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八章__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

第十八章__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

第十八章__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
第十八章__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

第十八章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需求与产业特征,政府管制与竞争的替代效率,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和政府管制理论及其政策措施。

教学重点

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政府管制的必要性,自然垄断产业的成本弱增性,自然垄断产业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规模经济与成本弱增性之间的关系,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局限性,特许投标管制,区域间比较竞争管制。

传统的政府管制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投资需要量大,投资回报期长,规模经济十分显著等特点,应当由政府垄断经营,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但新的政府管制理论与实践证明,垄断经营会使企业缺乏竞争活力,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因此,主张积极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本章将在讨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需求与产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政府管制与竞争的替代效率,然后分别探讨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和政府管制理论及其政策措施。

第一节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需求

政府管制(government regulation或regulation)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讨论由于自然垄断性问题而产生的对政府管制的需求:

1.抑制企业制定垄断价格,维护社会分配效率。自然垄断产业的成本弱增性意味着,在成本弱增的范围内,从理论上讲,应该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以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率。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该企业处于独家垄断地位,如果不存在任何外部约束,它就成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price maker),而不是价格接受者(price taker),它就可能会制定出大大高于成本的价格,以取得垄断利润,其结果必然扭曲分配效率。这就需要实行政府管制。我们可以用图18-1来说明:

在图18-1中,垄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的原则制定垄断价格P m,并相应地决定产量Q m。实行政府管制,至少可以通过三种方案提高社会分配效率:第一种方案是,政府按照边际成本决定管制价格

P1和相应的产量Q1,由于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成本处于递减状态,这会造成企业亏损,其亏损额由政府的税收来弥补。第二种方案是,政府按照平均成本决定管制价格P2和相应的产量Q2,这样,企业就不会发生亏损,不需要政府补贴。第三种方案是,政府管制者运用特许投标竞争理论,拍卖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独家经营权,只要竞争者是充分的,竞争的结果也会使价格接近于P2,产量接近于Q2。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政府管制的结果都会抑制企业制定垄断价格,从而维持社会分配效率。

2.防止破坏性竞争,保证社会生产效率和供应稳定。自然垄断产业的显著特点是需要巨额投资,投资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规模经济非常显著,具有成本弱增性。因此,由一家或极少数家企业垄断经营能使社会生产效率极大化。但如果不存在政府管制,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就会盲目地进入自然垄断产业,进行重复投资,过度竞争。因此,为了防止这些破坏性竞争,需要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管制,通过控制进入壁垒,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以保证社会生产效率。

同时,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大多数企业必需的投入要素,需要保证生产供应的高度稳定性。这也需要对这些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政府管制,设立退出壁垒,控制企业在无利可图或者在更好的投资业务吸引下,任意退出市场,以免造成特定社会产品或服务生产供应的不稳定性。

3.制约垄断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营自然垄断性业务的企业往往同时经营竞争性业务,这就为垄断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条件。因此,为制约垄断企业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也需要实行政府管制。

4.解决自然垄断产业的外部性问题。与自然垄断性相关的,自然垄断产业的许多活动具有正外部性,但某些活动也具有负外部性。这要求政府通过宏观规划和具体的管制活动,以促进这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性。当然,政府管制者在鼓励有关企业产生正外部性的同时,应该让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得到成本补偿,并取得正常利润。除了正外部性外,自然垄断产业的某些活动也会产生负外部性问题。为了控制这些负外部性,也需要政府管制,政府管制者通过收取排污费、制定处罚政策等管制手段,以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自然垄断产业的各种负外部性问题。

第二节自然垄断产业的基本特征

经济学家们对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具有不同的认识。如克拉克森(Clarkson)等经济学家主要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明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的。在他们看来,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一般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因此,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图18-2加以说明

图18-2 竞争和有巨大成本优势的垄断

在图18-2中,某产品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供应曲线是若干家企业的ΣMC,它是这几家企业在其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加总线;P c

是均衡价格;Q c是均衡产量。若假定这几家企业被一家垄断企业所替代,如果确实存在巨大的成本优势,新的边际成本曲线(即垄断者的MC)将全部落在原来的产业供给曲线之下。垄断者若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产量Q m,并制定相应的价格P m,就能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更多的产品,从而能增进社会福利。

沃特森(Waterson)则认为,自然垄断是这样一种状况: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而夏基(Sharkey)和鲍莫尔(Barmol)等著名学者则认为,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为便于用图形说明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这里只考虑单一产品的情况。图18-3显示了单一产品的成本曲线。在产量达到Q′之前,平均成本是不断下降的,当产量超过Q′后,平均成本就开始上升。即当产量小于Q

图18-3 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

成本弱增性所要讨论的是,由一家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较低,还是这家企业与另外的企业共同提供相同产量的成本较低。显然,当产量小于Q′时,由一家企业生产能使成本最小化,所以,在这一产出范围内,成本当然是弱增的。为了考察当产量大于Q′时能使成本最小的方案,我们可引进两个企业的最小平均成本函数,在图18-4中,AC2就是这两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而AC1则是从图18-3中复制过来的单个企业的最小平均成本曲线。在图18-4中,AC1和

图18-4 两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

AC 2在产量为Q *点处相交,Q *点决定了成本弱增的范围,当产量小Q *时,由单个企业生产成本最低,所以,在此范围内成本函数是弱增的。值得注意的是,成本弱增性是描述自然垄断经济特征的最好方法,尽管在产量Q ′与Q *之间存在规模不经济,但从社会效率看,由一个企业生产效率最高。由此可见,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性,决定自然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企业通常不只是生产一种产品(或服务),而是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在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情况下,成本弱增性与规模经济的区别更为明显。假设TC (Q X ,Q Y )表示一个企业生产Q X 单位的产品X 和Q Y 单位的产品Y 所发生的总成本,C (Q X )表示一个企业只生产Q X 单位的产品X 而发生的成本,C (Q Y )表示另一个企业只生产Q Y 单位的产品Y 而发生的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用下式表示:

())()(,Y X Y X Q C Q C Q Q TC +<(18.1)

即由一个企业同时生产产品X 和产品Y 比一个企业只生产产品X ,另一个企业只生产产品Y 所花的成本较少。这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那家企业在生产某一种产品时,可能具有规模经济性,也可能不具有规模经济性。

