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盘点中国文化的元素

盘点中国文化的元素

盘点中国文化的元素

张珏成

前两篇文章“中国的‘国粹’”和“它们真是中国的‘国粹’吗”中,批评“国粹”这个词语的不科学,指出通常所谓的“国粹”不过是中国文化的元素。

本文将就中国文化元素(这些都是公认的“国粹”)加以枚举并予以剖析。

这里,既然已经从概念上否定了“国粹”这个词语,因此,也就不受通行说法的限制,不拘泥具体的“国粹”项目与顺序。不过,这里要说明,某些所谓“国粹”实在和文化风牛马不相及,虽然按照公认的“国粹”列出,但在其名下的剖析之中具体指出不当之处。

公认的“国粹”(多数可看作为中国文化元素)包括:

(1)中国汉族的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之一。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早在7000年前,中国就发现了茶叶,并掌握了茶叶的药物作用。

在中国,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具有不同的茶文化,例如蒙族、藏族等的奶茶。没有办法把各个民族茶文化统一化,归纳为“中国茶”。实际上,通常所说的“中国茶”是汉族的茶文化。

不容置疑,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茶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属于饮食文化范围。

世界上还有一些其他国家具有类似于中国的茶文化,例如日本。而英国茶、德国茶、阿拉伯茶等不同于“中国茶”,也是相应国家文化的构成元素。

(2)中国汉族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但是,书法实际只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将汉字的书写转化为艺术,就是书法。也就是说,书法即是艺术地书写汉字。如果将书法艺术叫做“中国书法”,那只是约定的说法,不能以为书法是中国所有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元素。

世界上,至少还有日本也有这种艺术。不过,日本的书法与中国的书法相比,有一些不同。使用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的国家,也有相应的艺术。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书法则和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极大关系。汉字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与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发展到两晋时期,书法艺术才显露雏形。至少在汉代的纸被发明出来以前,汉字是用刀一类的尖利工具镌刻或者铸造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上。例如,甲骨文是用刀将汉字刻在龟甲一类的动物骨头上;汉代及其之前朝代的竹简,是用刀将汉字刻在竹板、木板之上。

书法是在纸、墨、笔、砚等都被发明出来以后才形成的。两晋时期,出现了楷书、行书,唐代又发展出草书。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成熟并且繁荣兴旺的时期。

书法艺术所依赖的工具和材料是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

与书法并行的艺术还有篆刻、国画等。

(3)中国汉族的国画艺术

国画也叫中国画。

世界上,绘画艺术有许多形式,例如油画等。

和书法一样,虽然这种艺术叫“中国画”,不过是约定的说法,实际只是汉族的传统绘画艺术,不能以为国画是中国所有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元素。事实上,汉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并非只有国画,还有年画等其他绘画艺术形式。在中国,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绘画艺术,例如藏族的唐卡。

国画的工具是毛笔,作画材料有墨、国画颜料(彩)、宣纸、绢等。

当然,国画以及其他民族的传统绘画艺术都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4)中国汉族的武术

武术也叫中国武术,实际只是中国汉族的技击,是中国汉族在身体对抗(搏斗)方面对攻防的技术和策略的总结。

国际上,将中国武术称为功夫(英文Kungfu)。中国武术、Kungfu都是约定的说法,不包括中国其他民族的类似事物,譬如苗族武术,不能表示中国所有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元素。世界上还有一些其他国家具有类似的事物,例如跆拳道、空手道。

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武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都是中国文化的元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武术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身体搏斗意义和作用,而且发展出健身养生功能。此外,受中国汉族传统文化影响,武术的典籍带有一定程度的哲学色彩,体现出浓厚的文化特征。

(5)中医与中药

中医就是汉族传统医学,也称为汉医。中医治疗时采用的药物就是中药。

中国汉族的传统医学被称为中医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并不能认为其可以代表中国的传统医学。在中国,其他民族也有传统医学,例如,蒙医、藏医、苗医等。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传统医学,譬如韩医。

即使如今在世界通行的“西医”,或者叫现代医学,其起源也是与中医类似的传统医学。

中医以及中国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也都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6)中国汉族的京剧艺术

京剧实际只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戏剧。

中国汉族的传统戏剧有很多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汉族各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如果考虑中国其他民族的戏曲文化,则戏剧种类数量还要大大增加。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各种传统戏剧都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中国近现代流行的汉族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京剧定型成熟最晚。中国汉族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发源于14世纪,在明代兴旺发达,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比京剧早得多。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演出二黄、昆曲、梆子等多种戏曲的安徽艺人班社开始陆续进入北京,后来形成著名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他们与演出汉剧(以前称为

