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_道德评价优先_到_历史评价优先_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

从_道德评价优先_到_历史评价优先_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

从_道德评价优先_到_历史评价优先_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
从_道德评价优先_到_历史评价优先_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

从“道德评价优先”

到“历史评价优先”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

俞吾金

异化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即从青年马克思的“道德评价优先”转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优先”,

而这一视角转换的前提则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由于这一实质性的视角转换未被揭

示,把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等同于整个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误解则不可避免,从而埋没了成熟

时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大价值。本文认为,惟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认真地解读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著作,才能发现其异化概念发展中出现的这一视角转换,从而全面地、准确

地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以及它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异化 道德评价 历史评价 视角转换 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俞吾金,1948年生,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33)。

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面世后,异化问题在西方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个问题曾一度沉寂下来。战后,异化问题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并迅速地波及前苏联和东欧诸国。当这股理论思潮蔓延到中国时,中国理论界正处在对十年浩劫的沉痛的反思之中。顷刻之际,异化问题成了中国理论界的主要话题,相关的论著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然而,时隔数年,异化这个词又突然神秘地从中国的理论话语中消失了,仿佛它从来就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注意!如何解释这种忽冷忽热、大起大落的理论现象呢?我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下面的原因引起的:第一,一般说来,人们是以情绪化的态度来看待异化问题的。如果说,科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及战争的灾祸使西方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化,那么,战争的创伤、斯大林主义现象和中国的“文革”同样也使东方人之间的关系一度处于紧张的、压抑的状态下。而“异化”似乎正是道出这种普遍的疏离感和压抑感的哲学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异化热”具有理论探索的性质,不如说具有情绪宣泄的特点。换言之,人们不是在理论上探索异化,而只是在情绪上感受异化。无论是“异化热”的突然兴起,还是它的迅速退潮,似乎都印证了这一点,即

?

?

5

9

它仅仅是情绪上的“热”,而不是真正的理论研究上的“热”。

第二,从根本上看,人们只是集中从单一维度去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含义。迄今为止已经发表的几乎所有的论文都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主要指的是私有制背景下,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存在的种种消极的因素,马克思运用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从伦理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表达他对这一社会的道德上的义愤。人们几乎从来没有注意到,马克思是否也曾以积极的、肯定的方式理解并谈论过异化现象。换言之,人们只是从道德评价的维度去理解并解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完全忽视了这一概念所蕴含的积极的、肯定性的历史评价维度①。事实上,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那里,异化作为客观的历史现象具有其积极的含义。

第三,在相当的程度上,人们忽视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正如匈牙利学者M.瓦依达所指出的:“如果我们要想在过去几十年所发表的‘官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去寻找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那将是徒劳的。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这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甚至在总结马克思历史哲学体系的大量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都根本没有被提到。”②人们通常认为,青年马克思使用过异化概念,但当他创建了自己的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后,这个概念也就被弃置不用了,即使马克思在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偶尔提到这个概念,它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或边缘性的意义③。按照这种流行的见解,异化概念似乎只是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马克思的专利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中它不但没有实质性的地位,甚至完全可以不予涉及。显然,持有这种见解的人们没有深入地解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对这一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做出认真的反思。

显然,惟有冷静的、深入的理论思索,而绝不是情绪化的态度,才能真正地揭示出隐藏在马克思异化概念中的谜团,从而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含义、实质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做出合理的说明。所以,在今天,当我们冒着可能被流俗的见解讥笑的危险,而独自面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这一冰点问题时,我们正是在偿清历史的宿债。换言之,我们不愿意马克思理论中的一颗明珠长久地被尘埃所覆盖。本文提出如下的见解:

其一,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这一概念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包括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0年下半年到1841年3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夏天)、《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末到1844年1月)、《詹姆士?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上半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

?

