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编写方案(内部资料)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编写方案(内部资料)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编写方案(内部资料)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编写方案(内部资料)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

编写方案(修改稿)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的目标就是个性的健全发展等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学习同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着重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

为给各中小学校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方便条件,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有力指导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特决定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暂定名,以下简称《指南》)。

一、《指南》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纲”为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烟教〔2012〕72 号)是我市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性指导意见,是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教育部近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思政[2015]1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等文件也是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的编写应以上述《纲要》、《意见》及相关文件为基本参照,为切实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指导提供服务。

2.实用为本

《指南》的编写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具体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为教师指导提供一定的可操作性模式、课程开发的思路及教学方法上的引领,可以使我们教师避免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精力、能力、经验以及知识结构上准备不足的问题。《指南》中选取的活动内容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和激发广大学校教师们去选择和开发新的主题活动。因此,《指南》的编写必须突出实用性,教学环节齐全,教学流程有条理,教学预设要详细,有示范引领作用,让新从事综合实践教学的教师或兼职教师能从这份“教学快餐”中迅速领会教学设计的编写意图并展开教学,同时为进一步引领教师从“忠实执行”走向“课程创生”、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乃至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提供更广阔的思考和实践空间。

3.强化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学设计的编写结构与教学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亲历亲为,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

和感受生活,真正落实“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创”,切实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讲求整合

一是做到四大领域的整合。《纲要》提出以融合的方式处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二是实现跨学科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可以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境等内容的教育视野。三是实现校内外的有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5.渗透德育

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将德育目标融入课程实施,促进德育和综合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中小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实践育人、协同育人。要在研究性学习和生产劳动实践中渗透德育,在培

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6.体现特色

作为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指南》的编写要体现各县市区的地域特色,把烟台的知名品牌、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收进来,体现特色,加强传承。

7.兼顾学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本位,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循序渐进性。由于中小学各学段年级跨度很大,各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都需要通过它来指导,更增加了它的编写难度,所以《指南》的编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同一类课程中尽量针对不同学段搭配编写教学设计,注明参考适用学段,让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够针对自己所教学段,自行选用;二是兼顾中小学各学段各年龄段的特点,编写难度尽可能适中,降低难度则可适用低年级,增加难度则可适用高年级学生,经教师简单加工即可使用;三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昂然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8.取材求新

一方面,《指南》编写的选题要新,体现当今时代的科技成果,与时俱进,切忌搬用陈旧的活动主题。另一方面,素材

要新。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当代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并了解新兴技术,《指南》的编写可将创客教育纳入编写体系,增加机器人、3D打印、STEAM教育等前沿科技素材,这对于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搭建基本的学习和成长平台。

二、《指南》的内容框架体系及编写要求

遵循《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市各县市区已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着城市与乡村相结合、新型科技与传统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将《指南》的内容按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分门别类,设计如下编写框架:(一)研究性学习领域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自身需要和兴趣出发,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领域,其特殊性决定了它既不可能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来设计教学,也不可能像一般的活动课程那样进行教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以主题研究型为例,从以下几点提出编写要求:

一是在选择编写的课题时,要让所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让掌握一定学科知识的学生感兴趣并有能力去完成,并具备必需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基本关系,同时应让学生

处理好当前学习与将来应用的关系、课题研究与个人兴趣的关系、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的关系等。具体内容可参考《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的内容分类,即自然探究、社会考察、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科技创新、生命与健康等。

二是研究性学习的编写主线可由方法指导来统领,具体包括选题指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所要研究课题)、方案指导(设计和规划研究方案)、过程指导(实施过程中用到的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统计法及信息技术的使用)、结题指导(如何结题、撰写结题报告、评价交流、成果拓展)等环节。编写时要针对每种方法选取典型性的主题活动体现方法教学。

研究性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参考如下: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点提出编写要求:

一是教学设计中应当体现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从促进学生积极劳动体验的产生和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

基本任务出发,形成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设计中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发掘,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

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课程设置参考如下:

具体目标要求:

1.生活技能

(1)烹饪

了解厨房的卫生要求,主要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其加工知识。会使用和保养常用炊事用具,知道安全要求。了解菜肴烹调常识,以及切配工具和烹调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以蛋、蔬菜、肉类作原料的菜肴制作技术以及以蔬菜或熟肉食为原料的凉拌菜技术。

