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采访提问的技巧

采访提问的技巧

采访提问的技巧
采访提问的技巧

采访提问的技巧如果说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那么提问就是采访的核心,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作为电视媒体来说,地点、事件、状况的大致情况大多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体现,而至关重要的,也是观众极想了解的具体时间、事件相关人员、原因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等情况,都必须通过深入采访来获知。要进行进一步的采访,搜寻更多的新闻素材,少不了记者或主持人的提问。提问是否恰当、是否具体、是否到位、是否周全,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关系到采访的效率,也关系到记者或主持人的形象。

提问是采访水平的体现。记者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了解观众想要了解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新闻事实,挖掘出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的新闻内涵。因为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的不同,记者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力求切中主题。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的新闻题材,不同的采访任务,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提问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常见的提问方式

1.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是让被采访者围绕提示畅所欲言的一种提问方式,采用这种提问方式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量,最后记者再根据报道需要提取当中最切题的部分。

面对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开放式提问能鼓励对方多说话;面对健谈的采访对象,开放式提问会加大后期制作的工作强度,这时的提问针对性就要强一些,注意不要跑题。

通常我们在采访外地游客时经常会问:第一次到黔南的感觉怎么样?与您想像的区别大吗?黔南的少数民族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等等。其实这是在对游客的喜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强,没有具体的切入点,但留给了被采访者表达心情、抒发情感的较大空间。

又如一些针对市民的采访:您认为原因出在哪呢?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呢?也是开放式的提问。因为报道的目的是要集思广益,用开放式提问让被采访者说出他们的观点、看法、意见,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开放式提问有利有弊,一般在宣传性报道中用得多些。在调查类和事件类的新闻采访中如果采用开放式提问,就无法准确表达记者提问的意图,使被采访者弄不清你提问的真正核心,回答自然也就难以达到采访的目的。

2.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是报道意图较为明显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问往往局限在某一事物或具体问题,有时甚至精确到“是”或“不是”。

由于封闭式提问的指向性明确具体,不需要被采访者多费口舌,因此这种提问回答起来干脆利落,后期制作相对省劲。但也不排除批评报道中,一些被采访者为逃避责任不愿回答而东拉西扯的情况。

封闭式提问的好处在于直接进入主题,能迅速了解相关新闻事实,这种提问在事件类报道和批评报道中经常用到。运用这种提问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弄清采访对象的身份和与事件的关系。

3.见缝插针式提问见缝插针式提问是采访提问中技巧性较强的一种提问方式。在调查类、批评类、事件类新闻采访中使用最多。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根据观察到的一些特殊事物、现象和话语所进行的随机提问。这种提问目的在于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和事实本质,同时也是反驳被采访者敷衍态度的一种好办法。事件类新闻的提问多是记者突然发现时随机想到的提问,而调查类和批评类新闻的提问很多情况下是记者事先有所准备,选择恰当时机的发问,问题一针见血,抓住实质,切中要害。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赵微、柴静是此类提问的高手。赵微在《湛江特大走私受贿案》采访湛江海关原关长曹秀康时,曹开始不承认自己受贿200万的事实是故意行为,说“当时真没想到那么一个界限上去。”赵微看准他抵赖的心理,马上问道:“收了200万都没想到这有多严重啊?”曹干脆装糊

涂:“就这么一个卡(指受贿200万元的存折),咳!现在我就回忆不起来,当时这个脑子,这个脑子到底怎么去想这些问题。”赵微继续追问:“那么你眼里200万不算什么大钱,”最后曹前言不搭后语地说:“200万,应该是很大的数字了,现在想应该是很大的数字了,200万哪,应该是很大的。”经过赵微见缝插针的提问,曹秀康的装傻敷衍心态被完全披露,采访的效果也达到了。

由此可以看出见缝插针式提问在采访中的强大威力。当然,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有赖于记者敏锐的观察力。

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提问是采访的核心,由于采访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记者的提问方式、时间、地点、口气和尺度以及问题的设计都应有所讲究,以下几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1.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事前对采访事件、采访对象要有充分了解。对专家、学者、领导、嘉宾的采访,要搞清楚他们的学术研究方向、主张、观点以及和新闻事件的关系,提问时才能围绕主题、有的放矢,找到被采访者感兴趣的话题。

