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含解析)

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

1.判断句翻译失误。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考生如果缺乏文言特殊句式方面的知识,往往就会分辨不出判断句,把判断句翻译为非判断句。例如: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考生在翻译时应将其译成“

【点拨】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3)用“为”“是”表示判断;(4)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判断;(5)直接表示判断。在翻译此类文言语句时,考生一定要将判断句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语句翻译的一个得分点。

2.宾语前置句翻译失误。例如: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译文: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考生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

【点拨】考生要注意识别宾语前置句的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3

是……”等时,宾语往往前置。

3.定语后置句翻译失误。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却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这就是定语后置。定语后置虽然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被单独列为考点,但在考题中却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考生须要掌握的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考生如果不注意这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机械地按照原来的语序翻译,就会失分。例如: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句。“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

【点拨】常见的定语后置句有这样几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2)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

语+者”的形式;(3)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

4.被动句与状语后置句翻译失误。在文言文翻译中,遇到被动句一般要加上介词“被”,以示被动;若遇到状语后置句,也一定要把后置状语调到谓语之前,然后再进行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选自《史记》,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吴起者,卫人也.

B.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C.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的判断。此题表面上考查“也”在句中的作用,实则考查考生对判断句的掌握。判断句的几种常见形式是:“……者……也”,“……,……也”和“……,……者也”。另外,“乃”“即”“则”“为”“皆”“非(否定判断)”等也可表示判断。考生必须先明确判断句的句式特点,才能准确答题。A

项是最常见的判断句,“……

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1.判断句。①用“……者……也”表判断。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③用“者”表判断。④用“为”“是”表判断。

2.被动句。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②用“被”表被动。③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④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3.省略句。①主语的省略。②谓语的省略。③宾语的省略。④介词的省略。

4.宾语前置句。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③陈述句中,介词做宾语,宾语前置。④以“之”

者,……也”表判断;B项中的“……,……也”表判断;C项中的“……也”表判断;D项虽然也用了“……也”的形式,但只是陈述语气。“唯(惟)……是……”为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

(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12月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保塞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王文康公荐用:因为

B.进羡余钱十万贯羡:羡慕

C.公乞假将帅权假:授予

D.是趣其为乱也趣:催促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仁宗,皇帝的称谓,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薨,古代称帝王、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士大夫之死称为“卒”。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B.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C.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D.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因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而受到打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几个字,欧阳修认为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天下太平需要皇帝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3.A

4.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的是“仁宗”,不是“欧阳修”。

5.(1)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

(2)请求转移军队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就食,遇到情势急迫的事情还能不失去接应救援(的机会),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粮食的运送,麟州(因此)得以保存不被废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有所”“侈”“况……邪”,(2)中的“就食”“馈”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天圣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填补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的空缺。因为王文康的推荐,皇帝召来面试,欧阳公升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因为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谏官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欧阳公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年,欧阳公刚被朝廷任用,多次谈论天下大事,写了策论来揣测敌情以及指明陈述了很多利害关系。不久皇帝下诏,命百官上密封的奏章,欧阳公又上书指出很多有弊端的事,极力陈述当时应当担忧的事情。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欧阳公是首先预备入选的人。当时与西夏的战事僵持很久,京城东、西各地的盗贼纷纷而起,朝廷内外动荡不安,仁宗任免大臣后,就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欧阳公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燕王去世,议论的人认为国家经费不足,请求等待丰年来下葬,欧阳公说:“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并且这不是用来昭示天下人的正确做法。”最后听从了欧阳公的建议。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这几个字。欧阳公说:“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没有看见太平盛世的景象。而且太平之道,它的意思是可以推求的。自古以来的帝王,要实现天下太平都有各自的治国之道。得道那么天下太平,失道那么天下会出现危险和混乱。我现在只见到失道,没有见到得道。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这瑞木的事情还是不要对外宣示了。”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后,向欧阳公进献十万贯盈余的钱,欧阳公拒绝不接受,以防侵夺剥削百姓。陕西用兵之后,黄河以东困顿疲惫,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不足,谏官请求废弃麟州,有人请求移兵到合河津,有人请求废弃五寨。欧阳公出使河外地区,写了四点奏议,来讨论比较(留弃)麟州的利害关系,请求

