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沙乡年鉴摘录

沙乡年鉴摘录

沙乡年鉴摘录

《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侯文惠译

1、美国的先验论哲学家梭罗(Thoreau)主张保护荒野,是从审美的角度提出的;20世纪初的美国保护主义者们主张保护资源,则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保护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而利奥波德的尊重土地、热爱土地的理论,是从总体上提出的,客观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学的哲学结论。它是向人类发出建立新的伦理意识的呼唤。利奥波德的呼唤在当时并未能引起应有的反响。这也是难怪。《沙乡年鉴》问世于1949年,这正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黄金时代。从战争中获得经济复苏的美国,在战后西欧各国实力衰落的情况下,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整个社会达到了空前的富裕,科学技术也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新水平。人们不仅对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信心十足,而且对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前途也是充分乐观的。1

2、1962年,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sson)发表了她的著名作品:《寂静的春天》。她运用生物链的原理揭示了滴滴涕中毒素的聚集过程,从而说明,它不仅能杀死害虫,也能杀死那些食取染上滴滴涕毒素的害虫的鸟类,并危害到食用染上滴滴涕的作物制成的食品的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卡逊的书是生态学的警钟,在美国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2

3、1971年,另一本书《封闭的循环》[作者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进一步从生态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副作用。接着,1973年,中东石油禁运,出现了能源危机。环境和生态成为越来越来多的人所关心的话题。3

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附录二,侯文惠,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2[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附录二,侯文惠,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附录二,侯文惠,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23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利奥波德与他的《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与他的《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华、新墨西哥……几乎游历北美大陆,有观察有历险,也有痛苦有教训。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是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沙乡,其实是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的一个被荒弃了的农场。在10多年中,这片土地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小木屋便成了他的家。他和家人在这里进行着野生生物的耕耘和管理,他们将此作为主要的家庭事务。冬天,他们给鸟喂食,细心地给它们戴上环志。春天,在大雁南飞的咕咕声中,他们种植松树。夏天,他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他们观察冬眠前各种动物的奇异骚动。在所有的季节,利奥波德都做着生物气候的观察记录。他们身体力行,恭奉其事,以虔诚的态度面对自然。 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所作的富有诗意的描述词语俯首可拾,整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那些生灵们的挚爱情愫。 由于作者观察细微,笔触细腻,因此文章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当然,在享受优美文字的甘霖之中,我们不时受到心灵的震撼。尽管,这是一本需要把心安静下来阅读的书,而且是一本早在1949年便问世的书,但今天读来,仍没有丝毫陈腐隔世之感。 作者利奥波德是一个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的专家,当年,他面对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环境肮脏等等这个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忧虑,难道不是我们今天的忧虑?利奥波德对物欲社会一味以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价值的倾向进行了严厉批判。 可以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作者利奥波德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沙乡是贫瘠的,然而作者利奥波德怀疑,沙乡是否真是贫困的。他假设道:如果我是一个经济学家,我就要把我全部的经济学上的思考对准这些沙子,还有就是鼻子下面的葶苗。 我们曾见过日记体、书信体等文本形式,而年鉴这一样式却让我们耳目一新。

沙乡年鉴 名著导读

《沙乡年鉴》名著导读 【导读前言】 《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著作,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全书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传世经典,更是让孩子走向野外、培养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入门读物,曾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 《沙乡年鉴》这本书从1941年起就开始寻求出版,但直到1949年,作者去世后才问世。当时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的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生,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书中利奥波德把本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求让人们改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利奥波德学说的指导意义。利奥波德被尊为新自然保护运动浪潮的领袖,《沙乡年鉴》也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伯灵顿市。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1909年,他从耶鲁大学的森林专业毕业后,利奥波德进人联邦林业局任职,后从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创立“荒野学会”(The Wilderness Society),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1948年4月21日,邻居的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救火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常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创立了著名的“荒野协会”,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而《沙乡年鉴》则是他对在沙郡进行的生态恢复实践,在美国大陆各个荒野地带的游历经历,及其对土地伦理的所思所想的总结。书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篇为“一个沙乡的年鉴”,描述的是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的和所做的事情。 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 ;第二篇为“随笔——这儿和那儿”,列举了作者生活中给作者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的,有时是很痛苦的的与伙伴们分道扬镳的插曲;第三篇是“结论”,提出了作者的某些观点。 说实话,对书的第一第二部分,我并没有太感冒,甚至觉得有些无聊,最多也只是觉得他对自然及生活的描述视角独特,笔法优美,远没有我看的一些网络玄幻武侠小说来的动人,这大抵是因为我只是见识浅薄的二流大学生而已,亦或是文学修养不够,只能自嘲曰: “粗鄙之人不懂阳春白雪之美。 ”虽说对第一第二部分不感冒,但对于第三部分那些带有批判性质的文字还是有些兴趣的,所以也有一些想法。利奥波德说: “土地伦理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障碍,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教育和经济体系是背离,而不是朝向土地意识的。很多中间人和无数的物质新发明,把你的真正现

