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陈明生)

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陈明生)

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陈明生)
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陈明生)

《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

陈明生编写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12 目录

前言 (1717)

第一章导论 (1718)

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718)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1718)

一、城市经济学的内涵 (1718)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718)

第三节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 (1718)

一、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1718)

二、城市经济学的内容 (1719)

第四节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发展趋势 (1719)

一、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719)

二、城市经济学发展趋势 (1719)

第五节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719)

一、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 (1719)

二、与其它城市学科的关系 (1719)

复习与思考题 (1719)

第二章城市化问题 (1720)

第一节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1720)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1720)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1720)

第二节世界城市化进程 (1721)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721)

二、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 (1721)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721)

四、发展中国家的“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721)

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722)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722)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722)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723)

第四节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1723)

第五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723)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1723)

二、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 (1723)

三、隐性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现象 (1724)

四、关于未来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1724)

五、对策研究 (1724)

复习与思考题 (1724)

第三章城市经济结构 (1725)

城市经济学

第一节城市经济结构的划分体系 (1725)

第二节城市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 (1725)

一、城市生产力结构的主要构成 (1725)

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构成 (1726)

第三节城市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1726)

一、三次产业划分——国际通行的产业结构划分理论 (1726)

二、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 (1727)

第四节中国城市经济结构 (1727)

一、城市经济结构的历史发展 (1727)

二、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和经验教训 (1727)

三、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728)

四、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对策 (1728)

复习与思考题 (1728)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 (1729)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1729)

一、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的基本观点 (1729)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1730)

一、农业区位论 (1730)

二、工业区位论 (1730)

三、中心地理论 (1730)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1731)

一、同心圆模式 (1731)

二、扇形模式 (1731)

三、多核心模式 (1732)

第四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1732)

一、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732)

二、土地价格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732)

三、社会结构、人文类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732)

第五节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1732)

一、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1732)

二、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 (1733)

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 (173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的城市空间结构 (1733)

复习与思考题 (1733)

第五章城市土地经济 (1734)

第一节土地及其特性 (1734)

一、土地的概念和范围 (1734)

二、土地的特性 (1734)

第二节城市土地的区位选择 (1735)

一、城市土地的投标租金 (1735)

二、城市土地地租曲线 (1735)

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用的制约 (1736)

1713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14

一、土地使用管制 (1736)

二、土地权利设置 (1736)

三、相邻关系 (1736)

第四节城市土地价格的特征 (1736)

一、土地价格与一般物品价格的不同 (1736)

二、土地价格的一般特征 (1737)

第五节世界各国土地制度比较 (1737)

一、完全市场模式 (1737)

二、非市场模式 (1737)

三、国家控制下的市场模式 (1737)

四、我国城市土地所有制度 (1737)

复习与思考题 (1737)

第六章城市住宅经济 (1738)

第一节住宅的特征与属性 (1738)

一、住宅的概念 (1738)

二、住宅的特征 (1738)

三、住宅的属性 (1738)

四、住宅的存量与流量 (1738)

第二节住宅的需求与供给 (1739)

一、住宅的需求 (1739)

二、住宅的供给 (1739)

第三节住宅的流通 (1740)

一、住宅流通的方式 (1740)

二、住宅租金的构成 (1740)

三、住宅售价的构成 (1740)

四、住宅的租售比价 (1740)

复习与思考题 (1740)

第七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1741)

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1741)

一、基础设施的概念 (1741)

二、基础设施的三个层次 (1741)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1741)

四、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1741)

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 (1742)

一、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 (1742)

二、城市能源系统 (1742)

三、城市交通系统 (1742)

四、城市通讯系统 (1742)

五、城市环境系统 (1742)

六、城市防灾系统 (1742)

第三节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经营策略 (1743)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 (1743)

城市经济学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1743)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策略 (1743)

复习与思考题 (1743)

第八章交通运输经济 (1744)

第一节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发展过程 (1744)

一、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构成 (1744)

二、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 (1744)

第二节拥挤定价 (1745)

一、拥挤定价的理论原理及目的 (1745)

