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韩国经济

韩国经济

韩国经济
韩国经济

韩国经济发展轨迹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8月独立至1962年实施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前为一个阶段——动荡与恢复阶段;1962年至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1993年7月公布“新经济五年计划以后为第三个阶段——调整改革发展阶段[①]。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②]。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③]。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④]。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⑤]。“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⑥]增至10.68亿美元[⑦]。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⑧],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⑨],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

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现代化成因浅析

摘要:韩国仅用30多年的时间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实体,它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国际背景和国际经济有关。韩国善于抓住一切可以

利用的机遇和国际条件,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主

动把自己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敢于利用国际组织的要求与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对内不断进行改革,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为韩国经济发展创

造了腾飞的机会,而韩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则是韩国经济腾飞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韩国;经济腾飞;全球化

著名的历史学家沃勒斯坦曾经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列举出三种发展战略:一是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二是抓住机会搞进口替代工业化,三是和世界资本主

义体系完全脱钩搞自己的生产。许多拉丁美洲国家走的是第二条路,事实证明,尽

管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起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并不能长久。冷

战时期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平行市场”,关起门来摘自己的建设,经济上的

落后是有目共睹的。韩国却选择了第一条道路,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

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始终将自己的经济发展和世

界市场紧密相连,尤其是紧紧抓住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空隙,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现自己产业的更新换代:利用国际经济体制和运行规则,对内进行改革,使之

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这就是韩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一、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提供的历史机遇

韩国在其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作为总体的指

导思想。其出发点是试图凭借本国的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生产经济建设中所需要

的机械设备和生活用品,以此来尽量减少进口,缓和政府在国际收支上的紧张局面

。所以,韩国政府采取了许多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这种贸易

保护主义从表面上看,在短时间内起到了明显的保护幼稚民族产业的作用,得到了

部分民族资本家的支持和拥护。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战略是不适合韩国发展的。因

为就韩国而言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国内市场有限成为制

约其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障碍,长期的战争和政治上的混乱则使人民的购买力较低,

企业资本积累不足。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韩国在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替代进口

?政策,实际上是…闭关自守?政策。这种政策的致命弱点是:把发展经济的基点

只放在当地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没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外

部条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这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正好解决了这个

发展难题。1961年朴正熙上台之后,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实际情况,抓住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提出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开始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并于1 964年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出口主导型经营机制,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总体上看,韩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在2

0世纪60年代以轻纺工业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重化工业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之所以采取这两个战略,如果从大的国际背景

来说,就是抓住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相对让出市场的有利契机

第一阶段,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像轻纺工业品这样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的背景下产生的。从1964年开始,韩

国政府正式将出口量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重点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中心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出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

这个战略由于充分抓住了有利的国际机遇,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韩国自身的

优势,扬长避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韩国经济快速增长,出口

额大幅度攀升,从1962年的0.65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8.35亿美元,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年出口增长率平均为38.1%,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出口量的

增加还使整个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上升,从而带

动了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受到了强烈的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大出口加工区的行列,韩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

,而且在生产这些科技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时,由于竞争异常激烈,利润迅速下降,

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同时,这种发展战略本身也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

料和机械设备,初级产品对机械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比价也在不断恶化之中,所以

想继续扩大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进口物资升值和出口相对萎缩会造成国际

收支逆差的出现。韩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外向型发展战略进行不断升级

而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由于受到能源危机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相继将

一些耗费能源和原材料多,技术含量不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转移到国外

。这就为韩国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因为这种工业和以前的

轻纺工业相比,具有生产附加值高、市场广大、收益明显等优势。因此,从1972年

开始,政府开始向重化工业倾斜。1973年,韩国发布《重化工业宣言》,《宣言》

指出:首先,60年代实行的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的经济战略受到了阻碍出口增长的壁垒,已经举步维艰了,所以必须集中力量开发比轻工业品具有更高价值的造船、机械、电子、钢铁、化学等产品,以世界市场为对象,努力谋求出口增加;其次,为

了改变收支恶化的局面,也必须实现出口替代产业的高级化,首先发展重化工业。

为此,1979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以国务总理为首的“重化工业促进委员会”,采取了

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这一战略的实现:确定重点发展产业,从信贷和税收上给予大

力支持;开辟专门用于重化工业生产的出口基地;将政府投入的60%以上用于集中

发展基础设施,以解除重化工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培植大型企业,也支持中小企业

的发展。

这一战略决策的顺利实行使韩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向高级化方向转变,在很短的

时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了技术水平,从而大大缩短了工业化

的进程。

总的来说,韩国在20世纪50-70年代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是和这一时期国际经济

