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选择题答案,基本都在这了,考试必过

马克思选择题答案,基本都在这了,考试必过

马原在线20题有19题在里面来源:卫德超的日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A.意识决定物质B.

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

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A、要学会分清事物

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

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D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C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9、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A. 辩证法的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2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BC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BCD)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D)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4.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

是如何发展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5.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ABCD)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6.意识是(BD)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A.部分依赖于整体B.研究部分毫

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8.“白马非马"的命题(BD)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A.必须通过实践B.必须尊重

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10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研

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D.局部服从整体

11.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

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2.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BC)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BCD)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5.质和量的关系是(ABC)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B、互相依赖C、互相制约D、既对立又统一

16."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BC )A、要坚持适度原则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ABD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CD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9.肯定方面是指(BD )A、好的方面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C、正确的方面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扬弃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BD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2.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CD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3.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ABCD )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一果多因D、同果异因

24."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BCD )A、把必然性绝对化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宿命论

25.或然率是(AC )A、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B、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C、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D、抽象的可能性

26.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ABCD )A、形式虚无主义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C、形式主义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27.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CD )A、本质就是现象B、现象就是本质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

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

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C)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证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D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 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CD)A.

唯心主义认识论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A.必须通过实践B.必须尊重

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 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BC)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CD )A、客观性B革命性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C)A、渔民捕鱼B、运动员比赛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BCD )A自然界B、个人主体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BCD )A、自然性B、客观性C、对象性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BCD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A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CD)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B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BC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BC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ABD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ABCD )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B、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C、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

1.商品是:( A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3.价值的本质是( D ) 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

5.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D)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7.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9.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10.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13.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6.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19.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B ) 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21.产业资本是( D ) A.生产资本B.工业资本;C.社会总资本;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2.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B )

A.流通阶段

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23.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 A.G—W…P…W’—G’;B.W…P…W’—G’—G’;

C.P…W’—G’—W…P;

D.W’—G’—W…P…W’;

24.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 A ) A.G—W…P…W’—G’;B.W…P…W’—G’—W;

C.P…W’—G’—W…P;

D.W’—G—W…P…W’;

25.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6.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C ) A.生产剩余价值;B.实现剩余价值;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27.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 B )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8.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C )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

29.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B )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30.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1.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D) 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

32.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D)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

33.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是指( A )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货资本的总和C.国内投资的资本和向国外投资的资本的总和D.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34.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35.生产成本是( D ) A.资本主义生产费用;B.实际生产费用;C.活劳动的耗费;D.物化劳动的耗费;

36.利润本质上是( D ) 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37.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38.利润率是( D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 )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40.成本价格是由( D ) A.固定资本形成的;B.流动资本形成的;C.所用资本形成的;D.所费资本形成的;

41.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C ) 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利润; D.利息;

4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 D )

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

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

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

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

43生产价格是( D ) A.预付资本加利润;B.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C.成本价格加利润;D.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 A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BCD) 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是( AC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AC) A.具体劳动;B.社会劳动;C.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

5.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BCD )

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C.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是( AB ) A.社会分工;B.社会化大生产;C.自然经济; D.经济危机;

7.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AC)A.竞争实现的;B.信用实现的;C.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的;D.成本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8.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 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9.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 A.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

C.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

D.是价值的源泉;

1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B) 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B.揭示了剩余价值

的真正来源;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11.产业资本主要是下列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 A.工业B.农业;C.采掘业;D.物质运输业;

12.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B.揭露了资本的真正来源;C.揭露了资本家的剥削程度D.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

13.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 BD ) A.产品的性质;B.生产技术水平;C.企业管理水平;D.劳动生产率高低

14.产业资本循环包括两个进程( BD ) A.购买过程B.生产过程;C.消费过程D.流通过程

1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BC )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流通资本D.固定资本;

16.产业资本循环是( ACD ) A.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带着增殖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B.生产资本的运动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D.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7.考察产业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 ) A.资本运动经历的阶段;B. 资本运动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C.在循环的各个阶段上资本的形态的变化;D.产业资本正常运动的条件;

