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讲),莲医群微课音频整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讲),莲医群微课音频整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讲),莲医群微课音频整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讲),莲医群微课音频整理

讲授(原创):彦东

整理:恒素一心秋心居士(注明: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上古天真论

上古二字代表中国古人心中所想象的理想社会,或者说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具体的说就是三皇五帝的时候。

1.天真:天然本真的样子,这种天真也是古人所向往所追求的上古圣人的模样。

2. 天真是上天禀赋于人的真精、真气,也就是上天创造生命的根本。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

成而登天。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句呢,就是对黄帝这个人的介绍。因为黄帝是《内经》这本书的主角,所以在这个主角登台之前呢,要对他有一个铺垫。

那我们来看看这些夸奖黄帝的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

生下来就天赋异禀,很有灵气,就和别人不一样;在孩提的时候呢,就能言善辨;

幼而徇齐

这里这个“徇”,它是一个通假字,通“睿”,就是睿智的睿。黄帝这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呢,领悟力就非常好,反应就非常快;

长而敦敏

等到了青少年时期呢,黄帝就显出性情敦厚,同时又勤勉好学的品质;成而登天

等到了成年,就成为了咱们现在说的“人生赢家”,“登天”也就是成为了天子。

我们现在来看黄帝,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比你优秀,还比你更努力。

我们再返来看看这几句话,这段话除了是对黄帝的夸赞之外,我们也可以做另外一种理解:

这段话实际上也是一种观察人才的方式,或者说,看一个孩子以后能有多大的出息,就看他符合不符合这句话,能符合几点。在孩子小时候呢,看是不是能言善辨啊,领悟力怎么样啊,反应怎么样啊,性情怎么样啊,是不是很勤奋啊,这样一种观察人才的方式。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

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

之耶?

黄帝向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听说上古的人都能活到百岁同时身体有活力动作还不衰,现在的人刚半百身体就不行了,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人和古代的人不一样,还是因为现在的人做错了什么才导致成这样子?

上古的人都不仅能活到很长,同时身体还保持得很健康很有活力,这个是问的什么啊?这个就是养生之道。我们今天追求养生,说到底就是为了这个。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

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也。

岐伯(天师):上古的人中,对道有觉知、体认的人,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里的道就是天地自然之道。先暂且不讲。“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有的人觉得这个我能做到啊,我减肥,每天吃的很注意,起居有常,我生活也很有规律啊,不妄作劳,我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那为什么我不觉得自己多健康,动作都快衰了啊?节,不是节制的意思,是法则,有原则。常,不是说每天都这样,能够保持一定的状态,常是常理,这个常理不是你自己定的。不妄作劳,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要理解这三句话就要参照前面两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术数就是前面所说的道。往宏观讲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天地以内万物包括人延续生息的规律。术数最一般的讲包括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都是术数。

十二时辰,子午流注:在不同的时间内,人的生命状态,人的组织器官运行都有他的特点。我们每天晚上2点睡,早上10点起,看似睡了挺长时间,睡够了,在中医看来就不叫起居有常,因为违背了术数。

往精细了讲阴阳术数有更复杂的东西,比如五运六气,比如说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也就是生辰八字,也决定了一个人天赋的禀赋,他的身体精气里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根据这个每个人起居的常以及他的劳作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知道,后面三句食饮起居,都是阴阳术数在我们生活中不同层面的一个表现。黄帝内经只是拿出来我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这里绝不仅仅只是字面理解的那种道理。到底怎样去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这里只需要有这个概念就可以,以后可以展开。

形与神俱

第一,形神本身都非常健康,一个人形不健康了,但是精神方面还好,比如还想出去玩,还想去旅游,但是腿脚不方便了,腰酸背痛。另一个方面,身体很好,但是这段时间陷入了抑郁,身体还想出去走走,但是精神层面不给力,这都不是形与神俱。

更高的层面叫形神统一、合一。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印度瑜伽,有的练到在我们看来非常变态的地步,比如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呼吸,控制自己的心跳,他在意念中冥想,我现在心脏不跳了,真的就能做到不跳。这种能力就是形神合一的一种表现。就是说一个人的神识、精神层面对自己的身体有绝对的掌控,在古人看来,当我们的神识有这种能力之后,这个人首先会非常健康,她的生命无论从长度还是质量来讲,都会比普通人好得多。

前面的形与神俱就是我们一般人的养生,后者形神统一就发展为道家的一种修炼的体系,它使我们人对生命有了一种更高的要求。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

