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欣赏.doc

中国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欣赏.doc

中国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欣赏.doc
中国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欣赏.doc

中国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欣赏

中英谜语文化比较及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北京体育大学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方向的研究

桐城文派的一股清脉

先秦语图一体研究

关于和合本《圣经》的语言特点及其对汉语影响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

《红楼梦》中歇后语英译的对比研究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过程分析

a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culture-loaded term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jia pingwa''s fu zao

《圣经》汉译思想之变迁

从英文报刊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认识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对英若诚戏剧译作《推销员之死》的研究

《红楼梦》对偶句翻译策略研究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下的汉语习语英译研究

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体验文化教学法研究

和合本《圣经》的异化翻译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化翻译视域下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研究

青主与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美学特征之比较研究

普通话、客家方言和韩国语汉字音的语音对比研究

从后殖民理论视角论林纾的翻译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论《新青年》的翻译活动

《红楼梦》中称谓语翻译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

迈克尔·克莱顿科幻文学作品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研究

宋词隐喻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中异化趋势的可能性

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

美声歌唱中的普通话语音

晚清白话文热潮研究

不可见的存在:翻译"度"的研究

中德英语教育比较研究

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中英翻译的不可译性

《红楼梦》同辈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从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看唐诗中典故的英译

演唱意大利语歌曲语音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从文化视角看中医翻译

生命·民族·博爱·审美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英汉议论文语篇修辞结构对比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研究

以写作的名义

哲学角度论唐诗翻译双层次归化异化

《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的运用近代国语运动研究

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贾平凹作品《浮躁》

经典论文篇目 (1)

经典论文篇目 1.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见《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叶嘉莹《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见《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蒋寅《境·境界·意境――“意境”概念的古与今》,见《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定本,中华书局,2009年。 5.章培恒《〈洪昇年谱〉前言》,见《洪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侯思孟《曹植的神仙思想》,见《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7.李炳海《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8.赵敏俐《论班固的〈咏史诗〉与五言诗发展成熟问题》,《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9.王水照《北宋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见《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10.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见《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邓小军《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陶渊明〈述酒诗〉补正》,见邓小军《诗史释证》,中华书局,2004年。 12.陈贻焮《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见《唐诗论丛》,1980年。 13.顾颉刚《论诗三百篇所录全为乐歌》,见《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4.郭沫若《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见《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15.闻一多《说鱼》,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浦江清《八仙考》,见《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17.闻一多《伏羲考》,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傅道彬《兴与象――关于原型的古老诠释》,见《晚唐钟声》,东方出版社,1996年。 19.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20.傅璇琮《闻一多与唐诗研究》,见《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21.汪辟疆《近代诗人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22.吴熊和《高丽唐乐与北宋词曲》,见《中华文史论丛》,1992年第50辑。 23.叶维廉《道家美学、中国诗与美国现代诗》,见《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第2辑。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随着第一次文代会后,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题也随之转变。 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作家们的创作思路以及审美意义也随之慢慢 变化。彼时的江南就存有这样一批作家,他们小说里的“江南世界” 因各具特点的创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时代的主题,如实的记录着时代潮 流的走向。他们有的经历了从建国到*这段苦难历史,有的成长于这段 历史之中,他们将自己敏锐的视角寄托于江南想象之中,抒发着对于 江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反省,将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的审美意义及其 文学史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所以选此为题正是为了探寻中当 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文学内涵,希冀发掘其文学史意义的变化。 2、研究意义: 经过建国后至七十年代初期的沉寂,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 大批江南籍作家涌现,江南文学“边缘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进入 新世纪,关于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这类研究的文献虽然概述性的总结居少、个体研究居多,但透过 这样一个繁杂的参照系,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和文学史意义的价 值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本文拟对以往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审视评估,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的发展。 选题研究现状 当前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综述有: 1、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 影响:

自九十年代后期起,学者们已经有意识的尝试从江南作家及其小 说里的江南意象和叙事手法着手,并以此探寻当代江南文学发展的新 趋势。而关于江南地域文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可看作为江南作家 对于江南世界的一种“寻根”。正是在这种越发多元化的研究形势下,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也逐步表现出了新的文学价值。 相关的文献有王德威的《当代小说二十家》、张炯的《中国当代 文学研究》、孙其勇的《论故乡苏州对苏童创作的影响》、陈娇华的《小巷文化的独特镜像——论苏州小巷文化对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影响》、高松年、沈文元《论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等等。 2、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 材抒写的变化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对一定时代的反映,关于第二个研究方向—— 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艺术风格 的转变,则是当代小说在江南想象这个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的文献有崔致远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方中的《童心 观照下的悲悯——评毕飞宇的人文关怀》、史国铭的《论苏童小说与 江南文化》、曾一果的《“南方”的复活——读朱文颖的》、张清华 的《南方的细小、漫长与悲伤》等。 例如崔致远先生所著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从人文情怀与社 会进程的角度来探寻当代小说的流变。他在书中便阐述了当代小说在 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流变,并从叙事结构出发,将当代小说分为“革 命现实主义”、“启蒙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等走向,他认为在这个流变的过程中,江南作家的相关于“江南叙事”的创作手法和思路也所以发生了变化,他们作品的主题多以城市的兴 起与乡村传统文明的堕落为主,反映了在那个时期里江南作家对于江 南意象的“苦难写实”,以及现代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 3、关于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想象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 义的变化的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有关现代文学论文

有关现代文学论文 导语: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 里未淨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以下为大家介绍有关现代 文学论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现代文学语言,白话并简洁 语言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文学思想进行 变革,那么就要现对语言进行改革,鲁迅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在语言表述方面,鲁迅的文学作品也 颇具研究价值,是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鲁迅擅长用平白如话的 语言阐释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性特点,通俗点讲,在现代文 学语言的呈现上体现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 特点。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对采用白话文进行文学 创作十分的提倡,暗藏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 感悟。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直在坚持自己的白话文学主张, 在他的杂文中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另外,在“五四”时期,西方文化曾经大量的涌人中国,一些新的名词 也就随之传人中国,这个时候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 于这些新名词的运用,鲁迅先生曾说:“欧法文化的侵人中国白 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所以说他非常 主张主动对这些外国语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吸收和利用,丰富自己 的文学语言。 二、现代文学体裁,新诗应创新

关于文学体裁,鲁迅先生予以很多的建设性论述,他用 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且这些论述对于 现代文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新诗的出现,可以说在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鲁 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但鲁迅先生在诗歌的创作以及批评方 面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他的新诗只有《梦》、《他》、《桃花》等六七首而已,远不如他的杂文以及小说的创作数量。鲁迅 先生对新诗的理论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鲁迅先生认 为新诗应该是对真实的情感进行的表达,他对新诗的择选和对新 诗诗人的评价,要求用真实的健康的情感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第二,鲁迅先生认为诗歌创作时应该对其内容进行重视。一首好 的诗歌应是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对其语言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组合,有利于精炼文字,使诗歌富有韵律。第三,鲁迅先生主张 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采用白话作诗,对新诗进行创新。在现代文 学发展史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贵在创新。中国诗歌只有 进行创新,才能够走上新生的道路。这里的创新是指题材内容的 创新,语言与手法的创新。 三、结语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 变的结果,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 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进行中国现代文学 中的鲁迅研究的过程中,应深究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题材、语言、体裁方面的主张,通过研究鲁迅的人生选择与创作道路,促进现 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 冰心 丁玲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巾帼 ——冰心、丁玲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文学意义的阶段文学,虽然只有仅仅三十二年(1917-1949),在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且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一座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无可比拟的里程碑。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一阶段,连接着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的两个巨大转折点。这就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裂痕”,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比及的。 继1918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四首,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短短几年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以启蒙为精神核心的新文学作家。他们的新文学作品反对封建文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治制度,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构成了是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并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的文学形态。 就是在“人的发现”这一指导思想下,有了对封建制度、思想、礼教的否定与批判,才有了对束缚妇女思想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批判和非常重要的“妇女解放”的提出。让在封建社会压迫下无奈沉睡太久的女性觉醒,让五四的女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给文坛注入了一股女性文学的新鲜血液。在五四这个年轻的时代产生了一批年轻的新女性作家,她们通过文字来反抗封建传统、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用笔来表现新女性的冲决和痛苦。她们用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温婉的文字,抒发内心对封建社会强烈的反抗的声音,对男女平等的迫切渴求,以及对打破男权压迫实现婚姻自由的向往。 五四女作家往往被人们归为两类,一类是闺秀派作家,另一类是新女性派作家。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毅真的长篇论文《几位当代女小说作家》中,“毅真讲五四至30年代的女作家分成‘在礼教的范围来写爱’的闺秀派作家(冰心、绿漪)、徘徊于‘新’与‘旧’之间的‘新闺秀派作家’(凌淑华),以及追求‘自由恋爱’的新女性派作家(冯沅君、丁玲)三类来评述”。她们都是在五四自由之风下成长的女性,都接受了良好的新式教育,她们有着和其他女性不一样的思维和想法,她们的创作主旨都是争取女性权利、自由,打破封建礼加在妇女身上的城中枷锁,同时唤醒女性意识。不过相比闺秀派作家,新女性派作家更加激进和反叛,她们是追求妇女解放也更加彻底。冰心和丁玲,是其中较为优秀,也较为突出的女作家,是当时文坛不让须眉的巾帼之星。 一、冰心——爱如繁星情似春水 在新文学史上,冰心可以说是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以一颗仁爱的心关怀着人类的痛苦,探求着困扰生命的根本问题,她用女性的似水柔情浸润着读者的心灵,涤荡着尘世的污垢。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同时也成为了小读者的知心朋友,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尽管从创作来看,冰心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最有价值的部分在散文而不在小说,但是冰心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出现却是和问题小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创作之初,她就表现出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在她1919年至1925年发表的三十来篇问题小说中,妇女家庭小说共8篇,约占三分之一。在抗战期间,冰心的小说散文集《关于女人》写了14个女人的故事,探索“五四”到抗战期间妇女地位和命运,表现出中国女性为抗战服务的热忱,在这些作品中均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她尤其看重和钟爱女性的性别特征。认为妇女应该将“为人”