代化的任何土地分割开来了。他与土地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对他来说,土地不过是在城市之间长着庄稼的那片空间。 ”这话在我看来,可能不止这句话,整个第三篇内容,最真正的内里在于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是传统农业远不能及的,而在大多数人们看来工业化靠的是机械,传统农业靠的是土地,从而延伸开来的种种讨论。 当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到了这一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难逃脱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够有利奥波德那样的经历?又有多少人能够放弃城市里的舒适,住到乡间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够放弃超市里的肉,去狩猎自然里平等的食物? 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没办法放弃科学和现代化带给我的舒适,即便我知道作者说的是对的: “科学绝不,或不应该,只是为获取更舒适生活的杠杆。科学的发现是对我们好奇心的满足,是一种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为直接的诱惑。在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我把自然抛诸脑后。反过来讲,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动物园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样——是需要从头训练的。 而且我只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会一面说小汽

《沙乡年鉴》英文序言

《沙乡年鉴》英文版序 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 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些野外的东西,我承认,直到机械化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早餐,而科学又为我们揭示了它的来源和如何生长的故事之前,是几乎没有什么关乎人类的价值的。全部矛盾由此而凝聚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少数人看到了再进步中出现的回报递减率,而我们的反对派却并未看到。 人们必须根据实物的现状来制定对策。这些文章便是我的应对之策。他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天赐予我们的本质。 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 第二部分“随笔——这儿和那儿”,则列举了我生活中给我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地,有时是很痛苦地与伙伴们分道扬镳的插曲。这些插曲遍布北美大陆,前后有40年时间。它们为那些有些一个共同标志——保护主义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 第三部分“结论”,从推理的角度,提出了我们这些持不同意见者的某些观点,这些观点是对我们的看法的科学说明。只有那些具有同感的读者会希望去弄通第三部分的这些理论问题。我想,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即这些文章向同行们说明了怎样才能回头取得认识上的一致。 保护主义已逐渐沉寂了,因为它是与我们的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所不相容的。我们蹂躏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土地看成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这是利奥波德的笔下所宣泄出的,内心美丽的独白。 《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利奥波德居住在威斯康辛的农场(一个被社会榨干了价值,然后又被无情抛弃的农场)中度过的一年所发生的趣事,是大自然的史诗。从冰雪刚消融的一月到十二月的冬季再临;从农场旁记录了几百年历史的“好橡树”到经历了五次暴风雪的鸟儿65290号;不管是威斯康辛奏响哀歌的沼泽还是新墨西哥连绵不绝的山脉;都按照大自然的剧本演绎着自己的戏剧,告诉人们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道理。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简短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像山一样思考,山又没有生命,又怎么会思考呢?我接着往下读,随后,我释然了。 这简短的一章,不过寥寥几百字,却讲述了一个哀伤的故事。美国任何一个有狼的地区,狼都被视为魔鬼,政治家为了自己的地位去猎杀狼,农场主为了自己的农场也去猎杀狼。在经过西部大跃进后仅剩不多的狼,在人们的围剿下逐渐销声匿迹,野外再也看不到狼的踪迹,夜晚再也听不到狼的悲鸣。于是乎,鹿儿大量繁殖。在经过几年后,树林中低

