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习题

生态学习题

生态学习题
生态学习题

生态学课后习题

0 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①、野外的:优点:简单易行,环境真实;缺点:条件控制不严格,对结果分析不太可靠,重复性差。

②、实验的: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缺点: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

③、理论的:优点:条件控制严格,结果分析可靠,重复性强,可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使其逐步逼近现实;缺点:过程复杂繁琐。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等。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大环境与小环境:生物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1.5m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变化大。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前者指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后者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广温性与狭温性:前者是指某物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后者则相反。即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的上限、下限与最适温度的距离较远,后者则较近。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引资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引子称主导因子。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有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2 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

外温动物与内温动物: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动物称异温动物。

驯化与气候驯化:内温动物经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的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特定物种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者称生物学零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

①、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③、生物随光照长度的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也出现适应性的昼夜节律与光周期现象。

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对极端的高温: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以及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型内温动物常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夏季滞育、迁移,也是动物度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对极端的低温:在形态上,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在生理方面,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防冻能力。小型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前者的作用更为重要。行为上的适应主要变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

4、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不是。虽然地球上生物群系的分布于主要温度带一致,一些物种的分布限与等温线之间有紧密的相互关系。且低温能够成为致死温度,限制生物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分布,而高温限制又使一些生物不能向热带地区分布。但是,这只能说明物种的分布与温度息息相关,而非完全由温度决定。相对湿度和温度,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群系分布的总格局。

5、简述火的生态作用。

对不同种类及不同年龄的生物作用不同。

有益作用:加快有机物分解,促进植物生长。

有害作用:烧毁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引起土壤侵蚀、烟雾污染。

6、简述风的生态作用。

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引起植物矮化,还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及体表形态特征。连续的单向风可形成旗形树。同时,风是风媒植物的传粉工具,是某些无脊椎动物迁移的运输工具。此外,风对植物具有机械破坏作用。

3 物质环境

1、概念与术语

陆生植物虽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而分为三大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

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光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根系发达、叶面积很小、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

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可分为腐殖质和非腐殖质。非腐殖质是死亡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糖类和含氮化合物。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

盐碱土植物: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称为盐碱土植物。

2、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3、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环境?

(1)、发达的通气组织:①、开放性的通气系统:保证地下各组织器官对氧的要求;②、封闭性的通气系统:储存由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供光合作用需要,储存由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供呼吸需要。同时,大量的通气组织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

(2)、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脱化,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

(3)、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使其没有蒸腾作用,适应于水中的弱光和缺氧。

4、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

高盐度环境:鱼类的渗透压与环境相比是低渗性的,这导致其体内的水分不断通过鳃外流,海水中的盐通过鳃进入体内。

低盐度环境:当鱼呼吸时,大量水流留过鳃,水通过鳃和口咽腔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除体外,进入体内多余的水,通过肾排除大量的低浓度尿,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5、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水生植物为保持自身体内的水平衡,产生了渗透调节的适应机制。对应于水中氧浓度低,水生植物产生了相应的生理、组织形态适应:(1)、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形成一套相互连接的发达的通气系统:①、开放性的通气系统:保证地下各组织器官对氧的要求;②、封闭性的通气系统:储存由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供光合作用需要,储存由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供呼吸需要。同时,大量的通气组织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2)、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叶片细而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大多数叶片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因而没有蒸腾作用。此外,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脱化,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

6、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

(1)、形态结构适应: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以保持湿润;哺乳动物有皮质腺和毛,防止体内水分过多蒸发。

(2)、行为的适应:①、沙漠动物昼伏夜出:沙漠地区夏季昼夜地表温度相差很大,因此地面和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很大;②、迁徙:在水分和食物不足时,迁移到别处。

(3)、生理适应:储水的胃;储藏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分;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

7、简述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大气中的O2与CO2关系到生物的生存。

CO2:(1)、大气中的CO2浓度与温室效应:CO2是生物氧化代谢的最终产物。大气中CO2浓度增高会产生温室效应。植物的光合作用使CO2浓度具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周期。(2)、CO2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CO2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CO2效率不同;在作物生长盛期和强光照下,CO2不足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O2: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光能分解水时放出氧。氧是动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厌氧动物除外)。(1)、氧与动物能量代谢:①、动物能量代谢要消耗氧;②、由于陆地上氧浓度高,从海平面直到海拔6000m,动物代谢率没有便显出随氧浓度而改变,但氧浓度对代谢的影响可通过极低浓度时表现出来。(2)、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适应:大气氧分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海拔低氧是内温动物分布与生存的限制因子。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适应表现在解决氧的摄入和运输能力,以及提高组织和细胞对氧的充分利用能力上。(3)、植物与氧:植物与动物一样呼吸消耗氧,但植物是大气中氧的主要生产者。