,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黄金时代”的整体繁荣的大背景息息相关的。韩

国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时期世界市场上“三低现象”的有利条件,利用发达国家进行

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知难而上,独立自主地制定出自己的发展战略,实现工

业化发展质的突破。在美国和日本的支持下,大力吸收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勇敢地

融入了世界经济潮流之中,从而实现经济腾飞的奇迹。可以说,韩国现代化进程的

关键在于韩国实行了正确的国际化战略。

二、通过APEC走向国际

韩国经济属于对外依附性较强、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结构。过去,韩国是靠

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改

变其贫穷落后面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可是,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西

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不仅首先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地区主义政策

,而且还要求韩国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同等竞争。因此,韩国必须选择加入世

界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其保护与协调下,谋求新的生路。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

后期,世界经济区域化及集团化的迅速形成与发展,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日趋严重,对韩国经济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为此,韩国政府又重新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

略,努力寻找打破困境的途径与办法。

韩国选择了加入APEC。韩国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国际威信,在亚太地区积极发挥

引导而不是领导的作用,以此来刺激自己经济的增长,同时对日本和美国进行有效

的牵制。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坚持中间立场、保持中立,是韩国的重要战略之一

。韩国鉴于自己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地位,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寻求平衡,可借助双方的势力获得双重利益,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采取依靠方

式,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同情、支持方式,以赢得双方的好感,既利于从发达国家引

入资金及尖端技术,确保美、日市场,又可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减轻美国要求开

放市场的压力,防止超级大国势力抬头(指日本),扩大对外贸易、投资市场,改变

对美、日过分依赖的局面,斡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以韩国(还有澳

大利亚)率先提议建立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自1989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组织成立以来,就以创始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贸

易、投资议长国的身份积极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各项事务,努力扩大同区域内

各国的经济交往,力图发挥“核心”、“先导”、“桥梁”、“调节”等作用,以

提高自己在亚太地区及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及影响力。韩国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中始终保持中立国立场,充当矛盾调解人,提出易被各方接受的弹性方案,以利于

韩国与各成员国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提高其影响力。

三、实行世界化战略全面走向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1989-1991年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动,世界经济全

球化进程有了新的发展,但真正进入全球经济的,主要还是局限于二三十个工业发

达国家,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机遇。

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另一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地区化倾向在最近10年间明显

增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应运而生,推动了区域内国家之间经济

一体化进程,也促进了各地区国家之间的密切交往与合作。这些合作与交往除了区

域优势外,还与世界各国普遍选择市场经济之路密切相关。由于韩国特殊的地理位

置及其在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中的有利地位,推行世界化战略乃睿智之举。韩

国正是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之交,从1995年开始制订了自己的“世界化战略

”。其目的是:改革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接轨;进一步增强

国际竞争力,使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走向世界。为此,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全面实施世界化战略,在内政和国际关系方面都制定了有效措施。

1.积极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变革。韩国政府努力使自己的企业向世界化发

展,对外开展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对话,加强与西欧、特别是与西欧联盟的合作,

积极开发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市场。在企业能动性转变方面,要求企业实行柔性生产

体系,企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扩大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充实企业内部的

开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在这一原则方针的指导下,政府对企业的转变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变革。

2.积极投身于世界一体化潮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逐渐认识到,以“

产业化”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基础,凭其现有实力,加快世界一体化、亚太地区一体

化进程,它占据较为有利的国际战略地位。于是,韩国积极主张推进世界一体化和

亚太一体化进程。为此,韩国努力转换对外战略,全方位开展外交活动,积极参加

国际组织。特别是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虽然国内农民强烈反对,但韩国还是接受

了这次谈判内容,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与此同时,韩国深感地区、国家间的合作这些“小圈圈”的重要性,他们不但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而且努力把亚太地

区的国家“捆在一起”,要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中起“中坚作用”,并欲与

他国竞争。

3.积极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韩国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并一心想发

挥核心作用,主张亚太经合组织应成为亚太地区推行贸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的

工具。韩国为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计划每年将限制进口的商品种类减少50种,

逐步实现无限制的进口多边化,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完全统一,实现韩国经济发

展与世界化趋势相吻合。在放宽进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出口的支持,努力

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韩国成立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委员会”,