于马镫高度的叶子全部被吃掉,饿极了的鹿儿只能啃咬树皮。最后,山失去了绿色。 人们刻意的猎杀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妄图用火药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利爪与獠牙,使自然向自己屈服。而利奥波德想要用文章来唤醒人们,希望人们可以像山一样思考,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仅仅只看到肤浅的东西:自己猎杀一切对自己有害的物种时所能得到的甜头。 这点不仅仅是在保护环境上,而是适用于一切事物,中国古代就是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孟子,名轲,字子舆,传说他的母亲为了他搬了三次家。长大后,孟子不负母亲重托,成为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这是目光长远的典型。因为孟母的长远目光,孟子从小就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宋朝曾被文学大家称赞过的方仲永,他拥有比拟甚至超越孟子的天赋才能,最终却只能泯然众人矣。这都是双方家长目光的不同导致的。由此可见,拥有长远的目光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啊! 看了《沙乡年鉴》,我不由感到庆幸:利奥波德用随笔写出了如今环境所面临的威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正在努力,努力拯救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不能让正义孤军奋战,我们也要从现在开始保护自然。 在此我呼吁大家,要为了自然去努力奋斗,要用长远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上的一切,让大家一起努力吧!

2020年读《沙乡年鉴》后感3篇

2020年读《沙乡年鉴》后感3篇 在读《沙乡年鉴》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无力的感觉。作者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像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以一个彻底的保护者视角去看世界的发展,做出尖刻和极端的评价;而是很冷静地对未来作出了判断与分析。“如果我们把户外狩猎看做是一个战场,即一个在巨大的、生气勃勃的机械化过程与一个整个来说是出于静态的传统观之间进行格斗的战场,那么,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前景确实是黯淡的。” 正是这种冷静加强了我心中的悲伤。作者已经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必然失败,他在某一个边缘挣扎着,他一遍又一遍地探寻着该如何给这些美好的东西一线生机,试图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但是,“合理”以及“真理”往往不被大众所接受,或者被滥用,成为与其本意相悖的东西。最为可悲的是,作者甚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声音是微弱的,他曾经对工业化的思路深信不疑,但是当他发现这件事情的错误,却不知道该怎样让别人也明白这件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两种变化正在逼近。一个是在地球上,更多的适于居住的地区的荒野正在消失。另一个是由现代交通和工业化而产生的世界性的文化上的混杂。这两种变化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被防止,而且大概也是不应当被防止的。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通过某种轻微的对所濒临的变化的改善,是否可以使将要丧失的一定的价值观保留下来。” 但是从今天的结果开看,这种抗争是徒劳的。工业化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彻底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自然则彻彻底底沦为一种遥远的、可消费的、新奇的事物,是需要人们排着队去“围观”的。作者早已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休闲的价值并不是一个阿拉伯数字问题。休闲在价值上,是与其经验的程度及其不同于和与工作生活相反的程度成正比的。”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消费着自然,把自然的一切归结到“现代”生活的体系之中——即便这种生活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加幸福。 在《地球公民》的世界里,奶牛终其一生被关在和它们身体大小几乎相同的笼子里,每天从早到晚被机器挤奶,一头母牛的生命可以达到二十年,但是奶牛通常在四年内死去。奶牛的命运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但这不也是工业化时代人类生存的写照么?我们生活的生活被拘禁在一个小格子里,从早到晚面对电脑绞尽脑汁,只不过我们还有医疗来确保寿命罢

沙乡年鉴名著导读

【导读前言】 《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著作,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全书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传世经典,更是让孩子走向野外、培养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入门读物,曾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 《沙乡年鉴》这本书从1941年起就开始寻求出版,但直到1949年,作者去世后才问世。当时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的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生,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书中利奥波德把本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求让人们改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利奥波德学说的指导意义。利奥波德被尊为新自然保护运动浪潮的领袖,《沙乡年鉴》也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伯灵顿市。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1909年,他从耶鲁大学的森林专业毕业后,利奥波德进人联邦林业局任职,后从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创立“荒野学会”(The Wilderness Society),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1948年4月21日,邻居的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救火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常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创立了著名的“荒野协会”,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而《沙乡年鉴》则是他对在沙郡进行的生态恢复实践,在美国大陆各个荒野地带的游历经历,及其对土地伦理的所思所想的总结。书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读《沙乡年鉴》有感

