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分析

血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分析

血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分析
血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分析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血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的BACTEC 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培养瓶进行连续培养监测,BD公司生产的Phoenix 100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血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WHONET 5.6软件来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07份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数量共182株,阳性检出率为13.9%,其中革兰阴性菌120株,占65.9%;革兰阳性菌61株,占33.5%;真菌1株,占0.6%。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进行药敏结果分析,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敏感,大肠埃希菌以及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其他抗菌药物则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目前本院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菌种多样化,且呈现较高的耐药率,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血培养,以便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敗血症,属于重度的感染性疾病,病情危急且死亡率非常高,且在医院感染中有上升趋势[1-2]。临床上,多通过血培养来对败血症进行诊断[3],了解败血症实际的病原菌,便于临床及时作出抗感染治疗。近年来,病原菌种类发生了较大变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4]。为探讨病原菌的耐药率,就本文对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作出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2015年1月-2016年11月,对本院1307份血培养标本阳性获得菌株进行分析。相同患者,若分离2次均为相同菌株,则不予二次记入。 1.2 仪器与试剂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EC9050,购自美国BD公司;微生物分析系统:Phoenix 100,购自美国BD公司;ATB FUNGUS3药敏条: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麦康凯以及血琼脂等多种培养基,均购自郑州安图生物公司。 1.3 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把血培养瓶放在血培养仪中进行培养,仪器自动报警提示阳性,则转种在血琼脂平板中,放在35 ℃环境下进行培养,时间为24 h。若发现有菌生长,则要持续进行鉴定,选择单个菌落,采用Phoenix 100微生物分析系统,来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若5 d仪器没有提示阳性,需给出阴性报告。真菌药敏试验,选择ATBFUNGUS 3药敏条。所有操作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判断标准以CLSI2014年为准。 1.4 质量控制质控菌株采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标准菌株均购买于卫生部检验中心。 1.5 统计学处理WHONET 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 2 结果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11-05-13T14:13:40.2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高友中 [导读]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高友中(湖南省岳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4100)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106-02 【摘要】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ELISA法及国标法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检测,并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灵敏性、特异性、符合率。结果检测20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经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8.3%,国标法阳性率为6.7%。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与国标法符合率达99.3%。结论 ELISA法可快速、方便的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与国标法符合率高。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初步检测。 【关键词】奶制品肉制品沙门菌 ELISA 沙门菌为常见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一直位居首位,而受沙门菌污染的奶、肉制品为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沙门菌一直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及商检部门重点检验对象之一[1]。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奶、肉制品中沙门菌,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奶、肉制品分别来自本市8家不同超市,包括70份奶及奶制品样本,60份肉及肉制品样本。取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每份样品250ml或250g,经无菌包装后置冷链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缓冲蛋白胨水,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梭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均按国标相关规定进行。 ELISA相关试剂均购自试剂公司。 1.2实验方法 样品按国标法相关规定预先增菌。样品处理后于36°C培养4h,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中,42°C18-24h,另取10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6°C18-24h。 ELISA法简要步骤如下:特异性抗沙门菌单克隆抗体包被,加入待见样品检测。显色于酶标仪上读取OD值。 国标法简要步骤如下:经增菌后,划线接种于亚硫酸铋琼脂平板和EHL琼脂平板。36°C培养18-24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鉴别反应结果。