废除了100多项不利于提高竞争力的规章制度,全力保护骨干出口产品。1995年初

还提出了“巩固发展西欧市场,开发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的口号。

四、依靠外力对内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就可以充分说明韩

国善于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利用国际组织的力量,进行内部体制

改革,从而使本国经济体制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陷入危机的国家推行自己的改革药

方。金大中在大选获胜之后就与IMF商讨解决危机的对策。IMF紧急制定了一项从未

有过的援助计划,向韩国提供570亿美元的贷款,但有非常苛刻的条件,即韩国必

须进行经济方面的彻底改革,对过去的发展模式做出重大改变,要向美英式的自由

市场经济模式靠拢。面对挑战,金大中明确表示,他的新政府“将完全执行与IMF

商定的协议”。其实,金大中接受IMF要求,并不完全出于无奈。实行改革也是金

大中长期以来的政治追求。他认为,IMF的改革要求对韩来说看似灾难而实际是得

福之事。金大中试图利用IMF的药方来改革韩国的经济制度,以便经济再次振兴。

因此,金大中明确要把革除沉疴、整治“韩国病”作为首要任务,以改革推动韩国

经济的重新崛起。所以,他当选后毫不犹豫地与IMF合作。在就职演说中,金再次

向国民表示改革决心,保证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经济,消灭腐败现象并结束集权统

治。他还承诺将建立一个规模较小但更能反映人民呼声的政府,并表示要在大力推

进民主的同时努力发展经济,在最短时间内废除一切不必要的政府限制和优惠,铲

除官治经济的根源。

韩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提出的改革条件,目的是将韩国置于国际经济体

系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这既是韩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也是韩

国现代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韩国现代化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国际背景和国际经济

有关。韩国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和国际条件,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积极

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主动把自己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并敢于利用国际

组织的要求与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对内进行改革,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可

以说,经济全球化为韩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腾飞的机会,而韩国积极投入经济全球化

的大潮,则是韩国经济腾飞的真正原因

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

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 韩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这对于许多在贫困中挣扎、渴望发展的后发国家来说,无疑增强了获得成功的自信。韩国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推动落后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经济赶超。 虽然围绕韩国政府主导型模式存在不同的看法,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韩国政府主导型模式越发受到质疑与攻击,有人甚至将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但是在经济赶超过程中政府主导型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遵从“华盛顿共识”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推行现代化进程,普遍没有获得预想的发展结果,甚至大部分国家以失败告终以后,国家、政府在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 权威主义政体 ———政府主导型模式形成的政治基础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秩序混乱,外部压力很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政治稳定。而没有制度化和缺乏稳定的民主政治框架所带来的政治竞争会急剧削弱后发国家的能力,不利于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鉴于很多后发国家在长期殖民历史中,缺乏民主政治的基础,加之经济基础大部分都极其脆弱,在独立后的政治实践中,大部分国家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选择了权威主义政治体制。在韩国,权威主义政治体制成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最好手段,依靠强势的权威主义政权带来的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广泛的政府干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韩国的经验来看,战后持续的权威主义政体在维护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毁灭性的内战和随后的政治动荡之后,从1961年起,韩国经历了长达32年的军人集权统治,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韩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个时期政策和体制变化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权威并且高度集权的政府。正是这个政府维持了政治和社会的高度稳定,并把加快经济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权威主义政府依靠强制力使得提出的目标和政策没有遇到严重的和有组织的反对,能够比较顺利地制定和实施政策,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而这些对民主制的政府来说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韩国权威主义政体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主要作用和影响在于: 1.能提供秩序、纪律和稳定,解决了韩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发展无从谈起,虽然这种稳定是基于强权高压控制下的稳定。战后初期韩国在制度建设上很薄弱,选举、政治运动和民主的协商会引起混乱和不稳定,要

