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___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

A___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

A___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
A___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

第4卷 第1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4 N o 11

 2003年3月

JOURNA L OF ZHENG ZHOU INSTIT UTE OF LIGHT INDUSTRY (S ocial Science )

Mar.2003

[收稿日期]2002-11-16

[作者简介]颜晓峰(1955—

),男,江苏省涟水市人,国防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9-3729(2003)01-0008-06【文史哲研究】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

颜晓峰

(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北京100091)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知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创立的。近代科技

进步推动的产业革命和造就的社会变革,使马克思、恩格斯耳闻目睹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创立理论学说的过程中,他们自觉地把科学技术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并从中吸收有益和有用的成分,包括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从他们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科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知识准备和重要条件。[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近代科学技术[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ase for founding Marxism in modern times

Y AN X iao 2feng

(Section o f Political Theory ,National De fense Univ.,Beijing 100091,China )

Abstract :Marxism was founded on the knowledge ,epistem ology and methodology provided by m 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industrial rev olution and s ocial change prom pted by m 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cour 2aged Marx and Engels to recognize the great role of it in s ocial productivity and s ocial life.They kept abreas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founding their theory and consciously assilimated the valuable com position of it such as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method.Their great attain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 onstrated in their w orks was the knowledge preparation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of founding their theory.

K ey w ords :Marxism ;epistem ology ;methodology ;m 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借助于欧洲文艺复兴

运动的丰硕成果和英国产业革命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人类对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和认识曾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是当时人类认识上的三座丰碑。但是,由于受制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当时的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因而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经过17世纪和18世纪的积累,到1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相继问世,这“三大

发现”和19世纪的其他重要科学技术成果使人类有

可能以更广阔的视野、从更深的层面去认识世界,但是这需要有人去发掘、去总结、去概括,揭示其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进而从中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的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两位思想巨人的肩上。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同时又共同致力于“解放全人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系统地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深刻地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辩证发展

 第1期颜晓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9? 

的规律。与时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清理,摒弃了其中的非科学成分,继承了其中宝贵的思想遗产,并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崭新的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知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创立的。

一、近代科技的总体状况

近代科技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

近代科技的兴起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也就是以文艺复兴为起点的。文艺复兴首先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典文化的复兴,但文艺复兴的真正意义却在于,它摒弃了神学、张扬了理性,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在这一时间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时期,神学成了惟一的学问,宗教教义成为人们判断真理与谬误的惟一标准,欧洲生活在“黑夜”中,社会停滞不前。对中世纪的反思,使人们对曾经无比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发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一场导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运动便迅速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伴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生长起来。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不少分支中都有重要的发现。哥白尼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是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哥白尼革命”否定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位置,摧毁了托勒密的“日心说”体系,改变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信念,由此改变了人观察世界的坐标系。这一时期取得的占首要地位的成就是自然科学,即关于地球上的物体和天体的力学,与它靠近并为它服务的,是一些数学方法的发现、完善和应用。到18世纪,这些科学部门的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接近完成: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上被确立了———笛卡尔确立了解析几何,耐普尔确立了对数,莱布尼茨和牛顿确立了微积分;固体力学的主要规律也弄清楚了———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牛顿则从物质的普遍运动的角度对这些规律进行了概括。牛顿成功地把所有已知的宇宙现象运动规律简化为用数学表达的自然法则,从而精确地描述了天体与宏观物体的运动轨道———这

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牛顿定律,即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把地上的规律与天上的规律统一了起来,证明了物质运动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把数学与自然统一了起来,证明科学只不过是对自然过程的精确的数学表述,为科学的数学化奠定了基础。

与近代科学革命相伴随,技术革命也在进行。工业革命是以动力革命为基础的,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是动力革命的典型表现。1705年纽可门发明了活塞式大气压力蒸汽机;1784年瓦特发明的双向蒸汽机获得专利。动力革命造就了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从农业经济的依赖人力、畜力的生产,到依赖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机的生产,劳动生产率从人的生理限制中解放了出来。蒸汽机应用于轮船的行驶和铁路的通行,引发了交通和运输革命,动力革命提高了人和物移动的速度,把世界实际地联结在一起。

