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国情调查

中国国情调查

中国国情调查
中国国情调查

中澳环境发展项目

中国国情调查

2007年7月30日

前言 (1)

一、中国水资源环境问题 (1)

二、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法律框架 (2)

三、水资源环境管理的行政体制 (3)

3.1 管理体制 (3)

3.2 涉水部门及其职责 (4)

3.2.1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4)

3.2.2水利部门 (4)

3.2.3 环保部门 (4)

3.2.4林业部门 (4)

3.2.5 建设部门 (5)

3.2.6 国土资源部门 (5)

3.2.7交通部门 (5)

四、中国水资源环境政策 (5)

4.1政策原则 (5)

4.2主要政策 (6)

五、水资源环境管理方向 (6)

六、结束语 (9)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中澳两国政府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双方在环境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对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从而促进各自国家、本地区、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为此,中澳两国政府在2006-2010年中澳发展合作计划的框架下,于2006年10月签署了中澳环境发展项目(ACEDP)。

ACEDP是由澳大利亚政府出资2500万澳元,为期五年的双边环境合作项目。旨在支持中国制订和实施有利于改善环境的政策。为此,该项目将在四个目标下开展活动:

§在中国示范和应用改进的环境管理制度;

§与各级决策者合作实际应用流域综合管理的原则;

§发展和加强中澳间的环境政策对话,建立两国各级环境及其他有关政府部门间的持久联系和多层次的伙伴关系;

§帮助各级决策者做到环境保护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

ACEDP是一个动态的项目,项目初期将以水资源的环境管理为切入点和重点,随着项目的进展,将逐步扩展到其他相关的环境领域。ACEDP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启动,其项目协调办公室(PCO)已建立并开始工作。

本文将对中国水资源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方面- 法律框架、宏观政策、行政管理制度和系统等做简要的介绍,并对水资源环境管理中法规、政策方向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本项目的管理、项目合作方、以及本项目第一个年度计划(AP-1)的制订提供及时和实际的引导。

一、中国水资源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人口总量达到13亿,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同时给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巨大的压力。中国在水资源领域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资源短缺加剧,供需矛盾突出。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20年来,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近20多年来,北方黄淮海辽地区年径流量减小幅度超过了10%,其中海河流域年径流量减少的更多,干旱缺水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突出问题。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高峰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二是防洪能力偏低,防洪损失仍然很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人民财产大幅增长,防洪风险越来越高,防洪减灾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分析,1990年以来全国平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总量1%左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年份,损失将会更大。

三是水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的价格机制尚未完善,使得中国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大量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江河湖海,造成了水体污染。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一些丰水地区产生了水质型缺水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四是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保护不力,造成了河道断流、湿地萎缩、草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及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例如,全国湖泊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15%,全国可利用草原中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已扩展到19万平方公里。生态和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法律框架

中国水资源环境管理相关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

2002年修订的《水法》由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反映了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思路,着重以水资源规划和水量分配制度对水资源进行管理;1984年颁布并于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实施,以水质保护、污水排放控制和排污收费制度对水资源进行管理。 1997年颁布的《防洪法》,由水利部门从防洪管理的角度负责实施。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从保护海洋水质的角度,要求各级水环境主管部门采取措施防止河流遭受污

染。1991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法》由林业部门负责实施,从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角度对水资源进行管理。

针对最近相继出现的饮用水危机事件,重点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正在修订之中,其中如何更好地对饮用水源进行保护成为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的重点。 2007年7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明确“排污收费、超标违法处罚”的原则,着重强调要建立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分级制度,加大对超标排污的处罚力度,在未来的五年里要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条例》的授权立法。

三、水资源环境管理的行政体制

3.1 管理体制

根据《水法》,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为了实现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这六大江河和太湖流域设立流域管理机构,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负责编制和监督实施流域综合规划、拟订流域内水量分配方案、指导、协调、监督流域防汛抗旱工作。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中国水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具体地讲,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目前国务院环境主管部门正在设置华北、华南、西北、西南、东北5个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由国务院环境主管部门进行垂直管理,负责承办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纠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

3.2 涉水部门及其职责

3.2.1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包括:负责对重要的水利项目的建设进行审批、制订节水的战略、政策,起草相关法规,规划,标准。

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水污染防治管理中的职责包括:研究提出水污染防治的政策,进行水污染防治的综合协调,参与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制订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规划和相关标准;组织编制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年度计划;指导有关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3.2.2水利部门

水利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包括: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拟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监督江河湖泊水量、水质;发布国家水资源公报;组织实施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水量分配;工程给水;组织和管理重要水利工程;制订节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组织、指导和监督节约用水的工作等等。