转移军队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就食,遇到情势急迫的事情还能不失去接应救援(的机会),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粮食的运送,麟州(因此)得以保存不被废弃。

自从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骄横起来,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谋划叛乱,他们有这样的情绪一定是因为纵容,欧阳公请求授予将帅权力,事情从严处理,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它消除,黄河以北最终相安无事。保塞军中被迫参与叛乱的两千多人,分别交给黄河以北各郡,宣抚使担心这些人再生变故,想要见机全部杀了他们。欧阳公暂且管理成德军,在内黄遇见宣抚使,宣抚使在半夜时屏退左右告诉欧阳公他的打算。欧阳公说:“灾祸没有比杀投降的人更大的。以前保州叛乱的士兵,朝廷答应不杀他们,如今你却想杀了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是被迫参与叛乱的所以得以逃脱(死罪),为什么要在一天之内杀死无辜的两千人?况且这不是朝廷的旨意,如果各个郡不肯听从,延迟了一定会发生变故,这是催促他们叛乱呀。而且我到镇州,一定不会听从这个命令!”宣抚使于是停止了这个计划。

高三文言文 翻译(独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译文: 2.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译文: 3.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译文: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 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译文: 答案: 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 2.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重点词语:“恚”,愤怒;“诡”,假装;“知兵”,懂得军事。) 3.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重点词语:“则”,表顺承;“怿”,高兴。) 4.然后他们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重点词语:“偕”,偕同;“于”,在;“劝”,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5.(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重点词语:“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

初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带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④期年 ..之后: 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参考答案】 5.①朝服.衣冠:穿戴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④期年 ..之后:一年 ⒍(4分) 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一)(12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⒎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之.市 C.亲戚畔之. D.怅恨久之. ⒏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近10年试题总结,学霸必备!(上)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近10年试题总结,学霸必备!(上) A 【谙】①熟悉,知晓。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例2、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性。(《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②熟记,记诵。虽复一览便谙。(《南齐书·陆澄传》)【按】①查看,察看。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雁荡山》) ②审查,核查。例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例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 ③巡查,巡行。例1、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高启《书博鸡者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有一个姓臧的,新近做了高官,将要巡查所管各州郡,来到袁地。)例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明史·海瑞转》刚才胡公巡查所部地区,命令经过的地区不要办礼物准备招待。) ④压抑,止住。按强助弱。⑤于是,就。 【案】①通“按”,察看,查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通“按”,考察,核实。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互相矛盾)。 ③通“按”,巡行,巡查。宣王案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 ④通“按”,用手压或按。例1、案灌夫项令谢(道歉)。 例2、(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目:“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2007广东卷,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 ⑤文书,案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暗】①愚昧,糊涂。例1、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柳毅传》)

例析文言文翻译试题之难点突破

例析文言文翻译试题之难点突破 文言文翻译对文言文水平一般的考生而言,是很难不经过太多思考和分析就能很顺手地翻译出来的。针对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要有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从“语境”、“语法”以及“语感”的角度出发,强化训练,提高翻译的分析能力,解决文言文翻译的难题,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一、语境角度 语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常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所谓“小语境”往往指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文章的主旨等,而“大语境”一般是指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境况等因素。 1.联系小语境进行翻译在翻译时,要有语境意识,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分析要翻译的语句。能根据语句所在上下文的内容,推测要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文章中的句子一般不是孤立的,和上下句往往有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有的老师引导考生在原文上进行翻译,形成翻译的初稿,目的就在于强迫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语句的分析和翻译。 例如,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试题,第8题翻

