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呢?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①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指可预见的将来,即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称为土地潜在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简称土地潜力。

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不同地区的土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形成地表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或称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

③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土地的可更新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任何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都可能会引起土地生产力的逐渐丧失。

④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人类利用+环境因素——土地退化或土地改良

⑤多功能性:土地的这些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由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竞争性,因此存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问题。如何确定土地的最佳用途,发挥土地的最佳综合效益,也就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⑥土地资源的资产性和增值性:土地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占有或垄断而成为固定资产,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土地所有制。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研究内容:研究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出发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自然客体的不断认识和了解;二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不断地开发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衍提供保障。

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要充分利用气候学、地学、土壤学、生态学、经济学的成果,土地资源学重在分析这些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作用,侧重于研究每个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对土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规律。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③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般说,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①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等内容。②土地资源评价:即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

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及类型及其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a)土地生产潜力分析方法b)土地的投入与产出分析c)人口容量分析d)土地利用中长期规划e)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针对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结果,如何来解决人——地矛盾,就必须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主要应包括如下几方面:①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包括土地资源在农、林、牧、交通、建设的空间布局与生态规划,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的动态调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景观设计等内容。②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主要是通过对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改造和荒地资源的开发,解决土地资源断缺,提高土地生产保障能力的各种手段与途径。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①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②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的布局、规划、地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国土规划与经济决策、土地管理制度与体系。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分析

3、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因子有哪些方面?

气候要素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 000~12 000米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等)。一般来说,气候因素主要是从宏观尺度影响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即由于光、温、水条件的差异,或根据热量区的划分,决定了我国东西、南北两大系列的土地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全国的土地利用分区。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太阳辐射(光)、热量(温)、降水(水)三个方面。这三个指标共同决定了土地资源的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力);同时也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宏观格局。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特别是对于生物性生产来说,是重要指标。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辐射;另一部分是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在对土地资源评价时,主要是考虑太阳直接辐射。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区域差异:纬度、海拔高度、云量、地形、太阳与地球的空间关系

评价太阳辐射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方式的影响一般可从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间三方面来进行:

?光质:太阳辐射的光谱成分,特别是红橙光和紫外光的成分,前者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后者则是有害的;光照质量对作物品种有明显影响

?光照强度:一般以年日照时数表示,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多数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

?光照长度:平均日光照时间,决定了植物何时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光周期。对日长要求的不同,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2)热量资源—一般以温度和积温来表示,就全球范围而言,热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呈带状排列,形成了地球上的热量地带性特征。因此农业资源区划和土地利用的宏观分区也主要是按热量带的规律性分布进行划分的。在不同的热量带,有其相应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特征。

下面主要介绍几个对土地利用分区具有特别意义的热量指标:

≥0℃、≥5℃、≥10℃的日平均气温及其积温:日平均气温≥O℃的时间为农耕期;≥5℃一般代表多数喜凉作物以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即为喜凉作物生长期;≥10℃一般代表喜温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即为喜温作物生长期;因此,这三种温度的积温指标分别反映了两种作物在某地的适宜性,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是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主要依据。

下列几条≥10℃的积温等值线具有特殊意义:几条积温线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

3)降水资源—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水和光、热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往往受水分条件的主要制约。衡量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一般通过计算其水量平衡关系的方法来分析。当然,降水是决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的根本因素,其它水资源只是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形式对降水的重新分配。

①大气环流与降水的宏观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几条主要降雨线,基本控制了我国土地资源宏观格局,对于土地资源分区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②降水的时间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由于这种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③地形因素影响降水的空间分布:

地形雨在我国这个季风气候与山地地形的条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在迎季风的山坡面,由于带有大量水汽的气流顺坡而绝热上升因而形成地形雨;而在背风坡的一面,由于已有降水后的气团顺坡而下而产生绝热下降,因而往往形成焚风和雨影气候(干旱河谷),其降水量大降,且温度上升。这种地形引起的降水量的分异在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中要充分加以注意。