69?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①②③甚至像奥古斯特?科尔纽这样的学者也认为:“由于对经济和社会关系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异化作为

一个中心概念,越来越坚决地被实践这一基本概念所排挤和代替。”(参阅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

格斯传》(Ⅱ

),三联书店,1965年,第232页)无庸讳言,科尔纽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没有觉察出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也没有对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包括“拜物教”的理论)做出深刻的反思。而在这方面,卢卡奇的理论敏感性则远远地超越了他。

M.瓦依达:《异化与社会主义》,陆梅林等编《异化问题》(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378页。

个别学者,如薛德震先生在其论文《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中曾经独具慧眼地

指出:“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他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只是停留于发泄道德学上的义愤,而是进而揭示了这种物化和异化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个人之间自发的必然的联系。”(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2页)可惜的是,薛德震先生没有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思考下去,并提出一种系统的想法来纠正人们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根本性误解。

手稿》(1844年4—8月)等著作。第二阶段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神圣家族》(1844年9—11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反克利盖的通告》(1846年5月)、《哲学的贫困》(1847年上半年)、《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1847年10月底)、《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等著作。第三阶段主要包括《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剩余价值学说史》(1861—1863年)和《资本论》(1867年)等著作。

其二,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这一转换主要发生

在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阶段上。我们认为,青年马克思是从“道德评价优先”

①的视角出发去看待异化现象的,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是从“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出发去看待异化现象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从前者看来,异化现象是消极的,应该从道德上加以谴责;从后者看来,异化现象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的,应该从历史评价的维度上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从总体思路上看,前者从属于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或人道主义,后者则从属于以历史演化的客观必然性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②。

其三,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如果说,作为异化的特殊表现方式的“拜物教”揭开了传统的抽象物质观的神秘面纱,从而为人们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扫清了思想障碍,那么,异化的一般表现方式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向,从而使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拱顶石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得以确立。

我们先来考察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亦即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众所周知,推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文化背景是异常丰富的:一是黑格尔的思想,二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三是空想共产主义的理论,四是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

这四个方面大体构成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主要背景,而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形成也是与这一背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在黑格尔那里,异化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异化,即绝对理念在运动中异化或外化出自然界,那么,在青年黑格尔派那里,异化获得了不同的含义。费尔巴哈把异化概念运用到宗教批判中,把上帝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神学的本质就是人类学,这一见解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布?鲍威尔以更宽泛的方式提出了人的“自我异化”的问题。正如戴维?麦克莱伦所说:“鲍威尔是‘自我异化’(Selbstent 2

fremdung ,self 2alienation )这个词的创造者,这个词在青年黑格尔派中间很快就流行了起来。”

③?

79?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①②③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5—66页。

有的学者,如胡福明先生在《“异化劳动”理论初探》一文中指出:“分清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思

想与《资本论》中异化概念的不同性质,是很重要的。”(参阅《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第440页)这一见解无疑是重要的,但由于胡福明先生未意识到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中存在的这一“视角转换”,所以他的上述见解并没有引申出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美国学者奥尔曼认为:“我倾向于这样的见解,即马克思并没有一个伦理理论。”See B.Ollman ,Alien 2

ation :Marx ’s Conception o f Man in Capitalist Societ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p.44.当然,退一万步说,即使马克思没有其独立的伦理理论,也并不妨碍他从伦理学维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评价。事实上,正因为奥尔曼没有区分出马克思异化概念中存在的两个不同的视角,所以他的《异化: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观念》一书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新见解。

如果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还主要是在黑格尔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那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已经更多地在费尔巴哈和鲍威尔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詹姆士?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由于契入了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即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新概念,并分析了这一概念的四层含义①。

无庸讳言,在青年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学研究维度的契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这一新的维度的契入,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费尔巴哈、鲍威尔和赫斯等人的视域,把异化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青年马克思考察异化问题的总体思路仍然停留在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理论框架内,而正是这一思路决定了青年马克思考察异化问题的独特视角,即“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

比如,在《詹姆士?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乍看起来,在资本主义社会内,信用业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上的信任关系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这种扬弃异化、人向自己因而也向别人复归,仅仅是一个假象;何况这是卑劣的和极端的自我异化,非人化,因为它的要素不再是商品、金属、纸币,而是道德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人自己的内在生命,更可恶的是,在人对人的信任的假象下面隐藏着极端的不信任和完全的异

化。”②在马克思看来,信贷仅仅把“有支付能力的人”理解为道德上“诚实的人”。在信贷中,人不但没有获得自己的尊严,反而被降低为可供抵押的商品、货币、资本或利息,而债务人(通常是穷人)的死亡则被理解为债权人的资本连同利息的死亡。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信

贷是对一个人的道德作出的国民经济学的判断。”

③在这里,马克思正是从“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的。

又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从“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他充满愤慨地写道:“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

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④与此同时,马克思还谴责了国民经济学对这种异化现象的掩蔽:“国民经济学,尽管它具有世俗的和纵欲的外表,却是真正道德的科学,最最道德的科学。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克制,对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克制。你越少吃,少喝,少买书,少上剧院、舞会和餐馆,越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就越能积攒,你的既不会被虫蛀也不会被贼盗的宝藏,即你的资本,也就会越大。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你的生命

越少,你的财产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得越多。”

⑤尤其是在国?