韩国经济发展经验

如图2.5所示,在1967年,经济发展的早期,纺织业及同类行业是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1971年之后,对贸易收支呈现正贡献率的还有电子电气产品,紧随其后的是交通设备行业,如汽车和轮船。而化学工业在1995年之后才出现贸易顺差,与此同时化工行业的组成部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早期发展中,韩国的化工行业在工业化学品(如石油化工品,塑料,橡胶等)方面竞争激烈,而且严重依赖进口化学原材料和精细化工品。直到近年来,韩国才扩大生产国内的化学原材料和精细化工品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就国际竞争力而言,机械虽是最后发展起来的行业,但也在日臻完善。 构建科技能力 韩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构建本土的科技能力。因此在制定政策时,首要考虑的就是科学和技术;例如,EPB在制定经济发展第一个5年规划的同时,就制定了科技进步的第一个5年规划,说明本土科技的发展对工业化成功的重要作用。 为贯彻科技进步5年计划,韩国大力投资研发,国内研发总指出(GERD)在规模和强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研发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从1963年的0.25%增加到2005年的2.99%。同期研究人员的数量也从1900人增加到198500人,增长近120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一百万人中研发人员的数量的平均水平是3717人,韩国经济在这一指标上已经基本接近经合组织成员国。研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私营部门投资的扩大。在工业化早期,私营部门研发支出比重并不大,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进步的强烈需求,私营部门持续加大研发投资。最后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资金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国内研发支出中,政府占的份额持续下降,近年来,只有1/4的资金是来自于政府,而剩下的3/4都来自于私营部门。 韩国构建科技能力的过程可以归结为引进技术与本土研发的结合。 从图2.8中可以看到,横轴表示版税(即引进技术)占商业研发支出(BERD)的比重,纵轴表示商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也叫研发的强度)的比重,图中的曲线表示从1976年到2005年这两个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版税占商业研发支出的百分比直到1980年早期才有明显地下降,这表明商业研发支出的增长超过了版税的增长。然而就研发强度来说,19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维持在0.5%。1980

韩国经济与文化

韩国经济与文化 绪论思考题: 1.韩国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那些成就: 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强国 2.韩国经济的成功对中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a.后发国如何实现经济起飞与赶超 b.相似文化背景下的背景 c.后发国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d.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同时推进 e.需要我们迫切借鉴的其他成功经验 3.了解,学习韩国问题的意义: 对中国的东亚,亚洲政策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韩国是东北亚,乃至亚洲地区重要国家,世界性经济大国,区域性政治大国,解决地区事务的重要国家,中韩之间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和共同利益) 第二章思考题 1.简要分析韩国经济起飞前的状况: 独立后的韩国经济状况;朝鲜战争的破坏;美援依赖型经济;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2.朝鲜战争对韩国的影响: a.经济领域毁灭性破坏, b.历史遗留的落后残余比较彻底的清算

c.政治领域左翼力量的消退与右翼力量的得势 d.国家安保成为韩国社会的最基本政治理念 e.军队势力的抬头与军事文化的生根 f.成为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一员 g.庞大安保费用的支出经济增长是巨大负担 3.韩国农地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4.韩国推行重化学工业化的经济背景及成就: 背景: 经济因素:着眼于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资本货物,零部件等进行进口替代,改善国际收支;持续增进出口能力,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扩大和提升对外经济竞争力 政治因素:确立对朝鲜的经济优势,强化军事政权的权力基础;重化学工业作为体现“维新政权”的合法性,正当性,维护统治稳定的一项国家政治课题;实现自主防卫,实现统一的需要 国际因素: 成就: 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的升级;韩国企业扩大;提升了韩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和创汇能力;完成了对主要资本物资的进口替代,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 5.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a.以政府干预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种经济问题和矛盾长期积累

韩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倪娟 韩国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稀缺的国家,但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已经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并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江汉奇迹”,一跃跨入“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一、韩国经济发展经验 1 发展经济,专家治国 1961年,政府采取“经济发展第一”的治国方略,特别重视专家、学者和经济官僚在经济、社会决策中的重大作用。为确保各项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千方百计地搜罗和延聘有真才实学的专家进入政府工作。韩国经济企划院是专家荟萃之地,其中的20%是经济学家,其他为政治、法律、公共管理和教育等各方面的专家。同时,为确保专家的相对稳定性和对政策研究的持续性和连贯性,韩国政府建立了相应的有职有权的常设机构,如韩国开发研究院(KDI)、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和韩国国际经济研究院(KIEI)。这些咨询研究机构除为政府提供信息和咨询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即向政府各部门输送高级官员。 2 注重教育,技术立国 二战以后,韩国政府着手进行教育改革。1968年,韩国颁布了《国民教育宪章》,规定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人的道德修养、理性的崇高、个性的丰满和精神的健康,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同时,韩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人,兴办了大批国立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并鼓励发动社会力量办学。1973年韩国出台了新的《产业教育振兴法》,要求大企业与学校建立广泛的产学研合作。1995年,韩国又制定了《建立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努力推动建立“开放教育社会”和“终身教育社会”。上述措施使韩国青少年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另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方略,并于1985年制订和颁布了《科技促进法》,引导国民经济各部门以技术开发为先导,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建立科技型企业,努力迎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挑战。通过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北邻朝鲜,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南临东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国土面积为9.93万平方公里,人口4770万(2001年)。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30多年来,韩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一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并称“亚洲四小龙”,并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90年代后期韩国虽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但仍保持了较强的经济竞争力。韩国富有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韩国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1)自然条件 韩国三面环海,拥有5259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湾,为海运事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山地多平原少,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耕地资源明显不足,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韩国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多属于山地河流,河流中下游广阔的盆地和冲积平原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洛东江和汉江是半岛南部地区两条主要河流。韩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均温7℃-15.5℃,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700mm。韩国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工矿原料对外依赖性较强,一些重要的能源如石油、煤、铀、原木和天然橡胶等,对外依赖程度甚于日本;油脂、原棉、原糖、铝矿等资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社会经济条件 二战后初期,韩国对外经济联系被切断,经济处于瘫痪状态;朝鲜战争中近一半的工矿、电力和交通设施遭到破坏;停战后,在美国援助下建立起制粉、制糖、纺织等消费品工业,但经济仍然较为落后,因此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东亚、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政局和优惠的外资政策,为韩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投资气候”。韩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口密度差异大,2000年全国将近80.6%的人口集中于城市。韩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教育之国”,重视科教文化事业,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6.2%。目前,韩国已基本形成比较发达的海陆空运输体系,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韩国的经济发展概述 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韩国通过了“新村运动”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至1996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4804亿美元,国际舆论称之为“韩国奇迹在战争的废墟上出现”。1997年韩国经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金大中执政后,推行经济制度改革,在较短时间内克服金融