楚调、汉调、楚腔、楚曲等,民国时期定名汉剧,为湖北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的艺人合作,同时吸收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合一些其他地方民间曲调,在不断地尝试、改进的基础上,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最终形成京剧(开始叫做平剧)。

在清代朝廷的推动下,以北京为中心,京剧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民国时期,京剧空前繁荣,发展到其巅峰,成为演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剧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在舞台表演、配乐及锣鼓、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京剧艺术都有其格律化和程式化的规定。

(7)中国汉族的服装文化

服装文化包括传统和当代服装文化都是文化的元素之一,不过传统服装属于传统或者历史文化,当代服装属于现代文化。因此,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各种传统服装和当代服装都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但是,这里应该指出,“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的说法是极其错误的。所谓的“黄帝时代,汉服已具基本形式。经过周代的规范制式,到汉朝完善并普及,形成规范的汉服”一说,完全是子乌虚有,凭空杜撰。

世界各国的服装文化都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服装。至于中国汉族的服装,只要知道“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故事,就知道“汉服”一说不能成立。

汉族和中国的其他民族一样,确实有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但是,认真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留存下来的人物绘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汉族的民族服装在不同朝代有不同样式。

到当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在节日中特别是民族节日,中国其他民族仍有很多人会穿着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汉族人依然基本不穿传统民族服装。

(8)中国丝绸

丝绸作为服装材料,它与文明有关,和文化基本无关。丝绸不是中国文化的元素。

没有丝绸之前,人类身体上可能挂树叶、披兽皮。有了丝绸,人类开始在身上穿衣服。

穿衣服比不穿衣服更文明,是一种进步。但是应该注意,衣服属于服装文化,用什么材料做衣服也属于服装文化。而单独的服装材料则和文化无关。

从广义上说,丝绸的生产制作工艺可以看成是文化,但这又是工业文化的内容。显然,放到现在,中国古代的丝绸的生产制作工艺一定落后了,不能看成“国粹”。

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前发明了丝绸。不过,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虽然中国古代有丝绸之路,或许古代中国还被称为“丝绸之国”,但是,谁发明了丝绸,在人类文明史中没有定论,不能自吹自擂地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的国家。”

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发明了丝绸的国家之一”这个说法肯定成立。

(9)中国瓷器

作为用品,瓷器从三个方面和文化发生关联。但是,在这三个方面,中国瓷器作为中国文化元素的意义大不一样。

首先,大多数瓷器是日用品,其形制以及生产制作工艺可以看成是文化,但这是工业文化的内容。

在当代,中国瓷器的形制以及生产制作工艺并不先进,而工业文化虽然在国家文化的整体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工业文化本身的内容和项目的体系很庞大,区区一个瓷器的形制以及生产制作工艺恐怕没有什么分量。因此,在这方面,中国瓷器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元素。

其次,对于艺术品瓷器,因其本身已经是艺术品,肯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元素。但是,虽然艺术在国家文化的整体中具有特殊地位,但艺术本身的内容和项目的体系很庞大,区区一个艺术品瓷器不会有什么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方面,中国瓷器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元素。

第三,就古瓷器而言,它们已经是古董、收藏品和文物了,因此古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元素,和当代中国文化无关。对待古董、收藏品和文物的态度也是艺术和历史研究的一项内容,而且,能够特别反映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待艺术和历史研究的情况,这种态度倒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元素之一。

从历史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世界上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的这个现象表明,世界的瓷器发展受到中国的很多影响。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不过,这属于中国历史文化范畴,不属于当代文化。

(10)中国围棋

围棋是一种两人棋类游戏,英文术语为Go,流行于东亚的中、日、韩、朝等国。在中国,围棋实际属于汉族的传统文化范畴。

传说,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远祖之一尧帝发明了围棋。可以确切地证明,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南北朝时期,围棋的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路棋盘,并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隋唐时期,围棋经朝鲜传入日本,在日、韩、朝等国流行开来。

由于围棋将艺术和竞技相结合,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因而,围棋现在已经流传到欧美各国,并发展成为国际性的体育竞技活动。

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士必备的四艺(琴棋书画)中包括围棋,是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古老的竞技体育和智力游戏项目,围棋在当代中国依然有群众基础,仍是许多人喜爱的活动,被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

在中国娱乐文化范畴,除围棋之外,汉族还有麻将、象棋等其他游戏,而象棋与围棋一样,将艺术和竞技结合起来,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此外,中国其他民族也有体现艺术和智力的游戏。

这些游戏包括围棋、象棋、麻将都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11)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制作图案的民间艺术,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剪纸的历史有1500年。