如出现异常结果,按国标相关规定选择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ONPG等。 1.3数据分析 参考田素娟[1]等的方法进行。即利用检验通用的计算方法,并国标法比较实验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 2 结果 2.1ELISA及国标法检测结果 用ELISA法同步检测份奶、肉制品的沙门菌污染情况,采用国标法进一步验证,结果见表1。 表1沙门菌污染情况检测 2.2ELISA法与国标法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计算结果 表2ELISA法与国标法比较 3 讨论 3.1常规检测沙门菌方法 目前,沙门菌常用检测方法有:(1)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包括快速酶促反应显色培养基及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两种方法。VITEK AMS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鉴定是基于细菌的微量生化反应,可鉴定405种细菌。(2)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磁分离技术,如王海明[2]等报道的使用抗沙门氏菌免疫磁珠经增菌后于VITEK全自动生化鉴定仪和荧光PCR分子检测确认;免疫胶体金技术等。(3)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杨俊超[3]等报道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常规PCR比较研究,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依赖PCR的DNA指纹图谱技术;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基因内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的扩增;多重PCR检测技术;NASBA;基因芯片技术等。 3.2本研究采用检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快速检测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其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且与国标法符合率较高。一般24h 之内可以出检测结果。其不足之处在于:(1)不能定量检测沙门菌的含量,只能做定性分析,即是否存在沙门菌污染,但不能测得污染量的大小。后续研究考虑通过设置标准沙门菌对照(蛋白含量已知)的情况下,设立不同稀释度,然后比较样品各组OD值,用统计软件作出标准曲线,进而推算出沙门菌含量。(2)检测结果不太稳定,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ELISA实验普遍存在抗体效价下降很快的通病,如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简析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简析 目的我科室对怀疑为菌血症的患者做了血培养,以便为临床大夫提供可靠诊断依据。方法采用梅里埃公司的Bact/Alert 3D Select 半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西门子公司Walk 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结果806份标本中检出110株病原菌,阳性率为13.15%,革兰氏阴性杆菌57株,占51.82%,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6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0株,分别占23.04%和9.1%;革兰氏阳性菌53株,占48.18%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15株和屎肠球菌7株,分别占13.64%和6.36%。值得关注的是分离的致病菌中有3株布鲁杆菌。结论血培养分离出的细菌表现为多样化,有许多是由于污染了皮肤表面定植菌造成的假阳性,因此我院各科室要进一步加强血培养采集的规范操作培训。 标签:血培养;病原菌;定植菌 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人体的血液感染是细菌的易位感染,当人体局部感染向全身播散和出现全身感染时,可出現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等。近年来由于静脉输液留置器使用增多,在做细菌血培养抽取血液时,会有许多皮肤表面定植菌污染血培养,这就需要在分离细菌时要将所得细菌与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及皮肤表面定植菌相区分。所以,我院要求每个患者做双侧血培养,这样有利于致病菌与定植菌的区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806份血液培养标本。 1.2仪器与试剂生物梅里埃Bact/Alert 3D Select半自动血培养仪及其血培养瓶;西门子Walk 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 1.3菌株鉴定当血培养仪报警有阳性标本时,将报警的血培养瓶拔出,摇匀后用无菌针管抽取血液分别接种于血/麦平板、沙保罗平板、巧克力平板上进行培养,同时湿片看初步形态和动力等,并做革兰氏染色,之后分离病原菌,做相应的细菌鉴定。 1.4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粪肠球菌ATCC2921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5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选用WHONET5.4软件。 2结果 细菌的检出与分布情况:从806份标本中分离出细菌为110株,阳性率为13.65%,略低于Datta等[1]报道的16.9%,也略低于国内李敏红[2]报道的15.9%,见表1。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食源性致病菌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2)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2) 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3) 1.3.1 国际情况 (3) 1.3.2 国内情况 (3) 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5) 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 (5) 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 (6) 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 (7) 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8) 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 (8) 3.2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0) 3.2.1 ATP生物荧光法 (10) 3.2.2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CO2量的方法 (10) 3.2.3 电化学方法(电导率法或电阻抗法) (10) 3.2.4 颜色变化 (11) 3.2.5 流式细胞技术 (11) 3.2.6 热量法 (12) 3.2.7 放射测量法 (12) 3.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12) 3.3.1 显色培养基法 (12) 3.3.2 免疫学方法 (13) 3.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 4 小结 (16)

