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州市吴中区高速公路绿道次生演替群落植物配置模式设计

苏州市吴中区高速公路绿道次生演替群落植物配置模式设计

苏州市吴中区高速公路绿道次生演替群落植物配置模式设计
苏州市吴中区高速公路绿道次生演替群落植物配置模式设计

2015年2月华东森林经理Feb.2015第29卷第1期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V o1.29No.1

苏州市吴中区高速公路绿道次生演替

群落植物配置模式设计

黄心怡1冯引潮1王煊1王国兵1陶隽超2曹一达2阮宏华1

(1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2江苏省苏州市林业站215128)

摘要:对苏州市吴中区主要绿色通道植物群落配置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设计,综合运用生物适应性、植物多样性以及地带性等植物学和群落生态学原理,将当地绿色通道按照群落次生演替规律,把群落植物配置模式分为观花观果型、生态防护型、湿地保育型、乡土文化型、香花蜜源型和色叶景观型六种,并对其树种配置方案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植物配置;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743(2015)01-0058-05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蓬勃发展,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的植物群落配置与设计愈加受到重视。如今绿色通道的建设已不能单纯从景观角度出发,更多的要从生态角度去综合考虑。国外高速公路建设从20世纪20年代初就已开始,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1]-[5],近年来高速公路绿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2年以来,苏州市以高等级公路为重点,全面启动绿色通道建设,全市高等级公路绿网达812km,实现了全市高等级公路绿化全覆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的设计、施工建设及养护管理等都比较落后。虽然苏州市及江苏省在绿色通道方面完成了率先和较大规模的建设,但是已建成绿色通道已然出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生态问题。本项研究结合苏州市吴中区高速公路沿线的地貌特征、土壤和气候特征及乡土文化,对其绿色通道按照群落次生演替规律,对群落的植物配置提出相应的建设模式,为实现绿色通道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技术支撑。1研究区概况

苏州市吴中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东岸,地处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度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88.5mm。区内成土母质大部分为第四纪堆积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境内土质主要有水稻土、黄棕土、沼泽土和石灰岩土等4种类型。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常绿成份的落叶阔叶林,主要乡土乔木建群种有:栎类(Quercu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垂柳(Salix babylonica)、榉树(Zelkova schnideriana);主要灌木有: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夹竹桃(Nerium indicum)、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草本植物:莲蓬草(Nymphaea tetragona)、萱草(Hemerocallis fulva)、石蒜(Lycoris radiata)、鸢尾(Iris tectorum)等。

2绿色通道植物配置主要问题分析

2.1物种成份单一,生物多样性缺乏,群落结

构不稳定

58

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单纯追求形式美,树种组成单一,乡土植物种类偏少,林分结构简单,林分密度过大,树木生长缓慢;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以及乔木和灌木的比例不当,群落季相景观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等。2.2林分结构单一,群落层次简单,生态服务

功能低

由于树种组成比例简单,林分空间结构和年龄结构单一,生态系统缺乏正常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3大功能运行途径,不仅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低下,而且缺乏自我稳定维持和动态平衡的各种反馈调节机制。

2.3群落缺乏自行演替驱动力,绿地维护费用

高,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道植物的组合结构缺乏稳定性,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低,景观质量较差,群落缺乏自行演替驱动力,依靠人工养护管理,造成绿地的维护成本过高,即使在不遭受干扰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3群落植物配置模式设计

根据苏州市吴中区高速公路沿线情况,在实地考察后选择6块样地作为项目实施点。依据绿色通道次生化演替的群落定向发展目标和生态服务功能定位的不同,按照群落次生演替规律,将绿色通道次生化演替人工促进模式的类型主要分为观花观果型、生态防护型、湿地保育型、乡土文化型、香花蜜源型和色叶景观型6类。

3.1观花观果型

观花观果植物不同的姿态、质感和色彩,在不同季节拥有不同的外形特征,相互搭配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听觉及嗅觉感受,在增强了群落季相景观,达到春季赏花、秋季赏果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具有其经济社会效益。在吴中区胥口镇新峰村直津泾选取面积3.4hm2(长度670m、宽50m)的示范区,结合配置目的与要求,得到植物配置方式:

选择的乔木树种有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桑树(Morus alba)、含笑(Michelia figo)、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梅花(PrunusmumesiebetZuc)、紫花碧桃(Amygdalus persic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灌木植物有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木槿(Hibiscus syriacus)、夹竹桃、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木芙蓉、棣棠(Kerria japonica)、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地被植物有萱草、红花石蒜、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油菜(Brassica juncea)。

3.2生态防护型

高速公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汽车所带来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噪音污染。生态防护型绿道对于行车带来的污染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护作用,主要体现在美化环境、减少污染、防风、降噪、固基护坡等方面。其中吸收、滞留汽车尾气和重金属物质与降噪是高速公路防护林带最主要功能[7]。在吴中区胥口镇北车头选取5.1hm2(长840m,宽60m)的示范区,结合配置目的与要求,得到植物配置方式:

选择的乔木树种有栾树、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香樟、朴树(Celtis sinensis)、榉树、乌桕(Sapium sebiferum)、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银杏(Ginkgo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楝(Melia azedarach)、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榆(Ulmus pumila)、雪松、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灌木植物有木槿、夹竹桃、油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火棘、茉莉花(Jasminum sambac)、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地被植物有八仙花(Hydrangea

59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从容说课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重点介绍了演替的两种重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及描述初生演替的实例——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和次生演替的实例——在弃耕农田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活动转变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湖等活动。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尼火山爆发文字资料、我国退耕还林举例)。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381366.html,] 4.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7.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8.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课件展示: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群落。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都死亡。但在这块裸地上,先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 生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 生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后来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一个群落呢?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路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汽车噪音、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因此要加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工程设计,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以及景观美化方面的要求要提高。 一、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意义 在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给司机的精神造成高度的紧张,千篇一律的设施使司机感到枯燥、乏味,这给安全埋下了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及生活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的出行不再是满足于位置转移的心态,而是要求在出行办事的同时能尝试到轻松的感觉。也就是要求高速公路的运行空间环境应该是高质量的,既要求在满足安全、快速、便利的同时,又要求做到美观漂亮。为此,公路建设在注意道路的安全性、可驶性、便利性和耐久性的同时,要引入环保、美化、人文的概念,因此要把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 二、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原则 1统一与变化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强调统一,但不是千篇一律,没有区别,而是要在统一的主题下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韵味,否则沿途景观就可能会因单调而使司机注意力迟钝,适当的变化如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以及线形的弯曲、起伏等,都会使司机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富有节律感、多变性,产生愉悦的心理,达到消除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目的。所以,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一定要在统一的主题下,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统一。 2舒适与安全 舒适是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研究表明,司机在行车过程中的感受与道路景观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道路应该为司机提供既有趣又舒适的行车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依靠道路设计。但是,通过景观设计提高舒适性的前提是保证交通安全。如果不能保证交通安全,不管高速公路本身多么优美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保证安全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3融合与协调 高速公路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景观设计时既要注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又要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外部相协调。在进行高速公路的线形、沿线构造的造型设计时,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的错误做法,沿途景点、附属设施以及绿化植物要有统一性和连续性,避免相互独立,缺乏整体协调性。同时,还要与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相协调,展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与韵味。 4视觉与比例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由于速度快,司机的注视点远,视野狭小,对沿途景观的感知比较模糊,因此高速公路的沿途景观必须采用“大尺度”,在满足司机和乘客在行驶中视觉需要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视觉比例的协调。高速公路本身的每个组成部分之间也应有恰当的内部比例。比如宽路面配上窄路肩,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视觉上也不舒服。同样,紧缩、狭窄的路旁地带、孤立的小型种植都是与高速公路不相称的。所以为了使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匀称、协调,其内部、外部都应保持适当的视觉比例。 5保护与发展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必须考虑保持长期的自然经济效益,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保护各种动植物和名胜古迹。必要时可修改道路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在保护原有风景的同时,作为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它的设计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体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 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

群落的演替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群落的演替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 能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过程与 方法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 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 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授新课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 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 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 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 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 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 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 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 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 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 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 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 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

