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朝女性诗人的独立意识胡静

六朝女性诗人的独立意识胡静

六朝女性诗人的独立意识胡静
六朝女性诗人的独立意识胡静

2012年1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an.2012第29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29

No.1

论六朝女性诗人的独立意识

(毕节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要:六朝时期,人性觉醒的思潮影响着当时的女性诗人,她们在诗歌中用女性特有的意识来认识自我、社会和世界万

物,创建了独具女性特色的心灵情感世界,显示了女性在爱情婚姻和精神上的独立意识。关键词:六朝;女性诗人,爱情婚姻;精神;独立意识收稿日期:2011-11-08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1-0018-03项目基金:毕节学院《魏晋女性诗人诗歌研究》研究成果之一(20111014)

作者简介:胡

静(1977-),女,贵州毕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魏晋文学。

在传统宗法制的思想体系之中,女性的地位极低,

被置于权利和欲望的最底层。到六朝时期,经学一统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儒家的思想道德规范失去权威

性,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

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的时代。”[1]

在这一特殊时期,女性受到的束缚相对减

轻,魏晋人性觉醒的春风复苏了其沉睡的女性意识,她

们希望能超越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实现女性

作为一个实实在在“人”生命个体的自由和人生的价值。这股女性觉醒的思潮影响着当时的女性诗人们,她们在诗歌中用女性特有的意识来认识自我、社会和世界万物,

力争做自己的主人。据胡文楷先生《历代妇女著作考》统计,六朝时期有文集的女性分别为三国时2人、两晋15人、南朝7

人和北朝2人,她们的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独立,主要体现在爱情婚姻的独立和精神的独立两方面。

一、爱情婚姻的独立六朝女性诗人对待爱情和婚姻不再顺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安排,中规中矩地履行待嫁女子顺从父母和作为妻子传宗接代、相夫教子的义务,而是在传统角色

之外找回了女性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尊严和个性,她们敢爱敢恨、执着、率真、无怨无悔。

对于爱情,她们大胆追求。晋代的孟珠春心萌动,

写下“道逢游冶郎,恨不早相识。

”[2]。南朝梁代的王金珠创作了一系列以季节为题目的诗歌,写到了少女

在不同季节对爱情的渴望。如《春歌三首》其一:“朱日光素水,黄华映白雪。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

”[3]125

春风唤醒了少女情爱意识,她热烈的期盼着

在这美好春光里有“佳人”能与自己共迎阳春。

对于婚姻,她们誓死捍卫。六朝时期,女性在婚姻中虽然地位得到提高。但是由于一夫多妻制度的存

在,女性难免也会遭到被抛弃的命运。在这个时候,她们不是坐以待毙,而是使出浑身解数挽救婚姻,同时也挽救自己的幸福。

晋代苏若兰当丈夫宠幸歌姬赵阳台时,便把赵阳

台抓来打骂。当丈夫镇守襄阳邀她同往,

她也因为厌恶丈夫的不专一而严辞拒绝。但是她又不甘心拱手把

丈夫送给别人,于是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的绣在一匹锦缎上,这就是《璇玑图诗》。最终丈夫被苏若兰的才情所震撼,遣走小妾,夫妻回复恩爱。晋代杨苕华与竺僧度定亲后,未及成礼,双方父母相继亡故。遭遇如此人生剧变的竺僧度万念俱灰遁入空门。杨苕华服丧期满后写诗给竺僧度,指出人生短暂“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应回到现实生活中享受生活的美好。杨苕华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敢与被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百姓所信奉的佛教叫板,揭露佛理的虚妄,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强烈的个性意识让人不禁刮目相看。

南朝齐时王肃叛逃到北魏后娶了陈留长公主,他的妻子谢氏带着一双儿女千里迢迢最终到达北魏找到了他。谢氏虽然知道丈夫已经再娶,但是为了挽回丈夫,她便向王肃寄诗一首:“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

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希望夫妻能复合,但是王肃迫于现实和公主的威势未能答应,绝望的谢氏只能

削发为尼。谢氏千里寻夫、寄诗挽回婚姻,乃至后来心灰意冷削发为尼的一系列行为都表现了一个女性独立的个性意识,她不畏惧强大的夫权和公主的权势,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幸福,正是因为她对婚姻和爱情强烈、坚决、不隐忍和不苟合的态度,最终她选择出家为尼来维

