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培养医学生仁爱精神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培养医学生仁爱精神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培养医学生仁爱精神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培养医学生仁爱精神的意义

2016年第27期(总第231期)

德育教育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培养医学生仁爱精神的意义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盘幼初 汪小莎

【摘 要】医学生应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仁爱精神是医学生素质的核心。文章阐释了我国古代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培养医

学生仁爱精神的重要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仁学思想 仁爱 医学生 医患关系近年来,时常有医护人员提起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反映了医护人员已经认识到,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之际,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医学院校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致力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增开了人际沟通、礼仪等人文课程。笔者在本文中试探讨运用孔子的仁学思想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

一、 仁的基本内涵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最基本最核心的宗旨就是“爱人”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22)。这是《论语》中孔子最为明确的回答。孔子所说的爱人,泛指爱所有的人,在当时应包括贵族、平民甚至奴隶。爱所有的人怎么实现呢?孔子提出孝悌是仁爱之本。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2)。孝悌,顾名思义,孝顺父母,尊敬友爱兄弟姐妹。践行仁学思想的出发点及基本点就是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要爱护和关心自己的亲人,这是人的自然感情的一种流露,也就是“亲亲”。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15)“忠恕”之道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24)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30)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总之,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至此,孔子的仁学思想便将家族成员天然的亲情推广到整个人类,仁爱即是一种博爱。

(三)恭、宽、信、敏、惠是践履仁学思想的五项原则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到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6)在孔子看来,能够在天下实现恭敬庄重、宽厚、诚信、聪敏、慈惠这五个方面,就是有了仁德;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慢;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诚信就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聪敏就易于成就功绩;慈惠就足以差使别人。实行了这五项就实现了对自己的忠和对别人的恕,这是孔子对于仁的比较综合性的阐述。

此外,孔子还提到具有仁德的人应该是言行谨慎的。孔子在回答司马牛怎样达到仁的境界时说:“仁者,其言也仞。”并且还说:“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论语·颜渊》3)仁德的人说话都非常小心,不出纰漏。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27)刚强、果决、朴质而语言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天然接近于仁道。在孔子看来,

仁德是做人的本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不是偶然的表现,更不是为了得到某些利益而伪装的善行。

二、 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3)一个不仁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和实施礼仪的,换句话说,人具有了仁的内在本性,才可能有礼。“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又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仁德的体现离不开礼。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1)不符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礼”的行为规范就是仁。因此,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精神状态,二者相互融合和补充,密不可分。《论语》中孔子不只是提倡人们践行礼的行为规范,更为重视人们从内心里认同和接受它,进而能主动地去维持礼所规定的规章制度等。

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充分尊重人、爱护人,这是其思想具有时代超越性之一。为使其仁学思想具有可操作性,孔子还创立孝悌、忠恕等范畴,并且认为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合乎于礼,照礼办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必然会稳定和谐。在今天,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培养医学生仁爱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医学生既要注重仁德本身的培养,也要加强礼仪修养

笔者所在的学院以“勤勉、慎独、仁爱、精诚”为校训,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近十多年来,学院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开设了人际沟通和礼仪等课程,收到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这些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学生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也是促进培养学生仁德的重要途径。但是这还只是从表层解决问题,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制约。从根本上看,必须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仁爱品德,使学生具有人道主义的思想,真正关爱患者,和谐医患关系。

(二)全体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德育课及人文课教学固然要引领学生领略国学的精粹,尤其是孔子师生关于仁学的对话,引导学生到古代仁学思想的源头去领悟仁学的意义。但是,把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仁爱精神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基础课、临床课教学要注重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懂得医术乃仁术,进入医学领域学习就得培养仁爱精神。例如,解剖学的实验课在学习前后集

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中国梦”引领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5BDY011。

下转53页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 让我们追遡到2564年前,历史有一位先哲孔子,用他过人的聪慧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凝炼成一个字:“仁”,他用仁者“爱人”把蕴含在人性中最光明最珍贵的精神揭示出来。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其中孝悌是根本。几千年来,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众、爱国家,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种精神又升华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的纽带。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全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切实做好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我们四川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是在我省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