另外,对事件、社会现象的报道不能不了解背景情况。这对于记者选择采访对象、避轻就重、发掘新闻事实有着决定性作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是采访提问准备最充分的栏目之一,由于是一档谈话节目,前主持人王志在每一期节目前,都要阅读大量与被采访对象有关的资料,拟出上百个问题,最后筛选出十几二十个问题。这种严谨的工作方式使王志在节目中的提问简洁明快并且容易与被采访者沟通。

2.提问要围绕主题报道主题永远是记者应该牢记的,只有在清楚报道主题的情况下,记者才能筛选出恰当的问题,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地进行采访,从而避免新闻报道的肤浅和后期制作的极大麻烦。

3.提问要把握好语气和尺度记者的采访是为了客观地了解新闻事实,因此注定记者提问的口气应该是平和、不卑不亢的。最应注意的是记者不能居高临下,以质问、呵斥式的语气向被采访者发问,那怕对方是一名囚犯、乞丐,记者也应该站在

公正、平等的角度进行采访,否则很容易使被采访者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导致摩擦。

记者不是审判者,和任何采访对象都是平等的,是对是错只能由观众来评说。对高者不卑,对低者不鄙,应该是记者遵循的原则。

4.提问要注意被采访者的情感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感的,在采访提问过程中,有的被采访者情绪低落,有的则情绪激动,我们的提问就要看准被采访者的情绪,恰当的提问会为节目增添丰富的感情色彩,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激起被采访者的对立情绪,导致采访的失败。

相声演员郭德纲曾因代言减肥产品广告被告上法庭,庭审结束后,其情绪很差。此时一记者上去就问:“您坐在被告席上感觉如何?”还好郭是个幽默的人,没有发火,他瞟了记者一眼后回答道:“要不您上来试试。”接着又反问该记者:“您是报社记者还是电视记者?您从哪来?是坐飞机来的还是坐火车来的,来的时候您吃了吗……”看起来这是个笑料,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被采访者的情绪如何,是不

可忽视的。

把握好被采访者的情绪,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有时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直不能忘记的是1999年采访的《爱心成就大学梦》报道。报道的当事人考起了省外的一所重点大学,父亲却因拿不出学费而内疚自尽,他在失去父爱的同时也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情绪悲伤低落,不愿说话也不愿与人交流。面对我的采访时,他话语不多而且声音极小,采访很沉闷。我问他:“听说你读书很刻苦,是不是怕辜负家人对你的期望?”“嗯,是的。”“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当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变成这个结果?”我的问话刚完,他的眼泪顿时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抽泣着用嘶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爸从不让我干重活……那天

拿了通知书回来他就没讲话了……有天晚上我还听到他哭……呜呜。”

当时看到他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很难过,寻思着这样刺激他是不是太残忍了?但后来不少观众告诉我,他们就是看到那一段掉眼泪的。当事人的不幸遭遇在那一

刻激起了大家的同情心。随后,市民们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慷慨解囊,使他实现了大学梦。

这件事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把握采访者的情绪对于采访提问是很重要的。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其实也是情感的交流,只有情绪把握恰当,节目才能打动观众。

5.提问要简洁具体采访提问看似一问一答,答得好不好取决于问得如何。为了让被采访者了解采访意图,记者的提问必须简洁具体。

具体的提问是避免答非所问的先决条件。一些新手遇到答非所问的时候却抱怨被采访者理解能力差。其实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问话是不是简洁具体,切中关键?如果换个问法效果是不是会好得多?