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歧伯接下来呢,就从一个反面来讲,讲了上古之人,紧接着讲我们现在的人。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我们来看这三句话,很有意思,我们不要这样单独的来看,要和上文结合来看,这个意思就出来了。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饮食有节”对“以酒为浆”,“起居有常”对“醉以入房”,“不妄作劳”对“以妄为常”。

这个很有意思,他在讲古人的时候啊,讲他们的养生,这三个点讲的非常的宏观。是从大的方面来讲的。但是他讲今人呢,突然间把这个范围缩的很小,讲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

“以酒为浆” 把酒当水,当米汤喝。

“醉以入房” 然后喝醉酒之后呢,还要行房。

讲的非常具体,那有下面这一句呢,我们对上面的这一句,也有了一个更准确的一个把握。

"饮食有节”这个“节”里面,忌酒的成分实际上是占着很重的一个分量;“不妄作劳”,一方面是指我们不要过度的劳累呀,透支自己啊,而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他隐含在这句话里了,就是对行房的一个态度;不妄作劳呢,就是在我们的性生活的层面上,不要妄作,不要“作”。

下面他为什么要特别提这么一句“醉以入房”呢?非常的具体,那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醉后行房,对身体的伤害,或者说是对今人半百而衰的这个结果,可能负有非常重大的一个责任。那从这个我们现在的知识来看,当人醉酒以后,大醉以后,人的肝脏里的血液很大部分的都会被这个酒精所代替,因为肝脏要去解毒,这个时候如果再去行房会怎么样呢?

我们知道这个性生活呀,她可以说是人身体的气血、能量涌动最为强烈的一个时候,性生活的这种快乐,是需要我们身体的气血、能量的极大的一种供应,这种快乐不是白给我们身体的,要先交出足够的“粮票”才能够换来那种快乐。具体来讲我们这个身体层面上,行房会把我们肝脏的血液都调动起来。

所以一个人醉酒以后,本来肝脏里面就没有多少血了,这个时候再同房,这就相当于我们的肝脏本来就是在一个“低能”的状态,它又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醉后行房对与肝脏紧密相连的肾脏的损伤也是非常大的。我们再往下看。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前面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呢?“竭其精,散其真”。这一篇题目叫“上古天真论”,天真的就是我们先天的真精、真气,然后在这里就直接点出来了。“竭其精,散其真”,自然就背离了上古天真之道,那是什么结果呢?半百而衰矣。

讲到这里,我们再跳出来去另一个层面上去看,《黄帝内经》为什么要特别讲到这个“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对于养生、防病来讲,肯定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层面都会有形象去表现,为什么要特意的去指出这个?在之前我给大家讲述了《内经》的成书背景的时候,有提过这本书是给当时的士人,给当时的上流社会,给贵族看的;当时的那些贵族他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就像淮南王他们这帮藩王过的是一个

什么样的生活?汉武帝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可想而知,那就是每天各种party。当时的贵族的那种生活,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尤其现在很多的年轻白领或者成功人士,大家想想是不是就是“以酒为浆,醉以入房”?这在现代已经是非常普遍了,所以呢,在我看来《内经》这本书放到当代,也非常有现实意义。

在西汉那个时代,这本书它适用于上层社会。你让一个每天食不果腹的农民,按这本书说的来养生,他会觉得这些跟他没太大关系;那时候的普通人“半百而衰”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营养不良,是因为苛捐杂税过劳等等。但是上流社会,过的就是书中所说的生活,和我们现代很多人的生活都差不多了,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我

们中国古代有很多经典放到现代来看,给人感觉有些不合适,但内经恰恰相反,放到现在我觉得非常的合适。

那我们再返回来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句话可以接到前面那三句来讲,也可以独立出来讲。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能过耗竭我们的精气,耗散我们的真气的绝不仅仅是上面那三句,咱们再往下看。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不知持满”,这个满是什么意思呢?满就是前面所讲的“欲竭其精,耗散其真”中的“精”和“真”。

“不时御神”,不能够掌控自己的精神。这两句合在一起呢,就是我们把持不住自己的精气神,总是想着把他们释放出去,把它们消费掉。为了什么呢?“务快其心”,为了我们一时的快感。

而这个快感,实际上是“逆于生乐”,也就是它违背了我们生命本来的乐趣。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咱们在前面讲到,我把我的精气神儿给消费掉了,但我确实感到很快乐,这怎么能说违背了生命本来的乐趣呢?我们在这里,不做进一步的讲解,我们往下去读,你慢慢就会理解这个意思,但是这一句话,大家要先记在心里,“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

