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测专题(二)时针分针与路程问题

行测专题(二)时针分针与路程问题

行测专题(二)时针分针与路程问题
行测专题(二)时针分针与路程问题

行测专题(二)时针分针与路程问题

一、基本知识点:

1 、基本公式:s=v*t

2 、相遇追及问题:

相遇距离s =(vl + v2 )*相遇时间t

追及距离S = ( vl - v2 ) * 追及时间t

3 、环形运动问题:

环形周长s =(v1 + v2 ) * 相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t

环形周长s = ( v1 - v2 ) * 同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t

4 、流水行船问题:

顺流路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 顺流时间

逆流路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一水速)* 逆流时间

5 、电梯运动问题:

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十电梯速度)* 沿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

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一电梯速度)* 逆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

答案与解析

1 .求在8 点几分时,时针和分针重合在一起?

A.8 点43 ( 7 / 11 )分

B.8 点43 分

C.8点43(5/1l)分

D.8点53(7/11)分

解析:时针的问题和路程问题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考虑8 点时、分针落后时针40 个格(每分为一格),而时针速度为每分1 / 12 格,分针速度每分一格,有追及问题可得:40 /(1 一1 / 12 ) = 43 ( 7 / 11 )

2 .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在6 点钟恰好反向成一条直线,问下一次反向成一条直线是什么时间?(准确到秒)

A7 点5 分27 秒 B7 点5 分28 秒 C7 点5 分29 秒 D7 点5 分30 秒

解析:在7 点的时候、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210 度,分针每分钟6 度,时针每分钟走0 . 5 度。假设在经过N 分钟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这样就把问题转换为追击问题。 210 + O.5N - 6N = 180 得N=5 ( 5 / 11 )约等于5 分27 秒

3 .某解放军队伍长450 米,以每秒1 . 5 米的速度前进,一通讯员以每秒3 米的速度从排尾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整个过程通讯员走了多少米?

A . 950

B . 1000

C . 1100

D . 1200

解析:从排尾到排头用时为:450 /(3 -1.5 )=300 (秒),从排头到排尾用的时间是400 / ( 3 + 1.5 ) = 100 秒,一共用了400 秒,3 * 400 = 1200 。解决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才能解决。

秒杀实战方法:答案应该是3 的整数倍,因此直接选D 。

4 .某解放军队伍长450 米,以每秒1 .

5 米的速度前进,一通讯员以每秒3 米的速度从排尾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那么整个过程队伍前进了多少米?

A . 550

B . 600

C . 650

D . 800

解析:从排尾到排头用时为:450 /(3 -1.5 )= 300 (秒),从排头回排尾用的时间是450 / ( 1.5 + 3 ) = 100 ,一共用了400 秒。则:1.5 * 400 = 600 米

实战方法:只有600 是1 . 5 的整数倍,因此选B

5 .某解放军队伍长450 米,以每秒1 . 5 米的速度前进,一通讯员以每秒3 米的速度从排尾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那么整个过程通讯员前进了多少米?

A . 550

B . 600

C . 650

D . 800

解析:秒杀实战方法:只有600 是3 的倍数,因此选B 。

6 .铁路旁的一条平行小路上,有一行人与一骑车人同进向南行进,行人速度为每小时3.6 千米,骑车人速度为每小时10.8 千米。这时,有一列火车从他们背后开过来,火车通过行人用22 秒钟,通过骑车人用26 秒钟。这列火车的车身总长是()米。 A286 B . 300 C . 400 D.268

解析:设火车速度是每秒X 米。行人速度是每秒3.6 * 1000 / 60 * 60 = 1 (米),骑车人速度是每秒1.8 * 1000 / 60 * 60 = 3 (米)根据己知条件列方程:( x -1 ) * 22 = ( x - 3 ) * 26 ,解得:X =14 (米),车长=( 14 - l ) * 22 =286 (米)这是常规方法

秒杀实战方法:假设火车速度为每秒X 米,火车长度为S 。S = ( X - l ) * 12 =(x - 3 ) * 26 .则s 应该是22 的整数倍,也应该是26 的整数倍。A 符合。

7 一列客车通过250 米长的隧道用25 秒,通过210 米长的隧道用23 秒。己知在客车的前方有一列行驶方向与它相同的货车,车身长为320 米,速度每秒17 米。列车与华车从相遇到离开所用的时间为()。

A . 160 秒

B . 200 秒

C . 400 秒

D . 190 秒

解析:客车速度是每秒(250 - 210 ) / ( 25 - 23 ) = 20 米,车身长=20 * 23 - 210 = 250 米

客车与火车从相遇到离开的时间是(250 + 320 ) / ( 20 - 17 ) = 190 (秒)

