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历史岳麓版下学期教案

九年级历史岳麓版下学期教案

九年级历史岳麓版下学期教案
九年级历史岳麓版下学期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案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案

第1课伟大的十月革命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5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第6课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第7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第10课欧洲联盟................................................................................................................第11课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第12 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13 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14 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5 课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 ...............................................第16 课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第17课美苏“冷战” ...................................................................................................第18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21课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 .........................................................................................

第1课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胜利

1、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4、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5、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七、教学后记:弄清十月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措施

八、板书: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3、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4、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5、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过程与方法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

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通过学习让学生明

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

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的成立(板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7《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2、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

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内容。(看书P9)

五、全课小结:

六、版书设计

1.新经济政策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3 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建设

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

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

(2)政治生活

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七、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八、教学后记: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战争的结束,并没使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停止。)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想一想: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地位为什么不同?

(揭示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就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等实力。)

议一议:针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受益者是谁?对德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揭示列强召开会议的真正目的;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的问题,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

说一说:凡尔赛体系的含义。

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尔赛体系的概念: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新秩序”进行适当的讲述: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主要包括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其中日、美等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

小组讨论:(教师展示《中国历史》中《列强瓜分中国形式图》)

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怎样的历史?《九国公约》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仅改变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美国通过排挤日本而获利,但激化了美日矛盾。)

思维提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及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

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五、本课小结

1919年~1922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在巴黎和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巩固了帝国主义大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由于这一体系既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又是战胜国之间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国际关系体系就不可能持久。20世纪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系列侵略扩张,逐渐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学习这些内容。

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六、板书设计

1、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

(2)巴黎和约:对德《凡尔赛和约》: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

对奥、保、匈、土和约

(3)凡尔赛体系

含义: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影响: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

2、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背景: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九国公约》

(2)含义: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3)影响: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

七、教学后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八、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

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旧知: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一、1929年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说一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

(由于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的到来。)

议一议:(演示危机时的情景,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动动手:找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爆发国、特点、开始标志、影响。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五、本课小结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

1、经济危机

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具体原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市场虚假繁荣、盲目扩大生产、股票投机猖獗

表现:金融、工业、社会生活、农业等的全面危机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导致各国内部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人民斗争、法西斯兴起

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殖民地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

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就任总统

目的:克服危机、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但避免国有化形式

内容: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工业——颁布法令,以工代赈,刺激消费;

农业——压缩生产,克服过剩

评价: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经济上:减轻危机破坏,促进生产恢复

政治上: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

对世界:开创经济新模式,影响许多国家

七、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八、教学后记:

第5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国会纵火案,德意的法西斯头目名,政党组织,对内外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在20世纪人类文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会产生极端反文明、反人道的法西斯暴政,并肆虐世界,这是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的。对关系人类命运前途的世界和平与战争问题有更深切的关怀,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破坏的法西斯暴行有更深刻的批判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化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旧知,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从而导入新课。

(一)、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三个法西斯国家中,意大利早在一战后就出现了经济衰退和政治混乱的严重局面。利用这样的条件,墨索里尼在1922年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墨索里尼加紧了世界范围的武力扩张。

说一说: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时间、标志、内外政策。(二)、德国纳粹党上台

历史背景:指出由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

说一说:简介希特勒。(学生课前搜集好资料)

各抒己见:纳粹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因素?

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具体表现是:①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②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③加紧勾结军队。④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使相当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大党。

议一议: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及表现。

(①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②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③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④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三)日本法西斯化

1.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紧缺,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这次经济危机对它的打击就更显严重,使得原本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日本社会更加军国主义化。在这种形势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为核心力量。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纳粹党能够在德国夺取政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与德国有什么不同呢?

2.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6年3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动动手:试制一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简表:背景、建立标志、建立时间、内外政策、影响等。

(四)、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在扩张过程中,三国相互勾结,相互承认掠夺的成果,于1937年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课堂讨论: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这是德、意、日三国勾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挂出“世界地图”或展示地图课件,明确德、意、日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学生转换视角,进一步认识到轴心国集团形成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严重威胁。)

五、本课小结

六、板书设计

1、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意大利:背景、时间、标志、内外政策

(1)德国:

原因—客观:危机引起动荡,魏玛政府软弱主观: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张势力

建立——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上台

政策——政治:建立一党独裁;

军事:扩充陆军,重建海空军;

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严密控制,钳制思想;

民族:种族灭绝,迫害犹太人;

对外:撕毁和约,推出国联,进军莱茵

(2)日本:原因——客观:危机引起矛盾,工农运动高涨,内阁政府无力

主观: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及其势力的上升

特点——以军部为核心,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

建立——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组阁

政策——对内:政治上加强独裁;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军事:对内: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基本国策,准备扩大侵略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影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侵略,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七、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八、教学后记:

第6课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战争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

2、过程与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和大战全面爆发

1、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

2、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