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_胡振园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_胡振园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_胡振园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_胡振园

1颐和园植被的溯源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全园总面积290hm2。它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处地处华北平原,属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度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后经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与人工开发,其最原始植被已被彻底改变。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从瓮山、西湖到清漪园

万寿山、昆明湖的前身为元朝的瓮山、瓮山泊,因湖在北京城西,元末时期又称湖名“西湖”。此处地貌环境,在京西北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籍记述:“瓮山在都城西三十里,清凉玉泉之东,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西望诸山,则崖峭岩窟,隐如芙蓉,泉流波沉,来如白虹,窅乎若是其旷也。至是茂树回环,幽荫蓊蔚,坳洼渟潆,百川所蓄,渺乎若是其深者,又临瞰乎西湖者矣。”这一记述概括了古时瓮山所处地势之盛,前有西湖,西有玉泉山,三者之间山水联属,互为借资。由此还可以看出,元明时期的“颐和园”,植被群落茂密丰饶,一派自然山水地貌。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物群落也以此时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清代,以瓮山、西湖的天然结构为基础骨架,经过大规模的修整改造,形成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万寿山、昆明湖应运而生,颐和园的湖山地貌也由此定型。虽然元代瓮山的原始植被已踪迹全无,明代遗留下来的山林树木也并不繁茂,但西湖长堤五六里,柳树和荷花却极为兴盛。清漪园建园时充分利用此一条件,大片栽植不同种类的植物。

1860年清漪园被烧毁,慈禧沿用清漪园树木规划,对万寿山和昆明湖树木进行补植,并引进大量花木,改清漪园为颐和园。1995年,经昆明湖3500年沉积中的孢粉测定,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被历史上曾分属3门79科,经过自然生长和清乾隆、光绪两朝的人工栽植,繁育延续下来。

1.2颐和园植被现状

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物群落,以元、明时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基础,清漪园和颐和园时期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并根据造园要求,按不同的山水环境,大片栽植不同的树木种类,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从1949年建国后至今,颐和园在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绿化恢复和改造,尽力恢复清漪园时的植物群落景观,并引进、培育新的植物品种,成具颐和园现在的植物群落布局,即:万寿山的前山种植以柏树为主,间植松树;后山以松树为主,辅以柏树,间植枫、槲、栾、槐、桃、杏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现查得颐和园现存植物有3门83科216属300余种。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胡振园

(北京市颐和园园艺队北京100091)

荩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和北派园

林的最杰出代表,除了在山、水、亭、台、楼、阁、轩、榭

等建筑艺术形式上取得的成就外,其在树木品种选择

和配置造景上也独具匠心。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

造景手法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

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荩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

作者简介:胡振园/女/1983年2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农

学院园林系/现于北京市颐和园园艺队工作,助理工程师。

2颐和园植物造景特点和原则

在颐和园的植物造景中,以乔木为骨架,以灌木为皮肉,以花卉为装饰,以草坪和地被植物作基调和底色。乾隆御制诗中“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既是颐和园植物造景手法的宗旨,又是对其植物景观效果的高度概括。

颐和园在植物造景上非常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即满足植物在生态环境适应上的统一,又注意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还巧妙地利用植物景观将中国古典文化和政治内涵的意境表达出来。

2.1考虑环境与植物景观的生态关系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素都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因子对植物的影响又是综合的,缺乏某一因子,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是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

在植物配置上,颐和园根据园内不同地区的环境来种植不同的植物。例如:

①万寿山由于人工堆砌,山体前山比后山、西部比东部山脉险峻,土壤较贫瘠、含碱量较高。因此前山栽植耐盐碱、贫瘠而较喜阳的柏树,间植松树;后山多植喜酸性土壤、有一定耐阴能力的油松,辅以白皮松、柏树,间植栾、枫、槲、槐、桃、杏等落叶树和花灌木拉开季相变化;利用后山后湖小气候环境与槲栎自然生长环境相似的特点,栽种松槲混交林。而槲树落叶腐烂后形成的有机酸,对油松的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②桂花属于亚热带植物,在北京通常于9月份开花。为了满足国庆用花需要,颐和园专门的桂花研究培育部门,通过调节温度,抑制花芽的活动和分化,并延缓花蕾的生长,使其显得比室外通常的花蕾小,到国庆节前二周,搬出室外,由于室外气温低,花蕾迅速长大,经过二周的生长,正好于国庆开放。

2.2建造植物群落-“浓妆淡抹总相宜”

