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摘要

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提出了对以往的现代化模式要重新认识,指出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整合的功能必将对当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并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传统以来的儒家孔教,不但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反而构成了一大阻碍。因而,近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国家产生而不能在东方国家产生。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向马克斯?韦伯的论断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圈却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当时,人们在考察其原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本身,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资本的积累、劳动力技术等等。但这时的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东亚这样的经济奇迹?同时,人们又考察了非经济的制度结构,这些国家在制度结构方面也大不相同。人们在考察其文化因素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就是,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女娲、伏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等。也就是说,一开始,中华民族就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

2、“内圣外王”思想

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所注重的是个人人格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治理。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

和规范,如“礼、仁、忠、孝、信、义、恕”等等。儒家认为,除了人们自己潜心修养外,还有赖于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将这些伦理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心理过程,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与性格,因此,儒学十分注重教育。

3、“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强调人本思想,但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儒家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提倡“天人合一”,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在反神教的同时,也反自然,更多的是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开发,如今的生态系统失衡与这一“戡天论”思想是不无相关的。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儒家文化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的自然观、完美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重民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在东亚经历了一个由兴盛——衰落——再生的过程。这种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前者的超越。同时,也更加体现了人类对文明体系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追求。儒家文化在东亚古代社会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统一,因而,它具有统摄整个社会的意义。随着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取代,儒家文化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从而也失去了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是,儒学的道德体系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仍然存在。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但是,却带来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人的异化和对人终极关怀的缺乏等等,因而,人类在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发现了物质文明的局限和儒家文化的价值。因此,对现代化模式的重新解释和对儒家文化的重新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1、对现代化模式的重新认识

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发达与不发达的区别,只是发展速度的差异,并无发展道路的分歧。非西方国家(日本除外)要现代化,必须要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路。西方国家的现在就是非西方国家的未来。由于非西方国家内部

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利于现代化而导致了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和进程慢于西方,只要这些国家积极地引进和输入西方国家的文明和文化,就能促成现代化,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然而,东亚经济的起飞,推翻了西方现代化的惟一模式,而证实了现代化的多元性。即东亚儒家社会的经济起飞是否能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而具有儒家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来?看来是可能的。

2、儒家文化的有效范围

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同时,曼海姆还认为,任何知识都有一定的有效范围,即对于什么样的历史条件这个观念才正确有效。也就是说,可以确定文化的效度。从这一研究方法出发,韦伯提出的有关近代资本主义不可能在儒教社会产生的结论是无可厚非的。儒家文化是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而产生的,它在创造中国古代文明乃至东亚古代文明的过程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儒家文化在近代确实阻碍了东亚社会的资本主义产生。因为,儒家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对社会的整合功能,这种文化的整合价值只能满足于需要稳定和秩序的社会,因而,它具有适应性、凝聚性、保守性的特点,但不具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功能。它的绵延,除了它本身的特点之外,还在于儒家文化主张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而反对改革和社会变迁。而现代化的产生是建立在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彻底摧毁之上的。同时,儒家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道德轻工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重集体轻个人等思想与工业化前西方的重商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民主思想等格格不入。而这些思想对现代化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生产效率方面,儒家文化满足不了人类社会的这种需求而陷入沉寂。这时,西方的科学主义传统恰恰适应了人类近代文明的发展要求而得以发扬和光大。儒家文化这几百年的沉落,是历史之使然,是它的内在特质与人类近代社会的格格不入之使然。没有它得以生长、繁荣的历史土壤,从而它也就不能显示其价值的有效性。社会学家索罗金在其“文化的有限原则”理论中指出:“社会现实是整体的,要了解它,就应承认现实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但居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不能做到这一点,相反它只会夸大现实的某个方面,并且掩盖其他同样正确的方面”。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当时的人类主题,虽然中国文化中也不乏追求物质生活和主张发展商业,如墨子的“义”就是讲物质利益的,荀子也认为,好利而欲得,是人之本性。但在秩序文化占主导地