心,逆于生乐。

针对我们当代国人的一个体质现状,这一段要特别再讲一讲。我在这里主要讲的是我们的年轻一代,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一零后这几代的孩子,他们生活的状态,生命的状态,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这句话:“以欲竭其精……”

因为本人现在从事中医方面的工作,所以能接触到比较多的案例,给我的反馈是蛮震惊的,就是现在中国的青少年,儿童,普遍都有"zw”的这个习惯。

这个“zw”本身,包括青少年、小孩的“zw”,本身是正常的,无可厚非;但现状是,当代青少年和小男孩的“zw”频率已经远远超出了身体所能承受的程度。

古中医书里讲孩子是纯阳之体,阳气都非常足,但是这是古代的孩子,现在的孩子能找到纯阳之体的非常少,基本没有,大部分都是阳虚,阳气不足。很多孩子一看,十几岁年纪脸上青白无光,萎黄无光或者青黑无光,这种情况在古代很少能在孩子脸上看到,但是今天非常普遍。有些家长来找我咨询,孩子体质怎么样,什么病,我会告诉他孩子这是脾阳虚或者肾阳虚,建议相应的方法来调理,比如告诉他们不要吃凉的,不要熬夜,要多出去活动,但是很少能直接跟他们讲,让孩子不要“zw”,要节制。作为从事中医的人,从经验上是能够分辨出来哪个孩子有“zw”的习惯。

当然,现在孩子体质弱,跟这一代80后70后父母本身体质也有关,先天就不足,跟我们滥用抗生素、消炎药,退烧药,饮食也有关系,但zw 在很多孩子的身体健康上承担了很大的责任。这种现状,跟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流行文化,跟互联网信息的发达是有很大关系,会给人不断

的刺激,成人也好,孩子也好,都会受到影响,但孩子在这一方面,自我能够掌控的能力是很弱的。

中国现在不孕不育症比例越来越高,而好多不育症,都跟年轻时候身体的透支有关系。所以这个问题现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往大了说关系到民族复兴的问题,关乎到国本民族之本的问题,我们有一天可能真的会成为"东亚病夫"。这个在以前我觉得好像不会那么严重,但是从我现在的实际接触来看,确实出乎意料。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多思考,能够多关注身边的人,关注我们的孩子。

这些在当代会成为国人以后一个最大的隐患,无论从健康来讲,还是国家社会经济层面来讲,说得多大可能都不为过,在以前如果别人这么说,我可能觉得有点上纲上线,但是今天经过我的体会观察,真实的接触和感受,真的是这样。希望大家会有这个意识在。至少我们自己可以有一个意识,当身边的人刚开始有萌发这些迹象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么样去影响他们。

另一个问题,就是打游戏的问题,现在孩子对游戏的沉迷已经超出了我们可以去无可厚非的一个尺度,而是足以让我们去恐惧的。曾经有科学家专门去研究过,孩子沉迷游戏中大脑的反应跟吸毒的反应是一样的。身边喜欢玩游戏的孩子我们可以去观察,在游戏之外,他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反应比较迟钝,漠不关心,常常会显出呆滞的神情。当孩子真的沉迷进去以后真正要想戒掉,实际上比戒毒还难,不是简单管教能改

变的,因为孩子在这方面丧失了自控能力。在孩子身体大脑的发育阶段,游戏的成瘾,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对孩子智力的成长,社交能力的培养,性情性格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

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什么是虚邪贼风?

虚邪,一解为外面的邪气趁虚而入。当我们自身比较虚弱时容,易受到外面邪气的侵袭,比如说我们伤寒感冒,伤风感冒,很多时候是在我们身体比较虚的时候。

更符合原意的解读,虚邪指的是虚风,指的是我们四时不正之风,通俗来讲就是反季节之风。比如冬天正常是刮西北风,这时候突然来了东南风,就是虚风。夏天中原应该刮东南风,结果刮来了西北风,这个就是虚风。冬天的时候,西北风非常强,迎着风会冻得发抖,非常冷,但是被这样的强风吹过,实际上感冒的时候不多,除非身体很虚弱。当我们被西北风吹着,我们会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很少感冒。恰恰是在冬天出现暖冬时,刮反季节的东南风,被这个风吹着是很容易感冒的。从古人的观念里,反季节风之所以让人生病,是因为违背了上天赋予人的阴阳之气。今天我们的理解,冬天如果刮东南风,出现暖冬,意味着环境中将活跃着很多病毒病菌,这个就会伤人。