水利部门在水污染防治管理中的职责包括: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等等。

3.2.3 环保部门

环保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包括:参与水资源保护相关政策的制订、参与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审查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等等。

环保部门在水污染防治中的职责包括:拟定有关水污染防治规划、政策、法规、规章和标准,并统一监督执行;统一负责水环境质量监测、水污染源监测以及相关的监测信息发布等;排污收费、制定污水处理厂收费政策等。

3.2.4林业部门

林业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有:林业水源涵养林地保护、林业节约用水;在水污染防治管理中的职责包括:生态用水保护、防治水土流失以及湿地保护。

3.2.5 建设部门

建设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包括: 饮用水管理、需要取水许可证、城市用水、城市供水、城市节水管理、城市水务管理等等。

建设部门在水污染防治管理中的职责包括:工业污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监督管理;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3.2.6 国土资源部门

国土资源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主要负责地下水资源管理;在水污染防治管理中主要负责海洋水环境保护。

3.2.7交通部门

交通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主要负责维护主要水域的航行功能;在水污染防治管理中主要负责水运环境管理和水运污染控制。

四、中国水资源环境政策

4.1政策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展水资源环境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减轻乃至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

三是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水,完善水法规体系,规范各种水事活动。依靠科技进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重视公众参与,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

五是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不断推进水资源环境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

4.2主要政策

一是把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根本举措。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和变革,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控制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用水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达到明晰初始水权的目标,实行水量微观定额指标管理,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是防洪思路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给洪水以出路。依法规范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使之适应洪水的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河道、湖泊、枢纽、蓄滞洪区,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等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建立洪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三是依靠发展循环经济,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解决水环境问题。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逐步建立以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的排污权管理制度,根据河流纳污能力,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的综合治理。

四是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和修复生态。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国家通过投入与政策引导,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政策,辅之以工程、行政、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逐步扭转中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五、水资源环境管理方向

一是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中国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首要任务。近五年来,中国政府共投入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目前已把工作重点转向了解决水质不达标问题,正在组织制定《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计划到2010年进一步解决8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国有能

力实现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定的到2015年把饮水不安全的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

二是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是建立起全社会节水的体制和机制。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计划到2010年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确定流域内各省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上限,明确各省的用水权益和义务,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等制度,大力提倡用水户参与水管理,不断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在100余个城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积累经验。通过加强节水管理,推广节水技术改造,促进全国工业、农业用水水平稳步提高。

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

三是加快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确保防洪安全。中国对大江大河的防洪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洪体系建设。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投资1600余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长江中下游干流3578公里堤防加固工程已全面完成,恢复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围湖造地、人水争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一批重点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完成或开工建设,1582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今后将按照防洪规划要求,坚持给洪水以出路的原则,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完善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始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在农业用水方面的政策是,通过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粮食用水安全,基本实现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为此,中国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1998年~2004年投资172亿元,对已有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积极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近十年来,形成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至2010年,中国将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公顷,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目前的0.45提高到0.50。

五是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为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中国政府正在规划和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程加快,全国正在和将要建设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克服水资源区域分布严重不均匀状况,统筹地区发展。到201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基本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

六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制定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综合性指标。自1998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国债资金1100余亿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全国关闭了约1.5万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同时,中国正在逐步建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力争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由现在的45%提高到60%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资源地水质达标率95%。全国污水中COD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0%,在国家确定的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海域专项规划中,还要控制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七是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修复和拯救生态系统。国家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从源头上使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对生态遭受破坏的地区,积极实施调水补水。例如,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8年不断流;对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下游地区生态得到修复;实施了扎龙湿地补水等生态补水工程等,拯救生态。

八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中国颁布实施了新的《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行政法规、技术政策和标准。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许多城市实行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制定出台了加快改革水价、促进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市场化一系列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水务市场建设和运营。

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重点工程包括:三河(淮河、海河、松花江)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松花江、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的水污染治理工程等。

六、结束语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提高水环境管理水平、推进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进行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性,目前中国政府在水环境方面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不仅局限于双边合作,还存在很多多边合作,具体的合作机构包括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欧盟、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等。中澳环境发展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澳大利亚水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介绍到中国,找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中国经济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1: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国情分析——私家车的发展问题及建议

