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5水循环和水资源教案

4.5水循环和水资源教案

4.5水循环和水资源教案
4.5水循环和水资源教案

《水循环和水资源》教案

安墩中学刘广宽

【教学内容】:《4.5水循环和水资源》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4章第五节

【教材分析】:这节教材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也是教材的一个亮点,向学生介绍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以及水资源的珍贵,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掌握物态变化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以及科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自然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启迪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介绍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叙述了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究物理规律,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系统认识。【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看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理念】:

通过阅读教科书、上网浏览、到图书馆阅览室查询有关资料,以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培养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环境等有关报道,认识其危害性。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

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图片后,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太阳照射到江、河、湖、海,使水蒸发,水蒸气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凝结成小水球成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一朵朵白色的云(图4—39)。

白云名再遇到冷空气,云中的小水珠相互凝聚,逐渐增大成为大水珠,白云变成黑云。当大水珠越来越重,便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雨(图4—40)。若云中小冰晶凝聚变大,下落过程中熔化成大水珠,也会形成雨。

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结成小冰珠;当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上升气流再增大则再上升;如此上下翻腾,小

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冰雹(图4─41),最后落到地面。

在冬天,高空更寒冷,水蒸气急剧降温,直接凝华为六角形的小冰晶──雪花(图4─42),雪花飘落时,相互结合,由小变大,成为雪片或大雪花,这时,就要下鹅毛大雪了。

若地面附近的水蒸气较多,并遇上冷空气时,水蒸气会以空中的尘埃为核心凝结成小水珠,这就是雾(图4─43)。

夏天,地面很热,水蒸气特别多,黎明前的气温较低,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便凝结为露(图4─44)。

冬天的早晨,地面的气温特别低(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便凝华成为白茫茫的霜(图4─45)。

3.水是珍贵的资源(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

(1)从数据: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 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2)水资源危机的原因:水资源受到污染和人类过量使用水

<1>水资源受到污染

A:工业区的污水排放,酸雨的污染,热污染,工业固体废物;

B.农业区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引起的污染,以及灌溉中的盐污染;

C.生活用水污染,如含磷洗涤剂的污染等

<2>人类过量使用水

人类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超过了水资源自然更新的速度,从而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图4─47)。

因此,水资源的危机,原因不在自然界,而是在人类自身

(3)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那怎样才能有效、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呢?

4. 有效、合理地使用水资源

(1)首先,人类应尽量减少以上所述各种污染,并采用先进技术对汗水进行处理,以便使水资源能够循环使用(图4─51)。

(2)其次,要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节约用水。例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喷灌技术(图4一52)或现代滴灌技术,可以提高灌溉效率;要改变人们“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大力提倡节约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3)最后要加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制定有关节水的法现,有效地使用水资源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1)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

(2)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

(3)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

(4)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

5课堂评价

1、在歌舞晚会上,常用干冰产生的白雾来烘托气氛,舞台上形成的雾是()

A、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成小液滴。

C、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以及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粒。

2、下列天气现象的发生各属于热现象中的哪一种?雾(),露(),霜()。

3、秋天瓦片上的霜是(),在这个过程中要()。

6.课后作业: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对学校如何节约用水提出可行性建议.

阅读材料

保护水资源全社会参与

“阳光、绿堤、沙滩;青山、碧水、人家.为了这幅美好的亲水图景,让我们每个人都加入到护水的行列吧!”一群儿童站在污染严重的太湖边向社会呼唤.今天,以“饮水思源,保护太湖”为主题的水资源保护活动在太湖中的西山举行.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刘春生说,要保护水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建立起社会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机制,从自我做起,从娃娃抓起.“现在,是迫切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行动的时候了!”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可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本来就少的我国,目前水资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矛盾日趋突出,这在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尤其如此.太湖流域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2亿立方米,而近年这一流域年用水总量在280亿到290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内工业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已达50亿立方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网,致使全流域河网湖泊水污染严重.流域骨干河道中低于三类水质的河段已达75%以上.大部分河网湖泊已经不符合地袁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有水饮不得”的水质型缺水的矛盾日趋突出.有着几十年治水经历的刘春生说,要改变水质型水荒,要实现水资源的保质保量,在实行职能部门管理保水、机制保水、科技保水和工程保水之外,必须强调社会保水,动员全社会力量自觉加入到保护水资源的队伍中来.他说,举办“饮水思源,保护太湖”水资源保护专项活动的目的.就是立足于探索建立社会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机制.从向少年儿童宣传水资源保护抓起.通过组织流域水利部门与青少年开展珍惜爱护水资源的活动,促进和带动全社会积极投入水资源保护.