近代科学的兴起表明:科学的地位取代了神学的地位,理性的权威战胜了宗教的权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它的独立宣言就是牛顿的“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啊!”的警告;科学的实验方法替代了哲学的思辨方法,科学以其观察、实验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在说明和解释自然方面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和成功———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表明了新兴的科学技术赋予了人认识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及信念。近代的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与近代科技的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十七八世纪的时代精神,是热衷于现世和尘世生活的世俗主义、相信人类理智能力的理性主义、相信事物和事件“自然秩序”的自然主义,这些时代精神无不反映了蕴涵在科学技术之中的理性和实证的品质。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材料,因而自然科学也只能是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故占主导地位的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到18世纪,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只有固体力学达到了某种完善的地步;化学刚刚处于幼稚的燃素说的形态;生物学尚在襁褓中;对植物和动物的机体只作了些粗浅的研究,并且是用纯粹机械的原因来解释———正如笛卡尔看来动物是机器一样,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看来,人也是机器。康德1755年提出了“星云假说”: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生成的东西。但这一科学假说在当时居然只被看作纯粹的奇谈。地球发展史,即地质学,还完全没有人知道。科学在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的外来的推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哥白尼在这一时期之初向神学下了庄严的挑战书,而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力”这一荒唐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10?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二阶段:19世纪

19世纪的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发展以及关于联系的科学。研究植物机体和动物机体的生理学,研究单个机体从胚胎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的胚胎学,研究地壳形成过程的地质学,所有这些科学都是19世纪的产儿。化学的发展已经可以采用无机的方法制造出过去只能在活的机体中产生的化合物,从而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一些化学定律对有机物也是同样适用的。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物质的化学同一性与各种化学元素间的联系。

在19世纪的科学发现中,首先是“三大发现”使人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一是细胞学说。19世纪的生物学发现细胞是这样一种单位:整个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中发育起来的。这一发现,不仅使人们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成长的,而且使人们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看出有机体能改变自己的物种从而能完成比个体发育更高的发育。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与植物在结构和发育方面的内在联系,为人们在细胞水平上说明整个生物界的统一性提供了科学基础。二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迈尔与焦耳在1842年几乎同时作出这个概括,他们通过热的机械当量的确定,证明了从热到机械力和从机械力到热的转化。能量转化表明了一切所谓物理能,即机械能、势能、光能、电能、磁能,甚至化学能(物理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互相转化。各种能量都是普遍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转变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量消失时,就有另一种形式的一定的量代之出现。这一认识被概括在著名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中,这一定律为物理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包括热、光、电及力学在内的一切物理现象都可以在力学自然观的范畴内采用统一的概念框架给以解释。三是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次从比较的联系中证明,存在于人类周围的有机自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的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由那些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和蛋白质形成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生物进化论”。它揭示了各物种之间不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多样性的联系,而且在时间上也具有前后相继的历史,整个生物界从最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到最高级的人类,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在19世纪的科学进步中,最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从而有力地促进人们思维方式发生革

命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把科学革命从天文学、物理学扩展到了生物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教义,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人自身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个理论事实上把人类当时在哲学上和宗教上的各种既成认识一概推翻了,其对世界观变革的意义不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

19世纪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是电磁理论应用于电力和通讯。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感应电流,提出了发电机的原理;1873年麦克斯韦完成了电磁理论。1845年惠斯通制成了电磁铁发电机;1866年西门子研制成功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1833年高斯和韦伯发明了第一部可以实际应用的电磁式有线电报装置; 1835年莫尔斯发明了电码和电报机;1876年格雷与贝尔两人在同一天提出了发明电话的专利申请。电力技术的产生,改变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能源动力结构;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是一场传播技术的革命,其实质就是用电磁波去缩短时间和空间、缩短地球内任意两点间通讯的时间过程,使信息传播具有同时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与近代科技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的。虽然他们并不从事科技工作,但创立新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熟悉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推动历史前进的科学技术,关注近代以来、特别是与他们同时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变革,学习近代科学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近代科技进步推动的产业革命和造就的社会变革,使他们耳闻目睹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们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描述中,自觉地把科学技术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如实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职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科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很高的素养,这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准备和重要条件。

近代科技尽管获得了飞跃性的、奇迹般的发展,但不过是古代科技的历史延续;19世纪的科学技术尽管比18世纪的科学技术有质的进步,但又是以18世纪的发展为基础的。为了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力图更多地掌握科学技术的历史资料,全面把握科学技术的历史过程。为此,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选择了研究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恩格斯在写于1843—1844年的《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就对18世纪的科技状况作了精辟的概括,指出:除了某些部门,对自然的认