代会精神,研究部署四川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动员全省干部群众,拼搏实干、克难奋进,为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而努力奋斗。 无论是国家还是省委的会议,其精髓都是民生、关爱人民,字字句句透露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仁爱”精神。作为我们年轻一代,生活在国家漫烂阳光中,沐浴在党的春风里,我们能做什么呢,能做什么才能回报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呢?我常常独坐窗前细细思索。我们年轻的人们有知识、有朝气、有活力,难道不应该在各自的工作中发挥长处,总结经验,把工作干好干出色!我想那是必须应该的。作为粮食一线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汗水夹杂着尘土在背上流淌的辛苦,但是这份工作又是那么的崇高,它关系着中国万万亿同胞的肚子、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中灌入十八大会议和省委会议精髓,对到库的每一粒粮食发以“仁爱”之心,精心呵护、细心照料,确保储备粮油100%安全;对储备粮管理规章制度认真研读,体会其内在含义,不仅要把粮油管理好,还要把储备各项检查等文字资料落实到位,做到认认真真不走过场,完全按照要求规范填写和填写诶齐备。对领导交待的事情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对待老同事虚心求教,边请教边实践边积累经验;对待新同事耐心传教,细心讲解保管粮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身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年级:二年级学号:05 姓名:刘军晓 摘要: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孔子仁儒家哲学 一、仁的思想内涵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他解释说:“恭则不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_950字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_950字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六一中队致全校少先队员的一封倡议书亲爱的少先队员们:你们好!我们是来自六一班“小蜜蜂”雏鹰假日小队的成员。在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中,开展了“仁爱在我们身边”的活动,从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感慨了许多,所以我们向全体少先队员倡议并开展“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的活动。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孔子以“仁”为核心,这个“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词,可见“仁爱”是多么重要。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发扬“仁爱”精神。我们雏鹰假日小队也行动起来了,组织了许多活动,帮助了许多人,希望大家也和我们一样,赶快行动起来,多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我们有许多感想: 1。帮助他人时,可帮助别人以收获快乐,得到感谢,这样世界将更加温暖,美好。 2。帮助他人时,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3。帮助他人时的快乐,比黄金都要珍贵。4。帮助他人时,冬天也会有一丝温暖,夏天也有一丝凉意。5。帮助他人时,将得到更多的友谊,更多帮助。6。帮助他人时,可帮助他人时以获得 人生的真谛。7。帮助他人,为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的同

时,自己也快乐。我们并不需要去参加雏鹰假日小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仁”。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一件小事便像一滴小水滴,千千万万滴水滴便汇聚成了一片汪洋,比如你做错了事,别人却宽容了你……我们雏鹰假日小队去过养老院,给那里的老人们送去了礼物,表演了节目来去了温暖,不管天再怎么冷我们送去的温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比夏天的太阳温暖许多,那里的老人还给我们唱了歌,这让我们知道了“爱人者仁恒爱之”的道理,我们还去了孤寡老人家,老人行动十分不便,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打扫了,我们便为她打扫卫生,还给她表演了节目,逗得老人哈哈直笑。 有一次,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闻,有一个偏僻的山区,那里的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那是正值冬季,没有暖身的衣服怎么行呢?于是我们便将自己不能穿的衣服及给了他们,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还走进社区,清除那些讨厌的牛皮癣,我们拿起了盆和一把把小铲子铲了起来,我们忘记了辛苦,终于把那些牛皮癣清理掉了!我们这次活动的口号是“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仁爱将永恒!”我们在活动中可以去养老院,去孤寡老人家,去儿童福利院,我们也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们让座,在生活中,直言我们用仁爱之心去看待每一个人,世界将充满爱!希望大家能“学雷锋,做好事”多多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内容摘要: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 为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 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 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仁学,仁与礼,天人观,中庸,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孔子,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记载,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为其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架构为道,仁,礼,知,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孔子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 (一)孔子的世界观 孔子晚年作自我思想总结时说:“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以弘道为自觉的己任,把闻到视为超越一己之生死的大事,指出:“朝闻道,夕死可以,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被后世称为《六经》,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在先秦哲学中,“道”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含义,一是指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类指规律;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形而上者谓之道;三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孔子晚年的时候,将“道”提升到世界观的境界。孔子的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由性与天道的一般探讨到易理研究的过程,其转折点是孔子晚年学《易》,孔子以《易》之道为统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 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是讲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孔子的“仁者爱人”,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肯定了对象,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种彼此肯定,彼此相爱中,体现了对人作为人或人格的尊重,也尊重他人的自立,自达,同时,孔子要求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我主体,要有一种道德的自觉,强化主体自律和自我内省,这就为以后的修身养性的学说打开了大门。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仁爱是对完全非人性的奴隶制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当然,孔子也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他看到这一制度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 仁爱在孔子又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性。这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同时,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强调个体生命在群体,族类中实现自己,由此延伸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心理结构。