18.资本周转速度与( BD ) A.周转时间成正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C.周转时间无关D.周转次数成正比;

19.资本周转时间由两方面构成( AB ) A.生产时间;B.流通时间;C. 销售时间;D.购买时间;

20.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 A.劳动时间;B. 生产资料的供应时间;C.正常的停工时间;

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2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 A.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同;B.划分的目的不同;C.划分的意义不同;D.划分的内容不同;

2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BD)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B.流通时间的长短C.固定资本周转速度;D.流动资本的速度;

2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价值增殖的作用不同;C. 物质要素的更新方法和时期不同;D.价值的回收方式不同;

2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取决于( ) A.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额;B.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C.流通资本周转价值额;D.货币流通速度;

25.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 ) A.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B.商品生产中的所用资本;

C.商品生产中的所费资本;

D.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26.生产成本的形成( ) A.表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B.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耗费资本的增加额;

27.资本主义的利润率( ) A.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可变资本的比率;B.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8.利润率与年利润率的关系是( ) A.利润率经常小于年利润率;B.利润率不受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年利润率受资本固转速度的影响;C.利润率经常大于年利润率;D.利润率等于年利润率;

29.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预付资本数量的多少;

30.生产价格是( )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B.市场价格加平均利润;C.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D.价值的转化形式

3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否定价值规律的原因是( ) A.生产价格的基础仍是价值;B.社会生产价格总量与社会价值总量相等;C.社会平均利润总量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相等;D.个别生产价格与个别价格量相等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A)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竞争的结果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C)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垄断的形成是(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B.生产输出的结果;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C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垄断利润是( D )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B)A.垄断统治;B.垄断利润C.自由竞争; D.资本主义私有制

7.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C)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A ) A.垄断统治;B.资本输出;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D ) A.避免两败俱伤;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C.相互之间竞争;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0.把一些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C ) A.卡特尔;B.辛迪加;C.托拉斯D.康采恩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C ) 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1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B)A.产业资本;B.金融资本C.银行资本;D.商业资本

13.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 A.规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国家政权;D.避免两败俱伤

14.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C )

A.内容变化

B.作用性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1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 )实现的A.参与制;B.个人联合;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B )实现的A.合作参与制;B.个人联合;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利润,

17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B)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C.自由价格;D.市场价格

18.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C)A.获得平均利润;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D.消灭中小企业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C)A国有企业的存在;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表明( ) A.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B.社会主义制度很快就要建立;C.私有制已经被公有制所代替;D.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A.可以完全克服;B.不可能克服;C.有可能克服;D.可以克服其大部分

2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是代表着(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25.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 ) A.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B.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C.资本输出;D.扩充军备

2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D.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27.资产阶级国家参与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 ) A.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B.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

C.实现充分就业;

D.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8.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后资本主义

29.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C.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30.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资本输出;B.商品输出;C.对外经济援助;D.技术输出

31.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是( )A.自由竞争;B.垄断;C.社会化大生产;D.大量过剩资本

32.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 )产生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寡头;

D.资本输出

3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市场的手段是( ) A.资本输出;B.商品输出;C.占领殖民地D.建立国际垄断同盟

3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依据是( ) A.军备力量的强弱;B.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C.国土的大小;D.人口的多少

35.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B.按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C.工业生产和农产品、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D.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36.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 A.生产资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国家资本

37.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A.商业资本国际化;B.借贷资本国际化;C.产业资本国际化;D.金融资本国际化

38.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出现在()A.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9.第二资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 ) A.跨国公司;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40.跨国公司是( ) A.发达国家共同出资建立的;B.是由一国或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C.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D.有关国际经济组织投资建立的

4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是()A.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B.社会分工;C.科学技术革命;D.国际互联网

42.经济全球化()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43.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A.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B.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的;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基础的D.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4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45.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A.只有消极的影响B.只有积极的影响;

C.无所谓积极与消极的影响D.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

46.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是()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东南亚经济合作组织

47.组建跨国联盟反映了跨国公司主导作用()A.增强;B.减弱C.不变D.将消失

48.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包括()A.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B.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C. 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D.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出现

