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新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解读

立根固本方能久久为功

二连浩特市第二中学田永梅

我的讲座题目是借用了陕西省践行党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标题,因为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恰当地说明教研室以“解读课程标准”为主题开展此次讲座的意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尽其源”,课程标准可谓我们一线教师的“根”,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深刻理解每一学段的具体要求才能“固本”,将课标教学要求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教学环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就借用这个题目和大家分享一下对我课程标准的一些粗浅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新课标的修订是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而进行的修订。现代社会对公民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按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分为四个学段,在“总目标”之下,又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各目标间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本学期教研室开展的“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活动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设计思路。学生的

学习历程犹如飞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象一节节车厢,其间是否有效衔接,决定了这辆火车的行程是否顺利,能否到达理想的目的地。“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项教学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始终,所以,我们一线教师也要树立“大教育”的理念,以写字教学为例,第一学段强调“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进一步要求“书写要熟练”而且要写正楷字;第三学段对速度做出了要求;第四学段要求“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进一步在“书写的速度”上做出要求。可以看出,仅就书写这一项就是我们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都要强调的内容,只是每一学段所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先以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希望小学的同行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更给力的支持:

1、加强对书写的指导。在第一学段要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笔顺,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把书写指导落实在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力求字体规范、整洁。到了初中,如果学生连握笔姿势都不对,书写乱七八糟的坏习惯根深蒂固,再要求学生把字写好已经有些困难了。现在中考、高考都实行网上阅卷,如果字体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就像一个人蓬头垢面的,脸蛋再漂亮人们也不想多看他一眼。语文的阅读题、作文、包括文科的简答题的得分都会因此打折扣,这个折扣在这两次非常重要的选拔性的考试中尤为可惜。

2、牢固掌握好拼音。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前提。但是从目前情况

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中学老师在拼音教学方面肯定不如小学老师得法,如果学生的拼音不过关,应对中考语文试卷“字音”题的考查就会失分。

3、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来源于阅读。小学阶段科目不是很多,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大量有意义、有目的地阅读课外读物会为学生初中的语文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如果词汇、格言、警句、诗文没有达到一定的储量,课外读物匮乏,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语文学习渐渐会陷入瓶颈,很难再提高。昨天我听了小学几位名师的讲座,都强调了这一点,说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已经达成了共识,不再赘述。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以“写作”要求为例:第一学段的要求是从写话入手,降低习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学段的要求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即可,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对学生作文的内容、情感、段落、速度、作文修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不排除有基础扎实,语言运用能力很强的孩子,但大多数孩子还只处于相应学段的语言能力水平,如果提出与该学段不相符的教学要求,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更严重的可能会因操之过急而抹杀了孩子写作的兴趣。

各小学老师辛勤工作,给中学输送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为中学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如果在以上四个方面再加强指导,我

们初中的生源会优质,二连的教育事业会再上一个台阶。而中学语文教师要顺利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衔接,在七年级这个“过渡期”首先要注意的是放慢脚步,放低要求,保护孩子来到一个新环境渴望展示自我,要求进步的热情,珍视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还要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念,从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这种“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还要向小学的同仁学习,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前几天我看了一篇介绍《识字游戏》的文章,以“打电话”、“搬家”、“叫醒字宝宝”、“形体表演”“字配画”等形式识字,以“找朋友”的形式组词,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目前,创建高效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有定法”,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下面,我就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五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拙见和一些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通过一些插曲给课堂增添点情趣。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比如:在抢答题时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获得抢答权为小组积分;用肢体语言将呆板的文言词语积累变得形象化(模拟《核舟记》中船头苏东坡、鲁直、佛印这三人的动作,记住了“比”的意思;《曹刿论战》中模拟曹刿在“齐师败绩”之后的两个经典动作“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通过演示学生就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陈涉世家》中在陈涉吴广密谋之后所做的两件事“乃

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曾鱼腹中”,“狐鸣呼曰”这几句话中有好几个词类活用文言词语,通过表演,学生识记这些词时就不用再死记硬背了);模仿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透过文字理解作者的感情。《社戏》中阿发那句经典的“偷我家的”,稚嫩的豪爽、毫无芥蒂的纯真语气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农家少年的那份淳朴;《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想像模拟福楼拜的迎客、送客时的动作就可以体验到他的热情好客,豪爽健谈……只要我们针对学情,用心钻研教法,就能让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灵动起来,而这些小小的火花就可能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

2、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教师已经走下“神坛”,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教师的要求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很欣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解读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点燃学生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受一中“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启发,在班主任刘晓伟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2014年新生中,开始以学习

