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

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

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

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

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

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二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

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

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

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

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三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原因: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年。唐朝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到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四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1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突出表现在文字狱的盛行,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2 早期启蒙思潮,

3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开始对中国传统科技进行总结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联系。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一样东西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这个西化不是坏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但“全盘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全盘西化”在理论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办不到。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开始,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文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一简述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地位。

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产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汉语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法,靠虚词和词序表示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

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点、划来指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会意即组合两个以上已有之字,表达新的意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 以上。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二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是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汉语汉字所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一回事。如甲骨文的“王”字除了记录“王”这个词外,还以其像斧头之开的构形告诉人们,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这些信息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王”的词义本身获得。

汉语词源意义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如:“囱”、“葱”、“窗”、“聪”是一级同源词,“囱”是走烟的通道,“葱”的特点是叶子中空,“窗”是墙上通空气的洞,“聪”指接受外界事务的通达。

从某些词的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成的变化。如“龢”,音乐和谐,最美境界。“和”,人和,事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状态。

三简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哪些伟大成就?

1 天学

(1) 天象记录

a黑子记录比欧洲记录早800多年

b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分别早1000多年和670年

c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虽和欧洲同时,但更简明、准确

d日月食的记录比希腊记录早了135年

(2) 天体测量

尧舜时代创造世界最早的侧天仪器——浑仪。将星区分为二十八星宿。星表的记录也比

西方早200多年。最早发现恒星位置移动比哈雷恒星早近1000年。

(3)立法

殷代开始四分法,岁实为365.25日,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前后出现102种历法。南宋杨忠辅在《统天历》种将岁实精确到365.2425日,郭守敬在《授时历》种采用了这一数值。《格里历》比前者晚400年,比后者晚300年。

2 数学

(1)十进位值制《尚书》有之,甚为发达

(2)《九章算术》与魏晋南北朝算学

(3)宋元算学发达

3 医学

(1)中医学 (2)中药学

4 技术: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一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由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优良传统,所以四五千年以来,中国古代产蓝辉煌的文化不仅能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而且其内涵也较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更加充实和辉煌.

二怎样继承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

1 因材施教

2 整体综合

3 德智合一

4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5 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6 教学相长,寓教育与生活

7 以人生为枢纽,以一代代建树和培育为目的

8 树立老师典范

三中国古代有些什么对今天仍极富启发性的教学思想?

1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3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5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一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而具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又由于他广泛、深刻地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的内容,所以他的审美功能及认识功能历久弥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哪几个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哪些作家和作品最具代表性?

1 《诗经》和《楚辞》

2 先秦散文和汉赋——代表:《左传》左丘明、《论语》孔子;《归田赋》张衡

3 唐诗宋词——代表:《将进酒》李白;《赤壁赋》苏轼

4 元杂曲和明清小说——代表:《西厢记》王实甫;四大名著

三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3.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一、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种概括?

1 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

结构,及其有次序地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

2 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出现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实为虚。这无、虚、气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

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

3 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的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

艺术的基本准则。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一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隋志》著录文化成果中,四部分书,史学位居第二

位。

2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历代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历史著作作为史

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职能。

3 古代史学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而史学的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

二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家和史学名著?

1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制度的完备,史家的杰出,理论的精善,在世界历史上是仅见的。

2 有贯通古今的编年史,列朝相承的纪传史,典章制度的记录,纪事本末与史评。

著名的史家与名著:司马迁的《史记》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班固的《汉书》

三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

2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

3 求实直书,实录历史,求实的精神。

4 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史家修养。

借鉴:注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经世致用,要有求实精神,不畏强权。要注重自身的思想与知识修养。四试述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家修养论上的理论贡献

1 学识上要博览群书,见识上要疏通知远

2 要有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

3 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深思明辨,择善而从

4史家的观点和笔法,要尊重客观历史,要有“善恶必书”的直笔论

5高尚的道德

6 要文史兼修,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1 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

2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

要道德精神。

3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

4 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

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1 “仁”德的基本内涵:“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

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地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A 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

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B 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

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 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四“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1 传承传统,维护家族稳定和促进繁衍,保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而不至于断层,巩固族群的同一性,但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保守,顽固,不容易接受开放的文化与文明的缺点。

2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

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3 “孝悌”思想史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

穿于几千你爱你的中国社会,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4 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5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6 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持久的存在价值。

当今社会所讲的和谐,其渊源就来自于孔子的“孝悌”思想

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

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

入发展的情况下显得更加迫切。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企业信用之差已经使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2 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

3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诚信的思想理念,是我们今天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时必须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我们应当挖掘、保护并珍惜这一现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道德资源。

六什么是“礼”?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1 礼: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

作为待人接物的姓氏,谓“礼节”、“礼仪;”

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2 伦理道德内涵:“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

并服务于整体。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的四次转变:“周礼”,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

“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把”礼

“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

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 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的。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

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佛、儒思想由相

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4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置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

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一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

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 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3 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

的社会。

4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二什么是原始道家的智慧?

