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整体上浮幅度低于预期,大型银行活期存款均执行基准利率,同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的占比较小。这与银行业准入条件较高、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有关。利率是资金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而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是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机制只有与合适的商品生产条件相结合才能有效调节商品生产的资源配置。可见,要实现利率政策向实体经济的有效传导,仅仅进行价格改革、放开利率管制是不够的,还应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推进市场准入改革,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增加金融供给。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充分、良性的市场竞争,改善信贷供需关系,使利率政策的调整充分、顺畅地传导到实体经济。

第六,利率市场化要与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合。投资需求直接影响利率。若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有限的资金供给将面对无限的资金需求,利率将快速上升。因此,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干预,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企业根据成本收益安排投资计划,能提高投资的利率敏感度,形成合理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高风险行业挤占有限的金融资源,抬高整体利率水平。总之,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能避免利率过快上升,减轻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震荡。■(本文仅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所服务机构的意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盛松成系司长

(责任编辑 赵雪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