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不谈的话题。 同时食品引发的中毒事故频发,媒体曝光度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监管力度。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19日发布的通知,国务院已将《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污染,而由病原微生物引 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化学污染监管,将进入长期化和制 度化;食源性疾病,这一食品安全隐患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它也不会再继 续“潜伏”。在由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粮食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制订的《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监控计划。食源性疾病逐渐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刘秀梅教授等在多个场合多 次倡议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链条 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快速而准确检测出被称为“头号杀手”的食品致病菌,是确保食 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项目包括一般性检验项目和致病菌两大类。一般检验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指标。 食源性致病菌,指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长代谢引起食物的变质和破坏,同时有些病原菌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患病。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我国对菌落总数(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大肠菌群限量标准只规定最大限量,致病菌规定“不得检出”。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 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 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 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 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 细菌名称 标本名称 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

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 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 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 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 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病程中对多重耐药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分析记录的病例57份,记录合格率81.43%。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前期用药与药敏结果不一致,未做具体分析,也未更改用药,(2)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

种(万古霉素)作局部用药。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未记录培养结果和用药情况、更改用药未记录分析、对多重耐药菌的性质未做具体分析(考虑为致病菌、定植菌或污染菌)。 表三: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和或记录存在问题 五、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科室管理存在问题: 1、第三季度多耐患者临床管理经督查仍存在许多问题,涉及科室有脑外、心胸、肝胆、骨二、泌外、肾内、东呼吸、西呼吸、东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血液肿瘤、东神内、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皮肤、微生物等18个科室。主要存在问题: (1)不能及时开立隔离医嘱;不能及时上报多耐报告卡; (2)抗菌药物使用、多耐培养结果无分析记录; (3)多重耐药患者解除隔离未进行讨论; (4)多耐患者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无隔离标识等); (5)MDRO定植或感染患者,转科、转院、出院时,未在转科交接单或出院小

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究我院住院菌血症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应用英国的先德VersaTREK全自动的血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应用常规得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应用K-B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检出共450株病原茵,其中,167株革兰阴性杆菌,占37.11%;269株革兰阳性球菌,占59.78%;14株真菌,占3.11%;前几位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结论:了解引起感染菌血症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可进行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医院感染的流行。 标签: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广泛的应用广谱抗生素,耐药菌在感染中的发病率明显的增多,其死亡率较高,可高达20%~50%。血液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最为基本的方法。因此,我院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分离出的450株病原菌,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耐药性,用于指导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450株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分离出的病原菌,均从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 1.2 仪器 应用英国的先德Versa TREK全自动的血培养仪。 1.3 药敏纸片与培养基 青霉素(10units),阿米卡星(30ug),苯唑西林(1ug),左氧氟沙星(5ug),复方磺胺甲恶唑(25ug),万古霉素(30ug),头孢曲松(30ug),利副平(5ug),头孢唑啉(30ug),哌拉西林(100ug),环丙沙星(5ug),头孢吡肟(30ug),均由北京天坛公司提供;头孢他啶(30ug),头孢噻肟(30 ug),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 ug),替卡西林-克拉维酸(75/10ug),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10ug),氨苄西啉-舒巴坦(10/10ug),亚胺培喃(10u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10ug),由英国Oxoid公司提供;培养基MH琼脂由杭州天公司提供;血培养瓶是血培养仪专用瓶。 1.4 标本的采集 在患者高热、寒颤时,未应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血液标本,5ml注入血培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先用窄谱后用宽谱,先用低级后用高级的原则,根据药物敏感实验,正确、合理地选择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 临床科室对疑似或怀疑感染的病例,应及时相应的,血、尿、分泌物,等标本送检,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报告单上标注提示后通知临床科室,并由检验科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由医院感染控制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多重耐药菌报告流程 各科室经治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主任,同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医生应在科室内设立《多重耐药菌登记本》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 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各科室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科病房、