1 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

层去。

2 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

之忧。

3 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

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

三谈谈中国哲学关于创造变化、与时俱进的观念?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创进不息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

无论对我们民族来说,还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去创造新的,改革旧的,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儒家利己利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道家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普度众生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

总之,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四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

一般来说,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

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

以下为不考内容

注意:十九章以后有课件内容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1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

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文化。

2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被视为“智性文化”而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它重“德”

但并不是轻“智”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十分注重而这之间的和谐统一,几乎到了一种伦理关系的地步。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3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宗法制度下的血

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4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封建制度,国家最高集权(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教育”自己的臣民们应守君君臣臣之道,倡导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其实就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制定了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将封建社会塑造成一个强调等级伦理制度的社会,因此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营造了中国独特的伦理性文化

二结合本书的“上编”,探讨和分析中国文化的诸特点产生的原因?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形成的缘由之一。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住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我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均来源于农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重农思想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还犹豫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宗族是为基本单位。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在农业自然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极度分散,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由此产生了尊君的传统。另外,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得民众的安居乐业。

4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理念。西周之疑天思想、敬德保民思想使得神学退位。道德从宗法中产生。儒学于

此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本性。道家则认为道德不源于“自然”,道法自然也。就是没有认为道德是来源于神的。

5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一切的领域以“人”为核心,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文化的发展,从客观上去考察,自汉代以后,一直到“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两千余年的学术发展,实以经学为一大主流。

三中国文化的诸特点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1 中国文化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

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2 中国文化的伦理性能鼓舞人们自觉的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3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琉球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1 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

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因此,中国文化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所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中国文化要略试题

第二章中国地理概况 1、以下哪个国家不与中国接壤? 马来西亚B.老挝C.缅甸D.吉尔吉斯斯坦(华中师大) 2、在以下行政区划的简称中,_____的来源与历史名称有关。 赣 B.湘 C.晋 D.浙(厦门大学) 3、春秋时期的郑国位于今天的___________省。 4、新疆的全称是_________(南师大) 5、判断对错:长江是世界上第二大河流。()(西南大学) 6、南宋的都城临安是在现在的___________市。(西南大学) 7、中国行政区划中,省级区划有______________个。(2010,西南大学) A.32 B.34 C.33 D.35 8、判断对错:七大古都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2011,北师大) 9、填空: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由六部、都察院、________、大理寺等组成。六部为____、_____、____、兵部、_____、______。(2011,武汉大学) 7、中国第一大淡水湖______位于江西。(2011,中国传媒大学) 8、判断:上海西部地区在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因此,上海又别称“申”。(2010,浙师大) 9、下列名称不是中国别称的是___________ A中州中原B赤县神州C 交趾安南D禹贡禹城(2010,华中师大) 第三章中国历史的发展 1、最能反映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2010,厦门大学) 2、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是______。(2010,浙师大) 3、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石质工具是________: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细石器 D、复合石器(2011,武汉大学) 4、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 。(2011,浙师大)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__________。(2011,中山大学) 6、________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011,中山大学) A.长江B黄河C珠江三角州D华北平原 7、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掘现场位于__________.。 A.云南元谋B浙江余姚C内蒙赤峰D河南安阳(2010,华中师大) 8、判断:仰韶文化要早于河姆渡文化。(2010,南师大) 9、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是_________。 A 元谋猿人B蓝田猿人C北京猿人D汤山猿人(2010,南师大) 10、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________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2010,浙江师大) 11、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__。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2011,浙江师大) 12、秦灭六朝,建立统一的秦朝是在___________年。(2010,西南大学) 1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被合称为“______五霸”。(2013,北师大) 14、在北京_______发现了北京猿人。(2013,北师大) 1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2013,北师大)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 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 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 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 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 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 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

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 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 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 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 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 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 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

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 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 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 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 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 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 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

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 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 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 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 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 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 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 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

2018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试卷答案-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试卷答案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壹中外文化基础 一、常识填空 1、法显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0。 2、《哭晁衡》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3。 3、《中华帝国志》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7。 4、京剧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342。 5、“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232。 6、《仪礼》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199 7、神格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36 8、《淮南子》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227 9、秦三苍 10、《天主实义》 二、名词解释 1.永乐大典: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由明成祖命解婚、姚广孝等人主持编撰, 也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百科辞典。 2儒学:所谓“儒”,最早是指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后来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