(2)面点

应用面点技法,通过调制面团、制作馅心、成品熟制等,制作各种主食、点心、小吃。

(3)洗涤

了解常用洗涤剂的种类、作用及化学去污的几种方法;初步掌握化纤、棉、毛等几种不同织物的洗涤方法;会搓洗,学会使用洗衣机。

(4)缝纫

了解手缝工艺的作用以及手针号型、用途;学会攻针、回针、绕针等几种针法,会锁扣眼、钉纽扣;会缝制围裙等小物品和简单的衣物;学习棉织、纤维布料正、反面的鉴别方法;了解量体及裁剪的基本知识和服装缝制的基本工艺与工序。

(5)绳结

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实用绳结的名称及用途,掌握它们的制作方法;能针对居家生活、户外旅游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绳结的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

2.手工技艺

手工技艺活动主要指能体现手工技术特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活动。结合我市各县市区的传统特色,可在陶艺、纸艺、结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各种工艺品的发展史,了解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各种工艺品制作的常规技法,能做出几种简单的工艺品,并能有所创新。

具体课程包括:(1)陶艺;(2)折纸;(3)剪纸;(4)中国结;(5)特色编织;(6)沙画;(7)风筝;(8)衍纸;(9)扎染;(10)十字绣。

3.农业技术

(1)花卉栽培

了解花卉栽培的意义,了解花卉对土壤、肥料、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的要求及常见病虫害;初步掌握花卉的繁殖技

术、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2)蔬菜栽培

了解本地蔬菜的主要品种及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学会并初步掌握栽培方法,学习当地较先进的栽培技术(如:大棚技术等);能识别蔬菜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学会防治方法。

(3)果树栽培

初步掌握果树种子的采集方法;学习育苗、栽植技术和幼苗管理与保护的基本知识;了解果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学习果树嫁接、整形修剪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了解果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4)农作物栽培

了解本地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及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学会并初步掌握种植方法,学习当地较先进的种植技术;能识别农作物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学会防治方法。

(5)无土栽培

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了解水培、岩棉培和基质培三类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初步掌握无土栽培技术。

(6)动物养殖

了解当地的经济动物的习性(如昆虫、家禽、家畜等),学会一般饲养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防治,了解规模饲养的基本知识。

4.工业技术

(1)金工

了解金工常用工具的用途,学会锤、锯、锉、虎钳等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则;会简单画线,能对金属薄板和铁丝作剪切、弯曲、铆、锡焊等加工,会利用铁、铝皮制作简单的教具和用具。

(2)木工

认识常见木材和常用木工工具;能使用画线工具画线,学会手工锯割方法,能用钉子、木螺丝、粘合剂等连接部件和制作小木盒等简单木制品;初步学会刨、凿的基本操作;能对课桌椅进行简单维修,能用木料制作简易教具等。

(3)电子

了解常用工具及电子元器件的符号和作用;学会使用电烙铁和万用表,掌握一般的焊接方法;能看懂实物接线图和简单的电路图,并能按照实物接线图组装简单的电子制品,如单管收音机、电子门铃等。

5.创客技术

(1)创新发明

了解并掌握几种常见的创新技法;能熟练运用创新技法改变身边的小器具,尝试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在尝试改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2)机器人

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

的基本过程。了解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构造;了解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单问题,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3)3D打印

了解3D打印的发展史,了解并掌握3D打印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3D打印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能用3D 打印设计软件进行基本的三维设计,能设计并打印出简单的3D作品。

(4)STEAM课程

注重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对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力与平衡,了解有关结构的知识;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从技术与工程的角度尝试设计搭建稳定的工程结构,并注重结构造型的艺术性;在搭建工程结构的过程中体验失败与成功,培养耐心与毅力。

6.胶东特色技艺

胶东特色技艺主要指能体现胶东地区传统特色的劳动技术,如:鲁菜技法、面塑技巧、葡萄酒酿造技术、粉丝制作技术以及风味饺子、蓬莱小面特色小吃的制作方法等,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传统特色技术的发展史,了解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这些传统特色技术的技法。

具体课程包括:(1)鲁菜;(2)面塑;(3)酿造;(4)龙口粉丝;(5)风味饺子;(6)蓬莱小面

三、《指南》的编写体例

《指南》的体例包括两种:一是综述指导(指课程或课型),二是具体教学设计(指某一课时的课堂教学)。

“综述指导”的编写体例:

本部分集中从宏观上阐述本类课程或课型在本领域中的地位或重要意义,并重点围绕本类课程或课型的方法或技法做出总体指导,在选题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指导建议。字数控制在300——500。

“教学设计”的编写体例:

(一)活动主题及作者信息(姓名、县市区、学校)

(二)建议适用年级:说明该教学设计适用的大致年级段,给使用教师作出参考,如:小学高年级、初中低年级。

(三)活动目标:阐明主题活动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清晰、具体、适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切忌“高”、“大”、“空”,且要与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相吻合,突出培养学

生的核心素养。

(四)活动安排:包括各项活动及其相应的时间推进表。

(五)活动准备:师生在技能、方法、知识上的准备;设备材料上的准备;调查(或采访)对象的接洽等。

(六)活动重、难点:列出该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重难点。

(七)活动过程:详细阐述所设计的活动过程(如,情境导入——确定课题——制定方案——活动过程——课堂小结——活动拓展等),无法用言语说明的可配插图(如劳动技术的各种工具图片,工艺品的制作步骤等)。

(八)知识链接:列出与该活动主题相关的知识性链接。

(九)活动评价设计:针对活动内容设计其恰当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

详见附件样张。(每个教学设计字数尽量控制在3000以内)。

四、编写人员组成与各阶段工作分工

1、编写人员由市综合实践教研室组织各县市区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组成。

2、《指南》的编写实行分段责任编辑制。

(1)第一阶段:《指南》编写方案(征求意见稿)研讨会(2016.1.26),召开部分县市区教研员、中小学校长、一线骨干教师座谈会,征求方案意见,形成基本框架。

(2)第二阶段:课程(或课型)及其课题目录的讨论编

辑(2016.2.23-29),在《编写方案》基本定稿的基础上按县市区分工完成,县市区教研员担任责任编辑。

(3)第三阶段:课程(或课型)“综述指导”及各具体课时课题“教学设计”的编辑(2016.3-2016.5),召开全体编辑会议,在确定各课程(课型)及课题目录的基础上,由各县市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重新分工编辑完成,责任编辑具体到个人。

成稿方式有三种:一是由责任编辑本人撰写完成;二是由责任编辑向特定作者约稿;三是由责任编辑向其他教师征稿。责任编辑须确保稿件的原创性(重复率不超过30%),责任编辑所在县市区的学段教研员承担指导和审核责任。定稿出版的作品由编辑部或出版社支付一定稿酬。

(4)第四阶段:初稿通稿定稿会(2016.6-9),召开全体责任编辑会议,调度通稿(约2-3次)。

(5)第五阶段:成书定稿会(2016.9-10),召开核心编辑会议,基本定稿。

(6)第六阶段:《指南》编辑出版(2016.11-12),主编、副主编审定书稿,交付出版。

教案中教学手段怎么写

教案中教学手段怎么写 【篇一: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内容: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一、教学目标 1. 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 2. 能判断小型局域网 的网络拓扑结构 3. 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二、学 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 难点内容之一。 2.本节主要内容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端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网络拓扑结 构反映了组网的一种几何形式。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 星型、环型以及混合型拓扑结构。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 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考。通过设计实际的拓扑结 构图,促使学生应用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 深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感性认知。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几种拓扑结构概念及其各自优缺点、应用比较。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三、学情 分析 在开始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 了解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 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 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 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 学生初次接触拓扑概念,并且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拓扑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交通地图进行类比教学。拓扑概念建立起来之后,网络的拓扑结构 就比较好理解。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校园 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要给学生以适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本