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病人床头卡、病历夹及患者一览表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 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3.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4.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皮肤上的细菌往往与个人卫生及环境情况而有所差异。最常见的是革兰氏阳性球病,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有时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皮肤受损伤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如疖、痛。在外阴部与肛门部位,可找到非致病性抗酸性耻垢杆菌。 口腔中的细菌,口腔温度适宜,含有食物残渣,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条件。口腔中的微生物有各种球菌、乳酸杆菌、梭形菌、螺旋体和真菌等。 胃肠道的细菌,因部位而不同,胃酸的杀菌作用,健康人的空肠常无菌。若胃功能障碍,如胃酸分泌降低,尤其是胃癌时,往往出现八叠球菌、乳酸杆菌、芽胞杆菌等。成年人的空肠和回肠上部的细菌很少,甚至无菌,肠道下段细菌逐渐增多。大肠积存有食物残渣,又有合适酸硷度,适于细菌繁殖,菌量占粪便的1/3。大肠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双歧杆菌、厌氧性球菌等,其他还有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真菌等。 呼吸道的细菌,鼻腔和咽部经常存在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等。在咽喉及扁桃体粘膜上,主要是甲型链球菌和卡他球菌占优势,此外还经常存在着潜在致病性微生物如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等。正常人支气管和肺泡是无菌的。 泌尿道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仅在泌尿道外部有细菌存在,如男性生殖器有耻垢杆菌,尿道口有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及杆菌;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菌群相仿,除耻垢杆菌外,还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生殖道细菌,阴道内的细菌随着内分泌的变化而异。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一般多见的为阴道杆菌(乳酸杆菌类);而月经初潮前女孩及绝经期后妇女,阴道内主要细菌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机体的多数组织器官是无菌的,若有侵入的细菌未被消灭,则可引起传染。因而在医疗实践中,当手术、注射、穿刺、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细菌感染。

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一、生物样本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一)粪便样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 表1 粪便样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培养条件 培养基目标病原体温度 细菌标本保 存和运送 1. Cary-Blair 所有食源性致病菌室温 增菌液 1. 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4 ℃ 2. mEC增菌肉汤EHEC O157:H7/STEC 37 ℃ 3. Preston肉汤弯曲菌微需氧42 ℃ 4. SBG增菌液沙门氏菌37 ℃ 5.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弧菌37 ℃ 选择性分离平板1. Mac平板EPEC、STEC、ETEC、EIEC、 EAEC、志贺氏菌 37 ℃ 2. XLD平板志贺氏菌37 ℃ 3. mCCD平板弯曲菌微需氧42 ℃ 4. 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平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25 ℃ 5. 科玛嘉O157:H7显色平板EHEC O157:H7 37 ℃ 6. 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平板沙门氏菌37 ℃ 7. 科玛嘉弧菌显色平板 TCBS平板 弧菌37 ℃ 病毒标本 1. 采便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 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 -20 ℃以下

(二)检验方法与流程

(三)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测操作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粪便标本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志贺氏菌(Shigella)的检验方法。 2 检验程序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验程序见图1。 图1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验程序