译的第1小题: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这句文言的翻译难点在“若乃名者”,根据下文,“方为薄世笑骂”的主语承前省,应为“若乃名者”中的“名”,而“名”在上文中的意思可联系“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这句话,可以推知为“(老师的)名称”。而“若乃”的解释为: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整个语句的翻译为“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联系大语境理解文本如果有可能,语文老师可以适当普及一点中国历史常识,为文言文翻译提供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式的语境。帮助学生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常识,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材料。 例如,2012年江西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就是选自《元史?彻里》,“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这些文言材料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姓名,例如“桑哥”“彻里”这些带有少数民族色彩的人物姓名,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这是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的色彩。 如果缺乏语境意识,过于局限于所谓的“字字落实”,眼睛只是盯着文言词汇和要翻译的句子,没有联系上下文,没有一定的历史常识、文化常识,有时候是很难真正理解语句的意思的。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礼记?檀弓下第四》)【注】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例析(一)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一) 1【谙】①熟悉,知晓。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例2、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性。(《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②熟记,记诵。虽复一览便谙。(《南齐书·陆澄传》)2【按】①查看,察看。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雁荡山》) ②审查,核查。例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例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 ③巡查,巡行。例1、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2007福建卷,高启《书博鸡者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有一个姓臧的,新近做了高官,将要巡查所管各州郡,来到袁地。)例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明史·海瑞转》刚才胡公巡查所部地区,命令经过的地区不要办礼物准备招待。) ④压抑,止住。按助强弱。⑤于是,就。 3【案】①通“按”,察看,查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通“按”,考察,核实。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互相矛盾)。 ③通“按”,巡行,巡查。宣王案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 ④通“按”,用手压或按。例1、案灌夫项令谢(道歉)。 例2、(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2007广东卷,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 ⑤文书,案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暗】①愚昧,糊涂。例1、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柳毅传》) 例2、刘璋暗弱。(《三国志·隆中对》,昏庸无能,胆小懦弱。)例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悄悄地,默默地。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行》)群书万卷常暗诵。(杜甫《可叹》) ③私下里,不公开的;隐蔽地,隐藏不露的。例1、明察暗访例2、龙门水尤湍急,多暗石。 5【媪】①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泛指妇女。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B 6【拔】①攻取,攻下。例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2008江苏卷,吴汉挥师直攻广都,迅速攻克。) ②突出,超出。例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例2、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2011湖南卷,) ③提拔。山涛作冀州(的长官),甄(审查)拔三十余人。 7【罢】①停止,结束。例1、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例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例 3、语罢暮天钟。 ②散,散集。罢市。 ③遣散。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全国Ⅰ卷,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重点词语:以,因为、为了;口腹,饮食。) ④免官,罢官。例1、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2007福建卷,你竟敢为此产生怨恨!又趁机诬陷总管使他丢了官,你的罪恶应当处死,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学案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一.错题重做,找出问题 修改下列考试误译的句子,并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月亮的别称)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贻诸弟砥石命》) 考生翻译:从去京城任职,月亮已经圆了19次了。 更正修改:然而我从在京师求取功名以来,已经十九个月了(月亮已经隐去了十九次)。 存在问题:漏译虚词“然”、实词“干”,表意不顺畅 2.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3分) 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师大附中月考五《孔子家语》) 考生翻译:所以我不忍心远房的亲戚被人所驱使。 更正修改: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被人役使。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错译实词“亲”。 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4分)(方苞《孙征君传》) 考生翻译:刚开始,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天下的士大夫想建立功名的都赞同他。 更正修改: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先是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附焉 存在问题:错译定语后置句式、固定短语和实词“附”。 4.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李东阳《移树说》) 考生翻译:等一年之后去看,被移走的树大约占了十分之八九。 更正修改:过了一年之后再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阅、岁、成、十九。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随意更改和添加词语。 5.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王昶传》) 考生翻译:毁坏别人名誉的人,是爱恶的根源,祸福的机缘。 更正修改:毁谤和赞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也是灾祸和福分的契机。(得分点:毁誉,毁谤和赞誉;原,根源;机,契机,关键。) 存在问题:忽视句式,表意不通畅。 6.大将军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智囊全集》节选) 考生翻译:参加战斗一整天,都被俘获杀害完了,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投奔卫青。 更正修改:(两人率军和匈奴)战了一天,士兵牺牲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自到卫青大营。省略、且、归各1分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畅。 7.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梅圣俞诗集>序》) 考生翻译:我用痛苦来铭记他,到他家寻找他遗留下来的物品。 更正修改:我已经痛哭着为他写好墓志铭,就向他家索求(遗稿)。关键字:铭之、因、索的意思。 存在问题:忽视虚词,脱离语境。 8.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金石录后序》)铅椠(qiàn):书写用具,这里指校勘。 考生翻译:守着两郡,竭尽其俸禄用来校勘。 更正修改:(明诚)又接连担任了两郡的太守,拿出他的全部俸禄,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守、竭、以)。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有解析答案)