89?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①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22页。

事实上,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撰写的《伦理体系》(1802—1803年)、《实在哲学》(1803—1806年)中已经

触及到“劳动”和“异化”的关系问题,但马克思却在未见到这部手稿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和天才的猜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新理论。无独有偶,卢卡奇也在尚未接触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通过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解读和天才的猜测,在《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问题,从而对当代西方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民经济学的人口理论中,那些在两性关系上表现节制的工人则成了真正的“道德的”人。青年马克思从道德批判的角度上强烈地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国民经济学对这一现象的掩蔽。

那么,青年马克思对异化现象进行道德批判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呢?他下面这段话集中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①在这里,“共产主义”、“人道

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是意义相近的概念。如果说,“共产主义”这一概念体现出青年马克思与法国空想共产主义学说之间的理论渊源关系,那么,“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人与自然的一致)则体现出他与费尔巴哈人本学之间的思想联系。

这两种学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科尔纽在批评当时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时曾经写道:“他们只是立足于一般的人,把阶级的对立变成道德观念的对立,并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对

立代替了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就具有道德对立的性质。”

②同样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国空想共产主义思潮影响的费尔巴哈,也把社会冲突理解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道德冲突,“因此,人的发展的性质和目的,在本质上就是道德上的了。费尔巴哈的这种伤感的空想的哲

学,最终成了一种暧昧的伦理学,成了一种所谓普遍幸福和爱的无形的宗教。”

③上面的分析表明,这两种学说的本质都是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观念。虽然青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也提出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

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④这样重要的历史见解,但他的总体思路仍然是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或人道主义,他考察异化和其他社会问题的视角仍然是“道德评价优先”。如果马克思偶尔也对异化现象做过历史评价的话,那么这种评价始终只具有边缘性的、从属性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察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亦即“视角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与此同时,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考察也逐步从“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为“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时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绝不会把自己的自我异化的这些后果仅仅看做观念的幻影,看做自我意识的单纯的异化,同时也不想通过纯粹内在的唯灵论的活动来消灭物质的异化”

⑤。也就是说,马克思不再赞成青年黑格尔派从单纯观念,尤其是道德观念出发来看待异化现象,而是主张从对现实的历史活动的考察出发,来解读异化现象。这一“视角转换”尤其表现在下面这段重要的论述中:“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

?

99?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①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

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第59页。

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

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

①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充满道德情感的、美文学的笔调来描绘无产阶级在异化劳动中的悲惨处境的话,那么,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已经开始从历史的观点出发,客观地评价异化现象,他现在首先关注的不再是有产阶级对异化中处于悲惨地位的无产阶级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而是有产阶级本身也不过是异化的客观的、历史的产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个人的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

②这段论述表明,青年马克思的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总体思路已经被超越了,马克思褪去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道德外衣,开始转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按照马克思初步论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应当从物质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发展出发去解释宗教、哲学、道德等意识形式的兴衰存亡。这意味着马克思在考察一切社会现象,包括异化现象时,开始抛弃那种与实在的历史相分离的“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马克思这样写道:“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

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

③;这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确立“历史评价优先”的理论视角。事实上,也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马克思批评了施蒂纳对“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

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

④的漠视。在马克思看来,异化首先是历史现象,而不是单纯心理上的、道德上的现象,对异化现象的任何考察都应该以对实在的历史的正确解读作为出发点。在《反克利盖的通告》、《哲学的贫困》、《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等论著中,马克思进一步清算了“浪漫派”、“人道学派”、“博爱学派”、“真正的社会主义”等流派的抽象的道德说教,阐明了“道德评价优先”视角的空幻性和无效性。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把经济范畴独立化和永恒化的错误倾向时进一步指出:“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

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⑤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为人们走出异化“永远存在”的神话,认识异化概念的历史特征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在下面这句话中得到了集中的体

现:“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⑥在这里,马克思既对资产阶级的客观的历史作用,也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异化所包含的客观的历史意义做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这充分表明,马克思已经完全摆脱青年时期的“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所蕴含的感伤主义,把“历史评价优先”作为考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包括异化现象)的根本出发点。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正是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马克思彻底抛弃了青年时期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做出了新的诠释。与此同时,马克思考察异化问题的视角也由“道德评价优先”转换到“历史评价优先”上。

?