群落演替

1 简介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一片山坡上的丛林可因山崩全部毁坏,暴露出岩石面。但又可经地衣、苔藓、草类、灌木和乔木等阶段逐步再发育出一片森林,包括重新孕育出土壤。当一个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大于总群落呼吸量,而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动物摄食、微生物分解以及人类采伐量时,有机物质便要积累。于是,群落便要增长直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而积累停止、生产与呼吸消耗平衡为止。这整个过程称为演替(succession),而其最後的成熟阶段称为顶极(climax)。顶极群落生产力并不最大,但生物量达到极值而净生态系生产量很低或甚至达到零;物种多样性可能最後又有降低,但群落结构最复杂而稳定性趋于最大。不同于个体发育,群落没有个体那样的基因调节和神经体液的整合作用,演替道路完全决定于物种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物流、能流的平衡。因此顶极群落的特征一方面取决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依赖于所含物种。 2 一、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 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即裸地类型可将植物群落演替分为初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1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次生演替实例: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作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生长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草群落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来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在这里,原来的森林群落被农业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发生原因而论是一种人为演替。此后,在撂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继出现,主要是由于植物之间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过程。次生演替的时间较短。 2 初(原)生演替 初(原)生演替即(1)概念: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沙丘、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2)过程: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发生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3 二、按基质的性质划分 C.F.Cooper(1913)根据演替发生的性质,将植物群落分为旱生演替(xerach succession)和水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四章第 4 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 章第4 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 能够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3. 能够判断不同的演替类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喀拉喀托火山裸岩演替的数据,能够推断群落演替的特点。 2. 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 3. 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两种不同演替类型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1.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 通过分析自身的生活行为,理解自身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成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 教学难点: 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 四、教学资源 教材、PPT、视频、图片 五、教学过程 视频:生命的起源-喀拉喀托活火山 1883 年8 月7 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形成了一片裸地。 几十年后,又变为了(图片)郁郁葱葱的模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近百年间 发生了什么?

几年之后 小草 蜘蛛 群落 3 问:根据喀拉喀托火山岛的物种变化,能给群落的演替下一个定义吗? 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实质:群落中种群(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及优势种的变化 讲述:对于群落的演替来讲,有着不同的类型, 喀拉喀托火山岛的演替实际上是裸岩上的演替,也是旱生演替。 角色扮演( 6 阶段 +1 旁白) 看完后,裸岩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合作探究:202 种动物 群落 621 种动物 群落 880 种动物 群落 1909 年 1919 年 1934 年 小树林

某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六、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 鹤大高速公路桓仁新开岭至丹东古城子绿化工程第四标段,如果一旦中标,我单位将拟定如下方案:

(二)、施工方案 绿化工程季节性强,准备期短,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的任务性质、分步有序的组织施工进度。初拟施工进度计划如下: (一)施工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1.1认真做好扩大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工作。园林施工任务确定以后,提前与设计单位沟通,掌握扩大初步设计方案编制情况,使方案的设计在质量、功能、艺术性等方面均能适应当前园林建设发展水平,为其施工扫清障碍。 1.2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在施工前研究熟悉设计图纸的详细内容,以便掌握设计意图,确认现场状况以便编制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各项依据。组织图纸自审,写出图纸自审记录。 2.物资准备 做好绿化材料准备,所有进场材料须经业主及监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场并做好材料堆放工作。 3.施工现场准备 3.1施工现场控制网测量。根据给定永久性坐标和高程,按照总平面图要求,进行施工场地控制网测量,设置场区永久性控制测量标桩。 3.2做好“三通一平”,认真设置消火栓。确保施工现场水通、电通、道路畅通和场地平整;应按消防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消火栓。场地平整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竖向条件,既要便于施工,又要保留