3 操作步骤 3.1 标本收集 标本包括新鲜的或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或肛拭子。最优标本是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拭子。肛拭子不是最佳标本,仅在病人无粪便标本时采用。肛拭子收集后应当目测,需要在拭子上明显见到粪便。 所采集的标本尽快检验,放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的标本应在冷藏条件下24 h内送检。新鲜的粪便标本置于清洁、干燥、无肥皂或消毒液残留的容器中,冷藏条件下8 h 内送检。 3.2 分离培养 3.2.1 直接分离培养 新鲜粪便:无菌拭子采集少量粪便,尽量从可见血或黏液的部位收集;新鲜拭子在XLD 和MAC一区划线;以1 μL无菌接种环或接种针划线分离。在标本中再插入一个清洁的无菌拭子,将拭子放入SBG增菌液。轻拧管盖。注意:拭子表面有一层标本即可,不可将过量的标本放入SBG增菌液。 肛拭子:操作程序同新鲜粪便。 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拭子:轻搅混合标本;拭子在XLD和MAC一区划线;以1 μL无菌接种环或接种针划线分离;在标本中再插入一个清洁的无菌拭子,将拭子放入SBG增菌液。轻拧管盖。注意:拭子表面有一层标本即可,不可将过量的标本放入SBG增菌液。 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3.2.2 增菌培养 增菌液于36 ℃±1 ℃培养18 h~24 h,采用上述方法于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平板上划线分离,36 ℃±1 ℃培养18 h~24 h。 3.3 菌落特征 3.3.1 选择性平板上可疑菌落的特征见表1。 表1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选择性琼脂平板 沙门氏菌 (大多数) 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 MAC琼脂菌落光滑、无色,直 径2 mm~3 mm XLD琼脂菌落呈红色,直径2 mm~4 mm 科玛嘉显 色培养基 紫色或酒红色紫色或酒红色 3.4 纯培养 挑取3个或以上可疑菌落,划线接种5%羊血琼脂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3.5 初步鉴定 可疑菌落接种TSI琼脂,赖氨酸脱羧酶培养基、动力-靛基质-鸟氨酸琼脂(MIO)、西蒙氏柠檬酸盐琼脂和尿素琼脂。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见表2。 表2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摘要] 目的了解达州市2010年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多级分层抽样市售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鲜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生食类蔬菜、婴幼儿配方米(谷、豆奶)粉、冰激淋、中式凉拌菜、沙拉、鲜榨果汁、皮蛋和生鸭蛋,按照国标和相关方法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157:H7、阪崎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和创伤弧菌检测。结果共检测食品15类256件,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9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9株、单增李斯特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沙门菌4株、阪崎肠杆菌和EHEC ○157:H7各1株,总检出率11.33%,未检出空肠弯曲菌和创伤弧菌。鲜冻水产品、冰激淋、生食水产品、熟肉制品、生畜肉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别是42.86%、33.33%、20.00%、19.04%和13.33%。结论达州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鲜冻水产品、冰激淋、生食水产品和熟肉制品分别主要受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贸易国际化,由微生物危害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倍受世人关注。为科学评估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掌握达州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依照《2010年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于2010年夏秋季采集达州市区多家超市、农贸市场和专卖店的市售食品进行了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与种类本地产食品为主,由专业人员按照多级分层抽样原则采集市售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鲜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生食类蔬菜、婴幼儿配方米(谷、豆奶)粉、冰激淋、中式凉拌菜、沙拉、鲜榨果汁、皮蛋和生鸭蛋等15类食品,无菌采样、包装,4℃保存,8h内送达实验室。 1.2检测项目与方法不同食品分别检测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葡菌、EHEC ○157:H7、阪崎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和创伤弧菌等8种致病菌。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1]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下发的《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所述“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增菌、分离和鉴定,阳性菌株及时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确证。 1.3培养基和试剂培养基、API20E细菌生化鉴定试剂条和诊断血清分别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和宁波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15类256件食品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9株,总检出率11.33%。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5.00%、阪崎肠杆菌11.11%、单增李斯特菌7.55%、金葡菌6.06%、沙门菌1.63%,EHEC ○157:H7 1.28%,空肠弯曲菌和创伤弧菌未检出(见表1),4株沙门菌血清分型:鼠伤寒沙门菌3株、婴儿伤寒沙门菌1株。 2.2不同食品致病菌检测结果15类食品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鲜冻水产品(42.86%)、冰激淋(3 3.33%)、生食水产品(20.00%)、熟肉制品(19.04%)、生畜肉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13.33%)、婴幼儿配方粉(11.11%)、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和沙拉(8.33%)、皮蛋(6.06%),生禽肉、生食类蔬菜、中式凉拌菜、鲜榨果汁、生鸭蛋等未检出目标菌。29株病原菌分布在鲜冻水产品中9株副溶血弧菌,熟肉制品和生食水产品中各3株、生畜肉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中各1株单增李斯特菌,皮蛋中2株、生畜肉和冰激淋中各1株沙门菌,冰激淋中3株、沙拉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以及速冻熟制米面制品中各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1株阪崎肠杆菌,同一生羊肉中受到单增李斯特菌和EHEC ○157:H7双重污染(见