8 .东、西两城相距75 千米。小明从东向西走,每小时走6.5 千米;小强从西向东走,每小时走6 千米;小辉骑自行车从东向西,每小时骑行15 千米。3 人同时动身,途中小辉遇见小强又折回向东骑,这样往返,直到3 人在途中相遇为止。问:小辉共走了()千米。A . 80 B . 60 C 70 D . 90

解析:3 人相遇时间即明与强相遇时间,为75 / ( 6.5 + 6 ) = 6 小时,小辉骑了15 * 6 = 90 千米

9 .姐弟俩出游,弟弟先走一步,每分钟走40 米,走80 米后姐姐去追他。姐姐每分钟走60 米,姐姐带的小狗每分钟跑150 米。小狗追上弟弟又转去找姐姐,碰上姐姐又转去追弟弟,这样跑来跑去,直到姐弟相遇小狗才停下来。问小狗共跑了多少米?( ) A . 600 B . 800 C . 1200D . 1600

解析:由于小狗的运动规律不规则,但速度保持不变,故求出小狗跑的总时间即可。

由于姐姐和小狗同时出发,同时终止,小狗跑的时间也就是姐姐追弟弟的时间。

这个时间为80 /(60 - 40 ) = 4 分钟

小狗跑了150x4 = 600 米

10 .小明放学后,沿某路公共骑车路线以不变的速度不行回家,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每隔30 分钟就有辆公共骑车从后面超过他,每隔20 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问:该路公共汽车每隔多少分钟发一次车?( )

A . 20

B . 24

C . 25

D . 3O

解析:设两辆车间距为S ,有S =(V 车+V 人)* 20 S = ( V 车- V 人)* 30 求得V 车=5V 人

故发车间隔为:T = S/v车=24 分钟

11 .商场的自动扶梯以匀速由下往上行驶,两个孩子嫌扶梯走得太慢,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孩每秒钟向上走2 个梯级,女孩每2 秒向上走3 个梯级。结果男孩用40 秒钟到达,女孩用50 秒钟到达。则当该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有: A . 80 级 B . 100 级C . 120 级D . 140 级

解析;总路程为“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速度为“男孩或女孩每个单位向上运动的级数”,如果设电梯匀速时的速度为X ,则可列方程

如下, ( X + 2 ) *40 =(X + 3 / 2 ) *50

解得X=0.5 也即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数=(2 + 0.5 ) * 40 = 100

11 .甲、乙两人从400 米的环形跑道的一点A 背向同时出发,8 分钟后两人第三次相遇。已知甲每秒钟比乙每秒钟多行0 . 1 米,那么,两人第三次相遇的地点与A 点沿跑道上的最短距离是

A . 166 米

B . 176 米

C . 224 米

D . 234 米

解析,此题为典型的速度和问题,为方便理解可设甲的速度为X 米/分,乙的速度为Y 米/分,则依题意可列方程 8X + 8Y = 400*3

X - Y =6 (速度差0 . 1 米砂=6 米/分)从而解得X = 78, Y = 72

由Y = 72 ,可知,8 分钟乙跑了576 米,显然此题距起点的最短距离为176 米。

12 .甲乙两列火车速度比是5 : 4 ,乙车先出发从B 站开往A 站,当行到离B 站72 千米的地方时,甲车从A 站出发开往B 站,两列火车相遇的地方离AB 两站距离之比是3 : 4 ,那么两站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千米?

A 2.16

B . 315

C . 480

D . 540

解析:方法1 :利用时间,速度与路程的关系巧解。T=s / v ,相遇的时候,甲乙两车所行驶的路程之比是3 : 4 ,由于甲乙两列火车速度比是5 : 4 ,为了方便计算,不妨假设相遇的时候,甲乙两车所行驶的路程之比是3 : 4 =15:20 ,这样可以求出甲乙行驶的时间之比是3 : 5 ,也就是说乙多走了2 份时间,乙在2 份时间内行驶了72 小时,进而可以求出乙在5 份时间内行驶了180 千米。180/4*( 3 + 4 )=315 千米

秒杀实战方法:两列火车相遇的地方离AB 两站的距离比是3 : 4 ,那么AB 两站之间的距离应该是3 + 4 = 7 的整数倍。只有b 满足条件。

13 .有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甲列火车每小时行72 千米,乙列火车每小时行54 千米,两车错车时,甲列车上的一位乘客发现,从乙列车车头经过他的车窗时开始,到该车车尾经过他的车窗共用了11 秒,乙列车的车长是多少米?