二、拥挤定价的具体实现方式 (1745)

三、拥挤定价的应用效果 (1745)

第三节交通需求管理——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对策 (1745)

一、交通需求管理的内涵 (1745)

二、城市地区机动车辆的控制 (1745)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1746)

复习与思考题 (1746)

第九章城市人口经济 (1747)

第一节城市人口及其人口经济关系 (1747)

一、城市人口的定义 (1747)

二、城市人口的特征 (1747)

三、城市人口经济关系 (1747)

第二节城市人口的就业与失业 (1747)

一、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747)

二、城市的就业机制与劳动力市场 (1748)

三、市场经济社会的失业问题 (1748)

第三节流动人口 (1749)

一、流动人口的构成 (1749)

二、流动人口的特点 (1749)

三、流动人口的成因 (1749)

四、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749)

复习与思考题 (1750)

第十章交通环境经济 (1751)

第一节环境经济问题 (1751)

一、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联系 (1751)

二、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联系 (1751)

三、生态环境系统的容量与人口和经济增量之间的协调关系 (1751)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建设 (1751)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 (1751)

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752)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1752)

第三节城市环境经济研究的主要方面 (1752)

一、城市地域自然系统承载力 (1752)

1715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16 二、城市水环境经济 (1752)

三、城市能源经济 (1753)

四、城市环境经济政策 (1753)

五、城市环境经济管理 (1753)

复习和思考题 (1754)

第十一章城市政府职能 (1755)

第一节政府作用的基本经济理论 (1755)

一、公共经济理论概要 (1755)

二、基本概念与原理 (1755)

三、城市政府进行干预的行动选择 (1755)

第二节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运作体制 (1756)

一、建立城市政府管理经济运作体制的制约因素 (1756)

二、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运作体制的几种主要模式 (1756)

第三节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及其转变 (1756)

一、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和中央政府经济管理的异同 (1756)

二、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要求 (1757)

三、我国城市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及管理工作的重点 (1757)

复习和思考题 (1757)

教材 (1757)

主要教学参考书 (1758)

城市经济学

前言

《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都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专业学科。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务性密切结合的课程,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特点十分明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

1.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正确的认识。

2.了解城市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掌握城市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4.明确城市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城市中心化趋势的必然性。

5.了解城市人口经济、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住宅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等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6.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学习掌握从经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的先修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课程。

考试说明:本课程的考试是考核学员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把握情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课程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考试以考察方式进行,时间为120分钟。

教学总进程课时安排(含实践教学)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为3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章次教学内容课时实践教学

1 导论 2

2 城市化问题 4 课程讨论

3 城市经济结构 4

4 城市空间结构 4 案例介绍

5 城市土地经济 2

6 城市住宅经济 4

7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2

8 城市交通运输经济 2

9 城市人口经济 4 案例介绍

10 城市环境经济 2 案例介绍

11 城市政府职能 4

考试 2

教学内容

1717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18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介绍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及当代发展状况,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

究对象的不同界定;阐明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多方面的研究内容;简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阐述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难点:

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学时安排: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1868年,德国学者罗舍尔提出“区位”的概念。

二、1909年,德国学者、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

三、1924年,美国土地学家赫德提出“楔形理论”。1936年,霍伊特又对“楔形理论”进行了发展。

四、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的价值带理论。

五、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问世,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成立。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一、城市经济学的内涵

1.国外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

2.国内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的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西方学者:一般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对城市问题的求解作为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2.我国学者:早期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近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

一、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

城市经济学

二、城市经济学的内容

西方: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微观城市问题和城市政府三个部分的内容。

国内: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

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极其预测,城市化的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的内容。

微观城市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节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发展趋势

一、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聚集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结构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城市经济空间布局理论等。

二、城市经济学发展趋势

从国外城市经济学研究趋势来看,发达国家比较关注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等综合研究以及城市房地产、城市就业、城市环境治理等专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经济研究更关注于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等问题。

第五节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

与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对外贸易学、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与其它城市学科的关系

同城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学、城市地理学、城市交通学等有密切的联系。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含那些部分?

