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面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党课讲稿(18页)

全面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党课讲稿(18页)

全面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

(党课讲稿)

前言

政德建设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加强自律的关键是“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在这里,道德定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由此,今天我们围绕领导干部要加强政德建设,从三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一、政德建设的意义

(一)德者得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加强政德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人都有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事情没有不能善始的,但很少有能善终的。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列宁也说过:“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

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这些都在强调什么?党员领导干部最初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但如果后来忘记了这一初心,就会非常危险。所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那么,加强政德建设对于我们保持初心有怎样的作用呢?这就要从道德的含义讲起。道,包括道路、方向等意思,后延伸为规则规范;德,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就是“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意思是,我们以德来行事,把善德施于他人,使他人得其益,把善念从于自己,使自己得其益。要把两个字合起来理解,就是我们若按照社会规则和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规范行事,则施于人就成为一种道德行为,从于己就成为一种德行,对人对己都有益处。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法律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但在约束方式和作用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来说,法律以固定的法律条文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是一种可见的硬性约束。而道德主要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是一种看不见的软性约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的约束力,对于个体来讲,在逐渐下降。为什么?个体意识的觉醒,使我们更加关注自己,也更加理性看待舆论。比方说,对于他人的私生活及不道德行为,我们不会给予更多关注;对于一些社会舆论,我们也会根据自身价值观念和需求选择接受或拒绝。但是,对于党员干部来讲,道

德的约束力却不降反增。为什么?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社会公众监督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的渠道在不断拓展,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比方说,个别干部的不道德、不检点行为被放到网上,经过舆论放大之后,又被揪出了其他违法乱纪行为,进而遭到法律的严惩。

道德舆论,对于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来讲,就意味着民心。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无论政治、外交,还是战争,都需要赢得民心,占据道德的至高点。因为如果在道德上失去了民心,就等于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就会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抗战时期,国民党制造舆论,声称共产党是“共产共妻,杀人放火,男女混杂,不讲人伦,无恶不作的恶魔”,从道德上诋毁共产党。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他时提到延安的“十个没有”。哪“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当时,陈嘉庚将信将疑,但在一番考察之后他感慨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正是中国共产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赢得了民心,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但现在,我们的社会存在很多问题。2014年8-9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存在十大社会病症,即: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

炫富心态、审丑心理、娱乐至死、暴戾狂躁症、网络依赖症、自虐心态。其中,就“习惯性怀疑”而言,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主要病根儿。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网友认为信仰缺失主要表现在官员群体身上,且有41.2%的受访者是持“政府说什么都不信”的态度。这一数据说明什么?党员干部要担起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但如果没有担起这一责任甚至因道德问题丧失了群众的信任,那就会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政德建设对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意义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加强政德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第二,是新时期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要加强政德建设。

(二)反腐形势:从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

加强政德建设对巩固反腐败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腐败的产生,不外乎三点原因: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具有“想腐败”的思想动机;二是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能腐败”的客观条件;三是惩治腐败的方法、措施和途径不完善,诱发“敢腐败”的侥幸心理。基于此,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就要注意:一是加大惩治力度,以更大的代价消除“敢腐败”的侥幸心理;二是完善机制,加强监督,堵住“能腐败”的漏洞;三是加强政德建设,从源头上消灭“想腐败”的思想动机。由此,

我们通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构筑起一个坚实的反腐败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政德建设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大戴礼记·礼察》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结合反腐败来说,道德的教育可消除“想腐败”的动机,防患于未然,但若是产生了这样的动机并付诸了行动,那就要用法律来严惩。可见,政德建设是一种预防机制,是反腐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那么,我们当前的反腐败形势是怎样的?第一,“不敢腐”的氛围已经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让心存侥幸者付出代价,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第二,“不能腐”笼子越扎越紧。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反腐败体制机制制度不断完善,管理越来越严格,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没有了可乘之机。第三,“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要使“不想腐”成为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并升华为廉洁从政的政治操守,内化为遵纪守法的道德意识,转化为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根基,增强党员干部自身“免疫力”。也就是说,政德建设是筑牢“不想腐”的堤坝,巩固反腐败成果的一个重要措施和途径。