49.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殖民体系全球化;D.资本全球化

50.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A.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B.使水平型国际分工发展为垂直型国际分工;C.使独立型国际分工发展为联系型国际分工;D.使水平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扁平型国际分工

51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B.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52.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关;D.是一种反全球化运动

5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5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A.从世界各地获得大量的利润B.降低其生产成本;C.扩大了贸易逆差;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5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A.矛盾与协调并存;B.只有协调没有矛盾C.只有矛盾没有协调;D.协调与妥协并存

56.不属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内容的是()A.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C.以自由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D.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

5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最为突出的经济矛盾是()A.贸易冲突B.投资冲突;C.金融冲突;D.环境冲突

5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主要是()A.运用妥协和协调的方式来解决;B.靠武力解决;C.靠威胁解决;D.靠冲突解决

59.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迅速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 ) A.垄断统治B.资本输出;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D.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60.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D.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61.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的阶段是( ) A.股份公司B.垄断资本主义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

国际垄断同盟

6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生产、资本、管理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这表明( ) A.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B.经济危机彻底得以消除;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解决;D.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生命力

6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64.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 A.缓和并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C.全世界同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全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

65.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 A.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C.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是( )A.在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C.资本主义大企业或企业联合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D.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E.造成帝国主义寄生性或腐朽性的根本原因

2.垄断组织比较发达的一般形式有( ) A.短期价格协定;B.卡特尔;C.辛迪加D.托拉斯E.康采恩

3.战后国内垄断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 )

A.垄断财团的实力增长;

B.金融资本与国家政权更加密切地溶合;

C.金融寡头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D.财团的家族色彩日趋淡薄;

E.出现了康采恩这种垄断组织形式

4.垄断价格是( ) A.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价格;B.垄断组织凭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C.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 D.保证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E.遵循“价格领头制”原则制定的

5.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B.按垄断低价买卖的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E.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垄断资本的跨部门发展;B.垄断取代了竞争C.私人垄断资本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E.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7.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主要有( ) A.政治手段;B.经济手段C.暴力手段;D.欺骗、讹诈和盗窃情报;E.掠夺市场、原料、信贷和运输条件

8.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主要是( ) A.目的是获得垄断高额利润;B.手段更加多样化;C.范围涉及政治领域;D.程度更加激烈;E.后果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和引起帝国主义战争

9.垄断竞争是( ) A断组织内部的竞争;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C.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D.“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E.“局外企业”内部的竞争

10.垄断利润来自()A.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通过高价出售消费品,把消费者的一部分收入转化为垄断利润; C.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D.通过向非垄断企业低价购买生产资料,占有它们的一部分利润E.通过国际不等价交换,占有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1.银行业集中和垄断的形成是( ) A.以工业的集中和垄断为基础;B.以金融资本的形成为基础;C.以金融寡头的统治为基础;D.银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E.银行和工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12.战前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BCD ) A.短期价格协定B.卡特尔;C.辛迪加;D.

托拉斯;E.混合联合公司

13.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 A.托拉斯;B.康采恩;C.混合联合企业;

D.跨国公司;

E.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国际垄断同盟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B.私人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C.国家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基础;E.社会主义的入口

15.政府出面组织的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 ) A.就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达成的国际经济协定;B.就一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达成的国际经济协定;C.在国民经济领域内建立的国际垄断同盟;D.跨国公司E.混合联合企业

16.垄断组成的生产全面社会化包括( )A.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B.生产过程社会化C.产品社会化;D.管理社会化E.资本社会化1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调整的表现形式是( ) A.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B.从私人垄断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股份公司的出现;D.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实行;E.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体现在( ) A.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它暂时缓和了经济和社会矛盾;C.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它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E.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9.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 A.避免了经济危机;B.在一定程度上削平经济高涨时的尖峰,垫起经济萧条时的低谷;C.减弱了经济周期的震荡;D.仅仅是治标的办法;E.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各种内的、深刻的矛盾

20.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形式是通过以下途径产生的()A.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份;B.国外垄断资本投资; C.国有企业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投资;D.两个以上的垄断组织联合;E.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兴建企业21.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目标有()A.经济总量基本平衡;B.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C.充分就业;D.国际收支基本平衡;E.经济稳定增长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特点有()A.部门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B.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更多的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C.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