贼风是什么呢?偷偷摸摸吹到身上的风。这对人又什么伤害呢?那么小的风可能都感觉不到。假如我们的身体受到了强风,身体毛孔会本能的闭合,能够自我保护,调节自己。恰恰是贼风,它太微弱了,如果碰上我们可能正好在思考一些问题,在做一些事情,我们的精力被外面的一些事情牵绊,我们身体的感受力会下降,这时候,贼风很容易趁我们身体不备侵入我们机体。这个贼风容易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我们在家里或办公室,开着窗,外面没什么风,但是室内室外有温差,这个温差会形成对流,对流会形成很微弱的贼风,我们很多时候不容易察觉,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受了风邪,这个风邪会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会感觉到身体有什么异样。但这个贼风在我们身体积累久了,就会埋下一些隐患,这个隐患在某一天,因为一些原因身体处于异常状态时就会爆发出来。这时候我们身体所生的疾病,可能比我们当下所受的风寒发生的感冒发烧要严重得多,难治得多。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之十二时辰与养生

xx(心): 归属于火;也意味着生长之象,即散、疏布; xx xx(肝): 归属于木;xx(肺): 归属于金;秋礼也意味着生发(文化)之象;崇文门也意味着收敛(收肃杀)之象;宣武门北(肾): 归属于水;也意味着收藏之象; 冬xxxx、xx 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金木可以柃走;买军火石油等对身体有害;) 骂人时说你真不是东西,就说你是南北,就像水和火一样无情无义。 听到声音就害怕,是因为胃肾气不足; 黄帝内经的内容: 顺气自然;健康长寿靠自己;天人合一; 二、十二时辰与养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肾主骨;肝主筋; 1、子时: 夜里23点到1点——胆经当令;中午12点之前,阳气可以化万物,所以吃什么都容易消化。 2、丑时: 夜里1点到3点——肝经当令;

3、寅时: 夜里3点到5点——肺经当令;重新分配气血,心脏病者不适宜早炼。 14、卯时: 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心梗者解大手不要太用力,便秘说明肺气不好。 5、辰时: 上午7点到9点——胃经当令;长痤疮源于胃经(胃寒)。 吃早饭犹如春雨贵如油。月经痛经、乳房胀痛与乳汁和胃经有关。常按摩足三里(膝盖下三寸处)养足胃气,长寿。 6、巳时: 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肺输送气血而脾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输送到肌肉腠理中。脾主肌肉。脾的外现在嘴唇上。老年人眼皮耷拉下来是脾的问题。脾在志为思。身体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 7、午时: 上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重视子午功就是借助天地一阳生和天地一阴生达到心肾相交,心的神明为神,肾的神明为精。 普通人怎么达到心肾相交?睡觉 8、未时: 下午13点到15点——小肠经当令;心与小肠相表(阳、丈夫)里(阴、妻子),类似夫妻关系。心脏病最初可能表现在小肠经上,比如胸闷,心里难受等。 9、申时:

2014王洪图 黄帝内经 教学讲座(1—80全集)

《黄帝内经讲义--养生大道》(王洪图)80集全集黄帝内经王洪图教学讲座(1—80全集) 张廷模《中药学》教学讲座(1—79全集) 王洪图黄帝内经 目录xCL一品下载 01《黄帝内经》简介xCL一品下载 02《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xCL一品下载 03《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得结构、形成xCL一品下载04《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价值xCL一品下载 05 阴阳五行概述xCL一品下载 0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二)xCL一品下载 0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三)xCL一品下载 0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xCL一品下载 0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xCL一品下载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xCL一品下载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xCL一品下载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八)xCL一品下载 13 素问﹒藏气法时论(二)xCL一品下载 14 素问﹒藏气法时论(三)xCL一品下载