 第1期颜晓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

识只是在18世纪才具有自己的科学形式。“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物理学也正是在18世纪获得了科学性质;化学刚刚由布莱克、拉瓦锡和普利斯特列创立起来;由于地球形状的确定和人们进行的许多次只有在今天才对科学服务有益的旅行,地理学被提高到科学水平;同样,自然史也被布丰和林耐提高到科学水平;甚至地质学也开始逐渐地从它所陷入的荒诞假说的旋涡中挣脱出来”[1]。恩格斯还列举了推动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如瓦特制造的蒸汽机、哈格里沃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克伦普顿发明的走锭精纺机等。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第一次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认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在他的眼中,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而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分。”[2]马克思在长达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下功夫钻研了技术史、工具史,写下了《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作为探讨资本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实证材料。仅仅是众多生产工具之一的磨,马克思就详尽地考察了从罗马帝国的水磨、中世纪的风磨到18世纪用蒸汽机推动的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还很熟悉微积分的发展历史。恩格斯为了创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历史发展,完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在他的视野之内。在恩格斯晚年的著作中,充分显示了他熟悉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的程度,其理论叙述中包含了深厚的科学史底蕴,至于渗透于理论之中的科学精神更是力透纸背。

19世纪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涌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紧张、持续地从事理论创造的同时,密切关注、紧紧跟踪着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保持同步。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3]。生于19世纪初的费尔巴哈,建立了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但他从30多岁起,就在穷乡僻壤中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时间长达25个年头。虽然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已公之于众,但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的费尔巴哈,对此却没有能够给以充分关注,自然也没有能力给这些发现以足够的评价,更不能加以充分利用。显而易见,费尔巴哈的哲学之所以虽然达到了旧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但却最终也未能突破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与其长期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有着直接的关系。马克思则对自然科学任何一门科学中的每一个理论新发现都感到衷心喜悦,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当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马克思就更加喜悦。马克思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当德普勒在1882年展出了他架设的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时,重病中的马克思请人尽快把有关的试验报告寄来,同时也请恩格斯注意这一发明并对这一成就的意义作出评价。

关注、熟悉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掌握现有的科技成果并用来作为理论研究的方法与工具、对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作出提炼与概括,更需要相应的科技素养。大哲学家黑格尔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黑格尔是他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作为一位大哲学家,他的数学知识也极为丰富,甚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提到的科学家就有73位之多,其中对伏特、奥斯特、道尔顿、拉瓦锡、林耐、居维叶等都作了评价。正是由于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才使黑格尔建立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的知识结构中得到了启示。马克思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法学、历史、哲学、逻辑等课程。19世纪50年代以后,出于政治经济学、哲学研究的需要,马克思开始钻研数学。在几十年间,他写下了许多读书笔记和研究手稿,其中对于微积分,特别是对微分学的发展过程、微分运算的辩证本质等作了精湛的研究,写成了关于导函数、微分等问题的论文,可谓达到了精通数学的程度。恩格斯中学没有毕业就开始学习经商。19世纪50年代后期,恩格斯一度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由于工作繁忙,研究时停时续,直到1869年,恩格斯退出商界并移居伦敦,才获得了研究时间。他用了8年时间,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次彻底的“脱毛”。8年当中,恩格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上面。天道酬勤,当恩格斯于1876年开始准备批判杜林时,他认为自己数年如一日的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对批判杜林大有益处,并在许多方面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他自信地对马克思说:“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我感到我对于这个领域非常熟悉,我能在这方

 ?12?郑州轻工

面进行活动,虽然要十分小心,但毕竟有相当的自由和把握。”[4]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奇迹:“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大的生产力呢?”[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科学作为人类知识的进步得到了利用,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5]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也是推动社会革命的力量。恩格斯认为:科学与哲学的结合,其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与实践的结合,其结果就是英国的产业革命。马克思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1]

