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

包晓光

提起孔子的思想,人们就会想到“仁”。“仁”确实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是,“仁”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的道。说到“道”,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道家的老子,写了一部《道德经》,第一个字就是“道”。孔子也多次提到“道”,在《论语》中有三个字:“志于道”,就是把人生的根本目标定位在“道”上。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自己求道人生的总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的时候上大学。中国古代有小学、大学,没有中学。小孩子八岁左右上小学,到了十五岁,贵族子弟和平民子弟中的俊秀进入大学学习。古代的大学,一方面学习各种技能,像六艺中的礼、乐、射、御,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但是大学阶段最根本的是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找回自己的本心,这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与追求。光自我修养还不够,还得掌握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踏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亲爱民众,使民众解决温饱、奔小康,并对百姓进行教化,使他们也回归本心,互相之间关爱礼让。与古代的大学相比,现代的大学主要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做人方面的教育远远不够。一个没

有正确价值指向的人,更多的是损人为己、唯利是图,于是社会上道德滑坡腐败横行,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三十而立”,孔子到了三十岁时,学有根柢,也就是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孔子在大学之道上一路前行,人生境界不断地升华,经历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到七十岁时,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起心动念都合乎道,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只有真修实证的人,才知晓其中的法味。

人身难得。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儒家的做人标准,就是说,我们这一生之所以能得到人身,是因为以前曾经在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合格。“仁”就是爱别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义”就是我们的言行要符合道德标准;礼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应践行的,包括各种礼节和制度,做到了“礼”,就会遵纪守法,对人有礼貌;“智”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做一个修养心性、利国利民的人;“信”就是说到做到。当今社会,真正能够做到仁、义、礼、智、信的人少之又少,也就是说,以后能得人身的机率少之又少。其实,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具备的品质,只不过被后天的是非、人我、利害之心遮蔽住了。例如,在路上看见老人摔倒,人们本能的第一反应是把老人扶起来,这一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但是紧接着“我”产生了,于是是非、人我、利害念头出现了,经过头脑中的激烈斗争,一些人人性战胜了,而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反观社会大众,很少有人能做到仁、义、礼、智、信,也很少有人着力于回归本性的实践,这是人的根性高下所致。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四十一章》)老子说,上等根性的人听到了宇宙人生大道,会很勤勉地去修行;中等根性的人听到了宇宙人生大道,似信非信,似修非修;下等根性的人听到了宇宙人生大道,觉得很可笑,如果此辈不发笑,就不是真正的道理了,因为,宇宙大道与下等根性人的认知正好相反。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道家,都主张仁爱、无私,而社会大众大多以为自私才对自己有利。所以,就得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人们的认知,使下等根性的人少一点自私,多一些仁爱;使中等根性的人增强修道之心;使上等根性的人更加勤勉地修行,早成正果。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2.理解数字的准确性。 3.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抓住文题中“死”与“不死”这两个似乎矛盾、相对的用词,提问:1.标题中“死”与“不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提示:两个问题最好先用小黑板抄好;问题提出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预习、通过思考作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觉得稍难或答案不统一,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分析,并对敢于提出不同答案者给予表扬、鼓励。] 对问题1,学生结合预习应回答:“死”,是指“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死”,是指“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对问题2,引导学生作 答:好在:①能扣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②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③新颖,简洁(这是标题的一般要求)。

提问:“死”与“不死”是死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死海的这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齐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朗读完后,明确:这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将“死”与“不死”解说得浅显易懂。 二、理解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作用。 要学生默读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然后,挂出小黑板,出示有关词语:勃然大怒、安然无恙、改邪归正、谕告、执迷不悟。要求学生根据所示词语的提示分别复述两个故事。 复述后,引导学生刚口自我评点并提问: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有何作用?(答案:两个故事分别生动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现象和死海“死”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接着适当作知识延伸并再提问:这篇文章按文章体裁分,属说明文,但由于它生动,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我们一般将这样的文章称为科学小品文,一般放在散文这个大类中(文学作品按四分法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科学小品文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既然要有严密的科学性,那么仅用两个故事来说明死海的特点,行吗?显然不行,因为,那样写,读者仍然不知道“死”与“不死”的真正原因。要了解这些,还得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一个文官的死》中“将军”形象的思考