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国际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论文 学院国贸学院 班级14国商研究生 学号20143202351 姓名王洁 指导老师沙文兵老师 2015年6月

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一、对韩国的简介 韩国(Korea),全称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又称南韩、南朝鲜。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是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的共和国,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辰韩、马韩、弁韩),英文名Korea,源于古名“高丽”。首都为首尔,人口超过5000万,以韩民族(朝鲜族)为主体民族。 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领土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 韩国是20国集团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之一,也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亚峰会的创始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中文名称:大韩民国 所属洲:亚洲 首都:首尔 国庆日:1948年8月15日 官方语言:韩国语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主要民族:韩民族(朝鲜族) 主要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 国土面积:100210平方公里 水域率:0.3% GDP总计:1兆271亿美元(2014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28739美元(2014年,国际汇率) 国旗:太极旗 国花:木槿花 国鸟:喜鹊 人类发展指数:0.891(极高,2014年) 大型企业:三星、LG、现代、起亚 二、韩国的政治概况

(一)国家象征 1.韩国国旗又称太极旗,是以儒家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中央的太极象征宇宙,蓝色为阴,红色为阳,万物是由阴阳所构成的;太极则是由阴阳组成,以表示宇宙调和与统一之意。4个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为坤,右上为坎,左下为离,则代表天地水火、父母男女之意,也正象征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发展。国旗底色为白色,象征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自1883年(朝鲜王朝后期)开始,韩国就开始使用太极旗。大韩民国建国后继续延用。 2.国徽中央为一朵盛开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白色象征着和平与纯洁,黄色象征着繁荣与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红蓝阴阳图代替,它不仅是韩国文化的一个传统象征,而且在此代表着国家行政与大自然规律的和谐。一条白色饰带环绕着木槿花,饰带上缝着国名“大韩民国”四字。 (二)政要 总统朴槿惠。1952年2月生于韩国大邱,前总统朴正熙之女。1974年毕业于韩国西江大学电子工学系。第15届至第19届国会议员。1998年至2002年任大国家党副总裁,2004年至2006年任大国家党代表(党首)。2013年2月25日,就任韩国第18届总统。 国务总理郑烘原。1944年10月生。毕业于成均馆大学法学系。历任光州和釜山地方监察厅厅长、法务研修院院长、中央选举委员会常任委员、法律救助公团理事长、新国家党公职候补推荐委员会委员长等职。2013年2月26日任国务总理。 (三)总统府邸 韩国总统官邸青瓦台位于首尔钟路区世宗路一号。这里原来是高丽王朝的离