1719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20

第二章城市化问题

教学目的:

学习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通过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回顾,归纳出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

要因素,以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并重点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学重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教学难点: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我国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异同。

学时安排: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城市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无疑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内涵,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人口城市化”观点。这种观点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空间城市化”观点。该观点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

3.“乡村城市化”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乡村与城市(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就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1.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对城市的这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2.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

(1)复合指标法:即尽量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考察城市化进程。

优点:指标全面

缺点:反映不同内容的指标不能直接进行加减乘除;

城市化的某些内容(例如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直接作定量分析的。

(2)主要指标法: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

城市经济学

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

第一种方法:土地利用指标

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

第二种方法:人口指标

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节世界城市化进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准确地说,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然后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1.英国:从1750年到180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7%~19%提高到了23%。

2.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城市化进程大约开始于1770~1800年。

3.德国和奥匈帝国:起点大约是1800~1830年。

4.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直到1850~1880年才开始城市化。

5.东欧和南、北欧的其他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

6.美国:在1840年前后,美国掀起了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高潮。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10.8%,以后每10年大约增加4.5~5.0个百分点,到1880年时,美国的城市化水平(29.5%)已经赶上了欧洲(29.3%)。

二、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的概念

又称“反城市化”,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

2.“逆城市化”的过程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

(1)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2)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区域。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城市化进程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才开始的,而取得民族独立较早的拉美国家,在19世纪晚期就已开始城市化,到1900年,城市化水平已高达20.3%,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日本1920年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8%左右)。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独立比较晚,城市化进程也比较迟,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直到1950年前后才开始城市化。

四、发展中国家的“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其内部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超前城市化”和

1721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滞后城市化”并存。

1.超前城市化

亦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及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2.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市化。

3.发展中国家内部城市化进程的复杂表现

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也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例如印度。从总体上看,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城市化,但具体到某个城市,则又呈现出超前城市化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城市首位度畸高。

“城市首位度”,亦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它由美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年在其《城市首位律》一书中首次提出。

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它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2.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

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产业革命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

工业化导致城市革命的原因:

1.最低临界值原则

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

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

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

指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看作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发展阶段。1722

城市经济学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这种后续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

2.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第四节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过程,一般将城市化全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一、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

二、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0%~70%)。

三、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0%以上)。

第五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1979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到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和顺利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时期。在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为9949万人,年均增长率达7.1%,大大超过了这一时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0.6%上升到15.4%。

(2)1958至1960年是城镇化超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到19.7%。

(3)1961到196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4)1966至1977年,是城乡人口大对流的阶段。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二、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

1.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1723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24 (3)1992-2003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

为主要动力。

2.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

3.城市化水平

这个时期城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小城镇的数量增加很快。

三、隐性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现象

1.“隐性城市化”

(1)存在尚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地位的长期留居城市的人口;

(2)存在大量居住乡村,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

2.“准城市化”

指目前的许多小城镇规模很小,设施落后,大批建制镇的居民虽然已经为城镇居民,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农业,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四、关于未来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方针应该是,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

五、对策研究

1.就业问题。

2.城镇人口的膨胀问题。

3.城市建设问题。

4.户籍制度问题。

复习与思考题

1.叙述城市化的演化进程。

2.论述城市化的水平测度。

3.阐述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城市经济结构

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经济结构划分体系,掌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划分,了解城市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等重要结构类型的具体组成及其经济内涵,了解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选择与确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我国的城市经济结构。

教学重点: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划分,城市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等重要结构类型的具体组成及其经济内涵,了解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选择与确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选择与确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学时安排: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城市经济结构的划分体系

对于城市经济结构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它们分别构成三种相互区别而又互有交叉的城市经济结构划分体系。

一、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来划分的。

二、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按经济活动单位来划分的。

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划分的。

第二节城市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

一、城市生产力结构的主要构成

城市生产力结构可以根据生产力要素的种类和要素之间的关联细分为多种结构类型。其中,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组织规模结构是生产力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内容。

1.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是按照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劳动对象、要素需求强度、产品接续关系等行业特征而划分的城市经济结构类型。