位的传统社会,它却遭到忽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不正确。儒家文化更是突出了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一面,这正是当西方科学主义兴起后它急剧衰落的原因。这种重农轻商、重义轻利、重社会人伦而轻自然的文化特点,可追溯到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才能不抱偏见地看到其价值所在。

3、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西方物质文化、工具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无疑对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文化、科学主义统治世界几百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了其文化体系的顶点,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第一,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度追求,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失衡。第二,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导致对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威胁,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第三,社会产品越多,社会结构越扩张,人就越淹没在物质生活之中,世俗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人成为社会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从而,人失去了其主体性和人自身的价值。这种现代病的出现,严重地阻碍了西方现代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东亚经济圈却一直保持着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中国改革开放短短的30年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四。有着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从这些事实看,是否可以对儒家文化作这样的定位:当现代化处于启动阶段时,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而追求秩序与和谐的儒家文化确实阻碍了现代化的产生。而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面临危机时,需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需要现代化的机制达到良性的运转,这时,儒家文化的整合价值就能发挥作用。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限在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可以得到补充。西方文化的缺限为东亚的儒家文化提供了再生的契机。

总之,未来的世纪,不是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世纪,也不是东方文化独领风骚的世纪,而是东西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逐渐融和、汇合而形成新文化的世纪。在人类新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将再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虽然,它已不具有昔日一统天下的优势,但也不会遭受近代社会以来“寿终正寝”的命运,而成为未来文化价值取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文化经过改造与弘扬,必然为人类新文化的形成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军。中国儒家文化的思考[M]。华文出版社。2003年。

[2]宁骚,关海。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M]。北京大学教育出版。2002年。

[3] 俞荣根。儒家思想通史[M]。人民出版社。1992。

[4]孙光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反思学习与探索[M] 。华文出版社。1999年。

儒家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知识分子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儒家学说。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西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

黜。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班级:1008班学号:10413852 姓名:顾海洋 文章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①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儒家思想价值局限孝道伦理教育和谐 中国文明史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②因此,儒家思想内容之广、之深,使得我们全面研究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比较困难。所以,我从孝道、伦理教育、和谐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利与弊。 一.儒家思想中孝道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 .赡养父母。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尊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局限: 1.“无违”之孝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在封建等级制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二.儒家思想中伦理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儒家对伦理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值得我们重视。忽视道德教育,只会使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受到减损,使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和水平,同时也会使社会的道德状况日趋恶化,最终给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造成严重危害。科学地发掘儒家关于 ①百度百科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

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高考导航】 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文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子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二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 1.源头: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荣。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透析:①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②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包含辩证思想。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 例1.(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 B 2.形成与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创始:孔子。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无类。②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2)发展:孟子和荀子。①孟子: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②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天人关系上,提出“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 透析: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影响,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不断吸纳、融合各流派的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③孔孟提出的修身、治国等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对儒家的看法