第三节 政府管制与竞争的替代效率分析

一、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政府管制的效率

许多学者认为,在自然垄断产业是不宜进行竞争的,否则,既可能导致生产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又会损害社会福利。上述观点为政府制定限制进入的管制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设置政策性进入壁垒,实行较为严格的政府管制,以保证自然垄断产业的效率。

二、自然垄断产业运用竞争机制的效率

可是,不少学者与上述传统观点相反,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他们认为,市场竞争机制能自动解决两个相关的效率问题:一是它能解决高效率的产业成本结构问题,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二是它能解决高效率的价格结构问题,消费者按照等于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的价格购买产品。即市场竞争力量能促进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传统自然垄断理论的一个基本弱点:一旦它经

不起实证研究的检验,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许多结论也就难以成立。

第四节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

根据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要在自然垄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政府在制定管制政策时,应该同时考虑自然垄断产业的成本弱增性和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其目标是两者所发挥的综合作用能使社会经济效率极大化。

一、自然垄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思路

首先要区分具体产业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并实行区别对待的管制政策。对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政府应放松进入壁垒,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政府仍然要控制进入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的企业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实现有效竞争,而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于这些业务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管制的基本政策是严格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业务领域。

二、多产品产业的有效竞争问题

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主要表现为范围经济性。当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由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后,是否应允许经营垄断性业务的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同时经营那些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竞争性)业务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在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间,采取交叉补贴战略,以排斥竞争企业,扭曲竞争机制的可能性。在对两者进行综合权衡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合理的政府管制政策。

第五节自然垄断产业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只要政府放松进入管制壁垒,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在竞争威胁会自动迫使产业内原有垄断企业提高效率,这为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内容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是:(1)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相对于现有企业,潜在进入者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成本等方面不存在劣势;(2)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3)潜在进入者能够采取“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策略。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2点:

第一,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

第二,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

二、对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争议

对这一理论最主要的批评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的主要批评是,该理论对新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一些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它假定在产业内现有企业作出降低价格的反应前,新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与现有企业相竞争,能够顺意夺取它所需要的业务量。第二方面的批评是,沉淀成本为零的假设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新企业在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时,总会有一部分固定资产沉淀下来不能全部撒走。这些都会影响市场的可竞争性。这两方面的批评可借助图18-5加以说明:

图18-5 对可竞争市场理论假设的检验

图18-5所描述的是一个同质产品市场。DD 表示需求曲线,C 表示不变单位成本水平,当价格P=C 和产出为Q *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假设新企业进入产业后所产生的沉淀成本为S ,它可被视为进入费用,又假设A 企业是产业市场中现有企业,B 企业是准备进入市场的新企业。令TA 为A 企业对B 企业进入市场的决策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TB 为B 企业建立足够的经营规模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如果TA>TB ,则B 企业能在A 企业对B 企业的进入作出反应前建立经营规模,但如果TA

???>-=其它情况

如果0B A B A T T T T T (18.2)

T 的经济含义是,B 企业在A 企业作出降价反应,并把价格降到成本水平C 前,B 企业建立足够大的经营规模所需要的时间。

由分析可得,任何偏离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严格假定(S=0,T>0),都会导致与该理论大大不同的预测结果

三、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实践问题

许多学者不仅对可竞争市场理论本身提出了异议,而且,还对该理论的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对新企业进入市场后可能采取的“取脂”战略和产业内原有企业对新企业可能设置的战略性进入障碍(strategic entry deterrence )这两个核心问题,与该理论的实践问题关系最为密切。

笔者认为,可竞争市场理论对政府管制的政策思路及其措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如果现实世界完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条件,那么,完全可以依靠潜在竞争与现实竞争的力量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极大化,这也就是说,政府管制成为一种多余的东西。但在现实世界中,产业内原有企业完全有可能在新企业建立自己的经营规模前作出降价等反应,企业退出市场时也必然会产生沉

淀成本。正是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与现实的不一致性,才使政府管制成为必要。因此,该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它可以作为政府管制的指南,而不是取消政府管制”。

课堂提问: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理论和自然垄断产业的可竞争市场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六节 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主要内容

根据前面的分析,虽然在自然垄断产业的某些非自然垄断业务领域可以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政府有必要对自然垄断产业采取一定的管制政策,以保证经济效率。本节将从价格、质量、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特许投标和区域间比较竞争这5个方面讨论政府管制的主要内容及其政策措施。

一、价格管制

(一)自然垄断产业价格管制的三维政策目标。

促进社会分析效率、刺激企业生产效率和维护企业发展潜力,构成自然垄断产业价格管制的三维政策目标体系。它是政府制定自然垄断产业管制价格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价格管制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如果我们分别以S 、P 和D 分别表示社会分配效率、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发展潜力,则上述三维目标可表示为图18-6

以图18-6中的阴影部分表示S 、P 和D 三者比较协调的管制价格空间。

(二)美国的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政策。

美国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如果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则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模型为:

)

().(RB S C q p R +=(18.7)

如果企业经营多种(n 种)产品,则价格管制模型为:

)

()(1RB S C q P R n i i i +=∑=(18.8)

在(18.7)、(18.8)两式中,R 为企业收入,它决定于产品价格(p )和数量(q );C 为各种成本费用;S 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RB 为投资回报率基数(Rate Base ),即企业的资本投资总额。

从上面两式的右边可见,由于企业的成本费用(C )一般容易估算,政府制定管制价格的难点是确定投资回报率水平(S )和投资回报率基数(RB )。确定

投资回报率水平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S值,使企业能取得正常的投资回报(即利润);投资回报率基数问题则是要有合理资本投资的范围和计量方法,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在一定的S值下的利润总额。在美国的价格管制实践中,投资回报率水平问题通常是经过管制双方“讨价还价”解决的。

(三)英国的最高限价管制政策。

英国的最高最高限价管制采取RPI—X模型,RPI表示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即通货膨胀率,X是由管制者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某年通货膨胀率是5%(即RPI=5%),X固定为3%(即X=3%),那么,企业提价的最高幅度是2%。这个简单的价格管制模型意味着,企业在任何一年中制定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取决于RPI和X的相对值。如果RPI—X是一个负数,则企业必须降价,其幅度是RPI—X的绝对值。