中国国情分析 ——私家车的发展问题及建议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私家车消费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成为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将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私家车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产生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私家车、发展、保有量、建议、公共交通 一、私家车的发展历程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让国人怦然心动的往事之一就是有关私家车的记忆。30多年前,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那是件很令人羡慕的事;30多年后的今天,开着私家车上下班,也是一件平常事儿了。30多年来人们代步工具的变迁,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70年代末,刚刚从“文革”走出来的中国老百姓,一万个人中间也许不会有一个人梦想有一天会开上私家车。当时中国的轿车价格是国际市场的三四倍,大多数工薪族月薪四五十元,不吃不喝攒钱半辈子,也买不起一辆轿车。百姓拥有轿车,在当时甚至是个禁区。新中国诞生的头30年里,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私人轿车作为资本主义的象征,从50年代的限制直到1966年的“文革”中彻底消失。即使公务车,也严格按等级,实行配给。1984年以前,如县团级干部只能乘用国产吉普车。当时中国的轿车千人保有量不足0.5辆,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最后。 到了80年代,公务车的级别限制松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使国产轿车不符需求,丰田皇冠等日本轿车通过合法进口与走私,涌进国门,并于1985年达

到顶峰。两三年间,耗用的外汇,相当3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两倍多。这一状况引发了全社会巨大反响,造车,还是买车,已经上升到涉及民族自尊心的政治问题,中央决策层开始高度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强烈要求发展轿车生产,面对当时资金和技术的严重短缺,1982年,邓小平同志批示“轿车可以合资”。1985年前后,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三个有尝试性质的合资企业开始建立。私人买车,也在这时出现松动,在北京,一些专家教授、演艺界明星、或者“有门路”的人,可以通过“特批”,买到国外驻华机构淘汰的“二手车”;通过易货贸易一批东欧生产的微型轿车也流入中国,私家车以一种灰色的面目在中国崭露头角。 90年代中期,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的70%用在公务车的消费上,出现车造得越多,国家财政越不堪重负尴尬。从1989年起,汽车业、经济界、媒体中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打破禁区,鼓励轿车私有化,以此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其中有如下表述:“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虽然没有落实的细则,但是对突破私家车禁区具有重大观念上的意义。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天后,面向百姓消费的小型轿车天津夏利宣布大幅度降价。中国老百姓对于轿车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急剧释放,表现出一种势如破竹的市场原动力。国产轿车产销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的“井喷”式增长,从2001年的82万辆,增加到2007年的532万辆。增幅最高的年份超过50%。中国的汽车市场连续三年超过德国、日本,成为全球汽车产量排名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的汽车生产大国。 二、私家车发展现状及原因 轿车的生产、消费过程给国民经济创造了巨额的税费和财富,轿车业的波及效益也给上下游相关产业带来众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岗位。以北京为例,道路建设、发展公交、远郊农民靠旅游致富都有百姓私家车主的不小贡献。 享有轿车文明,是一个现代社会,尤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老百姓应有的权利。认可轿车进入家庭,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从老百姓的义务本位向权力本位转变的一

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

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 摘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中强调指出三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相互关联,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逻辑统一体。正确理解三个“没有变”可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位置以及存在的问题,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所以,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的价值导向不动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导向不动摇;须坚持“基本路线”的路线导向不动摇。 关键词:提出,基本含义,意义,实践要求 一、三个“没有变”的提出及逻辑关联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三个没有变”的历史方位,对于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三个没有变”质的规定性分析,不难看出,“三个没有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又是生产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不发达这

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则是由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是这一特征在国际地位上的反映。三个“没有变”相互关联,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逻辑统一体。 二、准确理解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含义 (一) 基本国情没有变 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即本质特征没有改变。尽管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 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讲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三) 国际地位没有变 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指我国的国际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尽管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2010 年我国GDP 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只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WORD版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是初级阶段? 答: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 答: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发展程度而言)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1956—21世纪中叶) 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12、什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3、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 答:四项基本原则。 14、什么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答:改革开放。 15、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7、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8、在我国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扮演主角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可分为哪两大类? 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2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答:公有制。 21.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 / 6

国情分析与商业

第一讲概论 一、国情及其性质 1、什么是国情 国情是指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内含定义: 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人口众多-老龄化快速-社保压力增大铁路发达?不愿意生育? 外延定义: 自然国情历史国情(民族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历史) 现实国情比较国情 2、国情视角 例 经济分析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农业国 环境分析 为何会有北京地区严重雾霾 商业分析 为何会有百度 总结:什么是国情视角? 案例-嘉达早教 3、国情的特点 (1)阶段性特征 ?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特征。它意味着国情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重新认识,企业失败是因为商业模型失效。 ?例:PM2.5 (2)结构性特征 ?国情并非是指所有人的特征,而是一部分人的特征,它们快速或突然的变化造成了国情 ?例:中国人=奢侈品购买; (3)比较特征 ?通过比较发现 ?例:中国人=24K金;扶贫 4、国情的性质 国情是某一个阶段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稳定的公众等行为的特性,其共性决定了它成一种特殊分析方法。其性质包括: 稳定性:相当长时间不发生变化或者很少发生改变的特征 隐密性:人们看不到 规模巨大:影响深远 2、一般概念下的国情构成 国情可以具体分为七个方面: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地形、气候、矿立、生物、水、光、热资源