8、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1)、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质地与结构影响了植物生长及土壤动物的活动,又影响了土壤的其他物理性质如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2)、土壤水分:①、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②、土壤水分是植物水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水分过少时干旱,水分过多时致涝;③、土壤水分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

(3)、土壤空气:①、土壤空气的O2浓度过低,抑制植物根系呼吸;②、土壤中CO2积累过多会阻碍根系的呼吸和吸收。

(4)、土壤温度:①、土温直接影响种子萌发和扎根出苗;②、土温影响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土温过低会影响根系的呼吸能力和吸收能力,吐温过高也会使根系或地下储藏器官生长减弱;③、土温影响了矿物质盐

类的溶解速度、土壤的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④、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

9、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1)、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有密切关系;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物分为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影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布。

(3)、土壤矿质元素:①、植物生命活动需要9种大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②、影响土壤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10、土壤动物如何适应于土壤中高CO2与缺O2的环境?

土壤动物(即地下兽)对低O2的适应表现在血红蛋白的浓度增加,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增加,同时降低能量代谢,降低体温,以减少对氧的要求。同时,土壤动物的脑中枢对CO2的敏感性降低,随着吸入气CO2浓度上升,呼吸通气量增加缓慢。由于通气量增加减少,大量CO2在体内会成高碳酸血症,但土壤动物会通过肾调整盐离子排泄速度,记忆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对高CO2环境产生代偿性适应。

11、土壤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①、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②、土壤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

③、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

④、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⑥、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所。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种群特征?

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一般来说,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3、设在0.5mL培养液中放5个草履虫,每天计数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其后4天的结果为20,137,319,369,请用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并求出种群增长方程式。

4、1992年中国人口大约为12亿,出生率为22‰,死亡率为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以该增长率增长,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

每年的增长率r = 出生率- 死亡率 = 15‰

N t = N0γt则t = logγ(N t / N0)

5、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

①、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

②、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起决定作用。

(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应。

①、行为调节(Wyune-Edwards学说):认为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

②、内分泌调节(Christian学说):种群的增长由于生理反馈而得到停止或抑制,使得社群压力降低。

③、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认为种群中具有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学说的基础。

6、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局域种群。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1、怎样理解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是由一些具有一定的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种群构成的,属于一个种的种群之间,以及同种所有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形态与遗传的相似性大于它们与其他物种成员的相似性。

生物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②、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内个体可相互交配,共有一个基因库。其基因按一定规律,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亲代并不能把每一个体的基因型传递给子代,传给子代的只是不同频率的基因。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物种的进化过程,即表现为基于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因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什么是多态现象?

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态现象。

4、为了确定某一物种在一些性状上的地理变异是由自然选择还是遗传漂变引起的,应该得到哪些证据?

5、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遗传瓶颈。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基因频率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经过瓶颈后,如果种群一直很小,则由于遗传漂变作用,其遗传变异会迅速降低,最后可能导致种群灭绝。另一方面,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也可能逐步恢复。

遗传结构与建立者相似:即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特点结合建立者效应P103)

6、植物以及岛屿的物种分化有何特点?

植物的物种分化:①、由于产生多倍体,而产生新物种;②、比动物易于产生杂种,且杂种能进行营养繁殖,可育性高。

岛屿的物种分化:由于和大陆隔离,为适应岛上的环境,逐渐形成独立的物种。

6 生活史对策

1、什么是生活史,其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2、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所获得的对策称为生活史对策。

K-对策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型体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r-对策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3、什么是两面下注理论?

“两面下注”理论根据对生活史不同组分(出生率、幼体死亡率、成体死亡率等)的影响来比较不同生境。如果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比相对稳定,可预期成体会“保卫其赌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产生后代(也就是多次繁殖),而如果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则其分配给繁殖的能量就应该高,后代一次全部产出(单次生殖)。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1、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主要有种内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种间关系,主要有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2、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即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3/2自疏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

3、何为红皇后效应?生物进行有性繁殖有什么好处?