三、近代科技对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作用

近代科技革命及其成果不仅广泛应用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也有力影响着该时代的思想理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者和革命者,是新的社会形态及其意识的思想者和倡导者。无论是批判或建设,都要以对象的实际状况和变化为依据,客观地分析影响对象生长与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得出全面、科学的结论。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为制度条件、以科技进步造就的新的生产工具为技术条件的。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6]。科学技术作为近代以来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力量,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形态,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形态。科学技术的发育程度和发展速度,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也由此制约着资本主义的生长空间。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大工业,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都反映了科技进步的新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析中,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出发,承认这种变化并力图揭示其演化方向。他们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不同于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规律,重大的、根本的科技创新会导致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其经济贡献会远远超过劳动力和资本的贡献;科技创新又有其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从而造成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这一规律决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终结的真理、封闭的体系或僵化的教条,而是历史的、发展的,也就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指它使人类对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成为科学,它的内容、性质与方法是科学的。社会科学有其特殊性,但在确定其科学性时,在使其科学化时,总是要直接、间接地以自然科学为参照系,总是要尽可能地借鉴、移植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标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分裂是19世纪以前科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则力图克服这种分裂,实现科学的统一。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7],一门由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构成的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他们的学说的过程中,自觉地从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中吸收有益和有用的成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清楚,只有吸收入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才能保证自己的理论学说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近代科学的历史,也是科学精神生长与壮大的历史。科学家们为了科学的复兴、为了探索真理,反叛教会,不再做教会恭顺的婢女,勇敢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上,哥白尼首先向教会的权威挑战;布鲁诺作为自然科学的殉道者被送上了火刑场,仍不放弃“日心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送进了牢狱,在被迫公开认

 第1期颜晓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

错后,还在自言自语道:“可是,地球还是在运动着、运动着……”近代科学先驱的献身精神,也深深影响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选择与科学道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很快就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管人们怎样评论自己的见解,不管这种见解怎样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马克思从来不向资产阶级舆论的压力让步,依旧坚持诚实的探讨,进行公正无私的研究,终于完全以科学的形式透彻和精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秘密。马克思的格言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2]开普勒是现代天体力学的真正奠基者,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己经包含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中。在马克思喜爱的英雄人物中,一个是古代的斯巴达克,另一个就是近代的开普勒。开普勒成为马克思心目中的英雄,就是因为开普勒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下,坚持进行天文学研究,并且揭示了天体运动的定律。开普勒给了马克思以很大的精神鼓励。马克思对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有切身的体会,他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8]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对科学方法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培根看来,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实验方法是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包括实验在内的实践活动对理论的证明作用和对世界的改变作用。马克思在1845年就明确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这与近代科学的原则是一致的。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只是当勒维烈根据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特别是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才被证实了。恩格斯由此认为,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马克思坚持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让观念的东西在材料的叙述中、在现实的运动中反映出来,做到了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受物理学方法的启发,马克思把资本主义解剖的对象放在了英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地点,在那里,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表现得最确实、最充分,因而规律也最容易被发现。马克思从英国借用了主要的事实和实例作为阐述理论的例证,以保证理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本工具,马克思认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它才能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惟其如此,马克思下苦功夫钻研数学,并运用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当然,社会领域的科学研究有其特殊性,不可能完全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8]他与恩格斯一起,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277,