001?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①②③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31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27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第44页。

最后,我们来探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有趣的是,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内涵表现得最为丰富,也最为深刻,但却遭到了研究者们的最大忽视。下面,我们重点论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①这段重要的论述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一,当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第二大社会形态时,异化和物化的现象才存在。作为历史现象,异化和物化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有历史短暂性;其二,这种异化和物化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们使“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得以形成;其三,正是这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异化阶段客观上为第三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马克思在谈到“全面发展的个人”时写道:“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

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②也就是说,普遍异化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两个侧面是一起降临的,绝不应该从“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出发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而应该坚持“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首先看到异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没有这种现实的、普遍的异化作为媒介,共产主义和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永远不过是一个美好的神话。在马克思看来,试图撇开普遍的异化来谈论个人的全面发展,乃是一种“浪漫主义观点”。

当然,共产主义是对普遍异化和物化现象的扬弃,但这种扬弃绝不是凭空进行的,相反,正是在普遍异化和物化的历史条件下才得以进行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即生产活动对它本身的条件和对它本身的产品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异化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因此,它已经自在地、但还只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它还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

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

③这充分表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完全是从“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异化现象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沿着两个侧面展开:一方面,通过“自然历史过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历史评价优先”获得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写道:“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

?

101?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第108—10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

任何观点比较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①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当我们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当然也包括经济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时,首先不是从抽象的人性或人的本质出发去追究个人的主观动机和道德责任,而应该从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出发,去阐明这些现象(包括异化现象)何以在历史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上成为可能。要言之,这里的着眼点是客观的历史运动和历史评价,而不是主观的道德观念和抽象的道德评价。在马克思看来,庸俗经

济学之所以对“各种经济关系的异化的表现形式”

②丧失了批判能力,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这种“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

另一方面,马克思着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商品拜物教,从而扫清了人们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最后的思想障碍。众所周知,哲学家们总是满足于谈论“抽象物质”,而马克思则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形式中,抽象物质的具体样态乃是堆积如山的商品,而“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

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③作为异化的典型表现形式的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是以物与物之间的虚幻关系掩盖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宗旨绝不是侈谈什么“世界统一于物质”,而是要揭露隐藏在物质的具体样态———商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换言之,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不管人们写出多少本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教科书,只要它们撇开马克思对异化,尤其是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而热衷于以抽象的方式谈论“世界的物质性”,那么他们至多只能达到霍尔巴赫式的传统唯物主义的水平,而根本不可能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没有抛弃异化(包括拜物教)概念,相反,正是依靠这一概念,其理论的完整性和批判性才得到充分的彰显。

总起来看,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考察异化问题的出发点已经完全转换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上。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对道德评价采取了完全否弃的态度?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马克思虽然抛弃了“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但他并没有抛弃道德评价这一维度,而是对它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造:一是把布尔乔亚式的、多愁善感的道德立场转换为无产阶级的道德立场;二是把道德评价置于历史评价的基础上。比如,马克思在叙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时曾经指出:“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

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

④无庸讳言,在这段话里包含着马克思对“现代世界”的道德谴责和对“古代”社会的道德褒扬,但人们不应该把这段话理解为马克思对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关系的割裂与对立,似乎马克思以一种反历史的态度肯定了古代社会的合理性和道德上的高尚性。事实上,马克思的这一道德评价完全是以历史评价为前提的,而按照马克思的历史评价,“现代世界”不但优于“古代”社会,而且必定会取其而代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过:“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

?