15 藏象概述xCL一品下载 16 素问﹒灵兰秘典论(二)xCL一品下载 17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xCL一品下载 18 素问﹒六节藏象论(二)xCL一品下载 19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xCL一品下载 20 素问﹒五藏别论(二)xCL一品下载 21 素问﹒五藏别论(三)xCL一品下载 22 素问﹒经脉别论(二)xCL一品下载 2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一)xCL一品下载 24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xCL一品下载 25 灵枢﹒本神(一)xCL一品下载 26 灵枢﹒本神(二)xCL一品下载 27 灵枢﹒本神(三)xCL一品下载 28 灵枢﹒营卫生会(二)xCL一品下载 29 灵枢﹒营卫生会(三)xCL一品下载 30 灵枢﹒营卫生会(四)xCL一品下载 31 经络概述xCL一品下载 32 素问﹒骨空论(二)xCL一品下载 33 病因病机概述xCL一品下载 34 素问﹒生气通天论(二)xCL一品下载 35 素问﹒生气通天论(三)xCL一品下载 36 素问﹒生气通天论(四)xCL一品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指农历立春之后立夏之前的三个月。此为发陈推陈出新。天地俱生,万物古人常指草木而言以荣茂盛,夜卧早起,广步缓步于庭堂阶前的院子,被发缓形,“被”通“披”。形,即形体。周慎斋:“被发缓形,使阳升而气舒也。”以使志生,言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皆所以应春阳生发之气;“杀、罚、夺”皆所以折逆春阳生发之气。“勿杀、勿夺、勿罚”是说内存生发和平愉快的意念。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三月,五行之气为木,木五行配五脏为肝,夏为寒变,喻昌:“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奉长者少。奉,供给之意。长,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 夏长。春生,指大多数生物在春天开始生长活动。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季生养不好,供给夏长的条件差,到夏季就易发生寒变的病。 夏三月,指农历立夏以后六秋之前的三个月。此为蕃秀言草木盛长,扬布秀美,天地气交,张介宾:“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万物华实开花结果,夜卧早起,无厌吴师机:“谓无日长生厌也。”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指人之容色成秀秀美,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杨上善:“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三月,五行之气为火,火五行配五脏为心,秋为痎音皆疟,疟疾指总称。张介宾:“心伤则暑气承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指农历立秋之后立冬之前的三个月。此谓容平从容成熟,言草木盛长,到了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天气以急劲急,地气以明清明,早卧早起,与鸡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2学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导自学) ●灵枢·天年(指导自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即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养生、摄生、道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以周代而言,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王冰注:“玄古也。”玄,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 1、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 也。”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 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自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斗争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的治病与养生,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与养生。我讲的开场白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作为企业经营者,大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有的人可能严重亏,甚至倾家荡产,弄不清失败的原因。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好,有谁能想到生意场上的失败和自己的健康不佳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各位老板探讨养生与经商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人类,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聪明的人在有疾病先兆,但尚未发展成疾病的时候就去预防,使人不得病,这就叫不治己病,治未病。在有动机征兆,但尚未发展成大乱的时候,积极预防,使大乱不能形成,这是个必须要牢记的忠告。如果有了疾病才去养生与医治,大乱形成才去治理,如同渴了才去打井,战斗正打起来了,才去造兵器,岂不是大晚矣! 这就是《易经》上的忧患意识,《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如此,企业亦复如此,企业管理领导当未雨绸缪,应时时抱有危机感。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以《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是《易经》三大主题思想:企业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充满革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不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吗? 根据以上所述,养生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可防止未老先衰,祛病延年。养生的关键是预防为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健身防病原则,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旦有病症,必须不失时机去医院检查治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简称《内经》)。其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多种说法。经考证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其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汇编者收集、整理、汇编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和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他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地理学的论述,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医学对人的发现论述还要精确和全面。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股研究中医学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它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止和养生的巨著,是用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器官与环境统一的典范,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宗”,是学习中医首先必读之书。 《内经》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医学模式,莫定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医理源于《周易》,古代医家都强调“医通于易”,故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称,这已有历代著名医家

黄帝内经 繁体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 第10集 四季养生 四气调神大论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第十集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 春天怎么养生 夏天怎么养长 秋天怎么养收 冬天怎么养藏 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领。 是四气而不是四季。调的是神。重的都是神的层面。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什么是气?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 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人体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不然就会得病。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古代时讲气,更多指节气,即24节气。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 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 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四合院,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全有,门朝南开,门主散,出入之所。东边的房子主生发,孩子们住;老人住西边,壮年住正房。 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春天的生发之机,是一点点起来的,是分步骤的。 “此为发陈”,陈就是陈旧,是从冬这起来的。春天的毛病是冬天做下的。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 非典(瘟疫与时节有关,陈旧的发作)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生活无规律。目前来讲,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按时睡觉。 “天地俱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都可以生发,也就是子时,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生起来。 “万物以荣”,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如何养生,列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不过子时。“广步于庭”,步,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慢慢走,走很远。 一个是“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发,不要约束生机,生发,应该放松心情;缓形,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也意味着放松心情。调神,神最重要。志是肾经,肾的神。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 还有一个是“生而勿杀”,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不要起一点杀心。春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背景介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7038028.html, XJ】《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可以说,如果想涉足中医、养生这个行业,不读原文的《黄帝内经》,就等于盲人摸象,抓不住纲领和重点。 别有病网站建站三年多了,转载了多人解读的《黄帝内经》,有文字的,有音频的,有视频的,但是,就是没有本站自己的。因此,从本期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对《黄帝内经》做一次精读。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 所谓精读,就是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意思。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如果想正确理解每个字的含意,对于当今人来说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也是力求做到准确。由于《黄帝内经》内容繁杂,涉猎的方面非常多,虽然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过批注和翻译,但尚发现精确到每一个字的。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难免会有错误之处,还希望广大网友指正,大家共同提高。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