A . 320

B . 340

C 360

D 385

解析:乙车的车长位两列火车在11 秒内所走的路程之和,72 千米/小时=20 米/秒,54 千米/小时=15米/秒,所以乙车车长为:( 20 + l5 ) *ll = 385 米

实战方法:到该车车尾经过他的车窗共用了11 秒,答案是11 的倍数,385 符合。

14 .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 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 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A . 45 B 60 C . 80 D . 100

解析:

方法1 :假设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是1 / 10 , 1/15 ,两车合扫,扫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是1 / ( 1 / 10 + l / 15 )=6 小时。甲每小时比乙多扫1 / 10 一1 / 15 = l / 30 ,扫完全程甲比乙多扫1/30*6 = l/5,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 千米,因此全程是12/(l / 5)=60 千米。

方法2 :甲乙两车单独清扫分别需10 小时、15小时,10 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30 ,为了方便计算,假设全程是30a 。甲车每小时扫3a ,乙车每小时扫2a ,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扫a 。

两车合作扫完全程需要30a /(2a +3a)=6 小时,甲车比乙车多扫6a , 6a = l2 , a = 2 。全程30a =180千米。方法2 比方祛1 更简单。

方法1 和2 是一般的解题方法,也是培训班的解题方法。在考试中,采用这样的方法是不能取得高分的,同时时间上也会很紧张,出现来不及做的情况。通过秒杀,为其他题目留出些时间,是行测获得高分方法。

实战方法: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 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 小时,说明全长应该是10 和15的整数倍,只有B 符合。

15.甲、乙两清洁车执行A 、B 两地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乙两车单独清扫分别需2 小时、3 小时,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6 千米,A 、B 两地共有多少千米?

A . 20

B . 30

C . 40

D . 60

解析:常规方法和前面一样

秒杀:甲、乙两车单独清扫分别需2 小时,3 小时,说明全长是3 的倍数。只有B 符合。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一、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三、植树问题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四、行程问题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及例题教学文案

?如何计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一、知识预备(1)普通钟表相当于圆,其时针或分针走一圈均相当于走过360°角; (2)钟表上的每一个大格对应的角度是:?=?3012360; (3)时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5.06012360; (4)分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660360。 二、计算举例 例1. 如图1所示,当时间为7:55时,计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不考虑大于180°的角)。 解析:依据常识,我们应该以时针、分针均在12点时为起始点进行 计算。由于分针在时针前面,我们可以先算出分针走过的角度,再减去 时针走过的角度,即可求出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分针走过的角度为:55×6°=330° 时针走过的角度为:?=??+??5.2375.055307 则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为:?=?-?5.925.237330 例2. 如图2所示,当时间为7:15时,计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不考虑大于180°的角)。 解析:此题中分针在时针的后面,与上题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先算出 时针走过的角度,再去减去分针走过的角度,即可求出时针与分针夹角的 度数。时针走过的角度为:?=??+??5.2175.015307 分针走过的角度为:?=??90615 则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为:?=?-?5.127905.217 三、总结规律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如下:当分针在时针前面,可以先算出分针走过的角度,再减去时针走过的角度,即可求出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当分针在时针后面,可以先算出时针走过的角度,再减去分针走过的角度,即可求出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用字母和公式表示: 当时间为m 点n 分时,其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为: (1)分针在时针前面: )5.0n 30m (6n ??+??-?? (2)分针在时针后面:??-??+??6n )5.0n 30m ( 依据此公式可以求出任意时刻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计算起来非常便捷。如果题目中涉及到秒,我们可以先把秒换算为分,再套用上述规律和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综合以上可得:当时间为m 点n 分时,其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为:|30m -5.5n | 当|30m -5.5n |结果大于180°时,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为360-|30m -5.5n |。 例1.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AC = 8 cm ,CB = 6 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1)求线段MN 的长; 满足AB CB acm +=,其它条件(2)若C 为线段AB 上任一点, 不变,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 (3)若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 CB bcm -=,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你能猜 想MN 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例2.如图,一副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顶点重合在一起.⑴比较EOM ∠与FON ∠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⑵EON ∠与MOF ∠的和为多少度?为什么? 例3.如图,∠AOB 是平角,OD 、OC 、OE 是三条射线,OD 是∠AOC 的平分线,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使∠DOE=90°,并说明你的理由。 例4.如图,∠AOB 为直角,∠AOC 为锐角,且OM 平分∠BOC , ON 平分∠AOC ,求∠MON 的度数. E O F N M O D C A E B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2016山东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技巧之基本工程问题