6.要避免幼稚的提问采访提问是为了获取一定的信息,了解被采访者的思想。幼稚的问题不仅无法获得记者想要的信息,也会让人质疑记者的水平。例如:“你在吃饭啊!”、“小朋友你在干嘛呢?参加这个活动高不高兴?”、“当时你面对三个持刀歹徒怕不怕?”之类。

当然,这样的提问是和被采访者套近乎的一种方式,但将这样的提问剪辑到新闻报道中确实不妥。镜头中被采访者的行为已经被观众看到,而记者再上去问便显得多此一举。能参加活动的人没有不高兴的,即使不高兴他能当着这么多人说吗?一个人面对三个持刀歹徒却不害怕估计没几人相信。像这类没有实际价值的问话不用也罢。

(作者单位为黔南电视台)

深度访谈的研究示例和注意事项

深度访谈 一、相关概念 1、访谈法 运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口头交谈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事实的方法。 基本性质: 具有显著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方向性。 以现场的口头交谈作为了解社会事实的主要方式。 访谈法的运作过程同时是一个直接的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过程。 2、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 (1)深度访谈是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地交谈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探讨特定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孙晓娥,2012) (2)指拥有专门访问技巧的访问员对一个符合特定条件的访问对象,使用非结构式的方法进行个人对话式访问,以揭示潜隐的关于特定行为、动机、目的、态度、感受的报告并发现其内在的关联关系。 (3)所谓深度访谈, 学界所指的主要就是半结构式的访谈(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 , ( Hakim, 1987; Arksey & Knight , 1999;Wengraf, 2001)。 半结构化访谈指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该方法对访谈对象的条件、所要询问的问题等只有一个粗略的基本要求,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出必要的调整,至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访谈对象回答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和访谈的时间、地点等没有具体的要求,由访谈者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二、特性 1、优点: (1)对象的回答率高。 这是由访谈法的直接现场交谈所决定的。在现场交谈中,能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能直接消除问题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 (2)适应性强。 访谈法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往来搜集资料,就能面对各种对象、各种语境和各种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得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得重要手段之一.提咨询是记者采访中最要紧得猎取信息得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得基础上结合自己得亲躯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一、要充分做好采访前得预备工作 记者差不多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得预备工作,预备充分是采访中非常重要得一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得战斗”,采访得过程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得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首先要熟悉采访对象:记者熟悉采访对象不是从和采访对象见面得那一刻开始得,而是从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得间接介绍中熟悉采访对象得. 其次要预备采访咨询题:采访前预备咨询题目得是能在有限得时刻里,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得采访素材.记者在设计采访咨询题时,假如只是简单地咨询,并不考虑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如何回答,回答得咨询题是不是你需要得,就会不得要领.预备采访咨询题最好是换位考虑,站在采访对象得角度检验一下记者预备得咨询题,看看你听到这些咨询题会如何回答,这些咨询题是不是记者所要得.Www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他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讲:我认为事前预备咨询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得咨询题,这是莫大得侮辱,他非常可能马上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得咨询题应该是他前所未闻得,应该显示出你对他了如指掌,如此他就会有兴趣与你交换意见. 再者还要搜集与采访相关得资料:记者采访新闻事件与采访新闻人物有所不同,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事,不是报道人;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采访一些知情人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事件,这些被采访得人并不是读者关怀得重点,他们得目击事件才是读者想了解得.而新闻事件有它发生得缘故、背景、社会妨碍,这些也是读者想关怀得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闻现场知情人没法告诉读者得,需要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因此,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前得案头预备还应该包括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得背景资料、与新闻事件相关得其他内容. 二、要讲究提咨询技巧 记者提咨询技巧包括得内容非常多,提咨询技巧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得要紧依据,这些技巧是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存,用心体会,反复实践间才能掌握得.提咨询、追咨询、设疑是三个常用技巧. 1方式灵活:记者采访与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在有限得得时刻内彼此从陌生到相互交流,是通过提咨询完成得.记者首先学会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其次是察言观色,把握提咨询时机和提咨询方式.甚至提咨询时记者得语气把握,也是采访成败得关键. 2、穷追不舍:提咨询有了开头,只是采访有了好得开端.如何把谈话引到正题,达到记者得采访目得,同时将咨询题咨询深咨询细,记者还得不断地提咨询,不断地追咨询. 3、巧妙设疑:为采访不被拒绝,记者有意隐蔽语言动机,借不人得话刺激采访对象,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得愿望.或话中有话,设置悬念,勾起采访对象强烈得好奇心、解谜欲,基本上采访提咨询得一种设疑. 采访提咨询得技巧,讲到底是记者得一种应变技巧.假如采访对象配合记者,记者所以快乐,能够顺着事先预备好得咨询题一个个咨询下去.假如采访对象对记者得提咨询不感兴趣,不情愿回答,或者即时回答,回答得内容记者也不中意,提咨询就要灵活把握. 记者在采访中有非常多变数,提咨询方法也非常多,技巧在于把握时机.什么时刻提咨询,什么时刻追咨询,什么情况下设疑,是有技巧得.比如,采访对象不愿开口,可设计疑咨询,逼他开口解释,受采访对象回答内容得启发可补充提咨询,记者与采访对象观点不同,可设计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提问的分类: 1. 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 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 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