产业结构的分类同样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

(1)按行业部门分类。这是最为传统的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它按照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划分,将城市产业分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建筑业产业、交通通信产业、商业与饮食服务业产业五大类别。

(2)按要素需求强度分类。按照不同产业部门对资金、劳动力、技术三大生产要素的需求强度,可以相应地将城市产业结构划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产业类型。

(3)按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以各行业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为主,将社会所有

1725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的行业部门归并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三大产业类别。

2.劳动就业结构

城市劳动就业结构着重分析在城市经济系统各行业中的从业人员数量及其在城市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劳动就业结构一般有两种划分类型:

(1)全部从业人员的从业产业或从业部门结构。

(2)城市人口总量中,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以及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比例。

3.产品结构

城市的产品结构可以从产品的主要用途、加工程度及其所凝结的劳动价值来进行分类。按加工程度和利用方式,城市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三部分构成。按产品所凝结的劳动价值,可以将产品划分为低值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三类。

4.经济组织规模结构

城市的经济组织规模结构是指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单位中,大、中、小规模等级的单位数量及其比例构成。其中,企业规模结构,尤其是工业企业规模结构,是城市经济组织规模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结构比例关系之一。资产额和利润额是划分企业的规模结构的两项主要指标。

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构成

城市的生产关系结构,主要由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流通结构等类型的结构关系组成。

1.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经济活动总量中,各种不同的所有制成分所占的份额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协调关系。

2.分配结构:从城市居民最终收入分配的角度,研究居民的收入状况及收入来源情况,包括居民的收入来源构成以及全体居民中,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

3.消费结构:主要体现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总额中,用于基本生活以及医疗、教育、娱乐、居住、交通等各项消费的支出比例。

4.投资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广义的城市投资结构,是指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构成以及在城市各个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投资比例;而狭义的城市投资结构,则专指城市建设资金的投资来源构成以及在城市建设领域内部的比例结构关系。

5.流通结构:是指城市经济系统中各种交换活动和方式之间内部的活动组织类型和构成关系。它由流通主体结构、流通客体结构、流通市场结构等三种主要的比例结构关系构成。

第三节城市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一、三次产业划分——国际通行的产业结构划分理论

1.三次产业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理论

(1)这一概念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论述。

(2)新西兰经济学家弗雷希尔最先明确提出并使用三次产业这一概念的人士。1935年,在其出版的著作《进步与安全的冲突》一书中,将经济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层次。

1726

城市经济学

(3)英国经济学者克拉克在其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各种条件》一书中,将农业和制造业分别归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其余经济活动则全部归入第三产业,并依这一分类利用若干国家的资料,印证和发展了配第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由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变化论述。克拉克在书中的有关结论,被经济学界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Petty-Clark’s Law)。

2.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三次产业划分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分类统计中普遍采用的主要分类依据。虽然在具体的分类标准上,各国又有所不同,但主要方面却基本一致:

第一产业,是指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加工的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主要指工业制造业。

第三产业,是指一切提供劳务的产业和部门,其中既包括生产领域中的部门,也包括流通领域中的部门,以及分配和消费领域中的部门。非生产领域的行政管理部门也包括在第三产业之内。

二、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

选择和确定城市主导产业,主要有两个侧重角度,其一是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其二是产业的区位比较优势。

1.从产业的带动作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连锁效应”,并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

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后向连锁,则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1)集中系数

对城市而言,集中系数是指城市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的相应指标的比值。

(2)区位熵

又称专门化率,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

第四节中国城市经济结构

一、城市经济结构的历史发展

基于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征和机制特征,并结合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特点,可以将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向重工业倾斜的发展时期,时间是1952年至1978年。

2.第二阶段,城市经济结构的均衡化调整时期,时间是1979年至1990年。

3.第三阶段,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时期,时间是1991年至今。

二、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和经验教训

1.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方向

(1)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速度较慢。

(2)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机制不尽合理。

1727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28 2.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

(1)产业结构的非均衡化有所增强

(2)城市经济投资结构亟待调整

3.城市经济结构的效率

4.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结构

5.城市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三、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市场机制因素