774,55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3,35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572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220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81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2012年第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2期) Total No .312 收稿日期:2012—08—13 作者简介:刘黎(198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反腐败与廉政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刘 黎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系统地阐释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权力的配置与制约以及国家和公民社会关系等理论内容, 这是一种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学说。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创新。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不断深入理解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中,从基本政治制度、法治国家以及国家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学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本质;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116—02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第一个历史文献应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它和《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一系列著作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 义国家学说。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了这门学说是通过分析总结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披露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虚假性,指出国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在政治上的反映,都将经历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灭亡的历程。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按照历史顺序叙述马 克思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他认为马克思国家学说应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首先,在欧洲1848年革命 前夜,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所在。第二个发展时 期是1848年革命之后,马克思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 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尚未提出用何种方式方法完成这一使命。第三个时期是1871年巴黎公社出现以后。通过巴黎公社马克思找到了完成这一使命的方法。他认为 :“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并借 此提出了一种新型政权组织形式,即议行合一,兼管 立法和行政的无产阶级专政。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和内涵 马克思提出国家的本质应该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 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 。充分理解“国家”和“社会”间的关系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 关于国家本质论述的关键。这二者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他认为国家的本质应该是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社会关系性质这两大基本属性决定的。例如,阶级社会中的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虽然他们在表象上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实质上却是由其统治阶级所操纵的统治工具。国家代表的仅仅是部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利益,并不是全体公民社会的普遍利益诉求。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提出了一个超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的新民主概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三大理论创新:首先是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深层剖析。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载体,这种理论实现了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其次是对国家职能的合理划分,马克思提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 6 11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绝对、无限;相对、有限的统一) 3、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可知论 二、辩证的观点 1、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辩证法基本思想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总特征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内因、外因;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②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三、实践的观点 1、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真理: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四、实事求是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生产力是最革命因素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路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八、阶级的观点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九、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人(工人阶级)、财(社会财富)、物(社会化大生产) 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理想的观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共产主义的性质: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灭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4712451.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飞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当代性,使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2-02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反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自从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褪色,反倒更加熠熠夺目,这都是与它的当代性息息相关。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简单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创新自己的内涵从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导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不再仅仅只是对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相关问题的反思,它也更多地包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发展,真正的探查到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哲学都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社会背景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充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才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的记录可知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英国、法国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之上为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关政权,从而开始明确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工人一直被资本家所压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工人日渐不满这样的生存状态,也就导致了資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就必须号召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阐述自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国内因素一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 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 谈谈中国人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谈谈中国人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符合当时的具体国情的。总的来说先是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相继失败,又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就宣传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后觉得行不通,改走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近代中国的发展使了解到马克思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结果还是失败的。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 其后,“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结果虽说是取得胜利,但其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风暴过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仍旧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障碍。“实业救国”“政党内阁”是民初的两大政治思潮,但是两者却都难以完全付诸现实,更别说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对外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驱除鞑虏不过是排满而已。原先人们以为革命一旦胜利那么各项如关乎民族、民权甚至民生问题的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可大家发现事实上周围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 但是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瓦解毕竟还是能给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为自由的试验实践的空间,让他们证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带领中国走向成功。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使普通的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在经济上也会使国内市场狭小,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力量的壮大。 接下来看看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实际上是由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它们的主张常被概括为“三民主义”,即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发展又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是以上几种中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由于还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使它难有推广实行的机会。 以上三种模式基本上是除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外最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那么让我们最后再看看马克思主义能否很好的改造中国呢? 1918年正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人民热切地渴望全面学习西方的时候。可是一战爆发了,它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生产力缺乏,民生困窘,资本主义制度顿时失去了原来耀眼的光辉,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必须性。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社会主义“一种似乎更为科学的政治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彷徨的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当然有理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实验。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两个近几年很有影响的学派:“新启蒙”与“新儒家”,其中的“新儒家”试图通过中西社会文化本质差异性来分析近代历史的发展,这种研究纲领还是很有启发的,因此可以试着先从文化层面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兼容性。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 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开始萌芽的时期。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是随着思想历程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逐渐形成清晰轮廓,并不断成熟进步到形成完整体系。马克思曾鲜明地提出国家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政治实体,一种和衷共济的共同体,一种宪法组织。那么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他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又有何区别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 (一)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工具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二)在特殊历史阶段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立论。在分析现代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根据阶级冲突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说明了现代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和中立的仲裁作用,揭示了国家权力是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复杂矛盾的结果,而国家机器、国家机关和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权

力斗争的中介和政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只要阶级统治还没有形成,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就保持着它的独立性。目前的国家的独立性只有在这样的国家里才存在,在那里等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阶级,比较先进的国家中已经被消灭了的等级还构成一种不定型的混合体而继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在那里任何一部分居民也不可能对其他部分的居民进行统治。 (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基础上提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学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四)在共产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国家理论和国家消亡论。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 —2—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心得 从我记事以来,“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就经常出现在我的耳边。从最初的陌生好奇到略知皮毛再到今天对他的系统学习,我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渐渐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像邓小平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诞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进入大学,我有幸被选为积极分子参加了院党课以及校党课的学习。在各类党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大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来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的学习,我了解到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还了解了马克思本人,对他的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越发的敬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1841年大学毕业以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论文,积极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而当他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后,就自觉地站在了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对“劳动产生了宫殿,但是给工人产生了棚舍”的现状作了有力的鞭挞,对“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充满了信心。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共产主义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我国的解放,发展和将来该走的路其实都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个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即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员的我明白了,只有好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 让我们先来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历史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外御列强,内建强国。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成为历史的必然结果. 再来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它不允许当时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的执政而国民党改变。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