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缘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本篇是《素问》之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有网友可能会问了,什么是“素问”啊?哈,其实很简单,就是朴素的提问。换言之,就是黄帝向他的老师岐伯提的非常普通的问题,也就是有关人类长寿的问题,你说是不是很朴素呢? 那“上古天真论”怎么理解呢?上古是个时代,也就是岐伯在对话里提到的那个皆度百岁的时代。而天真指什么呢?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烂漫,说明小孩子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无论是语言和行为都很纯真。因此,上古天真论讨论的问题,就是很朴素,很纯真的问题。 本文解读架构,第一页,是本次要解读的背景或原文,以后按原文的每个自然段进行分页,每页都有原文、点评和整段翻译部分,文章最后,还有本次的总结。其中点评里,都有本人结合现实而独具特色的点评,希望大家喜欢。 按每周发一篇的速度,如果把《黄帝内经》完全解读完,估计要三、四年的时间。哈......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咱们静下心慢慢来吧。我相信,如果广大网友与我一起研读完《黄帝内经》,您的水平可非同寻常了。好了,我们一起开始吧! ■原文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曲黎敏教授讲座《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中医体质养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一、体质偏颇是常见现象什么是体质?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比如从形态上来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娇小玲珑,女性更是环肥燕瘦,体态各有不同。 从皮肤上来看,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化妆品,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离不开油腻的、滋润的护肤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肤,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时不时地脸上还长痤疮,令人烦恼。 从头发上来看,有的人的头发浓黑茂密;有的人的头发则稀疏黄软。 从性格心理方面来看,有的人心胸宽,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迟钝;有的人外向开朗,有的人内秀沉静。 从疾病方面来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在一个家族里面,可以有多个患者。这些病本身不遗传,但是因为

这个家族的先天禀赋有共性,体质遗传,使得他们对这些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 从治疗效果来看,同样药物治疗同样疾病时会得出迥异的效果:多数病人体现了很好的药物疗效;有些人就会过敏或不适;而个别病人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毫无疗效可言。所以医生会感叹“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方少”。这也是体质使然。 冬天来了,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火锅。有的人一吃火锅就浑身发热,面色红扑扑的,非常舒服;而有的人一吃火锅,第二天早上就会牙痛或者扁桃体发炎,或者脸上生很多痤疮,或者小便很黄,或者大便干结。我认识一个人,他晚上吃了狗肉火锅,第二天早上,嘴里起了七个溃疡面,舌头上有,颊黏膜上也有,非常疼,疼得连着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 夏天很热,人们在外工作一天回到家里,通常都喜欢吃冰镇的西瓜或者喝冰镇的饮料,有的人吃喝以后会觉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却马上会拉肚子,非常敏感。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因为这两种人是不同的体质。 还有的人喝凉水都增膘,而有的人“浸油缸都不肥”。 不同的体质对于季节的感受也不一样,热性体质的人通常怕热不怕冷,寒性体质的人通常怕冷不怕热,这些现象在《黄帝内经》中叫做“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 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际上都是体质现象。可以看出,体质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通常就是体质出现了问题,是体质出现了明显的偏颇。二、中医自古就重视辨体识病 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体验、生存质量,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自古以来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 第一章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五藏别论》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主张的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正符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们的需求。了解其中的养生语录将会使您受益匪浅。 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16.《黄帝内经》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