中国民航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中国民航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2019年10月

中国民航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 自查报告 为提高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管理水平,学校根据《市教委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有关工作的通知》(津教委高〔2019〕35号)、《中国民航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校发〔2016〕223号)等通知及文件要求,开展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教师、重复率检测、答辩管理、质量监控等环节。现将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检查布置情况 学校非常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在每月学校召开的教学例会中教务处多次强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并多次下发通知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检查。 1. 2018年12月27日教务处下发《关于开展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教务处函〔2018〕130号),要求各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进行自查,并填写《2018-2019学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报及选题基本情况调查表》。 2. 2019年3月12日教务处下发《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复率检测的通知》(教务处函〔2019〕20号),从2019年开始,所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全部参与重复率检测。

3. 2019年4月25日教务处下发《关于开展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教务处函〔2019〕35号)要求,检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阶段完成情况。包括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计划、周志填写、中期检查报告提交等,教师对学生过程指导等。 4. 2019年5月17日教务处下发《关于做好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相关工作的通知》(教务处函〔2019〕46号)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重复率检测、答辩安排、优秀评选等工作。 5. 2019年6月1日-6月10日,教务处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专项检查。 6. 2019年10月10日教务处下发《关于开展2019年毕业设计(论文)自查工作的通知》(教务处函〔2019〕115号),开展院级自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现行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全过程管理情况;学院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学术诚信教育等方面举措及效果;关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相关规定及效果。 二、检查结果情况 各学院按照《中国民航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报及审批工作。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

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基督教,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对联、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 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 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 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 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

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 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

现代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现代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一、简述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 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 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21年颁布的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 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 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 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 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 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 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 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 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 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 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 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 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 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 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 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 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 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 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 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复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线索; 2、现代文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 3、具体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阶段和特点 (一)内容思想 上编:第一个十年(五四文学·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中编:第二个十年(左翼文学·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下编:第三个十年(抗战和解放文学·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二)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戴望舒艾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考核题型分析

试题按能力层次分为三种,即识记性试题、领会和简单应用性试题、综合运用性试题. 命题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5题,每题2分)、名词解释题(2题,每题4分)、简答题(3题,每题8分)、论述题(2题,每题14分)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论》,发表在( A ) A.《新青年》 B.《新潮》 C.《小说月 报》 D.《现代评论》 2.《故事新编》是一部( A ) A.历史小说集 B.散文集 C.现代小说集 D.杂文集 3.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是( B ) A.郭沫若 B. 冯至 C. 徐志摩 D. 刘半农 4.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作品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作家是( D ) A.叶绍钧 B. 王统照 C. 王鲁彦 D. 许地山 5.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 C ) A.1917年1月 B.1917年2月 C.1918年5 月 D.1920年3月 6.认为诗仅仅是“个人灵感的记录”的诗人是( D ) A.冯至 B.汪静之 C.冰心 D.李金发 7.下列哪一组作品是田汉1920年代所作( B ) A.《获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 B.《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新儿女英雄传》 C.《火之跳舞》《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 D.《新儿女英雄传》《火之跳舞》《风云儿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