如果说中国历史人物中有几个完人的话,那么孔夫子绝对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曾经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由此可见孔子和其所创立的儒家在我国的地位。 儒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门派,其门人有着一整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行事准则。儒家的学术成就体现在思想、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 孔子创制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这些思想在论语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对于”仁”,儒家给出的理解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仁并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东西。对于“义”,儒家有着这样的诠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见儒家学派把义看作是衡量君子的首要条件。 关于“礼”,儒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视。鲁国大夫的歌舞队和周天子的规模相当,孔子于是愤而说出了这样的话:“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鲁国大夫作出这样违反礼法是,是一件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事。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能也就是孔子那时候的思想。 儒家除了贡献了无数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以外,还是一个重视教育的门派,儒家把教育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面对宰予昼寝,孔子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面对什么是君子的提问,孔子借机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君子的标准:君子不器。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也是这时候可以体现出来。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除了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以外,还是一位哲学家,现代中国的很多哲学思想都是来自于儒家。中国古代就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说法,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仁”字。除了“仁”以外,儒家哲学思想的另一个点在于“礼”。同时孔子又把这两者进行了很好地贯通:“克己复礼为仁”。 无论在什么朝代,即使是外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孔子的后人都被封为“衍圣公”。这就充分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对儒家的尊重和重视。孔子的思想精华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精粹,我们要把这些精华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我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我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儒家思想是指儒家学派的思想,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分析和借鉴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思想基础——“孝亲尊师” 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地之行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凡为人子,孝当竭力,夙兴温请,这是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用。所以孝是动物天性的光明,人间永恒之真理。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养我蒙正,教我嘉谟。”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没有智慧,与畜生无异。因人也是动物之一,人比动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观念。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父母跟老师对待子女、学生、子弟,可以说是爱护无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认真。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着父母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尽心尽力地顺从。所以说,“孝亲尊师”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体现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主张重视教养,改善民生,增强国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众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他认为,作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不善。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曾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原则真理的追求维护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不但教育了学生,对一个民族刚建进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3.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诚” 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礼记·乐记》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也是现代中国文化重要元素之一,它深深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浅谈儒家的本源,分析其体系结构,思想主张,经典著作,并浅析儒家思想就现代中国文化一部分对国内外交流做出的贡献。本文旨在透析儒家思想,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发展,腾飞中国文化。 关键字儒家思想结果体系现代文化交流 儒学----追本溯源 儒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如今很大长度 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学--- 学术体系.著作经典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 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十三经注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后又有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十三经注疏》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成了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孔子赞《易》,作《春秋》,通过复兴周朝的礼乐官学传播王道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后又有孔门十杰,战国八派谶纬神道公羊谷梁唐代道统程朱理学等等。经学盛行,今天所看到的儒经,大多源自汉儒的流传,而解读上,则承袭了宋明儒的思想。儒学的思想理论在经济政军事甚至历史伦理等等哦方面都有建树。 “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张辛认为“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礼者,人品行之节文也,儒学作品数不胜数,他教会我们了责任感忠孝······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是一个崇拜理想人格的国度。无论是反观以哲学、历史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理论型文化,还是考察以为礼仪伦常、风俗习惯为要素的中国传统大众性文化,都能发现理想人格无所不在。