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教案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教案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教案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内蒙古包头市第43中学张缤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品和作者背景;

2.了解配乐对朗诵的作用,有感情的诵读作品;

3.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及其与比喻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分析作品内涵,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选择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2.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

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有感情的诵读作品;

2.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及其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选择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课时:40分钟

课件:PPT课件(视频、图片、音频)

教学过程:

一.熟悉背景,配乐示范

(一)新课导入

播放图片:“蝴蝶效应”GIF动图

提问:动图表达了什么含义?

回答:一件小事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蝴蝶效应”,亚洲的蝴蝶扇了下翅膀,会形成美洲的一场龙卷风。指一件微小的事件,会对后续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电影《蝴蝶效应》非常直观的阐明了这一因果联系(播放电影剧照)。主人公一直对童年的痛苦遭遇念念不忘,当他发现自己有了“穿越”到过去的超能力时,他一次次的试图修正从前的错误,但现实的结果却往往更加糟糕,他以为可以拯救的爱人和朋友,也一次次遭遇了更加残酷的经历。让我们看看本篇诗歌的作者,他是否也煽动了蝴蝶的翅膀,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呢?

(二)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11岁父亲去世,由母亲独自抚养。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农场主,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不受赏识。38岁的时候,他放弃了在一所学校教书的职业,卖掉了祖父传下的农场,选择到英国开始了全心写诗的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大自然等各种朴素的场景,言简意赅的文字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未选择的路》最初发表在1915年的《大西洋月刊》上,当时他已经脱离了作品无人问津的窘境,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三)示范朗诵

1.配乐:《My Way》

配乐诗朗诵是文学、音乐与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配乐作为对语言的渲染工具,能通过节奏、旋律等方面更丰富立体的呈现出作品的美感。

本文配乐是一位即将离世的老者在讲述他的生平。他经历了许多磨难

和选择,他的人生有过欢笑也有许多遗憾,但他最终还是坚定的用自己的方式过完了这长长的一生,并且无愧于心。这首歌曲刚好和本篇课文内容呼应,悠扬的曲调中又有起伏,就像我们的人生,平淡中又充满了波折。

2.教师示范朗诵

提问:作品中的“路”,真的仅仅是指“路”吗?

回答:“路”象征着人生。

二.理解感悟,诵读诗歌

(一)象征的写作手法

1.什么是象征?

象征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用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或表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例如(图片):台阶——地位的高低

小桃树——孱弱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莲花——高洁的品质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的象征体是具体的,而本体是抽象的,如概念、思想和情感;

例如:黄河——中华民族

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质

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

例如:大象的耳朵——扇子

笑眯眯的眼睛——月牙儿

(2)象征着眼于整体,比喻着眼于具体的句子。

例如:《爱莲说》——在整体上用莲花象征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用隐士、富贵人、君子来比喻菊花、牡丹和莲花

《黄河颂》——在整体上用黄河象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用摇篮比喻黄河

(二)理解与诵读 1.生字词

涉sh è 足 伫zh ù 立 萋q ī 萋q ī 幽y ōu 寂j ì 延y án 绵mi án

2.第一节

(1)学生默读:

提问:第一节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回答:(播放图片)作者面对人生的分岔口,不知何去何从。选择的恐惧,

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的恐惧。

(2)学生试读:

前两句:带着面临选择的无奈之情诵读。

第三句:对选择的彷徨感

四五句:极力设想未来的忐忑的心情。

强调关键词:“可惜”、“涉足”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必须面对选择的无奈;

“久久”、“伫立”体现了作者彷徨的心态;“极目”体现

了作者在设想这条人生之路的前景,而“消失”是看不透的

未来。

3.第二节

(1)学生默读:

提问:第二节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回答:(播放图片)作者选择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意味着他遵循自己的

心意,选择了充满挑战的人生。

提问:哪句话体现了他的心意?

回答:“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2)学生试读:

第一句:语气坚定

二三句:带着对未来美好向往的感觉朗诵。

四五句:用严肃的口吻体现对未来可能的遭遇做好了准备。

强调关键词:“另外”体现作者明确了自己的选择;“萋萋”、“幽寂”

体现了道路的艰难;“诱人”、“美丽”体现了这条路对作

者的吸引和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很少”、“足迹”体现前

路孤独,需要独自摸索。

4.第三节

(1)学生默读:

提问: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回答:(播放图片)作者对自己的选择也有一些犹豫,对另一条路也有些不舍。但是他知道一旦开始就无法回头,选择,就意味着舍弃了另

一种人生,所以他做好了一往无前的准备,继续跋涉。

(2)学生试读:

前三句:带着期待和不舍的心情朗读。

第四句:节奏停顿,体现作者发现人生做出选择后无法回头的无奈。

强调关键词:“未经”、“污染”体现作者对前路的猜测和期待;“改天”、“再见”体现了作者对这条路的不舍;“延绵”、“尽头”

体现了作者明白人生选择无法回头;“难以”、“回返”体

现作者明知无法回头依然毅然决然出发的决心。

5.第四节

(1)学生默读:

提问:第四节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回答:(播放图片)作者想象自己将来回顾这次选择,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心情。一个选择,两种人生。自己有一天会不会后悔选择了这条道

路呢?谁又知道哪种选择会带来更完美的人生呢?而哪里又有完美

的事物呢?人生,就是由不断的选择和不断的舍弃构成的。只有接

受不完美,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拥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生试读:

前两句:带着惆怅的心情朗读。

后三句:语气越来越坚定,明确自己的心意,坚定自己的信心。

强调关键词:“叹息”体现作者对前途的担心和彷徨;“更少”体现作者

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出现的艰难;“从此”、“一

生”体现作者怀抱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开始了无尽的期待。

(三)阅读理解的方法

1.提问:为什么作品的题目叫“未选择的路”?

回答: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充满选择的无奈,和对舍弃的遗憾。

2.播放图片: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理解

作者笔下的文字来源于内心的感受,受社会背景和自身生活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也许自己都察觉不到,却是“必然的偶然”。所以

阅读理解可以从三个步骤着手:

(1)表象信息:联系事物的外形分析;

(2)深层信息:联系作者的情感和主人公的情感;

(3)文章主旨:文章的主题,甚至延伸到文章以外的人生感悟。

三.联系生活,回味诗意

1.用掷骰子的游戏引出“决定论”的理念。

掷出的点数看起来是随机的,但如果能控制手势、环境等因素也可以

操控点数。有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因为看似每一次微不足道的选择都是长期生活经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决定论”。

哲学上说,人所拥有的全部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也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但我们吃的食物,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人和事都对我们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每一个结果,背后都有造成它的原因,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又是它自身原因的结果。而在结果出来之前,谁都无法知道它的对错。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慎重做出决定,并为它坚持,尽量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2.珍惜当下,为每一次选择铺路

播放图片:蔡康永——给残酷生活的善意短信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努力的学习,是为了争取选择的权利。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四)作业与课堂延伸

1.背诵全文

2.课堂延伸:写下想要实现的梦想或理想的生活状态,再根据它列出达到

目的所需的各种条件和技能。

未选择的路 -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第二节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第三节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天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第四节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