4、从大、中、小区域三个角度论述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地学因素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比如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或岩性等。因此,这些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局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地学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1)首先,从大区域的尺度来看,地形地貌的宏观格局决定了我国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框架;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土地资源分布特征,由于地形的阶梯上升和离海洋的远近,由季风带来的水份逐渐减少,形成了土地资源的东西向带状分布规律:滨海平原—>冲击平原—>丘陵山地—>黄土高原—>干旱荒漠带—>高寒山地。2)从中地形的尺度来看,地形条件主要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布和矿物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异。如,前面提到的秦岭南北坡的差异,以及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由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异所决定的;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异系列也由地形变化所引起的。

3)从小区域的尺度来看,地形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和矿物质的分选、运移,因而在不同的地貌部位形成了不同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

5、地质条件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状等方面。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对土地资源的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因为作为土地资源主体的土壤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此外,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藏条件及水质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藏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6、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则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在评价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时,可以用计算水量平衡的方法来实现。虽然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因此对地表泾流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的根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它是以泾流的形式使降水在空间上进行重新分配。研究区域地表水资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地表水空间分布规律2)地表泾流的时间变化3)地表水资源的水质

地下水水文地质: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地表水源不足时更是如此。在土地资源研究与开发中,首先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

1)地下水包括浅层地下水(土壤水、潜水)和深层地下水(裂隙水和层压水)两部分。地下水补给类型决定农业用水计划,要了解补给时间、量等。

2)地下水水质—化学成分和矿化度:①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质构造与岩性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使地下水化学成分类型十分复杂。②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地下水中含有的各种化学成分的总量,地下水矿化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利用范围,矿化度小于1 g/L为淡水,可以饮用和灌溉;1~3 g/L可勉强饮用及阶段性灌溉;大于3 g/L不宜农用及饮用。

3)地下水潜水位:反映地下水的丰缺状况、对作物布局与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对盐碱地改良有重要影响。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是指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因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故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包括土壤地球化学和地下水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主要通过研究土壤元素背景值来分析,是土壤中各种对生物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水平(如重金属元素、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与地方病有关的化学元素)。1)为选择最佳土壤生境条件、作物布局(土宜问题)提供基础数据。2)土地污染监测

7、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一方面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对土地资源的形成和土地资源的空间变异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由于其它因素变异不大的情况下,土壤评价显得更加重要。

1)土壤地理分布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一定类型的土壤分布。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既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宏观的纬度地带、经度地带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同时也和地方性的母质、水文、成土时间、人为因素相适应,表现为区域特殊的土壤分布结构。

因此,我们将从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区域土壤分布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土壤地理分布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①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经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②区域土壤分布结构:一个小区域内的土壤分布结构主要受当地的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这种区域性的土壤分布模式往往反映了当地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特点,即所谓的土地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

2)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土壤理化性状是评价和分析土壤生产力和适宜性的基础,统称为土壤性质,主要是一些可以测量的指标,包括: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可溶性盐类。

3)土壤的综合性状:土壤的综合性状是指某些具有共性的土壤性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土壤在某一方面对作物生长和土地利用的作用,一般以描述形式或等级来表达。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

8、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性有哪些因素?

?社会因素方面: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经济因素方面: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

?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9、在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时,如何考虑土地与人口关系、土地报酬递减律以及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问题?