英国的RPI—X模型不仅仅是适用于单一产品(或服务),也适用于多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管制,因此,这是一个“一揽子价格”管制模型。也就是说,这个模型处理的不是由特定企业所生产的某种特定产品的最高限价,而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被管制产品(不一定是全部产品)的综合最高限价。

(四)两种价格管制政策的比较分析。

为防治企业滥用垄断力量而进行政府管制的重点无疑是价格。美国的价格管制政策是通过对投资回报率的直接控制而间接管制价格的。

英国试图通过直接管制价格以避免美国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政策的不足。

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美国的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政策与英国的RPI—X价格管制政策具有根本性的差别。

但笔者认为,尽管英国的最高限价政策具有较好的性能,中国不能照搬这种政策,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许多产品价格(特别是一些生产资料价格)还属于价格调整阶段,零售价格的变动幅度大,而且不稳定。因此,中国在借鉴国外的价格管制理论与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价格管制政策。

二、进入管制

从总体上来说,政府应尽可能采取自由进入政策。但自然垄断产业是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并存的产业,这就需要政府根据这些产业的具体业务领域的情况分别制定进入管制政策。

三、联网管制

联网管制在电信产业中具有典型性,它是政府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网络市场上的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竞争,即某个网络经营企业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就不能自动实行联网。因为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为了保持其市场垄断地位,它只希望通过自身的网络向本企业的顾客提供服务。而且,垄断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拒绝与其他竞争企业联网而排斥竞争者。

因此,联网条件的决定权不能掌握在主导性企业手中,而应当纳入政府管制的范围。

四、质量管制

政府管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而增加消费者利益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仅价格低,而且质量高。如果不控制质量,被管制企业在最高限价制约下,为了减少成本就自然会产生降低质量水平的刺激。因此,政府在管制价格的同时,必须管制质量。

五、对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的管制

这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为实现有效竞争,可采取对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相分离的政策,根据垂直一体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性,对垂直一体化经营企业可采取不同业务间财务上的分离,也可采取“经营权”上的分离。

六、特许投标管制

这里讨论的特许投标管制和后面将讨论的区域间比较竞争管制就是竞争与管制相兼容的政策措施。

(一)特许投标管制理论的特点。

在自然垄断性产业中,怎样既保持单一企业生产的成本效率又避免企业的垄断行为,这就构成了政府管制者的两难选择。

这一理论在政府管制中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在某产业中的独家经营权(即特许经营权),在一定的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因此,可以把特许经营权看作是对愿意以最低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一种奖励。采用这种方式,如果在投标阶段有比较充分的竞争,那么,价格可望达到平均成本水平,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也只能得到正常利润。我们可用图18-7加以说明:

在图18-7中,假定有4家企业为取得特许经营权而参加竞争性投标,以ACi (Q)表示第i(i=1,2,3,4)家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各家企业有不同的成本函数,这是因为每家企业受各自的生产技术等因素制约。在这4家企业参加竞争

的情况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选择是让第1家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以i P的价格向市场提供产品。这就使最有效率的企业以其平均成本或近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二)特许投标理论的实践问题。

特许投标似乎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法在实践中,这种借助竞争的间接管制方法在一些领域中有很成功的实际效果,

遗憾的是,特许投标制并不适用于所有产业,因为采用这种方法会遇到竞争不充分、资产转让、特许合同的款项与管理这三个具体问题。

七、区域间比较竞争管制

区域间比较竞争管制理论是政府管制的一种实用理论方法,它为政府管制者

促进地区性垄断经营企业间的竞争,刺激经济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课堂提问:举例说明浙江省对自然垄断产业(任意选择一个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管制的现状如何?

课堂讨论:案例

第七节案例:中国和美国电信产业的联网问题

1969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曾批准美国微波通信公司(MCI)的申请,建立独立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有线通信网络的微波通信网络,并向公司客户提供通信服务。但是,刚刚萌芽的有线通信市场竞争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既拥有长途有线通信网络又控制市话有线通信网络,而新生的MCI公司只拥有长途微波通信干线。在这样一种市场结构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长途电话业务与市话业务相接通非常容易,因为这是“自家人”的相联相通;但MCI公司的长途电话要接通客户就必须经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市话有线通信网络。这样,一方面,MCI公司无法在短期内建立自己的市话通信网,而它的长话业务离开了市话网就无法接通客户;另一方面,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怎么会违背“理性”,向竞争对手开放自己的市话网,帮助MCI公司来与自己争夺长话市场?当时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行政协调。根据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要求,MCI公司只要付一个公平的价格就可以接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市话网。这或许就是全世界电信业“公平接入、互联互通”法例的起源。不过,仅靠行政协调来解除垄断企业对竞争对手的歧视并不容易。尽管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可以承诺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条件,但是什么叫“公平的价格”,什么叫“方便的接入”,那就是难以测度与识别,行政协调成本极其昂贵的事了。独家拥有市话网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有的是办法和技巧来“揉搓”MCI公司。这一矛盾的根本性解决,就是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行分割政策,即将该公司分割为1个长途电话公司和7个地区性电话公司。

与美国相类似,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市话网在天津市的联网也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天津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联通经营市话业务的试点城市之一,1997年7月18日,联通天津市话网就已建成,并实行内部开通。此后,与邮电(中国电信)市话网迟迟不能互联互通,这使联通公司此项5亿的投资每天的损失大约20万左右。不能与邮电市话网互联互通,联通公司的市话网就是一张死网。早在联通建网时曾与邮电部门就如何互联互通问题进行过接洽,而此时,天津邮电局既是联通公司的竞争对手,又是它的主管部门。针对联通市话网内部开通后仍迟迟不能与邮电市话网联网的问题,由国家经贸委、原计委、原体改委组成的受国务院委托促进电信体制改革的调查小组,在1997年11月向国务院递交报告,明确提出“力争联通天津市话网在年内开通使用”。可是,1997年底,联通市话网并没有开通。对此,邮电方面的解释是要等原邮电部下达有关互联互通的技术规范。鉴于联通网与邮电市话网不能如期联网,原3委调查小组于1998年1月28日再次到天津进行协调,要求不超过3月底实现联网。天津邮电部门认为,他们是支持联网的,但如何落实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难度。而联通公司感到很困惑,他们认为,天津邮电管理局每年建成几十万门交换机的能力,有好几个局,每年要分几批开通,开通起来都非常快。联通一共不到

十万门,怎么就如此难?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马力强一言中的:“这个互联互通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天津邮电手上,所以说至今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天津邮电应该是最清楚其中原因的。”直到一年后的1998年7月18日,联通市话网和邮电市话网才实现最后联网。

结合本案例,请讨论以下问题:

1.电信产业中原有企业为什么不愿与新企业联网?