·

81·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

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 教师范文吧为您推荐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希望您能喜欢!更多杨绛先生相关咨讯查询,请关注教师范文吧心得体会栏目!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一 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囫囵吞枣,大概看看。人家问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早就忘记得无边无际。 后来长大些,就不读书了。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为书呆子,和周围人没法沟通。 不废话了,转正题。 高中时候看过《围城》,还买了一本,让我弄丢了现在。看的时候就挑有趣的章节,乐着看的。然后注重看结尾是不是大团圆,很失望。很不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不争取唐晓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孙柔嘉,结尾还过的那么凄惨,很是郁闷。呵呵。可见我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 和将将在一起以后,一起又看了一遍电视剧才开始理解。一个懦弱,得过且过的人生,他就得是那样,观众因为他可亲,就希望他有好的结局。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不完美,我的接受。那是钱钟书在上海沦陷时候写的,不能工作,心情不好,而且书也就写到那里,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剧,这已故老头儿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他的妻子杨绛,一个近代少见的大家闺秀,两个人很相配。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杨绛的《洗澡》,感觉没意思,确实她没有钱钟书幽默,恩,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 后来看《我们仨》,大概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没有我现在说的这本《杨绛散文》好。 《杨绛散文》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她写的散文,记事,写人等等。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是文革时期受的迫害,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她没有特别写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怀念那些给过温暖的人。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再八卦一个,好象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钱锺书特别淘气,帮他家猫猫打架,提过和他家猫猫打架的是邻居林徽因家的,感觉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说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过一次林徽因,还是邻居呢。 顺姐的‘自由恋爱’读起来很好玩,其实写的是一个苦命人,但是在她笔下,就很有趣,并不是她不同情,但是在这个经历了太多的老人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可惊奇和愤怒的了。读回忆我的父亲,可以知道她的成长环境,为什么她那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表现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的反映。虽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这个必然的变化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社会意识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时、同等程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如我国目前的封建迷信思想。二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总是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5.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的内容、性质及其需要。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这种不同步性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当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时,反映这种存在的旧的社会意识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阻碍着社会的发展。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存在的现有状态,预见到未来的发展。 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或预见未来,这两种情况都表明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旧的社会思想和理论不可能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之后长久地存在下去,迟早要归于灭亡;新的理论也只是在社会存在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时才可能产生。它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只能指出其根本趋势和大致轮廊,而不能详尽无遗地描绘其具体细节。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就是最进步、最先进的;同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如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相对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出现,仍然是以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假如当时法国和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是不可能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上取得如此成果的。同时其社会意识的先进性本身也是相对的,当时英国在经济思想上就远远高于法国和德国。