有人认为,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严肃的研究表明,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周边地区,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印度、蒙古等国家,都有剪纸艺术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剪纸是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中国各个民族中,具有剪纸艺术的传统习俗的民族数量达30多个,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满族、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侗族、白族、纳西族、傣族、毛南族、羌族、哈尼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土族、锡伯族、裕固族、保安族、撒拉族、仡佬族、黎族、畲族、拉祜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

剪纸集装饰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体会感受、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综上,剪纸艺术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12)刺绣艺术

中国汉族把利用针线,依赖人工在织物上制作图案的艺术称为刺绣,又称丝绣、针绣,俗称绣花。

有人认为,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类似中国汉族刺绣的艺术,例如法国、俄罗斯、印度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等。

在中国,除汉族外,还有许多民族有类似汉族刺绣的传统艺术,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傣族、布依族、哈萨克族、土家族、景颇族、羌族土族、水族、侗族、白族等。

刺绣作为一种广泛流传、应用的民间艺术,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刺绣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刺绣制品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把艺术性和实用性集于制品,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体会感受、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丰富了群众的生活。

无疑,刺绣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13)织锦艺术

中国汉族把使用预先染好颜色的丝质经纬线,采用提花、织造工艺,织出的具有图案的织物称为织锦,相应的制作流程和技艺则为织锦工艺和技术。

许多国家具有类似技术,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阿拉伯国家,他们出产的带有图案的地毯也是利用提花、织造等工艺和技术。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源远流长。早在周代,丝织物中就已经出现织锦,其花纹五色灿烂,表明织锦技艺臻于成熟。

织锦最初为服装材料,属于丝绸范围。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织锦现在已经演变扩展,除保持为服装材料的织锦外,也有作为装饰品和艺术品的织锦,相应的,织锦技术演化成为一种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

织锦在中国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除汉族外,中国还有许多民族拥有织锦艺术,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苗锦、回族的回锦(回回锦)、瑶族的瑶锦、土家族的土家锦、黎族的黎锦、傣族的傣锦、布依族的布依锦、佤族的佤锦、拉祜族的拉祜锦、高山族的高山锦等。

传统织锦图案与各个民族的历史和审美有着密切关系,每一种图案都蕴藏着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饱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为装饰品和服装材料,织锦把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作为艺术品,织锦的表现力极强,手法特殊,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还感受到织锦的张力和吸引力。

因此,织锦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14)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当然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

中国民族器乐即是运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主要是专为民族乐器谱写或改写的乐曲,尤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乐曲。民族声乐就是带有浓郁民族风情并得到人民群众广泛传唱的歌曲艺术,主要是各民族群众自己创作传唱的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等。

民族舞蹈的伴奏和伴唱也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说唱艺术(曲艺)也可以归入民族音乐的范畴。

事实上,还有许多中国文化元素没有涉及,包括中国建筑艺术(包括中国园林、各民族的民居)、民族舞蹈艺术、雕塑艺术、编结艺术、饮食文化、语言文学(如诗歌、对联、谜语、小说、民间故事、神话等)、宗教文化、哲学等。

归纳上述14个中国文化元素,可以看出,它们涉及到饮食文化(茶文化)、音乐艺术、绘画艺术(书法、国画、刺绣、织锦)、剪纸艺术、娱乐文化(围棋)、服装文化(汉族服装文化、丝绸、刺绣、织锦)、戏剧艺术(京剧)、工业文化(丝绸、织锦、瓷器)、体育文化(武术)、科学技术(中医中药)等方面,对更能体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精神面貌的语言文学、宗教文化、哲学等方面,没有丝毫牵连。

因此,如果称上述中国文化元素为“国粹”,那么,语言文学(尤其是古代语言文学)、宗教文化、哲学等情何以堪?

文化本身是发展的,自然地、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又是在学习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与其他国家或者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取得借鉴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舍弃原有的一些旧东西,得到新东西。所谓“吸收精华、剔除糟粕”这种说法本身就违反文化的发展规律。除了时间和社会实践,有什么依据和标准可以判定某种文化元素为“精华”,抑或“糟粕”吗?

文化的发展就是传承,也有自身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国粹”这种词语是民国时代出现的,在抗日战争前夜出现,流行于1930年至1946年。当时,“国粹”一词是指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与“多做点学问,少谈点主义”的说法同时喧嚣一时,意在鼓励年轻人钻研古代典籍,“钻入故纸堆”。今天的“国粹”再次喧嚣,却又等而下之,无非是一些下作无聊文人的“吸睛”炒作而已,可以休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