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________

②天子且至________

③囊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 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 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

D. 本文情节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

【答案】(1)慰问或犒劳;将要;先前

(2)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3)C

【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劳:犒劳、慰劳;

②句意:皇上将要驾到。且:将要;

③句意:先前的。囊:从前、过去。

⑵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军,驻军。句意是: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

②之,去、往、到。被,通“披”,指穿。句意是: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

⑶C项有误,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⑴① 慰问或犒劳;② 将要;③ 先前。

⑵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

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③饷馈: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皆言其情________

②此所以为我所禽也________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情况;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为”这里是被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这三个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⑴情况;被

⑵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⑶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3.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朝服衣冠朝晖夕阴

B. 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C.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D. 吾妻之美我者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 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 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 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A

(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3)C

(4)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解析】【分析】⑴A项均为“早晨”的意思;B项不同,间:间或、偶然/间:参与;C项不同,孰:谁/孰:通“熟”,仔细;D项不同,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代词,指千里马。故选A。

⑵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初,刚刚。若:好像。句意是: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⑶ C项有误,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⑷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①邹忌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纳谏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故答案为:⑴A;

⑵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⑶C;

⑷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③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④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

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⑤,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⑥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⑦”,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哺糟啜醨:吃酒糟,饮薄酒。②岁比不登:连年歉收。比:连续。登:丰收。③葺:修缮。④庶几:或许,也许。⑤遗烈:功业。⑥瀹:煮。⑦超然:超凡脱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安)释舟楫之安 ________ 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卖油翁》)

②(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________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唐雎不辱使命》)

③(稍)稍葺而新之________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1)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的粮食

(2)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

(3)(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4)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解析】【分析】(1)本题都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各自的语境辨析词义,如“稍”略微;稍微。“安”安逸,安适;怎么。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

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背:远离。观:美景。适:去,往。

(4)《醉翁亭记》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此文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

故答案为:⑴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的粮食;

⑵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

⑶(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⑷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

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宠辱偕忘________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④微斯人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1)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

(2)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

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解析】【分析】(1)、景:日光;偕:一起;求:探求;微:如果没有。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对重点词语正确翻译,句式上样正确认识。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璧:玉璧;忧:以......为忧;乐:以.....为乐,据此进行翻译。

(3)藤子京也有此胸怀,谪守巴陵郡后并没有沉沦,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此证明。

(4)审查题干,联系生活,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阐述理由时,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⑴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

⑵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⑶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⑷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某种观点的看法,考生要正确对待观点,表明态度,阐述要合理,论述要清晰。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雾凇沆砀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

(2)①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②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③句意: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语焉;哪有;此:这。句意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②重点词语有: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句意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3)《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可以写:清高自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

(2)①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归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是要结合文本,另外还要结合相关写作背景。

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B.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

C. 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答案】(1)C

(2)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策:鞭打。故选:C。

(2)①重点词:食:饲养;其:之千里马;翻译: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重点词:许:答应;及:及时;遽:就。翻译: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⑶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⑷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王公遂说:“我竟然不曾骑过。”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齡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④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岑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________

②皆反,其故何也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 足肤皲裂而不知

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1)品行;原因

(2)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行”,这里用作名词,德行、品行。

(2)“颠而不扶”中的“而” 意思是“连词,表转折”。A表顺接;B表转折;C表修饰;D表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之:的。过:过错;欤:语气词,相当于“吗”。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结合房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等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故答案为:⑴①品行;②原因

⑵ B;

⑶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

“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说得对!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②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

③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1)景观;国都;日光

(2)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C

【解析】【分析】(1)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是一词多义:景观;观看;观察。②则有去国怀乡: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是一词多义:国都;国家。③至若春和景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是一词多义:日光;太阳;大;风景;景象。

(2)①注意:政,政治。通,通畅。和,和乐。具,通俱,都。兴,兴办起来。②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与,和。归,归依,一道。

(3)C项,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景观;国都;日光

⑵ 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

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

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乙】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罢其兵(停止)

B. 欲倍其约(违背)

C. 君其图之(企图)

D.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②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4)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

后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4)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②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图:考虑。故选C。

(2)本题句子意思是:(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断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此:这。顾:考虑。患:灾祸。亡地:失去的土地。尽: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领土。