201?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

《资本论》第1卷,第88—89页。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3页。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页。

可笑的。”

①在《资本论》中,虽然马克思从“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出发,强调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在论述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时,马克思也发出了强烈的道德控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

西。”

②这就启示我们,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那里,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是统一的,但这个统一的前提是把历史评价置于首位。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引申出以下四点结论:

第一,异化概念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③。

然而,我们发现,不少研究者仍然坚持下面的错误观念,即认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完全抛弃了异化理论。他们的主要论据如下:一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施蒂纳的异化概念时曾经说过,施蒂纳“只是把一切现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个人都预先宣布为异化的(如果暂时还用一下这个哲学术语),把这些关系和个人都变成关于异化的完全抽象的词句。这就是说,他的任务不是从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中来描绘现实的个人,他的做

法又是:用关于异化、异物、圣物的空洞思想来代替一切纯经验关系的发展。”

④人们常常抓住马克思这句话中“如果暂时还用一下这个哲学术语”这一说法,推断马克思以后放弃了异化概念。显然,这样的推断是缺乏说服力的。从这句话的上下文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批评的是施蒂纳不谈“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而只满足于搬弄异化这个抽象术语的错误倾向。事实上,马克思在以后的论著中并没有停止使用异化概念。二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评德国著作家时写下的一段话:“他们在法文的原文下面添进了自己的一套哲学胡说。例如,他们在批评货币关系的法文原稿下面添上了‘人性的异化’,在批评资产阶级国家的法文原文下面添上

了所谓‘抽象普遍物的统治的废除’等等。”

⑤在这段话中,虽然马克思指责“人性的异化”是“哲学胡说”,但这并不表明他将放弃作为严肃的哲学理论的异化概念。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批评的只是某些德国著作家对异化概念的滥用。三是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时,没有提到异化。人们因而推断马克思已经抛弃了异化概念。显然,这样的推断也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出版前后撰写的一系列文本,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中均使用了异化概念。

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是,异化概念伴随着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但为什么在有些著作中马克思大量使用异化概念,而在另一些著作中又很少使用,甚至完全不用这一概念呢?其实,人们只要改变一下考察问题的角度,上述现象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虽然马克思从未停止过对

?

301?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①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6—317页。

正如前苏联学者纳尔斯基在《论“异化”概念在哲学史上的发展》一文中所指出的:“我们认为,把异

化范畴应用于社会生活范围之外是不正确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参阅《异化问题》(上),第214页。

《资本论》第1卷,第82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9页。

异化概念的使用,但他清醒地意识到,异化是一个普通人不易理解的晦涩的哲学术语,所以他在运用这个概念时,常常区分两种不同的文本:一种是“内部研究文本”,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是马克思写给自己看的。在这样的文本中,马克思总是大量地使用异化概念;另一种是“公开出版的、论战性的文本”。在这样的文本中,马克思通常很少使用异化概念。这里的道理在于:一方面,为了便于缺乏哲学基础的普通读者理解自己的思想,马克思当然要尽量少用像异化这样的专业的哲学术语;另一方面,当时的德国著作家特别喜欢滥用异化概念,在与这样的著作家进行论战时,马克思为了表明自己和论战对象的区别,也会尽量少用异化概念。但这种叙述方法上的差异绝不能成为那种认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抛弃了异化概念的错误观念的依据。相反,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注意到了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之间的差异。事实上,在后一类文本中,虽然马克思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异化概念,但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含义却到处喷涌出来①。这就启示我们,重要的是把握问题的实质,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第二,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中的“视角转换”(trans formationof perspective )与阿尔都塞在描述马克思思想发展时提出的“认识论断裂”(epistem ological break )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

这一差别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第一,阿尔都塞研究的是整个马克思思想的演化史,而本文研究的则是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史。虽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叠的关系,但着眼点毕竟是不同的。第二,“认识论断裂”这样的概念蕴含着一个前设,即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尖锐地对立起来。阿尔都塞认为,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处在意识形态(异化和人道主义)的问题框架中,而“认识论断裂”后的马克思则确立了自己理论(科学的世界观)的问题框架。本文认为,这种解释方法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既未抛弃异化概念,也未抛弃人道主义的精神。在这里,重要的是马克思的总体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青年时期的、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转向成熟时期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与此相应的是,马克思考察异化问题的视角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即从“道德评价优先”转换到“历史评价优先”。显然,与“认识论断裂”的简单化的说法比较起来,“视角转换”的见解更为合理,因为它既揭示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又阐明了这两个时期的内在联系。第三,阿尔都塞把“断裂”时期的著作确定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而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定为“断裂的

前岸”

②。本文认为,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史上,“视角转换”时期应该是比较长的,因为在这个时期中,马克思必须完成两项工作:一是在总体思路上批判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学说,抛弃“道德评价优先”的理论视角。比如,马克思写于1847年10月底的《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的直接批判对象虽然是卡尔?海因岑,实际上也是对自己青年时期的“道德评价优先”的理论视角的进一步清算;二是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的理论出发点,对原先关于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理念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并确立相应的“历史评价优先”的理论视角。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把从《神圣家族》的写作到

?