1)土地与人口的关系问题(社会)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土地生产力的增长在一定的时期内也是有限的(呈算术级数增长曲线);而人口增长趋于一种无限的态势(几何级数增长曲线)因此,在未来社会中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愈来愈尖锐。其结果必将使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的退化。

理想的人口与土地的结合模式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

?应该保证并满足人口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持促进和生态平衡

2)土地报酬递减律问题(经济)

?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一些限制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的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在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通常称为土地报酬递减律。这种情况在集约农业中经常发生,如美国的五六十年代机械农业到现在提倡的生态农业;我国旱区农业的灌溉问题等等。

?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对确定土地资源的集约经营规模和投入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实行集约经营,选定合理的土地利用集约度,首先必须使土地资源与其它变量资源的投入有一个最佳的配合比例和最佳配合点。

?在土地规划和中低产改造中,必须要考虑投入的最佳规模(经济可行性问题)。

3)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问题

?土地区位是自然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研究土地的区位特点是土地利用布局的核心问题

?土地自然区位主要由于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空间组合特征的差异所决定的。土地自然区位

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例如我国沿海与内陆的土地区位差异首先是由自然区位决定的。

?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经营、社交、工作、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

?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相互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费用三方面来反映。?以上三种区位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土地区位的优劣差异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对于农业用地来说,如果是封闭式的计划经济或小农经济时期,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仅仅考虑因地制宜中的自然区位;而在商品经济时代,土地利用布局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商品流通、社会交换、经济效益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同时考虑土地区位中的自然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以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可行性。

?当然,对于城市用地来讲,土地的区位决定了土地的基本价格,因而也决定了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格局。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分类

10、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相互关系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由自然性质和社会经济特性共同决定的)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即在考虑了土地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虑土地的利用价值(如生产潜力、适宜性、地价等)或土地利用功能(如利用现状类型)。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①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②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因此,土地类型单元一般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类分级的基本单元。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11、阐述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土地类型是根据土地自然属性进行划分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到局部,由粗略到详细的多级(多层次)分类过程。1)土地类型划分的标准及其分类系统

?目前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基本倾向于5级分类制,即: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组合-土地单元,前三级具有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适宜于小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后两级是地方性分类续分,反映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分异特点,分类标准各地不同,无法统一。

?土地纲:根据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异和大地貌格局而划分

?土地类:在土地纲以下根据中地貌类型的变化而续分

?土地型:在土地类以下依据小地貌的差异、土壤亚类、植被群系亚类而续分

?土地组合:在土地型以下依据微地形(如坡度、坡向)的差异、岩性矿物质组成等而续分

?土地单元:在土地组合以下依据土壤的理化性状、水份条件等而续分

2)分类原则

①自然发生学原则:必须分析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原因,即成因,因此分类标准选择应充分考虑其变异因素及其发生规律②综合性原则:由于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性是由土地各个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考虑每一个要素与土地类型分布的相互关系,然后分析其综合特征,进行逐级分类。③主导因素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原则上,突出某一要素或某一性质在不同分类等级上的主导作用。土地类型划分是多层次的.不同级别土地的主导因素也常常是不同的。④实用性原则:土地类型研究要为土地的生产利用或其他目的服务。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分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照顾到它的应用目的,即应尽量体现一些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性质。

3)土地类型的命名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棕壤山坡地。

?第二种方法,采用地方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塬地、梁地、峁地等等。这类名称简炼、形象,便于使用;而不足之处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实际差异较大而没有可比性。

?第三种方法,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澳大利亚康尼斯顿附近的“纳珀比土地系统”和“沃伯顿土地系统”,纳珀比和沃伯顿均是地名。由于这两种土地系统在这两个地点最为典型,故分别以这两个地名命名。

12、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形式主要有土地生产潜力等级划分、土地适宜性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1)土地生产潜力等级分类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的投入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上某种土地利用方式所具有的最大物质生产能力。实际上是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反映。因此当前所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即是以此为基础的。一般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农林牧用地结构的依据。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大小主要由各种限制因素的多少、种类、程度,以及土地资源保护和改良条件所决定。因此,土地生产潜力的等级划分的依据就是这些限制性因素,限制性因素越多、限制程度越高,潜力等级越低。

2)土地适宜性分类

反映土地资源对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也就是土地质量对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所要求的条件的满足程度。因此它是在土地利用规划时选择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依据。