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现代价值 【注】以下内容纯属于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己和成人,也就是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他的现代价值的探究,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1.对内 (1)人文精神 “仁者人也”——《中庸》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简析】孔子人的思想首先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上,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除了这两则体现的,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这在今天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仍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2)进取精神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简析】仁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是孔子设立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朱熹所说的“孔子安仁,颜渊守仁,子路不违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经过一番努力,是达不到仁的要求的,因此孔子要求人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的心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3)对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①做人要率性而为,真诚为上,不可有机巧之心:“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宪问》 ②人要遵守秩序,各尽其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③只有没有私心的人,以其公正之心才可以评价别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 ④坚守正道,不畏强权:“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⑤控制私欲,节制感情,坚持中和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⑥正确的财利观:“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论语·大学》 ⑦从善去恶:“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学思想贯穿于其全部思想和行事中,对当时的中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有学者将仁视为形而上的东西,对其仁者爱人的内涵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本文试图从孔子的教育活动、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中揭示孔子仁的涵义及爱人的范围,并将仁学思想置于当时的思想界对其进行评判。 关键词:孔子;仁学;内涵;比较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礼崩乐坏之春秋,长于周公所封之鲁国。其先祖为宋人,微子之后。曾祖房叔避难奔鲁,为防大夫。父叔梁纥为鄹大夫,晚年续弦娶鲁颜氏女“野合”[1]1905而生孔子。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落,至孔子时他已沦为贵族最底层之士族。加之父母早丧,家境贫寒,所以曾为“委吏”、“乘田”等小官。[2]187孔子虽贫且贱,然居文献之大邦,儿时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志于学,学无常师,故在而立之年已有“知礼”[3]68之誉,并收徒设教。他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尽管从政时曾有出色的政绩,然“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1]1909终不能行道。他生前仅是一位自叹“道不行”[3]113的“丧家之狗。”[1]1921死后虽历代封建王朝对其推崇备加,“然专制时代之君臣,虽推尊孔子,表彰儒术。其实断章取义,别具私心,存其仁义之言辞,略其封建之背景,忘其平阶级之宗旨,遗其君子儒之教义。”[4]61又自“欧洲文化输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思想界,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个大的变化,每次都把孔子作为反对的目标。”[5]143故孔子虽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有中国第一大圣人之誉,然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之人可知。近代以来有人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孔氏,于是,孔子成了专制阶级的历史幽灵,此真不明孔子仁学思想真义之宣传。诋毁孔子的声音虽不始于近代,然在近现代历史中孔子思想所受扭曲却是于今为烈! 一、释仁 晚近学者曾对孔子思想的核心提出过见仁见智的回答,越来越多的人则倾向于“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不仅《吕氏春秋》载:“孔子贵仁。”[6]233高赞非先生也说:“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最核心的问题”[7]197,“‘仁’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孔子全部思想领域内,离开仁的思想,对孔子是什么也理解不了的。”[7]213“仁”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在讨论孔子所说仁之前有必要谈谈仁字之本义。 许慎在《说文》中例举了仁字的三形三义:其一、亲也,从人二;其二、古文仁从千心作;其三、古文仁或从尸。历来释仁者,多依第一义,但许慎本人似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学生:苟奉山指导老师:谭贵全 内容提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 统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为此,本文试图对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以期探究其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恒常价值,揭示其由于受时代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固有局限。从“亲情之爱”到“泛爱众”,从“纳仁入礼”到“为仁由己”,从“杀身成仁”到“天下归仁”,孔子的仁学思想实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而又主张“爱有等差”、“克己复礼”和“以义制利”,孔子的仁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发现和尊重“人”的人文关怀价值。另外,它又因夸大道德的作用具有了“泛道德化”倾向。 关键词:孔子仁学价值局限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长达二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它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统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评价:“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①而“仁”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不仅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而且也是使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主要依据。 对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历来有不同的评价。笔者认为,与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应否定一切。为此,本文试图对其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以期探究其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恒常价值,揭示其由于受时代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固有局限。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换言之,《论语》较全面地记载了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景所论述的仁学思想。的确,仅“仁”字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见,它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然而,孔子仁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以为: (一)仁者爱人 就仁学思想的最基本内涵而言,可概括在孔子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①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页。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摘要:“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最高道德准则和人格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遭受到了冲击。在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也失去了传统文化赋予它的部分真义。我们重新理解、重视孔子的仁爱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完善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教育 一、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仁”的思想是儒学思想的主导。孔子对“仁”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故孔子的学说后来又被称作“仁学”。“仁”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爱的符号,“仁”在孔子儒学当中最根本的意思也就是爱。孔子的“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遇到的就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关系,婴儿处在亲人的爱抚之中,并逐渐萌生对亲人的深深依恋和敬爱之情。因此,家庭中亲情之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只有爱自己亲人的人,才会去爱他人。 孔子的“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仁者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原来的释义就是“人”,是指要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人。