2.为什么说联网管制是电信产业政府管制的一个核心问题?

3.请谈谈联网管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政策措施。

复习思考题

1.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讨论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2.如何理解自然垄断产业的成本弱增性?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政府管制与竞争的替代效率。

4.试论在自然垄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基本思路。

5.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

6.可竞争市场理论有什么局限性。

7.简述价格管制的政策目标。

8.试比较美国和英国的价格管制模型及其局限性,如何构建符合我国情况的价格管制模型。

9.如何制定对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的管制政策?

10.试论特许投标管制理论及其实践问题。

11.试论区域间比较竞争管制理论及其实践问题。

正交易成本框架下的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研究(一)

正交易成本框架下的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研究(一) 研究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零交易成本框架存在片面性,需要引入正交易成本方法作补充。本文在正交易成本框架下考察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 一、规制制度与规制改革 企业是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的统一。交易成本的变化影响企业总成本曲线,进而影响企业的供给决策。在自然垄断产业领域,由于存在网络外部性、资产专用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性,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相比,可以通过先动优势、掠夺性定价等策略手段取得竞争优势。在以民营化与市场化为特征的规制改革中,新进入者在与在位优势企业的竞争中,担负更大的谈判、信息、合作等交易成本。所有企业都担负预期规制政策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的增加,增大了企业提供服务的交易困难,影响了产业绩效。在规制改革中,建立适宜的规制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规制制度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制机构通过设置进入、价格等项规制措施,降低企业之间进行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作为行政部门的规制机构通过设置可置信承诺(crediblecom-mitment),降低企业与行政机构之间的交易成本,促进规制改革顺利进行,提高产业绩效。 列维和斯彼勒(Levy&Spiller,1994)用交易成本方法考察了制度安排如何与规制程序相互作用,影响电信产业绩效。由于自然垄断产业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专用性耐用资产投资,而政府势力强大,因而民营化企业容易遭受对其准租金实施行政征用(expropriation)的损害。不确定性增加了规制改革的交易成本,影响投资决策。在此情况下,政府设置可置信的承诺对国有制成功转换至关重要。他们认为三项制度变量:独立司法、民主立法及强行政能力,能够影响政府设置可置信承诺的状况。首先,独立司法能够约束行政性相机抉择,这样可置信的规制承诺更易做出。其次,建立特殊法律及议会对约束行政性相机抉择进行监督的立法,能够做出可置信承诺。最后,具有很强行政能力的国家能够形成具有灵活性的特殊规则,建立好规制体系;能够限制行政武断行为以吸引投资、促进效率。 在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中,国家的行政能力与其规制制度水平应该相适应。具独立司法、立法及强行政能力的国家最有可能对民营化规制改革提供可置信承诺。具有弱行政能力的国家,复杂的政策制定由于高规制成本而无效率,而简单的规则却能提高效率。在缺乏民主立法与议会监督的国家,政府与潜在购买者签订契约,限制行政性相机抉择,保护私有化。对那些不具有独立司法的国家,政府可通过与私人企业联合来提供可置信承诺。 设置规制制度受特定国家制度禀赋的限制。按照诺思等人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制度禀赋有五个要素:立法和行政制度、司法制度、习俗和其他非正式的但被广泛公认的规范、社会中标志竞争的社会利益和它们之间平衡的符号、国家行政能力。当国家制度禀赋同其规制制度之间相适应时,受规制产业的绩效将得到提升。 对于自然垄断产业的产权改革,政府做出可置信的规制承诺至关重要。关于如何做出可置信的承诺,威廉姆森(2002)在讨论经济代理人之间的“双边治理”(bilateralgovernance)时,强调“抵押品”(hostages)对确保可置信承诺的必要性。由于契约不完全,诸如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双边契约关系在不可预期的偶然事件中难以维持,抵押品的交换因而可以提高双方实施契约的激励。当双方彼此向对方交出抵押品,认识到抵押品可能被征用的风险,他们就不太可能在不测事件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当以抵押品作为担保时,关系就变成自我实施的了。 政府与公民或企业间的双边治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双边契约关系。可置信规制承诺的做出,对于这种契约的良好实施十分重要。戈德堡(Goldberg,1976)将规制看做一种“被规制企业(可能不止一个)与规制者之间隐性的集体契约”,他强调了这种契约对企业投资长期专业化资本设备从而提供特殊服务的权力以及消费者被服务的权力的保护。因此,对沉淀性投资的保护为这些规制目标提供了合理性。不仅如此,对契约效果的监督和防止契约的中断,导