401?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①②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14页。

比如,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常常使用的“雇佣劳动”概念与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使用的“异化劳动”的概

念虽然在称谓上不同,其实质却是完全相同的。马克思本人也向我们指明了这一点:“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角度来看,活动的这种物的躯体的创造是在同直接的劳动能力的对立中实现的,这个物化过程实际上从工人方面来说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过程,从资本方面来说,则表现为对他人劳动的占有。”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0页。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这一时期都称之为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视角转换”时期。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在考察异化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时,既坚持历史评价优先,又兼顾道德评价的维度。

如果说,“历史评价优先”和“道德评价优先”这两个理论视角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那么,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这两个维度却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后者也不能取代前者。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道德评价不仅是优先的,而且是占绝对优势的,我们不妨称它为“强评价”。虽然青年马克思偶尔也会诉诸历史评价,但归根到底,这种评价方式处在边缘化的、弱势的状态中,我们不妨称它为“弱评价”;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视角转换”阶段中,随着马克思总体思路的改变,道德评价失去了自己的优先的、强势的地位,渐渐转变为“弱评价”;与此相反,历史评价的地位不断地上升,一旦“历史评价优先”的理论视角确立起来了,历史评价就成了“强评价”;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中,历史评价的优先性得到了全面的、彻底的贯彻,但马克思并没有放弃道德评价,他使道德评价在应顺历史评价的客观诉求的平台上得以展开,从而消除了以往道德评价中常见的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绪,使它获得了真正的现实性。

第四,在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解读中,只有当人们自身完成了“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潜伏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进程深处的“视角转换”才会向他们呈现出来。

长期以来,在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研究中,“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一直占据着支配性的位置,人们习惯于对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倾泻出高尚的道德义愤和道德谴责,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评价维度的缺席或边缘化,他们始终看不到异化作为历史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及它本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没有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普遍异化和物化,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无从产生,而以这样的自由个性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无由降临。当然,共产主义要通过废除私有制的途径来扬弃异化,但总得先有异化才有可能扬弃异化。所以,重要的是从“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并理解异化这一客观的历史现象,抽象的、高尚的道德义愤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发现,人们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理解始终停留在青年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理解的水平上,他们没有看到马克思异化概念本身的发展以及在这一发展中完成的、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当人们真正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深入地研究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从而使自己的视角转到“历史评价优先”的立场上来时,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本真含义才会向他们敞开。

〔本文责任编辑:孙 麾〕

?

501?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T ransitional Period Tan Qiucheng ?72?T 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T VEs )have been operating in im perfect market and political systems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During this period ,rural organizations have capital in the form of power to acquire factors ,organize transactions and evade risks.Only when combined with the manpower capital of entrepreneurs can power capital realize its value.Similarly ,only under an umbrella of protection can an entrepreneur success fully run his enterprise.P ower capital and manpower capital are locked in a mutual benefit relationship.In their cooperation ,rural organizations and entrepreneurs choose the form with the least distortion of investment and the maximum profit.As rural organizations in different areas possess different res ources ,and as industries vary as to their need for power capital and manpower capital ,the T VEs are divided into tw o forms :collective and private.C ollective ownership will remain for a rather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private and collective T VEs will exist side by side into the long future.

(7)Problems F aced by Sm all and Medium 2sized E nterprises in China

 ———R eport on a Survey in B eijing ,Liaoning ,Jiangsu ,Zhejiang ,H ubei ,G uangdong and

Yunnan Lin Hanchuan Xia Minren He Jie Guan Hongxi ?84?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faced by small and medium 2sized enterprises form an im portant basis for measures to be taken for their support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com pleted in m ore than 14,000small and medium 2siz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 ,Liaoning ,Jiangsu ,Zhejiang ,Hubei ,G uangdong and Y unn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problems in terms of ownership ,com petitiveness ,s ource of in formation ,coordination with other enterprises ,financial affairs and channels ,qualified pers onnel ,technology and R&D capability ,com petitive measures and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and services offered by the g overnment ,and factors un fav orable to their development.We als o suggest countermeasures to s olve these problems.