Clarify the implementation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make the plan unified, the action coordinated and the process orderly.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编号:FS-DY-20553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透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用心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二、开发目标 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的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潜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实现目标多元资料宽泛,用心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潜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透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潜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料 1、基础性课程: 《‘五个一’养成教育》、《古诗词鉴赏》、《智力数学》等。 2、丰富性课程: 《语文实践》、《数字与生活》、《数字日记》、《好词佳句》、《法在身边》、《化学与健康》、《探索自然》等。 3、发展性课程: 根据本校实际状况,用心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计算机基础应用、英语角、舞蹈、绘画、书法、版报、广播、写作等。 四、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我们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选取参考有关资料,诱导教师透过超多的创造性劳动,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共7篇)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案编写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案编写要求 一、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教学内容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 习基础。 3.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教材分析、深入,能对 教材进行精心加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 4.开发和使用的教学资源符合教学学需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二、结构内容: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要求分课时写出课时目标,特别要具体写出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表述要具体、准确) (四)、教学过程 注意教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学案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也要写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形式、方法、方式、内容。同时还要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 三、教学案文本格式要求: 课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小标题加粗小四号宋体,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2磅,a4版面,边界默认。 四、教学案结构图表: 《课题》教学案 单位:年级:设计者:时间:联系电话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反思编写要求 1.教学实录请用戏剧剧本形式编写(教师投影、板书,学生活动,学生状态、课堂气氛等用舞台提示标识)。实录应原汁原味、具体详尽地呈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在关键处有针对性的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点评,有条件的请参照网上或其他资料。 2.每个教学实录后均需附不少于200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求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梳理出成功处,并对不足处提出改进的做法。 3.内容、格式 《课题》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 执教时间:×年×月×日 执教班级:××学校×年级×班 执教老师:××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4.教学实录文本要求: 课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小标题加粗小四号宋体,舞台说明语言用括号标注,小四号楷体(gb2312),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2磅,a4版面,边界默认。 说明:1.文件:一个课题建一个word文档,依次排列为:教学案(2课时)、教 学实录、教学反思; 5.命名:文件以课题+单位+作者命名。

方案-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龙源学校 “在集体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发展”课题子课题 “学校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本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给了学校更多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课程管理的开放性和民主化。毋庸置疑,学校课程将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为此,我校将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目标,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家长负责的精神,努力开发和建设好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开发依据: 1.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和自主的人格。 2.以《课改纲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为本轮课程改革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3.以学校的办学理念(面向未来,创办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和育人目标(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科学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实践依据。

4.学校现有课程开发资源的概况: (1 )每年的恐龙公园游园活动、到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德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 (2)学校现有校园多媒体网络系统、有线广播系统、程控系统、消费网络系统、电视演播系统和学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六大系统”,有多媒体投影教室、自然实验室、音乐舞蹈室、钢琴室、二胡室、管乐器室、美术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动植物标本室等设施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 (3)我校荣获“潍坊市素质教育示范校”,成立了臧克家诗社,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顽强品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我校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朝气蓬勃、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这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了充分的人力保障。学校聘请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等18位全国知名学者、专家任办学顾问,组成了强大的教育教学精英群体。 (5)我校高楼林立,绿树葱茏,繁花似锦,四季景色宜人,有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附近有恐龙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和企业,地理、环境、交通都十分便利,这为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发现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愿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有特长。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下打下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3.探索能够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理念,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生物教师培训讲座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一、概念: 教学设计是为老师们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 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 定义一: 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 定义二: 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三要素: 1.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求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去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 2.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3.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此处可适当与普通教案进行比较)三、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 1 / 12

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的联系。 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并在每一步后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主要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等。 2.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把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其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与行为主义相比,认知主义重点入在引发行为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行为本身。 认知主义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 主要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3.建构主义。 建构主认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其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为: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莘县教育局(2010)29号等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实验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 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学论”等6章。其教学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导读:范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五常市时代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案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案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案设计与实践教案改革方案。一、课程简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程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案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案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案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案论”等6章。其教案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1 / 13 思要领,阅读教案的目标和模式;理解文章阅读的实质含义和重要功能;掌握文章阅读方法的基本功能、主要局限及其独特视野,散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诗词和散文的艺术鉴赏方法和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要领,话剧、戏曲剧本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求,小说和戏剧的艺术鉴赏方法,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的艺术鉴赏方法,科学论文的阅读理论和方法以及阅读教案的方法等。 写作论分为“文章写作过程”,“记叙类文体写作”,“议论类文体写作”,“说明类文体写作”,“教案应用文写作”,“电脑写作”和“作文教案论”等7章。 2.课程教案要求 了解文章写作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内容,记叙类文体的主要特征及一般写作要求,说明类文体的文体特征和一般写作要求,议论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写作要求,应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写作要求,电脑写作的独特语言风格和电脑写作的新方式和新思维;理解文章写作构思的步骤、方法和一般规律;掌握文脉贯通、文章起草和文面规范的方法,文章修改的程序和基本方法,消息、文艺通讯、人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范本【最新版】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范本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创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办学理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原则整体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立足自我,以“基础性、多样性、综合性”为开发原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 二、组织措施 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委员。课程管理委员会下设如下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