《一个文官的死》中“将军”形象的思考 摘要:《一个文官的死》塑造了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在讲课过程中,无疑要重点讲解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主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分析将军这一人物形象更容易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本文从将军的角度展开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 关键词:《一个文官的死》人物形象内涵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理解,一般来说理解了主要人物,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对次要人物也就不做深入讲解了,但在我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对次要人物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整篇小说主题,本文就以《一个文官的死》中“将军”形象展开深入分析,以求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 1 存在问题 《一个文官的死》是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切尔维亚科夫患得患失、庸俗市侩、奴性心理的可笑可悲的形象,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对在社会的重压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看似有理有据的分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却遇到了一个问题,即对将军形象的分析,按照教参的说法,将军是一个倨傲专横的长官,但有学生就提出,面对这样啰嗦,变态的人谁都会烦,所以将军的表现是一个正常人的表现,是切尔维亚科夫自己奴性的性格导致了这样的结局,跟将军是没有关系的。而且有很多学生同意这种说法,面对这种情况确实让我有些始料不及,因为将军的形象在本课中并不是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在备课中也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深入思考,但学生提出的说法也并不是毫无道理,而且还得到一部分同学的支持。所以有必要对这一人物形象深入分析。 2 讨论分析 课后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基本上对将军的形象只有四个字“傲慢专横”并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学生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同,如果对将军的形象不能正确理解,那么对小说的主题也不可能理解。于是在第二节课我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之前我强调了一点,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俄国,我们评价里面的人物,不能按照现在的认识标准去评价,我们要回到原文中,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我让学生先把将军的言行都找出来,主要有这些: “没关系,没关系。……” “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大自然的秘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 《大自然的秘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秘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中的课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潮如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二、品读课文 1、文中"大自然的秘密"指的是什么?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画出来,在旁边简单批注。 2、交流: 句子1: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可以怎么说? (伸、露)比较为什么此处用探?(探有试探、小心的意思。而伸和露则没有) 句子2:那只先出来的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了解了大自然的秘密之后,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是不是这篇文章我们就学懂了?(没有)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 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1、激趣法2、点评法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5)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来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几个视频片断,并想想这段视频中反映的是文中所记的杨修的哪几件事呢。(播放《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杨修之死”,学生回答所写事件:梦中杀人、鸡肋事件、分食一盒酥、为植答教) 二、感知内容,把握情节(10) (1)课文里还写了哪几件与他有关的事情呢?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鸡肋事件园门改阔众人分酥语破奸心告丕密谋教植斩吏为植答教操退兵班师 (2)这几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吗?(插叙)你能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一下吗? 三、研读课文,品析人物(10) 1、在插叙的六件事中,杨修各是什么表现?跳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想想,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杨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读了……,我认为杨修是一个……的人。”为例说一句话。(学生自主跳读课文)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篇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篇

《一个文官的死》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解小说的主题。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提问:?什么是“小人物”?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契诃夫的小说有什么特色? 1. 关于作者:(幻灯片2)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 创作背景:(幻灯片3) 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 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沉重感。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教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教案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我国的建筑,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2.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 3.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4.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5.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搬吐雨器”。 二、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明确说明对象。2.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3.归纳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4.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5.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拓展。 [方法点拨] (一)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首先要从整体人手,把握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找准说明对象的方法,一是看题目,二是抓首括句或中心句。其次要抓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二)弄清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一是按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即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某个事理,即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二是按说明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三)掌握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作诠释(9种)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

一个文官的死

《一个文官的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一个文官的死》,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第三单元欧美短篇小说中的第一篇课文。《一个文官的死》(又名《小公务员之死》)契科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契科夫在这篇小说里面不仅刻画切尔维亚科夫唯唯诺诺、胆小卑微的性格和奴性心理,还揭露和批判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统治。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有以下作用: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俄国文学,让他们不至于在今后学习或者做题方面感到特别陌生(2)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通过文本去解读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再进一步探讨个人和社会原因 (3)加强学生“圈点勾画”的动笔能力,做到边动笔边思考 (4)进一步了解造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加强对“小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的了解,并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并以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设想 为此,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本文学习为2个课时。 1.知识目标: (1)能找出主人公打了喷嚏后的心理历程,并由此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2)找出切尔维亚科夫之死背后的原因。 (3)了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用个性化语言概括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精神实质的能力 (2)进一步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走进小说,走出小说,联想社会,培养其思维发散能力。 3.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社会,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个性 4.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切尔维亚科夫的心理变化和探讨其死亡的原因。 突破途径:以快速阅读,对话演示、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的方法找出主人公和将军的心理变化。从而探讨两人的性格特征。 难点:理解“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当今时代的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突破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已经学过的或者在社会上出现的同质化事例,通过自主探讨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的社会体验和文学功底,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 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

