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之道论述

大学之道论述

大学之道论述
大学之道论述

大学之道论述

三纲八目的追求编辑大学之道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

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

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

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

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

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

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

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

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9)格物:革除内心

的私欲。(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

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

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

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

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读解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

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

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

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

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

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

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

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

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出处《三纲八目的追求·大学之道》选自《礼记·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

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内容提要:大学之道讲大人

生的经营和管理。经营的目标是至善,管理的范围有三:一、独立世界的生命;二、血缘关系的生命;三、公共空间的生命。对于生命的经营和管理,离不开个人的修身。修身,是在独立世界的生命中每个人应有的严肃,此乃人的心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需要担当起这样的心性,也就是明明德。在明明德之后的亲民,使我们从独立世界的生命中回到了当下,进一步在血缘关系的生命以及公共空间的生命中经营人生,即齐家、治国、平天下。面对生命的思考,大学之道将“生命”与“生财”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个个体的面前。德本财末或者以义为利的理念,使我们又回到了独立世界的生命中。思想经历了这样一回合,就叫格物致知。于是,在“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明中,生命的意义不断溢出;在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中,东方文化的智慧不断地给人新的启示。人对内心的敞亮,是近道的一种方式。如《大学》所言:知、止、定、靜、安、慮、得。这是内明,又称为明明德。在明明德以后出来做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好一名管理人、经营者。《大学》称之为亲民。亲民的范围,有大有小,从天下、国家到家庭不等。无论明明德抑或亲民,都要求止于至善。那么,对于明明德与亲民而言,至

善意味着什么呢?面对自然生命中生、老、病、死的变化,孟子认为一个真正懂得了生命的人不会站在岌岌可危的墙

脚等待灾难的降临。反之,会将自然的生命放在“道”的背景中来实践,正命而死。若再结合孔子的人生报告来看,管理人或经营者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对自身的管理及对人生的经营。不管是经营人生或是自身管理,都离不开“人”的主题。因此,尽管自身管理指向个体修身,人生经营与家庭、国家以及天下息息相关,但由于“人”的共性而使修身成为的根本。《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不是说身修了以后就万事大吉了,身修是为了家齐、国治、天下平。在家、国、天下这样层层的推进中,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内明的自觉来协调。③而家、国、天下的稳定也与个体的心意一脉相通。从引用孔子听讼的话来看,④《大学》旨在告诉我们惟有自明之人才可能推己及人,改变生命环境,从而使自己连同他人从容自在,获得真正的自由。身如何修呢?《大学》首先将之放在一个向外开放的家、国、天下中来考察,其次指出身与内在的心、意的必然联系。⑤这样,修身就成了打通生命内外境界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有点像埋在地下的种子,只有当生命的因缘和合之后绿芽方可破土而出。出土之后的幼苗,又必须经受住外界环境的风风雨雨,方能茁壮成长。也就是说,修身是寻找生命的一个过程。在我看来,生命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深入。《大学》称其为格物致知,也

可以叫日新。譬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格物是第一张牌。反过来也可以说,有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就叫格物。接下来,我们有必要将《大学》中关于致知、格物的思想结构用一个简图来表示:如图所示,箭号的指向既为致知、格物,又可视为大学之道。另外,我们还可以将“人”的生命主体一分为三:一、独立世界的生命,主讲诚意与正心;二、血缘关系的生命,主讲修身与齐家;

三、公共空间的生命,主讲治国、平天下。无疑,这三样环境又互相影响,同时变现出种种现象。如此,《大学》将带

领我们从一个个细目入手,犹如将路上布满的荆棘指了出来,使行人清楚被何“物”所阻,进则走向大道。一、独立世界的

生命《大学》开篇在讲了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纲领以后,接着讲“知、止、定、静、安、虑、得”

的内明工夫。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七证”的工夫与诚

意及正心相关。读《大学》诚意章的内容,从“毋自欺”到“慎其独”;从“切磋琢磨”到“有斐君子”;从“自明”到“日新”无不在揭示一个至善的道德境界。那样的一个境界,在未有生民以来就与天地同在,只不过人们在偏离正道的时候远离了它。回到当下,我们将发现生活的诱惑比起道德境界的至善更有