小组为载体,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小组竞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围绕“学习成果展示—竞争组相互抽测——质疑——交流、讨论——小结归纳——当堂抽测”这几个环节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时常给我一种危机感——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和见解有时让我始料未及,为此我必须广泛搜集资料、认真钻研教材、不放过细节,才能有效把控课堂,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带给我惊喜:八上《三峡》一课所涉及的写作方法,我只归纳出六条,而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了十条之多;八下《与朱元思书》学生质疑“作者描写山水之美,为什么对山着重写高,而写水则着重写深和清”,这个问题我事先并没有注意到的,教学资料上也从没有提过的,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我们归纳为详写山高是为了表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详写水深而清是为了表现作者人格的高洁和纯净,这样的思考说明学生对文章的中心理解的是很深刻的。“成果展示”可以让老师检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感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相互抽测”把考核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间的质疑问难有一种相互责难的童趣,提问者所提的问题要有价值,被提问者要准确、全面作答,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认真研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尝到发现的快乐,尝到释疑后豁然开朗的满足感,“小结归纳”经过师生共同小结对课堂内容有了系统化的认识,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当堂检测”不仅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专注地倾听,

而且在验证自己的能力时获得自信。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有灵动思维,勇于展示、质疑、表达的鲜活的生命,每一节课都成了师生共同学习、不断提高的舞台。

习题课,我围绕“(共性问题)引导启发——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归纳小结——(个性问题)轮流讲读——质疑、释疑——归纳——改错”这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练习题,批阅中我发现90%学生对“作诠释”和“下定义”这两个说明方法区分不清,上课时我先出示这两个说明方法的定义,让学生自己找区分点,从而得出下定义要求全面地揭示对象的本质,作诠释只是对对象的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解释。再比如讲一套试卷,经过批阅,我发现85%都有问题的只有两道题。上课时我针对“研读文本不细,归纳故事情节不够准确”的问题,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勾画文中标志性句子,学生就能根据关键句中词语进行归纳;针对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问题”我提醒学生句中有个词是加引号的,学生根据引号的特殊用法就可解读出作者所暗含的讽刺与批判。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故事情节,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这两类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运用启发式的提问能弥补学生知识上、思维上、阅读习惯上的漏洞,是思路引领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再归纳解题方法,学生掌握得将更牢固。其他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讲读,有争议的再问老师,个别释疑。最后自己归纳错题。这样上习题课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

而且突破了易错点、易混点和难点。小组内轮流讲读给每个孩子当“小老师”的机会,通过讲授巩固知识,组内成员的质疑又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材料,深入思考。学困生在不断训练中获得进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基础好的学生既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将自己好的思路和阅读方法传授给了其他同学。“生教生”的特点是氛围比较宽松,采用讨论的方式学习,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做出反应进行质疑,释疑后必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慰,这些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加强。

针对复习课我采用“课文内容小结——经典回顾——写法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一个单元的要点。先以“我来讲”的方式归纳课文内容,结合文本谈自己的认识,梳理要点,再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写法。以“我补充”的方式,将一个单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不断深化教学重点。学生在课堂上密切合作、善于思考、勇于展示,审题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能力、团队意识都得到了提升,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就能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和无尽的创意。教师把“讲堂”变为“学堂”,用真诚的赏识、积极的鼓励去点燃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这份源动力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在一个个孩子的进步中老师也会感到我们的工作“累并快乐着”。

3、以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

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材内容只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地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的课程资源。比如:制作手抄报;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让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推荐一本好书”的阅读活动中享受读书给自己带来的那份丰厚与充实;以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在“告别童年,畅想未来”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心体味成长带来的那份厚重的责任;“文学知识竞赛”中感到知识渊博带来的成就感;“我进步了”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表达心声的平台:有的孩子真诚表示对小组成员的感谢、有的孩子按捺不住勤奋苦学收获累累硕果带来的喜悦、有的孩子还表达了战胜懒散,自觉自律后的自豪……这些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行策划、组织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应对,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理念。

4、以文本为纲,举一反三,以题练法。语文的知识点相对琐碎,阅读题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但根据中考题型要求,可将语文教学重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积累运用(文学常识、对联,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词义辨析、文言句子翻译、问题简答);记叙文阅读(涉及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关键词语或语句理解、文章结构、顺序等考点);说明文阅读(涉及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方法及作用等考点);议论文阅读(涉及论点,论证方

法,文章结构,关键句的理解,关键段落的作用,依据观点补写论据,联系现实引申论点等题型)。这几大模块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攻关对象”,把每篇课文当作数学的典型题一样研读,根据体裁归纳解题方法,将所涉及的考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予以指导。在阅读训练中,略读与研读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文体把握要点,用答题公式进行训练,表述力争通顺、准确、全面。通过这种分类训练,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株枝干分明的知识树,再加上平时丰厚的积累以及语言感受能力的训练,做阅读题时就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5、重视积累,加强作文训练。中学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不少于260万,所以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检查这项学习的手段就是看摘抄,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作文素材。第四学段对于作文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在日常练笔中可以着重写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感悟,学了课文《老王》写生活中《小小的善》,学了《信客》写写对诚信的认识,学《送东阳马生序》结合自己实际,写写应该怎样勤奋学习,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写自己的童趣,也可想象一下,在百草园可以玩些什么……在读写中品味,日积月累自会融会贯通;还可写生活中颇有感触的人和事,学生写和父亲送水感受到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和深沉的爱;把自己喜欢的历史老师称为“男神”;还有的孩子写到对远在异地的父亲的思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感悟。虽然中考作文要求只是短短的几个