读《沙乡年鉴》有感 读《沙乡年鉴》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读《沙乡年鉴》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沙乡年鉴》有感1 在一望无际,死气沉沉的沼泽之上,一枝树枝倒伏在上面,阴郁的天空倒映在沼泽之中,使生机显得更加渺茫。忽然,一束阳光射穿云层,在阳光之下,一群大雁好像从远方归来,唤醒了一丝生机。大雁从何而来?我们无从知晓,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 一座小木屋,一座庄园,一个叫沙乡的地方。神秘的自然。鼬鼠的足迹环绕左右,大雁的身姿从阴郁的天空洒下大地,河滩上大自然优美的画作,记录了百年的年轮……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自然的伟大写神秘。 与魔术不同,魔术一旦看破便会觉得毫无趣味。自然拥有无与伦比的神秘感。在探索自然的路上,你对自然了解越多,自然就越神奇,对于你更是一个更加神秘的地方。 上个世纪初期,由牛顿力学为根基的经曲物理已经将整个自然的变化几乎分析透彻了,除了“两片乌云”外,自然被局限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然而,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相对论与星子力学横空出世,

经典力学轰然倒塌。自然的变化已经被更加神秘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所取代。 自然正因为它的神秘才令人感到美丽,那些定理与定律为何存在?仿佛就像有一位上帝创造了这个有规律却又这神秘的世界,引起人们探索的欲望。 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行为都要遵守大自然的规矩,那股神秘的力量操控着美的、善的、丑的、恶的等等事物。人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每个生灵都会成为一位挚友。 去探索这个神秘却又很平常的自然吧!这种神秘感与大自然的规矩更能激发人们对真理的渴望。 读《沙乡年鉴》有感2 现在,浮木后面暖和了,因为风儿已经跟着大雁走远了。我也想跟着大雁飞走,要是我也能变成风儿该多好。苏醒在春天,自由、快乐、漂泊。 我带动云彩飞舞,像是在空中伴着小野丽莎的歌儿跳了支舞。云彩里飞出一群大鸟,拍打着翅膀飞翔,姿势之优雅,在云彩里忽隐忽现,像一面旗帜,忽上忽下,一切都吸引着我。我与他们嬉戏玩耍,朝远方飞行,最后一声大雁的鸣叫消失时,夏天的影子就不见了。秋天的脾气总不大好,夹着灰尘呼啸而过,或在森林里拍打树叶发出沙沙响声,最后像山一样静下来思考生命。 十一月是树木倒下的季节,远远地,我就听到了松树的呻吟,他是大自然进化几千年的物种,是古老的生命。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帮助

沙乡年鉴

一引言 近年来多部美国科幻影片或者是动画片都涉及到环境问题,比如最近的诺兰出品《星际穿越》,里面对于沙尘暴、枯萎病、地球末日的场景着实令我们感到压抑和担忧。而另一部3D纪录片《狂野非洲》,则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从热气球和汽车上观看动物的视角,每一次动物的出现,都让人欢快而令人欣喜。在看《沙乡年鉴》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狂野非洲》这部电影,可爱的小象,半夜喝水的水牛,撕扯帐篷但是又怕水的狮子,还有在树上休息的金钱豹,以及动物迁徙中奔跑而去的斑马……之所以总是想起,是被利奥波德描写沙乡景色所感怀,他笔下有很多的植物和动物,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松鸡”,出现了很多次,还有冠蓝鸭,北美夜猫,覆盆子,菀草,指南花,双冠鸬鹚……在我所读的小册子里,光这些动植物的英汉对照有二十页,诚然,我几乎一个都没有见过。但是我被字里行间这种细腻而活泼的描述所影响,在沙郡十二月中的风景更替中,我仿佛也感受到了曾经打过交道的动植物所带给我的快乐、生机和诗意,我想这种诗意,就是生命的多样性所带来的,这种诗意,是童年第一次戏水的感悟。对我们大部分来说,长大的过程是一个和大自然挥手告别的过程,告别了观察,告别了体悟,告别了灵性。而艺术家和哲学家却相反,they are getting older while getting younger。就像毕加索所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