吸引力,在自欺、欺人、被人欺的生活中,道心惟微。三者之中,毋自欺已属不易,更遑论不欺人与被人欺了。所以《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并要求要像恶恶臭,好好色一样反应敏捷。如此反应,与他人无关,但却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回到了意的初始,能慎独,就不至于欺骗自己,同时不欺人,至于是否被人欺,那就要看教化的力量了。在接下来关于《诗》以及当时一些重要文献的引用中,诚意使人接近了道的根本。在引用的文献中,有《康诰》、《太甲》、《帝典》、《盘铭》以及《诗经》。(详见《大学》诚意章)其中用意,无非想从这些典籍的告诫中得出独立的生命环境本来具有的道德启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但是,要使人人产生如此信念并非易事。比如我们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向大地索取,乃至于最终还给大地的是粪便,是一副臭皮囊,但大地通通都接受。止,如同大地一样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但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常常是饱暖思淫欲,享受去了,哪有闲工夫求道?而生活在逆境中的人,更多的是怨声载道,哪肯近道?“大畏民志”,如何引发每个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力量,并非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关系到每个个体生命的自觉。如何自觉?需要担当,担当首先使自己直面独立世界的生命。譬如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第十一》)

又如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却遭到桓魋伐树搅场。面对野蛮,孔子却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第七》)再比如《论语·子罕第九》记录“子畏于匡”,

⑥虽遭遇暴力,但孔子却坦然道:“匡人其如予何?”。此外,《孟子·告子》章记载了古之大丈夫那动心忍性的经过。全文重要,不妨引录: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担当。而就在笔者撰述此文的时候,忽闻一位有过几面之缘的小朋友在学校门口不幸车祸遇难的消息!八岁的孩子是无辜的,肇事的司机以及监护人却免不了责任。扩而大之,时下社会的浮躁之风不知使多少无辜者死于非命,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使多少生灵涂炭?!因此,当子路向孔子询问“死”的问题的时候,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孔孟告诉我们的首先就是面对一个独立世界的生命。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第十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⑦《大学》则直言人心

应该从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中调正过来,心正意诚,直面生命的本真。事实上,心通过身来表现,但身是肉做的,不是铁打的,所以身乃脆弱的。身虽脆弱,但为非作歹的、助人为乐的无非此身。身是肉做的,所以人需要“饮食男女”。“饮食男女”固然重要,但身终将化成白骨。回到当下,生活虽然充满了诱惑,但独立世界的生命却时时刻刻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这是一个个经典的文本世界。担当,使我们在生活中与经典同行,同时看到了道德的至善境界,从而触到了血缘关系的生命环境。二、血缘关系的生命前文谈独立世界的生命,旨在讲明人的共性,也即心性问题。但在血缘关系的生命中,我们往往难以做到心意相通。以至于将“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等等情愫的迷茫当成了个性的张扬,反之,视仁爱之心的共性为平庸无能。由于存在了先入为主的意见,对于孔子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进入到独立世界的生命境界就歧义百出了,虽如此,却从反面印证了孔子提出“四勿”的危害。⑧在我看来,这是孔子尊重个性而不张扬个性的主张。尊重个性使人直面独立世界的生命,并将创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面,或者创作出一件件情性各异的艺术作品。张扬个性则将脆弱的身大大夸大了,夸大的身其实在透支生命。虽如此,身也面临着一个个生活的瞬间,但这却是一个“利欲”充满的人生,艺术在那样的场域中已经沦为出卖灵魂而不是生命日新。在血缘关