红皇后效应: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即猎物种群必须不断进化出新的对付捕食者的性状对策,才能保证自己种群维持平衡不被灭绝,反过来对捕食者也一样,这就是

两者的协同进化。

有性繁殖混合或重组了双亲的基因组,导致产生遗传上易变的配子,并转而产生遗传上易变的后代。遗传新物质的产生,使受自然选择作用的种群的遗传变异保持水平,使种群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持少数个体生存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4、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意义:领域行为有利于减少同一社群内部成员之间或相邻社群间的争斗,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一定的食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意义:优胜劣汰(具体看P127)。

5、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①、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②、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③、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6、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举例:共存:双小核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条件:两个竞争种间出现了食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即前者多生活于培养试管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后者生活于底部,以酵母为食。

排斥:双小核草履虫(活)和大草履虫(死),条件:分类和生态习性上都很接近,且无食性与栖息环境的分化。

7、什么是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为竞争释放。

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进而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性状替换。

8、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P134/135)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生态位不同。

9、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两种主要观点:①、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群死亡率的一小部分,捕食者仅对猎物种群有微弱影响。

②、捕食者只是利用了猎物种群中超出环境容量的部分个体,对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10、怎样管理好草原?

11、谈谈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1)、寄生物对寄生生活的适应:①、感官和神经系统退化;②、超强的繁殖能力:③、复杂的生活史:转换寄主。

(2)、寄主对疾病的反应:①、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免疫反应;②、行为对策:整理毛、羽,逃离病区;③、植物和低等动物的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局部细胞死亡、提前落叶。

(3)、寄生物与寄主的协同进化:负作用→减弱→互利共生

12、共生有哪些类型?

(1)、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发生一种对一方有利的关系。

(2)、互利共生: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可分为:

①、共生性与非共生性互利共生:前者发生在以一种紧密的物理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生物体之间;后者包含不生活在一起的种类。

②、专性与兼性互利共生:前者指永久性成对组合的生物,其中一方或双方不可能独立生活;后者指共生者可能不互相依赖着共存,仅是机会性互利共生。

③、防御性互利共生:有一些互利共生为其中一方提供对捕食者或竞争者的防御。

④、生活在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生体:如肠道菌群。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8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其主要特点有: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④、具有一定的结构;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具有边界特征;⑧、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强烈,生物多样性较高;②、生态环境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③、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也造成生态环境恢复的困难。

3、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要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首先要弄清整个地区(或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列出植物名录,确定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然后把同一生活型的种类归到一起。按下列公式计算: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 该地区生活型的植物种数/ 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数×100%

4、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如下:

(1)、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①、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②、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空间异质性对群落结构: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4)、岛屿与群落结构

(5)、丰富度

5、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占大多数,B、C和D级频度的种类较少,E级频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其数目较多,所以占有的比例也较高。

6、层次与层片有何异同?

层次:是指在不同的生活空间里所有生物群落的总数。

层片: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是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之一。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群落环

境。

7、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P167/169)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群落的水平结构;③、群落的时间结构;④、群落交错区。

8、现代群落学与经典群落学的强调点有哪些区别?

经典群落生态学:是描述性的;

现代群落生态学:着重于机理性研究,研究方法强调了实验和模型研究。

9、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如何估计?

(1)、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

= 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2)、香农-威纳指数:

10、多样性随哪些条件而变化?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化:①、纬度:随纬度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②、海拔: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③、水体: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

物种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物种多样性会降低。

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的原因:P163 1/7点

9 群落的动态△

1、原生裸地与次生裸地有什么不同?

通常裸地可分为2类,即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不同点:前者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后者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

2、什么是定居?

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3、简述研究群落波动的意义。

4、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旱生演替系列: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5、比较个体论演替观与经典演替观。

个体论演替观:初始物种决定群落演替的后来优势种。

经典演替观: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6、什么是演替顶极?单元演替顶极理论与多元演替顶极理论有什么异同点?

演替顶极是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

相同点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

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

向气候顶极发展。

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

极的形成。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

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

所有群落最后不一定会趋于一个顶极。

不同点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

7、你认为应该怎样研究演替?

10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传说中不会考的章节o(≧v≦)o~~好棒)

植物群落的主要分类单位分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

1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组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4种主要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如何构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使生产者植物的生物量(包括个体生长和数量)增加。消费者摄食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质(包括直接取食植物和间接取食食植物动物和食肉动物),通过消化、吸收并再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增加动物的生产量。分解者的主要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个亚系统,加上无机的环境系统,都是生态系统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3个亚系统的生物成员与非生物环境成分间通过能流和物流而形成的高层次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椎体是如何形成的?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锥体由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这3类锥体合称。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量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

3、说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林德曼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4、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负反馈调节: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是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其指导意义如下:

①、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由于地球和生物圈是一个有限的系统,其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考虑用负反馈来管理生物圈及其资源,使其成为能持久地为人类谋福利的系统。

②、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即结构上、功能上、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

③、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通过负反馈,进行自我调节,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④、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这一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1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2、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试比较水域和陆地两大类生态系统。

3、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4、概括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

5、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取决于哪些因素?