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第三单元死海不“死”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与同学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学习有条理地表达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三、参考主题 (1)死海不“死”的秘密 (2)蚂蚁世界 (3)动手防身术 四、实践方式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实验研究与观察;简单的设计与制作 五、方法引导 如何表述研究主题;如何制订实验方案;什么是实验法;实验的原则 六、实施年级:五年级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神奇的外太空,会换“衣服”的变色龙,团结一致的蚂蚁家族……大自然充满了神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师做实验:三个量杯分别加入清水、盐、糖,放入鸡蛋,提出问题。

(二)确定方案 和小伙伴商量商量,选择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吧。如: 死海不“死”的秘密研究方案 (三)实验验证 (1)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了解死海

(2)死海不“死”的原因探寻 [1]方法引导 ①结合研究问题准备实验材料。如:盐、水、鸡蛋等 ②考虑实验中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③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案 [2]加盐实验(注意水量不变,且不宜过多,能淹没鸡蛋即可) 加盐实验记录 [3]加糖实验

加糖实验记录 【4】鸡蛋改土豆实验(表格同上) (四)形成结论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通过实验,我发现了……)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实验,我们从提出问题、确定方案、实验验证、形成结论四个环节发现了:淡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小,所以鸡蛋会沉下去;盐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大,所以鸡蛋会浮上来。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俯瞰大地,探求山川河流、原野万物的内在规律;也曾仰观天象,搜寻日月星期辰、宇宙太空的奥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也不不断深入。许多科学家深入蛮荒丛林,考察地球生态,宇宙飞船已经向太空进发,海底机器人也深潜洋。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善于实验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一一去解答,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诸多奥秘吧!(六)作业布置

《一个文官的死》导学案

《一个文官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契诃夫及其小说特点,了解故事情节,理解切尔维亚科夫之死背后的主要原因: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2.过程与方法:反复阅读,把握切尔维亚科夫打了喷嚏后的心理历程,分析其心理活动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社会制度对人的命运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性格特征 2.分析死亡原因 【作者作品】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著名剧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等。 中篇小说:《第六病室》《草原》等,剧本: 《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 契诃夫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层的“小人物”。 描写小市民、小官吏的自私、虚伪、庸俗的丑态,揭露腐朽反动的沙皇统治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了解背景】 小说写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沙皇政府为了镇压民粹派而实行高压政策,警察和官僚飞扬跋扈,社会非常黑暗。当时的社会处在沙皇统治之下,官贵民贱,官官相卫,大官压小官,小官欺小民,社会上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正是这种环境造成了胆小怕事的小人物性格以及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专制导致了人民的恐惧和心理的扭曲与压抑。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及课后知识链接 划出作者简介、小说特点及“小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以课文内容为蓝本,复述情节不等同于感悟)

3.课文标题《一个文官的死》后面为什么还要加上“苦涩的笑”四个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课文中切尔维亚科夫一共道歉几次?请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来并标明序号。 【合作探究】 1、为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要道歉那么多次? 2、体悟在“反复道歉”过程中人物感情的变化。 3、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是谁,也不管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农民固然打喷嚏,警察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品文官偶尔也要打喷嚏。大家都打喷嚏。”打喷嚏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为何竟会导致一个人的死亡?他是被什么吓死的? (1)内因: (2)外因: 总结归纳死因: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8课《一个文官的死》教案 Word版含答案

一个文官的死:苦涩的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鉴赏小说人物性格的方法 2)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3)了解作者作品的主要特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沙皇政府的专制和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品读小说的典型细节、典型语言挖掘人物的典型性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课文后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文官的死》中的主人公就是死于一件小之又小的事。他是因为什么而死,这样的小事怎么就让他死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他真正的死因:自杀?他杀? 二、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等。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三、创作背景 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本文写于1883年。 四、由学生简介作者及故事情节引入课文 五、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切尔维亚科夫与将军的几次对话,找出切尔维亚科夫的五次道歉的原因,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切尔维亚科夫的五次道歉: 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的身上了……我是出于无心……请您看在上帝的面上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的身上了,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不是要……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教案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 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 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 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 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 说服力。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 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 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 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 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 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