系的构成中,儒家的“五伦十义”演绎了一个小国寡民的情形。“五伦”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十义”指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若将“十义”再浓缩,则为“三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三纲,将构成家庭及国家的主要人际关系都包括进去了。从家庭的角度看国家,家庭就像一小国,它的国民就是夫妇与子女。如按《三字经》所讲九族来分,这个小国的成员将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等九族。若再按三十年为一代来计,能五代同堂已经了不起了。但就是这一群同在一个屋檐底下生活的亲人,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是。夫妇的结合,实际上是道德至善与饮食男女的合谋,夫妇顺讲的是身心和谐。但问题也就出现在合谋当初的选择,所谓的悔不当初其实是迎合了饮食男女的需要,而将道德至善的人性催眠不醒了。所以有位老前辈说“婚”字就是男的昏了头以后需要一位女的来管。在我看来,“家”字的象形则体现了人的双重性,即人性被催眠之后的动物性,所以说结婚成家之后还能够头脑清醒的并不多见。譬如《诗经·卫风·氓》所描写的一段爱情故事,说的是恋爱双方在“抱布贸丝”的交易中倾心对方,进则“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但婚后的妇人又被薄倖的丈夫遗弃,于是对自己当初错误的恋爱表现了无限的悔。我想,若不是因为《诗经》的写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而留给人对那淡淡的哀愁的欣赏的话,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如此不幸的人则不免要呜呼哀哉了,所以对这造端乎夫妇的君子之道不可不察。《大学》言:“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夫妇和顺为兄友弟恭树立了榜样,也为长幼有序奠定了基石,如此家庭,孩子没有机会不孝顺,这乃人性使然。当今社会,家庭危机不容乐观。离婚与婚外恋者不在少数。应该说,离婚与婚外恋者都不是普通人,这是生命力比较旺盛的人。但生命力旺盛是在面对一个独立世界的生命时所表现出来的担当,而不是逃离问题以后的私生活。正因为身在天地之间逃不了五伦关系,所以个人的一举一动总关系到他人的安危。在血缘关系的生命中,《大学》得出了如下结论:“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以上透过“家”这样的小国寡民来讲述“治国在齐其家”,接下来,我们即将面对公共空间的生命。三、公共空间的生命当生命进入公共空间的时候,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生命和谐与财富流通。和谐与流通,需要把握其共性,同时要兼具平衡全局的“絜矩之道”。生命的共性,

上文已稍作交待,此不赘述。“絜矩之道”的方法,无非就是

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落到实处。至于财富方面“利”的问题,并不能以财富的占有量来衡量其多寡,财富顶多是用作不时之需,家资具万而不知道流通者与身无分文并无两样,但如果身无分

文之人具有运用具万之资的才能,则是那家资具万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追求财富往往会导致战乱。如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就告诉他这个道理。(见《孟子·梁惠王上》)在富贵的现实追求与独立世界的生命场域中,孔子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第四》)正因为进入公共空间的人必具生命的担当,否则将被天命遗弃,所以《大学》一再论述了“德本财末”与“以义为利”的观点。如果不是担当的人,抓到什么都不放,则人皆恶之。最后这些用背逆的手段得到的财富,亦将被人以同样的手段夺去。如此,财富必须反原到它的本位,就像一滴水必须回归大海才不会干涸一样,帮人致富与藏富于民将是最大的富有。其实,反原到本位的还不仅仅是财富,它包括了公共空间的一切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将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理念真正落实下来,环境污染与动植物世界生物链的破坏也就不至于如此严峻了。对于这“润身”与“润屋”的德与财,在君子大道的实践中,将表现为财散民聚的财富流通与生命和谐的平天下远景。我注意到,孟子在七十一岁的时候“自范之齐”,一心想要实现王道之政,到了七十八岁的时候,孟子去齐。孟子去齐的时候,心中有所不忍,但最终还是毅然离开齐国,他在归去的途中慨叹:“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精神,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之

所以是理想,就是说这样的想法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孟子在离开齐国之后,却在生命的最后七年中与他的学生们在邹地论学,著《孟子》七篇。借助文字的载体,孟子将身体的外力内转化为独立世界的生命,于是我们感受到的乃道体中浩然之气的力量,入道与否,成了人生意义的不断追问。另一方面,在象征着东方文化的书法艺术中,其笔墨的工夫与《大学》中内明的工夫在某种意义上乃相通的,关于这点,可参见拙文《技进乎道》。内明的工夫,则为我们把握道的力量提供了可能。大学之道中大人生的经营管理,则从独立世界的生命走向了血缘关系的生命,最终指向了公共空间中治国平天下的生命远景。注释:①《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另如天灾人祸,可谓非正命。如何逢凶化吉,莫如走大学之道。②《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③《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④《大学》: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⑤《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⑥《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⑦《孟子·滕文公上》⑧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论语·子罕第九》)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财税金融系:廖中强对于一名刚进大学从教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讲,能在学院组织的学习中读到哈佛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先生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实乃受益匪浅。作者以一名世界名校领导人的卓然眼光,对大学之道真诚的反思、理性的论证,说理透彻、切中大学之道的精髓,真知灼见。让一度对大学之道迷茫的我对其认知逐渐清晰。 作者开篇就回顾并梳理了整个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历史的回顾,作者提出了诸如现今的大学教育水平是否真的持续提高了?大学生们是否比往届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否提高了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它能像商品那样的量化么?等一些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将解答这些疑惑贯穿于后面的所有内容之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整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了教师应该对本科教育应该持有的态度,并从多元化的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到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作者接着指出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深刻的揭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障