3.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各学期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直接领导下辖各工作小组,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实施和评价。 三、课程开发范围与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学科拓展系列;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三是以“传统老游戏”为主的体育健身系列;四是文学艺术系列。 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①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20xx年上半年,学校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家底:包括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资源、环境状况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全体任课老师至少完成1个《课程纲要》。用半年的时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编写方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 编写方案(修改稿)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的目标就是个性的健全发展等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学习同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着重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 为给各中小学校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方便条件,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有力指导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特决定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暂定名,以下简称《指南》)。 一、《指南》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纲”为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烟教〔2012〕72 号)是我市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性指导意见,是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教育部近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思政[2015]1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等文件也是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的编写应以上述《纲要》、《意见》及相关文件为基本参照,为切实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指导提供服务。

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理解国家统一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资源特点且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以学校为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它是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1、以课程权力的下放为前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3、开发的场所是具体学校能拥有自主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学校的发展上来说,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开发,才会体现学校特色。 3、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1)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更贴近实际,具有更多的适应性。 (3)校本课程开发更能反映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4)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 1、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关注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关注学校科特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我们紧紧抓住了我校足球、阅读的学科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龙头。

(3)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最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理念。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 第二部分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是以足球、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目标确定为: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树立健康第一,终生健身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部分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评价设想: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十佳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学习现实和学习基础,考虑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在坚持统一的基础要求前提下,要明确各种教材的目的,做到教材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层次性的密切结合,要做到校本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校本教材。 我校有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多项课题的研究更锻炼了科研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高层次地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研究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学校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格式》: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编写格式,即叙述式和表格式。不管哪种格式的教学设计方案都包括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行为、教师的活动、教学媒体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的描述。 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编写格式,即叙述式和表格式。不管那种格式的教学设计方案都包括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行为、教师的活动、教学媒体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的描述。 一、叙述式 1.课题名称 2.概述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 ·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 ·概述学习内容。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分析(重点,看教学设计书) ·对该课题预计达到的教学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 ·可以包括:(1)简要描述学习结果;(2)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知识?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3)描述潜在的学习结果;(4)描述这门课将鼓励了哪种思考方式或交流技能等。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和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妥协让步的交流技能?……等等。 4.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智力因素方面: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变量、认知能力 ·非智力因素:动机水平、归因类型、焦虑水平、学习风格 5.学习任务分析 根据对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学习者等的分析,设计能够使学生完成学习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包括各种类型,比如: ·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具有创意的工作; ·对所创建的事物进行总结; ·有待分析的复杂事物或事件; ·就某个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任何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事情 6.资源 一方面,介绍学习者可用于完成学习任务的资源。如: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每一名学生快乐成长”得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得实际状况与学生得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得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得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得综合与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得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得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得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得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就是根据学校得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得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得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得发展情况,还有学校得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得主体性体现在课程得开发与实施需要,教师得充分参

与,在课程得开发与实施中要重视教师得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得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得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与反映学生得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得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得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就是一两个人能完成得,就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得。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得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得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得初步审议) 组长:王俊 副组长:胡春武霍宝国蒙占杰 组员:班主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得具体开发) 组长:王俊 副组长:胡春武霍宝国蒙占杰 组员:班主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得师资培训与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与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得意义与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012----2015三年总体开发方案〗 养马庄乡中学 养马庄乡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2012----2015三年总体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校本课程的

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让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课程容的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念、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组织与实施: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工作小组。 (1)组长:周振宇

校本课程开发的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总体把握校本课程的全面研究和实施。 (2)副组长:亮文瑞 分管副组长具体实施校长的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督察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学科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安排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3)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选择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丰富教学容,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的第一线,指导开课、听课、评课等工作,与参与实施的教师一起研究课题、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积累或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4)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玉茹健志红褚新兰广明贺强 科目具体负责人:语文:玉茹;数学:健;英语:志红;理化:广明;政治:褚新兰;体育:贺强 (5)成员职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定义介绍 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errill,M.D.)在1996年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理论家迪克与凯里(Dick&Carey)在1996年为教师写的教学设计普及读物《教师规划指南》中认为:教学设计是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教学的系统化过程。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方案案例 教师上课过程中,离不开教学设计方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教学设计方案是对整节课的教学进行的系统规划,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本词条下,我们将例举若干个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供大家分享、学习。 中学学科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2、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光的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光的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在实际问题上的运用。 4、教学内容结构: 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结构图 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折射各个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③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折射现象。 ④能够对照光的反射来阐述光的折射,以及能够区别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情境导入的学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