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按问题重要性排列,以防采访时间到了,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问; 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

访谈提问技巧示例

访谈示例一:杨澜采访埃蒙斯 杨澜:在丈夫遇到困难的那些时刻,对他微笑是一件难事吗? 卡捷琳娜·埃蒙斯:一点都不难,我被4.4环震惊之后,倒是笑了出来,因为太不可思议了。我想,怎么又发生了?我觉得,既然如此,那好吧,好吧。 杨澜:马修,你怎么说的? 马修·埃蒙斯:还能怎么样,这事情离奇得你只能一笑了之,你没法因为它伤心流泪,这是个很好的玩笑。 卡捷琳娜:这确实是个很好的玩笑,当时我想那种情况发生一次就够了,结果又来了一次。马修:两次够多了。 杨澜:马修走到你跟前的时候,我们看到你轻轻拍了拍他的脸,说了点什么? 卡捷琳娜:我说这可能是命中注定。 杨澜:马修,最后一枪的失误又重演了,你当时在回忆四年前打错靶的事情吗? 马修:没有没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我拿起枪,把枪口从靶子上方落下,直到对准靶心,在我对准靶心的过程中,我在扳机上施了一点力,而在我轻轻施力的时候,枪就击发了。杨澜:那就是无意识的。经常发生这种事情吗? 马修:从来没有,仅有的两次都是在奥运会上,都是媒体关注的比赛,他们老是会记着这事。而实际上我每年都要打二三十场重大比赛,而这种情况从来没发生过。很多情况下,我是凭最后一枪赢得胜利的,因为最后一枪打的好。而这两次诡异的事件,我也解释不了。 杨澜:这种诡异是天意吗? 马修:咱们得等着瞧了。我觉得肯定会因祸得福的,但我还不知道这个好事会是什么。上一次的奥运会我觉得…… 卡捷琳娜:是为了让我们相见,我们正是因此,才说上话的。 访谈示例二:杨澜采访袁隆平 杨澜:在您最困难的时候,您觉得你太太对您的帮助大吗?那个时候快被关到牛棚里的时候,她对您说了什么呢? 袁隆平(略) 杨澜:而且那时候您出身不好吧? 袁隆平:出身不好。 杨澜:你想您中学在教会上学,所以出身不好了。 袁隆平:是,出身不好……她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安慰。我认为这是……就是“贤内助”。杨澜:袁教授,听说您有三大爱好,第一个就是骑摩托车;第三个就是拉小提琴;第三个是打麻将,当然,卫生麻将是吧? 袁隆平:钻桌子…… 杨澜:那我就觉得这三个爱好好象跟我们常规心目中的您的身份都不太符合,因为您已经六十八岁了,居然还骑摩托车。您是一位农业专家,成天跟泥巴打教导的,您喜欢拉小提琴。同时你在社会上现在也很有地位,是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可是您自己还打麻将,钻桌子。说说您这三个爱好。 袁隆平:这样子的,我骑摩托车,现在我也骑,我每天上试验田,我每天要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播种开始,一直到收获为止,我每天都要到田里面去,这是我的职业习惯。走路,我这么来一圈,大概要四公路,很不方便,因此我就骑摩托车,就方便一些。 杨澜:不是为了过瘾…… 袁隆平(略)