2.经济政策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人员因素

5.自然资源因素

四、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对策

1.确定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总体目标——合理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1)要根据城市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合理优化。

(2)要根据城市的区位特点优化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

(3)从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上来进行合理优化。

2.实行城市产业组织调整

(1)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

(2)确定城市产业的合理规模。

3.提高技术、工艺、管理等知识型要素的含量和比重

(1)要多渠道增加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逐步发挥其先导性的作用。

(2)要不失时机地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快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能力,争取有所创

新。

4.完善和强化市场机制

(1)要理顺价格体系,鼓励要素有序流动。

(2)要完善市场体系。

5.健全完善城市经济的调控体系

复习与思考题

1.城市经济结构的概念内涵。

2.产业结构的主要划分类型;三次产业划分的基本标准。

3.确定城市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4.阐述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和经验教训。

城市经济学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目的:

学习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教学重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基础理论。

教学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学时安排: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一、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的基本观点

1.费利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由以下四个层面组成:

(1)城市结构包括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三种要素。

(2)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其中空间属性是指上述三要素的空间特征。

(3)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

(4)时间层面。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但每一历史阶段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引入时间层面。

基于费利的概念框架,有的学者把城市空间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如建筑)和动态活动空间(如交通网络)。

2.鲍瑞纳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提出,把系统理论应用到空间结构的研究中,认为用系统理论的语汇表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会更为严密,因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使之能够适应于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城市系统有三个核心概念:(1)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结构)的空间分布模式。

(2)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

(3)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为城市系统。

3.哈维的观点

1973年提出,哈维认为,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就是在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并在1973年对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发展作了更为精辟和明了的论述:任何城市理论必须研究空间形态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1729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30 4.定义

综合上述三种观点,城市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城市各

个要素通过其内在机制(包括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农业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择。

2.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建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3.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区(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

杜能理论的模式过于理想化,假设前提条件过多。

二、工业区位论

1.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优化的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的理论。

2.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在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和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的经典著作,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合实际,对德国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及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

3.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第一个系统完整地论述工业区位的理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论的出发点。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局限性在于静态地、孤立地分析,是一种静态地、局部均衡的微观区位理论,同杜能的区位论一样,撇开了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最大利润原则,只考虑成本因素;同时他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竞争为前提,没有论证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区位趋势。此外,他对于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也比较简单。

三、中心地理论

1.提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

2.内容。

(1)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2)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工程经济案例分析

建设某化学纤维厂项目的经济评价 一.概述 某化学纤维厂是新建项目。该项目经济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完成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案、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供应、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环境保护、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以及项目实施规划诸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和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了最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项目生产国内外市场均较紧俏的某种化纤N产品。这种产品是纺织品不可缺少的原料,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项目投产后可以以产顶进。 该项目的主要技术和设备拟从国外引进。 厂址位于城市近郊,占用一般农田250亩,靠近铁路、公路、码头,交通运输方便。靠近主要原料和燃料产地,供应有保证。水、电供应可靠。 该项目主要设施包括主生产车间、与工艺生产相适应的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工程以及有关的生产管理、生活福利等设施。 二.基础数据 (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生产规模为年产2.3万吨N产品。生产方案为棉型及毛型两种,以棉型为主。 (二)实施进度 项目拟三年建成,第四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70%,第五年达到90%,第六年达到100%。生产期按照15年计算,计算期为18年。 (三)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及依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是依据1988年纺织工业部颁发的《纺织工业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方法及规定》进行编制的。引进设备价格的计算参照外商公司的报价。国内配套投资在建设期内根据国家规定考虑了涨价因素,即将分年投资额按年递增率6%计算到建设期末。固定资产投资估算额为42542万元,其中外币为3454万美元。外汇按国家外汇管理局1992年6月公布的外汇牌价1美元=5.48元人民币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按国家规定本项目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5%,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值为2127万元。 (3)建设期利息估算为4319万元,其中外汇469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见附表1。 2.流动资金估算 按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估算总额为7084万元。流动资金估算见附表2。 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 =42542+2127+4319+7084=56074(万元) 3.资金来源 项目自有资金(资本金)为16000万元,其余为借款,外汇全部通过中国银行向国外借款,年利率为9%;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由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年利率为9.72%,流动资金由中国银行贷款,年利率为8.64%。投资分年使用计划按第一年20%,第二年55%,第三年25%的比例分配。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见附表3。 (四)工资及福利费估算 工厂定员为1140人,工资及福利费按每人每年2800元估算,全年工资及福利费为320万元(其中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 三.财务评价 (一)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N产品年产量2.3万吨,产品销售价格是根据财务评价的定价原则,考虑该产品属于国内外市场较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全部内容。