日本和韩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三分之二。 贫困主要源于失业,尤其是长期失业。失业人数上升,而失业津贴、失业救济金和社会救济的收入则普遍下降。从80年代初至1994年,德国西部的失业人数差不多增加了三倍,即从900万人上升到2600万人。1990年起,德国东部地区的失业人数从400万增加到1200万,整个德国共有3800万人失业,今年将迅速增加到4200万人。这仅仅是官方统计,还不包括那些因国家经济调整和就业措施而失去劳务市场的求职者。 作者认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削减社会福利费来降低收入而削弱了消费市场。任何取消了低收入的市场,消费品需求就会大大下降,这是很简单的经济知识。而扩大高收入,消费品需求不会明显上升,反而扩大了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供应。经济学家诺伯特?罗伊特认为,收入分配越不均,综合经济的消费额就越低。 80年代初起在失业保险、养老金保险和疾病保险方面系统地削减社会福利费。社会福利费总额虽然大幅度上升,但却更多地用在东部地区的货币兑换上。这也是东部地区成百万地丧失劳动岗位的原因。改革福利国家这句空话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是在穷人中最贫穷的人身上降低收入。这种非社会性的政策显然还远远未终止,但已经决定进一步削减失业救济。 而国家明确优惠高收入,它不只是免征高收入的税收,而且使穷富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许多数据证实了这种趋势:1994年全部税收中工资所得税提高到36%,1960年为16%,1980年为30%。而1960年的利润税是35%,1980年为25%,1994年为13%。从1961年到1989年,总工资增加了7.7倍,而工资所得税则增加了18倍。收入和所得税涨速相等。利润税率和高收入的税率太高,妨碍了投资和创建新的劳动岗位。因此,国家在1994年把法人税率从50%降到45%,应支付的利润率从36%降到30%。工商收入的最高所得税从53%降到47%,现在又计划取消资本的营业税和财产税。据报道,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只支付相当少的税款。德国银行不纳税的利润从1990年至1993年上升了77%。然而银行却支付不到9%的税。1983年每年100多万的收入实际要承担48.5%的税,1989年只承担40%。可见,工薪阶层承担了大部分的纳税负担,而这些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的人。过去10年里工资所得税翻了一番,达2800亿马克。 尽管国家免去一些特惠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税,但是他们不但未创建一些新的劳动岗位,反而还削减了劳动岗位。如蒂森财团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到1995年由58000人减少到39600人,1996年底将减少到35000,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赫希斯特公司等等都在裁员。德国东部地区职工人数下降,而整个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未下降,甚至每年还上升1%。 作者认为,关注政治新动向的主要是那些社会的受害者和大部分劳动者。因此,左翼政党和工会就需要至少在欧洲联盟里制定一个共同政策,来消灭竞争条件下涉及到工资、社会公共福利税和税款的差异,以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状况,也就是从综合经济的角度来保障消费品需求。如果资本日益国际化,而劳动组织却囿于国家的分散状态,又如何防止自然生长的资本过程及其唯利是图者引起的不幸呢? (安 琪摘自德《新社会与法兰克福杂志》 1996年第4期)日本和韩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德〕Ch-K.科 本文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更新》杂志第26期里批判地探讨了“儒教”经济学的观点,同时指出了对“亚洲”资本主义从文化方面加 88 论著提要

韩国经济发展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11716121.html, 韩国经济发展现状 作者:高予倩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 【摘要】韩国是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通过30多年的发展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其当前已成为了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本文从韩国目前的一些经济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韩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韩国的主导产业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当前韩国的经济形势进行了梳理,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布局以及各省市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着典型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韩国经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一、韩国经济发展状况 韩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2017年GDP总量世界排名高居第十一位,包括手机、电视、半导体、钢铁、造船、石化、工程机械、海工装备等产业都是在全球范围都具有强大竞争力。 在工业和经济方面,韩国GDP总量高达1.5万亿美元,超过俄罗斯与澳大利亚,排在世 界第十一位。更重要的是,韩国是世界经济15强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增速仅仅落后中国和印度。除此之外,韩国人均GDP已经从2010年占日本人均GDP的49%提高到2016年的70%,人均GDP在逐渐逼近日本。16年,韩国工业增加值为4937亿美元,经超过英国和加拿大,排名世界第六,其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五。 二、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 (一)中国的进口量 有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货物总额达1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0%,由此韩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国。17年,韩国出口总额为57亿美元,其中24%出口到中国。16年韩国对中国贸易顺差高达375亿美元。三星电子大约15%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 场,现代汽车20%的汽车销量来自中国市场。 (二)韩国五大财团 2017年韩国世界五百强企业共计15家,其中12家企业均属于五大财团。韩国第一大财团三星集团,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其世界五百强企业共计3家,分别为三星电子、三星人寿保险和三星CT公司。第二大财团现代集团是一家以建筑、造船、汽车行业为主,兼营钢铁、机械、贸易等几十个行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旗下世界五百企业包括现代汽车、起亚汽车、韩国现代重工集团以及现代摩比斯公司四家企业。韩国第三大的SK集团是从事电信和石油能源化工,SK集团在十几个国家拥有油田,并且从事石油开采业务。SK集