国内自然垄断产业革新.pdf

一、自然垄断产业概念及特征 传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个企业生产。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独家垄断经营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很难改作他用;三是这些产业中的多数服务和产业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提供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依赖性。一个国家的电力、煤气、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等产业,一般是传统意义上较为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必要性 自然垄断产业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种:第一,经营目标双重性导致利益难以协调。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的经营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经营者他要追求经济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标。公共目标要求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服务于公众,让利、施惠于公众,自然导致其经营性亏损,这样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二,垄断地位的滥用。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殊性,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其独有地位,收取垄断高价,服务质量低下,甚至附加种种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不足。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数是国有国营的,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内在的经济扩张与私人企业相比,明显显得不足。另外,由于没有实际和潜在的竞争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往往不注意加强管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垄断产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我国垄断产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性垄断,而是行政体制与行政权力造成的垄断。我国产业的行政垄断,就其根源而言,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但主要是在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看,垄断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基本投入,垄断产业向全社会转嫁其低效率运营的结果,必然降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效率,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垄断产业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事关国民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三、中国电信改革实证分析 在1988年和1994年国务院两次确定了原邮电部政企分离和邮电分营的改革目标,但是直到1998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特征仍然是政府部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电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投资等都严格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投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1998年以后,我国电信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做法是在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成为了我国电信业新的政府管制机构,对电信实行宏观管理,而不再直接从事电信经营。随后又进行了邮政和电信分家,中国电信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电信运营商。改革前,1949年~1993年管制部门是邮电部,经营部门是国家级电信总局(中国电信);1994年~1998年管制部门是邮电部,经营部门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1998年~2001年管制部门是信息产业部,经营部门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吉通、中国铁通。 在电信市场开放的过程中,由于电信自身的特点,我国基本上采取逐步开放的原则,即先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然后开放数据和移动通信业务,最后开放基础电信业务和基础通信设施。目前,我国电信市场主要有6家基础电信企业和4400多家增值电信、无线寻呼企业相竞争,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十年以前,以联通公司进入电信市场为标志,我国拉开了自然垄断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改革序幕。改革提高了电信业的效率,也使社会福利明显增加。 四、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政策建议 1、放宽市场准入,引进新的竞争者。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价格和市场准入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而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率。那么,解决行政垄断问题就必须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和市场,扩大市场竞争范围,在垄断产业取消政府依据市场容量测试设置的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意味着允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垄断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只限于分拆之后的原有企业之间开展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解决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些难题,而且对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竞争秩序和廉洁高效的政府,有长远的意义。加快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彻底剥离企业的政府职能。随着市场化改革实施,把政府管制的理念、职能,由保护生产者利益调整到兼顾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强化公众利益上来。形成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有效竞争的格局。目前,对垄断产业最大的改革措施就是进行市场拆分,但是拆分的结果只是使市场有过去的独家垄断转变成区域垄断。实践表明,建立在区域垄断基础上的竞争没有触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基础电信服务的垄断结构,不能等同于同一市场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发展直接竞争,打破区域垄断结构,是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根本出路。 2、实施市场重组,推进产权改革。行政拆分重组应当与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重组和投资体制改革结合进行,注重产权结构的优化,实现产权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垄断产业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

自考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经济学模拟试 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经济学模拟试 题及答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反垄断政策中,主要是对已有的垄断行业的一种矫正手段,关注于现有的市场结构的是(A) A.行业的重新组合 B.采取经济处罚等手段加以制止 C.反垄断法 D.行业管制 2.政府选择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应遵循的原则是(C) A.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格 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市场需求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 D.市场需求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3.政府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管制,其规定的价格比垄断市场价格(B) 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确定 4.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措施主要是(C) A.价格管制 B.数量管制 C.价格与数量双管制 D.税收 5.在实践中,政府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所遵循的原则(B) A.谁投资,谁收益 B.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 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社会收益最大化 6.下列物品中不属于公共物品的是(C) A.空气 B.警察服务 C.电视 D.国防服务 7.假设甲购买了一台电脑,此时,他人如果得不到甲的允许,就不能消费这台电脑,原因在于电脑具有(A)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竞争性 D.非竞争性 8.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他们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原因在于公共物品具有(B)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竞争性 D.非竞争性 9.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决定于(C) A.平均成本曲线 B.边际收益曲线 C.边际成本曲线 D.总成本曲线 10.一个养蜂的生产者与栽种果树的生产者之间存在外在性,且其外部影响的效果是(A) A.正的 B.负的 C.相互抵消的 D.可以收支结算的 1 1.在存在正的外部经济影响下,社会成本比私人成本(B) A.大 B.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 12.如果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则可以判定存在的外部影响是(B) A.正的 B.负的 C.相互抵消的 D.难以确定的 13.设计矫正外部经济影响政策的指导思想是(B) A.外部经济影响外在化 B.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 C.消除外部经济影响 D.避开外部经济影响 14.对有负向外部经济影响厂商征税的目的是(C) A.增加财政收入 B.减少财政支出 C.加大商品生产的成本 D.减少产品生产的成本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垄断造成的社会损害是(ABC) A.造成社会净福利的损失 B.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 C.产生寻租行为,滋生政府腐败 D.市场运行有效率 E.以上都正确 2.对垄断厂商实行的管制包括(ABCDE) A.价格管制 B.价格和数量管制 C.税收 D.补贴 E.国家直接经营 3.下列行业中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的是(AD) A.自来水公司 B.食品加工业 C.汽车 D.公用电话局 E.服装业 4.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特征的是(CD)

自然垄断行业特征分析

目录 1自然垄断的定义............................................................. . . 1 2自然垄断的理论基础....................................................... . . 2 2.1规模经济................................................................... (2) 2.2范围经济................................................................... (2) 2.3成本次可加性 (2) 3自然垄断的特征............................................................. . . 3 3.1效率主导型.. (3) 3.2呈网络经济特征......................................................... . . (3) 3.3资产具有沉淀性与专用性................................................... . 3 3.4产品的日常性............................................................... ..4 4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分析.. (4) 参考文献..…………………………………………………………….. . . 5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改革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改革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自然垄断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即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使行业中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经济状态。许多基础设施的产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都存在自然垄断特征。自然垄断产业的存在体现了垄断的两面性,决定了垄断并不能一概而论地反对,某种程度上竞争的消极方面正是垄断的积极方面。因此自然垄断体现为反垄断法的豁免条款,只能通过政府管制。 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 对自然垄断产业经济特征的认识体现了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过程。 (一)规模经济性 传统理论认为,自然垄断是市场经济中不应当竞争的领域,该领域的竞争会导致浪费性或破坏性竞争,而如果把某种产品的全部

