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

A.事物之间具有确定的界限

B.世界的普遍联系

C.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

2.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取决于:

A.它们复杂程序的不同

B.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各自的特殊矛盾

C.每种运动形式都具有的相对稳定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有关范畴告诉我们,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不必灰心丧气,当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要束手等待。这是因为:

A.条件是可以任意创造的

B.条件是会自然到来的

C.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

B.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绝对的对立

8.社会生活中的对抗性矛盾是指:

A.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B.不可调和的矛盾

C.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互相冲突基础上的矛盾

9.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

10.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是:

A.维持矛盾双方的平衡

B.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C.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11.作为质和量的统一的度是指: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12.质和量的关系是指: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C.在度的范围内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3.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是指:

A.凡物皆有量,凡量也皆属物

B.事物保持其质就保持其存在,丧失其质就丧失其存在质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C.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

1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B.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15.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A.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B.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16.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说的都是:

A.质变引起量变的道理

B.量变已达到关节点的道理

C.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17.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胜利,同时又要头脑清醒,看到我们前进中的困难,这是一种:

A.辩证法观点

B.循环论观点

C.直线论观点。

18.事物的否定产生于:

A.矛盾斗争的可调和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19.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为:

A.同果必同因,同因必同果

B.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

C.同果必异因,同因必异果

20.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由于:

A.新事物利用了旧形式,或旧事物采用了新形式

B.内容相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保守、稳定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和运动、发展有密切关系。因为:

A.运动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的

B.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

C.运动是移位和数量的增减

D.运动包括社会历史的一切过程

E.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2.不同物质运动的形式的关系是:

A.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C.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

D.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E.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是完全对立的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B.不仅包括重复而且主要是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由事物内在根本矛盾引起的变化

E.量变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D.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E.对立统一规律可以替代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

A.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B.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C.是一系列规律和范畴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D.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全盘否定

E.关于发展的学说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相互依存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相互包含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E.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7.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和对立

B.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

C.否认有同一性的概念

D.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否认差别和对立的同时承认同一

E.认为同一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

8.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B.矛盾调和

C.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

D.矛盾双方通过缩小差别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E.矛盾激化

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A.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B.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C.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

D.每一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E.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区别。

10.质和量的关系是:

A.具体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物

B.质和量不能单独存在,即不存在无量之质和无质之量

C.质和量在度的范围内辩证统一

D.质是量的内容,量是质的形式

E.质和量是完全对立的

11.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包括:

A.量变就是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

C.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E.质变就是量变

12.坚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

A.坚持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

B.反对“激变论”

C.把远大革命目标和理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

D.既反对因循守旧、停步不前,又反对不顾量的积累,冒险蛮干,陷入空想

E.反对庸俗进化论。

13.辩证否定是:

A.事物的否定方面吃掉肯定方面

B.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事物内部矛盾运动造成的

D.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质之所在

E.事物的自我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1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转化:

A.是有条件的

B.只表现为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过渡

C.是相互的,在一定条件下,现实性产生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D.一切可能性必然在当前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性

E.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有一定过程

15.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告诉我们:

A.同一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

B.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

C.同一形式可以表现和容纳不同的内容

D.新内容必然采取新形式

E.旧内容只能利用旧形式

16.在掌握可能性这一范畴时,必须对事物发展的各种复杂情况加以区别:

A.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区别相对的可能性和绝对可能性

D.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E.区别本质的可能性和现象的可能性

(三)辨析题:

1.承认不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3.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

4.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

7.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变化是否显著

8.辩证的否定是绝对的否定

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0.白天在黑夜之前,所以白天是黑夜的原因,黑夜则是白天的结果

11.假象和错觉是一回事

12.一切可能性都会转化为现实性

(四)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怎样?

4.为什么说“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如何?

6.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7.什么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部分质变有哪两种表现状态?

8.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9.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10.怎样理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11.在实际工作中怎样通过现象抓住本质?

(五)论述题:

1.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简述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原理的内容,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意义?