样画画。”我想,这种体悟能力尤为重要和珍贵,也许它正是土地道德之门打开前的光亮。 二内容概要 《芝加哥论坛报》称赞这部作品是:“近几年出现的最美好、最温暖人心、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之一”。 我所阅读的版本是1992年出版的,书名被意译为《沙乡的沉思》,里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个沙乡的年鉴》,是利奥波德对木屋经历的追述,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时间流逝为顺序,描写了自己在沙地农场上对自然的观察与体会,用优美的流动的笔触和细腻而灵动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这些绚丽多彩而被我们忽视的事物,这是一个“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的过程。 第二部分是《随笔——这儿和那儿》,是作者在游历威斯康星、伊利诺伊、衣阿华、亚利桑那、新墨西哥、齐瓦瓦、索诺拉、俄勒冈、犹他和马尼托巴时的见闻札记,这里面有对自然的描写与讴歌,也有对人类认识与行为过于看重自身经济利益的反思与忧虑。 第三部分是《结论》,是四篇总结利奥波德自己思考结晶的作品,分别是《保护主义美学》《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植物》《荒野》《土地道德》。它们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和道德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 这些篇章的总和,土地道德的一个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

最新沙乡年鉴中作者的观点

《沙乡zhidao年鉴》虽然文字优美,但有学术味道。书中追述工业社会之外宁静的四季,深刻思考工业时代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再到作者“环境伦理学”的论述,这并不算文学书,对思辨性的、理论一点的文章不感兴趣的读者会觉得枯燥。 我国的现代化速度非常之快,今天大部分年轻人出身于城镇,他们生活的环境都经历过工业社会的改造,离自然状态已经很远了。没有见过星空,没听过雁鸣,没见过野兔、田鼠,没有在沼泽、荒野中长途跋涉过,更没有深切体回会过这些自然原生之物被工业社会彻底改变给人带来的伤怀失落,这样的读者与《沙乡年鉴》难以有共鸣。 很多人喜爱文艺短句子,着迷于恰到好处的小清新,可是利奥波得这样的才人笔下好句子太过密集,阴山道上,应接不暇,又是对纷纭的典故信手拈来,一些读者反倒招架不住。《瓦尔登湖》也有这样的特征,宁静幽远,入目是字字珠答玑,就是容易引发瞌睡。 最近,在老师推荐下,我阅读了《沙乡年鉴》一书。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周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见所闻。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人生中的小插曲——一些他与昔日同行意见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故事。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生态的观点,对现代人们失去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的事实进行分析与批判。整本书,我都能读到利奥波德对自然的热爱,唤醒人们心中失去的土地。 我沉醉于作者描写的每一幅自然画面,虽然仅仅存在于纸上。我最喜欢作者笔下的橡树,他拥有坚硬的外壳,火烧不透的身躯,是草原上的勇士。我同样喜欢不被人所知的葶苈,相较于其他更好更大的花朵,葶苈对贫瘠的沙土与微弱的阳光感到满足。它们只是无声息地点缀春天,当然,这些都是借助利奥波德的眼睛去感受发现的。 合上书本,我们应该去何处寻找这自然原始的环境呢?时常,我们的眼前不是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是重重叠叠的废气,雾霾;我们闻到的不是淡淡的花香,而是垃圾废气,我们听到的不是鸟语,而是冰冷的机器运作的声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却又无情地破坏着这个给我们提供赖以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让我们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慢慢变得千疮百孔。不是吗?其实,现在许多灾难的发生都是人类肆意的破坏造成的。 我们在抱怨大自然的不公时,能否想想这与你有多大的联系呢?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已经渐渐忘记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一切都是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却不仅不给大自然回报,还使他面目全非。 《沙乡年鉴》告诉我们:“人类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绝非大地的主宰者。”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一天失去了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家,读后感你就无法生存,到那时就算忏悔也是徒劳。当我们不断满足征服自

《沙乡年鉴》读后感

《沙乡年鉴》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书,其中《沙乡年鉴》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说,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绘自然科学的书。 书中有几个章节,第一章令我记忆犹新。它描述了十二个月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各种动植物。一月积雪融化,大地复苏,动物们相继苏醒活跃了起来。二月从树木的年轮中读出了生命的奥秘。《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现在的生活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甚至忘记了植物、动物们。可作者却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里仔细的观察植物、动物们。最终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生活的奥秘。而现在的人们,高速的生活带来的并不是快乐。可是工业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是否让人的生活更加愉快?这种只知盘中餐的生活,这种和自然充分隔绝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种森林里与野兽作伴的生活更为幸福? 在书中,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来描写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宁静与快乐。这些快乐又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沁人心脾,让

我产生共鸣。这种快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在这条更为幸福的路上行进。人的心中似乎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在爱自然的同时,更乐于去征服它。随着征服和满足到来的是更大的空虚,人在实现自己所有梦想的时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憧憬了。——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条总在“向上”的世界会走向何方,依然坚定不移地超越着自己。