人体正常菌群及其作用

人体正常菌群及其作用 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指在人体体表和体内寄居的微生物菌落。正常菌群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般而言,他们对宿主有益无害,属生理性微生物群落。 二、正常菌群的来源与分布 人机体中正常菌群的来源 当人出生后第一次与世界接触时就获得了正常菌群。某些微生物通过与人接触而获得(如婴儿与母亲接触),而其他则从食物获得(如配制的婴儿食物)或从接触的各种物体(如玩具)获得。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有助于上皮细胞表面获得正常菌群。经过多年延续,正常菌群就不断发展和精炼了。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部位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器官:心脏、肝脏、脑、肌肉和生殖器官;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组织和其他部位:血液、脑脊液、受检测的精液或在肾脏中的尿。 机体内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 与外界相通的表面或部位都具有正常菌群存在。这些部位包括:皮肤、黏膜、胃肠道、呼吸道、眼和耳的外部、与空气接触或空气进入的生殖器官等。 人体常见正常菌群 ①人体正常菌群均为异养型微生物,尚未发现自养型微生物; ②人体正常菌群包括了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绿脓杆菌 厌氧菌:破伤风杆菌、丙酸菌、双歧杆菌 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③人体正常菌群既有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 致病菌:绿脓杆菌、破伤风杆菌、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非致病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人体正常菌群包括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乳杆菌等

1、皮肤正常菌群 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完整无损的皮肤;合理的正常菌群分布 内层菌群分布相对稳定(丙酸菌) 正常菌群的动态分布 过渡菌群(transient population )数量、种类动态变化,以腐生菌居多; 停留菌群(resident population )数量、种类相对稳定,如丙酸菌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维持皮肤的酸性环境(pH3-5),造成抑菌效应 生物拮抗作用 2、口腔正常菌群 口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正常菌群。好氧链球菌属的一些种栖居在口的上皮组织中,而厌氧乳杆菌属的一些种栖居粘连在牙周围的蚀斑上。细菌的许多种以及许多霉菌孢子和酵母菌也在口中发现。 Movre等报道口腔正常菌群的分布: 牙垢的菌群含量:1011-12个/g 唾液的菌群含量:108-9个/ml 仅细菌种类:264种 其分布受年龄、牙齿结构、饮食卫生习惯的影响。 3、肠道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的种类 正常菌群约450-500种,其中90%为厌氧菌 2)正常菌群的生理效应 固氮作用(新几内亚人) 肺炎杆菌→厌氧→固氮(无机氮)→有机氮素→肠壁吸收→进入血流。 维生素的合成及分泌 双歧杆菌:V-B1、B2、B6、B12、叶酸等 大肠杆菌:V-K 乳杆菌:V-E 大分子营养物的分解:肠道正常菌群能有效的分解大分子营养物(如多糖、多肽等),营养物除自己利用外,多数由人体肠壁吸收利用。 4、呼吸道的正常菌群 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仅限于上呼吸道。菌群在呼吸道粘膜上定居、生长、繁殖。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以正常菌群的状态存在于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等下呼吸道一般无菌。

多重耐药菌讨论pdca

多重耐药菌管理讨论分析记录 讨论时间:2015年4月9日 参加人员签字: 多重耐药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任医师: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6例,其中切口感染3例,社区感染3例。感染细菌鲍曼不动菌3例,感染率较同期偏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我们均及时上报科主任及护士长及感控科,立即填写院感系统多重耐药报告卡,根据药敏使用敏感抗生素,对病人接触物品及排泄物消毒,隔离,并注重手卫生。我科出现3例感染。1022床江某是一位髂骨骨折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切口引流不畅加之术后白蛋白(28克)较低,贫血(96克),抵抗力下降,考虑血肿继发感染。洪某是一位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同样也有低白蛋白及贫血。我认为预防院内感染需加强如下几条:1.注重手卫生及术中无菌操作。2.注意加强病人支持营养,提高抵抗力。3.术中注重软组织保护,做好无创技术,提高组织抗感染力。希望大家就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及改进方法发表意见。 **主管护师: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我们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我们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我们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护士长:为预防降低切口感染率,我认为术中需做好如下几条: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手术中,液体随时可能浸透布单,污染术野。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吸引,灌注或电凝各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见细菌的分类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见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阴性杆菌(G-杆菌)

