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大学精神培养

高校大学精神培养

高校大学精神培养

作者:王晓芳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3年第03期

摘要: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往往定位于“大学直接服务社会论” 不再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而是为了经济建设的需求,并设置相关专业。教育本身被“产业化”,导致大学精神缺失,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带了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学生发展,来重塑大学应培养出具有大学精神文化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精神;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3.03.012

大学是一种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近些年来,不断有人感叹:中国的大学缺少“大学精神”。《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具体到老百姓,就是嫌贫爱富。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要使真正大学精神回归到高校中,笔者认为从3个方面进行培养。

1 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品质

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呈现“雪崩式、指数级增长” 的新时期,知识的积累量已不再是评判“人才” 的关键,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才的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道德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挑战。未来的社会是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未来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民主法制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更应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代大学生应对社会道德准则有所理解,并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说社会道德品质发展的不足只是小毛病的话,那小毛病不改就成大毛病,逐渐成为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障碍。

当今高校学生功利化的情况比较严重,读书的目的从近处讲是为了通过考试,从远处说是为了考研、留学或是未来找个稳定工作,面对严酷的现实生存竞争,滋长着各种“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不良行为。更有甚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以至毁己伤人。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观念、方法和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去运用和适应,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使我们的德育目标能升华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达到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 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一个民族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0年日本GDP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公布的58786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俄罗斯的GDP在我国的后面,但世界强国的排名中我国排在俄罗斯的后面。众所周知俄罗斯国民文化素质较高,国内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居全球之首。俄罗斯人素以文学音乐修养高而闻名于世,是一个热情的民族,精力充沛,能歌善舞。在其街上不见闯红灯现象,不闻汽车喇叭声,乘坐扶手电梯靠右侧等,细节中看到差距。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不高的表现:视野窄、专业技能不够、待人冷漠,用语粗俗、缺少社会责任感,局限于自己的世界。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在发展科学知识学习同时,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社会所淘汰,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当今世界,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必须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坚持创新,培育独具特色的、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大学精神。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经验,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面向未来的现代大学精神,以造就出一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2]。

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当通过挖掘教材,合理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