其实,“从字源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指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独则无耦,耦则相亲。可以说,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它要求人们相亲相爱,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觉醒,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 1 ] 。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其内心深处有仁的存在。仁是发自内心,经过思考的,区别于动物之间的本能的爱。既为人就应该具有仁,能施仁于人,否则就枉为人。第二,“仁者爱人”。即一个人应具有一颗仁爱的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当视人如己,以爱心调节人际关系。抚孤独,恤矜寡,拯疾病,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类共同幸福。仁者爱人的精义是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厩焚。退朝,曰:‘伤人’? 不问马”。把别人也当作跟自己同类的人来看待,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倾向,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要反对嗜杀好战,草菅人命。主张德治,仁政。要求人们本着固有的同情心,相亲相爱,以人为重,尊重人的尊严。孔子十分注重个人人格的独立,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讲仁爱,并不赞同无差别,无原则的爱一切人,爱人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的标准即礼。“仁”是规范的核心,礼是规范的行为准则。爱人是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传承》2008年第11期文化传统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从中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 (一)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中庸》中也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定。对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须用礼。另一方面指敬,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父母,如果只是养活,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与养活犬马无异,不是孝。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还有一方面就是色难,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善事兄长为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孝悌是爱人的根本,孝悌是“仁”的前提、基础,“仁”是孝悌的发展、扩充,于是孝悌就成了孔子“仁”的最根本的内容。 2.爱众。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因此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 重人不重财,这就是爱众的表现。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就是把爱博施于众。可以看出,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体现了一种差等的爱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变化。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1] (二)忠恕之道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按子贡的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宋儒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言:“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所谓“忠”是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自己的“欲立”“欲达”出发想到别人,进而去“立人”“达人”。所谓“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从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因此不能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中庸》提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欲,亦勿施于人。”这都体现了换位思考的道理。“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三)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德目是施行仁的条件。恭即庄重,是一种端庄、严肃的仪容态度,孔子要求人做到“居处恭”(《论语·子路》)“貌思恭”(《论语·季氏》)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即宽厚,指待人处事要宽容厚道,正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即诚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即勤敏,如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强调的就是勤敏行事,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惠即慈惠,施行仁慈,慈惠就能够使唤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宽厚待人,礼让谦和;彼此以诚信相待;品格高尚,时时想助人,但需会助人,有助人的能力与智慧,所以孔子提出仁者需要“敏”,机敏智慧地做事,高质量地做事。[2]孔子把恭、宽、信、敏、惠看成是仁德的五个具体方面,也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刘夏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爱忠恕和谐 60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年级: 二年级学号:姓名: 刘军晓 摘要: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孔子仁儒家哲学 一、仁的思想内涵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 1."《中庸》引孔子曰: “仁者,人也。”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 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克己复礼为仁”; 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8."“刚毅、木讷近仁”; 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他解释说: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贡问: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他指出,那岂止是仁!一定是连尧舜都颇难做到的圣!此外,他还大力提倡和宣传“泛爱众而亲仁”。孔子之仁并不局限于亲人之爱,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应该指爱所有的人,即所谓“泛爱众”。爱亲人、众人,这是孔子仁之主旨。 仁是理性的爱。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就是其“仁”的理性内涵。孔于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人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将心比心,把人最天然本质的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最终及于全社会。这是仁爱精神的理性推演。 孔子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话正反映了孔子主张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 摘要: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开创了人类思想的一个新时代,其要旨便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努力引导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渊源,造就了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仁爱思想。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苏格拉底美德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做出一定的梳理,进而对两者的思想进行历史对话,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探究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的道德意蕴。 关键词:苏格拉底;孔子;美德;仁爱 一、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本人一生并无著作存留于世,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研究主要依据其学生柏拉图的对话集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 (一)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出生之前8年,波希战争刚刚结束。这之后是一段相对和平的年代。大概到他40岁的时候,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场混战断断续续打了27年,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黄金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此后,战前的形势也未能被恢复。发展到最后,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他死后61年,马其顿征服整个希腊。2年后,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又过了2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建立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又过了11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四分五裂,古希腊历史结束。 (二)“不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不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①,出自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进行辩护的发言,其意主要是表达了人的理性及其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的最高的存在价值,