S纲,适宜:这类土地对所考虑的土地用途持续利用能产生足以抵偿投入的收益,而且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N纲,不适宜:这类土地对所考虑的土地用途不能持续利用。

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内适宜性的程度。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而确定。最多一般不超过5级。多采用3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性的种类,如土壤水分亏缺、侵蚀危险。亚级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S2m(m 表示土壤水分限制性)、S2e(e表示侵蚀危险的限制性)。S1级下没有亚级。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级水平的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水平的相似限制性种类,单元与单元之间在限制性的细节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足以影响土地利用或经营管理。适宜性单元可用连接号后加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如S2e-1,S2e-2。在一个亚级内划分单元的数目不受限制。

3)基准地价等级

由政府统一划定的土地控制价格,依据影响土地价格因素的综合表现来划定。实际上就是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具体结果。与土地生产潜力分级类似,只是所采用的评价因素不同。

4)土地利用分类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多种形式的,从而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被特点等因素。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3、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应用一定的调查方法(遥感和测绘制图),查清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土地资源评价、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由于调查的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可把土地资源调查区分为若干类型。例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以土地利用状况为主的调查;土地资源质量调查是以影响土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为主的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则是以土地类型和数量为主的调查;还有以土地权属状况为主的土地权属调查等等。

目的:1)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土建和属性数据;3)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4)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3)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4)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14、什么是土地评价?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评价?一般有哪几种形式?

1)土地评价:根据一定目的,对土地的质量和性能进行综合鉴定,包括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各土地类型单元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限制因素、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

2)土地评价目的

?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在于调节土地用途在时空上的合理分布,使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资源类型协调一致,达到充分、高效而持久的利用土地资源。而土地评价的核心就是研究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之间关系,评价每个土地单元的利用价值或功能,因此,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

?为土地税收和土地交易服务。依据土地等级来征收土地税,一是通过土地评价,确定全国范围内的土地等级,二是根据土地等级制订土地税收政策和税收标准。

?评价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程度。即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性。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3)土地评价的类型: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退化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15、以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为例简要说明土地评价的程序

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的适宜程度。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1、土地评价单元和评价因子(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状况)

1)土地评价单元的确定:土地类型单元、土壤类型单元、土地利用现状单元

2)土地性质:土地的基本属性(原始性状),一般可直接测量或估计的。如土壤性质中的质地、土层厚度等)3)土地质量:几种作用相似的土地性质的综合指标,一般以等级表示,如水份状况、肥力状况、热量状况等2、土地利用要求确定

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要实现可持续利用目标,必须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管理要求。一般以适宜性等级表达,并与评价因子(土地性质或土地质量)相对应。

3、土地利用要求与土地质量比配

关键是如何建立综合评判的规则和模型,一般有三种方法:最小限制因子法、多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例如,对于U1,其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都为S1,则其评价结果也为S1;对于U2,其最小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为S3,则其评价结果也为S3,由于其最小因子为盐渍化,因此,其结果可进一步表示为S3a 4、评价结果:适宜性分类根据上述评价规则和模型,依次评判每一个土地单元,并进行适宜性分类

第五章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16、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土地生产潜力: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投入下,单位土地面积所能够生产人们所需的有效生物产量的最大能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下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面积和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土地生产潜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地资源的属性,也取决于人为因素如对土地管理的措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可用投入水平这一综合指标来表示,它与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所针对的具体时期相联系。归纳起来,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主要有: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投入水平、生活水平、时间尺度。

气候生产力:决定于光、温、水三要素,包括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力。前者被称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后者是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力:仅决定于光温条件的作物光合作用理论产量,主要受作物品种(冠层结构、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当地辐射、温度条件(生长期)的影响,其它因素假定不受影响。

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是旱地作物的理论产量上限。当地区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生育期的水分需要时,作物生长就会受到水分亏缺的影响,作物的产量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光温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

光温水土生产力: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称为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旱作农业)。