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日益突出;D.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发生了变化;E.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23.垄断条件下资本输出的必然性在于( ) A.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特征;B.资本输出使经济落后国家经济畸形化;C.垄断统治在国内出现大量过剩资本;D.经济落后国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E.许多经济落后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4.资本输出是( ) A.帝国主义垂死性的根本原因;B.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C.帝国主义的一大经济特征;D.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经济联系的基础;E.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或资本家对外的投资或贷款

25.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ABC ) 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D.私人资本输出;E.国家资本输出

26.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DE ) 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私人资本输出;E.国家资本输出

27.二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有( ) A.资本流向上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B.资本流向上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C.私人资本输出比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D.国家资本输出比私人资本输出增出更快;E.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大多采取援助的方式

28.资本输出的后果表现在( ) A.使经济落后国自然经济互解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使经济落后国经济畸形化和依赖性增强;C.使经济落后国政治上从属于帝国主义国家;D.引起资本输出国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的停滞;E.引起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29.对于输入国来说,资本输出( AB ) A.促进了输入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带动输入国建设了一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C.对输入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

D.给输入国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E.有可能造成输入国经济片面畸形发展

30.对于输出国来说,资本输出( AD ) A.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带来巨额利润和利息;

B.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C.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主要手段;

D.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E.使输出国成为食利国并导致输出国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大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的原因在于()A.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要求发展民族经济;B.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C.国际分工深化,需要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佳生产地;D.各国关税壁垒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尖锐;E.运输通信现代化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A.是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大型垄断企业;B.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C. 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D.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E.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A.是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必然要求;B.是垄断大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C.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D.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E.是资本输出的需要

34.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B.跨国公司;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D.国际辛迪加E.国际托拉斯

35.近二、三十年贸易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原因是( ) A.世界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大发展;

B.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使产品交流的必要性大大增加;

C.高效率、大批量生产要求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D.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

E.更便捷更灵活的国际贸易方式的发现

36.促进资本全球化的因素包括( ) A.经济结构变化引起资本的国际流动;B.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投资的增加;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国家垄断资本的增加;D.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放宽;E.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大量吸引外资

37.战后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经组织主要有( )

A.海牙国际法院;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E.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8.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 A.商品全球化;B.货币全球化;C.生产全球化;D.贸易全球化;E.资本全球化

39.经济一体化程度由低级到高级的组织形式是( ) 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经济联盟;D.经济政治联合体;E.共同市场

40.战后地区经济集团化得到很快发展,主要有( )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合组织;D.非洲经济共同体;E.东南亚国家联盟

41.欧洲联盟的作用包括( ) A.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积聚集中,刺激了生产的发展;B.增加了欧洲与世界其它经济大国抗衡的能力;C.促进了欧盟内部各国间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系;D.改善和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E.对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42.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A.国际信贷市场;B.国际债券市场;C.国际股票市场;D.国际外汇市场;E.国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43.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是()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B.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了市场经济潮流之中;E.劳动力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

44.区域经济集团的组织形式主要有()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共同市场;D.经济同盟E.完全一体化4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主要有()A.贸易冲突B.投资冲突;C.金融冲突;D.资源冲突;E.环境冲突4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主要表现为()A.互相提高关税税率或征收附加税;B.互相通过货币贬值迫使对方货币升值;C.实行进口配额制;D.互相到对方投资办厂;E.争夺投资场所

47.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有()A.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B.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C.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E.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

48.经济全球化()A.与民族经济利益是对立的B.会威胁着民族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C.要求世界各国进行密切的分工合作;D.要求不要保护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利益;E.要求提高民族和国家自身的竞争力

4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存在的趋势是( ) A.垄断;B.倒退;C.迅速发展;D.停滞;

E.资本集中

5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之所以存在迅速发展的趋势原因在于( ) A.垄断时期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进步;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盘剥;C.垄断资