道德建设对制度建设的支撑作用,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论语·学而》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仅强

调法律的惩戒,还应加强道德的作用,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才是一个健全健康的社会。电影《无问东西》中也有一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也就是说,法律约束人们不能也不敢去做坏事,而道德可以唤醒人内心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从反腐败斗争来看,一方面要加强“不敢腐”的法律惩治力度、加强“不能腐”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德建设,筑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

从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是一个不断由外在强制约束转向内在自觉约束的过程,是反腐败从治标向治本的升级。而政德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道德教育净化理论的真谛,在于使政府官员并不只靠外力的制约,而是从思想上堵塞不法行为的产生,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和主观意志的法。这就是从他律到自律。可见,道德教育可以净化灵魂,培育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马克思也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美德”。现在,我们将政治与道德相结合,倡导政治美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厚德载物:政德建设与执政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八个方面的执政本领。而每一个执政本领的背后,都需要有道德定力来承载。没有道德定力,执政能力就难以体现,执政方向就会出现偏差。那么,道德定力与执政本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厚德载物。

《周易》中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通过提高能力达到自强不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承载万物的能力。比如说,有的人从勤奋学习的少年、奋发有为的青年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但随着能力的增强、权力的增大,最后却成了落马的官员。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体现了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当一名领导干部能力越小、权力越小时,对于道德定力及道德约束力的要求也就相对较小,反之则会相对较大。如果在能力增强、权力增大的过程中,德和能没有很好的匹配,那么这名领导干部就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由此可见,权力会使人自我膨胀,会使人性中急躁、贪婪、怀疑等负面因素产生与积聚。而道德具有解毒的作用,可抑制这些负面因素的滋生和蔓延。所以,在能力越大、权力越大时越要有定力。

在古代,道德由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来。周公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商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统治者没有修养自己的德行,并提出了“修德配命”“以德配天”。意思是,上天赋予了你统治权,但要是你不修养自己的德行,就不配享有天命,上天也会剥夺你的权力。管仲在《立政》篇中也提到,“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可见,德与位、功与禄、能与官不匹配,都是很危险的。

现在,从政德建设与执政本领来看,就是要厚德载物,加强道德修养,这是党员干部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增强道德定

力和执政本领的一个重要要求。中共北京市纪委在2013年编写了《警示与教训》一书,收集了北京市26个典型案件和9名涉案人员的忏悔录,涵盖了各级领导干部。书中揭示了领导干部在权力增大、诱惑增多的过程中因定力不够最终走向堕落的规律,也证明了政德建设对于领导干部成长以及增强执政本领的重要性。

二、政德建设的内容

(一)政德的概念与结构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7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其中“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和“道德定力”体现了政德的结构,是我们重点解读的内容。

什么是政德?所谓政德,就是从事政事的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活、公共管理以及个人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领导干部群体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领导干部要遵守党和国家的规则规范,二是要将这

些规则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提高自身的德行修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员干部的政德既要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的要求,也包含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责所必须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还包括党员干部个体的人格和品德修养。

政德的结构,包含伦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那什么是伦理结构?其实就是伦理。伦,有辈分、次序的意思;理,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治玉也”,也就是治玉过程,后延伸为道理。如果把伦理合起来,指的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我们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角色,要处理与周围人的各种关系。那么,他在处理这些关系中,应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是伦理结构,是从人与人关系的视角上看的。那什么是心理结构?领导干部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修养,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道德定力”。它包括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能力和道德气节四个方面。这就是心理结构,是从个体的视角上看的。

(二)政德的伦理结构:大德、公德、私德

1.大德、公德、私德

大德,就是政治生活中关涉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向方面的道德要求,是由政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追求所规定的。具体来说,大德就是政治品质,是指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与政治忠诚,在政德规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