颐和园植被群落由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和部分水生植物组成。

在宏观上,师法自然,大量选择华北地区本土物种,并配植成针阔叶混交的人工群落,力求与当地西北郊自然山区的植物群落达到一致,追求着意于追求自然,又不局限于自然;有若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境界。例如,万寿山的后湖两岸以油松作为基调树种,色调凝重、四季常青,阔叶树种有槲树、朴树、白蜡、栾树、柳树、元宝枫、黄栌、山杏、山桃等,树种的选择和结构与华北暖温带自然群落结构相似,生长情况非常稳定。油松种在山坡较高处,白蜡、柳树临水,春季大量开花的山杏、山桃成为景观的主色调,柳树嫩芽一片新绿,几丛迎春和连翘为配调。夏季构树开花一片鲜黄,成为主调。秋季槲栎秋色突出成为主调,白蜡、黄栌、栾树秋色可作配调。同时,在细节上又根据园内不同景区的功能,刻意加以人工的琢磨,展现特殊植物景观效果。如紫薇路、丁香路、连翘路、临河殿的樱花地等,连成一条独特的“花廊”,贯穿于万寿山后山东西,不但季相色彩丰富,从立面上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游人的游览方向。

2.3追求植物造景的艺术美

颐和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同佯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

2.3.1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强调大片种植,体现群体效果。在万寿山山体的植物造景中,以成片的针阔叶混交林为基调树种,其数量大、种类少,起到统一的作用;而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山桃(Prunus davidiana)、山杏(prunus armniacaL)、丁香(Syringa oblata)等一般树种种类多,每种数量较少,根据季相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

园中大片的松柏林四季常青是统一的一面;而不同种类松柏的体量,树形,枝型,叶形,干的颜色,又从细节上体现了变化的一面。

2.3.2在植物造景中的协调性

优秀的园林只有使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搭配融为一致,才能产生最和谐的景观美感。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各处建筑风格迥异,故对植物配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前山部分景区,建筑巍峨庄严,所种树木也多整齐规则。各建筑门前的植物配置多选对称的高大树木,如门卫一般警惕地伫立着;东宫门内广场、长廊两侧成排的柏树则像整齐的仪仗队,衬托着皇权的神圣威严。极具南方水乡风格的耕织图,则选择与其地方造景特色相符的柳(Salix matsudana Koidz)、白桑(Morus alba L)、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荷花(Nelumbo nucifer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inn)等,与其主体文化风格相协调。

2.3.3在植物造景中的均衡

将不同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整体景观在视觉上会显得稳定。颐和园在植物配置上根据不同的环境分为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两种。规则式均衡即对称的均衡,此种手法多用于万寿山前山以建筑为主的政治活动区,如乐寿堂前左右对称的三株海棠和玉兰。自然式均衡即不对称的均衡,多用于较自然的万寿山后山、西区等游览区,如在高大的乔木下种植数量较多,体量小的花灌木,使大的植物个体不至于过于突兀,在视觉上给人以丰富的层次感,形成视觉变化上的“缓冲”。

2.3.4运用有规律的变化,产生节奏和韵律感

于昆明湖的堤岸上采用了桃柳间植重复的手法,既能使人感觉出一定规律的变化和重复,还可以丰富植物配置的空间层次,在色彩上营造桃红柳绿的景观效果。

2.4植物配置文化中的“意与匠”

颐和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地处文化古都北京的西北郊,其树种的选择也以统治阶级的意愿为主。大量选用松、柏以体现其长寿永固、经久不衰。如仁寿门内北侧1松1柏1楸:松象征着帝王(因其寿命长,树姿好,被历代帝王作为帝王树),柏象征宰相,楸象征士大夫。总体效果表现为帝王率领着宰相和士大夫的封建王朝思想。而清时慈禧居住的乐寿堂选用玉兰、海棠、牡丹意喻“玉堂富贵”,表达着她渴望富贵长寿的心态。

众所周知,受文化影响极深的古典园林,其最大的特点是“意”,即为写意山水。如果人文建筑体现的文化内容是“意”,那么植物景观中体现的文化内容则是“匠”。使适宜的植物配置与建筑主体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具有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意象效果。例如,荇桥下面的湖水里种植成片的荇菜,开出繁茂明亮的小黄花,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关雎》中少女采荇的美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桥的名字也正因此而来。利用植物这一特殊文化语言,不仅可以将颐和园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因借、相互补充,产生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还可以向游客传承颐和园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氛围。3颐和园植物景观建设中需强调的问题

3.1大山大水大园林之大处着眼

3.1.1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

颐和园作为“三山五园”之一,其山形水脉与这一地区是连贯相通的。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脱离北京西郊地区的山水环境而独立存在。既然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好天然的山水地形,就应充分考虑在植物的造景上与当地的植被环境相统一,使其更加亲切、妥帖地融入于西郊的园林植被环境中。

3.1.2创作“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植物艺术

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获天然真趣的审美观及师法自然,在今天自然可以理解。但园内不同的景区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职能,不应一概而论,正所谓因地制宜,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环境观。从颐和园整体风格看,“大园应重在补白”;而像谐趣园、耕织图等风格迥异的园中园则是“小园重在点景”了。使颐和园在整体大格调不变的情况下突出各地区自我的植物特色,这样有利于以“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的园林艺术效果。