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刺激了技术的发展;E.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5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出现停滞的主要原因是( ) A.垄断资本家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B.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削弱了发展经济的力量;D.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减少了在本国的投资;E.一定时候一定情况下垄断组织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52.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 ) A.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引起社会经济严重倒退;C.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不断地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向前发展;E.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53.进入垄断阶段后( )使食利者人数大大增加A.信用制度的产生;B.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开始分离;C.股份公司的出现D.股份公司迅速发展,数量不断扩大E.少数金融寡头控制了大量企业,但不参与生产经营活动

54.垄断统治引起的多种危机包括( ) A.经济危机;B.财政危机;C.信用危机;D.能源危机; E.社会生活危机

55.垄断资本政治统治的加强集中表现在( ) A.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B.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依靠国家机器来对付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C.操纵议会通过多种限制人民自由、剥夺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

D.必要时实行公开的恐怖独裁和法西斯专政;

E.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56.资产阶级推动改良主义的措施主要有( ) A.收买本国工人阶级中少数上层分子和工人领袖从内部分裂破坏工人运动;B.通过推行福利政策,举办多种福利事业来缓和阶级矛盾;

C.推行“劳资合作”、“工人参加管理”等措施,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D.宣扬“资本民主化”、“人民资本主义”思想;

E.发放小额股票,鼓励工人购买以此宣扬人人都是企业“主人” 57.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几次扬弃包括( ) A.资本家个人所有制产生;B.股份公司的产生;C.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E.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

5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全面社会化内容包括( ) A.技术;B.生产;C.劳动;D.资本;E.管理

59.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 A.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B.可能在资本主义最发达国家取得胜利;C.肯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D.只能在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链条最薄弱环节取得胜利;E.只能在一个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60.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由于()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C.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D.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E.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1“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C)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论D、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有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C)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 A.政治法律思想 B. 党的领导 C.国家政权 D. 经济制度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D)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 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全部自然界 B.生活消费品 C.社会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9、“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B) A.顺序性B.一维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C)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 C. 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12、剩余价值来源于(C)

马克思主义_基本原理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 2(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选择题复习(2)(1)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2.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3.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辩证法 D. 科学的实践观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 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B.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C. 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D.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 实践 B. 运动 C. 静止 D. 时间和空间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A. 时间 B. 空间 C. 绝对运动 D. 相对静止 11.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A. 变化 B. 增加 C. 创新 D. 运动 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C. 诡辩论的思想 D. 唯心主义的思想 13.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兼容性 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 A. 与本质无关的现象 B. 纯粹偶然的现象 C. 人的主观错觉 D. 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9.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1.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的是() A.圣西门 B.亚当.斯密 C.傅立叶 D.欧文 答案:B 2.生产价格是() A.生产成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B.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 C.不变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 D.可变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 答案:B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 A.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B.是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C.资产阶级的自我觉醒 D.政治斗争的需要 答案:A 4.在法律上和生产上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答案:B 5.商品的二因素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生产和消费 D.使用价值和价值 答案:D 6.“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答案:A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社会基本矛盾 D.上层建筑 答案:C 8.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黑格尔 答案:A 9.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股东会 B.董事会 C.经理

D.监事会 答案:A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A.物质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是不可知的 答案:B 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都是一元论 B.都是二元论 C.都是多元论 D.都是可知论 答案:A 1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矛盾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C.买与卖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D 13.资本就是() A.货币 B.一定数量的物 C.金银 D.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答案:D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 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2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 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1分)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分) 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1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 必要。(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 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1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 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1分) 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 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 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想和灵魂。(1分) 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马克思试题A及答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40=40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黑。例如,“41”题正确答案是“C”,在答题卡把41“C”涂黑)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人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 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历史观 D.剩余价值论 6.恩格斯认为,哲学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四维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客观规律与人的关系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12.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 人的主观想象 C. 客观物质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5.认识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考试,选择题9

92、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正确答案:BCD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9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正确答案:ABC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94、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正确答案:ACD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95、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正确答案:BCD 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96、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正确答案:ABC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7、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涵义的有正确答案:CD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9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正确答案:ABC 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9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确答案:ABCD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第七章习题和答案解析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5.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D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7.“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C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11.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1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3.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4.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1.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