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注释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发:草木发芽。陈:敷陈,草木枝叶舒展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广步于庭:广步,缓步。庭,堂前阶也。被:同“披”,披散,散开,解开。以使志生:言使人的情志宣发舒畅 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指精神,行为活动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行为活动违逆春阳生发之气。强调人需顺应生发养长之道。养生:养护(春天的)生机 寒变,奉长者少。 寒变:阳气虚损的寒性病变奉长者少:供给夏季的茂长之气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蕃秀:万物(主要是草木)茂盛壮美。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天地气交:“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华实:均用作动词,意为开花结实,华,同“花”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华英成秀:华英指草木的花叶。此比喻人的容色神气。秀,草木开花,此比喻人因气机旺盛而容光焕发的样子。 外,此夏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痎疟:疟疾的总称。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冬至重(虫)病:至,到,来临。重病,别的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容平:盛满。形容秋季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景况。 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与鸡俱兴:跟鸡同时作息。意同“早卧早起”,兴,即起床,此指作息。秋刑:深秋(霜降后)的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收敛神气而不外露,从而使肺气清肃。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飧泄:水谷杂下,完谷不化的泄泻。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

黄帝内经讲义(一)

黄帝内经讲义(一)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 ? 1.河南新郑历史沿革新郑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1-10] ? 2.黄帝故里河南新郑(组图)华夏经纬[引用日期2013-11-10] 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 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内经中的皇帝是轩辕,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与岐伯等论医学。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其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成书在西汉,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岐伯,被黄帝尊为“天师”。这位天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无所不通,详细地解答了黄帝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阐明了中医的基本道理,所以至今民间称中医学仍为“岐黄之术”。 1.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白话解: 人体有阳气,像天上有太阳一样。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生长壮大。所以说天的运行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人体的健康无病,是赖轻清上浮的阳气保卫。 2.原文: 故病久则转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心得 由王爱仁制作。 一、通篇简要概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是中国医学理论上养生的名篇。它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属养生的姐妹篇,在古版本中,按全元起注本,也是在第九卷。今本《素问》也被移为卷首了。 全篇共分8小段。前面的四小段,以四季为序,讲述要求人们如何应四季之气的变化,进行养生的方法与道理;第五小段,以人的生存大环境为背景,说明天地之道,阴阳气交所形成的气象变化,与一切生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关系,进而,又点明人的生命健康与顺从自然之道的重要关系;第六小段,以阴阳之道来看待四季气象的变化,并具体讲明人因违逆四季阴阳之气,由此而造成五脏被损的严重后果;第七小段,从宇宙生命哲学的高度,阐述四时阴阳之道与生命存亡的本质关系,讲术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深刻养生哲理;最后一小段,是从预防医学和保健的角度,来认识顺从自然之道,重视保健养生对于人类少生疾病和不生疾病的重要意义。 由山东中医学院和河北医学院共同校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第五小段的[按语]中说:“本节文字,丹波元简认为与上下文不属,疑属他篇错简。可参。”其意就是说,这一小段文字本不属于该篇的内容,怀疑它是由其它篇中错误地编辑过来的。存疑者丹波元简为日本的著名汉医考证学者。 我认为丹氏的存疑,不能说完全不无道理,因为今存《内经》这部书,是大家公认的“非一时之言”,“非一人之手”,而是历代许多人,根据多种版本的传抄、印刷、保存、补缀、编辑、校正综合的结果,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要想看到完全统一的个人专著版本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汉代的张仲景所保存的《内经》,并以此为依据,撰写出属于他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与魏晋间皇甫谧所保存的《内经》,并以此为依据,还结合其他,撰写出属于他的《针灸甲乙经》。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内经》是否完全一致,就令人存疑。因为古代医书,属方技类文献,总的来说属禁书,秘书,不属于公开流传的文字,所以他们两人所见的《内经》,从来源渠道和版本就会有不同,因而内容有差异是完全可能的。 据现有考证,《黄帝内经》书名,从文字上显出,最早见到的是东汉班固所修的《汉书·艺文志》。而班固所修的《艺文志》又是根据西汉时期刘歆所编纂的《七略》为基础。而《七略》又是是根据其父刘向所编纂的《别录》为基础。而刘向所编出的《别录》,又是由多人编纂而成的,其中的医书类,就是由皇宫的侍医李国柱根据有关的方技类医书编纂而成,其中就包括有《黄帝内经》在内。李国柱在整理中,《黄帝内经》一书,是否是按原著完全照搬整理,这就存疑,我认为,李国柱既为皇宫内侍医,肯定有编者个人的创造,还有疏忽或遗漏等。 其实《别录》与《七略》都早已亡佚,据今存《艺文志》班固自注,他采用的《七略》也并非是完全地照抄,在整理中就加进了自己的意思。另外,现在公