专题专项限时练(四)文言文翻译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关键实词有“居”“清白”“喜奢好侈”;关键虚词有“所以”“率”“由”“然”;文言句式有“??者,??也”(判断句)。 第( 2)句:关键实词有“为”(第2 个)“救” ;关键虚词有“为”(第1 个)“而”“之”“则”,文言句式有“不能我救”(宾语前置句)。 【答案】(1)(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2)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百姓却一天比一天劳苦;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快乐,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抱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

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中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一) 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仁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仁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仁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候悦,使翟璜召仁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 魏文侯派乐羊子攻打中山,攻破了它;魏文侯把中山封给他的儿子击。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爱的君主。”仁座说:“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问候发怒了,仁座跑了出去。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文侯问道:“您凭什么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就直率。刚才仁座的话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爱。”文侯高兴了,就让翟璜叫仁座回来,他亲自下堂迎接仁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 2、子思言苟变于卫侯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译文: 1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例析(一)

1【谙】①熟悉,知晓。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例2、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性。(《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②熟记,记诵。虽复一览便谙。(《南齐书·陆澄传》)2【按】①查看,察看。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雁荡山》) ②审查,核查。例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例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 ③巡查,巡行。例1、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2007福建卷,高启《书博鸡者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有一个姓臧的,新近做了高官,将要巡查所管各州郡,来到袁地。)例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明史·海瑞转》刚才胡公巡查所部地区,命令经过的地区不要办礼物准备招待。) ④压抑,止住。按助强弱。⑤于是,就。 3【案】①通“按”,察看,查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通“按”,考察,核实。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互相矛盾)。 ③通“按”,巡行,巡查。宣王案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 ④通“按”,用手压或按。例1、案灌夫项令谢(道歉)。 例2、(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2007广东卷,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 ⑤文书,案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暗】①愚昧,糊涂。例1、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柳毅传》) 例2、刘璋暗弱。(《三国志·隆中对》,昏庸无能,胆小懦弱。)例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悄悄地,默默地。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行》)群书万卷常暗诵。(杜甫《可叹》) ③私下里,不公开的;隐蔽地,隐藏不露的。例1、明察暗访例2、龙门水尤湍急,多暗石。 5【媪】①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泛指妇女。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B 6【拔】①攻取,攻下。例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2008江苏卷,吴汉挥师直攻广都,迅速攻克。) ②突出,超出。例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例2、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2011湖南卷,) ③提拔。山涛作冀州(的长官),甄(审查)拔三十余人。 7【罢】①停止,结束。例1、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例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例 3、语罢暮天钟。 ②散,散集。罢市。 ③遣散。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全国Ⅰ卷,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重点词语:以,因为、为了;口腹,饮食。) ④免官,罢官。例1、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2007福建卷,你竟敢为此产生怨恨!又趁机诬陷总管使他丢了官,你的罪恶应当处死,现在暂且饶了你。)例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2009江苏卷,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新高考语文突破 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题)