等。 科技教育状况:科技队伍,科研水平、体制,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等。 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 政治状况: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间的关系、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社会状况:人口、民族、家庭、婚姻、社会犯罪及其相应对策等。 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及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教育落后-应试教育、出国热集体非理性-起哄缺少社会底层治理和自我治理交通低效4、新发现的国情 阶段特征决定国情会发生变化 自主定义: 对影响目前判断的客观资料进行归纳的特征 比如,某地人口多、资源少(国家比较),污染大(纵向比较),好吃,... 三、国情对商业设计的影响 1、认识国情的几个案例,他们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脑白金碧桂园小霸王学习机和步步高 你的结论或感想是什么? 2、国情对商业设计的影响 1)国情决定了经济社会整体。商业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国情观察、国情判定、国情商业特性的分析。国情是商业的前提,是自变量。价值主张由国情决定,企业资源也由国情决定 2)对国情深度的理解决定了商业模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市场竞争的强度 纸的未来 3)国情的预见能力决定了企业市场地位和商业模型的思考方向 3、认识国情的商业意义 多受惠低竞争低风险持续性 百度腾讯福特微软 第二讲:认识国情的方法 一、国情的来源 例:E代驾打车软件之争 来源基于制度基于传统基于技术 二、国情分析方法 基于常识基于观察基于数据 资料方法 特征分析与推理

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并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1. 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2)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激烈变动的时期,出现“千古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清王朝已经走下坡路,中国被隔绝在世界之外,世界不了解中国,中国更不了解世界。正是在这样的时候,1840年英国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个)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殖民地化,只是在形式上仍然维持着独立国的地位。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经济上: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勾结,利用其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中国的社会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和特点是不同的。例如在第一次在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则压倒国内的阶级矛盾及中国人民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改善与政治地位的提高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 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 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 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 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 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 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 2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

浅谈我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 韩雨杉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作为当代一名青年,我们再也不能效仿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飘逸心境了。当代社会已经慢慢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在学校汲取知识的时候,通过各种媒介也能时刻了解到身边事、国事、天下事。在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个人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 一、社会人口结构 提到社会人口结构,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免被提及:社会老龄化。我最近在各大门户网站看到相关机构发布的一些权威数据,据统计,到2013年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达到2.02亿。又一批为祖国大发展付出心血的人们,在经受时间的冲洗后步入了夕阳红。因此,养老机制改革也迫在眉睫。 关于社会人口结构,有这样一个值得所有在校生关注的群体:高学历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中清晰的了解到: 2013年就计划统招博士研究生69000,硕士研究生539000。中国慢慢的不再单纯的是一个人口大国,而逐渐变为了一个人才大国,进而成为一个人才强国!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环境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其他类型的群体还有很多,在此

就不一一赘述。 二、改革与机遇 在中国依旧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提到改革,让人不禁想到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展的齿轮快速旋转。前些日子我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运行。它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商业嗅觉灵敏的人们争相前往购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而且,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会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如果能够顺利推进,定然能够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改革刻不容缓,例如:医疗改革。当然,改革与机遇并存,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更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脚步为社会作贡献,在社会各方面改革产生的机遇中实现自己的发展。 三、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不管从经济方面,还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都能够很清楚地发现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积极性。打开中国地图,就能很清晰地发现,东部沿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随着与国际接轨,像广州、深圳这样的沿海城市能够率先接触到国外市场,有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 2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 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当看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过近些年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许多方面又积累了新的经验、铸造了新的优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长期保持下去。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人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

“十三五”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对我国发展背景和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可以发现“十三五”时期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于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规划制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国际国内环境;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是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里程碑式的新起点。“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对我国发展背景和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 “十三五”时期,就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同时,全球发展将表现出相互关联、相互推动的以下四大趋势: 第一,全球经济仍处于黄金增长期,南方国家迅速崛起。当前,