(4)【甲】文“吴王欲伐荆”意思是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乙】文“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意思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可知两人都是霸道,以强欺弱。“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孺子巧妙地利用蝉,螳螂,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自悟其中的奥秘。吴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可知两人都是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

故答案为:⑴C;

⑵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⑶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⑷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②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理解和辨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语句要理解其一生,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要注意括号内的限制。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的分析。概括要准确,理解要明白。

【附参考译文】

【甲】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谁敢劝我就处死他!”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的衣服为什么会被露水沾湿

呢?”(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只小动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乙】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分析】(1)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

(2)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据此作答。

(4)“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5)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D。

⑵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⑶“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⑷(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⑸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⑵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古诗文阅读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初中课外文 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古诗文阅读]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全集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全集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七上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七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第十六课:《诫子书》 第一篇: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 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 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 险躁:过分急躁。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及鲁肃过寻阳() 非学无以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7、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了解;等到,到了;增长;“治,陶冶性情 2、B 3、(1)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5、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

孔子见齐景公 【原文】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辞: (2)今说景公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大榕树下的相逢 ⑴大榕树已经被暮色包围了,他还站在树下没有走。 ⑵他已经站了好一会儿,扬着头,好像要数清榕树的枝叶。一只小皮箱放在他的脚边,看来,他是远道来的客人。 ⑶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但白发已经飘落在他的头顶,把头染成花白,衬得黝黑的皮肤分外地醒目。 ⑷终于,边界那边的一家小店的门打开了,一位穿着唐装衣裤的微胖的中年妇人出来,把塑料桶里的水倾在路边的渗水孔里。她看一眼那陌生的男人,毫不在意地扭头走回自己的屋门。可是,她又站住,回过头来再看一眼那男子。她止住脚步,一丝惊诧和猜疑飘上面孔。她扭过身,上下打量着那在苍茫的暮色里凝立在榕树下的远方来客。 ⑸星星悄悄地爬出来,谁也不敢作声,只是互相眨着眼睛,交换着对地下这一对男女的猜想。月亮也禁不住好奇心,躲在梧桐山头窥探着。于是,朦朦的月光洒下来,把斑斑点点的光,从榕树上倾倒给那石像般呆立不动的男人。 ⑹那中年妇女终于忍不住了,她放下塑料桶一步步走向榕树。 ⑺哨兵移动了一下位置,让自己暴露在月光中,他的意思很清楚,是想告诉那男子,这里有尽职的战士,你可要当心,不要做出不应当做的事情。 ⑻也许,是那妇女的脚步惊动了那男子,他把头慢慢地由榕树转向边界那边,凝望着一步步走近的妇女。 ⑼如伞如盖的榕树,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边界两方,护卫着两个制度下的的子民。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家乡的儿女,只是几界碑把他们分隔开来,但他们的心还在一起,就像这榕树,枝叶在两边,根却依旧扎在祖国的土壤。 ⑽那妇女已经走近了榕树,抬眼望望那男人低低在呼叫: ⑾“噢,真是你,涛哥,到底回来了。” ⑿男人凝望着她,低声说:“是是,回来了,女姐。从那边,水牛城(美国布法罗城),你,还住在那边?”他把头朝港界那边点一点。 ⒀“嗯嗯。”女人停顿一下,“你的家已经没了,变了,变成一座新楼。你会不认识的。你是要回大陆?” ⒁“我是要回家乡,回河头角。” ⒂两个人都不说话,依旧沉默着。 ⒃男人轻嘘一口气:“这榕树多好,我天天想它。” 1. ③段中的“白发飘落”与“白发出现”相比,“飘落”一词有怎样特殊的表达效果? 2. “涛哥”在国外的经历在文中没写,但却有一段话含蓄地交代出他的处境,它是第 ()段。 3. ⑤段是环境描写,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 ⑨段画横线的句子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5. ⑦文章结尾处表达出人物怎样的感情?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

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附答案)

(一)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怪之,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无出水处耳( ) 遽.辞不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尔,是欺之也。 。 3.“卖宅”一事反映出陆元方怎样的品质? (二)父善游 楚人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正带着)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立即)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违反常理)矣。 1.请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楚人有过.于江上者( ) 而欲投之.江中( )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3.这则短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地写出来。 (三)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做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教以书.字()及其稍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了他的成长?