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 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 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 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 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1.复习提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 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一个文官的死》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文官的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内容:粤教版选修5第8课《一个文官的死》 教材简析:《一个文官的死》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 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要情节:小 文官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看戏时突然间打了个喷嚏,喷嚏溅 到一位将军的秃头上,他为此三番四次的道歉、赔罪。将军 对文官的多次道歉、赔罪先是表现出冷漠而又不关心,后来 是不耐烦,生气,最后大发雷霆,活活把文官吓死了。情节 简单,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主要通过人物间个性化、动作性的对话展开的,学生易于概括。小说综合运用了人物 刻画的方法,刻画人物的语言精练,看似平凡,却笔笔传神,丰富的心理描写尤为突出,既有直接的叙述,又有外在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表现,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切尔维亚科夫患 得患失、庸俗市侩、奴性心理的可笑可悲的形象,写出了小 人物的软弱和不幸,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现实:强者倨傲 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小说的结局是十分发人深思的,作家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处理,是理解鉴赏的难点。故 事起因于生活中的偶然小事:看戏途中突然间打了个“无论 何人、无论何地都不受禁止”的喷嚏,然后为此道歉,然后 因为得不到原谅,最后被吓死了,确实出乎意料。解决这个

难点,可以先从人物的死因探讨入手:从内因到外因,层层挖掘;在探究中,既要落实对人物的鉴赏、情节的分析,又要结合小说创作的背景,一举三得。所以把鉴赏小说的结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结局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思想目标:思考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学生举出印象深刻的小说,简要说明理由 (二)巩固小说鉴赏要点 二、作家简介 三、阅读文本(删去结局部分) (一)积累词语 (二)画出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典型句子(二)了解、概括小说的情节 (三)小组活动:设想小说的结局。 四、鉴赏小说的结局--切尔维亚科夫死了 (一)展示原文结局 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③……真是“死海不死。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

五上综合实践死海不死的秘密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第一课时死海不死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能力:2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 德育:3探究死海的未来,从而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4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担起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教学重点: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担起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家在地理课本中学过死海,谁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死海? (开门见山切入正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死海不死》(师板书),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好不好?好在哪?从题目中又能够提出哪些问题?)二整体感知: (一)刚才同学们都提了这两个问题:1为什么叫做死海? 2死海为什么不死?

请同学们读前两段回答! (二)我们已经知道了死海的特征,下面我们探究一下死海的成因,答案就在字里行间。我们通读全文,像挖宝藏一样去找寻答案吧!(这道题目很好找,只要认真读书,就能够找到答案。)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 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本文使用了很多数字来说明,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各举几例,细加体会)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浮力大;第5自然优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2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

《一个文官的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了解作者作品的主要特点; 3、学习通过小说的三要素分析小说; 4、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和感情变化; 5、认识反复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使用这一写作手法; 6、探索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小说的三要素分析小说; 2、认识反复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使用这一写作手法; 3、探索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时安排: 1个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法国作家莫泊桑说: 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本文讲述了“一个喷嚏导致一个人死亡的故事”。(要强调“担心致死”这一强烈的反差,以此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控制在2分钟以内) [三]指导阅读: [1]阅读要求:细读;

[2]阅读目标:筛选文中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提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3]阅读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圈、点、画。 (5分钟) [四]学生展示筛选结果,共同总结人物形象。(5分钟) [五]速读课文, [1]总结故事情节(提示:小说的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生展示: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文官看戏 一个喷嚏

反复道歉 文官之死 文官之死 无 (5分钟) [六]“反复道歉”是小说的主体,分析“反复”在文中的作用。 [1]强调,突出文官的心理,塑造人物形象; [2]反复中有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分钟) [七]分角色朗读,体悟在“反复道歉”过程中人物感情的变化。 [1]筛选出对话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可分组对比) [3]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 将军 客气

《大自然的秘密》(教案)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会捉虫、光会反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作者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是什么? 2、小龟在入海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并思考:在幼龟入海过程中会遇到危险,那么幼龟怎样才能安全地进入大海呢? 2、请同学们找出“侦察兵”出来侦察的句子。 过渡:是啊,虽然幼龟在进入大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危险,但是它们有自己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自然界之道。可我们人类却并不了解自然界之道,我们做了什么? (1)反馈。 找出表示出我们情感变化的词语。 (2)起初我和同伴“紧张”“焦急”是因为担心幼龟被嘲鹰吃掉,正当我们对幼龟很同情与担忧,问:此时导游的态度是怎样的?导游