本文认为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两类,即“圣人”和“君子”,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孟子继承了将理想人格层次化的做法,其主要理想人格为“圣人”和“大丈夫”。他降低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的规格,消除了将理想人格抽象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了“大丈夫”人格理论,给人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孔子的“君子”较多的表现出的是谨慎、谦让、厚道、温顺等人格特点。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则是对孔子“君子”人格一个侧面的扩而充之和发扬光大,呈现出更多的是阳刚之气。“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居仁由义、存心养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等修养方法得以实现,“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则表现为人格独立并自任以天下之重。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有其现实的价值和认识的意义。 孔子从自身的时代和阶级立场出发,提出培育“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这种“君子”人格主要的标准必须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其次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还要有基本的道德情感“忠孝”意识,具备完美的“信义智勇”的道德情操.君子人格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也是儒家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孔子构建的这种君子人格,具备了仁、礼、忠、孝、信、义、智、勇等优秀的道德品行,在某种程度也是我们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所要求人民具备的,可以说造就君子人格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如诚信危机、拜金主义、树立荣辱观念等问题,孔子培养君子人格的途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那么孟子则是儒学的完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道”学说,主张施行“仁政”,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上升为政治哲学.孟子从天(自然)与人(人文),民与君,个体与群体,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德力与天命,境遇与人格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将儒学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孟子思想最是精化之处,即是他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而孟子的理想人格则称为“大丈夫”;正是孟子自身人格的写照.孟子认为,儒者做官,“得志”的时候,应该同老百姓站在一起,同他们共进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即不在其位时,也应该坚守道义,不能为了保住禄位而丧失自我,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他又从如何应对外在的“富贵”,“贫贱”,“威武”的三种境遇,勾画出大丈夫凛然伟岸的形象:不因富贵而乱了方寸,不因贫溅而改变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变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认为,培养大丈夫人格不是向壁虚造,而是有人性心理结构的内在依据,这就是人性向“善”.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属于仁,义,礼,智.这是孟子人性心理结构的四根支柱,而这四根支柱就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根基. “大丈夫人格”是孟子的首创,可是如何培养大丈夫人格呢? 首先,要坚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不因官位,钱财而屈志,即使与权贵交往,也应持平视的态度.孟子到齐国,齐宣王说好了到馆舍拜访他,后来伪称有病,要孟子去朝见他.孟子断然拒绝,说自己也有病,不能上朝.他认为,儒者为国君筹划治国方略,乃王者之师.他说天下可尊者有三:地位,年龄,道德.齐王凭借地位,居然轻视长者和有德行的人,这不是国君应有的态度.孟子的这种自尊和独立人格,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品格.其次,要培养大丈夫人格应善养“浩然之气”。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内心充盈自信,外在就会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他在回答学生公孙丑的提问时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必须用正义去培养;浩然之气,必须配以仁义和道德;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累积而成,不能靠突击而偶然产生.而且,只要做一件有愧于心的事,这种浩然之气就会疲软和消失.”原孟子之意,浩然之气来自于人道之心所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文系10级政教班韩东生10010106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二、“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得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 儒家思想主旨就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得就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得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得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得自身修养,要与身边得人建立一种与谐得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就是自然与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就是出世,道家思想得核心就是“道”,认为“道”,就是宇宙得本源,也就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得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得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老子在她所著得《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得就是超世,佛教就是教育,就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得创始人就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得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得养生思想:儒家讲得就是敬,道家讲得就是静,佛家讲得就是净.从修为得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得核心思想表述? 首先,什么就是哲学。 首先就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得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与人生得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得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就是,最早得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与“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就是“爱智”,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得人”。说白了,哲学就就是一门使人聪明得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就是什么? 