良好的地形景观。 3.3建造施工设施。按照施工平面图和施工设施需要量计划,建造各项施工设施,包括材料堆放区、后勤区、指挥区、植物假植区、机械停放区等,为正式开工准备好用房。 3.4组织施工机具进场。组织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具进场,按规定地点和方式存放,并进行相应的保养和试运转等项工作。 3.5组织施工材料进场。按各项材料需要量计划,组织其进场,按规定地点和方式储存或堆放;植物材料随到随栽,不能立即栽植的,要选择好假植地点和养护方式。 3.6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认真落实雨季施工和高温季节施工项目的施工设施和技术组织措施。 (二)施工项目进度控制 1.组织措施 建立进度实施和控制的组织系统及控制目标体系。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明确落实各层次进度控制人员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职责;按施工项目的组成、进展阶段、合作分工等方面将总进度计划分解,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进度目标。 2.信息管理措施 对施工实施过程全程进行检测、分析、调整、反馈和建立相应的信息流动程序以及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以便连续地对全过程实行动态控制。 (三)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汇报课)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高二生物组佘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群落的演替学案(适用全国)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 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5.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学科&网

考向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参考答案】C 解题技巧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速公路绿化监理细则

一、高速公路生态绿化施工准备 1 前期准备 1.1 施工前,应在全面理解设计要求和设计技术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对。 1.2在做好现场调查后,应根据设计要求、合同和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按规定进行报批。 1.3 在开工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环保、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并对各类施工班组、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安全交底。 1.4控制性材料进场按规定报验,符合设计要求才允许使用。 1.5 工程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施工程序和总进度计划; 2)各工序的用工数量及总用工日; 3)工程所需材料进度表; 4)机械、运输车辆和其他工具的使用计划; 5)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 6)施工预算。 1.6 开工令批准后,方可开始进行施工。 2 现场准备 1)微地形 对照设计图纸,对现状地形进行适当必要改造以符合种植要求。 2)土壤 了解土质情况以便确定是否需要更换土壤,估算客土量并确定客土来源。 3)水电 安排好施工场地及生活区的水电,以便工作顺利展开。 4)机械设备 按工程规模及现状将所需设备准备齐全。开工前,应报监理工程师验收批准。机械设备应有合格证明。

二、高速公路生态绿化施工工艺 1 中分带的施工 1.1 中分带绿化的基本要求 苗木要求:绿化用防眩树种应四季常青,要求单株高度达到1.8m,修剪后高度控制在1.6m;灌木高度应控制在1.8m,高篱应控制在1.2m;树冠的直径应控制在0.5—1.5m。(江苏范围内适宜中分带的植物名录见本指南附录)技术指标:(1)中分带防眩树种栽植间距在直线路段上应为 1.5—2.5m,在曲线路段应在0.6—1m,这样可起到较好的防眩效果;(2)植物宜修剪成比较规则的形状,在水平方向上采用多种形式,如单株或几株组合,与花灌木单株交替栽植或分段交替栽植,成段绿篱与单株交替栽植,地表可栽植多年生综合地被,做到常年有花,起到环保、美化和彩化作用。 1.2施工工序 1.3施工要点 1)清理绿化带上的杂物 清除直径大于25mm的砾石、树根、杂草、野生灌木、垃圾等,运到指定废弃点,严格控制扬尘污染。 排除中分带的积水,应在中分带下埋设排水管,管上铺设一层或数层反滤层土工合织物,防止细土颗粒淤积堵塞排水通道,然后回填种植土。 2)回填种植土 按照设计文件的规定,须事先从回填土中取出土壤样品,经监理验收,符合

高速公路绿化施工组织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施工工艺和方案 (2) 3.1三维土工网垫植草 (2) 3.2直接喷播植草、骨架植草 (5) 3.3挂铁丝网喷播植草 (7) 3.4爬壁藤护坡 (9) 四、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 (11) 4.1基本要求 (11) 4.2质量标准与检验 (11) 五、质保措施 (12) 5.1质量保证体系 (12) 5.2绿化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3) 5.3合格工程保证措施 (13)