要点“切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语言顺畅、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是只有立意深刻新颖、构思精巧、语言生动的作文才可得高分,所以考场上的作文可谓是“三年磨一剑,六月试锋芒”的一场“秀”,在这六七百字的文字里要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理性思考、展示九年来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而这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没有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厚积才可薄发,作文这把“剑”的研磨就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就在于一篇篇的练笔中,就在于一次次的作文修改中,深厚的底蕴再加上得法的指导才能让考场作文绽放出华丽的色彩!

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课堂扎下深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电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号称“百科之母”,我们语文教师可谓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用心去聆听每个生命成长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是品种不同,花期不同。有的花很快就会灿烂盛开,有的则需要漫长的等待。只要每位园丁都精心浇灌、悉心修剪、细心呵护,我们总会等来一场姗姗来迟的绽放,而那份欣慰与满足是只有我们当教师的才能体会到的!只要怀着一份爱心、一份耐心、一份深重的责任、一份崇高的信仰般的执着去工作,“用教育的理想”一定会追寻到“理想教育”!

以上只是我就课程标准中的部分内容谈了几点体会,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谢谢大家!

(2020年整理)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XXXX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崔峦理事长在报告中讲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并对所有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六点建议,现整理如下: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共出现了三十三次。如拼音、识字教学注重实用结合;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2)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3)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1)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常见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这300个基本字可覆盖阅读的60%以上。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3)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要随堂练习,天天练。低年级可指导在田字格中写,高年级可设“小练笔”,在10分钟内,增强练字意识。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初中九年级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西村镇第二初中语文教研组 解读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解读二: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包含在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中。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性把握,根据汉语、汉字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2011版课标解读 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 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旧比较 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 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例如新老教材中都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教材放在了“同龄人的故事”主题单元,不再强调封建教育制度的危害。 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例如如果是老教法教学《百合花开》时就是主要突出“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百合坚信‘我要开花’”这种信念,其它很难找出教学的语言点。而新教法在上《百合花开》这篇寓言时就把这课的语言素养训练目标定为“想象说话训练”,设计了一个让松树、蚂蚁等从不同角度会对百合说一句什么话呢? 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 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 4.学习方式的倡导: 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 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例如第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语文新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解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1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崔峦理事长在报告中讲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并对所有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六点建议,现整理如下: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1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解读-1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 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 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由此,许多版本的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也应运而生了。比如人教社的新教材、语文出版社的新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新教材,等等。这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大事。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原则都在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中体现出来。因此,学习《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中的思想体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就成了当前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件大事。 当然,有些教师会认为,执行《课程标准》是几年以后的事情,我现在就按照教学大纲教书就可以了。这种想法错了。因为《课程标准》中的许多观念已经渗透到当前的语文教学之中;而且,《课程标准》代表着近一段时间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下面,我就我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和老师们交换一下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这个标准,是九年一贯的,把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分成了四个学段。 第一部分:前言。 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

理解及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前言部分第一节,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及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及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再谈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问题。“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两大思潮的论争和我国语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

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以来,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作文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至今还是很模糊的。近日重新翻开了新课标,认真研读了作文教学目标,有了点新的认识。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关于作文的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写话标准: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标准: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第三学段习作标准: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

蔡少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初中语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蔡少军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11版)为小学和初中共用,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 1.明确了语文课程基础任务在于语文文字能力的培养 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进一步强调了传统语文的重要性 新修订课标“基本理念”部分在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3.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 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 4.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5.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新修订课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对当前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 如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新修订课标在教学“具体建议”中增加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如关于综合性学习。在强调综合性学习设计跨领域的同时,“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如关于学生作业。课标要求“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如关于写作教学,特别指出“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6.增加了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 初中共增加了优秀诗文背诵14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解读 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

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什么?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4)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是什么?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语文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新课标解读

《2011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崔峦理事长在报告中讲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并对所有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六点建议,现整理如下: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共出现了三十三次。如拼音、识字教学注重实用结合;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2)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3)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1)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常见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这300个基本字可覆盖阅读的60%以上。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3)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要随堂练习,天天练。低年级可指导在田字格中写,高年级可设“小练笔”,在10分钟内,增强练字意识。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2019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解读

2019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