访谈法 深度访谈技巧

访谈法-----深度访谈技巧一对一访谈技巧 访谈法 一、什么是访谈 顾名思义,“访谈”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访谈的具体功用 (1)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行为规范; (2)了解受访者过去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耳闻目睹的有关事件,并且了解他们对这些事件的意义解释; (3)对研究的现象获得一个比较广阔、整体性的视野,从多重角度对事件的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 (4)为研究提供指导,事先了解哪些问题可以进一步追问,哪些问题是敏感性问题,需要特别小心; (5)帮助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建立人际关系,使双方的关系由彼此陌生变成相互熟悉、相互信任; (6)使受访者感到更加有力量,因为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了,自己的故事被公开了,因此有可能影响到自身文化的解释和构建。 (二)、访谈的类型 按结构分类: (1)结构型:在这种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了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所提的问题、提问的顺序以及记录方式都已经标准化了,研究者对所有的受访者都按照同样的程序问同样的问题。 (2)半结构型:在这种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通常,研究者事先备有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根据自己

的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但是,访谈提纲主要作为一种提示,访谈者在提问的同时鼓励受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 (3)无结构型:这种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了解受访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对意义的解释,以及他们使用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访谈者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尽量让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联想。 按照正式程度: (1)正规型: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和地点,正式就一定的问题范围进行交谈。 (2)非正规型:研究者根据受访者日常生活的安排,在与对方一起参加活动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情形与对方交谈。 根据访谈者与受访者双方接触的方式: (1)直接访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一起坐下来,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2)间接访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事先约好时间,通过电话等交通工具对对方进行访谈。 根据受访者的人数: (1)个别访谈:通常只有一名访谈者和一名受访者,两个人就研究的问题进行交谈 (2)集体访谈:可以由一到三名访谈者和六到十名参与者组成,访谈者主要协调谈话的方向和节奏,参与者自己相互之间就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根据访谈的次数: (1)一次性访谈:通常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收集事实性信息为主 (2)多次性访谈:通常用于追踪调查,或深入探究某些问题(特别是意义类问题),可以有一定的结构设计,逐步由浅到深,由表层到深层,由事实信息到意义解释。 二、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一般来说,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应该尽量以受访者的方便为主。 研究者在与受访者初次接触时,还应该就访谈的次数和时间长短与对方进行磋商。

深度访谈提纲及范例

深度访谈提纲 你好!首先感谢你的参与。我想就谈判(销售谈判、采购谈判、外贸谈判、劳资谈判等各种类型的商务谈判)中的一些问题采访您一下,主要了解一下各行业实践工作者亲身经历的谈判工作的案例及工作经验、教训、心得体会等。以便为我们学习和了解商务谈判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问:首先,您觉得谈判技能对于你的工作(或生意)是否重要 答: 问:你可以举印象较深的一个成功谈判经历吗(销售谈判、采购谈判、外贸谈判、劳资谈判等各种类型的商务谈判均可) 答: 问:一般在谈判之前,你会做哪些准备(提示:做哪些方面的调查制定什么目标选择什么策略人员安排时间、地点安排) 答: 问:在谈判之前,你会做哪些方面的调查(如果上面已经回答就无需再问) 答: 问:谈判地点一般定在什么地方如何确定的(如果上面已经回答就无需再问) 答: 问:你们一般会安排多少人去参加一次谈判人员内部有没有分工 答: 问:谈判中,你会不会运用到一些谈判技巧或策略能否举个例子 答: 问:在谈判中经常可能会碰到讨价还价,你是如何进行讨价还价的 答: 问:谈判中有没有碰到过僵局(即双方互不相让),你一般是如何处理的能否举个例子答: 问:在中国酒桌文化很盛行,很多谈判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可以说说你对酒桌上谈判的体会吗 答: 问:你比较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谈判对手为什么 答: 问:你最不喜欢碰到什么样的谈判对手为什么 答: 问:你是否有同外国人进行谈判的经历 答: 问:接上题,如果有同外国人谈判经历,你觉得同外国人进行谈判需要注意什么 答: 问:你觉得同中国人进行谈判和同外国人进行谈判有没有不同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答: 问:谈判应该也是有成有败的,可以谈一个你经历的失败的谈判吗 答: 问:对于以上失败的谈判经历,你有什么教训 答: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