3.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制定独立自主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合理性。

4.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意义。

5.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6.运用辩证否定原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7.简述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有何重大意义。

8.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述“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9.试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10.现实性和可能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什么指导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1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

亏。……”“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2

“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3

“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①材料1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材料1。

②材料2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材料2。

②材料3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运用它们分析材料3。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B;4.C;5.C;6.C;7.B;8.C;9.B;10.C;11.B; 12.C;13.A;14.A;

15.B;16.C;17.A;18.B;19.B;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E;2.BCD;3.BCD;4.ABCD;5.ABCE;6.AC;7.ABD;8.ACD;9.ACD;10.BDE;11.ABC;12.BCD;13.ABCDE;14.BCDE;15.ACD;16.ACE;17.BC;18.ABD;

(三)辨析题:

1.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①形而上学有时也讲事物的变化,但只承认事物量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场所的变更,它否认事物的质变。因此,只看是否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并没有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②辩证法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事物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变化。辩证法还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因此,是否承认事物是因内在的矛盾而引起运动变化才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此观点是正确的。因为:

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条件。我们所讲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就是讲离开了条件,任何事物都将无法存在、无法理解,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的。

3.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对于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并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但人们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规律。认为规律可以改变的观点,实际上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4.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①矛盾的斗争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凡是表现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倾向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矛盾的斗争。

②矛盾的斗争有对抗和非对抗多种斗争形式。对抗是指表现为剧烈冲突的斗争形式,它

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斗争的一切形式。把对抗这一斗争形式当成了斗争的一切形式,混淆了矛盾斗争范畴和对抗范畴的区别。

5.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要丰富。

②整体和部分是反映事物的全体和它的局部之间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整体具有不同于部分的性质,部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两者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6.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此观点混淆了量变和质变的界限。量变是事物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量变本身不是质变,不是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的,当量变保持在事物度的范围之内时,这种量变不管怎样变都不会引起质变。只有当量变达到或超过了事物的度,才能引起质变。

7.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①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如果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则是质变。

②有的量变虽然很显著,但没有超过“度”,它仍然属于量变。

③质变是显著的,质变不可能在变范围内发生。

8.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绝对的否定就是全盘抛弃,一笔勾销,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是毫无共同之处。

9.此观点正确。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这是因为:

第一,新生事物是适应客观规律的要求产生的,拥有产生和发展必然性。

第二,新生事物能够吸取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又具有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优于旧事物。

第三,在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一旦从旧事物产生出来则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得到先进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0.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白天和黑夜没有因果联系,引起昼夜交替的原因乃是地球的自转。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不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时间先后顺序不是因果联系的主要标志。判断两个现象是不是因果联系,主要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11.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假象不是错觉,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假象是现象中的一种,只是不同于普通的现象,是歪曲、颠倒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的现象,它具有客观性。假象容易迷惑人,给人产生一种错觉,但假象不是错觉。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一种错误的感觉,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幻觉,因而不具有客观性。

12.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可能性是指客观事物内部蕴藏着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只有现实可能性才会转化为现实;当必要条件不具备时,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还不会转化为现实。该命题抹煞了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性。

(四)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中;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的,不变化的,即使有变化,那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它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外部寻找事物运动的原因。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二者一切对立的总根源。

2.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指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并取代旧事物,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只有把发展理解为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才能理解何以会有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世界的发展是如同形而上学者所理解的那样,只是数量的增减,只是物体运动的场所变更,那么,世界就会永远是一个样子,那实质上就是否认了发展。

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必须承认,在物质世界中始终有某些东西在产生、发展,有某种东西在衰退灭亡。真正有生命力的并不是那些今天还显得强壮有力的东西,而是归根到底要胜利的东西。当然,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但因为新事物一定会在发展过程中取代旧事物,所以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以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满腔热情地扶植和支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无处不在。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具体体现在: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也无所谓普遍。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即在特殊、个别、相对的东西之中总是包含着或体现出事物的普遍的、共同的本质,因而也没有不具共性的个别。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就空间而言,由于世界是无限广大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的东西,在更广的范围内就是特殊东西。反之,在一定范围内是特殊的东西,在比它狭小的范围内又是普遍的东西。另一种是从事物发展来看,在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中,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刚刚出现的时候,它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由于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都是要从特殊,个别转变为普遍、一般的东西。而旧事物的灭亡则是从普遍逐渐走向特殊、个别,直至灭亡的过程。