绿化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第06合同段设计起讫桩号:YK41+400~YK46+620,全长5.22Km。 本合同段位于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区。区段内地形起伏较大,线位大多远离省道,附近只有村道相通,通行条件较差~一般。该地貌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志留系、白垩系及第四系零星分布。其中,奥陶系以灰岩和泥灰岩为主,志留系以黄绿色粉砂岩和页岩为主,白垩系主要为紫红色砂岩和砾岩;第四系主要为黄褐色粘性土、碎石土和卵石土和卵砾石土等松散堆积层。依据地质构造和岩性、地形地貌特征,本合同段位于低山坚硬碳酸盐岩类工程地质分区和低山~丘陵软一半坚硬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分区。 本标段内的主要施工内容: 1、三维土工网垫植草、2、喷播植草、骨架植草、3、挂网喷播混生植草、4、爬壁藤护坡。 绿化方案灌草配比表 点播灌木种籽:40%狗牙根+20%高羊茅+40%白三叶 点播灌木种籽:10%紫穗槐+15%银合欢+35%黄栌+15%火棘+25%盐肤木 点播乔木种籽:40%木荷+35%马尾松+15%青冈栎+10%麻栎 二、编制依据 1、本工程的招标文件; 2、本工程的工程设计图纸及所附工程量清单; 3、国家现行施工规范、质量检验标准及操作规程; 4、本单位曾经施工过的同类工程所积累的施工经验及本单位所固有的综合管理水平。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主要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绝大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群落的演替》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通过学习能够加深对群落中优势物种、群落结构等知识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⑶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⑴用“动态发展观”来分析客观世界。 ⑵培养学生观察、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分组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⑵注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

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身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理解,仅仅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认知方面,高二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 以“问题讨论法”为主,贯穿“对话法、讲述法”等,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群落演替中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群落演替 教学设计07

第五节群落演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过程。 3.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4. 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能力目标 1.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情感目标 1.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三、课前准备:3月20日云南森林火灾视频、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照片(包括火灾发生后的次年和2006年同一地点照片)、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原生演替 二、群落演替类型比较影响因素 次生演替 三、顶级群落 概念主要决定因素 六、反馈练习 1、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B ) A 影响因素不同 B 起始条件不同 C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2、下列生物群落中,其顶级群落与生长在秃岩上的先锋植物最相似的是(D ) A 大松林 B 温带落叶林 C 草原 D 苔原 3.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 ( C ) A湖泊→湿地→沼泽→草原→森林 B湖泊→草原→湿地→沼泽→森林 C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 D湖泊→湿地→森林

4.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D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5、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6. 如图所示为从南极(900)经过赤道(00)到北极(900)纬度梯度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请据图回答: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的物种变化情况是群落中物质增多 ?(2)试推断,随海拔增加,群落中物种数会逐渐减少 这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温度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卓晓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指导认识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⑵能列举出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和演替过程⑶能说明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⑴能通过阅读教材,描述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⑵能分析卡拉卡托火山的数据,能够推断群落演替的特点⑶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两种类型演替的异同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⑵通过自身生活行为的解释,理解改变自身不良生活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2?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生物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3?学生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2?资源准备:教学PPT地衣、苔藓、狗尾草、等植物 六、教学过程

学生认为不会一直荒芜下去,但遭受如此侵讨论回答带小岛的害的区域不会再恢复原貌了。展示科学家在资料分析,卡拉卡托火山爆发之后新形成的一座叫拉讨论理解卡带的小岛上进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群落演替从光秃秃的岩石到出现小草小蜘蛛到出现是个动态了小树林。请学生描述期间动植物的变化。发展的过 展示两张照片:火山爆发后的荒芜小岛拉卡带和历 经几时年时间演替的拉卡带小岛 程 掌握概念 拉卡带小岛上经历的就是群落演替的过程。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群落演替。展示:群落演替的图片模型。 介绍两个群落演替的例子。裸岩上的演替。安 排学生带着P78页的思考与讨论题阅读 P79页。并回答相应问题。弓I导学生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土壤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动植物类型发生什么变化?总结规律。 提问:农田长时间不使用会出现什么情况? 最后会变成小树林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P 80,看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经历了什么阶 段,各有哪些特点?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上述的两个例子分别就是群落演替的两个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后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展示图 阅读课本 思考回答 问题 学生讨 论、归纳 阅读课本 归纳: 掌握概念 观看图片 思考图片 对应的演 替类型 回归课文 培养学生 的观察和 科学思维 归纳总结 能力 用规范的 语言总结 两种群落 演替的类 型 通过图片 来加深对 演替类型 的理解