九年级上册化学-爱护水资源教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知道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强节水和爱水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有限。 (2)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 【难点】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有限。 知识点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68~70页,完成下列填空: 1.世界水资源概况: (1)地球上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 (2)地球上的总储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只约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大部

分还分布在冰川和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可见,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约占全球水总储量的0.77%。 2.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7×1012 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很少,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八十几位,而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水资源短缺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 【合作探究】 你如何理解“人类如果不珍惜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答: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人类的活动要消耗大量的水,但淡水资源并不丰富,而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还造成了有限淡水资源的污染。所以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否则,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跟进训练】 1.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地球是一个水球,水资源取之不尽 B.21世纪,全球应节约用水 C.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会下降 D.当务之急是提高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2.科学家预言,“水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其根据是(D) A.地球上的水太多,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B.地球的温室效应使水大量蒸发 C.人类的生产发展过快,消耗大量的水 D.淡水有限、分布不均和淡水资源的破坏 知识点二爱护水资源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0~72页,完成下列填空: 1.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水体污染又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2.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3.节约用水的措施: (1)节约水资源就是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大量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农业和园林浇灌水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通过重复利用可以达到节水目的;个人如果在生活上能做到节约用水或一水多用,就能大大节约用水。 4.水体污染的含义、主要来源和防治措施:

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 板书 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自学探究: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 请学生阅读后讨论?? 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

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 一、水循环的定义 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 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大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进行的。 综合分析:通过三组动画分别演示各种水循环的演变过程。 第一组:海陆间大循环 师:海陆间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这运动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第二组:陆地内循环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

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4、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4.5水循环和水资源导学案

都昌三中理化学科导学案 课 题 水资源和水循环 年 级 初二 备课人 汪隆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2、知道云、雨、雹、雪、雾、露等自然界的物态变化的形成。 3、了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现状。 学习重点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成因,区分和解释。 增强环保和节水意识。 自学梳理提纲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表水通过______进入大气,又通过______回来,使陆地淡水得到______. 2.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 (1)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冷______成小水珠或_______成小冰晶,飘在空中. (2)雨:云中小水珠(冰晶)→凝聚变大→下降→大冰晶_________成→大水珠(雨). (3)雹:云中小水珠→随气流上升到0℃以下的高空→_________成冰珠→上下翻腾→聚大下落→雹。 (4)雪:冬,高空水蒸气遇冷_________成小冰晶→聚花→飘落。 (5)雾: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水珠附在尘上. (6)露:早晚温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__成小水珠附在草木石上。 (7)霜:冬晨温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___成小冰晶附在草木石上。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 进入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 成 ,通过 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包括三大循环即:(1)海上水循环——海洋水经 被带到上空再经降水过程返回海洋。它是大气降水的主体约占到降水总量的90%以上。(2)海陆间水循环——海洋水经 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江、河、湖、海)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再返回海洋。它可以使陆地水不断的循环再生。所以陆地水是可再生资源。 (3)内陆水循环——陆地水经 和植物 作用被带到高空再经降水过程返还陆地。主要存在于内陆地区。 阅读课文106---108页“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完成下列问题: 3、云的成因:云是空气中的 上升遇冷时, 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4、雨的成因:雨是云中的小水珠相互凝聚,逐渐增大成为大水珠,大水珠越来越重,下落到地面形成的。云中的小冰晶聚集变大,在下落过 程中 成大水珠也会形成雨。 5、冰雹的成因:夏天,当云中的雨滴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 ℃以下的高空时,便会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冰珠;当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上升气流再增大则再上升;如此上下翻滚,小冰珠就逐渐成为冰雹。 6、雪的成因:雪是冬天空气中的 急剧降温时,直接 成小冰晶而形成的。 7、雾的成因:若地面附近的水蒸气较多,并遇上冷空气时,水蒸气会以空中的尘埃为核心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这就是雾。 8、露的成因:露是夏季空气中的 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附在树叶、花草上形成的。 9、霜的形成:霜是冬季空气中的 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 态的小冰晶形成的。 10、归纳总结:1、云---水蒸气的液化或凝华形成; 2、雨----云中小冰晶的熔化而成:3、雹---雨滴快速凝固成小冰珠形成; 4、雪----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形成;5、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6、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7、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形成。 检测题:1.曾经“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罗布泊,现已干涸无水,附近曾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国早已被茫茫沙漠所吞没。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不可能是下列哪一种?( ) A .自然蒸发 B .无节制的引流灌溉 C .土地沙化 D .过度放牧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执教者:上课时间:2019. 课班级:801/802 课时总时数:24 课题: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区分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 热、放热情况。 2.能说出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 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 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 、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 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水不仅可以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成露、雾、霜等,那么,水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自主探究 提问: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三、合作探究 四、展示点拨 探究点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什么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什么回到陆地和海洋?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蒸发、降水。 2.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探究点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云是怎样形成的? 2.雨是怎样形成的? 3.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4.雪是怎样形成的? 5.雾是怎样形成的? 6.露水是怎样形成的? 7.霜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1.当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小的微粒,能被空气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2.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雨。 3.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