(8)From “Moral ”to “H istorical Evaluation ”

 ———A Switchover in Perspectiv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x ’Theory of Alienation

Yu Wujin ?95?

“Alienation ”was one of the basic concepts in Marx ’life 2long theoretical deliberations.As he developed this concept he made a fundamental switch in perspective ,i. e.,from “m oral evaluation ”in his y outh ,to “historical evaluation ”when he was mature.The precondition of this perspective change is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reated by Marx.Since this changeover of perspective was not revealed ,the y oung Marx ’theory of alienation was inevitably mistaken for his whole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of the mature Marx was concealed.Only when we start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onscientiously read mature Marx ’w orks can we discern this switch of perspectives and gain a com prehensive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rx ’conception of alienation and it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whole scheme of Marxist theory.

(9)Concept of Communicating Practice :“Logic with a C apital L ”of C apital G lobalization 2?602?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u Xichao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 一、前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 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劳动对象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是产生人的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就在于蠹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4)人和人的异化.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人本身”,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社会,“这个人” {能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_1:入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2 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

马克思劳动异化

联系当代现实谈谈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是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思想。谈到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我想有必要说明下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外化”“异化”和“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的运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不是从虚构的东西出发的,而是从事实出发的。“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按照自然规律对将发生的现象做精确预言,但它仍然指明了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它揭示劳动的异化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势必要发生的,另一方面又是不合理的;它召唤人们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克服劳动的异化;它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推动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马克思反对把理论建立在虚构的东西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描述的有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的事实,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人都能观察到的事实。马克思从这个事实出发揭示“异化劳动”: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那种现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和外化。 为什么这一事实能够表明劳动的异化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越是看清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就越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为劳动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论述劳动的各个环节的辩证运动向我们显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同是也就揭示了劳动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感到痛苦。“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论文

`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摘要:“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成为哲学畴 要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异化”这个概念的历史。“异化”这个词, 英文翻译为alienation,其意主要有两点,即“离间、使不和、使疏远”和“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让渡”。“异化”一词先出现在经济学的文献中,意义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后来出现在政治学文献中,则转变为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的转移和让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畴,马克思并不是最先使用的人。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 早在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包括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都曾运用这个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时,是在权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异化概念在卢梭那里则引申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哲学异化概念的实质涵。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我”规定“非我”,而“非我”又反作用于“自我”,二者正是一种异化关系:“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显然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把费希特的能动性的原则和卢梭的否定性思想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当作绝对精神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过程来理解。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学说,成为批判神学的锐利武器。费尔巴哈在批判否认上帝时,使用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理性迷误的产物。不是上帝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费尔巴哈用人的类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最后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异化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现象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 (一)卢梭的异化观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是异化思想的首推者。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异化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一异化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伦理和道德方面阐述的。起初,他认为人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这一社会事实就是异化,而私有财产正是产生异化的根源。他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和《爱弥尔》中,批判了科学艺术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王权的利器,并反过来驾驭人的异化现实。 (二)费希特的异化观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费希特首次用“外化”的概念,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异化问题。他企图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现他全部的唯心主义哲学。他提出了“自我”和“非我”两个概念,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但是作为本原的自我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动性,自我只有通过外化才能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这一具有扬弃性质的过程正是费希特所说的外化,即异化过程。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否定自身,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费希特仅仅是注意到了外化及其结果,并没有更细致地考察结果背后的真实关系。因此,在他那里,异化仅仅是一种自我异化。 (三)黑格尔的异化观 黑格尔继承并且发展了费希特的异化理论,起初他在批判基督教“实证性”时,曾指出人们所创造的基督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反过来排斥、压抑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现代哲学史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二者尽管在异化的概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二人的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他们所处时代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马克思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异化理论进行自己的阐释,在众多的异化理论中,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理论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 一.关于物化和异化的定义 关于“物化”,卢卡奇的定义为:“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紧接着,他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别展示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即:“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接下来,卢卡奇即:又指出了“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一物化现象。并概括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以及人的原子化。 关于异化,马克思的定义是这样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此外,马克思还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物化与异化的一致性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序言中所说,他的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在1922年出版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并提出其“物化”理论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公开面世。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卢卡奇关于“异化”思想所说的东西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说的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有:首先,二者理论的批判对象是一致的,都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判的靶子,具体来说,这两个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及其拜物教相联系,都看到了人类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对人的“控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得出直接依据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二人都承认,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许多社会财富,但也产生了一个“客观的、物的世界”,这一客观的世界有着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越来越走向人的对立面,对人的“控制和异化”越来越强烈。 再者,尽管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表现与卢卡奇物化现象的表现并不相同,但二者的实际含义是相近的。 最后,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和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来展开论述的,没有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批判上。卢卡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重点放在商品拜物教方面,而马克思则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生产方式这一更深的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对此,尽管二者在论证的角度上有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活动应该是

