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设计概说

《傲霜篇》是作家峻青充满诗意的散文名篇,意蕴深远,热情洋溢,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不懈追求。明理会意,陶冶性情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本设计旨在追求教学课堂的画面美、语言美及教学环节的流畅,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从而提升学生对美句美文的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学习菊的品质,领会菊花的象征意义。

2.赏析课文的经典句段。

3.体会对比手法作用,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4.培养想象力、表达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菊花的品质,体会作者的高洁的情操。

2.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感菊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傲霜篇》,(板书:傲霜篇)傲:忍耐,顶住;霜:风霜。篇,是一种文学体裁。谁在寒风中顽强生长?谁在严寒中傲然挺立?是高大的青松,是修长的绿竹,还是火红的枫树?都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不是青松,不是竹子,也不是枫树。它是谁呀?(菊花)

我心中的语文诗意课堂

我心中的语文诗意课堂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尝试着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作家那样,能够写出富有诗意的文章,内容缤纷精彩,语言行云流水。也许不一定华丽,但一定传神;不一定深奥,但一定隽永;不一定井然,但一定震撼,一定打动学生。作文课上,我们师生同堂同题作文课上,都聚精会神地写:教室里静悄悄的,连钟表上秒针“滴答”“滴答”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我也不敢怠慢,开始动手敲击键盘,看着一个个文字在屏幕上跳跃,看着它们一行行不断增加,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讲评时,学生读优秀范文,我打开自己的博客,让学生欣赏我的文章。我们互相学习,能不断写出更多,更美,如诗如画的文章。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课堂应该是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闪溢着灵动和惬意,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语

文教师,演绎者是语文教师,充满深情的坚持者依然是语文教师。 教师的诗意,也应表现为诗意的生活:来到孩子们中间,一起跑步、做操、跳绳、踢毽子、摇呼啦圈……童心未泯的我,总能把自己看作长大的孩子,尽情地与孩子们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走在大街上,我会悠然自得,欣赏着一街风景的诗意;踏进家门,我会怡然自乐,享受家庭的和谐和美好的诗意生活;双休日,跟朋友爬爬山,走过田野,趟过小河,听潺潺流水,赏红叶,摘食野果,饱览险处的无限风光,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意情怀,感受着生活的惬意,憧憬着美好明天! 让我们握着时代的脉搏,自信而优雅地行进在人类诗意的林荫道上,淡泊名利,让温馨诗意永驻心底!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 曾经听人说过诗意语文课堂“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剧烈的共鸣,又会留给你无限的深思。”以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自己做的话更是遥不可及,但自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一课,在经历了一一次美的享受,诗性的洗礼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定也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课堂。 一、以诗意的想象引导使文本解读化平平为深远 为了引导学生从“平平”的文本中,读出“深远”的情谊,体验“平平”中的“深远”。王老师从浅薄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 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平”到“深远”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尤其是结课时的设计更有画龙点睛之效——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解放发言)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平”和“深远”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易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平”“想象”“深远”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二、以诗意的情境创设使读写训练水乳交融 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优美的日子啊!(配乐) 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中山市沙溪镇象角小学杨绮华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地位显而易见。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为主的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因此,当前,优化语文教学,对于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几方面的实践。 一、让学生当小老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成年人的眼中,也许认为低年级学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需要教。其实,他们有很大的潜能,只要你引导得法,多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放射出最灿烂的光芒,让你意想不到。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表演欲很强,所以对当小老师这项活动就特别投入,很多学生很重视预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当上了小老师,每课的生字都先让他们出来带领同学拼读,在他们学会了拼音的基础上来说这并不难。我平等对待他们,让喜欢当老师的教读,满足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当上了小老师,还启发指导他们去分析字的结构、写出字的笔顺记字的方法,编出记生字的儿歌。我边听边评,从旁引指导,学生就会在老师的评价中自觉地改进。 当学生掌握了识字的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我就把学生的识字过程拓展延伸向更宽阔的空间,布置他们课后多看课外书,在课外书中找出自己学会的字,在大街的标语中、商店的商品中、广告中……找出自己学会的字安排他们早读或上课前2分钟与同学交流,把识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二、倡议自主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语文课上以6人小组的形式安排座位,全班分为6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每节课安排好小组合作时间,布置好学习任务。 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让组长组织组员自读、轮流读、齐读,做到熟读课文,感

让语文课堂充满阳光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摘要】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改“‘捡骨架’为‘见全身’”;“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以具体实例论证上述观点。 【关键词】人文性感性体验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