光温土生产力: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如水田),可以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生长期:满足作物生长的有效天数,主要由温度和水份条件决定。

温度生长期:满足作物生长的有效温度起始至终止间的天数。

水份生长期:土壤中有效储水量>1/2潜在蒸散量,作物可正常生长,为水份生长期的起始点,

土壤中有效储水量< 1/2潜在蒸散量时,终点。

温度生长期和水份生长期的重叠部分为作物的实际生长期

农业生态区法,简称AEZ法是一套计算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方法;是将研究区域划为一些具有相似农业生态条件(气候、土壤和地形等)的土地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假设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即具有基本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因而其土地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等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单元的土地生产潜力,再考虑人均消耗水平,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可以预测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17、阐述农业生态区法的方法论,并说明应用农业生态区法分析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工作过程

AEZ法,是将研究区域划为一些具有相似农业生态条件(气候、土壤和地形等)的土地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假设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即具有基本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因而其土地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等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单元的土地生产潜力,再考虑人均消耗水平,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可以预测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土地生产潜力

1)土地生产潜力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光、温、水、土、作物种类和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在具体计算时,首先假设除了光照和温度而其他条件都能充分满足作物生产需要的情况下,模拟作物的光合过程,计算作物的生产力。由于这个过程主要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因此,称计算所得的生产力为光温生产潜力(Ymp);

2)在光温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再假设水分不能充分满足作物生产需要,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计算作物的生产力。由于这个过程主要受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因此,称计算所得的生产力为光温水生产潜力3)在光温水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再假设土壤条件不能充分满足作物生产需要,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计算作物的生产力。由于这个过程主要受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的影响,因此,称计算所得的生产力为光温水土生产潜力(Ysp),这一生产力接近实际生产力即土地生产潜力。

根据以上的原理,土地生产潜力估算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气候生产潜力,包括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的计算;第二部分是将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土壤适宜性修正而演变为土地生产潜力。

因此,对于旱作农业(或称雨育农业)来说,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过程是光温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对于水作农业(或水田)来说,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过程是光温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

土地生产潜力分析

①土壤适宜性与土壤生产潜力

土壤生产潜力,也即光温水土生产力和光温土生产力,实际上也就是土地生产潜力。由于在自然情况下,土壤条件要完全达到作物的生长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的土地生产潜力比气候生产力要低得多,也就是说还要考虑土壤适宜性的问题。

?光温水土生产力: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

生产潜力,称为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旱作农业)。

?光温土生产潜力: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如水田),可以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土壤修正,实际上是针对有关土壤及相关地学因素所作的作物生长限制性分析或适宜性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一般包括:土壤剖面构型、土层厚度、有机质及化学性状、坡度、地下水位等。土壤适宜性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相同。根据评价结果对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修正,就可以得到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不同土壤对其区域作物及其种植制度的适宜性等级,对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修正的计算方法为:最适宜的土壤等级(VS)可得气候潜在产量的80-100%;适宜者(S1)可得气候潜在产量的60-80%;中等适宜者(S2)可得气候潜在产量的40-60%;边际适宜者(S3)可得气候潜在产量的20-40% 。如果说该区域气候适宜性评级为适宜(S1),土壤适宜性评级也为适宜(S1),那么该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仅为0.36-0.64倍(即0.6×0.6-0.8-

0.8)的理想产量。

②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以上的计算方法都是单纯从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方面来考虑的,这仅是一个基础性的方面,还有另外一个社会经济投入方面,即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与一定的经济投入是成正比的。在投入中基本可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改善土地状况的基础性投入;一是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生产性投入。

?投入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相当于对土壤条件的改善,因此可以在土壤适宜性修正时考虑。如投入每升一级,则在土壤适宜性方面也将相应地升高一级,如原为S3,则可改为S2,同时增加两级时可变为S1。

AEZ法计算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工作程序

应用农业生态区法进行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和预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土地资源清查,包括气候资源清查、土壤资源清查、作物种植制度清查、土地利用现状清查等;第二个阶段是土地资源物质生产潜力计算,即要计算区域土地资源在一定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下的物质生产能力;第三是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计算和分析,即按人均所需的食物消费量来预测一定行政区内所能承载的人口容量

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AEZ法又可分为如下几个主要步骤:一、土地资源清查二、农业生态单元生成三、作物布局和投入水平的确定四、土地生产潜力计算五、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18、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是如何确定的?