3.2大山大水大园林之小处着手

3.2.1重视植物自身的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造景中,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使能在科学性、艺术性上获得成功。切忌单纯追求艺术效果及刻板的人为要求,不顾植物的习牲要求,硬凑成一个违反植物自然生长发育规律的群落。颐和园中的植物不仅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形态特征之分,更有喜阴喜阳、耐水湿耐干旱、喜酸喜碱以及其他抗性等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如果植物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造景的要求;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如马蔺耐旱喜光,若种植在树荫下就会长得很弱;牡丹喜水但怕涝,宜栽植于排水性良好的半砂质土壤中。

3.2.2讲究比例,区别绿量和景观质量

优美生态的园林景观需讲究“量”和“质量”。在颐和园的植物景观建设中,注意不要追求“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固定模式”,更要避免超出环境负荷,在这一点上,英国风景师早已提出的“没有量就没有美”已成为植物造景一极端的先例。植

物造景应切实结合绿地使用性质、面积大小、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绿量才与景观质量成正比。

4对颐和园植物造景的建议

4.1以人为本,建造不同形式与功能的植物景观

园林工作者在长期地工作和不断地思考过程中会形成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园林建设的目的是弘扬文化,传承文化,同时也在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景观建造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颐和园现作为开放式公园,更不可能脱离游客的游览因素而独立存在。在园林植物造景的过程中,栽植一棵树或是一个植物空间的布局,应适当地考虑它们的形式与功能,还要考虑它与人的关系,在不破坏颐和园大格调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地体现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宜人性、实用性和公共性。

以一棵树为例,对人来说,远处山坡上的一棵开花的孤赏树对游人来说也只是一个标记,当人们爬上山坡去接近那棵树,并看清楚开花的这棵是一棵山桃树,便想去摘一朵花,闻一闻它的花香。春天的午后,人们愿意在树下小憩片刻;盛夏的傍晚人们愿意在高大浓郁的树荫下乘凉,或是作一次聚餐。于是,这棵树又有了新的内涵,树还是那棵树,但因为人们跟它的联系不同,所感受的就不同,不同人又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作用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反过来,人的行为也被环境所改变。

4.2增加阔叶常绿及半常绿树种

颐和园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原因,冬季较长,目前大面积的色彩主要靠油松、桧柏、侧柏、白皮松等针叶树种来体现,缺乏阔叶树种,随着气候转暖,可以尝试引种栽培一些阔叶常绿种类。除上面提及外,可尝试引种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枸骨(llex cornuta Lindl)、蚊母(Distylium racemosum Sieb.et Zucc)、海桐(Pittosporum tobira (Thunb.)Ait)等乔灌木及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 cv)、富贵草(Pachysandra terminalis)等常绿地被。但切忌盲目引进,应充分考虑引进物种与园内生态和已有本土物种的融合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品种应给予充分的保护。4.3增加地被植物种类,适度发展缀花草地苏雪痕先生针对北京园林的发展也提出了此项建议。颐和园作为中国这个花卉王国的杰出园林典范,除了应该做到没有裸露地面、草地绿茵如毯外,还应该有很多色彩绚丽、开花不断的缀花草地,向着生态草地发展。而地处华北的北京,宿根、球根花卉资源非常丰富,实为就地取材,装点园林景色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多开展本土野生地被和花卉的栽培,如蒲公英(Herba Taraxaci)、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Schulz)、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r)、蛇莓(Duchesnea indica(An-drews)Focke)、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Arduino)Beauv)等,都是颐和园发展野生地被成功的典范。

5结语

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堪称中国古典之最,在植物选用和搭配上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植物造景的传统手法。对其植物造景分析研究,对保护这座文化宝库、园林博物馆,和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颐和园志,中国林业出版社.

[2]苏雪痕,植物造景.

[3]刘慧兰,颐和园昆明湖水生植物景观的研究,中国园林.

[4]张天麟,园林树木1200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中国树木志.

[6]易小林,秦华,刘磊,当前园林植物造景的几个问题,景观中国.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 乔丹 学 号 201420521212 系 别 园林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成绩: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