八年级物理上册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粤教沪版

第二十六课时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教学目标: 1、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3、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4、通过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5、通过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等活动,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 本节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先给大家表演一个“空中生水”的魔术。请看我这是一个没有开封的健力宝饮料罐,我先用干燥的毛巾将外壁擦干。变、变。同学们,罐的外壁出现了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用毛巾擦一下,咦,怎么擦也擦不干?是不是罐子破了?来xx同学你帮我看看。 学生翻转观察健力宝饮料罐后回答:没有破。哎呀,好冰人。 教师:请问,这外壁的水是那里来的? 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水珠。 教师:空气中的水蒸气那里来的? 学生a: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空中。 学生b:人口不断向空中呼出水蒸气。 教师:原来,这罐子上水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水循环的过程。 教师:冰、冰晶是固态的水,小水珠和水是液态的水,水蒸汽是气态的水。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如云、雨、雪、雾、露、霜、雹等形式又回到陆地和海洋。固、液、气三态的水之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二、水循环 教师:刚才大家观察到的是生活中和一组水循环的例子,自然界中的水又是如何进行循环的呢?(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云、雨、霜、雪等形成画面,并配音):

高中地理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利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径流深为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之比,径流深又分为地表径流深和地下径流深。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小流域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与径流深,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334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mm。据此完成下列1~3题。 1.该流域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径流深增加缓慢,与此不相关的是 A.3、4月地表较为干燥B.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 C.4、5月农业用水较多D.前期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 2.若不考虑人类因素,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B.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 C.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D.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 3.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方面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水质最好。有关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最多B.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使用量少 C.秋季降水量大,雨水淋溶作用较强D.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 【答案】1.B 2.C 3.B 【解析】考查水循环相关知识。 1.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径流深增加缓慢,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气候干旱,地表较为干燥,同时前期降水少,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吸纳大量降水,春季作物返青,工农业需水量大,因此ACD正确,B错误,选B。 2.不考虑人类因素,即没有工农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和浪费的影响,因此该流域水资源总量不会减少,没有人类活动干扰,没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但是地下含水层是相通的,因此会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除了地形的因素之外,人类活动比如铺设砾石会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植树种草也会增加下渗等,因此正确答案选C,ABD错误。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 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 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 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 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 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 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 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 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 体(河流、湖泊、海洋),设 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 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 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 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 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 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 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 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 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 答案 C 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 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 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2)水循环是自然过程,人类不能影响水循环过程。(×) 2.下列地貌形成中,水循环极少参与的是( ) A.冲积扇B.冰斗C.石窝D.峰丛 答案 C 解析冲积扇形成有山地流水参与,冰斗地貌有冰川参与,峰丛地貌是在水的化学溶蚀下形成的。只有石窝是干旱地区大气及携带沙粒对地表侵蚀、磨蚀形成。 4.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1)水资源具有□06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07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施加影响。 (2)人类通过人工增雨、修建水库、□ 3.我国在一些大江大河上建设了众多水利工程,如北京密云水库等。简述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提示北京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及水库水量冬春季少、夏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5水循环教学设计