生产交给一家企业进行垄断生产,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独家垄断能产生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维护社会公益,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进行管制,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力,以一定条件选择一家或几家企业生产而限制其他厂商进入,这就是市场准入限制。 (二)范围经济性 在这种管制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传统的观点对自然垄断的认识不全面,由此导致了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管制的不正确做法,因为原来的一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非常普遍。针对这种观点进行研究,导致了对自然垄断的重新认识。如夏基和鲍莫尔提出,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低于这家企业与另外的企业共同提供相同产量的成本,按这一观点来解释自然垄断,即使在某一产量上企业发生了规模不经济,但只要成本弱增,就是自然垄断。 因此,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决定自然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表现为范围经济性。在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情况下,多产品的总成本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各个产品的规模经济,而主要取决于各种产品成本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用范围经济来描述,即在某一多产品的产业中,只要一家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家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产业就是自然垄断产业。因此,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并非像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管制 研究综述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一般认为,自然垄断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规模经济。任何企业进行社会生产时,它总会面临生产成本问题。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过高,则其必然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则它就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技术等因素的作用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也可以随着生产总产量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原因在于当企业的总产品不断扩大时,原先的固定成本被逐渐摊薄。这在固定成本投资较大的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时,规模经济就出现了。当社会对某些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速度与幅度提出要求时,这个行业往往就是自然垄断。规模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单一领域行业的自然垄断。 二是范围经济。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并不仅仅生产或提供单一的商品和服务,往往是多元化经营。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几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就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由于单独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的单位产品定价高于联合生产的企业的相应单位产品定价,因此单独生产的企业就会亏损,这些企业或者退出该生产领域或被兼并,这也会形成垄断的局面。因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指出,有着范围经济的产业也可产生自然垄断。对此,我国的大部分学者是持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来讲,范围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具有综合性领域存在的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理论(natural monopoly)从产生到发展和变化的全部过程,迄今为止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认识水平停留在单产品生产领域,以规模经济为标志,整个自然垄断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第二阶段的认识水平超越了单产品生产领域,进入了对多产品生产领域的更一般性的认识。其标志是范围经济的发现以及射线平均成本方法的使用,使得自然垄断理论建立在普适性更强

用实例说明自然垄断及其特征

1、用实例说明自然垄断及其特征 (一)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82年,鲍莫尔、潘泽和威利格用部分可加性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X种不同产品,Y个生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者多种产品。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部分可加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换言之,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依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新定义扩大了自然垄断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垄断即强自然垄断,还包括了所谓的弱自然垄断。 现代法学一般认为: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法学上的自然垄断概念不仅涵摄了经济学上自然垄断的内容,还突出了现代竞争法的精髓。这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二)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 1、规模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单个企业进行生产会导致成本最低。如果任由多个企业同时生产,由于产量较低,每家企业的平均成本会居高不下。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的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规模经济之所以导致自然垄断,还因为在边际成本递减条件下,一方面,原先进入该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因而必须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垄断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政府不干预,任何新企业试图进入该产业,其初始成本必然很高,无法与垄断者展开竞争,即规模经济成为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壁垒。 2、具有较大的范围经济 在多产品生产中,产品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重要。衡量这种相互依赖性的方法就是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概念。范围经济是指在单一企业内生产不同产品较之几个特定企业分别生产不同产品来说是廉价的,即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节约费用。如果将高峰期电力和低峰期电力视为不同的产品,由一个电厂提供两种产品时范围经济效应体现得比较清楚。3、具有资本的沉淀性 有大量的"沉淀资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如果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其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生产技术的固定成本高, “沉淀性”大。自然垄断产业生产技术的固定成本非常高,而一旦建成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则很小,甚至递减。于是边际成本曲线总是处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便不断下降。例如,电网在筹建时需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而一旦这些设置安置停当,增加输送一单位电的边际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随着输电量的增加,输电的平均成本便不断下降。这类产业固定成本高、“沉淀性”大也构成了市场的进入壁垒,因为一旦进入厂商想退出该行业,由于这类资产不易转移,他将收不回多少投资。 4、基本技术经济标准统一

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探讨

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探讨 黄江疆*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 210098 摘要:在自然垄断产业中,放松规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对于其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环节的价格规制仍然必要。文章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投资回报率和以英国为代表的最高上限两种主要价格规制模型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确立了成本约束、有利于促进投资等构建原则并构造了相应的价格规制模型。 关键词: 自然垄断;价格规制;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电力、有线通信、铁路运输、管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具有固定网络的基础设施产业被公认为属于自然垄断产业。传统的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内的竞争会导致浪费性或破坏性竞争,故而必须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规制。卡恩(Kahn,1970)曾在其经典教科书中将自然垄断产业视为“竞争性市场模型明显不能描述或甚至无从描述”的经济[1]。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一系列原因①,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放松规制运动,竞争之风席卷了电信、航空、铁路、电力等自然垄断行业。我国的自然垄断产业在国家规制下同样普遍而严重地存在无效率等问题,也应象国外一样,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地放弃规制,毕竟自然垄断行业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从对自然垄断型企业改革的国际实践来看,这场改革侧重点在于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环节引入竞争的同时对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固定性网络环节)的价格规制方式进行变革。可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对传统的价格规制方式进行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两种主要价格规制模型的比较 从国外价格规制的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形式主要有两种: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最高价格上限价格规制.现分述如下: (一)、英国的最高限价规制(Price Cap Regulation) 英国采取的零售价格指数与企业生产效率挂钩的最高限价规制模型,在激励性规制方式中应用最广。这一规制方式的确定原则是,行业价格上涨不能高于通货膨胀率,同时考虑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要使行业的价格下降。其公式是: P=RPI-X 其中,RPI表示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X是由规制者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一般3-5年核定一次。显然,在该模型中,规制者与被规制者谈判的焦点是X值的选择.X值的大小由各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所决定,一般来说,技术进步潜力越大的行业,X值也就越大[2]。 最高限价规制起源于李特查尔德(Stephen Littlechild)1983年的一份报告—《对英国BT私有化后利润的规制》。李特查尔德在报告中指出“规制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他认为RPI-X规制将会给企业带来繁荣。因此,建议实行RPI-X,即他所称的“地方话费降低计划”(local tariff reduction scheme)。这种规制方法规制的是企业的价格而不是企业的利润,它有利于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因为任何成本降低可能 *作者简介:黄江疆(1982-)男,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自然垄断理论

自然垄断理论 自然垄断理论概念 自然垄断理论是现代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理论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演进导致了2 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规制(Dereg ulation),许多过去被认为必须加以规制的产业部门都取消或放松了规制。在这一规制改革的背后,实质上隐含着自然垄断理论的革新与进步。 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 一、规模经济与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经济学文献中著名的例子就是古诺矿泉水垄断的例子。 而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格林沃尔德在其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中指出,自然垄断是一种自然条件,它恰好使市场只能容纳一个有最适度规模的公司。自然垄断能否存在的决定性判断标准是,市场需求必须小得只要有一家成本不断降低的公司就能满足。克拉克森和米勒(Clarkson & Miller,1982)认为自然