碍,诸如学生一味地追求高薪、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脱节等。 读罢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感悟。虽然德雷克先生根据美国本科教育的现状,站在美国教育的立场反思、解决的是其本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有国情的差异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教育现状的差异等问题,但大学的本质是相同,尤其是在世界全球化加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今天,美国大学出现的问题其实与我们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甚至是相同、想通的。作为一个新老师,诸如有关的学术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课程设置改革等等需要较全面而精深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支撑的较复杂和深层的问题是我无能力也无权置喙的。但通过自身的认知和理解也在几个方面获得认识和感悟。如,教师的本科教育态度。当前大学老师尤其是权威的教授专家,大多存在对大学角色的认识差异、教师间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等六大问题。又如,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应该广泛接受且经过谨慎的界定,诸如“诚信”、“种族宽容心”等价值观与行为就是这样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其中关于教师本科教育态度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当今大学老师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众所周知,人类进行任何一项人类活动之前,如果不明确活动的目的,就很难做到有效的规划。目标就是方向,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所做的事是盲目没有方向的,目标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 篇一:大学学习体会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日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在大学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两年。行走在大学中的这两年, 看着沿途的风景变换,自己的心境也是不断变换,从稚嫩懵懂到成熟,这是一种成长的感觉 和态度。现在,我想总结一下大学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在大 学中,走过的足迹就是一种成长的体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相对宽松,自主性强,每个人都 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在我看来,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个 人全面多样化的发展,但是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还是专业课的学习,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锻炼好自己的能力,才能很好的为以后的就职打好基础。平时上课中认真听课,记笔记也是有效学习的一部分。学习应该讲究方法和计划性。有

计划的学习比盲目的学习要事半功倍的多,更容易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对我来说,做好准备,提前预 习,这样在课堂上能够比较顺利的跟上老师的节奏,取得更好的听课效果;认真听讲,做好 记录,随堂记录笔记有助于集中注意听课,并且在期末备考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减少盲 目性;定期复习,注意交流,要避免因时间过久而遗忘所造成的重复性工作,掌握好复习的 间隔;还有要多与同学交流,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和对不同问题的意见,将更有助于拓宽 思路。 作为会计学(cpa)方向的一名学生,我很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从大一到现在,先后开 设了cpa经济法,cpa会计,cpa税法,cpa财务成本管理等相关科目。学习这些相关科目, 加深了对自己专业方向的学习和认识。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打牢了基础。大一下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张严 《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讲述了德雷克·博克考察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本书共计十二章节,在第三四五章节和最后三章节在我看来比较易懂和重要,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35页)第四章学会表达(49页)第五章学会思考(65页)第十章培养广泛的兴趣(153)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169)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187)。 首先看看我对第三章的感悟,正如书上介绍的卡诺奇所说:“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不仅仅是学生,有些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大学之道,高中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现在好好努力,等考上好的大学了,就不苦了,想干嘛就干嘛。这句话虽然可以激励中学生好好学习但是这潜意识的告诉了他们上大学就是去玩的,去混个毕业证,轻松悠闲自在。这个观点完全脱离了大学之道的轨迹,我们必须要回归大学之道。 再次学会表达,总结一下包括两方面: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师生间需要在课堂内外频繁的交流;教师需要布置比其他课程更多的作业;教师需要仔细批改作业并向学生提供指导与改进意见,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学生单独交流,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每次作业的质量,更要让他们理解有效写作的基本原理,为他们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口头表达能力,一个会说话的人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中国古时鬼谷子的徒弟下山后,游说各国,改变了天下格局好几次。 然后学会思考。学生之所以无法有效的思考课堂内容,或是无法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新的问题和情景,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课程的基本概念。一些学生之前的认识与新学的概念之间存在冲突,另一些学生则完全没有理解所学科目的基本原理。许多教授在授课时对基本概念一笔带过,因为他们太过于熟悉,相反学生们理解起来就相当的困难学生之前的错误认识也可能干扰到对新问题的理解过程。总之要重视定义。 接下来对于兴趣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校如果能增加选修课的范围,减少对必修课的学习,定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不少兴趣。虽然都懂但是确实重要,懂得如何运用自己兴趣的人,也是很棒的人。 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对于自己未来