《沙乡年鉴》书评

书评之《沙乡年鉴》 内容简介: 《沙乡年鉴》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沙乡年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述,一个沙乡的年鉴,冬天,坐着个鸟儿喂食,细心地给它们戴上环志;春天,在大雁南飞的咕咕声中,他们种植松树;夏天,他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他们观察冬眠前各种动物的奇异骚动。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曾今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辛、衣阿华、新墨西哥等,几乎游历了整个北美大陆,有观察历险,也有痛苦和教训。威斯康辛的生灵们,黎明的风在这个巨大的沼泽上空轻轻的吹拂着,暮霭像一条冰河的白色幻影,他向前推移着,漂浮在密密的落叶松林之上,带着细小的水珠低低的划过了沼泽,后来沼泽地上种上了玉米和小麦,再后来沼泽被排水的渠道划分成了格子块。作者用很多形象的比喻来告诉我们自然界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用尽所有的力气在活着,他们也渴望爱与被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热爱和尊敬。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和伦理的角度杉树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了《土地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认为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该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赋予他们永续存在的权利。作者对土地有着深刻的爱,土地不仅仅是长着庄稼的那片地,更是自然与生活中的一部分。

感受: 前几天一位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据说地球人都该看一看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地球公民》,看完之后给我很大的触动,可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至少有一个星期不愿意吃肉,甚至不敢看、想到一切有关肉的东西,因为那会让我想到大面积的动物的哀嚎、烧焦的皮肤、腐烂的尸体以及,噌、噌……的“刑具”声。因为这部影片我才有机会读到这本被誉为自然文学典范、生态文学圣经的——《沙乡年鉴》。这本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南部各州的自然风光:春天洪水淹没道路时,鲤鱼狂喜地拍打它们的鳍;五月黄昏公鹬在林地上空旁若无人地进行独舞;月夜狼群嘶吼出只有群山才能知晓的秘密;火红的悬钩子下,松鸡不耐烦地振翅,猎人与他的狗儿相视微笑......发生在野地里的故事,奇异而美丽。居住地的人们,清晨领着狗儿,将面包与咖啡壶吊在猎枪上,穿过露水沾满的草地,聆听鸟儿的合唱,在与一只晚归的鹿擦肩而过之后,爬上被朝霞染成淡紫色,长满山毛榉的山峦,沿途无数活泼的生灵,带来预料不到的喜悦。作者利奥帕德,1887年生,美国伟大的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土地道德”的首倡者。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他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一座被榨取殆尽后遗弃的沙化农场,试图用双手“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为此他努力十三年,直至1943年,即《沙乡年鉴》手稿完成后不到一个月,他在协助扑灭邻居农场的大火时丧生。在美国人眼里,利奥帕德是它二十世纪的梭罗。 书中,作者论述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事件或者说是抒发对自然的

【2019-2020】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推荐word版 (1页)

【2019-2020】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 《沙乡年鉴》(Sand County Almanac)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逝世后出版的著作。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的出版犹如打开了一扇封闭的大门。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扭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躁瞒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在这部著作的哲学论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这是利奥波德思想的基石。在这篇文章中,利奥波德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是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沙乡年鉴》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他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沙乡年鉴读后感