4.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是因为:

(1)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是由它内部包含着的特殊矛盾决定的。不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根本就不能认识具体事物。

(2)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3)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教条,离开在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指导下的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就不能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威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1)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矛盾,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但是并不否认外部矛盾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使矛盾的双方处于同一统一体之中,相互依存,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各自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对推动事物的发展起重大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矛盾的解决即质变做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结合中实现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6.(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本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第二,质变为新量变开拓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量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7.(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以前,从总体和全局来看,事物仍处在量变过程中;但从局部或某个阶段来看,事物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在事物总的量变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2)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一般表现为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发生了部分性质的变化。阶段性部分质变,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复杂性所引起的。一种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整体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但在局部范围内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这种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发生,是因为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所造成的。

8.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引起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事物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9.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既同一又斗争的必然结果;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质变、飞跃,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继承、发扬,即否定中有继承,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

10.(1)肯定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相互对立。即肯定与否定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对立的两个方面。

第二,相互联结。一方面,肯定和否定是矛盾统一体的两方面,在事物当前的肯定存在中就内在地包括着促使它灭亡的否定的因素。因此,肯定包含否定,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说,否定就是肯定,即否定了“这个”,就是肯定了“那个”。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可相互转化。

11.第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注意把真象和假象区分开来,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第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之后,又要在关于事物本质认识的指导之下继承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

总之,由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

(五)论述题:

1.(1)在复杂的矛盾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首先,没有主要矛盾,就无所谓次要矛盾,反之亦然。其次,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次要矛盾。但是,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发展进程。第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可以下降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

(2)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使我们懂得,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必须抓住并解决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就能推动其它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的发展。我国在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由于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就促进了次要矛盾的解决,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凝固不变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阶级斗争当作主要矛盾来抓,显然是错误的,必然给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正确地指出,当前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主要矛盾,必须通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环节、因素,改变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旧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习惯,才能得到解决。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改善,证明了中央这个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4)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不是无关紧要的,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当前,阶级斗争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它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对于敌视社会主义的分子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社会生活上进行的各种破坏活动,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进行有效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1)两点论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重点论是在研究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2)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

把抓。但抓重点时,不可忽视非重点。特别是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变化时,更要注意把握重点的变化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实际工作中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抓住工作中心、重点,又照顾全局、一般,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4)只有坚持二者的统一,才能既反对只看一种矛盾情况或矛盾的一个方面的“一点论”,又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平均看待的“均衡论”,才能防止在注意一种倾向的时候而忽视另一种倾向。才能在工作中少犯错误,避免损失。

3.(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我们党制定的独立自主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以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为重要理论依据的。

(3)独立自主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根本原因的观点。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立足点。

(4)对外开放政策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和引进外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的独立自主能力,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对外开放又必须以独立自主为基础,通过本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发挥作用。

(5)因此,我们必须反对把独立自主方针与对外开放政策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4.(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即:第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第二,矛盾特殊性又和普遍性相联而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我们要以普遍性为指导,深入研究每一个特殊矛盾,把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

(2)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的统一。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文化落后。这决定我国必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

(3)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因为“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都会断送社会主义。但当前,主要是防“左”,因为“左”在我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

5.(1)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为此,我们必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与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以积累完成伟大事业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把原来十分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又一飞跃。

(2)为了完成这一历史性飞跃,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精神,因为没有艰苦的平凡工作,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远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也需要我们注意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步骤分阶段去进行,急于求成,是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的。

(3)质量互变规律又告诉我们: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为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要注意当前的建设同未来的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把坚

持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同执行加快改革开放的政策结合起来。

(4)质量互变规律还告诉我们: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的决定环节。为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要树立勇于改革的革命精神和踏实的求实作风。