采访提问技巧

采访提问的技巧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掌握采访提问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就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技巧作一初浅探讨。 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 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怎样使得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思,这是记者们在每次采访中几乎都会遇上的问题。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只有当人们彼此熟悉产生信任之后,才会向对方吐露自已的心事。向一个不熟悉的人透露自已的情况,人们会觉得极不安全。因此,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时并不急于提问,而是先着力于同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当对方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时,再向其作提问,从而顺利地问到自己所要了解的情况。《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有次在四川采访一个石油区的老干部,事先没打招呼,向他说明了来意,但老干部坐在那里,跷着二郎腿打官腔:你从哪里来的呀?干什么事呀?纪希晨赶紧调整策略,向其提问:听你的口音,象是陕北人,是绥德米脂一带的?一打听,果然是的,而纪希晨曾随部队在那里呆过。老干部的感情马上起了变化,又是拿凳子,又是倒水,滔滔不绝地谈开了。这里,两人共同呆过的地方,就成了连接记者和采访对象感情的桥梁。 二、将提问融入到交谈之中。 有的记者在提问时,先将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向采访对象一一提出。这样做当然是有充分准备,能对提问的结构作充分的考虑,但极容易将整个提问过程弄成一问一答,缺乏人情味,使人觉得象是在审讯犯人,自然会使得采访对象不情愿作回答。其实,人一般都是乐于交谈的,因为与人谈话往往即是对他的一种尊重。有的人沉默寡言,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说话,而是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尊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如何写人物访谈记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

新闻采访如何有效提问

新闻采访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 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 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

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 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

深度访谈提纲及范例

深度访谈提纲 你好!首先感你的参与。我想就谈判(销售谈判、采购谈判、外贸谈判、劳资谈判等各种类型的商务谈判)中的一些问题采访您一下,主要了解一下各行业实践工作者亲身经历的谈判工作的案例及工作经验、教训、心得体会等。以便为我们学习和了解商务谈判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问:首先,您觉得谈判技能对于你的工作(或生意)是否重要? 答: 问:你可以举印象较深的一个成功谈判经历吗?(销售谈判、采购谈判、外贸谈判、劳资谈判等各种类型的商务谈判均可) 答: 问:一般在谈判之前,你会做哪些准备?(提示:做哪些方面的调查?制定什么目标?选择什么策略?人员安排?时间、地点安排?) 答: 问:在谈判之前,你会做哪些方面的调查?(如果上面已经回答就无需再问) 答: 问:谈判地点一般定在什么地方?如何确定的?(如果上面已经回答就无需再问) 答: 问:你们一般会安排多少人去参加一次谈判?人员部有没有分工? 答: 问:谈判中,你会不会运用到一些谈判技巧或策略?能否举个例子? 答: 问:在谈判中经常可能会碰到讨价还价,你是如何进行讨价还价的? 答: 问:谈判中有没有碰到过僵局(即双方互不相让),你一般是如何处理的?能否举个例子? 答: 问:在中国酒桌文化很盛行,很多谈判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可以说说你对酒桌上谈判的体会吗? 答: 问:你比较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谈判对手?为什么? 答: 问:你最不喜欢碰到什么样的谈判对手?为什么?

答: 问:你是否有同外国人进行谈判的经历? 答: 问:接上题,如果有同外国人谈判经历,你觉得同外国人进行谈判需要注意什么? 答: 问:你觉得同中国人进行谈判和同外国人进行谈判有没有不同?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答: 问:谈判应该也是有成有败的,可以谈一个你经历的失败的谈判吗? 答: 问:对于以上失败的谈判经历,你有什么教训? 答: 问:你觉得要取得谈判的成功,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 问:你觉得作为谈判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 问:你觉得作为谈判人员,比较忌讳的什么?或者说什么人、什么性格不适合谈判? 答: 问:对于在校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商务谈判》这门课程,以更好地适应谈判实践需要,你能否提出一些建议? 答: 注: 1. 访谈前一天可以先告知被访谈对象访谈的主题,如告诉他要对他进行一小时左右的一个访谈,主题是了解其对工作中的谈判经历、体会(但无需把访谈提纲全文发给他),以便其稍做准备。 2. 一次访谈时间大约在一小时以上。 3. 以上访谈提纲仅供参考,在实际的深度访谈过程中应视被访谈人实际回答相应调整访谈容。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一) 培训目标: 1.了解采访的基本要素。 2.掌握采访实际操作一:如何选择信源,善于获取采访机会。 3.了解提问的方式,学会如何提问。 培训过程: 一、采访的两大要素:好奇和怀疑 1.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2.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1.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2.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为了个人出风头;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1.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2.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四、如何提问 ㈠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浅析心理访谈的谈话技巧