为什么极不情愿地抱起幼龟呢?(出示句子,解释“若无其事”,并指导朗读。) (3)当导游把幼龟抱走后发生了什么事,使大家极为震惊?(出示句子,解释“鱼贯而出”。) (4)出来的幼龟数量多吗?文中哪些词语表面了幼龟的数量多? (5)当我们看着这一场面,我们有什么反应?看着食肉鸟们大饱口福,此时,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这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4、出示练习。 一只死里逃生的幼龟悲愤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行的同伴懊悔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为了救一只被嘲鹰叼啄的幼龟,结果却导致了更多的幼龟成了食肉鸟们的口中佳肴,这真是——好心做坏事。所以向导发出了怎样的悲叹? 6、课文中哪一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1)小组讨论句子意思。 (2)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文中“大自然的秘密”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秘密? 2、总结。

原创精品教案 一个文官的死

一个文官的死 教材简析:《一个文官的死》(又名《小公务之死》)是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因为在看戏时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而唾沫星子可能溅到了坐在他前面的文职将军的身上,于是前后陪着小心、惶惶不安地向将军作出解释、赔礼道歉,而被这个低级文官的反复赔罪搞得不耐烦的文职将军,终于铁青了面孔向他大喊一声“滚出去!”切尔维亚科夫听到“滚出去”这声呵斥之后,“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契诃夫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说通过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契诃夫的创作目光又不仅仅停留在小人物被侮辱、被损害的一面,还揭露了造成这种心理的是沙皇专制制度,对这种制度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契诃夫在小说中塑造的被吓死的文官切尔维亚科夫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奴才相十足的形象。小说语言含蓄幽默,契诃夫完全没有对小文官切尔维亚科夫作外部形象的描写。切尔维亚科夫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小人物性格,以及他的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人物本身的性格化动作加以展示的。小说的幽默色调是接近“黑色”的,契诃夫用幽默的语言给一个荒诞的社会揭开了盖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找出切尔维亚科夫打了喷嚏后的心理历程,分析其心理活动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2)理解切尔维亚科夫之死背后的主要原因: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能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实质的能力。(2)体会切尔维亚科夫形象的典型性。 3.情感目标: (1)培养高尚的人格,热爱社会主义社会。 (2)领会文章的讽刺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83年,契诃夫创作了一个短篇小说《一个文官的死》,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死去的文官的形象却仍然活在很多人的心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可怜的小文官的形象为什么能在今天仍然有着其典型的意义。 二、阅读小说,思考探究: (一)小说中死去的文官是谁?其死因是什么? 明确:小说中死去的文官是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他是被吓死的。 (二)他是被什么吓死的? 1.切尔维亚科夫打了喷嚏后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明确:“一点也不慌”——“心慌了”——“感觉不到心旷神怡”、“惶惶不安”——“脸色发白”——“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 2.将军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态度有什么变化? 明确:“没关系,没关系……”“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冷漠)

《海瑞骂皇帝》教学设计

《海瑞骂皇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悟海瑞敢于针砭时弊、正直敢言的品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海瑞多角度骂嘉靖;探究嘉靖为什么不杀海瑞和中国文人的品格。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海瑞不畏权贵、一身正气、敢讲真话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对正直无私品质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正直品质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海瑞不畏权贵、一身正气、敢讲真话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对正直无私品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嘉靖为什么不杀海瑞和中国文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文死谏,武死战”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奋战。 谏官可以弹劾百官、骂百官,但很少有人敢骂皇帝的,但凡事总有例外,总有不怕死的,写奏折骂皇帝、当面骂皇帝,骂皇帝骂得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了,而明代中海瑞骂皇帝,不仅没死,还升官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节课学习《海瑞骂皇帝》。 2.到这个标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骂皇帝,骂了皇帝什么为什么敢骂皇帝,骂皇帝后怎么样了…… 二、阅读探究,感知内容 1.骂的内容 问题:海瑞是从哪些方面骂嘉靖皇帝的?试从身份角度加以归纳。 为政:增加赋役,沉迷玄修,薄于君臣(猜忌、诽谤、杀戮),吏贪将弱,农民暴动,可以说政治腐败。 为父:薄于父子(对儿子不负责任,因为嘉靖怕死,所以他不敢立太子,因为立了太子就说明自己该退休,方士跟他说,二龙不相见,见了的话,老龙就有性命之忧,所以他已经十几年不见他儿子了。) 为夫:薄于夫妇。 小结:吏贪将弱,民不聊生;长生不老,纯属无稽之谈;陛下误举,诸臣误顺……可以

说明文公开课教案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