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当当船夫,向“游人”吆喝,招揽游人来坐自己的小艇。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主动地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侧重介绍小艇的舒适,有人侧重介绍自己行船之快,有人侧重自己驾船的安全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三种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同时进入全国各个实验区。这三套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我结合洪宗礼主编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材的优势特点 (一)教材选文的优化 选文和编排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人类进步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意题材、文体、风格的多样化。文质兼美,保护了经典,开发了精品。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材单元合成的巧妙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旨在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结构整合入手,巧妙地把35个主题单元多维多角度地整合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力求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亮点鲜明的“专题”设计 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

“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令人耳目一新。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多角度看都是非常精彩的。 (四)学生受用终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而且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五)令人耳目一新的“练习设计” “探究?练习”设计四种题型(或选编两三题):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题。四题设计多维、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言语实践,引导自主解读文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六)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唐诗到宋词,诗歌犹如文学殿堂里一颗耀眼的明珠营造着一种美丽的意蕴和情境,让多少仁人志士沉浸其中。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学缺乏诗意,就失去了应有的风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运用艺术手段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做一名诗意的教师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是自己应该做一名诗意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严谨的语言导入课堂,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提问学生,应该用精致的语言品词析句,应该用文雅的语言点拨小结,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学习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用一些歌词、名言或经典名句等让学生享受风趣幽默的语言,例如,在学习《可爱的中国》时,我用这样的语言: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的名山、大川犹如一颗颗宝石把我们的祖国装扮的异常美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正是这引人入胜、妙语连珠的语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意。

二、创设诗一般的导入语 诗意犹如一股习习扑面的春风,犹如一场丝丝蒙蒙的细雨,让我们顿感无限温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眉开眼笑,那我们的学生定会载歌载舞;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柔情似水,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温情脉脉;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诗一般的导入语,那我们的学生定会情感迸发。一旦有了情感碰撞,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放飞灵性的舞台,因此在学习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创设诗一般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大自然是我们改变心境最好的地方,如果你们觉得疲倦了,如果你们感觉烦闷了,我们就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永州的小石潭,去看一看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后摆脱抑郁之情的地方。再如,在学习《海燕》时,我这样创设导入语:我不仅爱蓝天下的雄鹰,还爱草原上的骏马,但我更爱搏击海浪的海燕。正是这诗一般的导入语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课堂让人依依不舍,让人流连忘返,诗意的课堂不但神奇,而且智慧,它能够给学生以力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构建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尽情享受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焕国.浅谈如何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周刊,2011(11).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内容摘要】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关键词】 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习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

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书籍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书籍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有感 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第二中心小学陈贵宏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到了天命之年的我,已经在小学教育这块沃土上耕耘了整整三十三个年头。从激情满怀的青年时代,到日趋沉稳的中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已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记得1981年秋,我踏上了教育征程,在工作岗位上常常充满困惑:怎样教好书?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一个好老师?许多问题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接踵而来。后来教育局教研室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过:“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捷径,你应该把学生放在心上,多去读教育理论书籍,它能让你做个有智慧的教师。”这番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也觉得时代在发展,知识也无涯,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教师不坚持更新知识,丰富见识,能不成为“时代的弃儿”吗?能不误人子弟吗?我觉得无学不成师了,自己也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长流水。教师应博览群书,博学众长。从此,我与书为伴,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9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邮差送来了一份来自《福建教育》的礼物,那是我参加《福建教育》2005年第1、2期的“真情无限”有奖征答活动,成为幸运读者的奖品,我轻轻地撕开信封,一本《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映入我的眼帘。一本新书,对我来说,如久旱逢甘霖般,爱不释手。无数个美丽的黄昏和宁静的夜晚,我捧读着

这本书,犹如捧着一盏飘香的清茶,书中孙老师对教育观的阐述,宛如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原来,教育也如此诗意与烂漫。 书中讲述了孙老师的教育观,“课堂探索篇”、“办学特色篇”、“情智校园篇’。阐释了“我心中的情智教育”、“我心中的语文教育”、“孙双金的教学风格”等内容,阐述了包括教育的价值,课程与教学、师生关系、校长管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话题。捧读此书,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感觉:一位名师坐在对面与我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的心灵,提升着我的智慧。 整本书洋溢着理趣、情趣与文趣,弥漫着一种浓浓的诗哲情怀。但“情感管理的实践”这部分内容最打动我的心,这部分谈到“情智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与智慧作用于被管理者,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被管理者的情智潜能。它强调了“三重’:一是重发现。管理者要发现师生身上蕴藏的潜能。校长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师生身上的亮点,闪光点和弱点,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优化组合,让每一位被管理者的潜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并和谐统一于集体的大目标内。二是重关怀。关怀人是管理者必须的人文情怀,人与人之间需要关怀,需要亲情,需要同事情和朋友情,一个集体内更需要上下关怀,互相关怀的氛围。关怀出效率,关怀出智慧,关怀出质量,这是情智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三是重激励。人需要激励,下属更需要领导的激励,有时一个灿烂的笑容,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次亲热的握手能给下属无穷的精神力量。学会赞美下属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之一。虽然管理需要制约,有时甚