浅析心理访谈的谈话技巧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宜兴学院樊玉成 【摘要】:心理访谈过程中咨询师的谈话方式决定着咨询活动的成功与否。循循善诱、主次分明、积极引导、善于思考是访谈师最基本的谈话技巧,也是较高水平的访谈艺术。只有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方能收到访谈的实效,从而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访谈、谈话技巧 谈话法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交谈,是心理访谈员应掌握的基本方法之一。虽然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别人谈话,但熟练的会谈技术在临床正是最难掌握也是最难做好的事情。因而被称为“伟大的艺术”。谈话质量直接决定着访谈员能否准确掌握求助者的问题以及其后相应的指导。 一、案例回放 一大学生来访后自述:“我总觉得自己不开心,没周围人幸福;我不知道现在我要干什么,找不到学习的感觉。上学期结束时有两门功课不及格,以前我学习挺认真的,现在不知怎么搞的;有的老师也不太负责,题目讲不清楚,向他反映了也没改正;与同学关系一般,我现在不太爱说话了;总之我就是挺烦的,挺不开心的。有一件事情我不知该怎么讲。我很喜欢高中时的一个男同学,他学习成绩好,个子很高,人也很好。但是有一次同学聚会后我约他到操场上去散步。我向他表白了我的爱意。可他却说“我喜欢的不是你这种类型的。虽然他明确表白了态度,但我仍在想是否还有可能。如他现在在上海求学,如果专转本我也考到上海去,空间距离解决了,他是否就可以接受我呢?本来我也想断了这个念头,试着接受身边的异性同学。谁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本来有一个已相处一学期的老乡,我正试着接受他,谁

知这学期开学他突然对我提出要分手,我真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了。活着似乎一无是处,也没什么意义。 二、案例分析 该来访者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上存在偏差。情感挫折的经历造成了她的错觉,以偏概全,认为自己事事不顺,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人。心灰意冷,注意力等涣散,学习效率不高,最终导致学习不过关。 (二)情感方面存在消极反应。自我感觉心情不好,无幸福感,伴有一定的焦虑体验。情绪低落是主导心境,闷闷不乐且持续了一段时间,最近遭遇的第二次爱情失败是促使她来访的直接动力。 (三)行为意向水平降低。自述为不太爱讲话了,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和动力,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表明其行为目标缺失,行为意向减弱,意识活动水平有轻微下降的表现。 (四)社会交往减少。主要表现为来访者减少了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意向,而陷入了一种消极自我认知和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 三、谈话技巧 (一)避虚就实,准确掌握来访者求助的问题。 一般来访者来咨询室求助,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有时来访者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困惑。其一开始的叙述往往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一直在兜圈子,甚至会让人产生“无病呻吟”的感觉。这就需要心理访谈师具有一定的访谈技巧和经验,能透过现象抓本质。如上述来访者最初的叙述似乎反映了其学习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表现为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效率低下,对教师的抱怨和自己情绪低落等等。心理访谈师此时千万不可轻信其言而草率地判断其心理问题,这时可用半开放半封闭式提问:“你觉得自己没

一对一访谈技巧(《深度访谈―如何结交陌生人》总结摘抄)