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 发表时间:2017-04-17T14:45:51.85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作者:杨文静 [导读] 园林绿化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园林绿化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园林绿化设计的水平,本文从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的意义、植物造景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植物造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进行阐述。 关键词:园林;绿化设计;植物造景 1、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作用 植物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主要通过阳光在光合作用下吸收大量的CO2并释放出O2,从而达到净化空气及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还有部分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如夹竹桃、大叶黄杨等具有抗SO2的作用;刺槐、桧柏等能够有效吸收HF;冬青、沙枣、紫衫等具有抗Cl2性;柳杉具有抗O3的功效;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细菌和有毒物质,具备净化水源的功能。第二: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等作用,特别是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极重要作用。第三: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从艺术上是创造美好的自然景观,缓解人们紧张、疲劳感,让人们远离城市喧嚣、回归大自然怀抱的美好享受。 2、植物造景应遵循的原则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以当地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尊重当地的文化气息,遵循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当地的气候、土质有效结合起来,在科学的依据下,根据季节变化,设计出色彩多样性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品。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遵循科学性原则 要以适地适树和尽量选用乡土植物为基础。在植物造景中不仅要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掌握其对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的要求,还要对所需设计的地域环境和性质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让两者更好的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完美的植物造景,形成可持续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在植物配置上还应与建筑、道路、山体、水体、园林小品等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给人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感受。 2.2遵循文化性原则 中国文化自古博大精深,多彩多姿。对不同的景观类型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园林绿化设计中,要根据景区的类型,了解其文化背景,再结合植物本身的特定含义进行植物造景,以求将植物和景区的文化内涵融会贯通。如:在寺庙中宜栽种菩提树、沙椤树、忘忧树、罗汉松、南天竹等,禁忌栽植桃树,因为桃树代表女性,也不宜栽种葱、姜、蒜等,因为它们代表荤腥。 2.3遵循季节性原则 在植物造景中要注重生态景观多元化。因此园林绿化设计在植物造景上要随四季的更替而有所变化,使之在不同的季节里都能突出一个应季的植物景观主题。力求在景观设计中,让游客一年四季兼有景可赏,确保游客流量增而不减。 2.4遵循色彩多样性原则 色彩单调,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增加色彩的多样性,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使人心情愉悦。在植物造景中除了可以利用观叶植物的叶相变化,还可以利用花卉进行各种造形来点缀绿地,以此增加绿地的色彩层次,而且花卉盛开的时候,能够散发出芬芳的香气,使人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如世纪广场主要以各种草花为主,草花量占了绿地总面积的1/3,使用了大量的串红、万寿菊、矮牵牛、金山绣线菊、美女樱等,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还给人们带来了嗅觉上的享受,使人眼前一亮,精神愉悦! 3、植物造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植物造景与其他园林要素的融合 3.1.1与建筑的融合 园林植物与建筑的融合体现的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植物柔和的线条和优美的姿态,建筑硬直的线条,若两者处理得当,进行合理的搭配,能有效的弥补建筑的不足之处,使之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美的景观组合。 3.1.2与园路的融合 园路相当于整个园林的骨架和脉络,也参与园林的造景,和园林植物、建筑、地形、园林小品共同构成园林景观的统一体。根据园路的不同性质合理的配置园林植物,可使整个园林形成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的上艺术整体。 3.1.3与山水的融合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在中国古代基本形成了“无山水不成园”的理念。因此,依山傍水是我国园林设计的一个永恒主题。山刚水柔,这就需要植物造景从中协调,使“山”、“水”形成一个更好的有机整体,更好的融入到园林景观中。 3.1.4与园林小品的融合 园林小品造型丰富,类型各异,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要素。单独的一个园林小品,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若能与园林植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可以给人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3.2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效果 3.2.1利用园林植物造景展现地域性特色。根据园林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和各地气候的差异进行配置,使之呈现出地域性的景观。 3.2.2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创造。中国园林善于应用植物题材,表达造园意境。如在纪念性陵园种植松柏,表示革命烈士的精神长青永存。 3.2.3作为主景,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观赏价值,如孤植树景观。 3.2.4作为其他园林要素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以此突出主景,如用作石雕的背景。 3.2.5用来阻挡视线,分隔空间,起到组织空间结构的作用。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