曲黎敏——《黄帝内经》视频讲座 文字版

曲黎敏——《黄帝内经》视频讲座文字版1 一、默认分类2008-11-22 15:14阅读404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第一期,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第一我们要先说一下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这是一个口,这是一个耳,然后底下是一个人,这个口和耳放在一起,也就是繁体字里边的听的意思,那么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就是说人体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一个原因。这句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就是说的你能够把医学领悟了,你有可能就领悟到天下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从第二点上讲,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这里大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去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汇,比如说魄力,精神,还有胆识,意志,聪明,像这些词都是表达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一些词汇,和代表我们领导力的一些词汇。那么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想一想,所谓魄,你这个人有没有魄力,做事有没有决断性,那么这个魄力到底是什么呢?它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呢?实际上这个魄在中医里它涉及到一个词,它是肺的神,所谓神在这儿要解释一下,什么叫神呢?就是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做神。它的表现,我们说你这个人有没有神,精气神的那个神,神足不足,实际上都是说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现,就像火焰的光芒一样。那个叫神。那么这个魄指的是肺神,而力关系到我们另外一个脏器,就是肾。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都是从腰这儿来,从腰这儿来,所以力量是从肾来的。那么这两个概念,像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本能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课程背景: 当代企业家,物质生活丰富,但是健康堪忧、精神生活质量欠佳。随着经济高速增涨、世风日益浮躁,如何独善其身,获得一份清静与悠然自得,实属难得。? 企业家更需要注重修身养性,营造企业家的精神家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领导者,体悟人文情怀,明彻道德修养,另辟人生境界。? 易医同源,周易、中医、儒释道哲学同出一家,内圣外王,企业家更需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领袖养生术】五行流通,修身养性。 以中医的调理方法,切入领导者“亚健康”症结。用五行定位身心系统,全面革新西方养生概念。以传统文化诊断病源,为领袖疗病养生。深刻领会“诊病、探源、调理、痊愈、预防”五步口诀。 课程资料: 《黄帝内经》、《道德经》、《心经》、《周易》、《论语》、《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课程特色: 1,体验式 ①融汇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体会“天人合一”的心灵修炼,提升国学素养。 ②体验中医经络按摩、掌纹诊病“望闻问切”方法。 ③应用表格现场测试自己的五行人格类型。 ④“学、用、教”的阶段性实用国学教学方法。 2,趣味性 ①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五行人格类型分析。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哲学的养生养心方法。 ③基因与命运、性格的因果关系。 ④调整风水环境改变“气场”来养生。 ⑤四柱命理学中的阴阳五行养生方法。 课程大纲 一、《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智慧 1、《黄帝内经》简介; 2、《易经》与《黄帝内经》的渊源; 3、中医对健康概念的阐述; 4、中医养生与儒释道三教“精气神”养生; 5、中医的八种“体质”类型与养生方法; 6、“元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7、中医养生智慧——医理三原则; 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预防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3)真至圣贤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上一节,岐伯向黄帝讲述了男女生理变化的不同点,即女七男八。而在本节中,他前半段重点阐述了肾对生殖的重要性,而后半段重点讲述了上古、中古时期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即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养生之道。 【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整段翻译】肾掌管水液的开阖,接受五脏六腑之精髓并储藏,因此五脏气血才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 【原文】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整段翻译】如今,五脏的功能都衰退了,骨肉慢慢松懈分离了,天癸已经耗尽,所以发鬓都变白了,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也就无法生育子女了。【原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为什么有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却能生育呢?岐伯说,那是因为此人天生精力过人,气血和经脉经常保持通畅,并且肾气足够多。虽然年经大的人可以生育,但一般而言,男人能生育的年龄不超过64岁,而女人不超过49岁,精气便枯竭了。 【原文】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还能生子吗?岐伯答道: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可以抵御衰老而保持很好的形体,身体虽然年事已高,但也可以生育。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金鸡独立 【整段翻译】黄帝说,我听说有上古时代的真人,懂得胎吸法,掌握自然变化之规律,可以呼吸天地之间的精气,常常练习气功,这样,肌肉就很结实,所以,他们的寿命就如同天地一样长久而没有终了,这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养生之道的精髓。(其实,黄帝这里说的上古之人能长寿,并非真的能活到天地的寿命,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 【原文】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整段翻译】中古时,有被称为至人的人,他们具有淳厚的道德思想,完全掌握了养生之道,懂得阴阳调和之道,注意根据四季变化进行调节,脱离世俗,聚精会神,在天地之间游荡,视力和听力可达很远很远(八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