一对一访谈技巧 ——《深度访谈》学习总结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观 中国是一个主要由熟人理论构成的社会,遵循着“内外有别”的基本原则。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模式: 任何事物,都可以依着与自己的亲疏熟生而产生判断与感情上的差异,基本上,对于同一件事,人们越是接近与熟识,所发生切身感受的反应就越强烈乃至接近自我的反应,而越是陌生与疏远的人群,人们则越可能采用冷漠甚至谐谑的旁观态度。 语言的传达 心理及传播专家们公认,在人们所表述的语言中,大多数不是通过语言进行的,70%~95%(对于具体程度存在不同的研究成果)的意义是通过表情(Expression)、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辅助的可见资料(Visual aids)等来表达的。 与陌生人对话的技巧 1.粘连的发问: 人们不好意思不回答由自己的话引起的疑问。因此针对对话对象的语言而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可以使得双方能够进行持续的对话。 在初次聊天中深度交流的另一个措施,是提出一两个有冲击力的问题,这样可以丰富交流的内容。例如与一个机关干部交流,如果你说他的气质很有端庄感,并问他是否学习过形象礼仪课程,他很有可能在感到舒服的同时,对这种课程的内容发生交流的兴趣。 2.关联信息与相似性:

相似包括同乡、校友、同一专业领域,关联包括朋友的朋友、共同的爱好、去过同样的地方、面貌与某些熟人的相似处、有兴趣的共同话题等等。关联与相似可以明显缩短与陌生人对话中双方的心理距离,产生“世界真小”的感觉,这是在对话与揣摩过程中最需要注意把握的捷径。 深访的目的 深访时要注意使用探询(探测)题,而不用是非题。真正的深访当中,我们需要的是故事“story”和场景“context”。因为深访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知道别人的判断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得到他们的判断依据,他们根据什么来得出这样的判断。 真正有价值的是得到这个判断的依据! (平时可以怎么练习)逐字逐句地细细琢磨一个访谈记录,找到那些你可以跟进深挖而在访谈中被你忽视的地方,这正是可以帮助你得到好的数据并且最大程度地获得信息的机会。 ★深访挖掘的几个原则 一、所有的说法都要有定义。通常保险的方法就是对有点抽象或者很重要的词语继续追问,而眼熟的就不用定义。比如说,这个人看上去特别cool,cool 这个词就可以问(是冷漠?时尚?帅气?聪明?能干?);而说一个人盛气凌人,虽然很熟悉,但是如果和奢侈品有些关联,我们就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盛气凌人(说不定是褒义呢)。 二、所有的判断都要有例子。例如说,**店的服务糟透了,那么请问糟透了这种说法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吗? 三、所有的事情都有原因。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揣摩对方所说的话,而必须通过询问原因来知道来龙去脉。 四、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如果消费者在前面访谈中说某某产品很重要,但后面又说买来没有用。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的方式来询问,得到的结果是虽然自己本来觉得没有用,但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有用,所以才消费。这样的被动消费就是通过联系问出来的。

新闻采访中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新闻采访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是什么 新闻事实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主要依据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 1、新鲜性; 2、重要性,判断重要性的主要标准:(1)影响性(2)显著性(3)反常性; 3、接近性:(1)地理上的接近性;(2)职业的接近性;(3)性别的接近性;(4)年龄的接近性;(5)心理的接近性; 4、趣味性。 二、确定采访选题的原则是什么 采访选题,即新闻采访的“题目”,即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它涉及到采访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采访的问题。确定采访选题,就是明确具体的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确立具体的采访活动的特定角度。 原则有: 1、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辩证统一; 2、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展的辩证统一; 3、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三、新闻线索有什么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即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特点:1、简略,概括;2、不可靠;3、属于直观感觉的东西。 新闻线索来源: 1、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及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来; 2、从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各种会议中来; 3、从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中来; 4、从各业务部门的局面材料中来; 5、从新闻媒介已经发表的报道、文章、读(记)者来信中来; 6、从各种广告以及气象预报中来; 7、从记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来。 四、确定采访选题在运作方法上要注意些什么 1、从有明显特点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 2、从具有“典型性”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 3、从精选事实的最佳角度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主要注意其新奇性、社会性、受众性、精致性。 五、新闻采访为什么要强调做好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有些什么要求 采访准备:记者为采集新闻材料而进行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 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