7、自养生态系统和异养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8、试说明吃活食的牧食链与吃碎食的碎食食物链的特点。

1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如何以分室模型的方法研究元素循环?

分室模型是研究元素循环的重要方法,库和流通率是其两个基本概念。每一次生物化学转变都有一个或多个元素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我们可以把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各种状态,看做为不同的分室,而元素的进出分室,就好比物理和生物过程改变了元素的状态。

2、比较气体型和沉积型两类循环的特点。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太阳能驱动,并都依托于水循环。

在气体循环中,大气和海洋是主要贮存者,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而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和化合物没有气体形态,并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分解成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3、全球碳循环包括哪些重要的生物的和非生物的过程?

生物过程:生物的同化/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非生物过程: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4、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重要联系?

5、氮循环的复杂性在哪里?对人工固氮的正反两方面后果做一个评价。

6、试讨论元素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其研究意义。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最新生态学简答题

1 第一章 2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3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4 过于广泛。 5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6 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7 8 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9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 种群生态学。 10 11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12 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13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14 比较抽象。 15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16 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17 18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19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20 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21 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22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23 24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25 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26 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27 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28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 29 30 单位是生态系统。 31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32 33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34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35 36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37 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38 39 40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1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42 期。 43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 知识; 44 45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生态学部分简答题

1.How do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ism differ? In what way does environmentalism depend on the science of ecology?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甚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取向,在于探讨未受人为干扰或已遭人为破坏的环境当中生命的综合关联,并进而细究不同生境与其生物群落之间的互为关系,甚至于阐析各种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方式。 环境保护则概指凡为维护自然状态之环境或为消弭已经出现的环境危害所做出有利于人类生活福祉的种种措施。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区别:环境保护的内容,涵盖了所有环境确保措施的总和。生态学则涵盖了所有环境因果关联性的总和。两者意义的差别在于,一个强谓「措施」,另一则是强调「关联性」。在构思一项环境整治方案当中,若仅考虑措施的单一性质,而忽略其生态学上的多种关联性质,其结果往往有可能引发出新的环境危机。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生物防治. 第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 第三,净化环境 第四,使已被破坏的环境恢复 第五,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种植人工林 2.Define the term Population, community, ecosystem, landscape ,biome, and biosphere. Population种群概念:是栖息在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community,生物群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各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ecosystem生态系统:是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landscape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地理空间单元。是生态系统之上的层次。 biome生物群系:根据地带性植被所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 biosphere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 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 3.How do you understand natural selection, genetic drift, adaptation, ev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自然选择,是对表型的选择,就是通过对具有不同表型(因它们具有不同的基因型)个体的筛选从而影响基因频率。 遗传漂变,就是由小群体引起的基因频率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进化,是有方向性的改变,尤其是遗传上的改变或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 适应,是指生物体及它所具有的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与环境协调一致,有利于它的生存和繁殖。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和动力,但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突变、基因流动、近亲繁殖等因素也可以对种群中的基因或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起作用。在此之外,还有一偶然因素——遗传漂变对进化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极端情况下,它的作用还不可小视。而适应是针对生物对自然淘汰机制所作出的反应而言的,进化的结果和方向就是适应。 4.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selceted and K-selected organisms?Which strategy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N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着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 Allee)和(Emerson)合着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3.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 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 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 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 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 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 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 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 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 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 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 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 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0)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 生态学家?(A)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实验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生态学试题

1.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答案:按其选择结果可以分为三类:①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②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③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5.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对植物而言,光、温、水、肥、气等是其生存因子。生存因子是生态因子的子集,生态因子又是环境因子的子集。 1.论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案: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 (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作用及效果不同;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 (6)限制性作用,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他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 2.论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答案:①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三个方面。②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植物对光强形成了阳性、阴性、耐阴等适应。③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兽类、短日兽类。④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

普通生态学试题

博士考试专业试题-普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活型 植物对其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主要分为五种生活型,一年生植物、隐芽植 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这五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 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2、内稳态机制 答: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如动物对体温的控制,即表现出一定的恒温性。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meta种群 答:即联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 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联种群。 5、meta种群灭绝风险模型 答:pe: 单位时间的局部灭绝概率 若只有一个种群p1=1-pe p2=(1-pe)2 若存在两个种群则p2=1-(p e)(p e)=1-(pe)2 若区域内有x个种群则px=1-(pe)x 结论:多种群能分散灭绝风险,斑块越多,联种群灭绝风险越小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静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根据某一特定时刻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8

环境生态学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链的,营养级常错综复杂,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食物链间交错纵横,彼此交叉相连,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5、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所以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太阳能,把无机物质合成、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

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 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 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 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 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 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 (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 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 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 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 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 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 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