韩国经济

从1962年起,政府连续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每个计划的内容都与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相一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产业重点,且保持相互之间的连续性。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是韩国经济发展计划的主体,是韩国产业发展的总纲,涵盖了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 韩国能在30年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走出低谷,引起了全球密切关注。韩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即“政府”这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韩国产业发展现状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韩国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重化工业取得迅速发展。韩国重化工业发展之初是为了实现资本设备的进口替代,但随着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迅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以及7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加强,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使韩国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韩国急需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局面。韩国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韩国政府主导的重化工业发展到1980年完成了预定目标,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上升到50%以上。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迈进 进入80年代后,韩国出口面临三大挑战: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高涨;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差距缩小。因此,韩国政府对传统重化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形成出口主力产业。同时对精细化工、精密仪器、计算机、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将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积极发展的产业。 90年代以来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新的发展重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韩国信息通信部资料显示,1998~2001年韩国IT产业附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达16.4%,远高于同期4.0%的经济增长率。IT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8.6%增长到2000年的12.3 %。韩国国内制造业企业出现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韩国经济简介

韩国经济简介 1.时间表格 a)1945-1948 美国军政府统治时期 i.特殊时期,韩国一直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实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内需 促进经济发展。 b)1948年:韩国建国(李承晚政权, Rhee Syngman) c)1950 – 1953:朝鲜战争(美国经济受到极大破坏) d)1953 – 1961:战后恢复时期(从依靠外援到进口替代策略) e)1961 – 1997:韩国经济增长时期 i.韩国经济发展是从1961年开始,历届政府都在回复和发展经济上提出了许多 措施,使韩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ii.1961 – 1979:朴正熙总统(Park Chung-hee) iii.1979 – 1987:全斗焕总统(Chon Du-hwan) iv.1987 – 1993:卢泰愚总统(Roh Tae-woo) v.1993 – 1997:金泳三总统(Kim Young-sam) 2.各时代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 a)朴正熙时代韩国经济发展(1961-1979) i.韩国经济的五年计划: 1.1962-1966 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一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 及时捕捉国际产业机构变化的有力机遇,主推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经 济起飞。 2.1967-1971 第二个五年计划:继续实行“出口第一主义”政策,五年间 出口额增加了近5倍。工业开始了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农业地位下 降 3.1972-1981 第3,4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化工产业,确立了钢铁,机 械,石化,造船,电子和有色金属六大战略产业,并在金融支持,税收和 相关法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旨在提升产业结构。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密 集型的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机遇,推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 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ii.财政金融状况: 1.将银行国有化,实行政府控股,同时令货币大幅贬值,以有力于出口 2.以低利率贷款给大财阀,鼓励重化工产业发展,促进出口。 3.债务金融投资规模式。国内大企业通过更低利率的国外贷款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出口。 4.不鼓励外商直接投资 b)全斗焕时代韩国经济发展(1980-1987) i.经济规模的升级与调整 1.通过政治手段实现收支顺差,抑制通货膨胀,大幅度减少外债 2.实施科技立国战略 a)减少对企业的优惠政策 b)加大对科技与开发的投资力度 3.鼓励企业通过创新盈利

韩国经济

韩国经济发展轨迹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8月独立至1962年实施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前为一个阶段——动荡与恢复阶段;1962年至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1993年7月公布“新经济五年计划以后为第三个阶段——调整改革发展阶段[①]。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②]。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③]。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④]。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⑤]。“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⑥]增至10.68亿美元[⑦]。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⑧],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⑨],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

韩国和朝鲜的发展程度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韩国和朝鲜的发展程度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7-2-22 12:51 提问者:玉脂窟- 一级 网友推荐答案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

解析韩国30年“汉江奇迹”如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 深度解析韩国30年“汉江奇迹”如何进入发达国家行 列 ? 韩国能在30年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走出低谷,引起了全球密切关注。韩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即“政府”这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重点分析了韩国政府对数字内容、生物技术及半导体三大新兴产业的促进政策和措施。这也是第一份从产业发展模式角度对某一国家政府的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引起各方对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思考,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韩国产业发展现状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 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 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韩国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重化工业取 得迅速发展。韩国重化工业发展之初是为了实现资本设备的进口替代,但随着劳动密集型 出口导向产业迅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以及7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加强,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使韩国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韩国急需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局面。韩国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 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韩国政府主导的重化工业发展到1980年完成了预定目标,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上升到50%以上。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迈进 进入80年代后,韩国出口面临三大挑战: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高涨;与新 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差距缩小。因此,韩国政府对传统重化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形成出口主力产业。同时对精细化工、精密 仪器、计算机、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将信息、新材料、生物 工程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积极发展的产业。