初中语文论文:浪漫语文,诗意课堂

浪漫语文诗意课堂 【摘要】语文,是生活的浓缩,是情感的记录,是心灵的历史,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浪漫”一词,《辞海》中这样诠释: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不拘小节……因着浪漫,语文课堂富有诗意,学生的思想也得以自由驰骋。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拥有浪漫诗趣的语文老师,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营造浪漫的诗境,诗意的语文课堂要能点燃学生浪漫的诗情,诗意的语 文课堂必须呵护学生浪漫的诗心。 【关键词】浪漫诗意诗心 语文,是生活的浓缩,是情感的记录,是心灵的历史,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 她囊括万物,包罗万象。可以领略春日的姹紫嫣红,夏日的喧闹纷呈,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静谧安详;亦可以观赏东海的潮汐,西域的戈壁,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可以听“两个黄鹂”的清唱,也可以听“霓裳羽衣”的合奏;大到日月山川,小至纤毫尘埃,远到女娲补天留下的五色石,近到嫦娥三号拍回的月球土壤,都被她细细描画。 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看神农遍尝百草、治病救人,屈子披发行吟、自沉汨罗;可以与先秦古人在黄河岸边坎坎伐檀,与大唐春风得意的举子踏马赏花;可以学渊明采菊东篱,可以学李白举杯邀月,可以学河东独钓寒江;可以随着苏轼体验悲欢离合的人生,也可以遥想稼轩“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岁月;可以登泰山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登岳阳楼“把酒临风”,可以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她承载了人类所有丰富的情感,牵引着你与几千年来的不朽灵魂同悲共喜。她时而叫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时而让人魂牵梦绕、夜难成寐,时而令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她向你呈现的是一个跟生活一样广阔,甚至更广阔的心灵世界。 语文教学内容的诗意浪漫,语文教学方式的灵活开放,决定了语文课堂的诗意飞扬。没有诗意的语文课堂就好比一片没有鲜花点缀的荒野,苍凉而无生机。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一种感同身受、回味无穷的情趣,一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一种陶醉其中、不能自已的情思,一种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意境,一种令人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的氛围……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一个极富魅力的境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把学生带进语文这个浪漫的国度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拥有诗趣 “拥有诗趣”,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点诗人的浪漫情怀,以“诗人”的眼光去触摸教材,以“诗人”的敏感去捕捉字里行间丰富的诗意,以“诗人”的激情和智慧去构建鲜活的课堂。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谈有关新课程实施的话题。我们金水区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使一线老师能够轻装上阵,给大家提出了“先进入”的指导思想,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并多次到课堂听课,认真辅导,才使我们在高标准,低要求的前提下逐渐进入课改。今天我谈的话题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会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 我就首先从观念的转变说起吧。观念的转变中我重点谈谈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 一、课堂要成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泉 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就是放下自己绝对权威的架势。如果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学生必定没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权威,学生很可能跳不出参考书的范围,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放下权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积极参与大家的争论,这时你会发现课堂充满了活力。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每次上完课,我总是非常

兴奋,课堂上师生的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时常给我许多新的启示,许多新的活力,让我激动又兴奋。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师生讨论总结的十分热烈,大家都在用自己最动人的语言称赞元方的诚信和懂礼,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元方一点儿也不懂礼貌!”当时有很多听课老师,大家闻声一齐望过去,一个平常很懂事的男生,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看到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望着他,他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至今让我难忘,他是这样说的“元方时年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与父亲的朋友讲话,把人家批评的无话可说,这说明他聪明,可他对人家的惭愧(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和元方握手)不理不睬,这多伤人心啊!”大家都默默无言,陷入深思,有一个同学起来反驳他“他是怕那个人打他才不回头的!”有人起来帮他说:“不对,元方就是不太懂礼貌,他只记得批评别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动!”。“他已经把不懂礼貌的父亲的朋友批评得惭愧了,能说他不懂礼貌?”“不接受别人的歉意就是不懂礼貌!”大家争的两眼放光。 像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许多同学发现作者精心描绘的飞渡一节,其实从文中的具体数字来看,那些半大斑羚是无法成功飞渡彼岸的。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一向是站在作者和参考书一边的,这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当这个不能成功飞渡的问题的提出来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简图,一边画一边讲,试图说服大家。谁知,我的小反对派们也不甘示弱,一个叫金山的同学也跑上讲台画起简图,也是一边画一边讲,我在旁边观察,大家听得十分专心。“大家看这儿,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