专题突破练13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题) (时间:50分钟满分: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22分) 王峻,字峦嵩,灵丘人也。明悟有干略。高祖以为相府墨曹参军。久之,显祖为仪同开府,引为城 局参军。累迁恒州大中正,世宗相府外兵参军。随诸军平淮阴,赐爵北平县男。除营州刺史。营州地接边城,贼数为民患。峻至州,远设斥候 ..,广置疑兵,每有贼发,常出其不意要击之,贼不敢发,合境获安。先是刺史陆士茂诈杀失韦八百余人,因此朝贡遂绝。至是,峻分命将士,要其行路,失韦果至,大破之,虏其首帅而还。因厚加恩礼,放遣之。失韦遂献诚款,朝贡不绝,峻有力焉。初菴罗辰率其余党东徙峻度其必来预为之备未几菴罗辰到顿军城西峻乃设奇伏大破之,获数十人,送于京师。菴罗辰于此遁走。帝甚嘉之。迁秘书监。废帝即位,除洛州刺史、河阳道行台左丞。皇建中,诏于洛州西界掘长堑三百里,置城戍以防间谍。河清元年,征.拜祠部尚书。诏诣晋阳检校兵马,俄而还邺,转太仆卿。及车驾巡幸,常与吏部尚书尉瑾辅皇太子、诸亲王同知后事。仍赐食梁郡干,迁侍中,除都官尚书。及周师寇逼,诏峻以本官与东安王娄叡、武兴王普等自邺率众赴河阳御之。车驾幸洛阳,以悬瓠为周人所据,复诏峻为南道行台,与娄叡率军南讨。未至,周师弃城走,仍使慰辑永、郢二州。四年春,还京师。坐违 格私度禁物并盗截军粮,有司依格处斩,家口配没。特诏决鞭一百,除名配甲坊,蠲其家口。会赦免,停. 废私门。天统 ..二年,授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加开府。武平初,除侍中。四年卒。赠司空公。 (节选自《北齐书·王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菴罗辰率其余党/东徙峻度其必来/预为之备/未几/菴罗辰到顿/军城西/峻乃设奇伏/大破之 B.初/菴罗辰率其余党东徙/峻度其必来/预为之备/未几/菴罗辰到/顿军城西/峻乃设奇伏/大破之 C.初/菴罗辰率其余党东徙/峻度其必来/预为之备/未几/菴罗辰到顿/军城西/峻乃设奇伏/大破之 D.初/菴罗辰率其余党/东徙峻度其必来/预为之备/未几/菴罗辰到/顿军城西/峻乃设奇伏/大破之 菴罗辰率其余党东徙”构成完整的句意,且“东”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即“向东”,修饰“徙”,二者之间不宜断开,因而排除A、D两项;“顿军”译为“驻扎军队”,构成动宾结构,不宜断开,故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斥候”也作“斥堠”,古代原指侦察兵,分骑兵和步兵;也指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 B.“征”是由皇帝征聘人才充任官职,“拜”是授予某一官职;“征拜”即征召授官。 C.“停”是停止,“废”是废黜、罢免;“停废”指收回废黜官职的处罚,重新启用。 D.“天统”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一般由君主发起。 项,“收回废黜官职的处罚,重新启用”说法有误,“停废”即废黜或罢免官职,本文中的“停废私门”即王峻被罢免官职住在家里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十)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十) 1【羸】瘦弱。 2【累】①连续,接连。例1、连篇累牍。例2、累旬日不见其巅际。(2005福建卷, 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例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②屡次,多次。例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例6、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上海卷,(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③托付。小女已累先生。(《聊斋》)④忧患,祸害。⑤牵连。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3【类】①大多,大都。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②像,类似。佛印绝类弥勒。 ③事例,条例。例1、举类迩而见义远。例2、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④善。余恐德之不善,兹(此)故不言。(《国语》) 4【离】①遭受。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2011湖北卷,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 5【罹】①遭受。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2008上海春招,天灾流行,百姓自然会遭受到祸害,与我有何关系呢?)②忧患,苦难,名词。我生之后,遭此百罹。6【莅】①本义:视,走到近处察看。宿眂涤濯,莅玉鬯。(《周礼·春官》) 引申为“到,来”。例1、方叔莅止,其车三千。(《诗·小雅·采芑》)例2、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庄子·在宥》) 例3、莅任,官吏上任。②统治。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③执掌,主管。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楚庄王莅政三年。(《韩非子·喻老》莅政, 掌管政事)④治理。 7【詈】骂,辱骂。 8【敛】①退缩,收缩。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2011新课标卷,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② 9【聊】①依靠,依赖。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②姑且,暂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0【临】①从高处往下看。②面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③到,靠近。临视,则虫集冠上。④逢,遇到。临危不乱。⑤将,将要。临行密密缝。11【廪】①米仓,官府的粮仓。仓廪实而知礼节。②官府供给的粮食。例1、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例2、馆有数百生,给其餼廩。③官府发给的作为月薪的粮食。亦泛指薪俸。饩廪,亦作"饩禀"。④赠送的粮食。岁修无论多寡,饩廪称事总是分所应得。(年收入无论多少,接受粮食谷物等馈赠和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相当。)⑤储藏,积聚。 12【凌】①越过,超过。岭峤微草,凌冬不凋。②登,升。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③欺凌,欺负。④欺压。⑤冒犯。 13【录】①记,惦记。君既若见录。②请,延请。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羽衣、羽客)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人名)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无虑吾农事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吏民皆安堵如故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 ?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宽尝于坐被酒 ?倍道、倍日 ?比年一小聘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精品】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十)