2016山东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技巧之基本工程问题 行测作为山东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察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从近几年山东公务员招考信息情况来看,山东公务员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份进行。中公教育面为考生整理了大量山东公务员行测考点供考生学习提高。 工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一件事、制造某种产品、完成某项任务等等,都要涉及到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个量,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 我们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是工程问题。 考试中所有的工程问题都离不开这个公式的运用,那针对我们公务员考试中的工程问题,我们怎么去运用这个公式呢?在公务员考试中工程问题主要有两种题型:基本工程问题和交叉合作问题。本文主要讲解基本工程问题。 这类工程问题主要是与后面的交替合作问题相区别,也就是说除了交替合作的工程问题,其它的我们都归结为基本工程问题,基本工程问题很简单,考试中主要有两种方法需要大家去掌握。 1、比例法 确定比例关系,把比例看成份数,份数做差对应实际量。 当题目中有某一量不变时,就要想到运用比例法。 根据这个式子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比例关系: 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时间之比等于工作效率之比的反比例。 工作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之比等于工作效率之比。 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之比等于工作时间之比。 第一个比例关系考的最多,后面两个比例关系基本不考。 例1. 对某批零件进行加工,原计划要18小时完成,改进工作效率后只需要12小时就能完成,已知后来每小时比原计划每小时多加工8个零件,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中公分析】工作总量是一定的,前后效率有变化,那就要用比例法,原时间:改进效率后时间=18:12=3:2,则原效率:改进后效率=2:3,效率之差是1,对应的实际量是8,原效率就是,又原工作时间是18,总的零件数= 个。 2、特值法

行测数量关系常用公式汇总

公务员考试 行测数学常用公式汇总大全 (行测数学秒杀实战方法) 目录 一、基础代数公式 (2) 二、等差数列 (2) 三、等比数列 (2) 四、不等式 (3) 五、基础几何公式 (3) 六、工程问题 (4) 七、几何边端问题 (4) 八、利润问题 (5) 九、排列组合 (5) 十、年龄问题 (5) 十一、植树问题 (6) 十二、行程问题 (6) 十三、钟表问题 (7) 十四、容斥原理 (7) 十五、牛吃草问题 (8) 十六、弃九推断 (8) 十七、乘方尾数 (8) 十八、除以“7”乘方余数核心口诀 (8) 十九、指数增长 (9) 二十、溶液问题 (9) 二十二、减半调和平均数 (10) 二十三、余数同余问题 (10) 二十四、星期日期问题 (10) 二十五、循环周期问题 (10) 二十六、典型数列前N项和 (11)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 )2=a 2±2ab +b 2 3. 完全立方公式:(a ±b)3=(a±b)(a 2 ab+b 2 ) 4. 立方和差公式:a 3+b 3=(a ±b)(a 2+ ab+b 2 ) 5.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 b n (1)s n = 2 )(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1)a n =a 1q n -1 ;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 =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行测数量关系:把握简单工程问题突破难关

行测数量关系:把握简单工程问题突破难关 数量的题型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多,而在这些题型里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一些的,但是,对于工程问题而言,在整个数量关系里面可 以说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类题型,由于公式比较唯一,只有一个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而做题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一般工 程问题我们都可以利用特值法解题,减少计算提高做题速度。所以 在考试的过程中,对于工程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快速辨别它并且 快速利用相应的公式解题。 工程问题中多者合作问题主要考察的核心是效率加和。运用特值法主要由三个设特值的方法:1、已知工作时间,设工作总量为时间 的最小公倍数;2、已知效率比,优先设效率最简比为效率实际值;3、多人参与并有时间描述,若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设每次单位时 间的工作效率为1。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7天完成,乙单独做14天完成。现 两人合作,乙有事先离开,这最后用了5天完成这项工程。乙提前 离开了几天? A.3 B.2.5 C.2 D.1 本题很显然是多者合作问题,之前说了,多者合作问题一般用特值去做,而特值在多者合作里面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特值公倍数,而特值的对象为题目中的不变量或者公共量;同时这类题目有个很好 的特征去判定,那就是在无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已知的是时间,对 于这类题,统一特值为公倍数,一般特值对象是工作总量。 【答案】D。解析:本题显然是已知时间的题目,特值工作总量 为7与14的公倍数,一般取最小公倍数为14。则根据时间求出甲 的效率为2,乙的效率为1,由于乙提前离开了几天,所以5天才可 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甲没有休息,则甲5天完成的工作量为10, 余下的4个工作量乙要4天完成,最终提前离开了1天。