从《沙乡年鉴》看利奥波德关于对自然认知途径的主张 摘要:不同于之前对于《沙乡年鉴》的讨论,本文从人类认知自然途径的角度,介绍了利奥波德在书中所表达出的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的不同,以及专业化所带来对于自然看法的片面性以及以此所引发的看似进步的认知自然方式的改变。并从这个思路出发,分析了利奥波德提出土地伦理的感性方面的出发点以及理性出发点,并对部分对于土地伦理的讨论进行的评述。本文认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对人类认知自然途径的改变,人类认知自然的途径不应该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而应该通过在自然之中的亲身体验。这样途径的改变可导致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情感的改变,以此便能衍生出“共同体”以及“伦理”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近年来兴起的深生态主义本质上是与利奥波德一直的。 关键词:土地伦理自然认知途径专业化唯科学主义深生态主义 1、本文思路概述 利奥波德被公认为是野生动物管理研究的始创者,也是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利奥波德因为《沙乡年鉴》而为人所熟知,《沙乡年鉴》则因为土地伦理准则。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一部自然历史与哲学的结合。以后的《寂静的春天》以及大多数的环境哲学的书基本上都遵从和这一写作方式类似,而不是像其他哲学类的书那样抽象。总的来说,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在自己购置的农场的一年记录,一个月一篇,十二篇散文。第二部分则是对作者在之前工作的一个回顾性梳理和思考。第三部分是作者在一声的经验和思考之后的总结讨论。三个部分循序渐进,议论内容越来越多,前面主要是作者所见所感,对这些所见所感的描述如果能感同身受,后面作者的结论其实也算很自然的。 像前面所说的,利奥波德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地伦理,所以大多数对于利奥波德的评论或者研究也都是以这个为出发点。但其实,土地伦理这个准则也只是利奥波德找到的一个出口,就是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的出口。土地伦理并不是最重要的,土地伦理的基础共同体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则是利奥波德做的这一切的原因和出发点。 其实《沙乡年鉴》这本书主要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人类发展模式的问题。换句

读书笔记-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一、文本出版信息 书名:《沙乡年鉴》(Sand County Almanac) 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著,侯文蕙译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二、写作背景 人类进入20世纪不久,就先后经历了两次人为的战争大灾难,即第一次吐界大战和第二世界大战。面战后的美国,则靠战利、天时及人和而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无论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物质生产能力。均远在世界各国之上。然面这工业化的“富有”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为代价的。显然,工业化的进程,不仅不与大自然共走一条道,而且恰恰与大自然背道而驰。这一点,作为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的利奥波德巳经很清醒的看到了,从而促使他开始自觉的观寮与思考。他于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星成了利奥波德与妻子和五个孩子可暂时逃避那“过分”现代化的城市的“净土”。 三、内容 《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华、新墨西哥……几乎游历北美大陆,有观察有历险,也有痛苦有教训。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是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1、利奥波德本人在这块净土上,长年累月地种树、现察、读书和撰写与大自然倾心对活的“木屋”随笔。从每年的春天到冬天,进行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冬天,我们给鸟戴环志和给它们喂食,砍取柴禾;春天,我们种松树,并看着大雁飞过;夏天,我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我们猎取披肩鸡和野鸭(有些年里);在所有季节里,我们都做生物气候的记录。”三月,大雁从天空洒下来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暮霭中,丘鹉优美的空中舞蹈;黎明时分,丛林里山齿鹑欢快的合唱;凉爽的八月夜晚,高原鹃发出的要飞向南美草原的信号;十月,落叶松烟样的金色…… “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夏天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的人,是从来看不见覃劳小的花朵的;而在春天感丧,低垂着眼睛的人,已到它上面,也仍然一无所把膝盖贴近泥土寻求春天发现了它—真是了。”这些描述都让我觉得他真是个浪漫的人。 从每年的l月到12月,在宁静的沙乡,他从未放弃和停止过对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的仔细观套和忠实笔录,所直接关注的动植物多达三百四十余种,同时,还通过对北美土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成败得失的思考与总结。流露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现状的近忧和远虑,最后自觉而又极有理性地形成了具有前瞻意识的生态观和土地伦理观。 他在自序中说道:“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他还在书中非常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以牺牲自然的、野生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到夺的权

沙乡年鉴读后感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笔记说明: 由于我读的是电子版的《沙乡年鉴》,故将读书笔记用电子版记录,前半部分是精选的优美段落,后半篇是读后感。之前看过《瓦尔登湖》,感触颇深,这次因时间问题,对这本书看的较为匆忙,读书笔记也较为粗糙,现已进行第二次仔细品读中,相信会有更大的阅读收获。,