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方式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按研究区所能生产的农产品,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其研究区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具体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可分两种:一种方式是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实际上它是一种概算,如每年每人平均375~400kg粮食计算,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而且不考虑粮食品种。另一种是将土地所生产的农畜产品换算为人们生活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然后按人均日营养所需热量和蛋白质量来计算,并折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单位面积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潜力。、人口容量=土地综合生产潜力/人均营养水平

投入水平:根据FAO的投入水平标准,确定各个AEZ的预测期内的投入水平

营养水平:

第六章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9、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土地利用是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对土地进行利用与改造的社会经济活动,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

决定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

1)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包括土地的各个自然构成要素(如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等)的性质,以及土地的综合质量状况,如土地自然生产力、土地自然适宜性等等。

2)经济因素因为土地利用是一项经济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必然会受经济收益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除了受投入产出比的影响,同时还要受比较利益、边际效益和经济区位等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

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人口状况,以及土地制度、各种土地政策等等。

4)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即使符合土地的自然条件,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经济利益,以及满足社会需求,但是还不能贸然地认为它是一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还应当考虑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优化和持续利用的原则,这是当前土地利用决策时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对人类过去对待环境问题上失败的经验总结,如石油农业、化学农业、城市化发展过快等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生态恶果。

20、结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现状,阐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方式上所作的总体布局和实施规划。是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作用)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

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其主要措施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特殊控制。控制建设用地。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实行耕地质量监管。控制土地利用分区。控制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

2)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调。协调人地矛盾。通过耕地保护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使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在地区上平衡。协调部门之间的争地矛盾。协调地区之间的矛盾。

3)组织土地利用。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组织,如进行土地利用控制分区,分区发展与落实各种用地比例,统一组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

4)监督土地利用。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约束与监督各部门、单位的土地利用过程,并且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对土地利用进行监督的依据

(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对某一部门或某种土地资源所进行的专门规划,具有如下特殊性质:

1)针对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进行宏观控制,协调、综合平衡的战略性的安排,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则是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阶段做出具体的安排。如各部门的专项用地规划。2)局部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只是规划区内的部分土地。3)具体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虽然也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等宏观控制性的性质,但其相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言,则具有具体性。4)选择性(多样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唯一的;而专项规划根据其目的、任务不同,规划的类型和方法也不同。

(三)土地利用内部规划与设计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设计是对土地利用系统的设计,也就是对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划设计,有时直接称为土地利用内部设计或土地利用的景观规划设计。如耕地内部规划,居民点规划,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21、简述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论述持续土地利用思想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和基本含义

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强其应有的生产和服务功能,不能以牺牲人们的基本利益来换取持续。

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即要改善土地的生产和生态条件,维持生态平衡,从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也即在满足现在的需要的同时,而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即生产与经济要同步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

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如要持续,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如,发展中国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上述这五个原则同等重要。持续土地利用的重要任务是保持和加强生产及其有关服务功能,但是要使生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在高产与稳产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土地与水资源,不能因为高产而造成土地资源退化等问题。同时,不能因高产而出现“穷村”,必须保证生产者的生产与经济同时按比例的增长。而且在持续土地利用的模式方面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如发展中国家目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这过程中逐步考虑其生

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退耕问题、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与移民等也是如此。因此,持续土地利用对于不同发达水平的区域有其相应的具体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可持续土地利用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具体可表达为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生活与环境要求,又能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所以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22、什么是土地生态系统?它有哪些特征?