高速公路出口景观绿化方案及设计

高速公路出口景观绿化方案及设计项目(二次) (资格后审、招标文件) 一、工程名称:高速公路出口景观绿化方案及设计项目 二、工程概况:1、工程地点:海门工业园区叠石桥高速公路出口;2、质量要求: 符合国家、省市相关规范、技术标准要求;3、工期:20日历天;4、 本项目面积约6亩,投资估算价约300万元;5、招标内容:绿化及景观标 志、方案及设计。 三、投标人应当具备的必要合格条件 1、参加投标的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城市园林绿化甲级资质或综合设计甲级资质; 2、参加投标的项目总设计负责人必须具有风景园林绿化专业高级职称资质(必须为省级及以上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证书) 备注:所有投标人在开标前自行实地考察。如不实地考察,所造成后果由投标人自负。 四、评标办法:综合评估评标办法 1、评标程序 投标人资格审查→技术标(开标、评审)→商务标(开标、评审)→确定中标候选人。 2、资格审查 参加本工程投标的投标人全部进入资格审查,由本工程评标委员会根据参加资格审查的投标人递交的资格审查文件,并按照本工程招标文件对投标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方可参加技术标、商务标的评标。 五、最高限价:本工程设计费:10万元,报价高于或等于最高限价的按废标处理,经评标委员会认定报价低于成本价的则废标。 六、投标费用 1、投标人在递交投标文件时需缴纳相关编制招标文件工本费200元,请投标人按要求缴纳,否则招标人将拒绝接收其投标文件。 2、投标人应承担其编制投标文件以及递交投标文件所涉及的一切费用。无论投标结果如何,招标人对上述费用不负任何责任。 七、招标人以书面形式发出的对招标文件的澄清或修改内容,均为招标文件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菁华杯”首届全国新 课程中学优秀课例评选 一等奖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课件。 九、设计思路: 环节一:利用课本78 环节二:通过引导学生自学 教材、填写学案、阅读资料、 环节三:通过四个兴趣小组同学对 课前收集资料的汇报展示,使学生 认识到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 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和我国 环节四:小结本课启示,使学 生形成“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 环节五:效果检测和课 十、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 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

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课题和概念。(二)演替的过程和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1.1 学生阅读课本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1.2一名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①② ③;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1.3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演替的概念,多媒体投影并板书 1.4 多媒体投影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④⑤;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并多媒体投影总结。 1.5与导入呼应: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那么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过渡:群落的演替是否只能发生在裸岩上?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1学生阅读课本P80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2.2一名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问题。 3、演替的类型 3.1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相比较,分析讨论两者的不同点。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并展示相应图片。 3.2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一小组同学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 学生活动: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理解,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升思维水平,形成相对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相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吉林省省级优课)

必修2 第4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4章种群和群落的最后一节,承接前三节关于种群和群落结构等知识内容,体现了对于群落的认识从“什么样”到“怎么来”的逻辑顺序。 在内容上,本节课从印尼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的实例开篇,给出群落演替的定义,然后通过图文叙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研究不同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并穿插介绍了群落演替的实质、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最后又结合实例从正反两方面叙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通过介绍国家相关举措和法律法规向学生传达关爱环境的急迫性和义务性。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紧密相联。在课标中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并建议教学中设置探究活动。本节课特别适合开发课程资源,把学生的经验和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中来,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角色”的建设阶段,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他们进行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教育是必要并且迫切的。另外从认知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有限,认知活动倾向于直接经验,所以从他们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更容易引起注意,并更好地进行知识的顺应和同化。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种群和群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本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间接经验还原到具体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并为接下来关于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研读教材,准确概括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通过对教材和具体事例的研究,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 3.通过比较两种演替过程,详细说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对演替过程和规律的学习,对具体的人类活动进行简单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演替是一个长期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关注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尊重演替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四、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 难点:群落演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五、设计思路 课标将本课的内容界定为理解水平,要求学生达到“阐明”的程度,还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