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一直在寻求着摆脱贫弱的出路。在探索中,中国人逐渐转向西方,学习富强和进步的技术和制度,这是一个同时吸收西方思想滋养,寻求和选择信仰的过程。但终因其不能给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而萎缩和丧失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近代中国后来居上,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在中国人的反复比较选择中,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对比中,显示出科学性和对中国人的亲和力,最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的主流信仰。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包括:①国家的含义、②国家的构成要素、③国家性质、④国家制度、⑤国体与政体的关系、⑥国家职能、⑦国家的管理形式(即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 1、国家的含义 (1)国家的产生: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本质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根本属性)。 (4)国家的属性:主权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 阶级性: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主要是在研究“国家与革命”关系时所强调的。 社会性:主要是在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所注重的。 主权性:是在“国际交往”中被看重的属性。 2、国家的构成要素: (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生命与灵魂。国家主权有两个特征,表现为: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和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2)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3)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国家的性质 (1)国家性质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性质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互相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同时两者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关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几点思考 李志民 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这一概念,我认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讲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其二是讲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研究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绝不能以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特别是资产阶级政党理论来研究无产阶级政党。 研究某一学说必须准确地把握其研究对象。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研究对象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以政党为研究对象;第二种是以无产阶级政党为研究对象;第三种是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我认为第一种把研究对象泛化了,以政党为研究对象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政党学说),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当然要涉及“政党”的一般,但“政党”的一般并不是它的研究对象。第三种把研究对象的范围缩小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的确应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实际,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从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来看,其研究对象只能是第二种即一般意义的无产阶级政党。 有些同志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这一概念,似乎只需研究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而无需研究它的领导活动。这一看法是有失偏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着眼点是党的历史使命和领导作用。因此,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比“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这一概念要宽泛,它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上是同一序列的概念。这一概念本身表明它既应研究党的自身建设及其规律,又应研究党的领导活动及其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实践中创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中国发展(马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发展 如果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要完成的责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看它,我有话要说。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贸易保护主义 现今,中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明白,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肚缶龋护,更不可以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故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被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末路,不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试图独善其身、走出困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以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帮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其做法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并且对外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全球蔓延。但美国假如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并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 更为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可以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

近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xxx班xxx

近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近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XX大学XX学院 XXX 学号:XXXXXXXXX [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变革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为了适应巨大的变化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近代的中国涌现了许多的思想学派,但在众多的思想热潮中,变革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可以说,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必然。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二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壮大并被人民所认同的历史原因、三是近代中国形成的带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新思潮传播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相碰撞、融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绝非一日之功。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走的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一般学术界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十月革命前后两个部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逐渐增多,一些西方名人也渐渐被国人所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就把达尔文介绍到了中国。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中国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震撼世界的巨人却一无所知。1853年当马克思连续写下多篇谴责英国罪行的时候中国人仍对他和他的学说一无所知。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是在1898年,此时距共产党宣言发表已有半个世纪。这一年,上海出版了由英国人克尔扑所著、梅贻谷翻译的《泰西民法志》。该书也只是在第七章简单介绍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并说:“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史中最著名和最具势力的人物”。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先进青年学生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纷纷留学日本。他们向国内介绍日本情况、翻译日本书籍,在日本流行的社会主义学说随之传到中国。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比较不同国家学说谈马克思主义国家 学说的科学性 摘要:国家的产生是各个政治学派必须面临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政治学史上,有许多研究国家的学派,在对国家的产生有不同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起源是这些理论当中最具有进步性和科学性的学说,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国家具有阶级性,并且认为阶级性是国家最根本的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其他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本文比较不同的国家学说,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国家起源阶级性科学性 国家的产生一向是政治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各个政治学派和政治学家一直争论的话题。在人类历史上,有以下几种国家学说, 一、社会共同体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城邦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1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为了追求一种善而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社会团体,这里所说的城邦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国家。在亚氏看来,自然创造了男女,组成了家庭,为了适应更为广大的生活需要,家庭自然地组成了村落,若干的村落组合而成城邦,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城邦的长成处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早期的各级社会社团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一切的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地产物。所以,亚氏得出了一个结论,也就是城邦处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2 二、神权国家说 这个观点主要在中世纪,中世纪西欧神权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承认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家是上帝的产物。3在确立上帝的权威的基础上,阿奎那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自顾自己的利益。为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维护共同的幸福,就需要共同的治理原则,也就是国家这种机构。这样,阿奎那就把国家说成是“那些服从同样法律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以求生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因此,他把国家的母的解释为“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在阿奎那的思想中,他认为教权高于世俗的权力,上帝才是这一切的创造者。这一思想成为神权思想的主流。 三、契约论说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3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7页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