1.√一、判断题贰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路线图超越儒家,取而代之,达到以夷变夏的目的实则策划通过“合儒-补儒-超儒”“阳辟佛而阴贬儒”“贬佛毁道,援儒攻儒”窦补的儒是孔孟时代孔孟以前的中国文化中较原始的“儒家”思想,所谓“先儒”, 2.利玛窦采用的是“驱佛近儒”的手段进行传教,这种方法佛教也曾用过。利玛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刻的变化。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地区,是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佛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哲学、文学和艺术风格,中及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也在汉唐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印度陶瓷等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往中亚及欧洲,而异域的核桃、胡萝卜、葡萄以丝绸之路的开通,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中国的丝绸、往。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了这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达敦煌后分为南路和北路继续西进。除1.答: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要道——“丝三、简答题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以“天人感应”儒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汉代以后,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要略练习题

中国文化要略练习 第一章简论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中国文化的特点:外在特点(4)和在特点(3) 第二章地理概况 世界屋脊四大盆地四大平原在___________归入中国的版图。明代设___________管理整个流域和乌里江流域。从汉到隋代实行___________,从唐宋到辽金实行___________,元明清三代实行___________。汉武帝将国分为___________,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___________,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___________,在边疆地区设___________。元代初年,以___________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 ___________是我国境最早活动的人类。___________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从___________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早发现于___________;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具有代表性的是___________。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___________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三皇五帝。___________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___________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___________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三王。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卜辞;从___________即公元前___________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西周通过实行___________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___________。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___________之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王嬴政建立___________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五胡。草木皆兵出自___________战争。南朝均以___________为都。___________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___________朝建立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___________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___________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清朝政府在___________统治时期,把、、蒙古、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条约》开放___________五个通商口岸。洋务运动。《马关条约》割让___________等地。辛亥革命。 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___________的符号。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3)。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___________。姓。氏。姓氏最初的区别(3)。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___________而得来的,这时,___________已经是___________的标志。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___________时代。姓氏的主要来源(11)。郡望。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___________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___________的反映。姓氏混杂的原因(4)。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全国姓氏中以___________最多,其次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名有五。名和字的关系(6)。号的流行是在___________以后,___________时为盛。 第五章汉字 ___________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认得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甲骨文最早是由

最新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2019华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354汉语基础与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真题试卷

2019华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354汉语基础与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真题试卷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复习全析(共四册)》由鸿知华师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复习全析(共四册)》全书编排根据: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第二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旨在帮助报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通过华师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习题讲解,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 国际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课后习题与解答 针对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材课后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中国文化要略练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国文化要略练习题 第一章简论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中国文化的特点:外在特点(4)和内在特点(3) 第二章地理概况 世界屋脊四大盆地四大平原西藏在___________归入中国的版图。明代设___________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从秦汉到隋代实行 ___________,从唐宋到辽金实行___________,元明清三代实行___________。汉武帝将国分为___________,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___________,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___________,在边疆地区设___________。元代初年,以___________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 ___________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___________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从___________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早发现于___________;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具有代表性的是___________。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___________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三皇五帝。 ___________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___________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___________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三王。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卜辞;从___________即公元前___________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西周通过实行___________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___________。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___________之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王嬴政建立 ___________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五胡。草木皆兵出自___________战争。南朝均以___________为都。___________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___________朝建立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 ___________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___________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清朝政府在___________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南京条约》开放 ___________五个通商口岸。洋务运动。《马关条约》割让___________等地。辛亥革命。 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简论 1.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 中国的地理特点: 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 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汉硕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真题汇总答案整理

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复习必备资料-育明考研考博一、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6年15人 2015年8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202俄语 ③354汉语基础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①专业课笔试 ②综合能力面试 ③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竞争较激烈) 2、专业课笔试:(3小时)(100分)汉语基础(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70%+文化常识30%。 3、综合能力面试:(100分)专业知识,主要考察学生汉语言文字现象分析,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能力。 4、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100分)外国语听力与口语测试采用面试方式,测试内容包括基本语言素质和专业英语知识及其应用。基本语言素质主要考查表达能力和语言功底,包括语音、流利度、逻辑性;专业英语知识及其应用主要考查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每名考生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时间不少于10分钟。 5、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6、同等学历的考生需要加试语言学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 育明教育针对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中国石油大学汉硕考研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二、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年份政治英语专业1专业2总分 2015年45分45分68分68分342分 2016年45分45分68分68分320分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按照不高于130%的比例差额复试。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古代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 (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 (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 (1)夏商时期 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 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 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②唐代承袭隋代的制度,学校体系更加完备。中央设立的学校分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 (7)明清时期 国子监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