平等对话——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

平等对话 ——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摘要:女性独立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不少女性为了争取可以和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而努力奔走着。也许她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可以“水滴石穿”。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为争取努力的代表人物便是简〃爱、娜拉、和子君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独立的地位。 关键词:平等对话女性独立简〃爱娜拉子君 所谓“平等对话”是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要享受平等的地位。男权社会已经统治太长时间了,其间不少头脑清醒的女性开始反抗,要求女性独立,要求平等对话。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大胆女性也越来越多。她们以出走反抗这种男权统治。 本文就将《简·爱》《玩偶之家》《伤逝》中的女主人公的反抗行为作一些讨论,看看女性为争取独立做出的努力。 1.为平等而做的努力 1.1简·爱的离开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名篇。书中向我们描绘了倔强、聪明而又坚强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从小寄居在舅母家,所以寄人篱下的滋味肯定称得上“饱尝”。那是的社会生活如同一杯白水,平淡无味,但简·爱却是那个不安分的水分子。她倔强,遭到舅母的种种虐待和误解也从不争论,因为她知道所身处的位置,即使舅母知道不是她所为也会让她当替罪羊。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简·爱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总是与大家格格不入,与其说是“格格不入”不如说是“不随波逐流”。她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永远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大家不要对此批判她,因为在工业社会即使你委屈自己,别人也不会在乎你的委屈,还不如使自己得到释放。这也是提倡对人的解放的一种诠释吧! 后来简·爱到罗切斯特的庄园去做家庭教师。简·爱并不美,这一点她很清楚,所以她也不会期望这个百万富翁可以爱上自己。但当罗切斯特向她表露爱意时,她都不敢相信。随着长时间的接触,她也爱上了这个男主人。就当两个人结婚时,她发现楼上的阁楼间竟然住着罗切斯特的妻子。她不能忍受这种欺骗的婚姻,她选择了出走。 出走是对男权社会最直接最有力度的挑战。她抛下一切,尽管她仍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不能原谅欺骗,她要求的是平等,就如她对罗切斯特说过的“我们是平等的人”。 1.2娜拉的出走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戏剧。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冷漠、疏远以及自私自利。 娜拉是个美丽、大方、活泼的女人。这是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但是不要以为“美丽的女人无大脑”,她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 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不惜冒着危险假冒签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娜拉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柯洛克斯泰威胁,她如果不帮他说些好话以让他继续留在银行工作时,他便将这些事捅出去。她自愿承担所有的罪名,甚至敢于责问法律的冷酷、不公平。这时的娜拉表现的是完全不同于平时的可爱和活泼,更多的是一种坚强和无畏。 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海尔茂知道了这件事后一反常态,对她严厉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全然不顾八年的夫妻之情,当然他是不会问她做这件事的目的的。他说娜拉是“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坏东西”……而当柯洛克斯泰写信将其信收回时,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威胁时,又对娜拉亲热起来,开始喊她“小鸟儿”“松鼠儿”“小鸽子儿”,充分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伪善。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1:58.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 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读杨绛的散文,仿佛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金色的阳光的余晖铺满大地,洒在厚厚的落叶上,天空有鸟儿飞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却带走了所有的喧嚣,站在窗前,手捧一杯醇香的茗茶,望着金色阳光与大地融为一片,世界如此宁静,生命的风车就在此时与这世界一同的静止不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我在初次读到杨绛散文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我用文字把它描绘下来,可是我的拙笔却无法描绘出当时心中的那份悸动,还有温暖与宁静,睿智与豁达。 杨绛散文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平淡的语言,生活中最普通的故事情节,但就是这样最普通的组合却最打动人心。她的的笔触不是自己的经历就是亲友的经历,以这样一种记叙散文的形式,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取材,记录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死荣辱。含蓄内敛,洞达生趣,向我们传达着生命的哲学与生活的智慧。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11年7月生于北京。她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随后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外语系的研究生,随后又赴法国、英国留学,曾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94年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外语文学研究组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着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然而对我来说,这样去介绍一位我所喜欢的作

家未免过于生硬,我应该更感性的语言来概括她,她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是生活的智者,是与钱钟书同甘共苦的他的夫人,生活的磨砺赋予她的不仅是写做的灵感和素材,还赋予了她一份平淡超脱的人生态度,而她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升华成一种艺术,通过淡淡的文字把她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一点一点倾诉给我们。 谈到杨绛的散文,首先是它的语言很有特色,平淡质朴,沉着含蓄,偶有生趣,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没有酒的浓烈,亦没有水的寡淡,她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此前的那种雕饰浮躁、虚夸的语言风格也是一种有力的抨击,以最朴质的手法反映最真实的东西,在《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等文中都体现了这种语言特色,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她和父亲姑母之间日常生活中交往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干校六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当我看到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越发能看到能看到她在我们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真开眼。车窗外已不见她的背影,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这是她在被下放干校时女儿送她离开时的场景,那时女儿的丈夫已经于一个月前自杀,而自己和丈夫要被下放干校,留下女儿孤苦一人,作为母亲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那种亲人分离的痛苦在她的笔下就这样流进我们的心里。 在她的散文中极少抒情和议论,所要表达的感情都是从这种淡淡的记叙和描写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偶尔的抒情和议论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并且有一种出透人心的力量,议论比如《回忆我的姑母》中的“我现在回头看,才了解时看到的是一个伤残的心”,深刻的揭