孔子仁爱思想

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仁爱观念影响后时尤为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种仁爱的核心思想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仍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科学发展观〃其精髓对大学生独生子女和谐身心〃立身处世和今后的成长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在问鼎一书中序言我们可以得知: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但如何关怀〃怎样关怀〃用什么关怀〃曾经一直是一个难题。孔子的仁爱思想恰恰决了这个难题〃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解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根结底到人的生长成长〃不能脱离人的中心。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孔子的睿智中都会有感悟〃下面我介绍孔子的仁爱观。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

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从《论语》中孔子论“爱”来看〃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的内容,具体内容: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那么你想知道对孔子的仁礼思想评价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仁礼思想评价对于孔子的思想,可以...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那么你想知道对孔子的仁礼思想评价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 仁礼思想评价 对于孔子的思想,可以说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但不论是看孔子的《论语》或是其他的名著,都可以看到仁、礼的影子,因此,我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绝对算得上是其中的经典理论。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在《论语》中,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一个简单

的含义上来说,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达到一个"修身""爱人"的目的,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不是一句两句话所可以说清的。 "礼"。对于礼,在我们现在这个日益现代化并处处要求讲求礼仪的社会里,人们应该不会陌生。但是我想对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最主要的礼仪倡导者-孔子的礼学思想,我们就不见得了解的那么多了。虽然礼仪本身是历史传统的产物,但礼敬意旨和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学的创造性的发挥。 对与礼的思想实质,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知一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这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虽然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明确点明礼的定义,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解释,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自我的净化与修养:"复礼"通常情况下认为是恢复周朝的礼。在实现途径上,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就是"克己复礼"。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统一。"但是,礼作为一种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礼也决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仪节、习俗,而是从人出发,在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的历史研究和实践观察中,运用简单的唯物辩证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哲学规律及其基本的运用。孔子的礼,从小的方面来看,可以认为是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集合;从大的方面来看,礼就是哲学基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