居住区植物造景与风水学

居住区植物造景与风水学 张景峰1 ,张旭东2 ,张启翔1 ,潘会堂1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2.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 介绍了风水学理论在古代植物造景中的应用,包括植物种植方位、植物的象征意义、植物配置的均衡性及植物的季相变化等内容,并将这些理论结合运用到现代居住区植物造景中。关键词 居住区;植物造景;风水学中图分类号 S7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4-06742-02Plant Landscape i n Resi denti a l Area and Geomanti c Om en ZHANG J i n g 2feng et a l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study intr oduces the app lication of geomantic omen theories in ancient p lant landscape,including p lant p lanting p lace,sy m 2bolic meaning of p lant,equilibrium of p lant coll ocation and seas onal appearance of p lant,and use these theories for p lant landscape in residen 2tial area .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Plant landscape;Geomantic omen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7B09)。作者简介 张景峰(1983-),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 林植物育种。 收稿日期 2009202227 1 植物造景与风水学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在发挥园林综合功能的需要,满足植物生态习性及符合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合理搭配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栽培群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它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还可以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 [1] 。 风水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精深学科,风水学理论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的多门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2]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风水学在其发展实践的长期过程中融汇吸收了多门学科以及宗教、民俗等多方知识,逐步形成了现代风水学。传统风水理论在古代用来指导进行选址、造园。具体表现在植物造景方面,主要是按照风水学理论考虑植物的种植方位,植物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植物的色彩、形态之间的搭配以及植物在不同季相的配植方面。但是传统的风水理论一度被认为是迷信的象征,由于长时间的曲解和误解,传统风水理论并没有随着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其实风水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乎所有中国古典园林都可以看见风水学的影响。植物造景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步骤,可以从风水学当中汲取营养。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大多模拟中国古典园林或外国植物造景方式,没有形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格和特色。如果把风水学中方位相关原理和均衡性原则、植物本身在风水学中象征性及与四季相应原则应用于植物造景过程当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而且在植物造景的特色形成上也将起着重要作用。 2 古代居住环境植物造景与风水学 古代住宅选址按照风水理论要地形佳,气场好,山水环 绕,而且在进行植物造景时也有很多的讲究。清《宅谱尔言.向阳宅树木》认为:“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苛不栽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旺盛。护样地脉,斯为富贵坦局”[3] ,“草木郁茂,吉气相随”,“益木盛则风生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首先肯定树木在形成风水环境中的重要价值,这点从各地风水林的种植可见一斑。其次风水学还把植物的生长状况与五行相生相克等理论结合,对植物的种植方位、象征意义、植物的色彩、形态间的搭配、管理都有要求。 2.1 植物种植的方位 风水学中植物种植方位有一定理论 要求,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合”它强调园林植物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或过密。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神方位理论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起着方位指导作用。风水学有“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栀榆,北栽告梨,则夫吉大利;若东杏李桃,北枣南柳,栽种失宜,谓之邪淫。栽植方向,当依罗盘。壬予癸丑方,宜种桑拓树。寅甲卯乙方,宜种松柏树。丙午丁未方,宜种杨柳树。申庚酉辛方,宜种桑拓树。己辰方巽宜大林,成乾亥方宜平林”;“树木弯弯,清闲享福;桃株向门,荫庇后昆;高树般齐,早步云睇;竹木回绕,家足衣绿;门前有槐,荣华富贵”等,都说明了古代对植物配植方向的要求。 依照风水学理论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主要由于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空气的流通,不利于屋内外的气体交流。风水理论中植物种植的这些特殊要求,符合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而且满足改善居室小气候和人们审美的要求。风水理论重视植物配置的思想,这无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营建和园林植物的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居住环境植物造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日本《作庭记》“树事”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以成四神具足之地。经云:有水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则可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 责任编辑 夏静 责任校对 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9,37(14):6742-6743,6756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姓名:陈紫薇学号013301845107 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 1颐和园植被概述 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

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则以松为主,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更也加突出,因此城市环境治理与改善成 为了各大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必修课,园林植物造景也迎来了深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园林植物造景既可以传承、延续、发展地域文化,同时地域文化在影响人们审美 水平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间接决定了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形式和风格。而在新 时代环境下,城市治理与发展应该对园林植物造景和地域文化之间进行不断地探 索实践,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生命力,彰显不同地域文化风情的同时,也为 我国城市园林植物造景多样化的发展以及城市特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重点阐述了阐述园林植物造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以期在 满足人们精神追求和艺术修养需求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地域文化;优化措施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 上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时也带动了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城市多元化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目前来看,园林植物造 景不再单单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记之一,同时它还是美化城市的重要举措,在净 化城市空气、降低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维护城市良好环境、保障城市路面交通 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园林植物造景实现了城市建筑景观、自 然景观及各种人工景观完美的结合,在塑造城市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更好地体现了不同区域下城市文化的显著差异,使城市园林植物造景更具有地 域特色和多元化特征,满足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精神需求和艺术修养 的需求。 一、阐述现阶段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工作措施 (一)实地踏勘,协调各要素关系,处理实际问题,为园林植物造景奠定设 计基础 地域特色文化作为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的重点体现项目之一,为保障后期实 际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进行园林造景施工前,工作人员需做 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即清楚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明确此区域内的温度带、气 候特征、土质特点、地势地形特点、距离海域以及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植被种类。除此之外,在进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工作人员还需了解设计图纸 中园林植物造景等绿化用地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等生产用地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 最大程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向稳定发展。 (二)充分调查分析地域文化特征,挖掘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多渠道展示体 现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园林植物造景的显著特征之一,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设高度发展下,完成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是现阶段建筑工程企业园林 产业相关工作人员的重点和难点。故此为保障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在园林植物造景 中的充分体现,设计工作人员需在设计之前,对设计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进行有 目的性地选择,然后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研究如何通过植物造 景的方式将其进行体现。 除此之外,在进行具体的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首先 根据设计城市的文化特色,选取合适的设计手法与施工操作技术,其次在完成对 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研究后,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立足城市场地的土壤状况、地形高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颐和园植物景观 (材料检测1121 严聪灵学号:2011102240)颐和园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其植物景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对颐和园的植物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颐和园的植物造景水平和颐和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颐和园植物景观综合分析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