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论与价值

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论与价值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本文就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展开思考, 分析了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表现形式, 阐释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和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是我们认真深入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深刻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现实作用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我们发挥意识的作用, 发挥精神的力量,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意识; 独立性; 表现形式; 现实意义; 1 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论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生产及其活动的能动反映, 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如法律、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表现特点,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 1.1 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 它会或早或晚地反映社会存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个概念最早是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一封书信中提出来的, 按照恩格斯的提法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相关概念的阐释, 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上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发展规律, 不论社会意识何时反映社会存在, 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规律永不会改变, 意识形态归根到底还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2) 因此, 意识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论与价值 1.2 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1.2.1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落后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 总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通常是先有了社会存在, 然后才有为适应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时, 往往不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女性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219993.html, 女性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上帝造人的时候,绝对没想让男人和女人各玩各的。老爷子的愿望是把男人女人捆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正在有越来越多的男女试图摆脱对异性的依赖,离婚越来越家常,不婚越来越流行。 老爷子的本意,男人女人在一起,要分工,要合作。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还是越来越混沌的现代社会,多数时间,男人女人还是有良好的分工合作的。比如在此前的那个时代,男人女人的功能虽有重叠和交叉,但基本上男人的首要分工是赚钱,其次是顾家;而女人的首要功能是顾家,其次是赚钱。但现在,事情有了些变化。 一、“怨妇”的诞生与独立运动 在上一个时代,男人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女人不自觉地成了弱势群体。所以,有了一种叫“怨妇”的物种大批量地被造出来。怨妇最初也是男人眼里的“小甜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边因为生理原因魅力日损,一边因为原有的家庭分工随着时代发展地位越来越不重要,终于失去了主动权。 不平则鸣,终于有一部分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揭竿而起,轰轰烈烈的女性独立运动便拉开了帷幕。在眼下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地女人扔掉了锅碗瓢盆,扔掉了奶瓶尿垫,打好粉底,抹上口红,冲出厨房,挤进地铁,杀入了写字楼,开始的独立的新生活--不但要工作,而且也把工作排在了家庭前边。 当然,只是一部分女人做到了这些,还有更多女人已经丧失了勇气,丧失了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仍然待在后方;当然,也有很多女人即使自己赚钱了,回家卸妆后依然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捡起锅碗瓢盆。所以,“怨妇”这种动物,并没有绝种,而且大有增多之势。而男人却因为其他女人的“出巢”,获得了更多与其他女性接触的机会。于是,出轨当道,小三横行。当然,也有怨妇的哀鸿遍野。

散文《风》 杨绛散文《风》-杨绛散文《风》

散文《风》杨绛散文《风》-杨绛散文《风》 散文风杨绛散文风|杨绛散文风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风运用大量的修辞散文诗作业帮我欲醉清风,今朝艳阳,风潇潇柳欲狂只影立船头,如孤叟青丝绕夹,意沧桑又见白鹭戏水,此景何不似当年年少轻狂作古人,青丝未尽伴沧桑此时高歌一曲,惊起一群呆鹅只影行,半月湖,今朝何已.千日、千日.我欲舞清风,奈何西风狂残丝断柳出秀,掩残丫,又是一季洒脱心门闩,待闺秀,不知何年开我欲伴清风伊人何时归三月天,百花香,今生何相望亭翁笑我痴今生情缘一场空,断桥一时难成虹贾平凹的散文风雨读后感300字,急求读后感啊含蓄隽永的生命之歌我的树赏读我的树是一篇渗透着作者与人生追求的散文。 该文饱含深情、含蓄隽永,透过树不平凡的经历,写出了一段人生故事,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 一、小的生长环境一一个时代的影写小是带着我的梦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的梦于奶奶的神话吃吧,这是;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也许是神话中的梦境太神奇了吧,我睡不着,便把这个梦蓄在了院子角落的泥土里。