2021年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读后感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读后感(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 ___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___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___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

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 ___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___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大学之道精华篇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行住坐卧皆有禅意,清茶淡饭皆有禅味,生活就是禅。经典禅语: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大学之道】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如果施行德政,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环绕。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管理者,然而良好的品德操行对我们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大才我们可能是平凡的,但没有基本的道德,将会被他人厌恶憎恨,寸步难行。言必信,行必果,待人以诚,心存善念,做不到的不承诺,做得到的不推诿,让嘉言懿行成为一种习惯。 【大学之道】清明时节,让人不禁感伤而又深思:我们都是人生过客,重要的是人生的体验。其实,那落下的夕阳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一轮初升的太阳! 【大学之道】张兵在其所著的《销售中的心理学诡计》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钓到鱼,就得像鱼而不是渔夫那样思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和事进行思考,并加入众多理想化的成分,由于缺乏必要的正确认知,实际操作中免不了困难重重。所以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周围,或许很多事会变得更加透彻明晰!【大学之道】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其著名的酸柠檬效应讲解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悲观消极的人拿到一个酸柠檬时,往往会说“我真是太倒霉了,别人能拿一个苹果,为什么就给我一个破柠檬?”他认为这个柠檬没有任何价值,因此随手就扔掉了。其实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从享乐中得到的,坦然接受你现有的条件,不要沉迷在悲观情绪中无法自拔,要在征服困难中享受快乐,学会成长! 【大学之道】善于思考的人总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看出玄机,从而有所悟、有所为。周立波的微博中有这样一段话:做人要像走路,后脚抬,前脚放;做人要像走路,能前行,能退让;做人要像走路,能疾步如飞,能戛然而止。走路本是件极其平常的事,但一些哲思敏捷的人却从中获得了非同寻常的体会,在日后的为人处世中变得更加得体、通达,也更加从容。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努力做个会思考的人! 【大学之道】建立人脉的提示:1.学会换位思考;2.学会适应环境;3.学会大方;4.学会低调; 5.有礼貌; 6.言多必失; 7.学会感恩; 8.遵守时间; 9.守信;10.学会忍耐;11.有一颗平常心; 12.学会赞扬别人;13.待上以敬,待下以宽;14.经常自省。 【大学之道】善意和美的感动其实是在一起的,善意的人明白生命的珍贵,舍不得践踏美的一切。一朵花开,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花的美丽,还有花从落籽到绽放所经历的时光。 【大学之道】《傅雷家书》中用“化”字定位求学的目的。傅雷说:“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变成字典或书架,我最讨厌有些专家,除了他本身学科以外,一窍不通,更谈不到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理想,也有科学家在实际生活中毫不科学,也有文学家艺术家骨子里俗不可耐。这都是读书不化,知识是知识,我是我,两不相关之故。”我们应时刻警惕,切勿成为傅雷口中的“有些专家”一类人。 【大学之道】看到别人做得不好,有些人会暗自得意,心想:“要是我,一定比他强。”但真正强大的人,总是在观察别人为什么做不好,然后引以为戒,自己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那些爱看热闹喝倒彩的人,从来都只把自己当做观众。而那些时刻警惕的人,则一直蓄势待发。学着用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来要求自身,有时候“局外人”做久了不再是“得之欣然,失之淡然”的旷达,它意味着被边缘化,意味着与“真知真行”渐行渐远。 【大学之道】《弟子规》开篇即有“首孝悌”、“泛爱众,而亲仁”的论道,只要保持着对人、对社会的一份诚心,一定能够做出有益于他人的事。爱心的原点在于孝心,孝悌养成以后,