如何计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如何计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钟表问题经常出现,计算起来也比较难,其中计算时针与分针夹角度数的问题就困扰着我们中学生。其计算方法很多,但如何计算更便捷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似乎缺少总结。本文结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其计算规律如下。 一、知识预备 (1)普通钟表相当于圆,其时针或分针走一圈均相当于走过360°角; (2)钟表上的每一个大格(时针的一小时或分针的5分钟)对应的角度是:; (3)时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 (4)分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 二、计算举例 例1. 如图1所示,当时间为7:55时,计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不考虑大于180°的角)。 解析:依据常识,我们应该以时针、分针均在12点时为起始点进行计算。由于分针在时针前面,我们可以先算出分针走过的角度,再减去时针走过的角度,即可求出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分针走过的角度为:55×6°=330° 时针走过的角度为: 则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为: 例2. 如图2所示,当时间为7:15时,计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不考虑大于180°的角)。

解析:此题中分针在时针的后面,与上题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先算出时针走过的角度,再去减去分针走过的角度,即可求出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时针走过的角度为: 分针走过的角度为: 则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为: 三、总结规律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如下:当分针在时针前面,可以先算出分针走过的角度,再减去时针走过的角度,即可求出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当分针在时针后面,可以先算出时针走过的角度,再减去分针走过的角度,即可求出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用字母和公式表示: 当时间为m点n分时,其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为: (1)分针在时针前面: (2)分针在时针后面: 依据此公式可以求出任意时刻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计算起来非常便捷。如果题目中涉及到秒,我们可以先把秒换算为分,再套用上述规律和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时针与分针重合的公式(夹角公式)

时针与分针重合的公式(夹角公式) 2009-01-03 19:06 钟表重合公式,公式为: x/5=(x+a)/60 a为时钟前面的格数。 请问这个a为时钟前面的格数。 = = 谁能帮我举个例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2374902.html,/question/81157119.html 解: “x/5=(x+a)/60”这个式子大家推导和运用也说得不少了,我给出一个更简单的公式: X时Y分时两针重合的公式是:“Y=60X/11”或“X=11Y/60” 我们设X时Y分时两针重合,0时(12时)的刻度线为0度起点线 因为分针每分钟转360/60=6度,时针每分钟转360/720=0.5度,时针1小时转30度 所以X时Y分时,时针与0度起点线的夹角是:30X+0.5Y X时Y分时,分针与0度起点线的夹角是:6Y 两个角度相等时两针重合,所以 30X+0.5Y=6Y 所以Y=60X/11 运用这个公式,只要将小时数X代入,就可求出分数Y,从而就能计算出X时Y 分时两针重合。 例如:X=5时,Y=300/11=27又3/11(分) 即5时27又3/11分钟时两针是重合的。 与“x/5=(x+a)/60”结果一致,但更加简明。不需要解方程了,只要求出一个代数式的值就行了。 再如X=3时,Y=16又4/11(分) 即3时16又4/11分钟时也是重合的。计算是不是很简便? (“x/5=(x+a)/60”是一个关系式,这个式子应该求出X的表达式后运用才方便一点) 在3:45的时候分针和时针所呈的角度是多少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2374902.html,/question/81591973.html 解: 我们设0时(12时)的刻度线为0度起点线 因为分针每分钟转360/60=6度,时针每分钟转360/720=0.5度,时针1小时转30度 所以3时45分时,时针与0度起点线的夹角是:90°+0.5°*45=112.5° 3时45分时,分针与0度起点线的夹角是:6°*45=270° 所以此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 270°-112.5°=157.5° 在4点和5点之间,几点几分时针和分针成90度角?请说出详细解法。谢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2374902.html,/question/81386111.html 解:

(完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各类题型汇总,推荐文档

例2: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所给条件多出两个字变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虽然只多出了至少两个字,但是它代表的含义就有所不同。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表示的是参加两种考试和参加三种考试的人数之和,即文氏图中两层和三层之和,所以减去46后,两层减了一次,三层也减了一次,因此三层只需再减一次就够了。所以列示就应该是63+89+47-46-1×24+15=144,选B。 例3: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将“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条件改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两个圆相交的区域,每一个相交的区域都包含一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它们加起来的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以及三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加上三层的一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4+15=,选D。 例4: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描述的是“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多了一“仅”字,那么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三个两层的区域。它们加起来的和正好是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减去三层的两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24+15=120,选A。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讲解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一、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三、植树问题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四、行程问题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总工作量=各分工 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1)方阵问题: 222 1. 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外圈人数÷4+1)=N 最外层人数 =(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2 2. 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 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 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N 外圈人数=2M+2N-4 2 5. 方阵:总人数=N N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解:(10-3) ×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M -N 层。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2)单边环形 植树:棵数=总长÷间隔;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N :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M +1)段⑴ 路程=速度×时间;平 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v 1v 2