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则以松为主, 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乐寿堂周围大片丛植玉兰,曾被誉为“香雪海”名闻京城。殿堂庭院则以松柏行植,间以花卉,缀以山石。颐和园植物景观可以概括为,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大量植物材料的应用突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提升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艺术价值。 2.颐和园植物造景的特点 颐和园主要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案例分析

四个一评价材料:案例分析 四年级语文 《颐和园》案例分析 学校:宁乡中心校 姓名:王瑞红 年级:四年级 科目:语文 编号:

《颐和园》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文时,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自己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师:导游公司要接待外国贵宾游览颐和园,想从同学们中挑出一些优秀的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吗?(学生个个喜出望外,跃跃欲试) 师:我们的课文就是“报名手册”,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以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师:(课件出示)“报名须知” (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美,把它独特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说一说,并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中推选出一名最好的导游参加总决赛。 师:同学们,报名须知提出了报名的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吧!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在四人小组中有的朗读,有的讲解,有的提问,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选择性阅读,并合作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师:下面请大家做评委,听一听各小组推荐的优秀导游的介绍,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导游。 (教师根据“导游”的介绍,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生1:长廊真美,有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每一间横槛上还有五彩的画。 生2:我觉得长廊很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了273间,一眼都望不到头,我真想去看看。 生3:那横槛上的画有人物、花草、风景,奇怪的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些画师真厉害。 (适时出示课件1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片)

浅谈康复花园植物景观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7256377.html, 浅谈康复花园植物景观设计 作者:杨明衡 来源:《现代园艺·园林版》2017年第04期 摘要:康复花园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景观,其设计理念来源于康复保健功能这一设想。根据调查发现,这种新型景观多使用园艺疗法,该疗法对慢性疾病、思维能力欠缺等康复保健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效果。本文简单分析了医学理论与景观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让医学理论发挥对景观设计的辅助作用,让两者达到和谐状态。 关键词:康复景观;园艺疗法;社会园艺;植物景观 1植物景观在康复花园中的作用 1.1营造区域的健康效应 对于花园中枝繁叶茂的树木,枝叶放电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光电效应,让空气电离形成了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空气维生素”,即空气负离子。而且植物有着吸收有害物、净化空气的特点,例如,迎春和银杏可以吸收S02。除此之外。植物还具备杀菌功能,本身又带有清新的气味,被称为天然的灭菌素,既可以保证自身的健康生长,又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例如,丁香可以有效消灭结核杆菌等细菌。 1.2营造强烈的心理效应 花园中的花、树、草都具有美感,也有着多样的色彩、气味和形状。植物在一年中的状态完全不同,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康复花园中一定要关注植物所具有的色彩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花朵、枝叶、果实都有着独特的味道,新鲜的空气,一阵风过后,会形成一种“香远益清”的景象,令人忘乎所以、深陷其中,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压力,心理上得到治疗。植物不但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还可以放松心情,给人带来灵感等。 1.3参与空间是园艺治疗的基础 在康复花园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大部分人利用在花园中进行一些活动,让身体保持健康,甩掉消极的情绪,让身心更加健康,这就是所谓的园艺治疗法。植物是开展园艺治疗法的基础,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如吊篮等,可以很好地释放人们的视觉、触觉和嗅觉感官,让人们慢慢地由外部的刺激转变为心里的平静,增进健康。通过植物和园艺产生的促进作用,人们进行园艺活动,增加了身体健康,放松了心情,产生一种满足感,这表明园艺师和社会都比较重视人们的健康。 2康复花园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化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摘要: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也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造园的常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素来注重理水,有“无园不水”之说。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本文以颐和园的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三大水系为载体,分析其的理水基本原则、艺术与手法,诣在为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水设计的立意和表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理水;颐和园;艺术;手法;继承发展; 引言 “水,活物也。”(郭熙《林泉高致》)“水为陆之眼。”(陈从周《说园(四)》)造园必须要有水,无水难以成园。因为水总给人以清新、明净和亲切的感受,人们都愿意与之接近。水面随园林的大小及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襟回幽深,使空间延伸,使景观度幻。当山石、花木、建筑与水的漫延流动的神态结合一起时一,更觉得自然而富有生气。水面五彩缤纷的倒影和跳动着的山泉、水瀑、浪花,令人欢快,逗人遐想。“欲草木欣欣”,需水;“欲挟烟云而秀媚”,需水;“欲照溪谷而生辉”,亦需水。故水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1.中西园林传统理水的的特点 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西方园林也特别注重构造水景。但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与西方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迥然不同:中国传统园林理水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求“师法自然”的理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审美原则进行构造,完全因势而筑。而西方传统园林理水则崇尚人工美,要求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进行构造,将水限制在整整齐齐的几何形状的石砌池子里,并用喷泉造成人工活动的水景。现代园林的理水则可以吸取两者的精华而构造水景。 2.颐和园的理水艺术 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现以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为载体,分析其理水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以剖析说明其“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皇家园林的理水艺术。 2.1理水基本原则 1)得其性 中国哲学家降水拟人化说其具有德、仁、智、义、勇、平等特性,在营造园林水景时,尽量去理解和发挥其特性。根据外环境的不同和满足观赏者的需求,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水景,形成河、湖、溪、涧、泉、瀑等不同或近水、亲水、戏