大学 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

大学之道 读后感

读《大学之道》之感想 早在上大学时期就常听人说读大学就得读《大学》,也能摇头晃脑的念一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但是从来没明白过这是什么意思,也曾在图书馆拿起过相关书籍,最后总是被里面是是而非的语句噎住,直到拿上这边《大学之道》才隐约明白了点。 明明德,凭良心实施德政。 对于一个中层管理人员来说,明德和明明德同样重要,明明德先明德,你自己理解的良心不能是坏良心、黑良心、歪良心、狭义的良心,就得修心、修身、修德,让自己的良心是广义的良心、大义的良心,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引导、带领团队的人员团结一心、积极向上,不断的也明明德。 亲民,推己及人,把众人当亲人般看待。 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真正的关心自己的员工,把下属当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同时又要站在公司这个大集体上做好天、地中间的人,承上启下、上情下达、顺天应人。 “亲民”又要“新民”,对下属的所作所为负有监督、导正的责任,即不能打击下属积极性和创新性,也不能让其随意乱变,在大环境下予以有效的导正和合理的节制。重视变中有不变的原则,如公司的产品设计,牢固、可靠、大气和设计根本不能变,既定标准化不乱变变。

止于至善,站在合理的立场,寻求有效措施 上下同欲者胜,顺应时势、天理,站在当下合理的立场,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并根据时机变化予以改正。同理一个公司的产品方针,质量方针,设计标准也应当如此,方可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大学之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紧贴现实生活的丰富引述,结合当代时事、政治娓娓道来又发人深省,真的是相见恨晚,实应长伴身旁,温故而知新。 机械设计部:罗少勇 2014-12.20

浅谈《大学之道》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浅谈《大学之道》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大学》是一本这样的书,就像在昏暗的夜晚中轻挂着的一轮清澈的明月,淡淡地散发着皎洁的光,打破夜的黑,温润地照到我们心里去,又像一颗古老而深远的化石,将前人的只会定格,经历时间的洗礼,如此自然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它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的魅力至今仍不褪色。 先哲告诉我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本末是事物发展的主次,终始则是事物发展的顺序,明主次,让我们更好地来分配我们的时间,了终始,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我们要走的路,在现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渐渐迷失了本心,本末倒置,妄想一夜暴富,企图一步登天。不用去嘲笑别人,或许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收到了太多外在的影响,让我们的思想轨道发生了偏离,当我们发现端倪时,不妨去读一读大学之道,感受先哲的智慧,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回归那个最纯粹的自我。 大学里面提出了一个概念,“知止”,我觉得“知止”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定位,都藏着一个梦想,有了梦想,我们便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于是我们便不断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向前冲,追逐梦想固然是幸福的,可是,《大学》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财富是无穷的,权力是无穷的,追求无止境,人的贪欲也无止境,可是我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当你达到了心中那个高度之后,要懂得停下来,好好享受人生,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而不是做一个生活枯燥无聊的工作狂,或者一个贪婪狂野的企业家,幻想着到达到不了的高度,每天做着不可能的梦。 大学里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懂得去影响我们周围的环境,改变我们身边的人,现今社会不知为什么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漠,大多数人都保持着“各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信条,所以老人摔倒了,没人过来扶一把,看到有人被欺负了,也没人过来主持公道,大多数人渐渐丧失了陈述事实的勇气,心中仅存的帮助他人的温暖也渐渐消散。此时,让《大学》再来给我们敲敲警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大学的三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会变得很不一样,个人的力量固然微小,但蚍蜉尚且可以撼树,更何况人呢。这个社会里还是渐渐出现了很多让人温暖的人和事,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我们也会去愤怒,去谴责,坏人也会尝到恶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面前不是没有路,只是忘了有道光领,而《大学》,就是这样一道光。 “修身”也是《大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修身,让我们时刻自我警醒,拥有光明的品德,成己成物,自立立人,懂得修身,我们才能成人,一个社会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能被称为是一个社会它才能稳定地发展。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国经济实力与日剧增,而在一个平稳发展的社会里,经济与道德应该同步发展,如今经济发展的速度毋庸置疑,而道德发展的速度却令人堪忧,这一点,先哲们早就洞察到了,于是他们在几千年前就告诫我们,“天下平”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大学》里有太多的财富带我们去挖掘,有太多的光辉让我们去感受,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他承载了太多的智慧,让我心生敬畏,我愿意花我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它,了解它。

《大学》有感

《大学》读书报告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剧、动漫持续不断地更新跟着看,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又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像《围城》,结婚后就像把自己围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鸿渐的婚姻情况,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但是爱情还是依旧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此刻就修身吧,多学,多思。 第三、“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

大学读后感1000字8篇

《大学读后感1000字》 大学读后感1000字(一): 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我选取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忙;一颗充满戒备关掉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学》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于是乎,抱怨这抱怨那的,丝毫不审视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持续一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由于每个人的社会主角、素质潜力、生活际遇不同,决定了注定每个人要在不同层面、不同的好处和价值体系上去获得平衡,这种平衡的获得就需要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态去调整。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成功的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主角,持之以恒地付出应有的努力。在充分认清自我和权衡得失进退之后,一旦目标确定,就要作之不止,决不能半途而废。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给事情一个完美的结局。倘若我们具备了这样一种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试问成功离我们还会远吗?