肠杆菌科弧菌科非发酵菌群罕见发酵型其它 一、肠杆菌科: 1、埃希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 大肠埃希菌弗格森氏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伤口埃希菌蟑螂埃希菌2、志贺菌属: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氏志贺菌 3、爱德华氏菌属: 迟钝爱德华氏菌保科爱德华氏菌鲶鱼爱德华氏菌 4、沙门氏菌属: 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 5、枸橼酸杆菌属: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异型枸橼酸杆菌无丙二酸盐枸橼酸杆菌丙二酸盐阴性枸橼酸杆菌生物Ⅰ群 6、肠杆菌属: 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中间肠杆菌坂崎肠杆菌聚团肠杆菌日勾肠杆菌 河生肠杆菌溶解肠杆菌超压肠杆菌泰洛肠杆菌阿氏肠杆菌何氏肠杆菌致癌肠杆菌 7、克雷伯菌属: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克雷伯菌鼻硬结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解乌氨酸克雷伯菌 植生克雷伯菌土生克雷伯菌

8、变形杆菌属: 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粘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 9、普罗威登斯菌属: 产碱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海氏普罗威登斯菌 拉氏普罗威登斯菌 10、摩根菌属: 摩氏摩根菌摩氏摩根菌生物Ⅰ群 11、沙雷菌属: 粘质沙雷菌液化沙雷菌深红沙雷菌普城沙雷菌芳香沙雷菌无花果沙雷菌 居泉沙雷菌嗜昆虫沙雷菌 12、耶尔森菌属: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弗氏耶氏菌中间型耶氏菌克氏耶氏菌假结膜耶氏菌 鼠疫耶氏菌拉氏耶氏菌毛氏耶氏菌白氏耶氏菌罗氏耶氏菌奥氏耶氏菌 13、其它: 哈夫尼亚菌属西地西菌属爱文氏菌属勒克氏菌属勒米诺氏菌属兰恩氏菌属 塔特姆氏菌属致病杆菌属克卢瓦氏菌属克泽氏菌属 二、弧菌科:

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特点分析

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20T15:16:47.2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9期作者:张莉马爱玲朱芸 [导读]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加强对病情重、免疫力低下、老年患者及长期留置管道的患者的关注及积极预防。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泌尿外科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98例出院病人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24例,24例次,感染率0.44%;患者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62岁,60岁以上16人,占66.67%;24例多重耐药菌,均为革兰阴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5例,占62.5%,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产酸克雷伯菌2例,摩氏根菌摩氏菌1例次,非脱羧勒克菌阴沟肠杆菌1例,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1例;患者原发疾病中10例为膀胱癌患者,占41.67%,且均破坏人体的正常结构,其中9例患者留置输尿管皮肤造口,1例长期留置肾造瘘管。结论:泌尿系统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条件致病菌为主,主要发生在年龄大、病情重、免疫力低下患者身上,要加强医务人员对易感患者的监测,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认知和干预, 积极从院内治疗护理拓展到院外延伸服务,从而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关键词】泌尿外科;感染;多重耐药菌;护理 【中图分类号】R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9-0163-03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S),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获得性耐药机制的发展迅速,同时加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耐药菌的传播和临床抗感染治疗变得复杂多变,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的病原菌和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与护理领域重点关注的突出问题[2]。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寻找更佳的医疗护理对策,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泌尿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住院部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5498例患者。 1.2 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 1.2.2标准以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和《诊断学》为依据。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Excell2003录入。 2.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5498例泌尿外科病人中有24例感染,感染率为0.44%, 2015—2017年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详见表1。表1 2015—2017年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例) 2.3 多重耐药菌患者原发疾病分析 24例次多重耐药菌患者,第一诊断为膀胱癌10例次,结石患者6例次,其他8例次。 2.4 多重耐药菌种类分布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见细菌的分类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见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阴性杆菌(G-杆菌)肠杆菌科弧菌科非发酵菌群罕见发酵型其它 一、肠杆菌科: 1、埃希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 大肠埃希菌弗格森氏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伤口埃希菌蟑螂埃希菌 2、志贺菌属: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氏志贺菌 3、爱德华氏菌属: 迟钝爱德华氏菌保科爱德华氏菌鲶鱼爱德华氏菌 4、沙门氏菌属: 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 5、枸橼酸杆菌属: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异型枸橼酸杆菌无丙二酸盐枸橼酸杆菌丙二酸盐阴性枸橼酸杆菌生物Ⅰ群6、肠杆菌属: 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中间肠杆菌坂崎肠杆菌聚团肠杆菌日勾肠杆菌 河生肠杆菌溶解肠杆菌超压肠杆菌泰洛肠杆菌阿氏肠杆菌何氏肠杆菌致癌肠杆菌7、克雷伯菌属: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克雷伯菌鼻硬结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解乌氨酸克雷伯菌植生克雷伯菌土生克雷伯菌 8、变形杆菌属: 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粘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 9、普罗威登斯菌属: 产碱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海氏普罗威登斯菌 拉氏普罗威登斯菌 10、摩根菌属: 摩氏摩根菌摩氏摩根菌生物Ⅰ群 11、沙雷菌属: 粘质沙雷菌液化沙雷菌深红沙雷菌普城沙雷菌芳香沙雷菌无花果沙雷菌居泉沙雷菌嗜昆虫沙雷菌 12、耶尔森菌属: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弗氏耶氏菌中间型耶氏菌克氏耶氏菌假结膜耶氏菌 鼠疫耶氏菌拉氏耶氏菌毛氏耶氏菌白氏耶氏菌罗氏耶氏菌奥氏耶氏菌 13、其它: 哈夫尼亚菌属西地西菌属爱文氏菌属勒克氏菌属勒米诺氏菌属兰恩氏菌属塔特姆氏菌属致病杆菌属克卢瓦氏菌属克泽氏菌属

二、弧菌科: 1、弧菌属: 霍乱弧菌麦氏弧菌拟态弧菌霍氏弧菌海鱼弧菌河弧菌弗氏弧菌创伤弧菌溶藻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2、气单胞菌属: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脆弱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 3、邻单胞菌: 类志贺单胞菌 4、发光杆菌属:对人无致病性 三、非发酵菌群:指不发酵糖类、专性需氧、不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1、假单胞菌属: Ⅰ群: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假产碱假单胞菌斯氏假单胞菌曼多辛假假单胞菌 Ⅱ群:洋葱假单胞菌鼻疽假单胞菌假鼻疽假单胞菌皮氏假单胞菌 Ⅲ群:食酸假单胞菌睾丸酮假单胞菌 Ⅳ群:微小假单胞菌泡囊假单胞菌 Ⅴ群:嗜麦芽假单胞菌 未定:嗜中温假单胞菌少动假单胞菌腐败假单胞菌Ve群假单胞菌 2、不动杆菌属: 醋酸钙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 约翰逊氏不动杆菌 3、产碱杆菌属: 粪产碱杆菌脱硝产碱杆菌芳香产碱杆菌 4、无色杆菌属: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无色杆菌Vd群 5、黄杆菌及相关菌: 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黄杆菌Ⅱb群短小黄杆菌芳香黄杆菌多食黄杆菌类黄杆菌6、莫拉菌属及相关菌: 腔隙莫拉菌非液化莫拉菌奥斯陆莫拉菌苯丙酮酸莫拉菌亚特兰大莫拉菌 尿道莫拉菌 7、金氏杆菌属: 金氏金氏杆菌脱硝金氏杆菌产吲哚金氏杆菌 8、未命名的非发酵菌: IVe-群IVc-2群EF-4b群EO-2群 9、侵蚀艾肯氏菌: 10、土壤杆菌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