2014年福建事业单位行测数量关系答题技巧:工程问题解题思路

本文摘自: 1 2014年福建事业单位行测数量关系答题技巧:工程问题解题思 路 数量关系技巧包含了数学运算技巧和数字推理技巧两大部分,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是最为考生所头疼,其所占分值高并且难度也高。今天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数量关系答题技巧中的工程问题解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工程问题是数学运算常考的一个知识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三个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其中,工作效率是解决工程问题的突破口;解决工程问题分三步:设工作总量,求工作效率,求得答案。(在设工作总量的时候,最好是设最小公倍数。因为通常设“1”会涉及到分数;设“X”会涉及到消元。),接下来通过两个例子让你认识工程问题的解答技巧。 【例题1】一项任务甲做要半小时完成,乙做要45分钟完成,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分钟完成( )。 A.12 B.15 C.18 D.20 【中公教育解析】第一步,设工作总量:题目中出现了30分钟、45分钟,因此将工作总量设为30与45的最小公倍数90;第二步,求工作效率:甲的效率为3,乙的效率为2;第三步,求解:两人合作的效率和是5,合作时间为90÷5=18,故答案为C 。 【例题2】一篇文章,现有甲、乙、丙三人,如果由甲、乙两人合作翻译,需要10小时完成,如果由乙、丙两人合作翻译,需要12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丙两人合作翻译4小时,剩下的再由乙单独去翻译,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则这篇文章如果全部由乙单独翻译,要( )小时能够完成。 A.15 B.18 C.20

本文摘自:2 D.25 【中公教育解析】第一步,设工作总量为60;第二步:求工作效率,甲、乙的效率和为6,乙、丙的效率和为5;第三步:求解,丙干了12小时,可以看成与甲、乙分别合干4小时,又单干4小时,与甲合干4小时完成24份工,与乙合干4小时完成20份工,剩余的16份工由乙4小时完成,因此乙的效率为4,总的工作时间为15,故答案为A 。

行测数量关系题目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字特性汇总 2(1)