韩国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及启示

韩国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及启示 付家骏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后,韩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注重文化融合、注重自主创新,实行市场经济“主导”的发展体制,从而实现了高速稳步的发展,给予邻国中国诸多启示。 关键词:韩国经济;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启示发展 正文: 韩国与我国地缘相近,位于朝鲜半岛多山的南半部分,北部以军事分界线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相邻,其余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所环抱。国土面积99262平方公里。韩国有近5000万人口(2010年),是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地区之一,甚至比日本和印度的人口密度都高。 朝鲜战争之后,朝鲜半岛被分割为朝鲜和韩国。工业资源大部分为朝鲜所得,而韩国则留下了有限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严重缺乏,钨矿、无烟煤、铁矿石、石灰石等十分贫乏,石油储备为零。同时,二战难民以及非熟练工人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韩国经济的复苏,导致初期阶段经济位于崩溃的边缘。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韩国政府利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达到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达到的富裕程度,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既归功于韩国认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遵循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也是韩国内在特有文化发展国民素质素养作用的结果。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在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也为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大贡献。 本文试图从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特征战略上分析,提出对正位于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发展建设关键阶段的我国若干启示,以吸收韩国经济发展优秀经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和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一、韩国经济发展战略特点 (1)经济发展政策体制改革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顺应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格局,结合自身国内经济发展因素,制定相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升华经济体制改革,以满足融合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经济高速稳步发展。发展历程中,其经济体制的变迁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于“五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严格规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为经济发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为工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韩国在技术支持引进和资本金融监管,建立和完善了统一的的审批核查制度,成立了专门机构为引进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由政府承担技术引进、资本监管及相关情报收集和整理的职能,其目的是防止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引进成本过高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提供良好的金融秩序,保障经济健康有效的发展。如通过《外资引进法》,具体规定对外资的限制措施,允许和不允许投资的部门或项目以及鼓励外资的保障、优惠政策、出口贸易自由区的优惠措施等进行政府职能部门“主导”型管理。

韩国经济发展简史1953-2005(中文版)

韩国经济发展简史1953-2005(中文版) 2012-04-04 海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写于2006年,现翻译成中文,并稍加评注。 韩国经济发展简史(2006年,英文版) 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摘自《香港地产业百年》) 有人问哪个《发展经济学》的版本好,我也不知道,我读过的是非常老的版本。从实用的角度看,韩国,台湾的经验特别有借鉴意义。当然大多数儒家社会+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的社会都值得借鉴。这些经济体都具备30年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勤劳工作,社会长期相对稳定(威权社会)等特征。朴正熙更是明目张胆地提出“受政府指导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念。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韩国从1953年到2005年的经济发展历史,力求字数越少越好。韩国从1962年朴正熙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用了35年的时间,从一个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工业甚至电力的国家,发展到1996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000美元(按2006年的可比价格),并在1996年成功加入OECD这个发达国家经济组织,某种意思上标志着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完成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韩国经济的发展的几个标志性年份: 1962年,朴正熙,Mr.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79年,朴正熙遇刺,但是其经济发展思路被几乎完全沿袭。 1987年,民选总统,政T治M改D革初步成功,军人总统获胜。 1988年,世界奥运会,韩国人骄傲感爆棚。奥运会前后韩国经济过热,房价大涨,国民储蓄率前后50年之大顶(抛开数字,1988年应该是韩国国民幸福感最强的一年)。 1992年,诞生首位民T选文人总统。 1996年,加入OECD。韩国不光是在经济上,而且在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比如教育,社会医疗保障等,都按OECD的标准要求自己。 虽然有各自确凿的污点,曾经为韩国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各位韩国总统,目前为止基本都没有善终。有人戏言,中国人恨日本人;苏联人恨德国人;韩国人则恨所有人(恨中国人,恨日本人,恨美国人,恨他们自己的总统)。朴正熙为了便于统治和建设一个工业化强国,在任期间向韩国人疯狂灌输民粹“爱国”主义思想。因为这一套路非常好用,其后接任的两任军人总统一直沿袭,所以韩国人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优越感”上的任何过激的态度和行为,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