浅谈居住区绿地设计的要素

浅谈居住区绿地设计的要素 1、植物配置的设计 植物配置需要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对户外活动的要求来进行设计,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以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如北方地区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居住区是休闲放松的生活家园,植物造景要满足、符合居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应尽量体现出大自然的美。 2、水体景观的设计 水环境可调节居住小区的环境,增强居所的舒适感。水景观给人带来生动的美感,可供人宣泄情感、调整心态、寄托情怀;水景观为人提供休闲、交往的集聚场所。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干热地区应尽可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在设计不结冰期的水景时,还必须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跌水瀑布和涉水池向来是园林造景中的点睛之笔,有着其他景观无法替代的动感、光晕和声响,使居住环境增加景观层次,扩大空间,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喷泉和倒影池能起到赏心悦目、烘托环境的作用,并借助音乐和灯光的变化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展示水体的活力和动态

美,满足人的亲水要求。 3、建筑小品的设计 景观建筑小品应有适当的观景空间和观赏视角,否则有堆切之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居住区小品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一般都是套用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经验,因此在小品的视觉、空间、体量上,多数设计均沿用城市景观设计的尺度,但居住区有其特有的性质,生搬硬套,对于场地较小、用地有限的居住区景观十分不利。 小品的风格应协调,同时又能统领该小品所处区域的设计主题,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特别喜欢选用一些设计主题,一般都是通过小品建筑或植物种植来点题。但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主题相互间又不相呼应连贯,甚至产生冲突。 4、硬质铺装的设计 铺地的好坏,不只是看材料的好坏,而是决定于它是否于环境相协调。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建筑物的协调。色彩上应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而且要与建筑的色彩相匹配。在铺地中最常用的也最具表现力的是线性。路面上与道路平行的直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指示作用。与轴线垂直的间隔出现的直线条能刻画出明快的节奏感。道路广场上的方格图案的铺地会给人安静而又条理的感觉。整齐统一的铺地图案能够比较容易的与环境相融合,提升整个居住区的景观品质。不规则图形的铺地创意需要较高的设计能力,才能表现出很好的设计效果。大空间的铺地要粗犷些,因为粗糙的往往使人感到稳重、沉着、开朗。小空间尺度小、细致,给人以精美、柔和的感觉,所以铺地要

w-万科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要点

万科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要点 【微·设计】景观版微信号:Land-2013 园林中的软景配置即植物配置是否引人注目,关键之一在于园林植物的层次感,植物层次感主要体现在植物的高低错落和色彩组合几个方面。植物高矮对比鲜明、种植疏密有致、色彩关系和谐,就能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一)标准层次 植物配置标准:“先高后低,先内后外” “点景大乔木、贵树——中等大乔木——其它小乔木——大灌木、球形植物——小灌木及地被灌木——时令花卉——草坪” 五层植物分层配置,彩色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丰富。 第一层:高7-8米、胸径20公分以上的 大乔木

第二层:3-6米高的中乔木 第三层:1-3米高的小乔木、大灌木、 球形植物 (最易形成满足视线范围内绿量) 第四层:1米以下地被、小灌木(可成为最有特色、层次最丰富的部分)第五层:0.2米以下草坪、小地被 不同分类植物在不同住宅类型构成比重标准:

不同层次主要植物种类:

(二)不同花期植物配置 春季白玉兰、迎春花、樱花;夏季紫薇、合欢、广玉兰;秋季月季、一串红及变叶木;冬季常绿针叶林,各季植物配置得当,可显出四季花开不绝。若杜鹃、合欢、紫薇、金丝桃、红叶李、鸡爪槭配置在一起,观赏期可延长半年。石榴、紫薇、夹竹桃配置,观赏期长达5个月。梅花花期短,盛花期仅两周,若配植一串红、菊花,就可改变景观。

从目前花卉地被的应用看,开花品种较多,特别是开花地被植物,但用量不大,仅局限于局部使用,还需加大花卉比重,突出特色。 花卉地被可以应用的标准化部位: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毕业论文 题目: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英文题目: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学生姓名:导师姓名: 摘要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粹。南湖岛是颐和园中一座相对独立的湖心岛,它在植物造景手法上秉承了颐和园的整体风格,同时又拥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在对颐和园南湖岛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造景特点进行归纳,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期为岛屿植物造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Name of student:Guowanyue Name of tutor:Chenyuan 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garden culture.The South Lake Island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sland in the Summer Palace,its plant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Summer Palace,at the same tim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e of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landscaping,summarize it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then make 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oblems,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Key words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e 目录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