行测数量关系题目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字特性汇总 一、整除性 整除性在公考中用的非常的频繁,更多体现在速算上,结合公考数算的特性,根据选项,不通过计算,直接出答案,整除性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思维,而不是方法;带余除法可以结合到这里,理论依据为同余问题,剩余定理。 1、(国家2007-52)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绩为75 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 ,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A、84 分 B、85 分 C、86 分 D、87 分 解析:此题的方法很多,有常规的方程法,也有稍微好点的十字交叉法,但这些都不是这里所要表述的利用数字的整除性。 因“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即女生的平均分是男生的1.2倍。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公考),分数只会是整数,所以我们只需要在选项中找一个12的整数倍的数即可,只有84符合题意。 2、(国家2006 一类-40)有甲、乙两个项目组。乙组任务临时加重时,从甲组抽调了四分之一的组员。此后甲组任务也有所加重,于是又从乙组调回了重组后乙组人数的十分之一。此时甲组与乙组人数相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A. 甲组原有16人,乙组原有11人 B. 甲、乙两组原组员人数之比为16∶11 C. 甲组原有11人,乙组原有16人 D. 甲、乙两组原组员人数比为11∶16 解析:此题的最佳思路还是利用数字的整除性,从“甲组抽调了四分之一的组员”,推出甲组的人数为4的倍数,排除掉CD,然后结合逻辑学的包含关系,排除掉A,选B。因为A成立的话,B也成立,答案只会是1个的,所以A是错的。 3、(天津2008-7)农民张三为专心养猪,将自己养的猪交于李四合养,已知张三,李四共养猪260头,其中张三养的猪有13%是黑毛猪,李四养的猪有12.5%是黑毛猪,问李四养了多少头非黑毛猪? A.125头 B.130头 C.140头 D.150头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解工程问题如何越解越开心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解工程问题如何越解越开心 国考题量大难度高,其中的数学运算部分更是让很多考生不知所措,找不到好的复习方法。在此特意挑选出数学运算题目中相当有代表性的工程问题来给大家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复习这一知识提供帮助。 为大家详细分析工程问题的重要考点——交替作业问题。一般的交替作业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困难,只要找对方法记住步骤基本都能解决。下面我们先来看一道标准的交替作业问题。 例1.完成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8小时,乙需要24小时,丙需要30小时,现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工作1小时,当工程完工时,乙需要工作多少个小时? A.8小时 B.7小时44分钟 C.7小时 D.6小时48分钟 【中公解析】交替作业,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交替工作。在这道题里,甲干1小时,乙干1小时,丙干1小时,接下来又是甲干1小时,乙干1小时,丙干1小时,在这种题型里我们就可以把甲干1小时,乙干1小时,丙干1小时来当做一个循环来看,这样做起来就不困难了。设工程量为360,那么甲的工作效率为360/18=20,乙的工作效率为360/24=15,丙的工作效率为360/30=12,那么一个循环就可以完成20+15+12=47的工程量,360/47=7……31,即经过7个循环之后还剩下31的工程量没有完成,继续按照甲乙丙各一小时的顺序,甲1小时完成20,工程量剩下11,11/15 60=44分钟,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乙工作了7小时44分钟。 上面这个题目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的难点,照着固定模式就可以解决,但是并非所有的交替作业问题都这么简答,接下来我们来看另外一道不太一样的交替作业的题目。 例2.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水管,甲乙为进水管,丙为出水管。单开甲管6小时可将空水池注满,单开乙管8小时可将空水池注满,单开丙管12小时能将满水池放空。现在按甲、乙、丙、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开放1小时,问多少小时才能把水池注满? A.5 B.9 C.13 D.15 【中公解析】这道题初看和上面的题差距不大,但其实差异明显,因为甲、乙是进水管,丙是出水管,丙其实是“帮倒忙”的,这时候我们还是把甲乙丙各1小时当做一个循环,设水池容量为24,甲管的进水速度是24/6=4,乙管的进水速度是24/8=3,丙管的出水速度是24/12=2,一个循环的总进水量是4+3-2=5,而在一个循环里,当甲乙各一小时之后进水量可以达到4+3=7,也就是一个循环的进水量其实是小于最大的进水量的,这时候这个题的接下来的处理方式就与上题截然不同了。既然一个循环的最大进水量是7,那么当水池的容量

时针分针夹角问题解答

有关时针分针夹角的计算钟表上的时针、分针你追我赶,始终围绕中心按各自恒定的速度旋转,两针所成的夹角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如何来计算两针的夹角呢?通常我们以两针各自正对钟表面上“12”时为起始位置,以所计算角度时刻时针、分针暂停的位置为终止位置,两针各自旋转的角度之差为两针的夹角。由于我们常说的角都是小于180度的,当两针夹角大于180度时,应用周角360度减去两针所所旋转的夹角差为两针的夹角。 时针旋转一圈是12小时,从起始位置旋转到终止位置旋转了360度,1小时旋转了30度,1分钟旋转了0。5度;分针旋转一圈是60分钟,从起始位置旋转到终止位置是360度,1分钟旋转了6度。 一、整点两针夹角的计算 例1 2点整时针分的夹角是多少度? 分析:如图1,时针从0点旋转到2点,旋转了2×30°=60°;分针没有旋转,从0分到0分,转了0°。所以两针的夹角为60°-0°=60°。 解:2×30°-0×6°=60° 练习1:6点整时,时针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8点整呢? (提示:当所计算的夹角大于180度时,应用周角360度 减去两针所所旋转的夹角差为两针的夹角。) 二、非整点两针夹角的计算 例2 计算3点40分时两针的夹角。 分析:如图2所示,3点40分时,时针以正对0点为始边,以2以到3点40分时为终边,旋转角度为:3×30°+40×0.5°=110°;分针以正对0分为始边,以旋转到40分时为终边,旋转角度为:40×6°=240°。分针旋转角度大于时针旋转角度,所以两针夹角为240°-110°=130度。 解:如图2所示,时针旋转角度为:3×30°+40×0.5°=110° 分针旋转角度为:40×6°=240° 两针夹角为240°-110°=130° 练习2:计算10点过5分时两针的夹角。 三、已知两针的夹角,求时间 例3 4点过多少时,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 分析:存在两种情况:(1)当时针旋转角度大于分针旋转角度时,如图3,时针分针互相垂直;(2)当分针旋转角度大于时针旋转角度时,如图4,时针分针互相垂直。 解:(1)当时针旋转角度大于分针旋转角度时,如图3,设4点过x分钟时两针互相垂直。由题得: (4×30+0.5x)-6x=90 120+0.5x-6x=90