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1.比较优势: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绝对优势: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 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3.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①规模经济激励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人口和产业的 聚集,为城市形成提供基础。 6.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③知识的溢出。 8.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 济。 9。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①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 ②城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 带.一起购买降低购物成本。 11。互替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 值。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 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城市经济增长 1.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 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创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城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给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 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①增长极构建的基础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 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子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 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4.城市增长极理论: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货币;货币职能;经济影响 Abstract:With increasing of the scale of the network currency in China, people start to consider how influence this kind of newly emerging things will have to our life? Whether the Renminbi could therefore be under the impingement? What attitude the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have towards it? And what policies should be take? In order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e paper firstly, through studying massive cases, gives the definition to our country s network currenc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economics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nece, broughted by the network currency, on realistic economy in current years and in the future;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to the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城市经济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20分) 城市经济学是()的交叉学科。 A. 经济学 B. 资源科学 C. 社会学 D. 地理学 2 【多选题】(20分) 城市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有() A. 农业生产过剩 B. 城市生产 C. 专业化生产 D. 用于交换的运输体系

3 【判断题】(20分) “生产受规模经济的影响”是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公理之一 A. 错 B. 对 4 【单选题】(20分) 区位均衡指的是() A. 其他选项都对 B. 土地所有者能够按照其期望的价格出租土地 C. 每个主体能支付现有区位的土地价格 D. 没有一个主题想进一步改变位置

5 【判断题】(20分) 自我强化效应可能会导致极端结果的产生。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多选题】(20分) 贸易型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必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A. 交换的规模经济 B. 生产的规模经济 C. 比较优势 D. 运输工具

2 【单选题】(20分) 工业革命所引发的()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A. 生产革命 B. 农业革命 C. 运输革命 D. 其余选项都是 3 【单选题】(20分) 企业集聚所引致的集聚经济,包括在产业水平上的()和在城市水平上的城市化经济。 A. 产业化经济 B. 高技术经济 C.

地方化经济 D. 莫尔经济 4 【多选题】(20分) 企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A. 共享中间投入品 B. 自我强化效应 C. 共享劳动力储备 D. 劳动力的高匹配率 E. 知识溢出 5 【判断题】(20分)

效用曲线显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口增长的权衡:集聚经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但规模不经济将增加通勤成本,进而降低劳动者的效用水平。 A. 对 B. 错 第三章测试 1 【判断题】(20分) 剩余原理告诉我们,土地的竞价租金等于总收入中超过非土地成本的部分。 A. 错 B. 对 2 【单选题】(20分) 应对高土地价格,在()作用下,产生了高层建筑,其导致的生产成本的节约,也提高了土地竞价租金。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分析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 周伟林 郝前进 等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城市社会问题及经济学研究思潮 1.1 世界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的阶段性演变 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主要的城市社会问题 1.3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思潮 第二节研究方法及本书的主要框架 2.1 城市社会问题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2.2 本书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 人口迁移 第一节人口迁移的含义和规律 1.1人口迁移的含义 1.2人口迁移的分类 1.3人口迁移的规律 第二节迁移决策的微观动力因素 2.1两地收入差距 2.2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就业市场状况 2.3两地间的迁移距离 2.4个人的迁移网络 2.5移民的个人特征与迁移决策 第三节迁移决策的宏观理论 3.1推力—拉力理论 3.2四因素模型 3.3引力模型 3.4农村-城市迁移理论 第四节移民的社会融合 4.1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积极因素 4.2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消极因素 第三章 城市交通 第一节交通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1交通成本与住房租金成本间的权衡 1.2单中心城市下的最优人口分布与拥挤度 1.3分散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交通拥挤度 1.4进一步的拓展 第二节交通拥挤定价理论 2.1一般道路最优拥挤定价