6.(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对立的方面,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我们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肯定其积极因素,否定其消极的一面,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以实现文化自身的更新与发展。

(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同时还必须注意结合时代的特点,分析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自身发展与继承。不能脱离文化发展自身规律来谈发展。

(4)在对待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也必须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既要防止文化创新中的自由化思潮,也要警惕文化发展中的保守主义。这两种立场都与辩证否定精神相违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7.(1)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对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形而上学片面性观点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其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但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重复以往阶段上的某些特征,但它是在具有新质的高级阶段上的某些特征的重复。而循环论只看到周期性的重要性而否认了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中的悲观论,是错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还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即事物发展的具体途径又是迂回曲折的。而直线论则把发展看成直线上升,急燥冒进也是错误的。

(2)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对于人们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曲折的,因此,在为共产主义的奋斗中,要满怀信心,相信我们的事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一定会胜利。但是,事物的发展又是曲折的。因此,又要头脑清醒,看到我们前进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8.(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是矛盾双方两种相反的性质和趋势。但是两者又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三亿人口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制度,它们是对立的,具有斗争性,但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3)“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对立中寻求统一的典范,是统一战线政策的新发展,它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利于港澳台的繁荣和稳定。

9.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地看问题,强调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绝对不变化、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

首先,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改革旧体制的种种弊病,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把握发展的观点,才能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正确的方向。

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是不同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的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但是,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事物。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只有认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和地位,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因此,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要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和实现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推动事物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坚持发展的观点,前途是光明的。

10.(1)现实性是指一切合乎规律的现存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和现实性相对立的范畴,它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关系: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并在自己参与造成的现实中展示出继续前进的新的可能性。②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立,又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必要。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社会发展中条件的改变和创造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

③在现代化建设及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立足于现实,不要把可能当现实。

(六)材料分析题:

(l)材料1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属于由穷到富的局部性部分质变,由局部性部分质变到全局性质变——实现共同富裕,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捷径。

(2)材料2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实现了由“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质变。

(3)材料3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是:

第一,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改革是在保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和变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和直接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外因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外开放是利用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作业:辨析11

简答4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06年07月05日 10:31 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当马克思唯物地解决世界本源问题时,已经内在的包含辩证法,因而从实际上说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最初起源于黑格尔的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历经辛苦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总体性的世界观,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有巨大的潜在的应用功能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说过:“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领头者,后来陆续的出现许多的学者对着辩证法的论述,马克思的《资本论》,他极大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因为他们的努力与探究,才成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

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间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这样的因果关系使得这三者保持着一致性。随着辩证法的发展,辩证法也有着他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大定律正不断地为我们所运用,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辩证法

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学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11页)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举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典范。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每个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经过分析,马克思指出商品有两重性,即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由此又分析出矛盾具有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形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的萌芽。接着马克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指出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于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最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内部矛盾,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占有剩余价值;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运用了它,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762页)列宁以马克思为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必须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认识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1页) 所谓人的认识最根本的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化为同一的”。(《列宁全集》第55集,第90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对立统一体,事物相互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存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归根到底由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所决定。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必然是对对立统一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中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的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实质。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本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中。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质量互变规律,以及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肯定和否定之间、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辩证法

第三章辩证法 第一节联系与发展 一、相关概念 1、联系:作为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 3、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4、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5、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6、发展: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 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有方向的运动。 7、新事物:合乎历史发展方向,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二、普遍联系原理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和其它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3)整个世界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3、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4、联系的条件性 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方向也随之改变。(1)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3)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5、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系统论(整体和部分)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2、相互区别 (1)概念不同 (2)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3)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第一章对立统一规律 主要内容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 问题导入: 上一讲,我们讲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解决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这一讲和下一讲,主要阐明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 么?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 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讲一讲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问题 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地位和作用。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总特征就是关于事物联 点,它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

变化发展的本 观点的展开,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一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请大家看看这一组长征及其图片。设问:看到这组图片想到些什么?最后抽象出1.什么是联系? 页码,1/42 2013-9-24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 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 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