新课改下教学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阳光

新课改下教学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阳光 发表时间:2017-05-22T11:25:13.38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1期作者:张鹏[导读]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独立地学习和探究、广泛地合作和交流。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四中学056000 摘要:新课改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问题思考中激起浪花。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阳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下阅读教学充满阳光 一、点在动情处,让学生满怀激情走向课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学习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以诵读吸引学生。开讲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背诵一段名言警句、一两首古代诗词,活跃一下气氛,如同注入兴奋剂,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便能轻轻松松进入课文,以悬念吸引学生。开讲结合课文内容,设下悬念,拨动学生心弦,以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以故事吸引学生。幽默风趣的话语固然引人发笑,而充满生活事理的名人逸事不但引人沉思,更会激起人们的联想。严监生临终前竖起两指,众人不解其意,赵氏挑掉一茎灯芯,他才咽气。学生听后觉得好笑:“不可思议,世上哪有这样吝啬的人?”教师可借机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一见法国的吝啬鬼老葛朗台吧,看看他临死前做了些什么。” 二、拨到关键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1.在问题发现中泛起涟漪。教学中,我们发现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的,而主动“发现”则往往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内驱力。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教师就要积极引导、鼓励质疑。如讲读课文时,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两个大问题,再令其提出相关的小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更浓。在研读课文时,他们不仅能在有疑处质疑,而且还能在无疑处质疑;不仅能在讨论中解疑,而且还能在解疑中生疑。 2.在问题思考中激起浪花。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为他们指明思维方向,让他们充分思考。当学生率先说出一个想法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理由,并引导其他学生借此进行联想或说出新的设想,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 3.在问题争论中涌起波澜。对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高中生的性格已趋于稳定,“成人感”特别强,课外阅读面拓宽,开始关注人生、事业和社会问题,并希望参与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期一鸣惊人。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争论,有时的争论,开始虽是面红耳赤,难分高下,但经过反复切磋,学生自己能平定风波,殊途同归,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有时双方为了一个问题据理力争,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如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有的说他胆小、善良;有的说他保守、迂腐;有的则说他是沙俄的帮凶。争论中,引导他们说出理由、找出依据,允许他们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三、找准突破口,让学生明辨事理走出课文 1.在课堂延伸中关心社会。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于有的教材内容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结合教学,联系生活经历,或见证历史,或现身说法,会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接触社会,在思考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融入社会。教材中所选课文既有其文学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阅读时上挂下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为学生开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渐渐地了解社会。讲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以分析今天国人的心态;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别里科夫;讲《像山那样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 2.在合作训练中关注发展。语文内涵丰富、外延极广,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改进训练方法,注重训练效果,合作学习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时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1)在语言训练中互学。高中语言训练内容多、范围广,由于受认知、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评讲时总要借助参考答案。阅卷中,可能会发现学生的许多答案比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好,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视野是开阔的,教师应将这些答案摘抄下来,供学生欣赏、参考。(2)在作品训练中互助。成功的教学需要师生心心相印的思想撞击。教材中所选文章多为经典之作,富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如能深入挖掘,既可启发学生思考,又可帮助其理解,还可灌输思想教育,可谓一石三鸟。(3)在思维训练中互补。合作学习,并不刻意追求通过研究而得到统一的答案,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独立地学习和探究、广泛地合作和交流。 总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减少浪费,充满效率,充满智慧,充满阳光!

我心中的语文(3000字作文)