谁也不再理会,而且很委屈,是弯,紧抱着身子的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 缺氧,贫血,不逢时,不逢地。 文章在这里道出了一种梦境与现实的鲜明反差。 但这仅仅只是小桃树自身境遇的一个开端,它所面临的曲折与风雨还在后面枝条被风雨摇撼着,花一片片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里打着旋儿。 它瘦了许多,昨日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可怜它太小,才开了一次花。 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 正值开花时节,它多么需要和风、细雨与丽日啊,然而它却面临着飓风、冷雨与强暴...含蓄隽永的生命之歌我的树赏读我的树是一篇渗透着作者与人生追求的散文。 该文饱含深情、含蓄隽永,透过树不平凡的经历,写出了一段人生故事,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 一、小的生长环境一一个时代的影写小是带着我的梦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的梦于奶奶的神话吃吧,这是;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也许是神话中的梦境太神奇了吧,我睡不着,便把这个梦蓄在了院子角落的泥土里。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杨绎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杨绎散文 篇一:杨绛散文 浅论杨绛的散文 摘要:杨绛在散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她“据事纪实”,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可信度极高;她自身具有善良、谦逊的性格,她重义轻利、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同时她也不乏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人品即是文品”,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关键词:杨绛散文真诚平常心 discussiononyangjiang’sprose bankofhebeischoolwangwenjuan pickto:yangjianginprose,withasincereheart,she “accordingtowhatdocumentary “,letthereadertotaste,extremelyhighreliability;she hasitsownkind,modestpersonality,herlight,helpfuland a “normal”,shealsohasstrongstrength,neveryieldinspi

teofreverses masculinity.“characteristheproduct”,yangjiang’ssuccessfulexperienceofarthere. keywords:yangjiangprosesincerecommonheart 杨绛的散文数量并不多,我们所能读到的仅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和《回忆两篇》几个小册子以及一部分散篇,总共不到60篇约25万字。杨绛散文多是“怀人忆旧之作”,杨绛“不太接受规范,经常不戴‘人格面具’”,[1]她的散文是以真诚打动人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杨绛散文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及其史学 篇二: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 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

用实例说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课程作业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老师韩汝胜 学生陈思瀚 学号114301102 课程编号240 学院国际关系 专业国际政治 完成时间2012年11月5日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结合实例分析) 陈思瀚240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测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的存在的社会意 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一国 两制的构想,这一进步的社会意识预见了中国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未 来,指导中华儿女在二十世纪末完成了收回香港澳门的百年夙愿。二战 中日本领导人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痴心妄想,错误地估计了日本 侵略军的实力与中华儿女的反抗精神,最终导致日本深陷战争泥潭,难 逃战败的命运。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 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产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首先,作为坚定的共产党员,邓小平受到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熏陶,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毛泽东思想的 灵魂“实事求是”使邓小平充分思考了当时特定的国内外形势。最后, 周恩来在外交上的“求同存异”方针启发了邓小平不同制度之间和平共 处的可能。而日本二战领导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主张则是日本明治 维新后形成潮流的军国主义、法西斯思想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 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大学,博学的老师们将 科学的思想技术教授给学生们,给社会的发展、学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而在某些农村地区,道士巫婆将迷信思想灌输给村民,组 织迷信活动,给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从网络文学解读女性意识