参考答案: (一)陆元方卖宅 1.只是;于是。 2.不这样做(说),是欺骗对方。 3.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为人刚正不阿等。 (二)父善游 1.经过;代词,代“小孩”或“婴儿”。 2.即使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 3.任写一条,言之成理即可。1)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2)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3)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4)“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三)欧阳修苦读 1.写;年龄大。 2.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脸色/红黄等色彩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答案】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旧例;B:窘迫,走投无路;C:英明睿智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D.诡踪迹,草行露宿 【答案】C“雨”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答案】C日光;A:环绕/掉头。B:对付/太平;D:树木/木料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 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案】BA项中①形容词,“假托的”;②动词“假托”。B项中两词相同,都是 动词,“责骂”的意思。C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结果实”。D项中①形容词,“稀少”;②形容词,“新鲜”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答案】C不去应荐/不可以 7.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③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⑤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依次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德”字通假 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按古今词义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 而悲者矣。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一)柳敬亭传(14分) 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咍(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⑨旅会:大聚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 (2)可使以.其技鸣( ) (3)句性情,习.方俗( ) (4)期月 ..而诣莫生(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 (2) 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 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4分) 答: (二)勤学(14分) (明)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1]。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2],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3],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注释:[1]确:坚实。[2]侪辈:同辈。[3]乐易:愉快和蔼而又平易近人。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 ) (2)笃.志力行( ) (3)自矜 ..自是( ) (4)讳.己之不能(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2)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 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根据这篇短文,结合王阳明的生平,说说本文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哲学思想?(3分) (三)益者三友和益者三乐(14分) 《论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②辟,友善柔,友便佞③,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④游,乐宴乐,损矣。” (注释)①谅:诚实②便(pián)辟:逢迎谄媚 ③便佞(nìng):用花言巧语迎合于人。④佚(yì):放纵。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 乐.节礼乐.乐宴乐. 10.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

文言文阅读训练1答案

文言文阅读1答案 一、10.(3分)B(原文为:元徽中,为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 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 11.(3分)B(江左,古指江东。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12.(3分)C(“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错误。原文为“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 13.(10分) (1)孔稚硅因为外族(北魏)连年来不断向南入侵,征战不止,百姓死伤很多,于是上表。 (译出大意给2分;“以、息、乃”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2)他不喜欢世间俗务,在宅院里建造了很多假山池塘,常常独自一人倚靠在小桌旁饮酒,而不管身边的杂事。(译出大意给2分;“乐、盛、傍”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孔稚珪,字德璋,是会稽山阴人。祖父名叫道隆,位居侍中。父亲名叫灵产,泰始年间被罢去晋安太守一职。(灵产)有隐逸遁世 的情怀,在禹井山设立了馆舍,精心诚笃地信奉道教。元徽年间, 担任太中大夫。比较能知晓星象,喜好阴阳方术。太祖辅佐朝政, 沈攸之起兵,灵产秘密地禀告太祖说:“沈攸之的军队虽然强大, 但按照天道气数来看,不能有什么作为。”太祖最终验证了他的话,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孔稚珪年少时就广学博览,有美好的名声。太 守王僧虔见过他后十分器重,招揽他担任主簿。州里察举他为秀才。初任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任尚书殿中郎。齐太祖萧道成任骠 骑将军时,认为孔稚珪有文采,让他担任记室参军,与江淹共同掌 管各种公文的草拟。升任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因为要为去 世的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与兄长仲智返回居住在其父的山居中。 仲智的小妾李氏性格骄横嫉妒,不讲礼节,孔稚珪禀告太守王敬则 杀了她。守丧期满,担任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 本郡中正。 永明七年,改任骁骑将军,又兼任左丞。后升任黄门郎,仍旧 兼任左丞。不久改任太子中庶子,廷尉。江南一带一直承用晋朝张 1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毕掌握的课外文言文

一、范仲淹立志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二、《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三、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建本>> 四、勤训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选自<<恒斋文集>>

五、“三上”文章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六、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 七、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选自《列子·汤问》) 八、表水涉澭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九、直不疑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导读: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导学案资料之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2004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年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05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6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年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