我心中的语文_3000字 生活如一张白纸,而作为手上拿着七彩画笔的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装点这张白纸。而这七彩的画,就是语文。我们可以用如太阳般鲜艳热情的红色绘出快乐的喜悦,用温暖亲切的橙色点下心中的感动,用温馨灿烂的黄色装点青春的快乐,用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绿色勾勒旷达的胸怀,用深沉的青色擦拭忧郁的困惑,用清澈透明的蓝色描绘淡定的心境,用梦幻般绚烂的紫色渲染浪漫的气息这就是语文。她可以使白茫茫的一片挥洒得五彩斑斓。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懂得语文的人,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喜欢它的变幻莫测,喜欢它的神秘诱人。对语文,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向往。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星期六,星期日,泡上一杯淡茶,坐在椅子上,捧着书,那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让我体验人生哲理,畅游语文词海,走向华丽殿堂。伴着清茶,慢慢咀嚼,果然唇齿留芳。 语文是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翻开语文书,我总会被那动人的情节那美丽的词藻所吸引,一口气读完文章后,慢慢品味,发现它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令人神往。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我们沟通的桥梁,还为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 有诵读的清晨,有诗意的午后,有故事的夜晚从最原始的绳结记事,再从甲骨文到秦国统一隶书。直到我们如今的小孩子牙牙学语,有一种稚嫩可爱、爹声爹气的鹅鹅鹅,再到学校教室里每天都按时传出的朗朗书声,还有领导滔滔不绝地会议,教育家们绘声绘色地演讲,话剧演员娓娓道来的讲述,这些,都离不开奇妙的语文。 我心中的语文美在于它的语言。晏子使楚时委婉的回绝、针锋相对的对话、有力而又不冒犯的还击,使得楚灵王偷鸡不成啄把米,改变了对晏子的歧视;《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更是智压江东群儒;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经过一番考问,平原君勉强同意他一起去。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与同行的19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阿庆嫂以一敌二,紧张地与胡传魁、刁德一智斗,说话犹如她的茶壶一样滴水不漏,话里有话,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她细心沉着,冷静地用语言回击语言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我心中的语文美在于它的标点。你可别小看这一个个小小的符号,它们在文与字之间来回穿梭,就有可能使一句话的意思大不相同。唐朝时,一个穷人到他朋友家去玩,这个穷人非常的聪明。又一天,下起了雨,这个朋友想让他快点回去,不好意思说,于是,写了一封信,但没加标点。这个朋友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没想到,这位聪明的穷人在信中夹了标点,意思全变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一个小小的标点,居然能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和改变,真是比魔法还要神奇1 还有一次,我与同学一起写作业的时候,我问:还要几分钟?朋友回答:还要几分钟。一个是问号,一个是句号,文字还是原来的,但是意思就有了微妙的变化。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语文。标点就是一种灵活的体现。 我心中的语文美在于它的理解。所谓的理解,就是对语言意思的分析,不同的人能有不同的看法。更有意思的是,语文有趣就在这一点:一字(词)多义。 中国的文字很奇妙,一个字的意思有很多种,所以经常闹出笑话来。《穿井得人》的得,

如何打造语文诗意课堂

如何打造语文诗意课堂 “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本文就如何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谈谈实践与体会。 标签:打造;诗意;朗读;情感 一、读中彰显语文课堂诗意韵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犹如盲人骑瞎马,奔不远,飞不高。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说说、写写”,但是,怎么读,怎么讲,怎么写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读不是枯燥乏味地读,写也不是机械重复地写,讲也不是人云亦云地讲。语文学习的底气来源于阅读。经典的诗歌与文章要大量背诵、大量阅读,课堂中不需要纷杂、疲惫不堪的设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语文味”。 1、“映日荷花别样红”――朗读感知文本 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可以说,对于文本,初读有感受,再读有感悟。尤其是对于文本中那些值得学生品读的词句,更是“读”演绎的舞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读得熟,才能悟得深。从上课一开始就渲染气氛,有意识地让教材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连接、沟通,让学生披文入情。在自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轻言细语慢慢读,须字字认真,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误一字。通过自主读、小组交流互读、课堂展示精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对文本中一个词的读,可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一句话的读,可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读中渗透情感,在读中动情演绎,在读中有所收益,形式多样的读书声会为语文课增添“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采。 2、“此时无声胜有声” ―― 默读升华情感 语文课须“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现在的语文课堂不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也不缺精彩的朗读指导,语文课堂有的是活力和生机。然而,蓦然回首,语文课上若只有朗读似乎也缺少了一种韵味。朗读很重要,默读也不可或缺!就語文本质而言,默读与朗读如“鸟之双翼”是“车之两轮”。朗读引出情感的共鸣,那默读让情感升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文章本是有情物,教师指导学生默读,让学生静下来体会,一定要引导学生注入真情,甚至幻化成作者,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经典作品,往往含有很多熠熠生辉的精妙句子,均值得学生反

充 满 生 命 活 力的语文课堂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 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尊重、体会倾听、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活动,真正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火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创设民主氛围;二、改变学习方式;三、促进课堂互动;四、宽容对待学生;五、面向全体学生。总之,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关键词: 民主氛围、课堂互动、宽容、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尊重、体会倾听、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活动,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创设民主氛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