从网络文学解读女性意识 摘要:网络文学作为近年来繁盛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女性意识,从其中的题材、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设置都可解读出我国当代女性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网络文学 2015年的中国,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形态都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在历史上独一无二,几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上,互联网经济作为新型经济模式近年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而网络文学作为现代文化与互联网经济的交互点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的经济特征,也反映了当代的思想意识。 所谓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特别是网络小说为主。 网络文学实际上具备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以经济资本追逐为根本,将读者作为消费者,创作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品,所以其读者群体的思想代表了读者的某种意识追求,足够深切的反映他们的某种思想或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女性既可以扮演作品创作者角色,即女性作者,亦能扮演读者群体的角色,即女性读者,可以说其中蕴含了大量且丰富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实际上,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与自身性别有关的情感上、心理上的活动。 网络文学中,与男性作者不同,女性作者创作的作品大多与爱情生活题材有关。热爱创作和阅读爱情小说,源自女性的心理和感情诉求。女性本身就比较重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1月中旬刊 M 108文史纵横丨 W 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 汤?铭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文章梳理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介绍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现实生活中女性受“他者” 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使得女性一直无法获得自由。探索现代女性摆脱“他者”思想,走向独立的途径:经济独立: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演变;爱情自主:摆脱爱情依附;人格完善:实现自我的统一。【关键词】?他者;第二性;独立途径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55年首次访问中国,就受到了新中国人民政府国宾级的礼遇,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波伏娃的著名代表作《第二性》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被尊为女性的“圣经”。《第二性》中提出了“他者”思想,成为波伏娃女性主义的重要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女性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波伏娃“他者”思想对帮助提高现代女性提高独立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 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生存关系思想是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外部起源。科耶夫在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曾把黑格尔的主奴思想从人的存在角度上阐释为现实的生存关系,并认为人成为主人的前提就是把原本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他人变为奴隶。波伏娃分析了科耶夫对黑格尔主奴思想的解读,将这种现实的生存关系应用于男女关系上。波伏娃认为,男性想要成为主人,就把原本和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女性置于奴隶地位,从而通过各种外在条件造就了女性成为“他者”的环境。 让·保尔·萨特的自在思想是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内部因素。他把“自在”视为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状态。波伏娃深受他的影响,并将萨特的“自在”思想运用于男女关系上。女性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他者”思想中无法超越自身。因而萨特提出的“自在”概念就成为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内部因素。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他者”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认为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一种客观的、异化的状态,但并非无法逃脱。波伏娃强调女性虽然更接近非本真存在的状态,但同时也有实现自己本真存在的可能。 科耶夫的生存关系思想构成了“他者”思想形成的外部环境,萨特的自在思想阐明了“他者”思想自我因素的形成,海德格尔的非本真思想为摆脱“他者”思想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三位哲学家的影响下,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也露出雏形。 二、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波伏娃在《第二性》的前言中提到,“他者”的准确涵义是指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失去独立人格被异化的人。从上文所提到的思想来源看,波伏娃认为“他者”是相对的概念,一方将自己设立为主体,另一方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他者。现实生活中女性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使得女性一直无法获得自由。 1、“他者”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波伏娃从女性的生理结构出发,通过考察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关键作用,揭示女性较易成为“他者”的原因。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身体素质都与男性不同,先天处于一定的劣 势。除女性的生理结构外,波伏娃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形成过程。石器时代新增人口对经济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女性因特殊的生理结构占据社会优势。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生理结构限制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家庭劳动又被轻视,社会地位就逐步下降,最终男性成为了主导力量。不仅如此,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下,男性通过创造各种神话和制度,把女性圈禁在家庭的桎梏之中,这更使得女性走向“他者”。 女性的生理结构为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父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演变也促成了“他者”思想的进一步形成,二者共同造就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无意识地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无法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2、“他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波伏娃看来,母亲角色是“他者”思想的继承者和受害者。女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不断地向女儿灌输“他者”思想,教育女儿如何更显端庄优雅的气质,放弃自身的个性,成为大家闺秀,并将自身的经验传给女儿,女儿成为母亲后又传给下一代,以此循环往复。波伏娃认为女性气质完全是由“他者”思想引发的,并成为了它伪装的外壳,是男性编造的神话造就了这种女性气质。母亲不仅从小到大深受“他者”思想的影响,还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的将这种思想传递给了女儿,无形中充当了男性的同谋。 波伏娃认为女性之间的友谊也在潜移默化中受着“他者”思想的影响。童年时期的友谊通常与爱情一样,具有排他性,女性虽经受着主动性的剥夺,但她们依旧认为自己具有主动性,且大多数女性都具有“男子气”。到了青春期,女性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并与男性相比呈现弱势,这个时期的女性逐渐接受自己的女性气质,开始穿衣打扮自我崇拜,并且向朋友们寻求帮助和慰藉,呈现出依附性和被动性。 三、现代女性摆脱“他者”思想,走向独立的途径通过对两性的比较分析之后,总结了女性为摆脱“他者”思想所做的努力以及并未成功的原因,因此波伏娃提出女性摆脱“他者”思想的途径,并进一步唤醒女性,为女性寻找正确的方向,实现现代女性独立。 1、经济独立: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演变 现代社会中,受“他者”思想较为严重的母亲依然在家中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服侍丈夫与儿女,并认为自己应懂得知足,继续依赖男性。也有更多的母亲意识到有经济自由才是实际的,通过工作成为有生产价值的人,不仅重新获得了超越感,也了解到这个世界斗争的残酷性。 2、爱情自主:摆脱爱情依附 精神依赖比物质依赖更具隐蔽性。女性在爱情中想要通过男性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放弃自己的超越,一步步沦为男性的附庸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受“他者”思想的影响,不仅不能摆脱自己在爱情中的依附地(下转第112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