大 众 文 艺大 44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意识分 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颐和园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空间的处理很具代表性。 关键词:颐和园;空间;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看不见、摸不到。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颐和园这座大型皇家园林,在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本文将解读它的空间处理手法。 一、空间序列 序列空间反映了空间排列的次第关系,两个以上毗邻的空间就存着序列关系,序列空间与时间要素密切相关,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路径,穿越不同区域所体验到的,因此园林序列空间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整体性问题。 颐和园犹如一卷优美的传统山水画卷,更似一曲动听的乐章。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追求空间丰富的层次与意境深远,强调动观的空间营造。 东宫门作为序列的前奏,拉开了颐和园乐章的序幕。入口部分由一列四合院所组成,经仁寿殿前院的宏伟与气派,步入封闭的建筑群,然后是玉澜堂引人入胜的隔窗看景,跨过邀月门,进入长廊。顺着廊往前走,突然开始转弯,从廊往外看,隐隐约约有金碧辉煌的屋檐映入眼帘;眼前出现了开阔的广场,随着长廊峰回路转,来到略微探入水中的广场,北边气宇轩昂的佛香阁引人神往,许多的建筑院落空间,构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了整座园林设计的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西可绕至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谐趣园,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空间循环。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是一项很重要的空间处理艺术手法。将两个以上的不同空间,放在相毗邻的位置上,构成相互关系。在古典园林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最普遍,也最富有成效。颐和园在运用大小空间对比和不同形状的空间对比方面尤为突出。 绕过涵虚、罨秀牌楼,广场的尽头便是东宫门,入东宫门迎面是一座牌坊式门楼,边柱两侧连着红墙,接着步入严整、封闭的皇家庭院。仁寿殿等建筑规模宏伟,以朴素的青瓦代替华丽的琉璃瓦,并在院内栽植常青树木,点缀山石,以求同园林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仁寿殿外宽大的月台,对称排列着铜龙、铜凤、铜缸和四个鼎炉。穿过仁寿门,便进入了仁寿殿院落,迎面是一块高丈余的湖石挡住了视线,此石称“寿星石”,成为院内的一块天然屏障。穿过仁寿殿,从殿外南侧西行,两个小土丘遮住了视线,给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错觉。小土丘中间有一条曲径,经过小径来到玉澜堂前院,经过西配房,即可透过墙上的小窗隐隐约约看到外面宽阔的湖面及远处玉泉山和塔影,让人忍不住要走出去。走出西配房,视野突然开阔,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让人出乎意料的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通过描述,可以感到东宫门到昆明湖的视觉空间变化:其一,颐和园运用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对比、封闭与开敞空间的对比、内聚与外向的对比,把游者先引入皇家宫殿庄严的氛围,然后通过墙上的透窗给人提示与向往,引着游人逃脱封闭庄严的氛围去感受视野开阔的心旷神怡。其二,宫殿区建筑空间严整有序,院落空间封闭,转折后进入空间开阔的自然风景中,有限的人工建筑庭院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使人为之一振,美不胜收。 三、引导与暗示 引导与暗示,是园林设计的常用方法。某些藏得很深的景,或可望而不可及,或者根本不能被发现。借助于空间的组织和导向性,将游人引至景点。这种空间的导向通常需要借助游廊实现。在空间的设计上,颐和园的长廊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暗示作用。 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它还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呈细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由于它总是向人们暗示沿着它所延伸的方向走下去必然会有所发现,因而处于其中的人们总不免怀有某种期待,巧妙的利用这种情绪,便可以通过长廊把人们不知不觉的引导至某个确定的目标。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它既是整座园林建筑的骨架之一,也是景点的联系路线,又与各样建筑组成空间层次多变的园林艺术空间。 颐和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景点众多,没有良好的空间设计,很难达到现在的艺术效果,本文仅从空间序列,对比和引导暗示三方面进行了粗浅分析。相信对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可以说颐和园是一座宝库,有待大家更加深入潜心探索。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毛 玮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北京 100081) 体,人为景观是对山地自然景观的补充与点缀。山地自然景观是山地景观的基础,山地建筑是山地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山地环境中,山地建筑具有双重的角色。一方面点缀强化了山地自然景观,本身成了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山地建筑为人们提供了较佳的观景条件。 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室内空间划分采用开放式规划格局,注重室内门窗的大小、方位,打破传统室内外的界限,墙体采用大片落地门窗来扩大视觉空间,将室外景观、花草树木、空气引入室内,使人亲近自然,与自然零距离接触,使室内和室外打成一片,模糊建筑的边界。 山地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是由于山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山地风景,也谈不上山地建筑,所以更应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建筑的各种类型之中,山地建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创造出各种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以适应于各种环境的不同需要。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 [2]卢济威, 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1 [3]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 2006-9-1 理论研究?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