行测数量关系公式大全完整版

行测数量关系公式大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华图数量关系公式(解题加速100%) 1.两次相遇公式:单岸型S=(3S1+S2)/2两岸型S=3S1-S2 例题: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H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一艘从甲岸驶向乙岸,另一艘从乙岸开往甲岸,它们在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10分钟,以便让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这两艘船在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 A.1120米 B.1280米 C.1520米 D.1760米 典型两次相遇问题,这题属于两岸型(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代入公式3*720-400=1760选D 如果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岸X米,第二次相遇距离甲岸Y米,这就属于单岸型了,也就是说属于哪类型取决于参照的是一边岸还是两边岸 2.漂流瓶公式:T=(2t逆*t顺)/(t逆-t顺) 例题:AB两城由一条河流相连,轮船匀速前进,A――B,从A城到B城需行3天时间,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A、3天 B、21天 C、24天 D、木筏无法自己漂到B城 解:公式代入直接求得24 3.沿途数车问题公式:发车时间间隔T=(2t1*t2)/(t1+t2) 车速/人速=(t1+t2)/(t2-t1) 例题:小红沿某路公共汽车路线以不变速度骑车去学校,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没隔6分钟就有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她,每隔10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小红骑车速度的()倍 A.3 B.4 C.5 D.6 解:车速/人速=(10+6)/(10-6)=4选B 4.往返运动问题公式:V均=(2v1*v2)/(v1+v2)C.25?D.2 5.5 解:代入公式得2*30*20/(30+20)=24选A 5.电梯问题:能看到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顺行运动所需时间(顺) 6.能看到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行运动所需时间(逆) 7.6.什锦糖问题公式:均价A=n/{(1/a1)+(1/a2)+(1/a3)+(1/an)} 8.例题:商店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的糖,所有费用相等,已知甲、乙、丙三种糖 9.每千克费用分别为4.4元,6元,6.6元,如果把这三种糖混在一起成为什锦 10.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成本多少元? 11.A.4.8元B.5元C.5.3元D.5.5元 12.7.十字交叉法:A/B=(r-b)/(a-r) 13.例: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级为75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14.析:男生平均分X,女生1.2X 15.1.2X75-X1 16.75= 17.X1.2X-751.8 18.得X=70女生为84 19.8.N人传接球M次公式:次数=(N-1)的M次方/N最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他人次数,第 20.?二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给自己的次数

数量关系-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是应用题中的一种类型.在工程问题中,一般要出现三个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这三个量之间有下述一些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为叙述方便,把这三个量简称工量、工时和工效. 例1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需12天完成,乙丙两队合作需15天完成,甲丙两队合作需20天完成,如果由甲乙丙三队合作需几天完成? 答:甲、乙、丙三队合作需10天完成. 说明:我们通常把工量“一项工程”看成一个单位.这样,工效就用工

例2师徒二人合作生产一批零件,6天可以完成任务.师傅先做5 天 批零件各需几天? 工 效和.要求每人单独做各需几天,首先要求出各自的工效,关键在于把师傅先做5天,接着徒弟做3天转化为师徒二人合作3天,师傅再做2天. 答:如果单独做,师傅需10天,徒弟需15天. 例3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12天,乙单独完成需9天.若甲先做若干天后乙接着做,共用10天完成,问甲做了几天? 分析解答工程问题时,除了用一般的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解:设甲做了x天.那么, 两边同乘36,得到:3x+40-4x=36,

x=4. 答:甲做了4天. 例4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甲先做8小时,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甲做3小时后由乙接着做,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分析设一件工作为单位“1”.甲做6小时,乙再做12小时完成或者甲先做8小时,乙再做6小时都可完成,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如下: 由图不难看出甲2小时工作量=乙6小时工作量,∴甲1小时工作量=乙3小时工作量.可用代换方法求解问题. 解:若由乙单独做共需几小时: 6×3+12=30(小时). 若由甲单独做需几小时: 8+6÷3=10(小时). 甲先做3小时后乙接着做还需几小时: (10-3)× 3=21(小时). 答:乙还需21小时完成. 例5 筑路队预计30天修一条公路.先由18人修12天只完成全部工 程 之几(即一人的工效).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资料讲解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 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边行每边有a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2 N排N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人,A排在第M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层楼要爬(N-1)楼,从第N层爬到第M层要爬N M-层。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6)扶梯上下型:扶梯总长=人走的阶数×(1± 人 梯 u u ),(顺行用加、逆行用减) 顺行:速度之和×时间=扶梯总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