2.5 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2)通过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体现自主学习的愉悦、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合作与交流、讲练结合、比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同学们,面向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认识水的循环 【 【议一议】 (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

(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 (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小结归纳】(板书) (1)水循环的方式: 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并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清洁。 3、使人类获得永不枯竭的水资源。 2、珍贵的水资源 【看一看】投影网上,下载关于水资源的图片的文字资 料,启发学生讨论。 【议一议】 (1)水为什么珍贵?(2)水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点拨】让学生举例,教师不必做出评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教师可做概括。启发学生从生产、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去考虑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供表现资源缺水情景的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不可缺性。 3、如何保护水资源 【看一看】 (1)资料: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2)图片: 被工业污染的河水被垃圾污染的河被污染水源毒死的鸟 【议一议】 (1)破坏水资源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A)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B) 【点拨】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水源污染以及严重缺水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实践考察】关于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指导。 (1)考察前准备: 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水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爱护水资源教案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首届山东济南泉水节拟于2013年8月28日开幕。节水环保、杜绝水污染、建设美丽泉城,是每个人的职责。 水是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的重要物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提出问题水对人类有哪些用途?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我们担心缺水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分析数据、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地球上水的储量是丰富的,地球又称“水球”,但地球上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 2.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资源的总储量约为1.39×1018m3,但人类所能利用的淡

水仅约为1.07×1016m3。 3.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状态。 4.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地域分布也不均匀,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有困难。 知识拓展地球上的水不断蒸发到高空中,遇冷转变成雨或雪,返回地面,不断地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探究点二爱护水资源 提出问题淡水资源的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实例讨论归纳。了解水的污染及防治。 归纳总结 1.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⑴农业: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 ⑵工业: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 ⑶生活: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等措施节水。 知识拓展 节水徽记,它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上《4.5 水循环与水资源》word教案

《水循环和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4.5水循环和水资源》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4章第五节 【教材分析】:这节教材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也是教材的一个亮点,向学生介绍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以及水资源的珍贵,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掌握物态变化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以及科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自然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启迪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介绍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叙述了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究物理规律,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系统认识。【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理念】: 通过阅读教科书、上网浏览、到图书馆阅览室查询有关资料,以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培养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环境等有关报道,认识其危害性。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6—6—1(a)(b)所示.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设计

沪粤版物理《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4.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和水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 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教学用具】:水循环的示意图、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玻璃片各一个,冰块少许 【教学过程】: 复习六种物态变化,在水的变化过程中,发生了那些物态变化?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放热还是吸热?请大家讨论完成下图。

② ③ ④ ⑤ ② 海洋 陆地 一、创设物理情景,导入新课 朦胧仙境的雾,晶莹剔透的霜,形状各异的云;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的雨;使大地“银装素裹”的雪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变化万千,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是什么呢请同学告诉我好吗)——它们都是水。那么,水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让我们一起来听小水滴的故事。 小水滴的自述 “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有一天我不知不觉中,我的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高空。开始新的旅程了。 “我们越升越高,高空的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凝结成很小很小的水珠,渐渐的我和许多来自各地的小水珠连成一朵朵千姿百态的云。” “风推着我们在空中飘,气温更低了,我身体变得重了,当空气托不住我时,我和伙伴一个个急速的下降。” “我们就降落到了地面,给花草树木做了甘霖,而我却落到了小溪里,我顺着小溪直达河流,经过几天的旅程我又回到了大海。等待新一次的旅程。” 认识水的循环