2.2瓶颈路段拥挤定价理论 2.3交通拥挤的次优定价理论 2.4 拥挤定价理论的拓展 第三节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交通拥挤 3.1实行工作时间表差异化的成本与收益 3.2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薪资水平差异化 3.3进一步的拓展方向 第四节公共交通 4.1公共交通的起源 4.2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成本—收益分析 4.3公共交通与其它出行方式——交通模式的选择第四章 城市住宅 第一节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 1.1家庭住房调整的决策过程 1.2社区变迁 1.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第二节住房可支付能力 2.1最基本的指标:房价收入比与月付收入比 2.2评价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其他指标 2.3住宅可支付能力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城市住房政策 3.1住房供给政策 3.2住房需求政策:消费者补贴 3.3住房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城市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收益 1.1受教育者个人的收益 1.2教育的外部收益 第二节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2.1政府介入教育的原因 2.2教育的成本分担 2.3政府的教育政策 第三节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 3.1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 3.2高等教育需求模型 第四节过度教育 4.1过度教育的含义和测量方法 4.2过度教育发生率 4.3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4.4过度教育收益率 第六章 歧视 第一节歧视的基本概念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描述性研究,即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 (2)解释性研究。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 (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P7)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四阶段: 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 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 三、1950-1970 四、1970年以来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 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 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 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经济学》各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城市经济学》 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城区(urban area) 2.大城市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 1._____ 是城市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区分点。 A.区位选择 B.空间研究 C.城市经济 D.以上都不是 2 ?城市经济学中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_____ o A.住房 B.工厂选址 C.城市中心 D.城市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不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 A.住房不足 B.环境污染 C.犯罪 D.劳动力不足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__________ A.人口拥挤 B.交通拥挤 C.歧视 D.就业困难 2.城市经济学是研究 _____ 和________ 区位选择的科学 A.经济 B.厂商

C.环境 D.家庭 四、填空题 1.城市化地区包括 _____ 和 _____ o 2.城市边缘是 ______ 的城市化地区。 3.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_______ 和 五、判断说明题 1.大城市地区不包含乡村地区。 2.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等同于市场方法。3?城区产业不能以农业为主,但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 1?为什么称为城市经济学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或构成 七、论述题 如何看待城市问题? 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 一、名词解析 1.机会成本

2. 绝对优势 3. 规模经济 4. 木地化经济 二、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域是工厂生产价格 家庭生产的区域。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出 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不同的 C.不一定相同 3. 以下是互补品的是 _____ o A. 服装和饮料 C.冰淇淋和牙膏 4. 企业群落 _____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A.提高 C.二者没有关系 5. 拥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之间的贸易会 A.增加 D.二者没有关系 6. 如果在交通运输屮规模经济的存在,商品的运输成本随着运输量的增加而— A.增加 B.不变 C.下降 D.二者没有关系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 所有。 A.国家 B.农村集体 C.城市居民 D.以上都是 三、多项选择题 1. 城市工作机会集中的原因包括— A. 地区的比较优势 B .生产的内部规模经 济 C.生产和销售的聚集经济 D.城市的交通优势 2. 下列对运输规模经济说法正确的是 ___ A.运输成本随运输量的增加而下降 B.大宗运输将可以形成 C. 贸易企业将建立,替代家庭收集、运输、分配商品 D. 贸易企业在交通成本低的交通要道——路口、港口、河流交汇口选址 四、 简答题 1?城市发展的条件 2. 规模经济的原因 3. 聚集经济的类型 五、 论述题 D. A 和 C B.相同的 D.以上都不是 B.项链和手机 D.裤子和鞋子 B.降低 D.看具体情况 B.减少 C.不变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