大学之道古文版

按照儒家的理解,所谓“大学”乃是“大人之学”。钱德洪曾问王阳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回答:“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大学问》)所谓“大人”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何谓大人?孟子曾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 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所谓“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有丧失自己的天然本真的仁爱之心,并且扩充培育这颗仁爱之心,确立这颗仁爱之心作为本体,遵从这颗仁爱之心。这其实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立德”、“成圣”之人。进一步说,所谓“大人之学”,所学的乃是“大人之事”。那么,何谓“大人之事”?孟子指出: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说的“居仁由义”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仁爱之心为根据、为精神家园;一方面以正义原则为大路、为人间正|34 |道。孔子曾感慨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故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上文谈到的“修身立德”,其实就是“居仁”的问题;“致用亲民”,其实就是“由义”的问题。孟子还说: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对于大学,包括现代大学来说,全部“学问”的根本、核心所在,就是“求其放心”而已—找回那一颗被放失了、茅塞了、物蔽了的仁爱之心。这倒不是说仁爱之心即是全部的“学问”,而是说仁爱之心乃是所有“学问”的本源所在。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根本观念:仁爱乃是所有一切的大本大源、源头活水。所以,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个懂得立德爱人的大学之道、具有居仁由义的大学精神的青年人,应该是这样一个人,如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郁万进 有感于 开篇”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已经点明了全文主旨。不难看出,”大学”的重点在于”诚意”,在于”格物”,从而最后推导出了全文的重点”致知而已矣(良知而已)”! ”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就是妄想”的理念在全文中有了非常好的论证。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在企业中我们作为这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诚意”、”格物”,我们最重要的是”良知”!没有良知就没有本心,没有本心(基本态度和正意)又何从谈后面的种种,更不论信誓旦旦的风雨同舟。 但是古人的良知跟现在的良知肯定是有出入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良知是肤浅的,而古人一向把严于律己加己身,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苛。所以我们在理解古人的话语或者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我在阅读海男的长篇小说《县城》到一半的时候,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这是一部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顽强的抗争的小说。然而,当你通读了整部小说之后,你也许会用另一些比较简单明了的内容来概括这部小说,即它只是描写了与一个生活在县城的普通家庭的成员有关的爱情和婚姻而已,从父亲与张阿姨谜一样的关系,到我与李路、咖啡商人和简的爱情,当中发生的种种是与非、曲折与舒缓的情节变换,都是大部分在谈论爱情和婚姻。这似乎会让人感到灰心,因为这情情爱爱的纠缠与纷扰,虽则是情世中不可避免的俗世生活,但是它显然无法勾引起我们阅读它的兴趣,我们只把这些情爱关系当成庸俗的情爱关系。但是在这部小说中,爱情与婚姻只是它的表面文章而已。 一本好书,一篇文章,一段培训,一段学习,一次参观,我想都会引起您的共鸣。《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城乡变化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又一本对于发现自身平凡的一本书,它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的平凡,并告诉世人将这种平凡应用在个人和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 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个都变了。然而焦虑任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14 上帝也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渴望而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得牧马人。 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停止关注你的缺点,转而细细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识别器的测试,学会它的语言,发现你的平凡源泉。世界上的人数以亿计,测试出来某两个甚至某几个人的才干主题完全一致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为和他们却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你有的并不只是这这个主题,你还有其他比较弱的主题没有在测试中显现出来,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为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同,这都是天生的才干在领导你的行为。 所以一个人的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忽视他,不然你会错过很多你想得到的东西的。既然才干这么的重要,但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研究自己的这种平凡呢?本书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愿去发现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他们的真实自我有什么样的惊人之处。无论我们用什么名称,自卑感、不安全感这样的症状我们都不陌生。尽管不无成就,他们却仍会怀疑自己是否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富有才干。引起怀疑也许是运气或环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 。你耳边老是有一个焦虑的声音:你什么时候原形毕露?尽管你的理智结论相反,但这话你却听进去了。这部分充分说明,为什么人们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时,很少提及自身才干。 相反,他们会谈到自一生中获得的身外之物,如证书、文凭、经验和奖励。这些是证据,18 能证明他们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宝贝。本书并不是认为这种恐惧是完全消极的,毕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满。 然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如果由于害怕收获不丰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