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和贸易进入恢复性增长期。虽然面临着后危机时代经济衰退的挑战,但是由于南方国家的强劲动力,全球经济仍处于黄金增长期。到2020 年,全球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时,全球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升级;贸易自由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主流,但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矛盾仍将在长时间内存在;全球对外贸易投资体系的突出变化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相互作用,从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投资、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投资,转变为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投资、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投资,中国不仅将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国,还将成为对外投资的最大国。 第二,国际政治格局大调整,趋于多极化、民主化。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由美国所建立起来的金融、军事、科技、文化领域的霸权体系格局将很快被中国的迅速崛起所打破,美国将不得不更多地与中国主动开展全球合作,分享国际事务的领导权客观上就使得“三强”(美国、欧盟、中国)成为世界事务的主导者 或领导者,G20 成为国际经济事务协调的主要平台。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不但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中国从全球规则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制定者,从全球公共产品的“搭车者”变为“提供者”,从全球事务的“跟随者”变为“领导者”。 第三,占据创新的制高点,成为国与国竞争的焦点。创新能力将是决定一国在国际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未来一段时期内,全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周、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对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飞跃。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在经济的各个领域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现在我国的经济与几十年前比已大有改善,但因人口众多、东西部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平均的生活水平确实不高。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等到生产力大力解放、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才有望实现。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国情调查

中澳环境发展项目 中国国情调查 2007年7月30日

前言 (1) 一、中国水资源环境问题 (1) 二、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法律框架 (2) 三、水资源环境管理的行政体制 (3) 3.1 管理体制 (3) 3.2 涉水部门及其职责 (4) 3.2.1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4) 3.2.2水利部门 (4) 3.2.3 环保部门 (4) 3.2.4林业部门 (4) 3.2.5 建设部门 (5) 3.2.6 国土资源部门 (5) 3.2.7交通部门 (5) 四、中国水资源环境政策 (5) 4.1政策原则 (5) 4.2主要政策 (6) 五、水资源环境管理方向 (6) 六、结束语 (9)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中澳两国政府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双方在环境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对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从而促进各自国家、本地区、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为此,中澳两国政府在2006-2010年中澳发展合作计划的框架下,于2006年10月签署了中澳环境发展项目(ACEDP)。 ACEDP是由澳大利亚政府出资2500万澳元,为期五年的双边环境合作项目。旨在支持中国制订和实施有利于改善环境的政策。为此,该项目将在四个目标下开展活动: §在中国示范和应用改进的环境管理制度; §与各级决策者合作实际应用流域综合管理的原则; §发展和加强中澳间的环境政策对话,建立两国各级环境及其他有关政府部门间的持久联系和多层次的伙伴关系; §帮助各级决策者做到环境保护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 ACEDP是一个动态的项目,项目初期将以水资源的环境管理为切入点和重点,随着项目的进展,将逐步扩展到其他相关的环境领域。ACEDP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启动,其项目协调办公室(PCO)已建立并开始工作。 本文将对中国水资源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方面- 法律框架、宏观政策、行政管理制度和系统等做简要的介绍,并对水资源环境管理中法规、政策方向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本项目的管理、项目合作方、以及本项目第一个年度计划(AP-1)的制订提供及时和实际的引导。 一、中国水资源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人口总量达到13亿,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同时给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巨大的压力。中国在水资源领域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谈谈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期阶段,这是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再认识作出的科学结论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再认识作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政策的基本依据。 “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两个没有变”在代表中反响热烈。这是观察国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近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各省区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巨变,但与东部相比,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 “两个没有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时,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8个方面阐明了基本国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指明了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深刻变化以及阶段性特征对经济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两个没有变”,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都会使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会给社会的主要矛盾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共产党人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只有立足这个实际,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取得胜利。 正是由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两个没有变”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只有牢记“两个没有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近代中国国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近代中国国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中国从1840年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但是从鸦片战争的开始,中国一直在遭受着外国列强的压迫和奴役。主权的丧失,殖民地的形成,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丧失独立性,中国社会一直在残喘中畸形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和随后的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中国形成了真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由一个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重大的解体作用,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使中国进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中,但是中国原本的封建性质,使得中国社会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结合下的畸形社会形态。在这样的形态下,中国发展的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虽然有了一些发展,但是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夹缝,能有的发展也只是不完全和畸形的。有了外部势力的压制,丧失了经济发展的独立性,也带有很大的依附性。加之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固守和遏制,也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有了保守性和封建性。 中国原本的自然经济在帝国主义经济的冲击下,破坏、解体了一些,但不是主要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带有很大部分的封建性质,自给自足还是占据着主要的方面,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依旧存在,而且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占据着主要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给中国革命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促使中国在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剥削上的步伐加快。 面对着中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打倒帝国主义获得民族革命的胜利和推翻本国的封建势力获得人民解放的任务成为摆在中国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才能完全获得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独立、文化的进步发展。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才能使中国人民真正获得自由。在这一艰巨任务面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反帝和反封的先行者,在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成为了先驱势力。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在这一政治纲领的指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