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的各个自然要素构成的(包括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而形成的一个陆地表层复合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所谓结构是组成系统的要素或单元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a)水平结构方面①土地利用系统的水平镶嵌结构,如农田、草原、森林、城市等生态系统,是进行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和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最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②与气候、土壤、生物地带性分布相一致的景观类型结构,即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体现在纬向地带性分异和经向地带性分异。③与区域性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相对应的区域景观生态结构,是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模式的基础。

b)垂直结构方面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立体生态系统,具有垂直结构。①土地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地上层—气候、小气候、植被;地表层—土壤、河川径流、浅层地下水、植被和微生物;地下层—土壤层以下的岩石、深层地下水等。②土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还体现在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所造成的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以及随之而引起景观生态结构(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垂直地带性演变。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功能的学科

2、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控制的功能

4、土地生态系统是自然过程最活跃场所,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

2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耕地的临界状况,低于这个临界点,预定的食物总产量就不能实现。它不等于高产稳产田。

保护对象:对于不同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地区来说,基本农田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

a)对于农产品调出地区来说,基本农田是指保证规划期内当地人口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和完成国家粮食安全计

划所需的农田;

b)对农产品自给自足地区,基本农田即是保证规划期内当地人口对农产品基本需求所必需的农田;

c)对于农产品调入地区而言,基本农田是在考虑规划期农产品可能调入量的基础上,本地区解决当地人口对农

产品需求所必需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按照对人口、农产品生产水平、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预测,对需要实行特殊保护的耕地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就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长远目标。

工作过程:1)规划变量分析主要包括人口规模的分析预测、粮食及其它基本农产品的总需求量分析、规划期

耕地需求量预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建设用地对耕地需求量的预测以及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坏各种农田对耕地的减少等预测分析,等等。2)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3)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逐级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对象,进行划区定界工作,划区定界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进行。4)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4、什么是土地复垦?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

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由于采矿业是破坏土地最严重的行业,因此有时狭义地讲“土地复垦”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土地复垦标准: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经过复垦以后能达到什么样的可利用程度和生态系统恢复标准,这是整个土地复垦工作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拟订复垦规划的基本依据。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二是: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三是: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四是: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有三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对于人多地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来讲,只要复垦技术能够可行,都要求达到这一标准,即首先要使破坏土地恢复其原有的第一性生产力。这样,在制定土地复垦标准时,首先需要分析待复垦土地适宜性和生产力

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土地资源:考虑到有些待垦土地的破坏形式和程度,诸如电厂废灰渣堆放地、煤矿场陷地等复垦对象,一般很难使其达到前一种复垦标准,往往只能拟定适应所在地环境条件下的新适宜性、新生产力与潜力水平的复垦标准。

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由于经济实力制约或复垦工程的困难,或者是一些人少地多的边远地区,土地垦复的目标主要是让其恢复生态系统,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质量的进一步退化。

25、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土地退化:由于人为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土地退化大致可分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化、干旱土地荒漠化等类型。1)土地沙漠化:农牧交错带、河流故道、滨海平原、南方花岗岩红壤丘陵区

2)水土流失: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石质山区最为严重;另外,石灰岩山区、南方花岗岩丘陵区也相当严重。

3)草地退化:以西北干旱草原区退化最为严重,主要问题是过度放牧。

4)土壤次生盐渍化:不合理的灌排水造成的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而使盐分表聚。

5)土地污染:农药、化肥等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城市郊区生活垃圾等。

6)干旱土地荒漠化:西部地区由于严重干旱缺水所造成的土地丧失生产能力,如新疆、内蒙等地的一些垦区或绿洲。

第九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26、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有哪些?应用收入成本分析法如何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方案分析?

27、什么是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简述其主要步骤和内容?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成果主要包括哪些?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28、简述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具体对策?

29、在当前的西部开发中,你认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开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