垄断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增(成本递减)状态。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企业同时生产更有效率。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单个企业进行生产会导致成本最低。如果任由多个企业同时生产,由于产量较低,每家企业的平均成本会居高不下。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的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规模经济之所以导致自然垄断,还因为在边际成本递减条件下,一方面,原先进入该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因而必然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垄断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政府不干预,任何新企业试图进入该产业,其初始成本必然很高,无法与垄断者展开竞争,即规模经济成为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壁垒。乔治?施蒂格勒(1989)对“规模经济成为新企业进入的壁垒”不以为然。他认为,自然垄断的产生是因为在既定的产业需求条件下,只能存在一家厂商。如果按照“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能解释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厂商进入”的逻辑,同样可以说需求不足是进入障碍。 同时由于企业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如果政府对价格放手不管,垄断企业必然会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交点上,获得垄断利润。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总福利才最大。而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企业必然亏损。因为平均成本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

第三章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 第一节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 自然垄断理论历经了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小结: 1.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自然垄断产业主要是那些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产业。但一些学者提出,即使不存在规模经济,只要一家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地提供产品或服务,则自然垄断存在。 2.许多学者认识到,破坏性竞争状况是和自然垄断状况相联系的,即在自然垄断领域的竞争是不稳定的、破坏性的,因而不适宜竞争。 3.许多学者认为,简单地以规模经济(或以任何一种容易定量的方法)来识别自然垄断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判别自然垄断性还需要考虑具体产业中市场的定义和范围、需求的性质等相关因素。 第二节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 1.若干理论观点 ◆克拉克森等的规模经济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一般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因此,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

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图3—l加以说明: 图3—1 竞争和有巨大成本优势的垄断 ◆沃特森的效率比较论:自然垄断是这样一种状况: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夏基等的成本弱增论: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

2.单一产品的自然垄断性 如果某一产业中的企业只提供单—的产品,则这一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本条件是,在一定的产业范围内,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比多家企业共同提供产品具有更高的效率。 则该产业在产量Q 范围内存在自然垄断性的充要条件是: ∑=

浅析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法规制

浅析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法规制 [摘要]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自身特点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被视作反垄断法的例外。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式颁布施行,这部“经济宪法”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现状如何,未来怎样进一步完善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垄断;自然垄断行业;法律规制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概念、成因及特点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概念 自然垄断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决定论的片面性日渐显露,经济学家在法罗和亚当斯的规模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的自然垄断的概念:单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要求该行业从最小有效规模出发,只是由一个企业进行生产。[1]20世纪七八十年代,规模经济决定论又受到了范围经济和成本可次加性的影响。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方程就是部分可加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某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在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2] (二)自然垄断行业的成因 如前所述,自然垄断行业经历了从经济学上讲受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本可次加性理论的影响。以经济学为基础,法学进一步对自然垄断作了深层次的思考。 1.竞争与垄断的相互性 竞争是市场的灵魂,但过度的竞争可能带来资源的浪费;垄断虽然可能限制和排斥竞争,但它会带来效率提高。竞争与垄断的相互性必然要求法律对竞争和垄断作出思辩性的规定,在反对垄断的同时也要建立合理的反垄断法适用例外制度。 2.社会本位的需求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变迁。社会本位的确立促使国家、个人与社会组织必须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自然垄断行业是社会本位需求在法律领域深层次作用的产物。

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与启示

论文摘要: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私有化浪潮的兴起,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也纷纷开展起来。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其主要方式是将原垄断企业进行拆分,或者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到自然垄断产业中来。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就已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是什么,重组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市场结构重组后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政策应如何进行调整和设计?在这些方面,西方国家已经积累起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支持,这对于在此方面起步较晚的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背景 二战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影响,西方国家大都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国有国营模式,即由国有企业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目的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国民经济命脉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多为国民经济命脉产业)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运行,同时利用政府对垄断企业的直接控制,力求将垄断的危害降到最低,以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但是实践证明,效率低下似乎是各国国有企业的通病,加之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之后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古典经济学自由竞争的主再次受到关注与推崇。因此,自80年代以来,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私有化浪潮再次席卷西方各国。 随着私有化浪潮的兴起,在自然垄断产业以促进竞争为目的的改革也相应开展起来。在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在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的情况下引入竞争制度。在此方式下,自然垄断产业仍保持原来垄断性市场结构,但强调在政府规制中引进竞争机制。由于规制方式的改善,垄断性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在高成本、低效率状态下仍然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必须像竞争性企业一样,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和成本节约等才能获取一定水平的利润。如特许投标制度(在政府规制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之一)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在某产业或业务领域中的独家经营权(即特许经营权),在一定的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权竞标会定期举行,如果在位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或未达到当初竞标时的承诺,则会被效率更高的竞争者取代。因此,采用这种规制方式,如果在竞标阶段存在充分的竞争,特许投标制度就会导致平均成本定价和最有效率的厂商运营,不会产生A-J效应。①二是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市场结构重组。市场结构重组通常是指政府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在短期对特定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作重大调整,把原有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改造成为竞争性市场结构,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政府对具有市场垄断力量的主导性垄断企业实行纵向或横向分割政策或采取放松进入规制等重要规制政策。 自然垄断产业因其具有规模经济和围经济(或成本劣加性)等特征,通常特定自然垄断产业由一家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即由一家企业提供所有的产品和服务。②但实际上,自然垄断产业既有自然垄断性业务,又有竞争性业务,如果由一家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则新企业很难进入,即使进入以后,也难以同原有垄断企业开展公平竞争。因为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在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间采取交叉补贴战略,以掠夺性定价方式把进入的竞争对手驱逐出去。为破解这一难题,许多国家在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体制改革中,大都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市场结构重组,实行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