【精品】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十)1【羸】瘦弱。 2【累】①连续,接连。例1、连篇累牍。例2、累旬日不见其巅际。(2005福建卷, 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例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②屡次,多次。例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例6、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上海卷,(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③托付。小女已累先生。(《聊斋》)④忧患,祸害。⑤牵连。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3【类】①大多,大都。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②像,类似。佛印绝类弥勒。 ③事例,条例。例1、举类迩而见义远。例2、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④善。余恐德之不善,兹(此)故不言。(《国语》) 4【离】①遭受。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2011湖北卷,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 5【罹】①遭受。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2008上海春招,天灾流行,百姓自然会遭受到祸害,与我有何关系呢?)②忧患,苦难,名词。我生之后,遭此百罹。6【莅】①本义:视,走到近处察看。宿眂涤濯,莅玉鬯。(《周礼·春官》) 引申为“到,来”。例1、方叔莅止,其车三千。(《诗·小雅·采芑》)例2、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庄子·在宥》) 例3、莅任,官吏上任。②统治。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③执掌,主管。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楚庄王莅政三年。(《韩非子·喻老》莅政, 掌管政事)④治理。 7【詈】骂,辱骂。 8【敛】①退缩,收缩。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2011新课标卷,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② 9【聊】①依靠,依赖。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②姑且,暂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0【临】①从高处往下看。②面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③到,靠近。临视,则虫集冠上。④逢,遇到。临危不乱。⑤将,将要。临行密密缝。11【廪】①米仓,官府的粮仓。仓廪实而知礼节。②官府供给的粮食。例1、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例2、馆有数百生,给其餼廩。③官府发给的作为月薪的粮食。亦泛指薪俸。饩廪,亦作"饩禀"。④赠送的粮食。岁修无论多寡,饩廪称事总是分所应得。(年收入无论多少,接受粮食谷物等馈赠和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相当。)⑤储藏,积聚。 12【凌】①越过,超过。岭峤微草,凌冬不凋。②登,升。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③欺凌,欺负。④欺压。⑤冒犯。 13【录】①记,惦记。君既若见录。②请,延请。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2014届高三文言文翻译训练及答案

文言翻译专项训练 一、(2013年江苏卷) 1、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译文:当初,魏明帝做太子时,李丰在文学中。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抓获一位东吴投降的人,魏明帝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带的名士是谁?”那位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为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魏明帝说:“李丰的名气竟然遍及吴趆一带了?”后来转任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 2、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译文:等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 二、(2012年江苏卷) 1、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苏涣)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2、君(苏涣)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苏涣)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 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三、(2011年江苏卷) 1、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陈公弼)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陈公弼)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陈公弼)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