高一地理水循环教案

专题四陆地水与海洋水 [知识梳理] 一、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地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河水 (1)河流的补给来源: 最主要是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地中海汛 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2)河流径流的变化 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 (1)类型 (2)潜水的补给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4、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类型定义补给主要特征 潜水 埋藏在第一个隔 水层之上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 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 成 有自由水面;重力作用水从高处向低 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 埋藏较浅 承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 隔水层之间,承 受一定压力 潜水 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 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 流;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 藏较深 按空间分布分类 按循环周期分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水循环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1)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水循环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一、单选题 雨水收集系统(下图),指雨水收集的整个过程。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非生活用水用途。据此完成1-2题。 1. 该系统主要干预的水循环环节是 A. 蒸发 B. 降水 C. 下渗 D. 径流 2.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 缓解城市用水紧张 C. 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D. 及时回灌地下水 【答案】1. D 2. B 【解析】 1.根据材料,该系统是“雨水收集的整个过程”,减少了雨水到达地表后的流失,因此主要干预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D对;该系统对降水环节没有影响,B不对;对蒸发和下渗环节有间接影响,不是主要的,AC不对。故选D。 2.根据图示,收集到的雨水要经过过滤、消毒等供给用水点,因此该系统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B对;回灌地下水是该系统所收集雨水的用途之一,D不对;根据材料,“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非生活用水用途”,因此调节局地气候和缩短径流汇聚时间不是其主要功能,AC不对。故选B。 在秘鲁南部沿海地区一个距海岸仅0.5千米的山坡上,有一张长12米、高4米的大网,下方有水槽可以把网上流下的水引向一个蓄水池。据此完成3-5题。 3. 当地居民利用此设施收集的水资源是 A. 积雪融水 B. 冰川融水 C. 雾气 D. 雨水

4. 此地该类水资源非常丰富,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最小的是 A. 山地冰雪 B. 海风 C. 下垫面状况 D. 洋流 5. 下列地区可以借鉴此方法获取淡水资源的是 A. 我国西北地区 B. 非洲撒哈拉中部地区 C. 澳大利亚西海岸地区 D. 南美巴塔哥尼亚地区 【答案】3. C 4. A 5. C 【解析】 3.秘鲁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短缺。沿岸有寒流经过,多大雾天气,雾气遇到网后,凝结成水滴。因此当地居民利用此设施收集的水资源是雾气,故C正确。网不能收集积雪融水、冰川融水、雨水,故A、B、D错误。 4.此地该类水资源来自于雾气的凝结。智利的大雾是辐射雾(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辐射雾形成需要一定条件:冷却降温、水汽充足、层结稳定、无风或风力微弱。受海风影响,智利大气较湿润;智利沿岸北部地区有寒流经过,形成稳定的逆温层,水汽难以向上输送,造成近地面附近水汽含量多;智利沿岸为沙漠,夜晚降温明显,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利于水汽凝结。因此海风、下垫面状况、洋流利于智利大雾的形成。雾的形式与山地冰雪关系不大。 本题要求选择影响因素中关系最小的一项,故选A 。 5.可以借鉴此方法获取淡水资源条件是有寒流经过,位于西部沿海。 A、我国西北地区不临海,没有寒流影响,A错误; B、非洲撒哈拉地区只是沿海地区可能,不是整个地区,B错误; C、澳大利亚西海岸地区符合条件,C正确; D、南美巴塔哥尼亚地区位于大陆东岸,D错误。 故选C。 读某河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6~7题。 6.该河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不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沪粤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节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第五节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 2.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 3.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4.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5.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6.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 教学难点 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五节水循环与水资源》的相关知识。(板书课

题) 二、自学互研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自主阅读教材P103~10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自主阅读教材P104~10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 3.云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雨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熔化,霜和雪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凝华,雾和露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雹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凝固。 4.空气中总含有水蒸气。秋天,白天气温升高,地表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夜间气温降低,这些水蒸气就在草木、石块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浮尘上,这就是雾。 5.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吸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液化,同时伴随着放热。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爱护水资源是全人类的责任。爱护水资源这一章也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学习啦我为你整理的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教... 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爱护水资源是全人类的责任。爱护水资源这一章也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学习啦我为你整理的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现状,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网络资源,熟用信息技术的运用; 通过课堂展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写成研究性报

告并能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水资源现状。 (2)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改掉自己的不良用水习惯。 (3)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4)使学生初步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思维水平有了飞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思维概括与统整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展仍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2、初三学生已经学会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打字技能、会使用网络查找资料,会用Word编辑文档,会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能较好的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剪辑并写出文稿。 3、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现状,二是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现状。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