段落精选 1 人类的无知和自大在他们与大自然的相处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舍本逐末的他们甚至还不知羞耻的以此为荣。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一个忧郁病患者,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时那样贪婪地希望有更多的浴盆,以至于失去了去建造这些浴盆,或者甚至应关掉水龙头所必需的稳定性。 2.即使在大自然中存在的那些所谓有害的元素也不要为所欲为的去破坏它,因为在你不知道的某个时刻,它们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很大的益处。 3.每个个体在奋斗的过程中都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但是在实现的这些之后,是否忽视了这之外的潜在危险,上升到自然的角度,群山可以通过回声解读狼嚎叫的内涵,但是当人类用破坏大自然为代价来获取自身的利益的时候,你听见来自于大自然内心的回声了么。 对自然环境有利的因素我们要坚决拥护,对自然环境百害无利的做法我们要坚决打击,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方便与快捷,但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基础设施依旧并没有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所以要把感知力修建到尚不美丽的人类的思想工作中。把这个理论引申到对环境的态度上就行了,用你的低智商思考一下就能得出结论了。 5 一道耀眼的阳光划破苍穹,一大堆鸟儿穿过浓雾出现了,不过,它们的翅膀好像静止了.他们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轻巧地落到地上,四散开觅食.在优雅、高贵的鹤群光顾下,沼泽地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 6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7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8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 9然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在这条更为幸福的路上行进。人的心中似乎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在爱自然的同时,更乐于去征服它。随着征服和满足到来的是更大的空虚,人在实现自己所有梦想的时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

奥尔多·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

奥尔多·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 州伯灵顿市。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曾任联邦××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这位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的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这部页数不多,看似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德精髓。 利奥波德认为:最初的伦理观念是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扩展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人们习惯把土地只看作是一种财富。“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这是必须成交的观念。他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他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像利奥波德这样从伦埋学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

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只是当时并未受到世人普遍重视。《沙多年鉴》的中文本译者侯文蕙女士认为,在60年代未、70年代初的新环境保护运动需要新的理论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恰似茫茫夜空中的北斗,真正显出了它的光彩。这颗星早就有了。只是当人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进行探险旅行时,曾经长期被那实际不存在的海市蜃楼弄得眼花缭乱,从而未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利奥波得无疑是一个认识上的先知,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新环境运动的思想上的“无形的领导者”。他的思想也传到了海外,在中文译本之前,《沙乡年鉴》已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和德文译本。

沙乡年鉴读后感范文5篇

沙乡年鉴读后感范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沙乡年鉴读后感1 《沙乡年鉴》是一本奥尔多-;利奥波德所作的书籍,写了作者在常人世俗简单想当然的想法外对大自然的记录,他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看完这本书感觉说要写读后感是比较困难的,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不够认真,感觉零零散散的貌似的确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却想起了一个上次在阅读理解还是哪里遇到的,也许是课时上的,名字叫《给泥土洗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讲的是英国建设体育场还是什么东西,要占很大土地,但这块地上的土壤并不干净,照“常理”来讲是挖去别处再把那里的净土运来,但这次英国人没有这个打算,他们花费了巨款给泥土筛选过滤,而后再清洗,排除有毒物,诸如电池神马的。这点我想是做的很对的,至于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因为百度上面复制说到了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还有著名的土地伦。里面我看见了,最可怕的想法就是----认为粮食从杂货店出来,热量从火炉里出来。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土地,没有良好的土地也就没有粮食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木炭也没有热量,所以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保障,最近学过土壤的形成,者往往需要几百年来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种种土壤危机和环境的破坏都把矛头指向了人类,

英国人的做法看似很愚蠢,花钱不讨好,不仅费钱还费时,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要等到你出门一跤栽在沙坑中才知道土壤的重要性,才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所以把,和很多地方一样,保护环境材质当前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想《沙乡年鉴》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沙乡年鉴读后感2 最近,在老师推荐下,我阅读了《沙乡年鉴》一书。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周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见所闻。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人生中的小插曲----一些他与昔日同行意见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故事。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生态的观点,对现代人们失去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的事实进行分析与批判。整本书,我都能读到利奥波德对自然的热爱,唤醒人们心中失去的土地。 我沉醉于作者描写的每一幅自然画面,虽然仅仅存在于纸上。我最喜欢作者笔下的橡树,他拥有坚硬的外壳,火烧不透的身躯,是草原上的勇士。我同样喜欢不被人所知的葶苈,相较于其他更好更大的花朵,葶苈对贫瘠的沙土与微弱的阳光感到满足。它们只是无声息地点缀春天,当然,这些都是借助利奥波德的眼睛去感受发现的。 合上书本,我们应该去何处寻找这自然原始的环境呢?时常,我们的眼前不是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是重重叠叠的废气,雾霾;我们闻到的不是淡淡的花香,而是垃圾废气,我们听到的不是鸟语,而是冰冷的机器运作的声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