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大学之道》导学案含答案

《大学之道》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二、预习要求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查工具书,给生字词标注拼音。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三、预习检测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 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与《》《》《》合称为“四书”。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积累词语: 1.道:。 2.明明德:。 3.亲民:。 4.止:。 5.知止:。 6.静:。 7.安:。 8.虑。 9.得:。 10.齐其家:。

11.修其身:。 12.致其知:。 13.格物:。 14.庶人:。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翻译下列句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六、课后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

说话之道读后感

说话之道读后感 导读: 说话之道读后感(一) 全书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实都是一个故事,当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节中,末了就会发现在愉快的阅读中已经不知不觉学到了蔡康永的“说话之术”,阅读的过程是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也就变得轻松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说话的书,理论一大堆,说教的方式又让读者难以忍受,完全像在学“术”而不是学“道”,心理距离远,效果自然不会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应该就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在书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针见血: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报告、开会、道歉、要求加薪、演讲、倾听诉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关,就是你会不会说话,知不知道听你讲话的人想听到什么。卖了这样的一个关子,确实能把人吸引住,引发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看来,深谙“说话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浅,很会抓住人心。 整本书字数不多,读来比较轻松。读罢,不禁反思起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常犯的几个说话错误,由此归纳出三点感想: 一是“说话本无道,有心便有道”。只要不是哑巴,开口说话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总会有人说的话让人开心,有人说的话却让人难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忙人”,当你和他讲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思不在这里,当你问他“怎么样?”时,他往往会说“你刚才说了什么?”遇到这样的人,说话者的心一定会凉半截。因此,

将心比心,当我们手头正在忙事情,无暇顾及身边想要向你倾述的朋友时,请及时告诉他“稍等”。但如果这个朋友是个有自杀倾向的人,那就应该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耐下心来听听他的话。也就是说,要么不听,要听就请认真听。 二是“多听少说,比少听多说好”。很多时候,朋友向你抱怨并不是想得到你的同情或是想从你这里得到建议,而只是单纯地想让你听他说完。回顾我的八卦生涯,好多次与朋友谈话,还没等他们说完,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自己的观点,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并且认为自己这样是为他好,自己是万能的知心姐姐。到头来朋友的情绪没有得到完整的发泄,这个世上反而又多了一个抱怨者。 三是“每一次说话都是一次练习”。我以前觉得平时说话都无所谓的,只要公众场合讲话时注意点就行了。结果发现,平时不努力,用时徒伤悲。不论在饭桌上,还是在别的什么公众场合,我往往会得“失语症”,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些社交礼仪也做得很不到位。虽然不需要做到八面玲珑那么好,但是基本的客气话也不太会说,这就有点不太好意思了。另外更严重的是,有时不经意间冒出一些不太文明的俚语,儿子一听就记住了,做了很坏的榜样。由此可见,平时管好自己的嘴,用好每一次练习的机会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样属于“嘴笨”类型的,那么不妨也来看看这本书吧!受益匪浅。 说话之道读后感(二)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能说得人跳。这话究竟该怎

《大学》心得体会

《大学》心得体会 《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美好的品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对"明德"的一个阐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好品德就要不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么事"本",什么是"末"。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学习之"本"。然后提出按步骤实施达到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逐层、逐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要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注重品格修养的问题了,一个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于他的贡献有多大,而在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时的人为什么那样重视个人修养呢?为什么如今的人都很难做到呢?古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够发达,社会诱惑相对较小。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就少。只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学问,去修养身心了。现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后,就得不停地学习,工作、挣钱。 《大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大学》之道》所以生存压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过来,谁还会顾得上修养身心?再加上外界诱惑太多,生存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面对种种诱惑,有了还想要更好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作祟。不断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劳身心。说句题外话,这跟如今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提高"挤兑屁(GDP)"也不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小孩从三四岁就开始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开始学习,有的从一两岁、甚至从未出生就开始学。学的啥?学的无非都是生存的技能。生存都成问题了,谁还去做那些没有的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说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