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问,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在这里,什么就是世界观,什么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得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但就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就是,一般人得世界观都就是凌乱得,不规则得,自发得,所以不能称为哲学,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认识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认识 湖北省安陆二中陈宜华 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主流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现在将进行简单总结: 一、概况: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二、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排斥,代表性事件是焚书坑儒。 (4)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⑹明清: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院系:师范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13级小学教育专升本(1)班学号:133160139 姓名:牛若南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作为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更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继承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1、在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政治、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等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化并存的世纪,不同文明之间会出现新的繁荣。但是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局部地区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并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做出贡献,也将成为世界各国认同的思想观念,还将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准则。儒家文化提倡的这些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世界各国调整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2、在国内方面,儒家思想的“民为邦本”培养了当代社会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正是儒家思想中重视人民的作用,才促使我们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中之重。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孔子时的春秋战国起它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在中国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有人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国民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教人以知书达理之道,有人说儒家思想毒害中国国民,使得知识分子沉迷于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最近,百草止水悲哀地发现,有一股反孔和反儒的力量伴随着政府重树儒家价值观而日渐茁壮成长。更令人悲哀的是,这批反孔反儒的力量,不是左派,而是部分右派,也就是一部分主张民主的人士。 过去政府反孔反儒,左派人士自然无一列外地投身其中;如今政府挺孔挺儒,除了大部分左派沉默以外,还有一部分左派也为挺孔挺儒大张旗鼓。这给人一个印象,就好像政府过去喜欢搞的平反一样,也在给孔子和儒学平反。而且,不仅仅是平反,还大树特树,并在全世界大建孔子学院。现在反孔反儒的部分民主右派人士,大概就是因为政府紧抱孔儒的大腿,所以才本能地反孔和反儒。甚至还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孔儒是中国自古及今的一切独裁者的统治基础和救命稻草。 那么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政府标榜和支持的是什么?那一部分民主人士反对的又是什么呢? 原来啊,政府宣扬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第一是“忠”和“孝”,第二是教育。显而易见,政府的着眼点是在“忠”字上,也就是要求大家都能忠君爱国,接受和支持党的永久统治。而反孔反儒的民主人士也是着眼于“忠”字,认为孔儒要求人民无条件地忠于统治者,做统治者的忠实奴才,所以孔儒哲学就是奴才哲学,是奴化中国两千余年的罪魁祸首。显而易见,假如政府不为孔子平反也不大树特树儒学的话,至少民主人士是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的反孔反儒人士,而继续坚持反孔反儒的肯定是那些左派! 孔子及其儒家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不是忠孝,也不是教育,而是“仁爱”。仁爱到底是什么意思?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别人。对君王来说,就是要爱护全国的臣民;对大臣来说,就是爱护属下和百姓;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相互友爱。只有全社会的人都学会仁爱了,这个世界才会是个美好的世界! 那么,孔子到底用什么来实现“仁爱”价值观呢?是“克己复礼”!就是克制每个人心中的不良情绪和欲望并回归到周礼制度的老路。也就是说,在孔子的眼里,只有西周才是理想社会,那是周公殚精竭虑建立起来的最美好体制。正是因为西周从国王到诸侯都克制自己的欲望,都严格遵循周礼制度,才造就了和平繁荣强大的西周王朝。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全部的梦想就是将西周的和平和繁荣重现。很可惜的是,人类的道德一直在滑坡,礼崩乐坏是社会发展的无奈的必然,所以孔子的梦想注定他一生以及其后的几千年内都不可能实现。 孔子生卒于混乱的春秋,春秋之后就是战火连天的战国,战国之后就迎来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帝王社会。中央集权的帝王体制一经诞生,就备受历朝历代帝王们的喜爱,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帝王们的贪婪欲望,赋予了帝王们庞大到极点的权柄和奢侈无度的享受空间。 夏商周三代,国王的经济财源主要来自于国都及其附近的自己的直属领地,各诸侯国的进贡仅仅是次要的辅助部分。国王虽然能够领导诸侯,但各诸侯都是世袭,而且诸侯国内的真正统治者是诸侯国的国主。从国王到大臣和诸侯国国主,再到各诸侯国臣子和臣民,大家都靠“礼”的制度来区别和约束,任何人都不可逾越和破坏。当然,这个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它的推行依赖于上行下效,也就是由国王带头大家才会次第遵循,期间国王之外的任何人逾越不遵都会有相关级别的权力机构进行制裁和惩罚。所以,一旦国王带头违礼违制,这个礼仪体制就会崩溃,西周最终礼崩乐坏就是这个缘故。 等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建立以后,整个国家成为帝王的私有财产,所有县级以上主要官吏任免均出自帝王掌控的中央,帝王直接对全国臣民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举国人口皆为帝王直接治下的子民。这样,帝王的权力膨胀到极限,财产膨胀到极限,随之欲望也膨胀到极限。譬如,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可以直接在全国征用青春美少女为其嫔妃或宫女。如此极权,你想靠“礼”来约束他是不可能的,让他们自我克制并做到仁爱也是极难。所以,这种体制的帝王,最讨厌的就是孔儒,秦始皇才会肆无忌惮地焚书坑儒。不仅秦始皇讨厌孔儒,汉朝开国帝王刘邦也极端讨厌儒士,明朝的开国帝王朱元璋甚至要将继承孔子衣钵的孟子开除出儒家圣殿。 然而,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体后,就残民以逞暴虐天下,结果秦朝建制仅仅二十余年便宣告崩溃。秦朝灭亡后,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令历代帝王爱不释手,同时又为秦朝因之早夭而心惊胆颤。这让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极权虽好,但是不能极欲。一旦因极权在手而落入极欲窠臼,就容易皇朝旦夕倾覆。怎样握住极权而又避免极欲呢?汉初的皇室选择的是黄老之学,文景之治的开启就是因此造就。然而黄老之学为出世之学,不仅不好理解,也不好推广。甚至汉朝皇室在社会推广黄老之学时,无意中却助长了儒学的复兴和泛滥。老子不愧是孔子的老师啊,当老师的学说思想被力推时,学生的思想居然能够在汉室忽略和压抑中趁势崛起。这不仅因为孔子的思想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