自然垄断理论

自然垄断理论

自然垄断理论 自然垄断理论概念 自然垄断理论是现代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理论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演进导致了2 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规制(Dereg ulation),许多过去被认为必须加以规制的产业部门都取消或放松了规制。在这一规制改革的背后,实质上隐含着自然垄断理论的革新与进步。 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 一、规模经济与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经济学文献中著名的例子就是古诺矿泉水垄断的例子。 而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格林沃尔德在其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中指出,自然垄断是一种自然条件,它恰好使市场只能容纳一个有最适度规模的公司。自然垄断能否存在的决定性判断标准是,市场需求必须小得只要有一家成本不断降低的公司就能满足。克拉克森和米勒(Clarkson & Miller,1982)认为自然

垄断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增(成本递减)状态。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企业同时生产更有效率。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单个企业进行生产会导致成本最低。如果任由多个企业同时生产,由于产量较低,每家企业的平均成本会居高不下。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的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规模经济之所以导致自然垄断,还因为在边际成本递减条件下,一方面,原先进入该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因而必然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垄断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政府不干预,任何新企业试图进入该产业,其初始成本必然很高,无法与垄断者展开竞争,即规模经济成为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壁垒。乔治?施蒂格勒(1989)对“规模经济成为新企业进入的壁垒”不以为然。他认为,自然垄断的产生是因为在既定的产业需求条件下,只能存在一家厂商。如果按照“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能解释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厂商进入”的逻辑,同样可以说需求不足是进入障碍。 同时由于企业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如果政府对价格放手不管,垄断企业必然会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交点上,获得垄断利润。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总福利才最大。而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企业必然亏损。因为平均成本

自然垄断行业特征分析3

自然垄断行业特征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研究反垄断法的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应将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纳入反垄断法的除外适用范围。尽管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与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行业相同的特征,但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与西方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的区别也是显著的。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只存在国家垄断一种垄断形态,而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国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等多种性质不同的垄断形态。现详述如下: 关键词: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 1 自然垄断行业概述及形成原因 自然垄断行业是指因生产、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稀缺性等原因,使企业被限定为一家或者少数几家企业的行业。自然垄断的基本形成原因是生产函数成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由一家企业来提供产品会比多家生产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假定一个产业只能容纳一家企业的生存,那么就会有一个幸存者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断扩大产量,进行低价竞争,最终把对手挤出市场,形成自然垄断。 2 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 2.1公益性 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它所提供的私人边际效用(MPB)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用(MSB)。如电力产业所提供的效用,就不仅仅为电力消费者所享有,而且还对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垄断性 自然垄断行业一般都是规模经济较明显的行业,即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譬

如,煤气公司要输送煤气,就必须铺设管道,而铺设管道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一旦铺设完毕,向管道泵注入更多的煤气则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以至于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同时,自然垄断行业有大量的“沉淀成本”,即资金一旦投入就难以在短时期内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如果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势必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 2.3 不可选择性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唯一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这些服务具有不可选择性。要么接受经营者确定的交易条件,要么就不与其发生交易关系。 2.4 部分业务具有可竞争性 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的所有业务都具有自然垄断性,有些业务是可竞争的。如电力业包括电力设备供应、电力生产(发电)、高压输电、低压配电和电力供应等多种业务领域,这些业务中只有高压输电和低压配电属于自然垄断业务。而电力设备供应、电力生产和供应则属于竞争性业务。 3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移动通信业为例 3.1我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简史 电信业的发展一直是中外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电信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与变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成为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一个产业。中国电信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依靠政策,依靠技术的进步,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走完了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构建了一个技术先进、业务齐全、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电信网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公用固定电话网络、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和世界第二大公用互联网。连续十几年以5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主要的增长点之一。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在世界电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探讨概要

自然垄断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探讨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任俊生古涛 摘要:本文认为,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国有经济控制自然垄断行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应该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要控制自然垄断行业的总资产、主要生产能力和技术制高点,控制骨干企业的产权和经营决策权。当务之急是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其迅速发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基础设施产业的需求。 关键词:自然垄断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力 所谓自然垄断行业,原来主要指由于成本弱增性而导致独家垄断市场结构的经济部门,如电力、电信、自来水、管道燃气和铁路运输等行业。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普遍实行了私有化,即采取了国有经济退出战略。但在中国,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自然垄断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那么,中国的国有经济为什么要对自然垄断行业保持控制力,理论基础何在?国有经济对自然垄断行业控制力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中国国有经济对自然垄断行业控制力的现状如何,还有那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是本文试图讨论和回答的主要问 题。 (一) 分析一个行业与国有经济的关系,主要应该考察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该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这是决定该行业与国有经济关系的基础因

素;其次是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这是决定该行业与国有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第三是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它是决定该行业与国有经济关系的现实因素。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考察。 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自来水、管道燃气和铁路运输等行业,其生产经营过程一般包括产品的生产、输送和供应三个阶段或三类业务。近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张等原因,很多自然垄断行业的业务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完全和纯粹的自然垄断行业。现在中国的电力、电信、自来水、铁路和管道燃气行业还可以称作自然垄断行业,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些行业都还至少保留着一项关键性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如铁路网经营业务、电力输配业务、市内电话业务以及城市自来水和管道燃气输送业务,在一个市场范围仍然只有一家企业存在,如电网公司、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以及铁道部等。 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主要有四个: 一是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资本的沉淀性强。一般来说,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初期,私人资本规模小并且追求短期盈利,无力进入或不愿进入自然垄断行业。换句话说,存在市场失灵问题,需要国有资本投入该行业。 二是自然垄断行业的核心业务和主要业务存在自然垄断性和寡头垄断性。所谓核心业务主要指自然垄断行业的管网输配业务,如铁路网经营业务、电力输配业务、市内电话业务以及城市自来水和管道燃气输送业务。这些业务具有明显的成本弱增性,容易导致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所谓主要业务是指火力发电、大城市的自来水和煤气生产、铁路的客货运输业务等。这些业务目前仍然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并由此而导致寡头垄断性市场结构。自然垄断和寡头垄断都是市场失灵。对这种市场失灵问题,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实行私人生产方式,由政府进行行业规制来消除垄断的负面影响。这样做可以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或者说公共投资负担。但要产生政府的规制成本;二是实行公共生产方式,由政府投资设立国有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但是在市场经济和企业追求盈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