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类的特性在于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异化劳动则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即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已。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人同他的类本质的相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即人与人的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 既然“异化”了的人不是合理的,那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便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引出来的一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黑格尔曾将劳动引入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述,“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却唯心的将劳动抽象化为“精神劳动”,从而又回到了他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虽然站在唯物的立场上,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他将人的本质归为“理性、爱情、友谊”等等。他错误的将黑格尔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Political model of Marxist alienation view 编订:JinTai College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 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 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 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 改及打印。 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 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在 1844 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马克思主义异化观。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 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对于 20 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 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 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范畴作较

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 20 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范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4492784.html,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作者:郭百庆刘利 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6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社会批判共产主义 作者简介:郭百庆,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利,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 A ; ; ; ; ; ; ; ; ; ; ; ;DOI:10.1938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4492784.html,ki.1009-0592.2020.02.343 马克思通过赋予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历史意义,将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异化形式转换为社会历史范畴,形成对现实对象的解读,为明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异”提供了指南。该理论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导致异化问题的阐述与分析形成多种学说。因此,站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背景,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重新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推动“社会人”的解放,实现幸福美好生活。 “异化”是一个社会批判的概念,马克思之前的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希特等对它进行过论述,但真正对“异化”概念实现全面革新的是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马克思得出异化劳动的形式有四种主要框架是:(1)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己;(3)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等,这表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劳动成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人本质的对立物,资本下的异化劳动过在使生产劳动中折磨和摧残工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生产劳动已经彻底变成了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弄群众的异己力量。此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为马克思主义深化批判资本主义开辟了新方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等社会劳动经济的分离,将异化范畴限制在商品经济范围的框架内,进而解剖劳动了在“商品、货币和资本”三大拜物教理论中的演绎过程,提出了“自然共同体-经济的社会形态“虚假共同体”-“人类自由联合体”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明确异化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对抗性质的体现。 (一)异化劳动理论内涵需要明确 当前,“异化劳动”是社会学问题还是哲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讨论陷入各种学说中。部分西方学者将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简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学问题”,或者形式化为一种社会批判的技术方法,都是没有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本原。因此,导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面临着质疑: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传承》2008年第9期马克思主义理论 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 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 使现象世界产生了。“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1](P39)⑵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是一种异化。人对自然现象如日月盈缺等无法解释因而产生恐惧、崇拜,要人为的解除自然的异化,必须承认理性并借助理性把自然看作是理性的一种体现。[1](P49)⑶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神是非人格的、非实体的存在,“对神存在的证明就是对人自身关于神的观念的证明,因此一切对神存在的证明就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就是对一切关于神的驳斥。” “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P101)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的政治异化理论 (1)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自我异化的产物。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进行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1](P251)而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真正的活动者、国家的前提,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关系。(2)政治异化、宗教异化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是同人民生活相脱离、相对立的“宗教领域”、“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1](P283)人是所有社会组织的本质,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只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3.《德法年鉴》时期的金钱异化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拜物教的分析,发现金钱和资本是工人异化劳动的产物,是工人劳动的物化结果。劳动产品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却被资本家占有,反而成为压迫工人的外在力量。“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人,人却向它膜拜。”[1](P448)此时马克思开始将异化和对象化明确区分开。 4.《穆勒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青年马克思在构件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逻辑的时,自觉地批判了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将对象化与异化混为一谈的错误,站到了费尔巴哈这边来。当时马克思要站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根据的立场上就必须要否定异化,并且从异化这里寻找到批判资本主义的路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还具有摧毁人的一面,马克思因此提出了异化劳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梁丽营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中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差异:首先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包括他的哲学异化观、政治异化观、金钱异化观、劳动异化观,其中以劳动异化观最为完整的体现了经典异化理论。其次,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扬弃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当前中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仍然给我们提供了理论警惕。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 26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着作《1844年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着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着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